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印度內爆發了什麼運動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由聖雄甘地領導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其特點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這場運動中印度國民大會黨逐漸成為了領導者,並從1947年開始在印度的長期以來的統治。這場運動一方面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鼓舞人民士氣,而另一方面其妥協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並不徹底,不利於人民真正的覺醒。但總之,從這時開始,印度向著獨立國家的目標,前進了一大步。
② 英國統治者為了方便地統治印度,採取怎樣的統治策略
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居民有多種宗教信仰,其中以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人數最多。英國統治者為了方便地統治印度,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有意在兩個教派之間製造矛盾,使兩派教徒經常發生流血沖突。
③ 古印度的最高統治者是誰他都干什麼詳細回答,謝謝。
莫卧兒帝國(1526年-1857年)是巴布爾建立的印度朝代。
莫卧兒社會仍以農業經濟為主,農業中商品生產擴大,出現商品糧和棉花、生絲、藍靛、煙草等經濟作物的專業化產區,產品遠銷歐亞市場。
莫卧兒時期的手工業十分發達,主要手工業生產的技術水平超過當時歐洲先進國家。手工業生
產的主要形式是封建制經濟的作坊和家庭手工業,大型官營作坊的優質產品主要為滿足宮廷和貴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買商通過預付款項、提供原料並收購其產品等手段來控制手工業者的小型作坊的生產,但尚未出現先進的工場手工業。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商業和外貿的發展。16~18世紀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雖仍是封建統治的政治中心和貴族的消費基地,但已開始起著工商業中心的作用。德里、亞格拉、拉合爾、阿默達巴德的城市規模可與當時北京、巴黎、倫敦相比。活躍的商業貿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區的閉塞隔絕狀態。沿著陸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許多區域性的國內市場。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則是對外貿易最發達的地區,商船往來歐亞非各地及中國。
④ 印度建國以來對外發動過幾次戰爭
四次.
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
2.ZY邊境戰爭,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3.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
4.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東巴基斯坦發生動亂的局勢,利用和蘇聯結盟來牽制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國和中國,向孟加拉地區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並成功佔領該地區並扶植自治政府,最終將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肢解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部分,實現了在南亞稱霸的目標。
⑤ 印度民族大起義是怎麼回事
1857年5月,在印度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民族大起義。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由下層人民和部分愛國封建主進行的抗英獨立戰爭。起義持續了兩年多時間,席捲了整個印度的六分之一領土,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參加了起義,這場獨立戰爭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有力地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19世紀上半葉,英國為加快國內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對印度進行更加瘋狂的殖民掠奪和奴役,給印度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等社會下層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損害了部分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使印度各階層同英國殖民者的矛盾十分尖銳,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起義在全國醞釀起來。