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樣產生的它的實質是什麼
種姓制:是是古代印度的一種等級制度,是雅利安人從原始社會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過程中出現了四大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不同種姓在法律地位、權利與義務等方面均不平等,在宗教和社會生活方面也有嚴格區分.古代印度法律堅決維護這一制度,對印度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 在吠陀時代,隨著奴隸制的發展和社會的分化,印度形成了兩種日後成為其民族特色的體制,即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吠陀時代的瓦爾那,原指不同人種和社會集團,後來逐漸用來表示社會等級.印度瓦爾那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國家形成之後,劃分更趨嚴格.婆羅門作為第一等級,在社會上有首腦之尊;其他各等級包括國王在內的剎帝利,對婆羅們都應敬重禮讓.婆羅門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貴族組成,日後成為婆羅門教的祭司,也可以經管其他行業,但只動口不動手,即作為業主和管理領導人員.他們不僅壟斷宗教文化大權,也參與執政,常作國王的顧問,以占卜、念咒等方術影響國王的行動,甚至隨軍出征.婆羅門擁有大量土地和奴隸,除這些剝削收入以外,婆羅門正式的補充收入是接受布施,來自國王貴族的布施實際上是統治階級對戰爭虜獲和國家稅收的分配,往往表現為大量的饋贈.婆羅門也是最富有的階層.
剎帝利作為第2等級是由王族和軍事行政貴族集團組成,他們被視為社會之臂膀,即統治階級執掌國家機器的人員.在理論上,婆羅門優於剎帝利,但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國王屬剎帝利等級,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兩個種姓之間的爭雄,因此有些文獻也出現過剎帝利優於婆羅門的說法,只是較少數而已.這種爭奪有時也在思想文化上表現出來.剎帝利同婆羅門一樣,是擁有大量土地和奴隸的統治階級,甚至更富於婆羅門,因為戰爭掠奪物和國家收入是由他們直接佔有的.
第3等級吠舍是整個社會的支持者和供養者,意即養活整個社會的工農勞動群眾.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員組成,日後用以包括從事農牧工商各行各業的平民大眾.由於小生產者分化也產生貧富的兩極,吠舍中有些少數發家致富之人,甚至從事高利貸活動.在婆羅門和剎帝利統治之下,吠舍已無政治權利可言,只有交稅服役,供養統治者的義務.不過比起第四等級,他們仍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按婆羅門教的理論,吠舍與剎帝利、婆羅門都屬高級種姓,死後投胎可再度為人,因而稱再生族.第四等級首陀羅則屬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參加婆羅門主持的宗教祭祀和聽講教義,首陀羅則絕對不能.實際上,再生與非再生的界限就是過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異族人、雅利安公社成員與非公社成員判然有別的反映.
首陀羅為第4等級,指壓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他們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組成,後來也包括由於種種原因而被降到這個最卑賤等級的雅利安人.他們失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教上的一切權利,處於不受保護,冤苦無告的低賤地位.他們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種種當時被人視為低賤的職業,其中有少數自食其力的工匠,但多數淪為傭工和奴僕.作為最低賤的等級,首陀羅的地位和奴隸相差無幾,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隸.種姓制度一旦固定下來,各個等級所從事的職業就不能任意改變.各個種姓之間原則上禁止通婚.種姓制度的本質是保護上層種姓的特權地位.它通過宗教、法律,社會習俗等種種手段為婆羅門、剎帝利兩個統治階層的瓦爾那披上神聖、高貴的光環,讓吠舍、首陀羅供養伺奉他們.由於種姓制度在以後各時代有變本加厲之勢,它一直是印度人民沉重的鎖鏈.
【婆羅門教】 到後期吠陀時代出現有完整體系的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的最高信仰是梵天.梵天是世界精神、最高主宰、宇宙創造者,世界萬象不僅皆屬梵天所創,而且只有梵天是實,其他一切皆為虛幻.婆羅門開始以1種統轄萬有的梵天神性說,包攬了一切原始崇拜,把婆羅門教義提高到壟斷精神世界的統治地位,同時也把解釋、宣傳這一教義的婆羅門祭司僧侶,崇奉為人間的最高等級.此外,婆羅門教還利用原始的萬物有靈和靈魂轉移說,創造出一套靈魂投胎轉世的「業力輪回」論,認為人在死後投胎,也就是所謂輪回,是由生前造業好壞決定的,為善者得報,來世富貴,為惡者得報,來生受罪,如此等等.因此婆羅門教強調尊法行善,要人民安於現狀,忍受一切苦難.婆羅門教視《吠陀》為聖書,只有婆羅門祭司僧侶才能閱讀了解,再加上瑣煩的宗教儀式和五花八門的祭祀,婆羅門教就成為1種異常神秘的宗教,對後來印度歷史有深刻的影響.
