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怎麼看中國歷史

印度人怎麼看中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21 14:14:36

❶ 印度人,真的認識中國嗎 印度人怎樣看中國

這當然不可能,對於中國印度人有三種情況:
一種到過中國對中國的發展比較了解,這些人比較理性基本上尊重科學和事實,對中國的高速發展還是很認可的。
還有一種印度人,對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是了解的,但是基於羨慕、嫉妒、恨,貶低中國包括高鐵等高技術在內的一切進步成果,把中國說的是一無是處。
再一種就是印度的大多數人,他們沒有到過中國,對中國的現狀不是很了解,受第二種人的誤導,盲目自大,對中國的發展進步不以為然。
當然,哪個國家都一樣,事實上中國又有多少人到過印度,並且了解印度的國力怎麼樣,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只能通過媒體介紹的印象知道印度人怎麼樣,但大家應該明白這種認知也是很片面的。

❷ 印度人怎麼看待那段歷史的

可能就像滿清當年佔領我們漢族一樣,但是滿清被我們同化了,成了華夏一員。而印度和英國還是分屬兩個國家,印度看英國可能也像香港看英國一樣,也像中國看待日本一樣,但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比較仁和,看法可能處在中間。

❸ 我是一個印度人,你們中國的歷史,我十分了解。中國つ室町幕府と滅亡後,織田信長い成為中國最大的諸侯,

沒錯~確實很了解中國歷史,不過這只是一個小地區的一小段歷史哦

❹ 中印戰爭印度人怎麼評價

1. 印度的歷史教科書裡面好像並沒有刻意地重點關注這場戰爭。
2. 但是這場戰爭在民眾之中影響奇大,簡單來說相當於他們的甲午。
3. 一般印度民族主義者會把此戰定性為中國對印度的「侵略」,並同時強調當時印度沒有出動空軍,否則可以逆轉局勢。
4. 普通印度人無論立場,基本上認為尼赫魯的領導力缺失是敗戰的罪魁禍首。(此戰過後,尼赫魯在印度國內聲譽一落千丈,並且很快病逝了。)
5. 這場戰爭深深影響了印度對中國的信任。戰爭之前宣傳的「中印是兄弟」,戰爭過後成為了中國背叛了印度的證據。
6. 今天印度人普遍對中國抱持戒心,但並非敵意。這場戰爭是今天印度不信任中國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和印度最大的敵人巴基斯坦的關系實在好得是一塌糊塗。

❺ 在中國定居的印度人,都是怎樣看待中國的

在國內定居的印度人,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可能會讓你感到意外!

這幾年來,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快,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國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國內也相繼涌現出一批經濟強市。很多外國友人都對中國的發展感到十分好奇,紛紛前往中國旅遊,見識中國的變化。

對此驢友們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說說自己的見解!

❻ 印度人對中國人的印象

印度是個等級森嚴的社會
所以對中國人,由於教育程度,文化接受程度,以及對周圍世界的理解程度的不同,也有很大區別。
印度高種姓階層,由於見多識廣,對中國印象,至少從事實上來說,比較客觀,但在態度上尤其憎恨中國,把中國當作假想敵,這和中印之間的戰爭,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態度,以及領土糾紛是有密切關系的,更重要的是,印度和中國在土地,人口上過於類似,一山不容二虎,中印之間的關系,在高層看來,就像歷史上德法的關系一樣,除非有一天徹底和解團結,否則根本不可能融洽。

其第二種姓以及部分第三種姓,多為軍人,中小商人,手工業者,學者,知識分子等中產階級,這類人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態度最惡劣,最不符合實際,即便用愚蠢來形容他們也不為過,由於多受政府喉舌的蠱惑,也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這類人最容易受到負面消息的影響,將中印之間做不切實際的比試。
而且由於這類人種姓較高,早期到印度的中國移民多從事所謂下賤的皮革行業,所以被他們瞧不起,進而對整個中國印象都不好,這類人也是最封閉的,最不願意接受有關中國好的信息的一類人。

大部分第三種姓,以及第四種姓的平民都是較貧困甚至赤貧階層,這些人對中國基本沒有什麼太特殊的感覺,中國隊他們來說是另外一個世界了,其很多人連自己所在的邦也沒有出去過,報紙電視都買不起,更別說中國了。

要特別指出一點,在印度北部的貧困地區,活躍著一群毛主義者,他們實際控制了北部農村。由於極端的貧困與種族壓榨,部分接受了毛澤東思想的人開始反抗種姓以及政府,這是印度政府最忌諱的問題。這些人對中國的認識也不切實際,一方面崇尚六七十年代均貧富的中國社會和領袖,另一方面認為當今的中國是走資派當權。
這種認識顯然是片面的,但對於當地人來說,至少從我們的角度看,也是無奈的。

