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印度的種姓制度,請問有誰知道印度的四大種姓,其階級和其在印度神話中各出自於梵天的哪個身體部位
印度人口眾多,百分之八十二為印度教徒,其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種姓制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中,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等級。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種姓制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原始的社會分工形成等級化和固定化,逐漸形成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議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應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
隨著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通婚制受到沖擊,如高種姓的女子現在也同低種姓的男子通婚了。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衡量職業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為基礎,而以金錢、權力為基礎。在城市裡,各種姓人們之間加強了來往與交流。
㈡ 印度神話有哪些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全部是祭祀用的聖歌和禱詞。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與它相關的註解文獻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吠陀神話中歌頌的主神是天帝因陀羅,以及水神伐樓那、死神閻摩、風神伐由等司掌自然的大神。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經濟發展、戰爭頻繁、思辨深邃,是這個時代的三大特徵。,這一時期,宗教方面,出現了耆那教,其藝術和哲學價值也是最高的。印度神話對佛教影響也非常大,佛教的神除了釋迦牟尼、幾個弟子、幾個羅漢之外,觀音借鑒了雙馬童、彌勒借鑒了密多羅、毗盧遮那最初是某阿修羅王的名字、各種明王來自濕婆的憤怒相、閻羅王是閻摩、四大天王來自印度的四方護法神(懼毗羅、伐樓拿等)、韋馱是卡爾提克亞、吉祥天是羅乞什。其中印度神話最著名的要算《羅摩衍那》和《摩柯婆羅多》。這是兩篇非常龐大的詩史,限於篇幅就不詳細介紹了。《摩柯婆羅多》中最有名則是鼎鼎大名的人類英雄黑天。對印度神話感興趣的朋友有機會可以找這兩本書的翻譯版來看看。
其實與印度神話相關的書籍還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往世書系列。通常,往世書分為十八大往世書與十八小往世書。這些書應該算是眾神的個人傳記和專題介紹,比如《梵天往世書》、《毗濕奴往世書》、《濕婆往世書》、《大鵬往世書》等等。
㈢ 地球上所有神話或傳說中的種族的詳細介紹~越全越好~
神話分為猶太神話、美洲神話、日本神話、印度神話、中國神話、北歐神話、希臘—羅馬神話等。對世界影響較大的是希臘—羅馬神話,北歐神話。
㈣ 印度神話人物分那些
印度神話根據時代的不同產生了三個系統,第一個是吠陀神話,第二個是印度教神話,第三個是佛教神話 三神組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吠陀神話時期的三神組合是伐樓那、伐由和因陀羅(當然也有別的說法),後來隨著吠陀諸神的地位逐漸降低三神組合的內容開始發生變化。在吠陀時代人們崇拜象徵著原始自然力的神祗如風神伐由,火神阿耆尼等,其中又以雷神因陀羅為甚,然而雖然在保存至今的資料文獻中發現了大量的歌頌因陀羅的詩歌,因陀羅並沒有獲得眾神之上的地位,而僅僅是因為更受崇拜而被視為是天界之王(指的是他是天神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吠陀神話中並沒有出現具有真正統治地位的大神,而到了印度教神話時代,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創造——維護——毀滅——再創造」這種具有哲學思維的程度。而創造神梵天(Brahma),維護神毗濕奴(Vishnu)和毀滅神濕婆(Shiva)便是這種觀念的體現。 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的配偶相應地也被稱為三女神組合。梵天的妻子薩拉斯瓦蒂是詩歌和藝術,集美貌和智慧與一身的女神,傳說她是由梵天創造出來的,後來和梵天相愛並且結合,而這就犯下了亂倫之過,為此梵天付出了代價失去了一個頭(梵天為何會失去一個頭成為四首有很多種傳說,不過一般都認為這個頭是濕婆出手毀掉的),看過了《世界。印度篇。往世書》以後大家就可以知道其實整個印度篇故事的由來便是如此。不過梵天和薩拉斯瓦蒂的婚姻似乎並沒有那麼幸福,薩拉斯瓦蒂對梵天總是不夠尊敬以至梵天曾經一氣之下有重新娶妻的打算——不過也恰好因為如此,在印度的另外一個宗教耆那教中,薩拉斯瓦蒂卻很受推崇。 世界守護神指的是以天神之王因陀羅為首的八位主神,他們大多數都是原來的吠陀主神,在印度教神話中地位或多或少都有所降低,和吠陀神話相比他們的力量也有所削弱,經常由於抵擋不了強大魔鬼的進攻而被迫向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位大神求救 其他的七位天神分別是:死神閻摩、海洋之神伐樓那、風神伐由、酒神蘇摩、太陽神蘇里耶、火神阿耆尼以及財富之神俱比羅。
