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為什麼會一步步登上高原難道他們不忌怕中國嗎
印度一步步登上高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印度深受疫情的困擾,感染人數已經成為世界第二位,而且經濟大幅度下滑,莫迪政府為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所以弄出點事情來。
第二個是莫迪看到現在美國在全力打壓中國,中國周邊很多國家也在趁勢和中國整事,中國面對著台海問題的一系列問題,他們料定中國會在中印邊境忍讓,所以他們也在趁火打劫,想撈點好處。
1962年中國給了印度狠狠的教訓,讓印度人損失慘重,但是印度一部分人一直對此並不服氣,所以有些人想藉此報一箭之仇。
而印度軍方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國會支持,也在借著邊界爭端,大勢爭取軍費。
對此,我應該在戰略上藐視他們,在戰術上重視他們,做好萬全之策,防止他們掠奪中國的領土。
B. 印度人喜歡什麼
1,印度人喜愛3、7、9數字。他們認為紅色表示生命、活力、朝氣和熱烈,藍色表示真誠。陽光似的黃色表示光輝壯麗。綠色責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寧靜。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裝色彩方面喜歡紅、黃、藍、綠、橙色及其他鮮艷的顏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視為消極的不受歡迎的顏色。不喜歡玫瑰花,在辦公室和商業機關,寫字台喜歡放在東北角或西南角。
2,在印度初次訪問公司商號或政府機關,宜穿西服,並事先訂約。約會,盡量按時赴約。印度商人善於鑽營,急功近利,圖方便,喜歡憑樣交易,洽談中應多出示樣品,廣為介紹經濟實惠的品種。印度商人中,許多人在英美受過教育,因為這是表示關心友好的方式。在談判時,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談論印度的赤貧、龐大的軍費及外援。
3,印度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信奉各種宗教,因此習俗也各不相同。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里取食。素食者甚多,不吃牛奶。一般說來,等級越高,葷食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印度人一般不喝酒、喜好喝茶,大部分喝奶茶。他們喝茶的方式是:把茶盛在盤子里,用舌頭舔飲。
4,印度人吃飯大多使用盤子,千萬注意,吃飯時,只准用右手遞接食物,另別用左手。與印度人接觸時,切忌用左手遞東西給他。因為他們認為左手骯臟,右手干凈。吃飯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飯用手抓,就連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間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對別人的侮辱,弄不好他們會把你用左手遞的東西砸爛,盛怒之下,還可能臭駕你一通。
5,切莫撫摸小孩的頭,在印度如摸小孩的頭,對方一定翻臉。最容易引人誤會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動作是搖搖頭,或先把頭稍微歪到左邊,然後立刻恢復原狀,表示「Yes」、「知道了」、「好的」,與我們點頭表示差別很大,最易使人誤會。
6,牛在印度是神聖的,稱為"聖牛",牛奶更是聖潔之物。一般不用牛皮鞋和牛皮箱。
7,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女人結婚後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稱呼姓,不稱呼名;女人通常則只稱呼名。印度人見面的禮節是雙手合十。對婦女不可主動握手。印度人以玫瑰花環獻給貴賓,賓主相互問好後將花環套在客人頸上。
C. 印度人是什麼人種
印度人有五種人種,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雅利安-旁遮普人、東亞人種。
1.尼格利陀人
其基本特徵是身材矮小。
2.原始澳大利亞人
由於身體特徵和澳大利亞的土著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們大都長頭型,身材矮小,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爾人,傑糾人,蒙達人,奧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蘭卡的維達人為典型代表,所以又稱維達類型人。有學者認為,這種人早於達羅毗荼人,所以也稱他們為"前達羅毗荼人"。
5.東亞人種
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東亞的東亞人種在不同時期,從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南亞次大陸,東亞人種其膚色多呈紅潤色、白色、淡黃色。長顱型的分布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的土著民中,圓顱型分布在傑德崗等地。
D. 尋找印度人
