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分為哪4個等級分別有什麼權力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1)印度人高種姓人都是什麼工作擴展閱讀:
如何分辨一個印度人屬於高低種姓,從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來看,根據印度人的一些特徵是可以分辨出他們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1、根據皮膚顏色分辨高低種姓
早些年根據膚色分辨種姓高低很容易,因為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屬於高種姓人,而平民則都是棕色肌膚,同時統治者明文規定高低種姓禁止通婚,若有違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氣候和生活習慣也影響人種的基因變化,當年煞費苦心想出種姓制度的入侵者一定會傻眼,因為不同種姓人的膚色在接近,最終都向棕色靠攏。現在印度街頭的白皮膚人已不再是雅利安人,而是英殖民者的後裔。
2、根據是否會說英語分辨高低種姓
世人都以為英語是印度的常用語,其實只有高種姓人在說,也是他們身份的象徵,大部分低種姓人和賤民則壓根不會說,因為沒有學習英語的機會。可見一個印度人會不會說英語,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他屬於高低種姓的哪一邊。
3、根據職業分辨高低種姓
高種姓人有良好的社會資源和教育機會,他們中許多很多人前往發達國家學習,練就一口地道的英語,做著收入高體面的工作,是人們眼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那種人。
低種姓人就很悲催,壓根沒有受教育的可能,為了生活只能從事伺候高種姓人的工作,收入勉強維持生活。賤民最慘,蝸居在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平時都不能出入高種姓人的家裡,更別說有個體面的工作了。
乘坐印度航班的親都有所聞,印度空姐膚色普遍偏淺,基本都來自高種姓,許多低種姓的印度乘客都不敢讓她們為自己服務。看來種姓制度雖然滅亡,可是深植印度人心中的階級觀念一時半會難以化去。
總的來說,印度的種姓制度充滿了階級歧視和不公待遇,在歷史前進的洪流中勢必被淘汰出局,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身處底層的平民和所謂的賤民覺醒反抗。當他們開始不再虔誠卑微的仰視高種姓人時,種姓制度才會從真正意義上徹底消亡。
② 印度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主要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主要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在古印度種姓中第一等級和第二等級,屬於統治階級,在印度各個種姓互不通婚,也就是說屬於婆羅門就只能和婆羅門的種姓結婚。
如果和別的種姓通婚生下的子女就會被看成賤民,這種跨種姓通婚的最不受待見的,並且還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
這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當然和中國古時候的君主制度其實也相差無幾。只是形式不一樣而已,所以還是生活在現在的社會主義制度才是最大的幸福。
③ 印度種姓制度中高種姓的婆羅門究竟有什麼樣的特權
印度和中國一樣,有著古老悠久的文明,和古中國的中央封建集權社會不同的是,印度則是採取的種姓制度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3000多年前的印度吠陀時期,歐洲的雅利安人跨過中東,並且以少數人的身份征服了這片南亞次大陸。
“雅利安”這三個字,在他們的語言當中就是“高貴”的意思,從此,種姓制度在印度開始了漫長的傳承。
如今印度已經獨立,並且開始了自己的發展之路,他們在科技航天等領域都創造出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種姓制度依然是印度人的一道坎,雖然印度政府在1950年獨立的時候就頒布了律法廢除了種姓,但是這種歧視觀念依然在印度社會根深蒂固,不少政府銀行企業精英都是高種姓,而一些地方中學在政府強勢干預之前,甚至拒絕接受膚色過黑的學生,理由是因為他們的“低種姓”會污染整個學校,由此可見,印度想成為發達富強的道路,依然還有很長一段荊棘需要翻越。
④ 在印度,高種姓到底有哪些特權
首先是身份上,高種姓的印度人生來就是貴族。在印度,婆羅門是最高級別的姓氏,他們大多數掌握神權。
而且低種姓的女人人如果嫁給高種姓的男人,是需要支付大量錢財做為嫁妝的。
