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印度的華氏城在今天什麼地方

古印度的華氏城在今天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2022-06-20 15:59:53

『壹』 印度的古都是什麼

古印度歷史上的孔雀王朝的都城是華氏城。
相關資料:
孔雀王朝(約前321年-前324年至約前187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前325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月護王)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人。隨後,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定都華氏城。
到了旃陀羅笈多兒子瓶頭王(賓頭沙羅)統治時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孟加拉灣,德干高原以及遠達阿拉伯海的廣大領域。阿育王就是這強大王朝的繼承者之一。
前3世紀中葉阿育王在位時國勢強盛,統一了除了現卡納塔克邦以南及阿富汗的整個印度次大陸,並將佛教定為國教,到處派人往各地宣傳佛教,一時亞非歐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跡。經此提倡,佛教遂成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孔雀王朝約前187年為巽加王朝所取代。
漢朝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
編輯本段【國王一覽(大約在位時份)】
旃陀羅笈多:前322年 - 前298年
瓶頭王(賓頭沙羅):前297年 - 前272年
阿育王:前273年 - 前232年
十車王:前232年 - 前224年
沙姆婆羅蒂:前224年 - 前215年
沙里蘇卡:前215年 - 前202年
提婆伐曼:前202年 - 前195年
薩塔陀拉:前195年 - 前187年
布柯提婆陀:前187年 - 前185年
編輯本段【名稱的來源】
一種說法是由於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也有一說「孔雀」一詞來源於其梵語發音(mayūra)與旃陀羅笈多的母親的名字發音相近。

答案補充
孔雀王朝(約前321年-前324年至約前187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前325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月護王)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人。隨後,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定都華氏城。由於他出身於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也有一說「孔雀」一詞來源於其梵語發音(mayūra)與旃陀羅笈多的母親的名字發音相近。

答案補充
到了旃陀羅笈多兒子瓶頭王(賓頭沙羅)統治時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孟加拉灣,德干高原以及遠逹阿拉伯海的廣大領域。阿育王就是這強大王朝的繼承者之一。

答案補充
前3世紀中葉阿育王在位時國勢強盛,統一了除了現卡納塔克邦以南及阿富汗的整個印度次大陸,並將佛教定為國教,到處派遺傳教師放各地宣傳佛教,一時亞非歐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跡。經此提倡,佛教遂成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孔雀王朝末年,王權衰落,印度重新分裂為許多國家。西元前一世紀與西元一世紀間,大月氏中的一個叫貴霜(Kushan)的部落攻入印度北部,不僅佔領旁遮普,而且據有喀什米爾,印度河流域及恆河上游阿富汗以及中國西域的一部,建立強大的貴霜王朝。公元二世紀中葉,貴霜王朝迦膩色迦(Kanishka,公元123-153年)時不可一世,促進東西文化交流。 孔雀王朝約前187年為巽加王朝所取代。

『貳』 古代印度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叫什麼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這位偉大的君主完成了對南方羯陵伽的征服,這樣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了。

