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教來自於印度,為什麼大多數印度人不信佛教
因為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
印度這個地方很神奇,在過去的 4500 年裡邊,一共產生過 1600 多種宗教。到現在為止,印度教是世界上擁有信徒人數排名第三的宗教,現在大概有十三億左右的人數。他們信仰的主要是印度教。
神奇的是印度人不是不信仰佛教,原因是,在印度教和佛教的演化過程中有這么一件事情:印度教中有一個大神叫毗濕奴,毗濕奴一共有十個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廟里邊,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這是毗濕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廟里邊都參拜,都去觸摸。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並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迅速傳遍整個東南亞,同時也傳到了中國。但在波斯帝國時期,波斯人佔領印度,焚燒經書,殺害僧侶,宣揚伊斯蘭教義,從此佛法在印度斷滅。
(1)為什麼在印度佛教擴展閱讀:
印度有 25 個世界文化遺產,遍布在印度整個國家,但是它分幾個區域。一部分我們叫北印度,一部分叫南印度。北印度又分在幾個區域,一個是集中在它的首都德里,在德里附近有這么幾個世界遺產。另外,還有它原來有一個特別有名的故都,叫阿格拉,阿格拉在那兒有人類歷史上最美麗的建築,泰姬陵。
印度是佛教誕生地、發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興盛的。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聖地中的聖地,我們管那兒叫菩提伽耶,那是釋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樹的位置還在,而且那旁邊有一座大佛塔,那個大佛塔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考古學中還有幾個重要的聖地。比如說石窟,中國的石窟是從印度學習過來的,世界上佛教的石窟到現在為止一共是 13 座。
網路-佛教
② 為什麼佛教誕生於印度
這個問題可以做多方面回答,可以從古印度恆河文化說起,可以從佛教歷史說起,都會長篇大論。但是簡短的說,因為佛教是釋迦牟尼佛而悟道成佛而建立的三寶僧團而開始的。其背景是因為當時的新思潮流和宗教改革破除迷信思想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當時的階級是四種姓,人們地位極其不平等,宗教地位居在皇族之上。並且婆羅門教是當時印度最具影響的宗教,其主導大梵論,類似後來的基督教義。並且有很多錯誤的思想和習俗,譬如牲畜祭祀等等。還有很多各種新型教團誕生,他們的教義都是偏絕對唯心或者絕對維物理論,學說不盡統一和達到絕對真理水平。甚至有一些教義非常極端,比如享樂主義和斷滅主義。而佛教恰恰是建立在想改革統一一個真正絕對真理的交易,是佛在菩提樹下所感悟的宇宙實相,打破了所有宗教哲學二元一神造論。所以是當時印度的思想以及國情和宗教團體造成的佛教誕生。釋迦牟尼佛本是一位太子,由於幼年時代出遊而感世間之無常疾苦之等級不平等。受生老病死困固,從而萌生修道的思想,並且給予實現,經過六年之久的苦修終成正果。在歷史上這樣的聖人比比皆是,譬如耶穌,老子。他們無論誕生在哪裡都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教義解救蒼生,闡述行上哲學最高的真諦。從神話角度來說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古印度是因為因地中的修行圓滿和古印有所其因緣所以在凈飯王家庭中降世。也可以這樣說,是當時的那個地方的人們都有善根福德,適合佛所教化。現在的漢傳佛教即是與我們中國有莫大的因緣所以才在中國發揚光大。當然以上是我自己根據多年的了解來進行的分析,不代表正確答案,僅供您提出問題中給出的分析。
③ 佛教發源於印度,為什麼印度人信印度教它與佛教有何淵源
先來解釋一下印度,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對印度的認知是南亞地區的一個國家。其實,這種對印度的認知是不全面的!佛教起源於印度也興盛於印度,至今印度都保留著許多得佛教遺跡,其中就有5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然而奇怪的是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信仰佛教的越來越少,今天的佛教在印度成了小眾宗教,教徒只要800萬人左右,印度人口遠遠超過緬甸泰國,但是佛教教徒卻小於兩國,甚至都少於日本。
印度教區別於佛教的還有一點,就是相對於佛教的眾生平等,印度教更契合種姓制度和世襲的職業分工。印度教的精英婆羅門階層比起相對出世的佛教,不僅不需要民眾的布施即可自給自足,這是佛教在教義上失去對民眾的吸引力後,印度教能夠迅速取而代之的主要原因。
④ 佛教為什麼誕生於印度而不是中國
1 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為什麼降生在印度,不降生在中國?因為當時的中國人還沒有出世的意念。
2 你看儒家、道家,這在中國可以說學術思想頂尖的,他們所講的頂多講到天,並沒有超越世間這個觀念,佛要降生到中國來,他沒有法子說這個佛法,他說要超越三界,我們中國人還沒有這個想法,還不想超越三界,那他來沒有用處。
3 但是,印度那邊不一樣,印度在當時,他們的學術思想比我們發達,他們的研究比我們深刻,他們的境界比我們高。在印度一些宗教裡面,他們能夠看到餓鬼道、地獄道,能夠看到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於無色界天,他們提出了涅盤,他們有追求涅盤這個慾望,但是達不到。
4 所以佛就降生在印度,幫助他們突破這個境界,超越六道,幫助他們成就。那一個地區根性成熟的眾生多了,佛就應身來了,所以佛應化在印度,這是有道理的,不是佛偏心,這正是《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
⑤ 印度產生佛教,為什麼本地人更信印度教呢
位於我們鄰國的印度,是個擁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因此到現在為止,當地還保留著很多傳統的文化,其中信教就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印度產生佛教,為什麼本地人更信印度教?其實另有故事!