⑤ 印度種姓制度非常強,印度的軍人屬於什麼種姓呢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所有國家中最特別的制度之一,這種制度將所有的印度人分成了4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還有一些連種姓都沒有的賤民。但是在印度軍隊中,其實主要構成是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但是實際上基層的士兵基本上都是首陀羅,而基層軍官基本上都是吠舍,只有高級軍官和將領才是剎帝利。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婆羅門是最高的種姓,所以這部分人基本上就是宗教和神職人員了。不會進入軍隊。其次就是剎帝利本身就是軍事貴族和政治貴族,一般政治上的高管和軍隊中的中高級將領都是由他們擔任。最後就是吠舍在政治上沒有特權,而且基本上商人都是吠舍,所以參加軍隊的實際上並不多。最後就是首陀羅,由於在社會上沒有什麼地位,最終到軍隊服役的都是首陀羅。
最後就是吠舍在政治上沒有特權,而且基本上商人都是吠舍,所以參加軍隊的實際上並不多。最後就是首陀羅,由於在社會上沒有什麼地位,最終到軍隊服役的都是首陀羅。畢竟首陀羅沒有什麼社會地位,而且經濟收入非常低,這就導致了整個首陀羅群體非常希望加入軍隊,畢竟加入軍隊之後,起碼可以吃飽飯。
⑥ 印度種族等級制度
(婆羅門)
首先,讓大家了解一下不同種姓的差別。婆羅門地位最尊崇,因為在遠古時代雅利安人尊崇神權,婆羅門僧侶具有天然的神聖性,也是少數掌握文化話語權的群體,因此被認定為第一種姓,神聖不可侵犯。即便到了現在,重要的宗教儀式依舊由他們主持,婆羅門階層在印度的教育,文化界勢力很大。
其次是剎帝利,不管是實行軍事民主制的原始社會末期還是到了中世紀封建時代,國家的武力階層和行政官僚都是高高在上的。剎帝利階層的人是天生的軍人和公職人員,君主。他們直接管理世俗社會,因此位居第二種姓。
再次是吠舍和首陀羅,他們是商人,手工業勞動者和農民。比如,印度總理莫迪,家裡以前是賣油郎,標準的吠舍階層。他們是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也是古代社會中的良民,構成了社會的中下層。與吠舍不同的是,首陀羅在古代大多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半奴身份,不屬於自由民。今天在印度看到的小商販,司機,大商人基本都是吠舍和首陀羅。
(吠舍)
當然,最可憐的是達利特。在印度教社會中,達利特屬於最底層的人,即便到了現在,達利特也被人看不起。人們認為欺負達利特是理所應當的,他們很難去做良民能從事的職業,大多數從事屠宰,喪葬,排污工作。
對於大多數印度人來說,想知道另一個人屬於什麼種姓,只要知道對方的姓名就可以了。印度人的名字都和他們的職業,祖先,居住地息息相關,具有特殊含義。
有些人的姓氏意思是「國王」,「勇猛」,「戰士」或者「宰相」,那麼他一定是剎帝利。有些人的姓氏是「富有四海」,「儲蓄」,「財富」,那麼他一定是吠舍階層。而姓氏的含義中包含了學問,神袛,宗教相關的詞彙,那麼他一定是婆羅門。
沒有人會傻到改變姓氏,因為你根本不可能冒充高種姓。只要外人詢問你的家庭條件,你兄弟姐妹結婚,就讀的情況一下子就知道真偽了。假冒高種姓即便被打死都不奇怪。
(達利特)
大多數印度人就是通過姓氏判斷種姓的,甚至有些印度人也會詢問外國人的姓氏。
除此之外,印度的穆斯林,錫克教徒不屬於印度教種姓制度的范疇,但實際上人家也有默認的身份。高等級的穆斯林「阿什拉夫」是古代突厥人,阿富汗人,阿拉伯人和波斯征服者後裔,他們做功可以去清真寺內部,而低等級的人就只能在門外。至於錫克教徒,他們和拉起普特人一樣以武力起家,被默認為是剎帝利種姓。
⑦ 怎樣才能看出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看出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有幾個方法:
1、看婚姻:在印度高種姓娶低種姓是一種習慣,但是高種姓嫁給低種姓卻是種罪惡。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是不能結婚的,但實際上這種規定只局限在印度高種姓的女子和低種姓的男子之間,如果是印度高種姓的男子想娶低種姓的男子的話,是可以被接受的。
印度的低種姓之中,兄弟、堂兄弟之間會共用一名妻子,這種事情只會發生在高種姓的人是不會做這些事情的。
2、看語言: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實際上很多印度低種姓和賤民們是不會說英語的,英語是印度高種姓之間交流的語言,在印度當地是一種能體現高種姓身份的榮耀。
一個不會英語的人是永遠都不可能融入會英語的圈子中的,所以會英語也可以被我們視作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方法。
3、看職業:印度低種姓的人們一般只能做些僕人的工作,比如專門為高種姓的人擦地板、做飯、洗衣服之類的工作,賤民們則沒有資格進入印度高種姓人的家中,也沒有資格為他們服務。
印度的很多精英人員則出身於高種姓,因為他們高種姓的身份,他們獲得了許多低種姓沒有的高等教育,因此在工作職業方面,也有著低種姓人無法比擬的優勢。