㈤ 印度神話傳說
《吠陀經》《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因陀羅:天帝,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散脂,天龍弗栗多,阿耆尼:火神。伐樓那:水神.閻摩:死神.蘇利耶:太陽神。.梵天:創造之神。 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相神。配偶為智慧女神辯才天。毗濕奴:保護神。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阿修羅:惡魔。密特拉(佛教名:彌勒菩薩)、伐樓拿及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羅神只。毗樓遮那(佛教名:大日如來)、松巴頁面松巴 (印度教).迦樓羅: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以中國神話鳳凰為原形.八部眾
是佛教八部護法天神。包括---
天眾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為婆羅門教的創世神)、帝釋天(原為雷雨神兼戰神)、多聞天、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屬於天眾。
龍眾
梵語稱為那迦,是護衛佛法的有功之臣,專司興雲降雨,,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門天王即率領夜叉八大將,護眾生界。乾闥婆
是香神或樂神。原為婆羅門教崇拜的群神,據稱是侍奉帝釋天而司奏伎樂之神。乾闥婆是佛教中歡樂吉祥的象徵。緊那羅
歌神。 摩喉羅迦
大蟒神。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蘇摩
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後演變為月神之稱謂。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明王
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菩薩
全稱是「菩提薩垂」,金剛
是梵文Vajra的意譯,意譯為「縛日羅」、「伐折羅」。1.伽波葉的兒子:匠神陀濕多,海神婆樓那,天帝因陀羅,太陽神毗婆薩婆(蘇里耶),以及毗濕奴。
2.太陽神的兒子:冥王閻摩,醫神阿濕毗尼(兄弟倆)。
3.梵天的兒子:月神蘇摩,風神婆瘦,火神阿老尼。
4.其他神:梵天第四子補羅濕底耶的孫子財神和夜叉王俱毗羅(多聞天);天神與阿修羅攪乳海產生的幸運女神拉客什米(吉祥天)和酒神修羅。
大辯才天在古神話中名薩羅私伐底,是達薩和毗里妮的女兒,後來加入了天神的行列,她善於狡辯,聰明狡猾,是智慧女神,,地天又叫堅牢地天,大地女神,來源於古神話的大地女神,在古印度神話中,大地女神是撫育萬物的母親。多聞天,名毗沙門,又稱施財天,是佛教中守護北方的天王。多聞天來源於古印度神話中的財神俱毗羅。夜叉和羅剎都是從梵天的腳生出的種族,地位較低。廣目天名毗留博叉,是守護西方的天王,同時他也是龍族的首領,手持一龍。是比娑竭羅龍天(二十諸天之一)地位更高的龍王。
伽樓羅是太陽鳥,世界上最大的鳥,在古印度神話和佛教中都是獨一無二的。伽樓羅種族中就此一個。月神蘇摩是從梵天肚臍生出的八個天神中的老三。是八個天神中最重要的一個。
㈥ 印度人喜歡夜訪蛇廟,他們供奉的蛇神是誰
印度神話中,幾乎所有種族的始祖都是仙人迦葉波,那迦族也如此。迦葉波娶生主達剎的十三個女兒為妻,迦德盧生下的一千個孩子統稱那迦,毗娜達生有曙光和迦樓羅兩個孩子。後來在眾神與阿修羅攪乳海時,海中出現一匹駿馬,這兩姐妹為駿馬尾巴的顏色打賭,迦德盧賭黑色,毗娜達賭白色,輸了的人將成為另一人的奴僕,迦德盧讓自己的孩子——那迦們幫她作弊,眾那迦伏在駿馬的尾巴上,讓馬尾看起來是黑色。於是毗娜達認輸成為了迦德盧的女僕,迦樓羅為解放母親,在毗濕奴的指點下取來長生甘露做交換,迦樓羅先忽悠那迦們釋放了母親,又趁那迦們不注意取走了甘露,那迦們不甘心,反復舔舐放置過甘露的草地,直舔到舌尖裂成兩半。
㈦ 介紹古印度神話中神魔體系
從古代起印度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古老的當地文化融合東西方的精髓,形成自己獨特的東西,諸如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等眾多的宗教的教派廣泛分布在南亞大陸上。雖然表面上這些宗教間水火不相容,但彼此是很有淵源的,很多魔神都是共用的,不但吃好幾處香火,而且還總是變幻模樣。
由於印度佛教很早就傳入中國,所以這些魔神們在我國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頗有些喧賓奪主的架式。同時,印度神魔文化的獨特體系以及COOL斃了的名字使他們在各種漫畫,游戲,電影中頻繁亮相。不過,一些漫畫作者在取材上把所知的印度神話人物全都編在同一時代,讓他們一起出場。這樣的劇情編排在不完全清楚印度神話的讀者眼裡是很精采熱鬧的。但在印度人的眼中,除了感到熱鬧外,還會有一種像中國人看到張飛岳飛大戰紐約城之類故事所產生的那種啼笑皆非的感覺。
造成這種錯誤的最大原因是:印度神話中有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其神話具有時代性,不是固定不動而是會變遷的。這和歷史上的王朝變遷差不多。在印度神話中主要可分為三個時代:吠陀神話,婆羅門神話,佛教神話。隨著印度各民族的分合,形成了前兩種神話時代,後來又因佛教的興起產生了第三個神話時代。彼此關聯,但不相同。並且和其他也擁有多代神的神話(如希臘神話)不同,印度的神在各個時代的神話都會出現,只不過有的會換個名字或身份罷了。下面就來看一下這些喜歡變臉的傢伙們。