實質:
是維護雅利安人對當地居民的統治,是極其不平等的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剝削制度。
「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隸制國家重要特徵。它被蒙上一層神聖的宗教色彩,造物神梵天用自己的嘴,手,腿創造出四個種姓的人。一二等級種姓把持國家軍事和行政大權;三四等級種姓要向國家納稅,想神廟上貢,供養一二等級種姓。不同等級的人不許通婚,不追竄某職業。種姓制度是為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羅門的特俗地位。
Ⅱ 古印度種姓的制度本質是什麼
總的說來,印度的種姓制度本質上是一種階級制度。但是,由於鮮明的階級關系被掩蓋
在等級的劃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階級界限,在勞動人民之間製造隔閡和對立,不利於他
們團結對敵。此外,種姓制度實行職業世襲,把生產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從而阻礙了
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種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會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
自古代至近代,經歷了幾種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歷代剝削階級的統
治工具。種姓制度經過長期演變,越來越復雜,在四個種姓之外,又出現了數以千計的亞種
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著種姓制度的殘跡,受壓迫受剝削最深的賤民達幾千萬人。
古印度的宗教同種姓制度聯在一起的,種姓制度亦稱"瓦爾那"(顏色,
品質的意思)制度,實際上是奴隸制度的變形.約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
把自己稱為"高貴者",把被征服者稱為"達薩",以"達薩"和"達西"
稱呼男女戰俘即奴隸.後來在雅利安人內部又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四種
姓制度.即婆羅門種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稱僧侶階層,他們
解釋吠陀經典,干預社會事務;剎帝利種姓,充當武士,國王也屬這個種姓,
主管軍事和行政;吠舍種姓,一般雅利安平民,多數從事手工業,牧業和商
業,也有富裕者,但沒有任何特權;首陀羅種姓,主要來自被征服者,也有
少數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隸外還有接近於平民的貧窮者,他們在法律上和宗
教上失去了受保護的權利.前三個種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後一個
種姓是"非再生族".根據婆羅門教創造的神話和《摩奴法典》四種姓是世
界之祖婆羅赫曼(一說為普魯沙,他們可能為一個人)以口,雙手,雙腿,
雙腳創造出來的,所以他們都有特定的職業,不可混淆界限.古代印度的宗
教主要是婆羅門種姓創造的宗教意識和宗教行為.
Ⅲ 印度種姓制度的實質是什麼
我覺得是固化階層以維持統治,處於什麼種姓則從事何種工作,可以參考明初朱元璋的職業分配製度,限制階層流動(但明朝仍然有科舉可以流動)。
現代印度盡管在法律層面廢除了種姓,但在世俗勢力里仍然根深蒂固,盡管達利特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和國家政策傾斜(政治正確)獲得上升通道,但因為世俗勢力的存在,並不能獲得和能力相對應的待遇,從而造成不少有能力的人群外流,個人感覺如果種姓制度如果不能徹底廢除,印度的發展會收到很大影響,甚至會碰到天花板。
Ⅳ 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1,在印度,是一種政教合一的體制。印度佛教信仰活佛的存在,是佛教的原始形態。而中國佛教又稱漢傳佛教,又稱禪宗。不信奉活佛的存在,認為修行高的人死後可能成佛,而生前萬萬不能。
藏區離印度只有一山之隔,在歷史上很多印度高僧,跨越喜馬拉雅山到藏區,特別是12世紀到13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入侵印度以後,很多高僧大德跨越喜馬拉雅山以後,把印度所有佛教上的制度完整帶到藏區來了,所以藏傳佛教它的特色是它從小乘開始,小乘的基礎到大乘,就是你們現在講的漢傳佛教的顯宗,今後進入實修的密法,就像小學、中學、大學,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上來,所以你的課程永遠像大學一樣,你進來之前,就把你的課程全部排完了。
Ⅳ 佛教和印度教同源於印度,兩者間究竟有什麼本質區別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羅門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佛教並不否認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創世者、非唯一者,神雖積集福德,有神通大勢力,若無通達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為六道輪回轉世的眾生之一。佛是一位圓滿覺悟者,不論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或首陀羅,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進修,同樣可以成就阿羅漢、菩薩或佛的果位。