印度共和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印度"意為月亮。在中國西漢時稱為"身毒",東漢時稱"天竺",到了唐代才確定譯為"印度"。國土面積 297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界印占區、錫金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居世界第7位,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印度南北長3119公里(伸入印度洋部分約長1600公里),東西寬2977公里,海岸線長6083公里。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三角形半島上,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南隔印度洋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相望,陸地則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和孟加拉等國接壤。北部雄偉的喜馬拉雅山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把印度同北面的亞洲鄰國隔離開來,只有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和東北的那加山脈有一些通往外部的山口。印度幅員遼闊,地理和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從北到南既有白雪皚皚的「花雨雪國」,又有森林蔽野的莽莽高原;既有乾旱少雨、人跡罕至的拉賈斯坦沙漠,又有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宜於農耕的恆河平原。
從地理上看,印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地區,一是喜馬拉雅山以南和文底耶山脈以北、包括西北部的沙漠和恆河平原地區;二是中部的德干高原地區,它西面較高,向東傾斜,呈南北走向的東、西高止山脈位於高原兩側,兩條山脈又分別在東西兩部各留出一條狹長的海岸平原;三是克里希那河及其支流通加巴德臘河經南直到海角的地區。這里是德干高原向南延伸的部分,一般稱為南印度。
印度最著名的河流有北部的恆河,朱木拿河,西北的印度河(今巴基斯坦境內),東北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中部的納巴達河、哥達瓦利河,以及南部的克里希那河、科佛里河等等。其中恆河為印度第一大河,全長3000多公里,流域面積達73萬多平方公里,是印度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從氣候條件看,印度從北到南兼具寒、溫、熱三種類型的氣候,但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每年4-6月為熱季,7-9月為雨季,10月至第二年3月為涼季。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冬季氣候宜人,最冷的時候只穿一件薄毛衣即可,而且到處仍是綠樹如蔭,繁花盛開,印度人稱之為「粉紅色的冬天」。這時也是印度一年中最好的旅遊季節。暑季則酷熱難耐,有時氣溫高達50C,即使坐在室內也是汗流使背。從7月份開始,印度洋季風到來,雨季開始,幾乎每天都要下一場雨,帶走一些暑熱。印度全國降雨量變動的幅度也很大。
印度這片廣闊的國土上生活著印度斯坦族(占總人口的46%)、泰魯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古吉拉地族、坎拿達族、馬拉雅拉姆族、奧里雅族、旁遮普族等十大民族和幾十個人數較少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習俗,信奉不同的宗教,許多傳統的宗教儀式和活動在數千年的漫長歷史中逐漸演化為不同民族的風俗。
印度的禮儀和禁忌頗多。印度人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如見面禮、出生禮、命名禮、拜師禮、婚禮、喪葬禮儀等。各地方的禁忌也隨著民族和信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宗教活動的影響在民間遺留下許多特殊的崇拜:他們對蛇、猴子、老鼠、牛等動物有特殊的崇拜。
虔誠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願:到聖城朝拜濕婆神,到恆河洗聖浴、飲聖水,死後葬於恆河。以黃牛為神,對它頂禮膜拜。因此,又出現了林伽崇拜、苦行僧、恆河火葬等特殊習俗 。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度,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習俗,信奉不同的宗教,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可以說,印度是一個宗教的國度,宗教在印度人的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幾乎每個人都分屬於不同的宗教群體。一個人從出生、成年、婚姻、到死亡等人生的重要轉折關頭,都要經歷一系列宗教儀式。
在印度,寺廟林立,最華麗、最有氣勢的建築大多是寺廟。無論是印度教的寺廟,還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無論是錫克教的金廟,還是佛教、耆那教的廟宇,都是金碧輝煌、雕梁畫棟,寺內香客如織,煙霧繚繞,梵唄誦經之聲不絕於耳。印度教是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其次是伊斯蘭教,還有佛教、錫克教、耆那教、基督教、襖教、部落宗教等等。