3:宣傳方式不同
為什麼印度的佛教會沒落呢?其實和它的宣揚方法有關,在過去,印度的佛教雖然很出名,不過它卻是十分低調的,不為出名而出名,而是為了信教而信教,大部分信仰佛教的和尚們都是安安分分的待在寺廟中念經普度眾生。而印度教,除了念經之外,還經常到處向人們宣揚,讓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存在,
久而久之,通過宣揚的印度教就更多人知道,而默默無名的佛教則更少人知道,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就更少了。是不是很有意思的故事,好好念經普度眾生,反而不被人知道!
⑥ 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沒落
佛教在印度沒落,大體上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早期佛教在一些根本的問題上教義不徹底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礎是婆羅門教建立起來的.婆羅門教的一個重要觀點,或者說是本質的觀點就是享受人生,強調縱欲的正當性,並神化縱欲過程中產生的快感.
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其理論核心就是針對享受人生而提出人生是苦海的理論.但佛教並沒有完全拋棄婆羅門教的基本理論,因此佛教在禁慾和縱欲之間一直搖擺不定.釋迦牟尼採取的是中道原則,既不禁慾,也不縱欲,早期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模糊態度,造成佛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佛教的某些教派仍然把性慾神聖化,作為成佛修行的一個法門,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特別是在中國化的過程中,比較徹底地破除了性慾的神聖性,將世俗的東西完全消除,這樣就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第二,早期佛教的修行方式造成憎侶成為印度社會的負擔,進而失去存在的基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堅決反對僧侶從事生產活動,認為生產活動是修行的大敵.因此憎侶在印度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乞討,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但大量的僧侶存在而又不從事生產,必然形成社會的負擔.實際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早期佛教的這種修行方式,只可能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社會照此傾力維持,而最終整個社會生產水平和生產力枯竭,而導致民族滅亡,還一個是佛教被社會排斥而自己消亡.那麼在印度的最終結果是,佛教在印度消亡.
一個相近的例子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地區仍然比較多的保持著佛教的最初形態.在僧侶從事生產活動問題上,比較堅決地貫徹了釋迦牟尼佛的意圖.僧侶的生活需要完全由社會負擔.那麼,僧侶們在這樣的條件下是否都實現涅磐,我們不得而知,但藏傳佛教地區社會經濟不堪重負到是由此可以看得出來.根據社會歷史資料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地區的人口自唐朝以來是逐漸遞減的,上個世紀初時統計的人口數,僅為唐時人口零頭.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佛教憎侶生存和修行方式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侶進行生產活動列為修行的必須功課之一.每個僧侶每天必須完成規定的勞動時間,直到今天仍然是這樣.當然有些條件好的寺院可以不再進行田間勞動了,有些腐化了,但打掃庭院等內部還是必須的功課.要知道,就連這種活動,也是釋迦牟尼堅決禁止的.
中國的佛教,由於僧侶門自己進行生產活動,有了其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這是印度佛教根本沒有的一個主要生存條件.
第三,佛教領袖自釋迦牟尼佛逝世後,後繼無人
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所提出的佛教理論,都是由其弟子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而釋迦牟尼佛自己沒有任何著述流傳下來.口耳相傳就造成了在流傳和理解上的歧義.佛教後期宗派極多,有學者統計在五位左右,但每一派人數卻不多.特別重要的是,當時缺乏一個具有領袖水平的缺乏領軍人物能夠改變這種局面.
實際上基督教在耶穌去世後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但基督教出現了一個叫保羅的猶太人,是他引入希臘哲學改造了耶穌的思想,並整理了基督教內部文件,在這個基礎上主持編寫了<新約,<新約對統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再如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對<論語的編寫也起到了這個作用.可惜佛教沒有出現能承擔這樣歷史責任的人物.
佛教的整個宗教體系並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內部混亂,缺乏領軍人物,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無力抵禦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個根本原因.
實際上佛教在中國完成了自己最後的發展階段.釋迦牟尼佛提出實現涅磐要靠人自己的頓悟,是所謂佛者,覺也.但如何頓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讓他的學生們頓悟一下.結果他的那些門徒學生提出了無數的辦法,卻沒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中國的禪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徹底解決了覺悟的途徑和辦法,可以說比較准確地體現了釋迦牟尼佛頓悟思想.
不少學者認為,禪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對佛教理論的一個重大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發展過程.佛教理論的成熟和具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就使佛教具有了較強的戰鬥力,不會被論敵輕易擊垮.