❼ 印度人怎樣看中國

在中國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兩等地,他們是這樣看中國的:

1、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認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爾。2009年,懷卡爾當時所在的一家德國企業把他派遣到上海,擔任亞太區銷售高級副總裁。現在,他11歲的大兒子和7歲的小兒子都在上海上學。2012年,懷卡爾被選為印度人協會主席,這個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聯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聯盟」合並的印度人社團,在他負責的這3年裡,會員從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協會的網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員會成員的手機號和電子郵箱,協會成員的名字和手機號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開。

懷卡爾說,印度人協會經常組織公益活動,聯絡在華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燈節公益晚會。此外,他們也願意為上海市民做些貢獻。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協會的成員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參加獻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獻血日」時,協會還會舉行這樣的活動。懷卡爾說:「我們很高興這樣做。」采訪中,懷卡爾再三稱贊中國人的守時和勤奮,他還說:「每次遇到新來的印度人,我都會告訴他上海給我們的安全感超過世界很多地方。我們應該給上海頒一個『安全獎』。」

普拉迪普·庫馬爾和太太安·麗塔住在上海世貿濱江花園的高層公寓里,天氣好的日子,從他們家的客廳能俯瞰黃浦江。在這個高檔社區,總共住著七八十戶印度人。庫馬爾來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國企業高管的經歷。2006年,庫馬爾看到中國咨詢行業的機遇,創立了自己的咨詢公司,同時也是另一家咨詢公司的合夥人。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那時中國的GDP增速很快,相關政策使跨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和運營非常容易,商業發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讓庫馬爾一家感到滿意。談到在廣場跳舞的中國大媽,已經當上奶奶的麗塔說:「中國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躍,也更快樂,退休彷彿是他們新生活的開始。」由於一家人都是素食主義者,麗塔還教會來家的鍾點工做印度菜,這大大提高了他們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現在,麗塔是上海一家名為「米飯媽媽」的公益組織成員,她們致力於幫助上海的弱勢兒童群體。麗塔說:「印度人與西方人差別很大。中國人把我們看成半個外國人,因為我們的語言、相貌,也因為我們的亞洲特性。我很高興,當地人接納了我們。」

2、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

生活在中國的印度人,有時願意把兩國做對比。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來中國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國妻子,1998年在北京國貿開了第一家印度餐廳。帕斯塔卡亞學的是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後在印度創業,想出一個「工業廚房」的點子,和做外賣差不多,但不太順利。幾年後,他決定出去闖闖,曾考慮過到頗受印度人歡迎的中東地區,那裡有700多萬印度人,直到一個朋友問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國」。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亞對中國一無所知,但他還是做出了選擇。來中國不久,就認識了會說英語的鄭女士,用帕斯塔卡亞的話說:「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們認真交往、磨合了好幾年,1997年才結婚。」那時候,他想買咖喱等家鄉的調料要去友誼商店,但現在方便多了,網購就可以解決。說起北京的變化,帕斯塔卡亞侃侃而談:「那時剛修完的二環路、三環路沒過多久就又擁堵了。以後北京有七環也不奇怪。」對於北京的霧霾,他也會抱怨,但他覺得「污染和發展有關,哪個國家都一樣,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幾年已經好多了,幾乎沒有沙塵暴。

帕斯塔卡亞在北京開的印度餐廳很受歡迎,吸引了很多社會名流。短短幾年內,他又開了兩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軌,讓帕斯塔卡亞更熱衷於傳播印度文化,他說:「很多中國人對瑜伽的印象就是減肥美體,其實它更強調呼吸冥想,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我希望能盡一己之力,讓更多中國人了解印度。」

來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獨生女,她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月光」,是當年一個去印度的中國女孩給起的。月光很喜歡這個名字,來中國後,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義,不過,這個開朗的女孩笑著說:「在中國發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這也是我來中國的原因。」月光說,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這樣的獨生子女很少見。

月光的父親曾在英國、中國香港經商,她13歲首次來中國時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後又去了廣州和深圳。月光說:「你問100個印度人剛來中國時是否適應,可能99個都說不適應,因為印中的文化差異很大。可是我很適應,我想是因為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國有聯系的原因。」現在,她最喜歡的中國小吃依然是粵菜系中的蝦餃。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MBA。談到為什麼放棄美國名校而選擇中國大學時,月光說,印度以前是英國殖民地,印地語和英語都是官方語言,她在印度的商學院里學到的知識也都以歐美為範本,因此,選擇去美國留學意義不大。相反,她認為,再過二三十年中國肯定能超越美國,因此,她想「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見證歷史」。月光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國商場里的售貨員、旅遊景點咨詢處和高速公路收費站等服務場所的工作人員多是女性,而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來做。