印度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20世紀60年代初印度開始實行綠色革命,農業由嚴重缺糧達到基本自給。全國耕地面積約1. 6億公頃,人均0. 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印度擁有豐富的礦產和油氣資源,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農業和服務業為印度最大的經濟部門,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主要經濟作物有黃麻、茶葉、甘蔗、油籽和棉花。牛、山羊、綿羊、水牛頭數居世界第一。印度的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近年印度發射了自已設計和製造的地球衛星和通訊衛星,並具備生產核武器能力。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迅速,2001年軟體出口達63億美元。旅遊產業已成為印度第六大出口創匯部門。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鐵路是印度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量的50%,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及其製品、燃料、資本貨物、寶石、化肥、化工產品、鋼鐵、造紙原料、紙張等。主要出口商品為:棉紗及棉織品、珠寶製品、醫葯及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農業及相關半成品、皮革及其製品、海產品、鐵礦砂等。印度歷屆政府將消除貧困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貧困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1盧比=100派士。
E. 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我國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的國家,而黃土最集中、最典型的分布區就在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脈,西至祁連山東麓的日月山,北抵長城,南達秦嶺山脈,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包括山西、陝西和寧夏的大部分地區,甘肅、青海和河南的一部分地區,黃土厚度一般為80-120米,最大厚度可達180-22米。黃土多呈灰黃色、棕黃色和棕紅色,抵抗侵蝕能力很弱。
黃土高原是怎樣形成的呢?
一種認為是這一地區盛行的偏北風把新疆、寧夏北部、內蒙乃至遠在中亞沙漠中的大量粉沙刮到黃土高原地區堆積下來。因為黃土高原與黃土底部基岩成分不一樣。黃土下部地貌形態多樣,起伏比較大,但上部沉積黃土厚度大體相近似,並有從東到西逐漸變薄的趨勢,同黃土來源於西部的方向是一致的。這說明黃土是從別處搬過來的。
但有不少科學家發現,黃土層的底部有一個礫石層,而這渾圓的礫石層卻是典型的河流沉積物。於是他們認為,這些黃土的原籍在黃河的上源,是河流把黃土沖刷下來形成的。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黃土既不是風成的,也不是水成的,它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風化形成的,是土生土長的。
也有一種綜合性觀點,認為黃土高原既來自西北、中亞,由大風刮來,又有綿綿流動的河流攜帶而來,還有本地土生土長的基岩上風化的,是在這三種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至今人們對黃土高原上黃土的來源還爭論不休。希望有一天研究者們能給人們一個滿意的答案。神秘的「未知大陸」
1492年,哥倫布出海航行去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國——印度。他沒有找到印度,卻發現了一塊全新的大陸,在想印度都快想瘋了的哥倫布眼裡,它必然是印度,是充滿香料、財寶的富庶之國,大陸上的居民自然被稱為印度人。但是哥倫布做夢也沒想到這是一塊尚未為歐洲人發現的大陸,它既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國,而是美洲大陸。在歐洲人弄明白之後,這塊新發現的大陸就被稱作「新大陸」或「新世界」,而歐洲則與之相對地被稱作「舊大陸」或「舊世界」。哥倫布的發現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航海探險家躍躍欲試,他們認為,除了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之外,還有一塊巨大的「未知的南方大陸」。
1572年,西班牙著名航海家胡安·費爾南德斯在智利海岸邊發現了三座無人居住的小島,他以自己的名字給這一群小島命了名,這就是智利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
胡安·費爾南德斯的發現雖然不大,但卻增強了他航海探險的信心。6年後,他又揚帆前往東南太平洋去探險,希望能發現他的前輩和同時代的人尋找了多年的「未知的南方大陸」。
胡安·費爾南德斯的航線和6年前一樣,仍沿著南美洲的海岸往南航行。誰知,茫茫大海戲弄著胡安的船隻,驟然而起的風暴把他們吹離了南美沿岸,探險船像一葉浮萍似地隨風向西漂去。
許多天過後,海風把胡安探險隊送到一塊遼闊的土地附近。這是什麼地方啊?水量豐沛的河流澆灌著土地,面龐白皙的居民衣著十分講究,舉止神情同智利人和秘魯人都迥然不同。胡安·費爾南德斯高興極了,認為這就是他那些不幸的前輩和倒霉的同代人所朝思暮想的南方大陸。遺憾的是,他沒有登上這塊新發現的土地就匆匆返航了。
回國之後,胡安·費爾南德斯立即著手做全面的准備,打算率領一支探險隊再度駛往「未知的南方大陸」,進行一次規模巨大的詳細考察。為了保持自己對這一「神秘大陸」的發現權,他一直守口如瓶,沒有對外透露過自己這一驚人的發現。可是,胡安的准備工作還未完成,他就猝然死去了,世人也不知道他的這個發現,他也始終沒有成為哥倫布第二。直到幾十年之後,人們才知道這個西班牙航海家的發現。
胡安·費爾南德斯真的發現了「南方大陸」嗎?