濕婆
也稱大自在天(天。梵音「提婆」。佛都中,所謂天,主要是指有情眾生因各自所行之業所感得的殊勝果報。此外,印度教中的神,也稱做「天」)是由吠陀神話中樓陀羅(Rudra)演變成的。最有名的東方魔神之一,印度教主神,婆羅門教銜�叢焐耔筇?Brahma);維持神毗濕奴(visnu)與破壞神濕婆(shiva),是三位一體的宇宙最高神。傳說濕婆「頸掛骷髏三眼四手」,由於經常游盪在鬼靈之間,故被稱為「鬼靈之主」。傳說他有善惡雙重性格,既作為兇殘的「惡魔之主」接受獻祭(有時是活人)也作為慈愛的「萬眾之主」接受膜拜,他還是創造舞蹈的舞神,雖然舞資優美卻不跳。因為「濕婆起舞日,世界破滅時」!他有一個妻子,其妻有許多化身,最有名的是伽里女神,她也是「四頭四手,額生三眼,口吐長舌」。濕婆還有兩個兒子。分別是象頭四臂的伽涅沙和七臂軍神伽蒂法耶(韋馱天,在中國叫韋馱。)在《3*3EYES》中的鬼眼王便是濕婆,而象頭四臂的伽涅沙則做為前代鬼眼王的「無」登場。另外,在歷代《街霸》達爾錫主場的背景中都有伽涅沙的身影。(《天空戰記》中最後的BOSS似乎也是濕婆,很早以前看的現在已經記不清了)
毗濕奴
又稱遍入天,印度教的另一位主神,被認為是宇宙的維護者,也是同惡魔作戰的尖兵,他「有四手,分握輪寶,法螺,弓箭,蓮花和仙杖。騎著大鵬金翅鳥(伽樓羅),肚臍上生一蓮花,上坐梵天。」傳說他有一千個稱號,十個化身,分別為:魚,龜,野豬,人獅,倭人,持斧羅摩,羅摩,黑天,佛陀,迦爾基。其中迦爾基為持寶劍,騎白馬的救世主,肩付著與濕婆相同的任務即毀滅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著名的鯿史詩《羅摩衍那》則是以毗濕奴的化身羅摩為主面,也可以看成是一曲毗濕奴的頌歌吧。
帝釋天
又稱「帝釋」、「天帝釋」,亦做帝釋尊天,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既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中的雷帝因陀羅。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稱他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後,身份和神性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成了佛教護法神,地位比原來低了許多。傳說其「身體巨大,力大無窮,全身茶褐色,毛發直立。手持金剛杵,坐在軍車上巡視大地」。在佛教中隸屬八部眾天眾中的二十諸天。傳說釋迦降生時,他與大梵天分侍左右,其形象為女相帝王身。
阿修羅
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佛教經籍稱阿修羅為「非天」或「劣天」。他與鬼蜮有相似之處,卻不是鬼蜮;他與人一樣有七情六慾,卻不是人。他是一種非神、非鬼、非人,又極端丑惡的怪物,「具三面六臂,青黑色,呈忿怒裸形之相」。據佛教傳說,阿修羅與帝釋天是冤家對頭,總是互相爭斗不休。因為是與天神對立的最高惡魔,被逐出天界,居於彌盧山洞窟中,曾多次與天神惡戰,亦被稱做「斗神」,但皆處於劣勢。因為他太好戰,所以後世便把戰場稱做修羅場。(很符合要毀滅一切的阿修羅形象,此外,大家該知道「非天夢魔」的意思了吧!)
在佛教世界,他改邪歸正,成了護法「八部眾」之一,輪回六道之一就是修羅道。(阿修羅在眾多漫畫中出任主角,象CLAMP的《聖傳》)
羅剎
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暴惡」、「可畏」。原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乃是人類之敵。羅剎性情暴戾,喜歡在夜間活動,時常出沒於墳地。常會化作種種形象,殘害人命。羅剎有男女之分,男羅剎膚色黝黑、朱發、綠眼,一副鬼相;女羅剎,又名羅剎女,(《大唐雙龍傳》?)則是絕色美女。據傳說,羅剎和夜叉一起生於大梵天之足。
蘇摩
古印度神話中的酒神,後演變為月神之稱謂。「蘇摩」原為一種蔓草,取其莖在水中浸泡後以石榨取黃汁,經羊毛篩過濾,再以水稀釋,加入牛乳、麥粉攪勻,發酵後釀成蘇摩酒。印度神話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稱蘇摩酒為天神之甘露,可賦予飲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詩中,蘇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葯草,是該四項的保護神。
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為婆羅門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後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梵文音譯「摩訶室利」,「摩訶」意為「大」,「室利」有二義:功德和吉祥。合起來即「大功德」、「大吉祥」。
吉祥天女是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傳說她是毗沙門天王之妹,因毗沙門兼任婆羅門的財神,所以她也是財富女神。又稱她功德圓滿,並有大功德於眾,故還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長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麗女神。
有的印度神話說她是在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坐於蓮上手持蓮花出世,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字。有的神話則把她說成是三大神之一「救世者」毗濕奴的夫人。(不是毗沙門天的夫人啊?)