英印軍隊中的印度土著雇傭兵是當時印度唯一有組織的力量。這些給英國殖民者當兵的印度士兵,在大起義前已達25萬人,他們大部分來自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多數是為生活所迫才受雇於英殖民者的。英殖民者為加強對士兵的控制,干涉他們的信仰,觸犯他們的種姓,削減他們的薪餉,激起了廣大士兵的強烈不滿,他們多次舉行武裝反抗,成為印度人民反抗英殖民統治的核心力量。
印度空軍爆發民族大起義的導火線是塗油子彈問題。1857年初,殖民當局用牛油和豬油做潤滑油塗在子彈上,這帶有明顯的種族、宗教歧視,嚴重傷害了廣大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士兵的感情,軍隊嘩變事件不斷發生。3月29日,第三十四團一名士兵懷著對殖民者的滿腔怒火,開槍打死3名英國軍官,被處絞刑。這一事件加速了民族起義的爆發。5月10日,駐德里附近米魯特的印度士兵首先起事,點燃了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烈火。他們放棄宗教偏見,用曾經拒絕使用的塗油子彈打擊英殖民者。起義士兵焚燒軍營、襲擊教堂、封鎖鐵路、釋放囚犯。當晚,米魯特起義軍乘勝向德里進發。德里城內軍民紛紛響應,嚴懲英國軍官,燒毀殖民者住宅,打開城門迎接起義軍。起義者很快就佔領了古都德里,成立了起義政權,對英國統治者心懷不滿的貴族和僧侶也參加起義隊伍,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各階級、各種族力量的反英戰線。英殖民者急忙從各地調兵圍攻德里,4萬起義軍英勇戰斗,不斷出擊,連挫英軍,使其無法前進一步。德里起義的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英殖民者,有力地推動了各地反英斗爭,起義烽火很快遍及印度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方奧德省的勒克瑙、坎普爾起義在全境取得勝利,對從東南方向進攻德里的英軍造成很大威脅;中印度的詹西起義軍由女王率領,攻佔了市區,恢復了女王王位;印度南部的海德拉巴和孟買起義也取得了勝利。
在起義迅猛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德里、勒克瑙、詹西等大城市為中心的起義據點。德里成為英軍進攻的首要目標。德里起義軍在挫敗英軍進攻後,沒有乘勝出擊,在戰略上採取守勢。隨著斗爭的日趨嚴峻,混進起義隊伍的封建王公貴族陰謀叛變,地主富商哄抬物價,他們還私通英軍,內外勾結,嚴重地削弱了起義隊伍的力量。9月14日,英軍向德里發起總攻,在猛烈炮火的支援下攻進城裡。起義軍同敵人展開巷戰,頑強戰斗6天6夜,打死敵軍5000餘人,最後被迫退出了德里。9月19日,德里陷落後,奧德省的首府勒克瑙成為起義軍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義軍已達20萬人,但大部分人的武器是馬刀。3月初,英軍集中9萬裝備精良的軍隊和180多門大炮進攻勒克瑙。起義軍不畏強敵,英勇作戰,堅持了兩個多星期後,於3月21日撤離勒克瑙。此後,詹西又成為起義的中心。3月25日,英軍進抵詹西城西南。25日,雙方展開激烈的炮戰,詹西女王親臨前線指揮,帶領士兵沖鋒陷陣。4月4日,由於內奸出賣,敵人從南門攻進城裡,女王帶領1000名戰士沖向敵人,與敵展開白刃戰。後北門也陷落,女王見大勢已去,被迫於當晚突圍。5日,詹西城失陷。
德里、勒克瑙、詹西等起義中心相繼陷落後,各地分散的起義軍15—20萬人轉入游擊戰。中印度起義軍自詹西陷落後,即向卡爾皮集中,並決定據守這一戰略要地。但當即受到北印度和南印度敵軍的夾擊,不得不於5月22日撤離,向西邊的瓜廖爾進軍。6月1日,起義軍解放瓜廖爾,建立了臨時政權。英國對此十分恐慌,從各方向調兵遣將進攻瓜廖爾。17日,戰斗在城東南郊激烈展開,詹西女王始終和起義士兵一起奮戰。起義軍作戰非常勇敢,由於遭到敵人炮火的猛烈轟擊,起義軍傷亡越來越大,但詹西女王仍不斷地向前線聚集部隊,英勇抗擊敵人的進攻,堅守最後的防線,最後壯烈犧牲,表現了她非凡的勇氣和英雄氣概。20日,起義軍退出瓜廖爾,轉戰各地,與英軍周旋,使英軍疲於奔命,一籌莫展。但由於起義軍內部發生矛盾,無法協同作戰,英軍實行收買政策,許多封建主叛變投敵,起義軍首領有的退走尼泊爾,有的被害遇難。到1859年底,各地零星的游擊戰最後都停止了。
關於這場大起義的性質,西方國家認為是印度兵變或是封建王公叛亂,企圖否定這個重大事件的政治意義和民族性質。馬克思最先對這一事件作出了民族起義的判斷,列寧也稱這次起義為印度土人反抗英國的起義,印度革命者把這次起義稱為第一次印度獨立戰爭。斷定這次起義為民族大起義是有充足理由的。民族起義是指各階級共同進行的以推翻外國統治為目標的起義。在近代通常發生在殖民地,在半殖民地一般沒有民族起義,只有抵抗外來侵略的民族戰爭。殖民地之所以會發生民族起義,是因為外國殖民者對殖民地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不僅壓榨人民,也損害了某些封建主的利益,在一定條件下,會促使他們和下層人民一起結成統一戰線,共同發起反殖民起義。印度大起義就是這種情況。
