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印戰爭中國最遠打到哪兒了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都是在邊界作戰,最遠就打到達旺。
克節朗地區反擊作戰部隊攻克了印軍在克節朗地區的重要據點,迅速瓦解了印軍部署,印軍潰不成軍,中國邊防部隊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向「麥克馬洪線」以南發展進攻,23日進占達旺。此戰,殲滅了印軍第7旅,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部分中國領土。
東段瓦弄方向,西藏邊防部隊某部於16日對印軍第11旅發起反擊,於21日進至金古底,逼近了傳統習慣線;在東段西山口-邦迪拉方向,西藏邊防部隊針對印軍成線式配置、前重後輕的特點,18日,對印軍進行多路攻擊。19日,攻佔了邦迪拉,隨即展開搜剿、追擊作戰,於21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區的印軍據點。在西段,新疆邊防部隊自18日至20日,清除了班公洛地區的印軍侵略據點。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歷時1個月,在東段,中國邊防部隊進到「麥克馬洪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地區;在西段,清除了印軍設在中國境內的所有據點。共斃、俘印軍87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
(1)印度首都保衛戰1962首都是哪裡擴展閱讀:
歷史影響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中國邊防部隊在特殊高原地區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反侵略作戰。戰區自然環境惡劣,部隊機動、指揮、協同不便;交通線長,運輸補給困難。中央軍委靈活運用軍事、政治、外交手段,不僅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爭的主動。
反擊作戰部隊克服高原、嚴寒、山高、谷深的困難,大膽運用穿插迂迴,分割包圍戰術手段,發揚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勝利地完成了作戰任務,保衛了國家領土主權。
㈡ 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打入印度了嗎
都打到離印度首都新德里300多公里了
㈢ 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國為什麼打到新德里,印度即將破國的時候就撤軍了
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國政府出於政策與道義的考慮,決定從印度撤軍。
㈣ 中印戰爭打到印度首都 中印戰爭包圍首都打到哪裡
打到距新德里300公里。
㈤ 中印戰爭是不是打到了印度首都德里
中印戰爭沒有打到印度首都德里,當時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一直打到印控克什米爾的楚舒勒,離印度首都新德里就300多公里。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
(5)印度首都保衛戰1962首都是哪裡擴展閱讀:
20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51年至1953年間印軍侵佔「麥克馬洪線」南面領土。
1954年起,中印雙方開起會談,數次交涉無果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㈥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我們打到印度首都去了嗎
並沒有打到印度首都,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是在邊境發動的。
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
(6)印度首都保衛戰1962首都是哪裡擴展閱讀:
戰爭背景
20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51年至1953年間印軍侵佔「麥克馬洪線」南面領土。1954年起,中印雙方開啟會談,數次交涉無果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
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㈦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打到哪
基本上快到印度首都新德里了。但是要是把一個國家的首都打下來,那戰爭就升級了,當時因為要發展,所以不能擴大戰爭,最後邊撤退啦。
㈧ 印度的首都是哪裡
印度的首都是新德里。
新德里(New Delhi)是印度共和國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印度北方最大的商業中心。主要產業為IT、電信、餐飲住宿服務、金融、媒體和旅遊業。
新德里位於印度的西北部,東經77度,北緯28度,在喜馬拉雅山脈西部的南方附近。恆河支流亞穆納河從城東緩緩流過,河對岸是廣闊的恆河平原。新德里是在古老的德里城基礎上擴建而成,1911年開始動工興建城市,1929年初具規模。
1931年起成為首府。1947年印度獨立後成為首都。新德里和老德里中間隔著一座印度門(the Indian Gate),印度門以南為新德里,印度門以北為老德里。
1、新德里的氣候
新德里為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受東北風影響,夏季受西南風影響,氣候溫和。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次年3月)、熱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涼季平均氣溫在14度左右,熱季平均氣溫38 度左右。
2、新德里的經濟發展
新德里早已是印度共和國的工商業中心。新德里作為首都的職能,許多方面都得到優先發展,因此德里在印度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里的主要工業有:棉紡織、毛紡織、化工、煉鐵、木材加工、印刷和食品工業等。德里的手工藝品也聞名於世,特別是寶石、金銀細加工和象牙雕刻等手工藝品更是著名。印度北方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主要產業為IT、電信、餐飲住宿服務、金融、媒體和旅遊業
㈨ 印度首都是哪個城市
印度首都為新德里(New Delhi),連同德里人口共838萬。德里位於印度恆河支流亞穆納河(又譯朱木拿河)畔,為中央直轄區,包括新、老德里和郊區鄉村在內,面積1485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446.3平方千米),是全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鐵路、航空樞紐。
德里:德里分新舊兩城,中間隔著一座德里門,並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廣場為界,廣場以南為新德里,廣場以北為舊德里。新德里為印度的首都。 關於「德里」一名的來歷,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有些學者認為,德里是根據孔雀王朝的一位國王「德魯」的名字演變而來,它是「德魯」的變音;另有學者認為,公元前10世紀,這個城市就以因陀羅婆勒斯特而聞名,國王阿恩格巴爾曾把它改名為拉勒高德,並且建立了許多鐵柱,由於鐵柱立得不穩,雖然經過加固,但仍鬆弛不牢,「不牢」印地語讀為「梯里」,因此,這個城市便以「梯里」(即德里)而得名。 事實上,老德里和新德里現在已完全聯在一起,印度老百姓說起首都時也通常是稱「德里」,而非「新德里」。所以,稱印度首都為「德里」似乎更符合現實。還有一說,在這塊土地上,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七個德里城。傳說第一個德里叫做「因陀羅普拉斯特」,意為「因陀羅神的住所」,是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英雄所建。 8世紀曲女城的土邦王迪里重建此城,由於古代諸侯割據,征戰不休,德里幾經興衰,歷盡滄桑。12世紀末,征服印度的外來穆斯林開始在這里建都。17世紀中葉,莫卧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傑汗從阿格拉遷都到此,用10年時間建成了七個德里城中的最後一座。19世紀中期,英國吞並印度,英屬印度的首都遷至加爾各答。1911年,德里再次被宣布為首都。隨即在德里城外的西南開始興建一座城並於1931年完工,這就是新德里。1950年1月26日,獨立後的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定都新德里。 今日德里是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它佔地1485平方公里,人口1991年為838萬,到1997年,估計達900萬以上。德里是印度的心臟,在這里可以感受到整個國家運行的脈搏。同時,它又是一面鏡子,既可以看到印度輝煌的歷史,也可反映出印度現代的身影。老德里、新德里緊緊相聯,古老與現代交相輝映,組成了一幅引人入勝的歷史畫卷。
㈩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文字太多,超過標准了,呵呵,看下面資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