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農業特點是什麼
印度農業特點是:
1、印度農業生產結構的特點
印度的農業生產結構特點:一是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作物為主;二是農業結構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惰性」,長久以來印度的農業生產部門結構的格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2、印度農業的發展特點
(1)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特點: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
(2)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一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
(3)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益擴大
印度由於各地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以及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其中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的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相對較低。
Ⅱ 印度耕作制度怎樣
印度的工作制度和我們中國的差不多,不過印度農業發展有利條件非常多,因為印度那個地方屬於熱帶地區,光熱水比較充足,所以他們的農業發展也比較快,但是就是由於印度的農業發展比較快,所以印度它整體也是比較落後的,它的軍事力量和經濟發展能力不行。
由於印度他們那邊天氣比較熱,蟲害也比較多,這一方面也會讓農產品稍微有點減量,他們的農業科技水平比較低,阻礙了農業的快速發展,沒有敘利亞那邊發展的快,印度應該多向其他國家好好的學習一下,讓智能化農業發展更快一些。
Ⅲ 為何印度耕地面積世界大於中國而糧食年產不足中國一半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和我們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就是水稻和小麥,肉類食品以雞肉為主,印度人的牛奶飲用量也是很大的。可以說印度人的飲食是非常簡單的。
正是因為印度人的食譜之中很少有大量消耗糧食的肉類動物食品,所以印度的糧食才能在滿足十幾億人的飲食需求的同時還可以大量的出口糧食。
很多人都是這樣解釋印度和我們國家糧食消耗相差如此巨大的問題,但是我卻認為這些飲食上的差距固然可以讓印度人節省下大量的糧食,但是這並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幾個。
第一,印度大量人口處於溫飽線
印度和我們國家的人口相差無幾但是卻有近1/3的人口處於溫飽線以下,這些人根本就沒有多少消費能力,自然更不會要求更多的肉類蛋白質因為他們沒有錢購買這些食物。
他們不但沒有合理的飲食結構而且有時候還要忍受一定程度的飢餓去售賣糧食,因為糧食是他們的唯一收入來源,所以他們就必須要節省出一大部分糧食用於商業貿易以換取現金。
印度有這么多窮人緊衣縮食自然就不愁沒有糧食出口了,這和我們可以有天壤之別的。我們好多人家浪費的食物都夠很多人吃的了,看來我們國家浪費的毛病該改改了。
第二,印度對農業投入不足
我們國家之所以有很高的糧食產量,是因為我們大量地使用化肥和農葯。但是在印度自產的化肥是很少的,而進口的化肥對於印度農民來說價格又太高了。就連在我國十分廉價的農葯和一些農業設備在印度都需要進口。
前一段時間印度的農民用可樂做殺蟲劑殺蟲,就是因為可樂比農葯還要便宜,可見印度對於農業的投入該有多麼不足了。連基本的農業生產物資都無法做到供給充足更何其他的農業設施了。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農民沒有在土地上實現收入增長,沒有較多的收益就只能減少土地的投入,如此的惡性循環襲來印度的農民怎麼可能不貧窮呢?
對於農業投入不足帶來的問題就是農民只能依靠微薄的土地收益去換取其他的生活物資,這也就造成了印度1/3人口處於飢餓但是卻還大量出口糧食的問題。
第三印度的土地兼並導致糧食大量外流
由於印度的土地政策是和歐美一樣的政策,這就導致大量的貧困農民脫離了土地到城市生活。這些集中起來的土地是歸地主種植的,這些地主所生產的糧食自然不會是貧困的農民,因為他們即養不起食用糧食的牲畜更加不會是糧食的消費者。
這些糧食只能賣給城市人或是出口沒有其他的銷售渠道,這就造成了大量的飢民無糧果腹但是卻大量出口糧食的現象。
印度糧食外流的問題引起的矛盾是很大的,我們看到印度有1400萬高端人才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印度國內的農民之中卻缺乏高端人才就連一些高級的技術人才都十分缺乏。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連飯都吃不飽的農民誰還有多餘的錢去學習技術呢?而沒有技術就不能獲得較高的收入,在城市這類人也只能淪為貧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是農業發展不充分帶來的弊端。
農民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只能售賣自己活命的糧食,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我們也要引以為戒,當農業發展處於停滯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農民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就是傾其所有讀書到城市打工,起碼溫飽可以保證。要不然就只能持續地減少我們的生產資料投入,到最後有可能溫飽都成問題。
Ⅳ 印度耕地面積居亞洲第幾為什麼
印度耕地面積高達153.5萬平方千米,僅次於美國的166.9萬平方千米耕地,位居世界第二位,亞洲耕地面積第一位。
原因:從地形和氣候兩方面分析,印度地處南亞,青藏高原以南,地形從北至南分別是山地、平原和高原,除了北部的少部分山地地形之外,中部的恆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都地勢平坦,而且德干高原的海拔也相對較低,平均海拔為500至600米,都適宜作為耕地開發。
印度地處南亞,南瀕印度洋,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降水豐富,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適宜農業生產,而且熱量豐富,可以實現一年三熟。得天獨厚的地形和氣候條件,使得印度成為了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養活本國超過13億的人口。
(4)印度農業耕作怎麼樣擴展閱讀:
位於南亞的印度,耕地面積無疑是亞洲的佼佼者,印度雖然國土只有298萬平方千米,遠遠小於中國,但耕地面積卻遠遠的多於我國,印度不僅耕地面積多於我國,而且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也遠高於中國,達到51.5%。
雖然印度的耕地面積很多,但糧食產量卻不是很多,產量遠沒有我國的多,由於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很慢,他們的農業幾乎都是傳統農業,就是靠人去種、去收。而且印度人也不願意花大價錢從國外進機械設備,所以不論是效率還是產量都十分地低。
Ⅳ 印度自然地理條件優越多數人以農業為生,為何農民的日子還那麼難過
雖然印度自然地理條件優越,且以農業為主,但是由於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農民在印度的地位還是比較低下。即使印度人民為印度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在印度人裡面,農民地位還是比較低下的,所以說農民的日子並不好過。
由此可見,印度自然地理條件的確非常好,但是由於印度人的習慣,懶散。所以印度農業發展並不是十分迅速,還有就是現在國家的發展,靠農業是不夠的,而且農業的發展也需要科技的發展來支持,所以印度還是需要發展自己的工業水平,不能單單依靠農業。
Ⅵ 印度農業的發展特點
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
印度農業的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是,封建的、個體的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分並存,小農經濟占絕對優勢,每個農戶的經營規模較小。印度獨立後就開始進行「土地改革」,並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並未認真執行,成效不大。因此,雖經歷了長達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佔有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土地所有權仍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封建和半封建的經濟成分佔有優勢。據印度官方抽樣調查(1985/86年度),占農戶總數1.3%的最富的大農擁有14%的土地,23%的農戶是佃農與半自耕農的混合,而占總數50%的最窮的小農只擁有1%的土地。不僅如此,—些小農和「邊際農」(耕種土地不足半公頃)還不斷喪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無地農民的隊伍。目前,無地農佔全國人口的35%。印度農業主要以個體農戶為經營單位,平均經營的土地規模為1.68公頃(1985/86年度),但占農戶總數的57.8%的邊際農戶的平均規模只有0.39公頃。
傳統農業占優勢地位
印度傳統農業的特點,—是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很大,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經常遭受季風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災害。據統計, 1951—1983年的32年間,因旱澇災害而造成農業減產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投入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無灌溉設施,靠雨水灌溉。在農業投入物總值中,現代投入僅佔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農業先進技術大都局限於小麥和水稻,而對豆類和油料作物沒有重大影響,造成這些作物產量低下,每年需進口大量食油才能滿足國內需要。這—切反映在印度的農業生產率和農民收入都較低。全國2/3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但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價值為非農業勞動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個農業工人每年的實際收入是420.5盧比,而非農業工人為783.8盧比,高出83.6%。這還表現在印度農作物的單產水平較低。一些作物的單產水平低於東南亞許多國家。例如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每公頃稻穀和小麥的產量,印度分別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國則分別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平衡日漸擴大
由於印度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經濟社會環境條件不同,採用現代技術的程度不同,造成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在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區(特別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生產水平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較高;南部和東部地區(如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生產水平和糧食產量較低。邊際農、小農與大農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並未減輕,而且有加重的趨勢,從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漸重視了發展與公平問題,並制定和實施了各種計劃,但收效似乎不大,總的說來,目前印度農村社會和經濟生活仍然是以農業(主要是種植業)為中心旋轉。村社仍然是社會關系和經濟活動的基礎,傳統的管理系統以及親屬、家庭和種姓制度仍然是社會經濟關系的決定因素。但近幾年,許多地區以不同的速度和強度,開始發生變化,涌現出了少數現代的農村社會。
Ⅶ 印度農村是用什麼耕地的
說到印度,我們都知道是南亞最大經濟體,雖然它的經濟體量大,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於人口眾多,但是人均的地區生產總值可以說少的可憐,對於印度農村用什麼耕地,也只不過是對其經濟的一個折射和說明。
所以說,對於這種二牛抬杠的傳統耕作模式,我們也不能完全的否定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還要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去深入的探討和考慮。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理性的看待,才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