轟轟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在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下雖然失敗了,沒有達到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目的,但它卻給英國殖民者以沉重打擊,使英國消耗戰費4000多萬英鎊,大批英國軍官和士兵斃命,打破了英國殖民者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了人民斗爭的信心。繼這次起義後不久爆發的1860年孟加拉農民起義就是與這次民族大起義有密切聯系的。這次民族大起義是印度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起義以前的100年是英國征服印度和建立殖民統治的時期,起義以後,迫使英國為了加強殖民統治,而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銷東印度公司,由英國女王直接統治印度;下詔書尊重當地王公的權利,調整了與封建主階級的關系;徹底改組軍隊,增加印籍士兵人數;加強鐵路、通信建設等。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印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也促進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發展和壯大,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徹底瓦解創造了物質基礎。這次民族大起義又是印度民族斗爭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愛國的封建主為領導的舊式起義和斗爭,在此之後則是以資產階級為領導的新式起義和斗爭。印度民族大起義打亂了英國的侵略部署,間接地支援了其他亞洲國家的反英斗爭,在亞洲近代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這次民族大起義被英國殖民者殘酷地鎮壓下去了。起義的失敗,除了統治印度的英國資產階級實力強大,英軍武器精良,裝備先進,起義軍裝備和紀律都不如英軍外,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掌握起義領導權的封建主在英國威脅利誘下,紛紛投降叛變,使起義遭受極大的損失。起義爆發後,一些封建主因其特權被剝奪,與殖民者發生矛盾而參加了起義,但在英國殖民者的收買政策下,除少數土邦王公外,多數都叛變投敵了。第二,起義軍組織分散,行動上各自為政,缺乏得力的領導人和統一的領導,不能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德里起義軍聲勢很大,也建立了政權機構,但並未成為領導全國的中心,使德里保衛戰成了孤軍作戰。以後在各地開展的游擊戰也是互不配合,結果被英軍各個擊破。第三,起義軍在軍事上採取單純防禦戰略,使敵人掌握了主動。北印度各地的印籍士兵發動起義後,幾乎同時向德里集結;德里失陷又一起向勒克瑙轉移,而且均取守勢。當時德里並不是英軍要地,如北印度起義軍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孟加拉的加爾各答、西印度的孟買、南印度的馬德拉斯等戰略要地發起進攻,就可大量牽制敵人,戰局完全改觀,由於起義軍採取了單純防禦戰略,使英軍能調集兵力,進攻起義的中心地區,接連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義失敗終成定局。
⑥ 根據材料,歸納"它"在侵略印度的過程中,先後採取了哪些方式
16世紀末,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逐步擴大對印度的侵略。法國殖民者於1664年成立法國東印度公司,與英國展開角逐。最後,英國憑借軍事和商業優勢,逐步在印度取得統治地位。自17世紀30年代末,英國東印度公司先後侵佔馬德拉斯、孟買、加爾各答,建立受英國控制的三個轄區。18世紀中葉,英國殖民者開始加緊對印度的軍事佔領和直接掠奪。1757年,英軍佔領孟加拉,1761年取代法國在孟加拉的統治。176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對孟加拉、比哈爾和奧里薩的稅收權和民事審判權。1773年,英國國會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法」,決定由國會委任總督,全權管理所謂英屬印度全部領土,並逐步接管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權力。1784年,英國國會通過「改善東印度公司和不列顛印度領地行政法」,英國殖民者用法制形式確認對印度的統治。從此,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⑦ 為反抗殖民統話印度人民採取了什麼行動
印度開始反抗,沒有成功!