吉祥天女在中國寺廟中,形象端莊美麗,後妃裝束,兩只手(或四隻手),一手持蓮花,一手灑金錢,有兩只白象伴護,這是吉祥的象徵。她的坐騎除蓮花之外,還有金翅鳥和貓頭鷹。
明王
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話說:佛都有火,佛一旦發火後會怎樣呢?那就是變身啦。每個佛都有個對應的「忿化身」,如釋迦牟尼如來佛的「忿化身」是無能勝明王,彌勒佛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動尊明王等。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見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最為人所樂道的當然是孔雀明王,孔雀明王是大日如來毗盧遮那的化身,因孔雀有能除毒蟲卻不為毒所除的特點,故名,所以能摧魔而不為魔傷,具催破煩惱的功德。看過獲野真《孔雀王》的朋友的朋友一定不少吧。菩薩
全稱是「菩提薩垂」,意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有時又譯為「開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薩稱為大士的,比如「觀音大士」既是。菩薩在佛國的地位僅次於佛,最有名的四個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金剛
是梵文Vajra的意譯,意譯為「縛日羅」、「伐折羅」。本來是指吠陀和印度神話中的狼牙棒、粗棒,是眾神之王因陀羅的武器。金剛由金、銅、鐵;山岩製成,有4角或l0O個角,還有1000個利齒,在佛教中,金剛以其譬喻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成為堅固、不滅的象徵。古印度兵器金剛桿也作為豐產的象徵,也曾作為公牛生殖器的形像,在佛教密宗中則表示伏魔、斷煩惱、堅利智的法器。
還有金剛其實有個意思是金剛石,所以是一切中最堅固者,佛成道處便名位金剛座,即此。傳說佛陀成道地震很厲害,一般土地無法承受,只有這個地方能夠承受,因其金剛所成。
金剛力士:就是一些手執金剛柞在佛國從事護法的衛士。
金剛密跡:又叫密跡金剛、密跡力士、秘密主,是手持金剛杵給佛擔任警衛的夜叉神的總頭目。「夜叉」是梵文音譯,又譯為「葯叉」,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勇健」是印度神話中一種半神的小神靈。《大日疏經》卷一說;「西方謂夜叉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可了知,故舊翻或為密跡。若淺略明義,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跡」是因其能聽到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
三大主神
梵天(Brahma)梵天是創造之神,是婆羅門教作為宇宙最高本體的梵的人格化.他創造一切的事物(包括人和一般的神只),通常被一般人描述為有四頭-分別掌管宇宙的四分之一.印度教的聖典"四吠陀"亦源於這"四頭".由於梵天是創造神,而世間的魔鬼,災難等亦由其所創,又由於梵天是思辨中抽象而來(梵的人格化),因此現在印度教徒中崇拜他的極少,印度國內僅在"拉賈斯坦邦"的"普希伽爾"有供奉此神的廟.一般認為梵天沒有化身.
毗濕奴(visnu)毗濕奴是保護之神,是懲惡獎善大慈大悲之神.當世界要被惡魔毀滅時,他就以某種化身的形態出來救世.印度古籍或神話傳說中常把他描述有四隻手,分別拿著輪寶,法螺,仙杖,蓮花,他常躺在巨蛇身上,肚臍上長著一朵蓮花.他的坐騎是金翅鳥-迦樓羅.毗濕奴救世時化身有很多,主要的有十個:魚- 當洪水泛濫時,曾化身為魚救出人類的始祖"摩奴". 龜- 曾化身為龜與惡神阿修羅戰斗,最後獲得使人不死的甘露. 野豬- 化身為野豬戰勝惡魔"黃金眼",拉出沉入大海的大地. 人獅- 化身為人獅將為非做歹的惡魔"毗羅尼亞伽西婆"殺死. 侏儒- 為與惡魔"巴利"爭斗,化身為侏儒,奪回天,空,地三界. 持斧羅摩- 為維護婆羅門的至上地位,化身持斧羅摩,消滅一些傲慢的剎第利. 羅摩- 化身為"羅摩衍那"中的主人翁"羅摩",除去魔王"羅瓦那" 黑天- 化身為"摩訶婆羅多"中的英雄"黑天",除去暴君和惡魔. 佛陀- 化身為釋迦牟尼佛,製造錯誤的理論,致使羅剎等惡人失敗. 伽爾基- 化身為救世主伽爾基,使世界免於毀滅 毗濕奴據說有一千多個稱號,如"世界之主","訶利"等等...