答案是否定的。
那麼他發現的是什麼地方呢?
有人說就是今天的位於南太平洋海域,緯度為南緯30°的復活節島,但至今那些人還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確鑿證據。
16世紀的西班牙編年史中曾記載著航海家阿列瓦萊·孟達尼·傑·涅依拉在南太平洋發現了復活節島,但這功勞不算他的,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能證明復活節島是他發現的。
過了109年後,即1687年,著名的英國大海盜愛德華·戴維斯奉英國女皇的命令,駕駛著「孤獨者幸福」號三桅巡洋艦,前往南太平洋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他首先到達了海盜們最喜歡停留的太平洋的天然避難所加拉帕戈斯群島,然後掉轉船頭向南駛去。在南緯12度30分,距南美海岸150里格處,「孤獨者幸福」號突然劇烈地震盪起來。原來美洲大陸的秘魯沿岸發生了大地震,引起了海面劇烈震盪。這次地震摧毀了秘魯的卡亞俄城。戴維斯驚嚇過後,趕快駕駛著他的「孤獨者幸福」號向西南駛去。
一天凌晨,離天亮還有兩個小時,「孤獨者幸福」號突然觸到了低低的海岸,熟睡的船員們被震耳欲聾的響聲驚醒,紛紛跑出船艙。他們擔心船被海浪拋到岸上擱淺,堅決要求戴維斯掉轉船頭駛到海上,等候天亮。戴維斯只好同意了。
早晨太陽出來後,展現在「孤獨者幸福」號船員們面前的卻是一片陸地!一座低矮平坦的島嶼!航海長利奧涅列·瓦依費爾詳細描寫了這個未知的海島:
「我們離島有四分之三里格。由於早上十分晴朗,沒有霧或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島上的一切。在西邊大約12里格處,我們看到了一連串高高的丘陵,土地向前延伸了14~15里格,我們看到岸上有許多鳥類的羽毛。
我多麼想上岸看看啊,但船長卻怎麼也不同意,太遺憾了。這個島在卡亞俄城以西5000里格處,距加拉帕戈斯有6000里格。」
胡安和戴維斯都聲稱他們發現了「未知的南方大陸」,但人們都不相信。於是,更多的人們前往南太平洋,尋找這一神秘的「未知大陸」。
1722年4月5日,荷蘭的著名海軍上將雅各布·羅格文率領一支分艦隊在胡安與戴維斯所到過的海域里尋覓所謂的「南方大陸」。
當時,他們正航行在一望無際的大洋上,負責瞭望的水手突然發現遠方的海面上有一個綠點,看上去像是陸地,他立即向艦長羅格文匯報。羅格文聽到後驚奇不已,因為海圖上標明這里沒有任何陸地。羅格文立即命令船隻駛向那裡。待船隻駛近後,他看到這確實是一個島嶼,於是便在海圖上用墨筆記下了一個點,並在黑點旁邊記上「復活節島」,因為那天正好是復活節。他可能不知道,他是在給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一個島嶼命了名。
這是一個三角形的島嶼,面積不大,還不到120平方公里,既沒有一條河流,也沒有任何樹木,只有荒草在地上生長著,篙鼠是該島惟一的野生動物。
羅格文一行一踏上這個小島,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得目瞪口呆了。島上山巒起伏,層巒疊嶂,拉諾·洛拉科火山的身影在蔚藍的天幕上顯得雄偉挺拔,島上有許多石頭塊砌成的牆壁、台階和廟宇。在該島的南部,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石牆的殘跡,石牆的後面聳立著幾百尊氣勢恢宏、撼人心魄的巨大石像。這些巨大的石像面朝大海,排列在海岸邊,上面還刻著人物和飛禽的花紋。這些石頭人站立在巨大的石頭平台上,臉部的表情十分生動,有的安詳端莊,有的怒目而視,有的似乎在沉思默想,也有的滿臉橫肉,殺氣騰騰。在拉諾·洛拉科火山坡上,羅格文他們也看到許多這樣巨大的石像。
這些石像至少有10米高,都是用整塊石頭雕成的。有的石像頭上還戴著巨大的石頭帽子,耳部有長長的耳垂。
羅格文總共發現了500多尊石像,此外,在拉諾·洛拉科火山口的碎石堆里,還躺著150尊未完成的雕像。那裡還有石鎊、石斧和石鑿等石制工具。
羅格文海軍上將認為這座小島不是「未知的南方大陸」,也不是其他探險家們(胡安、戴維斯等)所看到的小島,而是一個新發現的島嶼。他召集全體人員開了一個會,擬定了一個宣布發現一塊新土地的決議,分艦隊所有的艦長都在這一文件上簽了字。就這樣,復活節島被人發現,開始為外人所知了。
荷蘭的艦隊司令羅格文最先發現了復活節島,但是有關復活節島的准確海圖還沒有。英國航海冒險家詹姆斯·庫克希望找到這座島嶼並繪制該島的海圖。
庫克率船隊從紐西蘭出發,向東太平洋進發,於1774年3月找到了復活節島。所有人都為找到了復活節島而高興,因為為了找到該島,船長和船員們在海上航行達3月之久,在這3個月之內人們幾乎沒有見到一塊陸地。
庫克是位工作嚴謹的探險家,他在發現復活節島當天的航海日誌中寫道:
「這是個很難加以描述的小島,島上居住著波利尼西亞人,他們很像我以前所訪問過的其他南太平洋島嶼上的土著人。復活節島最為知名的景觀是那些巨大的古代雕像,這些用岩石雕出的石像分布在該島沿岸各處,有些已經略有傾斜,有些已經倒在地上,每尊石像都面對海洋,令人不可思議。這些雕像過去是,今後在某種程度上也仍將是一個難解的謎。我們搞不清它們是怎麼立起來的,也不知道島上是否一度住著一種巨人,島民們自己對這些雕像的來歷知之甚少,所以我和其他人對此也只能做些猜測。」
F. 印度的風俗習慣
印度人有4大傳統儀式,分別是出生、葬禮、婚姻和普迦儀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項特殊習慣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開心、一路平安。
出生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 印度教徒在恆河「聖水」中沐浴去的。而這對於貧窮人家而言,確實是一項龐大的負擔。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兒時,會用拍手示意,代表兩手空空來也。但如果生的是兒子時,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會立刻敲鑼慶祝,表示兒子將來娶老婆時,可以帶來響當當的嫁妝。
印度人慶祝小孩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小孩未來的婚姻對象。
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傳統上,將死者抬送到火葬場的任務,應該由家屬擔任,但是現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給專人處理。在印度,專門處理喪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視為種姓地位最低的賤民。
一般送葬的儀式都非常簡單,但是比較富有的人家,可能會請樂師在前面演奏,浩浩盪盪地遊行。火葬前,死者的長子必須手持油燈繞行遺體3次,當火葬柴堆被點燃時,死者長子必須將頭發剃光,只在後腦勺留一小撮,然後到河裡沐浴凈身。火葬結束後,死者骨灰會被掃到河裡,代表靈魂已經脫離軀殼、得到解脫。
婚禮
身著傳統服飾的印度婦女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區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
印度婚禮儀式相當繁瑣,結婚之前,雙方家長會透過充當媒人的祭司討論嫁妝事宜,女方必須答應男女提出的嫁妝數量後,雙方才選定黃道吉日、開始籌備婚禮。婚禮前一天,新娘必須根據傳統化妝方式,開始抹油、沐浴、更衣、梳頭、畫眼線、抹唇砂、並且在腳上塗以紅色、在額頭點紅色蒂卡、在下巴點黑痣,接著還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腳上繪飾漢那圖案,然後灑香水、配戴首飾和發飾,最後是把牙齒染黑、嚼檳榔、擦口紅,才算大功告成。
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盪盪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
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裡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儀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傳統服飾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印度傳統舞蹈——婆羅多舞男性包頭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頭巾,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
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發、留胡須,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發髻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復雜,首先必須用黑色松緊帶將長發束成發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紗麗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綉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紗麗穿著方式: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用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這塊布稱為紗麗(Sari)。印度紗麗的穿著方式變化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穿著紗麗時,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臍的緊身衣(Choli),下身是一條及地的直筒襯裙(Ghagra)。