『叄』 請問古印度歷史上的"孔雀王朝"這個名稱的來歷

摘要
孔雀王朝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最著名的奴隸制王朝。因其創造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孔雀家族而得名。阿育王在位期間,南亞次大陸除極南端一部分外,全部囊括在孔雀王朝的版圖之內。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阿育王統治下的孔雀帝國,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軍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絕對的權威。全國分為若干行省,行省總督通常由王子擔任,但行省內部仍有著許多保持自治或半獨立的部落,孔雀帝國還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孔雀王朝作為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政權,它的事業成為激勵後世無數雄心勃勃的梟雄去奮斗的目標。簡介 孔雀王朝(Maurya)(約前321年-前324年至約前187年),即古印度的摩揭陀國的王朝。前325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從印度河流撒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月護王)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人。隨後,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定都華氏城。由於出身於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到了旃陀羅笈多兒子賓頭沙羅統治時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孟加拉灣,德干高原以及遠達阿拉伯海的廣大領域。阿育王就是這強大王朝的繼承者之一。前3世紀中葉阿育王在位時國勢強盛,除印度半島南端外統一印度全境,定佛教為國教,到處派遺傳教師放各地宣傳佛教,一時亞非歐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跡。經此提倡,佛教遂遂成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孔雀王朝約前187年為巽加王朝所取代。
[編輯本段]古印度王朝
孔雀王朝(約前321年-前324年至約前187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約在中國周朝至西漢廢帝時存在。 前325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從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設立了總督,留下了一支軍隊。這時,旃陀羅笈多(月護王)率領當地人民揭竿而起,組織了一支軍隊,趕走了馬其頓人。隨後,他又推翻了難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定都華氏城。 前3世紀中葉阿育王在位時國勢強盛,孔雀帝國的版圖達到最大規模。北起喜瑪拉亞山南麓,南至邁索爾,東臨阿撒姆西界,西抵興都庫什山,除了南端外,整個次大陸領土盡為其有,統一了除了現卡納塔克邦以南及阿富汗的整個印度次大陸,成了一個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將佛教定為國教,到處派人往各地宣傳佛教,一時亞非歐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跡。經此提倡,佛教遂成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 阿育王孔雀王朝約前187年為巽加王朝所取代。 漢朝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與印度的孔雀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 這個在亞歷山大大帝侵略軍撤退之後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印度本土王朝,它的版圖一直到16世紀莫卧兒王朝之前都未被超越。這個王朝不但奠定了印度大體上的統一韁域,而且很好地弘揚了印度古典文化,如果沒有阿育王,佛教也許只是流傳於印度民間的一個宗教團體。 孔雀王朝崛起與擴張 公元前1000~公元前500年的後期吠陀時期,印度—雅利安人進入恆河中下游地區,開始使用鐵器。部落共同體逐漸過渡到地域性共同體,奴隸制國家開始形成。 