來自印度班加羅爾的尼廷·達尼在義大利讀研時,一次到上海實習的機會讓他對中國產生興趣。2011年畢業後,達尼來到上海,現在,他是一家名為「綠色倡議」的環保組織負責人,同時兼職做室內攝影和建築咨詢。「綠色倡議」經常組織宣傳環保的活動,如每月邀請環保產業的相關專家和高管講座,每次參加的人數都有上百人。達尼對政治話題不感興趣,但更關注中國政府的環保舉措。達尼說:「在印度,環保問題還沒有像在中國這樣被重視。印度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仍是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大氣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最近才被重視。」

達尼認為中國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舉例說:「與上海相比,班加羅爾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時甚至一個多小時。」但他覺得,印度在旅遊業上有優勢,景觀和風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國,「所有的東西都被裝點過,越來越西方化」。對達尼來說,他希望可以簡化來中國的簽證手續。

3、印度學者:「印中不要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博士說:生活和工作在中國的4.5萬印度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著推動作用,通過人員往來可以增進了解,促進中印兩國經貿、文化發展。但是人口大國印度在中國的人數還不夠多。

一位在中國生活了8年但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學者說:印中兩國媒體有時會有關於對方國家的負面報道,如炒邊境話題,其實印度普通百姓不太關注這些報道。他認為,歐美媒體也經常有對印度的負面報道,這很正常,西方不願接受其他國家崛起的事實。說起1962年的那場戰爭,他認為,印中合作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就太可惜了。他還談到,「莫迪總理對華友好訪問,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領導人喜歡把耳朵捂上自己做決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歡傾聽別人的意見,比較開放,親和力強,因此贏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國。

庫馬爾表示:「民間層面,印中兩國之間可以說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層面,彼此有些過於謹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國公司帶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相關程序。在中國,美國公司注冊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國注冊時也很容易。」他認為,中國穩步增長,印度也迅速發展,「兩國應以新的思維方式實現共同繁榮」。

在華印度人體驗中印差異 感嘆中國機會多更安全--國際--人民網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

❽ 印度人怎麼看中國。

一印度在穗工作工程師,為其赴約女友准備晚餐時,鍾點工阿姨逗留廚房問長問短不離去,因不勝其擾而推她肩膀令她離開,結果被阿姨投訴至其老闆,工程師否認暴力行為並要求醫院驗傷,阿姨改稱其不禮貌行為,要求賠償2000,工程師不從,她稱打110,老闆為求息事寧人,自掏腰包當場代為支付。本人冷眼旁觀,打心底鄙視阿姨,如她真是自尊自重的人,應第一時間報警,而不是先上門要錢,如他真的侮辱了她,她那自尊就僅僅值2000塊,外國人到了中國,人生地不熟,遇到事情他們都多數不想找警察,因有理說不清,很多時寧願吃啞巴虧。本人八卦,一直在走廊聽他們爭吵,工程師是鄰居,待人有禮,會一點中文,女友常來,不算很漂亮,但絕對比那阿姨勝幾個級別,結果兩人相擁流淚。試問有這些無恥老鼠屎存在,印度人應該如何看中國??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怎麼看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配眼鏡在哪裡 瀏覽:962
義大利電台能在哪裡聽 瀏覽:142
來英國旅遊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533
現在的英國人是什麼種族 瀏覽:293
來中國做什麼工作英語 瀏覽:150
在中國怎麼快遞到越南 瀏覽:538
印度和中國有哪些爭端 瀏覽:721
美國人怎麼對伊朗 瀏覽:127
今晚看中國好聲音怎麼樣英文 瀏覽:690
印尼電多少錢一度 瀏覽:672
成都自駕越南河內多少公里 瀏覽:402
越南住宅用地多少錢一畝 瀏覽:412
伊朗與斯巴達簽訂了什麼 瀏覽:184
為什麼向義大利出口西紅柿 瀏覽:432
中國商人怎麼去阿富汗 瀏覽:851
英國潛艇為什麼上浮 瀏覽:487
伊朗發射導彈用什麼定位 瀏覽:170
第一次走飛機去越南注意什麼 瀏覽:654
中國去伊朗怎麼去 瀏覽:362
越南戰役美軍傷亡多少 瀏覽: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