上面所說的三個因素,就是佛教在印度沒落的主要原因.
⑦ 為什麼佛教產生於印度,又在印度消亡了呢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它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個時期。在公元8、9世紀後逐漸衰微,13世紀在印度消亡,其在印度共持續了1500餘年。佛教在印度的衰微消亡,主要有三個原因:一、社會原因。公元5世紀後,由於外族的入侵,地方封建勢力的興起,統一王朝瓦解,政治上出現了許多小國,各小國間兵戎相見,崇尚武力。這樣,非暴力的理論對他們來說便不再適應了。神權沒有王權的支持,自然得不到發展,從而走向衰落。二、內部原因。佛教僧團在經歷了嚴守戒律、過清貧生活後,到大乘佛教時期,隨著教義上的某些改變,也由於世俗貴族、商人的支持,寺院經濟逐步發展起來,不少僧眾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發展到密教後,更從禁慾走向縱欲,這樣自然不會為一般群眾所擁護。同時,再加上婆羅門教的沖擊,於是佛教逐漸失去了社會影響。三、外部原因。由於中亞伊斯蘭教諸王的入侵,他們對佛教採取了殘酷的鎮壓政策,強迫倖存者改信伊斯蘭教,佛教的寺院文物又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僧眾離散,到1203年,佛教在印度本土終於消亡了。
⑧ 為什麼佛教會產生在印度又為什麼在印度消失了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佛於菩提樹下跏趺而坐,日夜參悟,終得正道。其後遂傳其所悟,於世說法四十九年,在其八十歲的時候,終入涅槃。
國內印度文化研究最權威的專家學者,北京大學林承節教授在其《印度史》中總結了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四大原因:
一、從佛教本身來說,大乘佛教流行後,佛門宣稱捐獻財富可以換取功德。僧侶放棄苦行,貪圖安逸。僧團自身的腐化使得民眾敬而遠之。
二、早期佛教呼籲社會平等,對商人及低種姓群體有巨大的吸引力。隨著印度教的興起,革除了婆羅門教一些繁瑣的儀式,同時呼籲男女平等,佛教的吸引力頓時消失。
三、為吸引信眾,大乘佛法吸收了印度教諸多教義與傳說,最後卻因佛教與印度教界限越來越模糊,反被印度教吸納。
四、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佛教的興盛期全靠阿育王、迦膩色伽王兩大護法明王利用王權的強制推行。一旦失去了帝王的庇護,佛教地位一落千丈。
⑨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為什麼卻在印度衰弱
不是在印度衰弱,而是在印度滅亡,印度古代早期是信仰古婆羅門教,而古婆羅門教發源於古代游牧部落時期,逐漸形成了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其中,以婆羅門至上為代表的種姓制度將祭祀階層婆羅門放在了最高地位,這是因為古代神權高於王權,到了公元前六世紀前後,王權早已越過神權統治天下了,渴望提高地位的軍事貴族急需打破種姓平衡,加上早已進入農耕時代的印度已經不歡迎祭祀萬能的信條,因為大量的殺傷牲畜破壞生產,於是沙門主義思想就產生了,它們反對殺生,眾生平等,代表就是由釋迦摩尼創立的佛教和由大雄筏馱摩那創立的耆那教,在佛教傳播中受到摩揭陀國王阿育王的支持,使得佛教傳播到了摩揭陀國的各個地區,可惜摩揭陀國在阿育王死後就分裂了,之後佛教的主要支持者只是地方的小國王,影響力一直不夠普及,佛教在發展過程中收縮到了幾個大型寺廟周邊,越來越程式化,和繁瑣化,離普通群眾越來越遠,而古婆羅門教的信眾本來就遍及普通大眾之間,雖被佛教覆蓋了一部分,但大多數並沒有改變信仰,到了公元八世紀出現了商羯羅大師,他大量吸取佛教思想,改革了古婆羅門教,形成印度教,去掉了不符合時代的內容,又再一次將信徒吸引回印度教懷抱,而佛教同時發展不斷吸收古婆羅門教因素,從部派佛教轉化成大乘佛教,再大量吸收印度民間信仰,將大乘佛教再次轉化成密教,集中在那爛陀寺,歐丹達布梨寺,超戒寺等幾個寺廟周圍,當莫卧兒王朝由北至南打過來的時候,佛教與印度教結成了短暫的聯盟-時輪教,與莫卧兒王朝的伊斯蘭教相抗衡,可惜,佛教集中在據點里很快就被軍隊所佔據,最後一個寺廟-超戒寺被焚毀,意味著印度佛教的滅亡,而印度教本就在民間流傳,在抗爭中倖存了下來,現代印度的佛教徒有0.8%,只有兩個來源,一個是 達 賴 集團叛逃到印度北方所帶來的藏族信教人員,另一個是印度憲法之父安培德卡爾領導的反對種姓制度的賤民運動,因為多年嘗試失敗,安培德卡爾憤然帶領賤民改信眾生平等的佛教來反對印度教種姓制度,幾百萬人改信佛教,搞了好幾次,才會有現代的一點佛教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