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覺悟緣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印度教所謂的梵天創世神權之說是迥然相異的。
Ⅵ 為何說本質上四分五裂的印度,不會二次解體
印度這個國家這些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們不能用過去的眼光看待這個國家了。現在的印度綜合國力在不斷的提高,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在前幾名,雖然沒有躋身大國行列,但是氣勢上已經起來了,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是越來越好。
印度的發展模式和中國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兩個國家的基本國情也非常的相似。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的旅遊業和服務業也比較發達,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通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
Ⅶ 印度種姓制度的實質是什麼 快回答
種姓制度實質是階級壓迫制度!~~
種姓之間界限森嚴,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並坐。
高種姓與低種姓人發生沖突,低種姓人如果用身體某部位對較高種姓人造成傷害,必須斬斷對人造成傷害的身體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種姓辱罵高種姓,輕者課以重罰,重者處以酷刑。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高低種姓之間不能同食起居,禁止種姓之間通婚,高級種姓的人與低級種姓的人特別是與賤民通婚,有可能被處以死刑。
它對印度的社會影響非常之深遠,在印度歷史上無論統一還是戰亂,整個都遵守這這樣的種姓制度,而對國家的概念並無清晰的認識。以至於古代印度很多時候都是鬆散式的類似於聯邦的政治結構。
汗,初三什麼作業本啊==
Ⅷ 印度種姓制度的實質是什麼
印度種姓制度的實質即性質是一種不平等的階級制度。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
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
(8)印度的本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它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Ⅸ 古印度和印度有什麼區別
1、本質的不同
古印度是印度大陸曾經最早文明發源時期,印度很長一段時間代表的是印度次大陸的地理名詞,現代印度國家就是指1947年獨立的一個叫印度的國家,他們之間有很深的聯系,卻又有本質的不同。
2、統治者的不同
古印度的歷史十分悠久,早期發源於印度河的文明,而後擴展到恆河流域,形成了恆河文明,創造出燦爛的文化。
大約在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來自於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入侵了印並成功成為了統治者,把古印度原住民貶為奴隸,為了固化統治者和奴隸關系,就形成了等級嚴森的種姓制度。古印度時期正式結束。
現代的印度則脫胎於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後來由甘地、尼赫魯領導的國大黨於1947年從英國殖民統治中獨立而來,繼承了英屬印度殖民地的大部分資產,真正的成為了一個叫印度的現代國家,並確立了英語為官方語言。
3、人種的不同
雅利安人佔領印度而後的漫長的歷史中,陸陸續續又來了和雅利安一樣的侵略者,而且是一波接著一波來,這其中有波斯人、馬其頓人、大夏人、塞種人、月氏人、匈奴人、穆斯林游牧民族、蒙古人等,而且都和雅利安人一樣來到印度地區就站穩了腳跟,成為了統治者。
由於幾千年來,印度多個勢力博弈,從屬於原古印度文明地區根本沒有真正統一過,分裂成大大小小邦國,偶爾出現幾個強大的國家,如貴霜帝國、莫卧兒帝國等,但都沒有真正統一過印度,最牛的時候也只是做這一地區的宗主國。
Ⅹ 印度的社會現狀是怎樣的
你首先要明白,印度本質上是一個封建國家,而根本不是一個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印度到目前為止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沒有完成土地革命的主要國家。它的大部分土地仍然掌握在地主手中,大部分農民和地主有著很強的人身依附關系,不僅沒有經濟自由,而且沒有人身自由。從中央到地方,大部分的政治,經濟,土地,人口資源被部族和門閥所掌控。
由於根本沒有土地,因此高速公路修不成並不是因為保護農民,而是為了保護地主。因為國家政治早已被封建集團瓜分,因此主要的政治家普遍世襲,政黨普遍為家族黨,部族黨。因為人民是附屬於封建部族和門閥的,選舉實際上只是封建集團之間的博弈,和普魯士七選侯本質上沒有區別。
印度實質上是一個民主包裝下的封建國家。
種姓制度本質上是一種等級制度,是封建農奴制度的一種表現。只要印度的封建本質不被改變,就不可能打破這種種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