據佛經記載,公元前6~公元前5世紀時,印度開始進入列國時代,當時有16個邦國,主要的有摩羯陀、迦屍、拘薩羅、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 在難陀王朝統治末期,公元前327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率軍隊越過興都庫什山侵入西印度,所到之處都建立了據點。 亞歷山大試圖征服恆河平原,取道坦叉始羅和拉瓦爾品第,向南部和東部推進,但遭到當地力量的抵抗。 當時恆河平原最強大的勢力是摩揭陀國,處在難陀王的統治之下。 到了公元前325年,摩羯陀王國的貴族旎陀羅·笈多趕走了馬其頓駐軍,統一了北印度,征服了恆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統一的奴隸制帝國。 大約在公元前317年,旃陀羅笈多出身剎帝利貴族。在他的足智多謀的顧問考底利耶的協助下,率軍擊敗了西北印度的馬其頓人的部隊,並宣布了印度的自由。之後他進抵摩揭陀國的首都華氏城,推翻了難陀王的統治,掌握了政權,建立了孔雀王朝。 公元前305年,塞琉古王國入侵印度,戰敗求和,把大體想當於今阿富汗和俾路支斯坦的大片土地割讓給印度。 由於旎陀羅·笈多出生於孔雀宗族,所以此時又稱為孔雀王朝。同時由於佛教在此期產生,所以史學上又把這一時期稱為「早期佛教時代」。 約公元前297年,旃陀羅笈多去世,其子頻頭娑羅繼位。 旎陀羅·笈多晚年因痴迷於大雄創立的耆那教,絕食而死,帝國第二代國王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娑羅。 孔雀王朝此期,惟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這些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仍然擁有宗教大權。 到了旃陀羅笈多兒子瓶頭王(賓頭沙羅)統治時期,賓頭沙羅在位期間不斷向外擴張,據說他曾消滅了16個大城君主,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孟加拉灣,德干高原以及遠達阿拉伯海的廣大領域。
[編輯本段]阿育王
公元前273年,頻毗娑羅王病逝。為了爭奪王位,阿育王兄弟姊妹間展開了殘酷的爭奪戰,阿育王在一些王公大臣的幫助下,成功地奪取了王位。 約公元前269年阿育王即位後,他開始通過武力征伐以擴大王朝的版圖,是歷史上著名的嗜血君王之一。四處討伐,開疆拓土,所到之處,生靈塗炭,等待反抗者的命運除了被征服還是被征服。 約公元前262年,在阿育王執政的第八個年頭,他開始大舉進犯南印度的羯陵伽王國。據銘文記載,羯陵伽王國被征服,其中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傷者更是不計其數。 阿育王統一了除邁索爾地區外的印度全境,其統治時期成為古代印度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 這一戰是阿育王一生的轉折點,也是印度歷史的轉折點。阿育王被伏屍成山、血流成河的場面所震撼,深感痛悔,他同佛教高僧優波毯多次長談之後,決心皈依佛門,徹底改變統治策略。 政治斗爭和王國的興衰,本質上是短暫而無常的,它們同印度人一貫強調的對人類和宇宙秘密的無止境探索相比,不具備值得記錄下來的價值。 阿育王在執政期間,把他陳述官方政策和提供指導及建議的詔書刻在廣泛散布於印度全境的岩石和柱子上。表明阿育王觀念的改變和他施政的目標。 孔雀王朝根據他刻在岩石上的詔書我們現在可以看出,阿育王在發動征服羯陵伽的戰役後,看到他貪圖更大權力所造成的大屠殺,並對此深感悲痛,斷然放棄進一步擴張以支持他所稱的「贏得正義」,他開始追尋正義、贊揚正義、指導維護正義,把正義的勝利看成是一切勝利中最偉大的勝利。所以人們把阿育王前半期稱為「暴惡阿育王」,後半期稱為「正法阿育王」。阿育王從此轉而信仰佛陀的教導,發誓用他的餘生以及他的偉大皇權和威望,來傳播那些高尚的真理。 在他即位後的第17年,他在華氏城(今巴特那)舉行第三次佛教結集,國內信教者日眾。據傳阿育王在位期間,曾建造8萬4千座佛塔。 阿育王公開派遣佛教使團前往錫蘭,後來又派傳教士到緬甸和爪哇,使這兩個國家幾乎完全改信佛教並一直持續至今,同時將佛教作為一門新宗教向東南亞和非洲其他國家推廣,並遠及斯里蘭卡、緬甸、敘利亞和埃及等國。 對於佛教來說,阿育王是僅次於釋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印度文化在這一時期的向外傳播,標志著廣大東南亞地區諸多國家的印度模式文字、文化的開始,東南亞文明的這一起源特點至今仍然十分明顯。 阿育王不僅要傳布佛教,而且還要在行政方面樹立一個能說服其他地方人仿效正義的榜樣——更人道的帝制形式。他宣布,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都是他的孩子,他削弱了旎陀羅·笈多推行的國家控制手段中較嚴厲的方面,提倡非暴力觀念,號召用朝覲代替狩獵……他仍然牢牢地站在政治舞台上,盡管他的精神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孔雀王朝以其空前強大的國家權力,完成了多項重要的事業。