濕婆(Shiva)濕婆是屬性最復雜的神之一,集水火不相容之特性於一身;既是毀滅者又是起死回生者,既是大苦行者又是色慾的象徵;既有牧養眾生的慈心,又有復仇的凶念.寺廟或私宅神舍里所供奉的濕婆象徵是"林伽",即是男性的生殖器.在繪畫或是雕塑中濕婆膚色白或灰白,頸部青色(因吞下宇宙海洋泛起危及人類之毒液所致)多結發辮盤成高,頭頂一彎新月,有恆河之水自頭頂流下.他有三隻眼能透視內心,一著目便能將其化為灰燼;戴著骷髏項圈或盤蛇,兩手(或四手)持鹿皮三股叉,小手鼓,或飾有骷髏的棍棒.
象鼻財神
象頭財神也稱象鼻天或障礙神,梵名「毗那也迦」,其本性原為婆羅門之神,是一尊兇猛之惡鬼神,後來依佛法,引率九千八百大鬼軍,鎮壓三千世界,奉守三寶,成就一切善事,消滅災禍,後變為一尊授與富貴之有德善神。
象鼻天,有一面四臂、十二臂等身像,象頭人形,鼻長目廣,寂靜相,分持各種法器,足蜷右由左,舞立姿踏於鼠上。
象頭財神的來源傳說:濕婆神有一天離家之後,濕婆神的老婆即生下迦尼薩(Ganesa),因為迦尼薩是神之子,出生之後即長的十分高大強壯,濕婆神的老婆有一天想洗澡,就叫兒子在外頭守著,不讓外人偷窺。不久濕婆神回家了,見到有一個高大英俊的小夥子站在門口,誤以老婆偷漢子,心中充滿醋意,就叫那個小夥子讓開,迦尼薩堅守母親的囑托,不讓開通路。父子二人就不知究竟就開打起來,濕婆神竟不敵兒子,心中十分生氣,就使了奸計,一刀砍下兒子的頭,迦尼薩因此身首二處。濕婆神的老婆聽見吵架聲,出門來看,只見丈夫砍下親生兒子的頭,痛哭失聲,此時濕婆神才知道做錯了事。為了安慰老婆失子之痛,就去求毗濕奴神,毗濕奴神告訴濕婆神,只要明天往他交代的方向走去,看第一個生物將其頭砍下,安裝在濕婆神兒子的脖子上,就可以使迦尼薩復活。濕婆神依言去做,結果碰上第一個生物就是大象。
於是取得象頭,放在兒子的身上,因此迦尼薩就成了象頭人身。
㈧ 古印度的神話
印度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系密切。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遷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戰爭後,他們的勢力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並大肆奴役當地的土著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壞以及改變。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著不同的神話。
公元前四世紀之前,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出現——《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在這里,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弱,印度神話基本上恢復了其最初的體系。
[編輯] 吠陀神話中主要的神
因陀羅:天帝。 因陀羅(梵語:इन्द्र,Indra),佛教古籍翻譯為「帝釋天」,別名是zakra,意思為「最勝、最優秀、最優越、征服」,印度教吠陀經籍所載眾神之首。此神好戰,本是雅利安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對它的信仰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
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散脂,對他的信仰在後吠陀時期逐漸地弱化。對於因陀羅是否是一個曾經真實存在的人物,學術界尚有爭議。
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現最多的神之一,出現次數僅次於阿耆尼。
[編輯] 因陀羅與弗栗多
他征服人間和魔界無數敵手,降服太陽、殺死延續季風雨的天龍弗栗多。在《梨俱吠陀》1.32記載了因陀羅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他與弗栗多的決斗(vRtrahatya)。傳說巨蛇弗栗多阻擋了地下的水流出來,導致嚴重的旱災。因陀羅喝了三大杯祭禮中所奠蘇摩酒來提高其戰斗能力,准備與巨蛇交戰,並用金剛杵(雷電)殺死了弗栗多和它母親Danu,釋放了被堵住的水流。他的盟友有駕雲降雨的樓陀羅(或摩錄多〔Marut〕)、雙馬童以及毗濕奴。
在北歐神話和祆教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故事。神話比較學家普遍認為,在《波斯古經》的三頭龍A Dahaka被名教Thraetaona的勇士所殺的故事,與因陀羅與弗栗多的情節相結合,必是雅利安人原始文化的一部分。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1/Bangkok_Wat_Arun_Phra_Prang_Indra_Erawan.jpg
泰國鄭王寺中央塔上的因陀羅像
阿耆尼:火神。 阿耆尼,即火天,是吠陀教及印度教的火神,阿耆尼——अग्नि本身即是梵文「火焰」的名詞,與拉丁語的火焰—-「ignis」是同源詞(及與英文動詞著火「ignite」同根)。阿耆尼作為火的神格化象徵了火焰永恆不朽的奇跡,古印度人就相信供奉給阿耆尼(火)的祭品會被凈化及傳達到其他神祗, 亦令阿耆尼帶有凈化和送信者的角色。阿耆尼是典型經歷了三相神(梵天、毗濕奴及濕婆)信仰的興起,但對自然界信仰(原提婆族)仍然保留了一定知名度的神只。現今印度教還存在的火祭司—-「Agnihotr」,其職責是負責監察其崇拜者。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e/Agni_god_of_fire.jpg
