『壹』 歷史的真實的唐僧,從何長安往西,路過新疆,到達阿富汗,又向東南到達印度。一個大圈。他為啥不走昆明越
從地理書上可以看出來雲南西藏有大山等天險阻隔,青藏高原是不好翻得,不好走,而且從漢朝開始之後,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新疆那一路比較好走,也已經算得上輕車熟路了,當時西南邊錘處於蠻荒煙瘴之地,估計也很少有人走那一路。
『貳』 唐玄奘為什麼非得要去印度取經他為什麼不去義大利半島取經呢是當時的唐朝負擔不起那麼遠的差旅費嗎
1.當大唐帝國處於貞觀之治的盛世唐朝的時候,義大利的歐洲還處於黑暗的落後的中世紀。美國還沒建國。如果,唐三藏去義大利取經的後果就是,把中國的先進封建制度再復辟到落後的奴隸時代。就像現在的中國留學生為什麼要去讀哈佛,而不去非洲讀叢林大學,學習鑽木取火一樣。
2.唐三藏是佛教徒不是基督教徒。如果你要去哈弗進修,你會去日本學習日語玩嗎?
3.唐三藏要學的是印度的佛學經典《瑜伽師地論》而不是《聖經》所以他必須去印度,而不能去義大利。
4.唐三藏可以穿越沙漠,但他不是龍王,所以不能穿越太平洋。比如:未來人問老哥為什麼非得要去哈弗讀大學?你為什麼不去織女星考公務員呢?是當時的中國負擔不起那麼遠的差旅費嗎?你咋回答?!
『叄』 玄奘西遊取經為什麼不從西藏去印度,反而繞道絲綢之路從新疆去印度
翻不過喜馬拉雅山,沒有路。只有西出長安,到新疆再到印度。他沒跟李世民結為兄弟,唐朝不讓他去,就偷渡了。歷經磨難,飢餓,最終到達。
『肆』 玄奘取經為何要繞路,而不直接從雲南進印度
因為當時的人們對西南一帶知之甚少,雲南邊陲密不透風的雨林和可怕的瘴氣更是旅行者的噩夢;而西域路線則不同,從漢朝始,這一條路線就是中國通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不論是絲綢之路,還是東漢時佛教傳入,都是從這里進出的。所以對當時中原的人來說,去天竺從西域過蔥嶺是唯一選擇。直到後來在印度發現了四川出產的邛竹手杖,人們才意識到從雲南一帶到印度交通的可能性。
『伍』 為什麼老版西遊記天竺國去的是泰國拍攝的,而不去真正的印度呢
一、原因:
1、為了更多的節約成本。六小齡童扮演的「美猴王」孫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因為沒有替身,西遊記里的孫悟空因為這一角色的需要,六小齡童在沒有替身下獨自完成的,此外還分飾多個角色,長安茶客,總鑽風,白無常以及 道士等17個角色;馬德華版的豬八戒是最為經典的豬八戒,頭戴黑僧帽,身穿黑僧衣,扛著大釘耙,甩著大耳朵,挺著大肚子,搖搖擺擺地跟在唐僧的小白馬後頭,此外還飾演了天蓬元帥,猴王保唐僧里的一個強盜,以及掃塔辯奇冤里的高昌國使臣等14個角色。
2、80年代中印有摩擦,外交不通暢,去印度拍攝電影不適合。1980年,英迪拉·甘地出任印度總理,上台後對中印關系正常化卻並不感興趣,拒絕了中國提出的關於邊界問題的一攬子交易,並且在陸軍勢力的鼓動下重拾尼赫魯的"前進政策"。印度軍隊隨即在甘地的指示下重新制定對華軍事計劃,開始在中印兩國有爭議的地區大量增派部隊,導致《西遊記》劇組才將場景改在泰國拍攝。
3、印度本國都很少有人信佛教,印度本土的佛教遺跡都荒廢了,婆羅教的勢力還有與其他宗教的糾紛讓劇組去印度拍攝是一個極不明智的選擇。
二、簡介:
《西遊記》是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品的一部41集古裝神話劇。由楊潔執導,戴英祿、楊潔、鄒憶青共同編劇,六小齡童、徐少華、遲重瑞、汪粵、馬德華、崔景富、閆懷禮、劉大剛等主演。該劇講述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僧輔保大唐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經,師徒四人一路搶灘涉險,降妖伏怪,歷經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修正果的故事。《西遊記》於1982年開拍,1986年春節在央視首播。2000年,《西遊記續集》在央視開播。1986年春節一經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依然百看不厭,成為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
『陸』 西遊記里唐僧並沒往西方國家走去印度不應叫西遊頂多去新疆
自己看吧.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主要學說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區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柒』 唐僧去往西天取經,當時的西天大雷音寺就在現在印度境內,他為什麼不坐船去呢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傳承度可謂是頗高了,每年的暑假都會回放,每次都看的津津有味,真是百看不厭啊。唐三藏帶著三個徒弟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到達西天取得真經。西天也就是西天大雷音寺,在現在的印度境內,那麼他為什麼不直接坐船去呢?
正所謂,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正是因為一路上阻礙重重,才更顯得他們的難能可貴。除了精彩的情節,從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這種精神也是《西遊記》能夠流傳至今,深得各年齡段人們喜愛的原因吧。
『捌』 唐僧取經為什麼不走緬甸去印度
走緬甸要過雲南,當時那裡還是奴隸制,掠漢人為奴的習俗一直持續到解放前
唐僧根本走不通
『玖』 唐僧取經為什麼不從緬甸到印度
首先,玄奘當年去的西天,是古印度,現在的巴基斯坦境內,具體地點是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西北約五十公里處的一座普通的小城——塔克西拉。
從西安經河西走廊到塔克西拉方便,還是南下繞道進入連民國時期中國遠征軍去了都損失巨大的緬甸叢林更方便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