後來就什麼都不幹,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自以為成功了。
⑧ 印度現行軍事戰略是什麼
1、戰略目標:統治南亞,控制中國,統治印度洋,努力成為世界軍事強國。俄羅斯的軍事收縮嚴重,美國也在減少其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從而在南亞造成相對的權力差距。在這方面,印度正在利用與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其他國家的戰略夥伴關系來加速核軍備和軍事現代化。加快建設和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軍事力量和「一流」力量的步伐。
2、戰略方針:
(1)在確定戰爭威脅時,強調在核威懾條件下高科技局部戰爭(低強度戰爭)的威脅,並為從全面戰爭到多次局部邊界戰爭的戰爭做准備。
(2)以「有限戰爭」為主要戰爭手段。即,通過對對手施加必要的懲罰,實現了相對有限的戰爭目標。
(3)巴勒斯坦和中國是主要敵人。它有能力對巴基斯坦發動全面戰爭,並迫使其撤出被佔領土。將中國視為潛在威脅,不要放棄其在中國的「既得利益」,而是促進新的擴張和共同進食。
(4)通過外交,軍事和經濟手段,特別是核威懾力,尋求和維持對南亞國家的威懾和控制。
(5)管理從阿拉伯海到南中國海的水域,並遵守不允許外國干涉南亞和印度洋問題的政策,特別是中國與印度鄰國之間軍事關系的發展。去做。
(六)加快建立與東盟的經濟戰略聯盟和「軍事合作」關系。
3、作戰意識形態:印度軍隊現在認為戰爭的基本目的是消滅敵人的軍隊,在進攻和防禦過程中以及在核威懾條件下倡導進攻意識。基於高科技的局部戰爭。基本內容如下。
(1)著眼於進攻性行動,先發制人行動和必要的跨界行動,努力將戰爭的火焰引向敵人領土。
(2)實施全面的三維防攻作戰。
(3)專注於移動作戰,並努力掌握戰場計劃。
(4)強調各種服務和武器的協作,強調空軍的作用,強調軍隊和空軍的協調協作。
(5)強調主力方向的絕對優勢,以達到快速戰斗,快速決策的效果。
(6)強調電子戰的作用,執行電子欺騙,抑制電子干擾,隱藏戰斗意圖,並結合電子殺手和火力。
(7)強調執行有效的作戰指揮。
⑨ 尼赫魯對印度的統治採取了什麼措施
印度共和國成立後,其統治機構是從英國殖民統治者手中接收過來的,英國人在其中有很大的勢力。尼赫魯政府採取了種種措施,在軍政機構中用印度人取代英國人。改組了軍隊領導機構,培訓和培養了大批中、下級印度軍官和政府行政官員。不僅如此,對英國人在印開辦或控制的公司中,逐步使印度人員比例上升。針對英國統治時的割裂局面,獨立後先後兩次調整、改組全國行政區劃,以鞏固全國的統一。自1951年起在經濟上實行「五年計劃」,實施土地改革。1954年12月,提出「民主社會主義」口號,欲在印度建立「社會主義類型社會」。尼赫魯倡導的「社會主義」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而是西方民主社會主義思想在印度的一個變種,它既帶有甘地的民族主義思想成分,也借用了當時蘇聯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做法。在第二、第三個五年計劃中,大力發展公營部分,公營部分投資持續上升;在農業方面實行鄉村發展計劃和合作化。但實踐證明,尼赫魯倡導的「社會主義」未能實現改善絕大多數居民福利的目的。到1962年,尼赫魯不得不承認,在印度「富者越富,貧者越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