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四大宗教是哪些
世界的四大宗教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1、佛教起源於兩千五百多年前,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Ⅱ 佛教四大佛聖地是…
佛教是在印度產生的,不過卻在印度沒落了,留下了四大佛教聖地分別為:藍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屍那迦 藍毗尼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位於尼泊爾西部蘭毗尼專區的魯潘德希縣。 菩提伽耶又稱菩提道場、佛陀伽耶是印度佛教的聖地,位於印度東北部恆河支流帕爾古河岸。因相傳這里是佛祖釋迦牟尼成佛之地,故這座小城遂成了佛教信徒心目中的聖地。 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道後,首先來到鹿野苑傳教並收度了5個門徒。 庫耶那迦(Kushinagar) 是印度的佛教聖地,佛祖釋迦牟尼圓寂之地,位於印度與尼泊爾邊界附近。 中國也有佛教四大聖地(佛教四大名山)分別為:文殊菩薩道場--山西五台山,觀世音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普賢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 。 四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自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清末。 五台山 ——中國佛教第一聖地。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境內,方圓五百餘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 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如此美麗,又有如此眾多文物古跡的小島,在中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普陀山位於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方圓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峨嵋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嵋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 。
Ⅲ 印度四大佛教聖地是
古佛經中記載的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中國五台山、尼泊爾藍毗尼園、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印度拘屍那迦。
Ⅳ 請問四種佛教分別是哪幾種
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即南傳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包括藏傳佛教(屬北傳佛教,在藏傳佛教的教派中,主要有寧瑪派,連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與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屬北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地理體系,歸屬於大乘佛教之中,在藏傳佛教的教派中,主要有寧瑪派,連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
Ⅳ 世界四大宗教都是什麼
世界承認的宗教只有三大宗教分別是:基督教 、伊斯蘭教 、 佛教。
基督教: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Ⅵ 哪四大佛教
世界四大宗教是: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
中國四大宗教是: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佛教分為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有法相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真言宗、律宗等眾多宗派。
佛教源於印度,傳到中國的時候,分為喇嘛教(藏傳佛教)和中國特色的佛教。再由國內佛教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傳到日本,分出日蓮宗。東南亞的佛教具體不知道是哪個派系。
本人學淺,就上面這些吧,僅供參考。
Ⅶ 四大佛教,是什麼創始人是誰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代印度。創始人為悉達多·喬答摩,(約前566~前486年),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喬達摩出身於剎帝利種姓,是迦毗羅衛國(在今印度、尼泊爾邊境地區)凈飯王太子。據說他幼時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學習吠陀經典和五明;20歲時,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又對當時的婆羅門教不滿,遂舍棄王族生活,出家尋訪師友,探索人生解脫之道。開始時,他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學習禪定,後在尼連禪河畔獨修苦行,進而至伽耶(菩提伽耶)畢缽羅樹下深思默想,經過7天7夜之後,終於「悟道成佛」,這一年他35歲。之後,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任教,歷時45年,從者甚眾,流傳下來,稱為佛教。佛,梵文為Buddha,意為「覺悟」,漢譯音為「佛陀」。
Ⅷ 四大佛教是哪四大佛教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
1、山西的五台山:漢唐以來,五台山設佛寺弘法,以宗教利生,一直是世界與中國的多元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2、浙江的普陀山:出自佛教《華嚴經》等六十八卷,全稱為:「補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語的譯音,意為「美麗的小白花」,由於中國歷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來,慣稱此山為「南海普陀」。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譽。
3、四川的峨眉山:以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地貌而著稱於世。被人們稱之為「仙山佛國」、「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
4、安徽的九華山:古剎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現有寺廟80餘座,僧尼300餘人,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遊區。
(8)印度的四大佛教都是哪些擴展閱讀
五台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故稱五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綉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