例如,旃陀羅笈多在全印度修建了發達的道路系統。道路設有驛站,每隔半里建一立柱作標記。阿育王時代又在各條道路兩旁植樹,隔約3里挖一口井,設立行人休息的處所。在主幹道的交叉點附近,設立國家糧倉和倉庫,供緊急時使用。此外,為了提高農業產量,帝國還在各地修建了運河和蓄水池,建立了較完善的灌溉體系。 為了向民眾貫徹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所統治范圍內各地樹起許多石柱,刻上詔文,表明自己的決心,希望獲得人民的支持。這些詔文是用多種文字寫成的,被稱為「阿育王詔敕」。這些詔文在西北印度、阿富汗以及東南海岸各地都有發現。有的詔文是刻在磨平的崖岩上的。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 。
[編輯本段]王朝衰微
孔雀王朝的統治是不鞏固的。各個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很大的獨立性。因此,這個靠武力統一起來的國家是不能長期維持下去的。盡管阿育王在後期推行了寬松的政策。 孔雀帝國在約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後,很快就瓦解了,帝國內戰頻仍,盡管後幾位統治者仍定都於原都城華氏城,繼續保留著孔雀之名。其勢力僅及恆河部分地區。在這個普遍的政治空位期內,最穩定的是印度次大陸的南端地區,阿育王未曾征服的一些王國這時期仍然存在。 約在公元前187年(或公元前185),孔雀王朝末代國王布利哈德羅陀為其部將普士亞密多羅·巽伽所殺。 公元前185年,孔雀王朝滅亡,繼之而起的是巽伽王朝。 到約公元前180年,印度又回復到更常見的地區性獨立王國的分治局面之中。 月氏人、貴霜人等外族相繼侵入北印度,但是都沒能建立起鞏固的統治。在南印度,畔地亞、哲羅、朱羅三國鼎立對峙。 北印度的笈多王朝(320~540年)開始了印度的古典時期,經濟與文化空前繁榮。 笈多王朝後期,匈奴入侵,在北印度建立了統治。606年,戒日王統一了北印度,中國高僧玄奘訪問了戒日王的國家,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即是以這段史實為原型而展開的。
[編輯本段]經濟的發展
孔雀王朝時期生產力有很大提高。鐵器的製造和使用已非常普遍。農產品種類增多,農業佔有顯著優勢。紡織、金屬加工和造船等手工業都有發展。城市貿易同農村沒有聯系。印度同中國、兩河流域、埃及等地有較活躍的貿易關系。
[編輯本段]行政司法
國王是最高權威。下有第一大臣和王子輔佐朝政。另外還有財政大臣和總稅務官。設有大臣會議,以供咨詢。邊遠重要地區設總督統治。總督通常由王子擔任。從中央到地方設有各級官吏。全國共分 4個省(或5個省)。省下設區。地方官吏任期5年。村社是國家的基層單位。村社頭人管理村社的行政事務,並負責稅收。城市設一最高長官,負責全面事務,下設 6個 5人小組,分管工藝、外事、征稅、商品銷售等業務。 司法系統分為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大法官負責最高法院。地方法院按行政區劃分,共為 4級。最低一級的法院由村社行政人員和長老組成。
[編輯本段]奴隸制特點和稅收
孔雀王朝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其特點是普遍存在著家庭奴隸制,似乎並沒有大規模地使用奴隸。只是在村社、礦山和行會中使用奴隸。最普通的奴隸稱之為達薩-布爾塔卡。 國家的稅收主要來自於土地稅,小部分來自國內外貿易稅。土地為國王所有,多數學者認為國王是土地的唯一主人。少數學者認為當時存在著私人土地所有制。土地稅一般是收獲物的1/6,有時高達1/4,或低至1/8。在城市中,還徵收出生稅和死亡稅等。國家控制著部分地區的灌溉系統;多數灌溉系統則由農村公社控制。不過,有一種觀點認為國家控制著全部的灌溉系統。
[編輯本段]軍隊
旃陀羅笈多統治時期(約公元前324年——前300年),其軍事力量已經相當強大。 孔雀王朝為加強對各地的控制,還修築四通八達的馳道。國家有60萬步兵,3萬騎兵、9000隻戰象。軍隊共分 5個部門-船隊、後勤、步兵、騎兵、戰車和戰象。總司令掌管軍事事務。
[編輯本段]國王一覽(大約在位時份)
旃陀羅笈多:前322年 - 前298年 瓶頭王(賓頭沙羅):前297年 - 前272年 阿育王:前273年 - 前232年 十車王:前232年 - 前224年 沙姆婆羅蒂:前224年 - 前215年 沙里蘇卡:前215年 - 前202年 提婆伐曼:前202年 - 前195年 薩塔陀拉:前195年 - 前187年 布柯提婆陀:前187年 - 前185年
[編輯本段]名稱的來源
一種說法是由於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養孔雀的家族,因此,後來人們把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也有一說「孔雀」一詞來源於其梵語發音(mayūra)與旃陀羅笈多的母親的名字發音相近。