印度的空姐就大多數是由高種姓女性擔任,在開始的時候因為身上帶有姓名牌子的原因,很多低種姓的人是不敢讓空姐為他們服務的,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數千年來的卑微,卻讓他們的心中有了一種無法驅散的恐懼。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印地語:हिन्दू वर्ण व्यवस्था,英語:Caste system in India,或作印度卡斯特體系)。
(7)印度人高種姓人都是什麼工作擴展閱讀:
印度人種劃分:
關於人種的劃分,歷來聚說紛紜。受到學術界普遍公認的劃分方法,是由B.s.古哈於1935年提出來的。他將印度的種族劃分為五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亞人(the Proto-Austr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納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印度土著人。
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語,少數人說烏爾都語。主要以務農為業。
泰盧固族(TELUGU):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8.6%,又稱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歡喝茶。
孟加拉族(BENGAL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等,操孟加拉語,大多數人信印度教。主要從事農業。
馬拉地族(MARAT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馬拉地人喜歡摔跤,還善於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古吉拉特族 (GUJARATH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語,多數人信仰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和耆那教。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較發達。
加拿達族 (KANNADA):佔印人口3.87%, 說加拿達語,分布在卡納塔卡邦。
馬拉亞拉姆族 (MALAYALAM):佔印人口3.59%,說馬拉亞拉姆語,分布在喀拉拉邦。
旁遮普族 (PUNJABI):該族佔印度總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語,少數操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信奉錫克教和印度教。多數人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阿薩姆族 (ASSAMESE):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薩姆邦,操阿薩姆語。信奉濕婆神。多從事農業、畜牧業。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喝茶。
奧里薩族 (ORISSAI):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奧里薩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奧里薩一向被譽為印度教之鄉,素有印度教聖地之稱。奧里薩人以米飯為主食,衣著簡單樸素。
⑧ 中國哪一個普通職業,在印度只有最高種姓才配干
現在中國越來越好了,大家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了。但是,隨之帶來的就是就業的壓力,很多人都感嘆:「現在就算是大學畢業,出來找工作也挺難的」。在人才濟濟的情況下,企業在招人的時候,就會對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了。
對於廚師這個職業在印度很吃香的原因,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哦,也給小編來個點贊加關注吧,謝謝你們啦。
⑨ 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到底有多高貴有什麼特權
中國古代四書之一《中庸》上面講:“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就是說“仁”它就是人的本性,最直接的人性就是人人都會親近自己的親人。“親親”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個文化概念,由“親親”這個概念,才得出了“尊卑貴賤”的等級觀念。印度人沒有儒家,也不知道“仁”是什麼,但是他們的等級觀念卻比中國強得多。
所以從這方面講,古印度早已經滅亡,現在的印度,是一個充斥著迷信與幻想的文化貧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