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為什麼總統沒實權

印度為什麼總統沒實權

發布時間:2022-06-21 10:55:50

1. 為什麼德國,義大利,印度,以色列的總統看起來有名無實

上面這些都是議會制共和制國家。總統有無實權和政體有關。共和制根據議會與總統誰佔主導地位的不同,又可分為議會制共和制和總統制共和制兩種主要形式。

下面是議會制共和制和總統制共和制的區別
第一,政府的組織方式不同。在議會制共和制下,政府(內閣)一般由議會中(兩院制議會中,一般指眾議院)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來組織;在總統制共和制下,政府成員由當選的總統任命並領導。

第二,議會的職權不同。議會制共和制下的議會不僅具有立法、監督政府和決定財政預算等權力,還具有組織政府的權力;總統制共和制下的議會僅具有一般議會所擁有的立法、監督政府和決定財政預算等權力,而沒有組織政府的權力。

第三,政府與議會的關系不同。在議會制共和制下,政府對議會負責。如果議會對政府的政策不滿而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時,政府就得辭職,或者呈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在總統制共和制下,總統領導下的政府只對選民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作為立法機關的議會,其議員不得兼任行政官員,而作為行政機關的政府官員也不能兼任議員(議會制共和制下的政府成員卻同時也是議員)。總統行使權力時對議會不負政策上的責任,議會不能因政策問題對總統和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以迫使其辭職,但在總統有違憲行為時,可以對總統提出彈劾。總統應向議會報告工作,且無權解散議會,但是對議會通過的法律可以行使否決權。

第四,國家元首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議會制共和制下,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只擁有虛位沒有實權;而在總統制共和制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掌握行政實權。

第五,執政黨的產生方式不同。議會制共和制下的執政黨一般是指在議會大選中獲性的那個政黨或政黨聯盟;而總統制共和制下的執政黨則是指在總統大選中獲勝的那個政黨或政黨聯盟。

第六,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不同。在議會制共和制下,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大部分國家由議會選舉產生,只有少數國家由選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而在總統制共和制下,總統一般由全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

2. 印度的總統是誰

印度是有總統的,印度現任總統叫拉姆·納特·科溫德,他於2017年7月宣誓就職印度總統,目前科溫德是印度的第14任總統。

在國際新聞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印度總理的身影,以至於很多認為印度只有總理,沒有總統。但其實印度是由總統的,而且不止是印度有總統,大多數共和制國家都是有總統的。

(印度總統拉姆·納特·科溫德和總理莫迪)

按照印度法律規定,總統是國家元首,是印度的第一公民,同時也是名義上的三軍最高統帥,其任期為5年,可以連任一屆,官邸是印度維多利亞宮。

不過作為一個議會制國家,印度政府的實權是握在總理手中的,總統只是虛位元首,並無多少實權。雖然在名義上總統可以任命各邦首長、各部部長、檢查總長、大法官等重要官員,甚至連總理也是要經過總統任命之後才可以上任的。

但在實際環境中,除了特赦權以外,印度總統一般都要依照總理的意見行使權力,而總統任命總理也不過是走走過場。

3. 印度最高權力者是誰

印度最高掌權者,為什麼不是總統,而是總理?

印度的最高領導人是總統,亦為國家元首,如英國女王一般,不過只是虛位元首。印度的實權掌握在總理和議會手裡,但總理往往是議會第一大黨的主席或者是議會多數執政聯盟中最大黨的領導人,如果印度的權力,確切的說掌握在政府首腦總理手裡。

印度總理和總統

目前全世界約有四分之一的國家脫胎於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爭取獨立之後,如何建國就是擺在眼前的緊急問題。這時,英國人的議會制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大家鬧革命干獨立不都是為了民主和自由嗎,那英國人這一套制度都運行了上百年了,根基挺穩的,看看也不錯,就拿來用用吧。

一部分國家繼續尊奉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女王任命一個總督最為自己的代表成為這個國家的元首,比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以及中美洲、太平洋上一堆小島國等等。有些國家繼續尊奉自己的君主為國王,實行英國式的議會制君主制,比如馬來西亞,也有的實行君主制,比如中東的一些君主國,而更多的國家不想把英國女王作為自家的國家元首,但要實行議會制,那就再尊奉個國家元首出來,當時最流行的國家元首的名字就是老美的總統了,所以,一眾總統應運而生……