紗麗最基本的穿著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首先拉住紗麗布左邊一端,塞進右側的襯裙裙頭。
2. 將紗麗布由右至左環繞下圍,約三、四圈。
3. 接著用紗麗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並且塞入裙頭。
4. 然後將剩餘布塊,由左後方繞過右邊腋下,披向左邊肩膀上。
5. 最後直接將紗麗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頭上。
飲食習慣
印度人的日常飲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別。北方人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為主食,尤其喜歡吃一種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餅。南方和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們以大米為主食,愛吃炒飯。而中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為主。印度人喜歡吃帶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飲水和飲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樣,沒有喝熱水的習慣,一般喜歡喝涼水或者飲用紅茶、牛奶和咖啡。
G. 印度的風俗和禁忌
一、風俗:
1、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2、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二、禁忌
1、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層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的人草食者越少(也吃雞蛋、黃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魚。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盤中取食,伊斯蘭教進飯館就餐時,應按照菜譜食豬肉、牛肉,印度有許多素食飯館和旅供給肉食。
2、按照傳統觀念,10歲至50歲女性不得進入神廟朝覲,原因是這一年齡段女性有經期,會「玷污」神廟,這一傳統禁忌1991年獲得喀拉拉邦高等法院支持。
(7)印度人如何上高原擴展閱讀:
原始社會的印度: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H. 印度人生活的習性
印度人如廁之後,確實是用手去清潔的——(只限於左手。這點請記住)。一開始我在網上看到相關說法,也不敢相信,認為是醜化印度人。現在經過多方認證。證明這個說法屬實。
其次,說說他們的方法。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幹凈。印度廁所不像我們的公廁有衛生紙,但是全部在馬桶旁備有一個水槽。是伸手可及的。專門用來幫助事後清潔。連最豪華的酒店衛生間也是如此。因此,去印度的朋友,除了護照,衛生紙是必須隨身配備的。否則,你只能學習印度模式了。
在印度,用手清潔的問題,和文化、素質、學歷、階層是毫無關系的。即使白領階層也照樣是這個習俗。因此,印度人來中國旅行,感覺最不方便的,是衛生間蹲坑旁邊沒有水槽,如廁之後比較別扭。
印度人是手抓飯。孟加拉人也是這樣。都是用右手的。絕對沒有人用左手。因此,如果和印度人吃飯,最好左手不要伸到桌面上來。
I. 西藏的人和印度人有多大差別
藏族人和印度人沒有任何相同之處,兩個民族連人種都不一樣,藏族人是黃種人,印度人是白種人。
藏族人屬於黃色人種,和羌族血緣關系很近,膚色為黃色,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主要信仰藏傳佛教。
J. 5000米高處印度人沒有高原反應嗎
高原反應是由於海拔升高,氣壓的變化引起的人體反應,這是不適應造成的,長期生活和居住和活動的人他在該地不會有這樣的反應,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