『肆』 古代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產生在哪裡

印度河和恆河流經的區域先後產生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和恆河文明,成為古代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印度次大陸南部是一個三角形的半島,以德干高原為主體。德干高原西高東低,平均高度為海拔600米。南部沿東西海岸分別蔓延著東高止和西高止、兩條山脈。

『伍』 華氏城的介紹

華氏城,梵文 Pāṭaliputra,即「華子城」。《佛國記》作巴連弗邑,《大唐西域記》作波吒厘子。

『陸』 印度歷史

印度的歷史缺少文字記載

在12世紀穆斯林入侵之後,印度歷史的很多文字記載或考古證據,都被穆斯林毀滅了。
一般認為,比較有根據的區分和描述如下:
公元前3300-1300:印度河谷文明(Ins Valley Civilization),這個文明徹底消失的原因至今不明。
公元前2000-325年:雅利安人(Aryan,來自伊朗地區)逐步入侵。前325年,亞歷山大大帝入侵。
公元前324-前185年:孔雀王朝(Maurya Empire),鼎盛時期包括整個印度次大陸,印度古代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在阿育王時代達到巔峰。孔雀王朝滅亡後,印度次大陸長期分裂為很多大小國家。
12-16世紀:在印度北部建立過五個穆斯林王國,均以德里為首都而統稱為德里蘇丹國(Sultan of Delhi),疆域都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但是不包括印度南部。
1526-1858:莫卧兒帝國(Mughal Empire)基本統一印度。17世紀歐洲各國在印度南部建立貿易據點。
1858-1947: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 或者British Raj)。
1947- 至今:印度共和國,獨立主權國家,英聯邦成員國。

說明與名詞解釋:
英屬印度在1947年獨立之前的狀況:存在600多個土邦,合計面積佔印度的45%,人口佔印度的24% 左右。印度的土邦的大小不等,小的只有幾平方公里,最大的土邦(Hyderabad State)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
中文:土邦。
英文:Princely State。
日語:藩王國。
英屬印度:這段歷史採用British Raj(英國統治)的說法更為准確,領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等地。斯里蘭卡則直屬英國。早在1612年,英國就建立了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1857年印度起義(Indian Rebellion)以後,已經經營印度將近250年的大英帝國乾脆攻佔德里,終結了早已名存實亡的莫卧兒帝國。
印度聯邦:初為印度聯邦,後改為印度共和國。建立過程不順利。例如,最大的土邦Hyderabad State 當時擁有2.2萬軍隊和20 多萬民兵,不想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1948 年,印度獨立第二年的9月13-17 日,3.5萬印軍發動「馬球行動」(Operation Polo),武力迫使其並入印度。由於面積多達20多萬平方公里,這場沖突雙方傷亡不算大:印軍32人死亡,97人受傷,土邦軍隊490人死亡,122人受傷,民兵1373人死亡。同一時期,印度獨立伊始,就與巴基斯坦爆發傷亡很大的激烈軍事沖突,雙方的爭端至今沒有結束。不述。

綜上所述:孔雀王朝是印度古代最偉大的統一的王朝,也是唯一統一過整個印度的王朝。
所以,阿育王的故事和形象,成為印度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歷史楷模。

華氏城(Patna,舊譯華氏城,現譯巴特那),位於印度東部。長期的印度政治和文化中心。
孔雀王朝是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入侵印度(前325年)的第二年起家的:這個王國擊敗了其他各個印度王國,趕走了亞歷山大大帝留下的駐軍,統一了整個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
世界上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延續長達1600多年的一所大學,就在華氏城(Patna)東南85公里處。這所大學的唐朝譯名為那爛陀寺,英語:Nalanda University(那爛陀大學)。詳見後述。