當然,除了「英聯邦」國家,德國、義大利等一些原君主制或者君主立憲制國家也採用這種議會制,有一個虛位的總統元首,尼泊爾在十多年前廢黜了國王之後,也設立了虛位的總統職。綜合來說,總統主要做一些接見外賓、參加活動、簽署文件等禮儀、程序性工作,而總理掌握實權,對國家一切事物負有實際許可權和責任。但是這些硬生生「造」出來的國家元首,相對那些有悠久歷史淵源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存在感還是太低了。

諸如英國王室、歐洲一眾王室等等,他們因為歷史、文化等千百年的傳承,他們具有特殊的存在意義,深受各國民眾和輿論的關注,出鏡率很高。

而不管是德國總統、還是印度總統,他們除了競選上任之時,能夠掀起一陣子輿論熱點,比如印度之前的「低種姓總統」,過後就石沉大海,幾乎再也沒什麼信息了,老百姓對他們的國家元首也不再關注了。

這個也好理解,總統就是個「橡皮圖章」啊,平時雖然也列席會議,但也只是聽聽,然後把議會和政府商量好的政策文件簽字蓋章,到需要他出現的場合講個話剪個彩等等,基本上是一種「設計感十足」的工作。

而反觀印度總理,現任的莫迪總理是印度有史以來「最具權力」的總理之一,之前在古吉拉特邦連續幹了三屆首席部長,強勢推進各種改革,可以說是「說一不二」,包括後來作為印度總理,以突襲的方式強勢推進「廢鈔行動」,給印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震盪。

某種程度上來說,印度總理比美國總統還牛,畢竟在議會制國家,總理作為執政黨或者多數黨領袖,幾乎直接控制了立法和行政兩個系統,比只管行政的美國總統可強多了,如果執政黨有幸能控制議會的大多數席位,那總理可以做他任何想做的事情,幾乎無人可以制約,而這個時候,看似沒用的總統和上議院就起到了維護最後底線的作用了,避免總理權力過大而亂搞

4. 為什麼世界上有的總統沒有實權,而實權掌握在總理手中

說白了,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國家的政治制度是「內閣制」。但內閣制的形成原因因不同國家而不一樣。分類敘述一下:1、歐洲國家:這涉及到歐洲的歷史淵源。在歐洲19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中,出現了諸多的妥協現象。因為歐洲本身的貴族與王族勢力非常強大,而且掌握大量的軍隊。為了爭取到他們的支持,所以與貴族和王族達成了妥協性的模式。一是以英國為代表,國家元首為英王,代表國家並且世襲。然後總理組建內閣代表政府,實際行政。二是以法國(19世紀)為代表,先選舉出一個總統。因為選舉總統要大量的金錢,所以一般是貴族上位。貴族再提名一個有能力的總理組建政府。這樣的模式既保證了原先皇族與貴族的社會地位,又阻斷了他們壟斷政權。是一種妥協的模式,將總統化成榮譽職位,讓貴族有名望的人擔任。而總理由有能力的人擔任。2、印度印度是英聯邦成員國。185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行政權力被解除,英屬印度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莫卧兒王朝皇帝對印度的統治權轉入英國王室手中。也就是說,英王兼任印度皇帝。印度獨立後,仍然遙奉英王為國家元首(與此相同的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後來不再承認英王為印度的國家元首,所以就選出自己的總統代替英王,象徵印度。3、以色列以色列因為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猶太人,例如愛因斯坦之類的。所以以色列出於這方面考慮,必須設置一個名譽職位。所以採用效率比較高的內閣制、一院制。

5. 印度總統好像沒有總理有權

印度是議會制國家,總統僅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總理實際上承擔政府的各項職責。總理是印度議會下院即人民院多數黨領袖。
印度憲法規定,總理和部長必須是人民院(議會下院)或聯邦院(議會上院)的議員。總理由總統任命的人民院多數黨議會黨團領袖,或數黨聯合組閣的多數黨議會黨團領袖擔任。總理有權建議總統解散人民院。中央政府,即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是印度最高行政機構,由總理、內閣部長、國務部長和副部長組成,集體對人民院負責。總理在議會中答復議員質詢,做年度政府工作報告。總理有權提名內閣成員、各部部長、國務部長、副部長及其他主要政府官員,總統按照總理的提名任命。
印度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但由於總統必須按總理建議行使行政職權,總理又領導著議會的多數議員黨團,因此,可以說,總理是印度政府中最具實權的核心人物。

6. 為什麼印度的總統的權利比總理小

因為印度是內閣制國家。內閣制國家也設立總統,但總統沒實權。內閣制國家和總統制國家的區別在於內閣制國家議會權力很大,內閣對議會負責。總統制國家三權分立,總統和議會是制衡關系。