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頂海拔3,058公尺,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署勝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良的夏季牧場。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58∼75)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壁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唐代全盛時期,五台山共有寺廟300餘座,經歷幾次變遷,寺廟建築遭到破壞。目前台內外尚有寺廟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台山五大禪處」。
台懷鎮是寺廟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動和經濟生活的中心。相傳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講經弘法的場所。
歷史上,印度、尼泊爾、朝鮮、日本、蒙古、斯里蘭卡等國的佛教信徒,來此朝聖求法的甚多。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每逢盛夏,海內外遊人香客前來游覽觀光、燒香拜佛、絡繹不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
Ⅸ 佛教四大菩薩分別代表什麼
佛教的四大菩薩分別是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代表的是智悲行願。
觀音菩薩表慈悲。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本願,救苦救難為目的。經中說:救度諸末法,觀世音為最。悲是拔除眾生之苦。當然,必須施與眾生快樂,才能離苦。故此,菩薩教導我們要有愛世精神,那裡有苦難我們應盡量去幫忙,那就是觀世音菩薩救度我們這個時代,最為著力的原因。
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文殊菩薩以大智慧為本願,經中雲: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文殊菩薩以凈行法門做為攝心的法門。凈行法門中指導我們要處處為眾生著想,故文殊菩薩教導我們要有無私念頭,把將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自身清凈不染而利人,才能入三昧大智正定。
普賢菩薩代錶行持。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為本願,從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迴向。都體現菩薩度眾生的願力,普賢菩薩無有退轉的心更是不可思議。一時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不難,一輩子做善事、利益眾生、修行就難,而普賢菩薩指導我們正是身無疲憊地去行去做,才是普賢菩薩的度眾特點。
地藏菩薩代表大願。地藏菩薩蓋於陰陽之間,在陰廣度幽冥世界離開黑暗苦楚,在陽廣度人間疾苦。而自己發願度盡眾生而後成佛,可見度眾願望無有窮盡。地藏菩薩見證幽冥大苦,普勸我們要盡一生力量,不造罪惡,脫離苦海輪回之苦,證得涅般快樂,此為地藏菩薩大願。
Ⅹ 佛教四大宗派是哪些
華嚴宗——賢首國師
禪宗——達摩大師
密教——善無畏大師
唯識宗——玄奘大師
三論宗——吉藏大師
天台宗——智者大師
南山律宗——道宣律師
凈土宗——慧遠大師
為別簡介:
廬山慧遠(334~416)
自幼博通六經、老莊之學,二十一歲,聽道安講《般若經》,感嘆「儒道九流,皆糠粃耳!」遂禮道安出家。二十四歲代師宣講《涅槃經》,由於義理深奧,遂引用老莊思想,使聽講者曉然於心,自此道安特准他不廢俗書。棲止廬山三十餘載,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文人高士群起皈依,王侯士宦肅然敬仰。桓玄下令沙門應禮敬王者,師著《沙門不敬王者論》,闡論佛法之前沙門與帝王平等。創立白蓮社,專以凈土念佛為修行法門,為中國凈土宗初祖。
達摩祖師(?~535)
禪宗西天第二十八祖。南朝時,泛海至廣州番禺,梁武帝遣使虔誠禮請師至金陵。師與武帝對答,語不相契,知弘法機緣尚未成熟,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時人不解其意,稱為壁觀婆羅門。九年之後,達摩終於等到相契之人慧可,因此付予衣法和四卷《楞伽經》。傳法時,師說一偈:「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此後禪門法脈代代相傳,師因此被尊為中國禪宗初祖。
天台智者(538~597)
七歲能背誦〈普門品〉,十八歲出家,法號智顗。二十三歲參謁慧思,一日,誦《法華經‧葯王菩薩本事品》,豁然開悟。後師至金陵,於瓦官寺弘傳禪法。三十八歲,入天台山。後應陳後主之請再入金陵,於太極殿講《大智度論》及《仁王般若經》。隋開皇十一年,師五十四歲,應晉王楊廣之請,至揚州為授菩薩戒,王敕賜「智者」之號。師提出五時八教教判,著述建立天台宗行解的規范,力倡止觀相成、教相與觀心並行,修正南方「輕禪重講」與北方「輕講重禪」之偏頗,形成天台宗教觀雙美的特點。
嘉祥吉藏(549~623)
三、四歲時,隨其父謁見真諦大師,真諦為師取名吉藏。七歲時隨法朗出家,專習三論之學。十九歲時,即能當眾復述各種經論義理。曾為陳朝桂陽王講述三論奧義,令王佩服至極。三十三歲,住會稽嘉祥寺,專心講說著書,問道者常千餘人,故後世稱師為「嘉祥大師」。曾與當時自稱三國論師的僧粲辯論,雙方徵問往還四十餘次,師從容引經據典,應對滔滔,最後取勝,隋煬帝次子齊王楊暕感佩萬分,以師禮待之。師終其一生以興隆三論為宗,世稱他為三論宗再興之祖。
南山道宣(596~667)
十六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第一次聽受戒律後,急欲修習禪定,受智首呵責,福德資糧未具,豈可棄律?師虛心受教,用功專精,感得舍利現於寶函之中。後住終南山,研究弘講四分律。師曾至各地講說律學,亦參與玄奘之譯場。七十二歲於凈業寺創立戒壇,為後世啟建戒壇之法式。師開創中國南山律宗,集律宗之大成,世稱「南山律師」。師嚴持凈戒,精通大小乘經律,畢其一生精力,從事律學著作與僧傳的撰述,以戒律提供修道者遵循的典範,並以僧傳堅固道念。
玄奘三藏(602~664)
隋大業八年,洛陽度僧,主考官鄭善果見師年方十二歲,即發願遠紹如來家業,近光佛教大法,志願宏偉,特准出家。因慨嘆各處教法異說紛紜,尤其諸漢譯佛典的義理解釋不一,決心親至西方取經,追源考證梵文原典以解眾惑。二十六歲孤身隻影,越過雪山,穿過沙漠,沿途瞻禮聖跡、參謁名師,遍習大小乘經論。歷經十七年,取經歸國,致力譯經事業,為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之一,並創立唯識宗。因精於經、律、論三藏,人稱三藏大師。師集中國最偉大之佛學家、譯經家、外交家、地理學家於一身。
善無畏三藏(637~735)
東印度烏荼國人,屬剎帝利種姓,釋尊叔父甘露飯王的後裔。十三歲登王位,兄弟們不服,起兵相爭,他於平亂之後,讓位於兄,決意出家。先到南印度海濱參學,並游歷諸國,之後又到中印度那爛陀寺,禮達摩鞠多為師,得受密法灌頂。唐開元四年,師以八十高齡抵達中國長安,玄宗禮之為國師,翌年,奉詔於菩提寺譯經,此後,致力於翻譯密教經典,為密教傳至中國之先河,與後來的金剛智、不空,並稱為「開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中國密教的基礎。
華嚴賢首(643~712)
華嚴宗第三祖。原名法藏,祖先康居國人,至祖父始遷居長安。早年師事智儼,聽講《華嚴經》,深入其玄旨。智儼示寂後,依薄塵剃度,帝敕令京城十大德為師授具足戒,自此參加翻譯,從事講說,著述不斷。曾為武後講華嚴十玄門之深義,因善舉譬喻,武後豁然領解。一生宣講《華嚴經》三十餘遍,並仿天台宗教判之例,將佛教各種思想體系分類為五教十宗。師繼承杜順、智儼思想,創立華嚴宗,雖貴為五帝門師,又受到王公大臣恭敬禮拜,卻不改其嚴謹、淡泊的修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