阿耆尼/火天
伐樓那:水神。 早於吠陀時期,伐樓拿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規與陰間的神,是《梨俱吠陀》中記載最突出的阿修羅神,阿迭多(Aditya)眾多神之首。他的名字可能起源於原始印歐語的詞根wer-或wel-,表示「遮蓋」(可參考另一印度教神只弗栗多)。
[編輯] 吠陀及其他角色
作為阿迭多的代表,伐樓拿具有作為太陽神的職能。但作為最重要的阿修羅神,他更傾向管理道德及社會的事務[1]。他的形象經常與另一位阿修羅神密特拉連結成對偶神合稱「密特拉伐樓拿」(或兩者前後對調),是天則梨多(rta)的最高守護神。《梨俱吠陀》中伐樓拿更曾經與因陀羅成對合稱為「因陀羅伐樓拿」。作為天空神,伐樓拿更趨向支配天空黑暗的一半如被認為降落自「天海」的雨水及因為太陽由西行進回東方做成的夜晚現象。
經典阿闥婆吠陀記載,伐樓拿是全知神,說謊的人不能逃出他的羅網,星星是他的千眼密探,監視人類的一舉一動[2]。盡管經典《梨俱吠陀》中伐樓拿的登場次數遠不如因陀羅,但這不代表他在早期的吠陀社會的重要性不及因陀羅,這是因為《梨俱吠陀》的敘述焦點是主要集中在火焰(阿耆尼)及蘇摩酒儀式上,蘇摩又與因陀羅有著緊密的關系而導致。原本《梨俱吠陀》給伐樓拿和密特拉的身分都是阿修羅神族,如5.63.3,但他們隨後又被安排進提婆族的體系中,如7.60.12,這一點很有可能是暗示了阿修羅一詞在後期是帶有負面含意的開端。在自身職能不斷被其他神只分割,伐樓拿最後下降為單純的水神(包括海洋與河流)及溺水者靈魂的守護神,伴隨著那伽族成為鎮守西方方位護法。
晚期的美術畫作中,伐樓拿被描畫成月神,長著黃皮膚穿著金色盔甲,手握蛇皮製的套索羂索,騎乘海獸摩羯。
[編輯] 瑣羅亞斯德教
伐樓拿的名字實際上並不見於祆教的波斯古經或祆教巴勒維的文獻中。自1900年代中葉以來印伊的研究員嘗試從伐樓拿與密特拉的關系尋找伐樓拿出現於祆教的可能性,但當中有許多的理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反駁。其中祛邪典(Vendidad)1.17記載了一個被稱作「Varena」4角14層的世界,當中住滿了魔鬼和非亞利安裔的野蠻人(祛邪典7.10),這些描寫都與吠陀的伐樓拿形象相差甚遠。
有一個比較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吠陀伐樓拿是產生自印伊的伏羅那(*vouruna,「光輝的海洋」之意),但伏羅那就連本身的形象都充滿爭議性。伏羅那被認為與密特拉組合成為祆教的最高善神——阿胡拉·瑪茲達,但亦有一說是根據創始人瑣羅亞斯德創作的詩歌中推論三者是各自獨立的神只。語言同系性並不一定暗示當中存在有本質上的相似點,最典型的例子有daeva(妲厄媧,祆教的「誤神」,一說為撒旦)與提婆,印度教的「天神」、後引申為「善神」)。有部分學者認為伐樓拿的職能及形象與祆教阿梅沙斯彭塔(神使)六者之一的艾霞凡許達有共通之處,都是「至高公正」的體現[3]。另一種說法是吠陀的跋伽「Bhaga」其實是伐樓拿的別名,其變形「Baga」以修飾詞在波斯古經中被提出過,兩個詞的意思都是「神」或「守護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5/Varuna.jpg
提婆族伐樓拿,女性的乳房顯示了其兩性同體的特徵。
閻摩:死神。 閻王是民間傳說中陰間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輪回。在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裡面,人死後要去陰間報到,接受閻王的審判。[1]閻王有一本生死簿,上面記錄著每一個人的壽命長短,當某人陽壽已盡的時候,閻王就會派遣下屬無常鬼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陰曹地府接受審判。閻王的判決取決於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惡:生前積德行善立功的人,閻王會讓他成為神仙,或者給他一個好的來世;生前行凶作惡的人,閻王會讓他下地獄,接受各種懲罰,或給他安排一個不好的來世。這是因果報應、抑惡揚善等民間信仰在「閻王」觀念上的體現。
古印度神話中的閻王
閻王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當時,古代雅利安人的一支開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區的統治,並在那裡創造了吠陀文化的種姓制度,開創了印度歷史上的吠陀時期。雅利安人使用比梵文更古老的語言寫成吠陀經,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耶摩(Yama)神居住在天界的樂土,人死後的靈魂都要到那裡去見耶摩神。耶摩神有兩個使者,它們是兩條狗。這兩個使者經常在人間界巡遊,當用嗅覺發現有人快死的時候,就把他的靈魂引到天界。耶摩神就是閻王的最初來源。
雅利安人在印度發展出現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吠陀經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因此耶摩神的信仰在婆羅門教中被繼承了下來,並有所變化。婆羅門教相信輪回,認為耶摩神是傳說中第一個死去的人。後來,耶摩神從天界轉入地界,被認為是專門監督死者生前的行為,並給與賞罰的神只;進而發展成為地獄中所有死神和死者的王,即地獄的主宰者,擁有眾多的下屬。隨著進一步的演變,耶摩神最後成為專門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靈魂的神只。遠古的雅利安人眼中,閻摩並不是一個可怕的神只。相反,閻摩會親率亡者穿越往地府的障礙,到達地府之後,閻摩還會與眾亡靈享用筵席。但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消滅各個原住民族的部落後,其社會結構開始愈變愈龐大,人心也開始愈來愈壞,生活在整個社會中最高層次的婆羅門為了警惕人們不要犯罪,就把閻摩從一個和善的亡者之主描繪成凶惡,會用各種酷刑折磨壞人的神只。這個做法令雅利安人對閻摩這個神只的恐懼增加,這一份對閻摩的恐懼隨著佛教和古婆羅門教文化的東來,傳到中國人的心中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4/Yama_tibet.jpg