7. 在國際上活躍的為何一直是印度總理,印度總統似乎不存在呢

我們總是在新聞中聽到印度總理的事。但很少有人聽說過印度總統。這一切都是由印度的政治體制決定的。印度是一個議會制國家。總統只是國家的象徵,代表國家元首。總理才是真正控制政府的人。總統的權力和責任不同於總理。印度憲法規定總統對中央政府享有一切行政權利。總統任命最有可能在下議院佔多數的總理。印度總理通常是多數黨或多數聯盟的領導人。也就是說,印度總理和部長必須由總統任命才能生效。總統幾乎沒有實權,更像英國女王。它是一個象徵。


印度的政治體制與德國非常相似,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德國也有總統。德國總統只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家元首。它也屬於一個符號。聯邦主席只是國家元首,無權領導聯邦政府或行政權力。德國總理是德國真正的核心。

8. 為什麼印度總統的權力沒有印度總理大

沒啥奇怪的,好些國家都是總理負責制,總統沒實權,只是個象徵,比如德國

9. 一些國家有了總理為什麼還要設一個不掌實權的總統,比如以色列,印度

說白了,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國家的政治制度是「內閣制」。
但內閣制的形成原因因不同國家而不一樣。分類敘述一下:
1、歐洲國家:
這涉及到歐洲的歷史淵源。
在歐洲19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中,出現了諸多的妥協現象。因為歐洲本身的貴族與王族勢力非常強大,而且掌握大量的軍隊。為了爭取到他們的支持,所以與貴族和王族達成了妥協性的模式。
一是以英國為代表,國家元首為英王,代表國家並且世襲。然後總理組建內閣代表政府,實際行政。
二是以法國(19世紀)為代表,先選舉出一個總統。因為選舉總統要大量的金錢,所以一般是貴族上位。貴族再提名一個有能力的總理組建政府。
這樣的模式既保證了原先皇族與貴族的社會地位,又阻斷了他們壟斷政權。是一種妥協的模式,將總統化成榮譽職位,讓貴族有名望的人擔任。而總理由有能力的人擔任。

2、印度
印度是英聯邦成員國。185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行政權力被解除,英屬印度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莫卧兒王朝皇帝對印度的統治權轉入英國王室手中。也就是說,英王兼任印度皇帝。
印度獨立後,仍然遙奉英王為國家元首(與此相同的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後來不再承認英王為印度的國家元首,所以就選出自己的總統代替英王,象徵印度。

3、以色列
以色列因為是猶太人建立的國家,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猶太人,例如愛因斯坦之類的。所以以色列出於這方面考慮,必須設置一個名譽職位。所以採用效率比較高的內閣制、一院制。

10. 德國的總統和印度的總統為什麼沒有總理有權力他們的總統是怎樣的一個體制

像德國、印度這些國家,他們的政體都是議會內閣制,所以政府首腦才是國家最有實權的人,而總統雖是國家元首,但只是國家的象徵,沒有實權,一種擺設而已。
所以這是個政治問題了。國家的政體分為總統制和議會制。總統制的國家如美國、俄國,國家元首是總統,總統的權力最大;而實行議會內閣制的國家,如英國、德國,總統、國王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而政府實權卻由總理或首相掌管著,作為政府首腦的總理或首相權力最大,而總統或國王只是個擺設而已,只是國家對外的象徵而已。再比如日本也是這樣的。

閱讀全文

與印度為什麼總統沒實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電台能在哪裡聽 瀏覽:142
來英國旅遊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533
現在的英國人是什麼種族 瀏覽:293
來中國做什麼工作英語 瀏覽:150
在中國怎麼快遞到越南 瀏覽:538
印度和中國有哪些爭端 瀏覽:721
美國人怎麼對伊朗 瀏覽:127
今晚看中國好聲音怎麼樣英文 瀏覽:690
印尼電多少錢一度 瀏覽:672
成都自駕越南河內多少公里 瀏覽:402
越南住宅用地多少錢一畝 瀏覽:412
伊朗與斯巴達簽訂了什麼 瀏覽:184
為什麼向義大利出口西紅柿 瀏覽:432
中國商人怎麼去阿富汗 瀏覽:851
英國潛艇為什麼上浮 瀏覽:487
伊朗發射導彈用什麼定位 瀏覽:170
第一次走飛機去越南注意什麼 瀏覽:654
中國去伊朗怎麼去 瀏覽:362
越南戰役美軍傷亡多少 瀏覽:997
1塊錢兌換多少伊朗幣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