寶萊塢2001年的著名電影《阿育王》(Ashoka)劇照。

寶萊塢2001年的著名電影《阿育王》(Ashoka)劇照。

寶萊塢2001年的著名電影《阿育王》(Ashoka)劇照。

寶萊塢2001年的著名電影《阿育王》(Ashoka)劇照。

阿育王,確有其人,也有考古證據。
歷史記載:
孔雀王朝先後九個君王,阿育王是第三個君王。
阿育王的爺爺,Chandragupta Maurya(前340-?,在位時間:公元前320-298年),信仰耆那教,半路出家修行耆那教,把王位丟給了阿育王的爸爸。阿育王的爺爺Chandragupta Maurya 到底是什麼時候在耆那教寺廟里去世的,至今是一個謎。
阿育王的爺爺和父親已基本徵服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但是,他們都多次征戰,沒有徵服羯陵伽王國。羯陵伽戰爭(Kalinga War)前的形勢如右圖所示: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是孔雀王朝的領域(藍色),只有右邊海岸邊的一小塊半圓形的土地幾十年中始終沒有屈服。
阿育王:Ashok 或Ashoka the Great
生卒:前304-前232 (秦滅六國統一之前)
在位:前269-前232年=37 年
他繼承了爺爺和父親的王朝後,統一了印度次大陸。最後一次著名的戰役是公元前265年的羯陵伽戰爭(Kalinga War):阿育王的軍隊經過殘酷的戰爭,征服了他的爺爺和父親沒能征服的羯陵伽王國,死亡的羯陵伽的軍民超過10萬人,戰後被驅逐的百姓超過15萬人,阿育王的軍隊也陣亡10萬人以上(各種來源的數據不一樣),屍橫遍野,羯陵伽都城附近的河水也染紅了。
阿育王自己也被慘烈的場面,深深震撼了。
史稱「人類歷史上很少有這樣的戰爭結果」:獲勝阿育王在羯陵伽戰爭之後沒有歡慶,反而宣誓不再殺生,不再戰爭,皈依佛教。他還雕刻了很多石刻的銘文,宣傳他的「不殺生不戰爭」的意旨。右圖是出土這種「阿育王銘文」(Edicts of Ashoka)的地點示意圖:黑色方框是大型石刻銘文,黑色三角是立柱形的銘文,白色方框是小型石刻銘文:包括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和孟加拉等地。
阿育王大力推廣的佛教,從此流傳到其他國家。
佛教研究教育設施在印度很多,最大一處是首都華氏城郊區的那爛陀寺(Nalanda University),吸引了亞洲所有國家的留學生,包括唐朝的玄奘,詳見後述。

羯陵伽戰爭發生的公元前265年:
中國:春秋戰國,過了43年後,公元前221,秦滅六國統一。
羅馬:基本統一了義大利半島,正在與迦太基爭奪地中海霸權。
希臘化國家:這一年,阿基米德發明了提升水的阿基米德螺旋抽水機(Archimedes screw)。

『柒』 孔雀帝國的都城是哪裡

孔雀帝國的都城在古印度的阿拉巴加,但是那個地方的話,其實現在存於試單的很少了,所以說記載的話,其實最主要的是在離斯部落

『捌』 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首都華氏城為什麼今天淹

據古史籍記載,華氏城長約15公里,寬約2.8公里,城周圍環有寬闊壕溝,護城牆有570座城樓和64座城門。皇宮花園養著孔雀,綠樹成蔭。公元四世紀後,又曾為笈多王朝都城。七世紀唐玄奘旅居印度時,華氏城已荒蕪。