西藏閻王畫像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9/Yamantaka_Vajrabhairav.jpg
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大威德明王(閻曼德迦)
蘇利耶:太陽神。 蘇利耶(सूर्य / Sūrya)是印度神話中主要的太陽神,他是天父神狄阿烏斯之子,宗教藝術中他被描畫成擁有金色的毛發和手臂,乘坐著由七匹馬拉動的戰車,這七匹馬象徵了所有七種查克拉。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3/Surya_chariot.jpg
騎乘七頭馬的蘇利耶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4/Surya-Konarak.jpg
科納克太陽神廟的蘇利耶雕像
太陽之神
[編輯] 史詩中的主要神
梵天:創造之神。 梵天(梵文:ब्रह्मा,Brahma)是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相神。他的坐騎為孔雀,配偶為智慧女神辯才天。由於種種原因,印度教徒對梵天的崇敬程度相對來說不高,反而較崇保護神毗濕奴以及敬畏破壞神濕婆。全印度4000多座印度教寺廟只有兩座是專門供奉梵天的,但大部分印度教徒都對梵天祈禱。
與印度不同,梵天信仰在南傳佛教的東南亞,尤其泰國,得到很大的發揮,在泰國的梵天信仰,華人稱之四面佛信仰,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吉祥的功能,在東南亞地區有非常多信眾。
印度教的終極思想就是要將自我與梵天合二為一,即梵我合一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0/Brahma_Halebid.jpg
一尊梵天神像雕刻在Halebi的一所寺廟中
創造之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a/Brahma_1820.jpg
手繪的梵天像
形象象徵
四隻手臂:象徵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象徵心靈(右後方手臂)、智慧(左後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吠陀經:象徵知識。
黃金:象徵活躍在宇宙中,而金臉則代表梵天在創造宇宙時是處於活躍狀態的。
天鵝:象徵辨別力,是梵天的座騎。
王冠:象徵最高地位。
蓮花:象徵自然與宇宙中所有存在。
胡須:黑色或白色的胡須象徵智慧,而長須則象徵智慧的永恆成長。
四張臉:四部《吠陀經》。
[編輯] 坐騎
梵天的坐騎是一隻天鵝。這只天鵝天生能夠分離牛奶和水,代表每個人都要能夠學會分辨善惡,繼而揚善棄惡。
毗濕奴:保護神。 毗濕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名為維修奴、黑天、那羅延天(Narayana),佛教稱為遍入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主管「維持」。他的坐騎為迦樓羅,妻子是吉祥天,印度教的毗濕奴派(Vaishnavism)專門供奉他,全國有1000多座廟宇。
印度人傳說,毗濕奴有10個化身,分別是魚、龜、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克里希那、佛陀和卡爾吉。毗濕奴的十個化身分別對應關於毗濕奴的十個故事。在十個化身中,魚與龜參與了創世傳說;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克里希那是毗濕奴消滅眾神的敵人時的化身;佛陀,亦即釋迦牟尼也是毗濕奴的化身;卡爾吉尚未現世,其形象為騎著白馬、手持燃燒著的火劍的英俊男子。卡爾吉現身之時就是世界終結之日,他將燒盡一切,審判世人。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毗濕奴的十個化身的故事明顯不是完成於同一時期的,在側面也表現出了印度教的內容在時間上的變化。
毗濕奴最為常見的形象為藍色皮膚,擁有四支手臂,並且坐在蓮花上。四支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金環、法螺、蓓蕾(花)以及神杵。另一常見的形象,則是毗濕奴躺在千頭巨蛇「舍沙」(阿難陀龍)之上,從肚臍生出的蓮花中創造梵天,而吉祥天則隨侍在身邊。
毗濕奴在印度神話中,常被視為保護之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f/Lightmatter_vishnu1.jpg
毗濕奴
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濕婆(梵文:शिव,Ś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是毀滅之神,也擔當創造的職能,是印度民眾最為敬畏的神,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
他的教派(濕婆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c/Sivakempfort.jpg
在班加羅爾的巨大神像雕塑濕婆冥想的神韻
阿修羅:惡魔。 印度教神話的阿修羅(梵語:असुर)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有時更被稱呼為惡魔,阿修羅族及提婆族(包括那伽族)都是迦葉波頁面迦葉波 (印度教)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Kashyapa。的後代。最早期的吠陀文獻記載阿修羅族是一群司掌道德及社會的神只,如伐樓拿(佛教名:水天)掌管天則與理法梨多頁面梨多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rta。,和跋伽守護信徒的財富與婚姻;提婆族則司掌自然現象,如黎明女神烏莎斯及氣候神/雷神因陀羅等。
密特拉(佛教名:彌勒菩薩)、伐樓拿及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羅神只。毗樓遮那(佛教名:大日如來)、松巴頁面松巴 (印度教)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Sumbha。和尼森巴頁面尼森巴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Nisumbha。原為阿修羅王,後被佛教吸收成為佛陀。
於後期印度教的文獻如《往世書》和《過去如是說頁面過去如是說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itihasa。》中,兩族開始被明確地二元化,阿修羅族作為提婆族的對立被描寫成邪惡的一眾。根據《薄伽梵歌》16.6章的詳細描述,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帶有daivi sampad(神聖的特質,提婆的詞根)或asuri sampad(惡魔的特質,阿修羅的詞根)。總結《薄伽梵歌》16.4章,asuri sampad代表了傲慢、自負、妄想、狂怒、嚴肅及無知。[1]部分品格正氣的原阿修羅族的神只,如伐樓拿後期就因此而被「易族」至提婆族。
迦樓羅: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以中國神話鳳凰為原形。 迦樓羅(梵文:गरुड,Garuḍa),按照《迦樓羅及諸天密言經》的說法,就是中國的金翅大鵬鳥或大鵬金翅鳥,是印度教和佛教典籍中記載的一種神鳥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4/Garudakaryatid98.jpg
迦樓羅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c/P1080102.JPG
真覺寺中刻於塔身上的金翅大鵬鳥
㈨ 印度神話中的「阿修羅」,指的是什麼只是一個人嗎
當人類處於蒙昧時期就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對形形色色的自然現象做出了各種嘗試性解釋。其中,他們帶著虔誠和豐富的想像創造出了神話。從此,神話開始對整個對人類的發展起到了很多推動作用。
東方是人類文明四大發祥地,在這片土地上產生了很多神話,其中有兩個非常大的神話體系,華夏神話和印度神話。作為中華兒女,我相信讀者們都或多或少的了解自己國家的神話文化,所以,今天開始就跟閣主來了解一個神奇的國度印度的神話——印度神話。
印度阿三雖然不咋的,但是印度神話以其豐富而繁雜著稱於世,要想弄清和了解印度的神話,就必須要對印度的有關歷史有所了解。
(閻摩圖)
死神——閻摩
閻摩是印度神話的死神,相傳人死後都要見到他,印度神話中閻摩有兩個使者和兩條地獄犬,守護在人們去閻摩的必經之路上。這個形象後來傳入我國就變成了我國神話中的閻羅王與牛頭馬面。
除此外,還有太陽神蘇利耶,風神伐由,這些都是吠陀時代前期的神話,後期的時候形成了婆羅門教。
公元前6世紀,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佛教和耆那教創立了。
值得的一提的是,佛教創立了一套自己的神話體系,而耆那教只是改造了前人的故事。
㈩ 問一些關於印度的神話故事與傳說
凡是偉大的文明都有偉大的神話,紛繁復雜的印度神話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其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系密切。
印度神話人物簡介2007-01-07 19:34 ——關於《世界。印度篇》里的印度神話人物——
無論是《世界》的哪個篇章,都和神話多少有些關系,在《世界。歐洲篇》里涉及到了北歐和基督教神話,希臘神話略有提及但是分量很輕,而在印度篇的世界背景當然是印度神話了。
和希臘神話相比,印度神話的普及度並沒有那樣廣泛,而且由於印度神話根據年代和民眾的信仰不同而產生了大量的版本,導致眾說紛紜,所以常常出現混淆——同一位神祗可能會有多個分身參與不同的神話故事,而當他被單獨崇拜時的神話傳說又往往和普遍的神話版本有所不同,所以……在寫《世界。印度篇》前經過反復考慮,最後終於決定採用以印度教神話為主體的背景結構。當然了,可能在一些對神話了解較深入的讀者看來這篇小說里很多關於神話人物的說法有謬誤,但是正如百里說過的那樣,印度神話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是一個因素,另外一個原因么……小說畢竟是小說,不是文獻資料啦,呵呵……
http://hi..com/shumimoon/blog/item/6fb93eadb57cfb094b36d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