『玖』 華氏城的孔雀王朝的首都

到大約公元前600年時,恆河平原上已建立起許多城鎮。北印度分為16個小國,它們最後統一成一個被稱作「摩揭陀」的天國。摩揭陀國國王旃陀羅笈多·摩里建立了孔雀王朝,他於公元前321年登上王位。他的孫子阿育王最後統一了整個印度。
孔雀王朝的首都華氏城是位於恆河岸邊的一個大都市。阿育王成為佛教徒後,對於民眾應該如何生活和處事形成了自己的觀點,並把這套理念制定成法律來指導人民。他的信仰和法律被刻在印度各地的岩壁和石柱上。通過這些散布很廣的石碑,我們能夠看到在孔雀王朝統治的頂峰時期,阿育王統治著多麼遼闊的國土。
印度文明可上溯到哈拉帕和摩亨約這兩座大城市存在的時期,它們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印度河流域建造的。但在大約公元前1750年時,兩座城市都被遺棄了,印度文明的中心發生了轉變。
一個孔雀王朝時期的女神塑像
阿育王在印度到處樹立石柱,柱上刻著帝國的法律及其佛教信仰的具體內容。

『拾』 華氏城現在是哪裡

《佛學大辭典》:【華氏城】

梵名Pa^t!aliputra ,巴利名Pa^t!ali-putta。又作波吒厘子、波吒羅、波羅利子、波羅利弗多羅、波吒唎補怛羅、巴羅利弗、巴鄰、巴連弗。為中印度摩揭陀國之都城,位於恆河左岸,即今之巴特納市(Patna)。波吒厘子,原為樹名,因該城種此樹多,故以之為城名。本城系摩揭陀國阿闍世王治世時,為防跋耆族人之侵襲所建。

據中阿含卷六十『八城經』記載,佛陀入滅後,有眾多上尊名德皆曾住於城東南之雞園僧伽藍(梵Kukkut!a^ra^ma )。善見律毗婆沙卷二載,阿育王即位第十七年,請目犍連子帝須(巴Moggaliputta-tissa )為上座,召集長老一千人,於城西之阿育僧伽藍(巴Asoka^ra^ma )從事第三次經典結集,費時九個月。此後,華氏城即成為印度政治及佛教中心。阿育王並於城南營造大塔,廣為豎立石柱等。又據大唐西域記所載,龍樹、提婆、馬鳴等諸論師,亦曾於此地降伏外道。至七世紀,玄奘至該城參訪時,城已荒廢。據傳故城之北有佛足石、過去四佛之座、大石室,城南有小石山、五窣堵波,城東南有阿摩落伽大窣堵波,城西北有揵稚窣堵波、鬼辯婆羅門所居處等故基,而於西元七五○年,恆河氾濫時,古都之大部分皆流失。晚近有西方學者從事於故城遺跡之探討,並發表論著,如:L. Waddell:Excavations at Pa^aliputra and exact site of As/okas/ classic
Capital of Pa^t!aliputra;P.C. Mukherji: Excavation of the site of Pa^t!aliputra 等。〔長阿含卷二遊行經、舍利弗問經、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奉持品、大智度論卷三、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大唐西域記卷八、A. Cunningham: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N.L. Dey: The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ancient and mediaeval India〕

閱讀全文

與古印度的華氏城在今天什麼地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有什麼好看的風景 瀏覽:815
印度鑽石怎麼賣 瀏覽:911
義大利為什麼是五星 瀏覽:34
印尼語打車怎麼說 瀏覽:94
印度什麼可以治血糖高 瀏覽:979
英國碩士保錄需要多少錢 瀏覽:900
什麼是印度拉格 瀏覽:895
中國野戰軍一共多少 瀏覽:638
巴西人喜歡中國什麼 瀏覽:52
為什麼中國遊客不去澳洲了 瀏覽:680
中國斗魚怎麼養才漂亮 瀏覽:190
印尼匯款到中國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674
中國海警一共多少艦艇 瀏覽:177
義大利bb和韓國登騰哪個好 瀏覽:202
印尼虎苗用什麼濾材 瀏覽:857
熱搜榜中國共有多少種香煙 瀏覽:728
和平精英國際服怎麼大廳拿槍 瀏覽:758
中國有多少貧困月收入 瀏覽:467
印度病毒delta變種有多少種 瀏覽:73
印尼泗水至占碑多少公里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