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印度的導彈能夠炸到北京嗎
打到北京3000多公里就夠了,如果在印度最東部發射的話2000多公里
Ⅱ 請問印度的彈道導彈有哪些,參數,分布在哪謝謝
印度是亞洲地區的導彈大國,裝備的導彈種類和數量較多,先期的導彈武器主要來源於英、法,後來主要來源於前蘇聯。它在60年代和70年代從原蘇聯引進了氣象火箭、火箭發射裝置、雷達站、遙測站及其他發射火箭的配套設備,1992年又同俄羅斯簽訂了購買火箭發動機合同。1980年7月和1983年4月,印度先後兩次發射SLV-3火箭取得成功。目前,印度不但具備了發射低軌地球衛星的能力,而且能把1000公斤重的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在已有的技術基礎上印度於1983年推出了它的一項預算達8億美元的導彈發展一體化計劃,並且公開了它擁有一個包括「烈火」彈道導彈的強大武器庫。想以此來向世界以及其潛在的對手示威。
印度戰略導彈主要以地對地彈道導彈為主,是80年代以後由印度自行研製的導彈系統,現已研製成功的導彈主要有以下幾種:
「大地」又稱「普里特維」(PRITHVI)最初是為陸軍開發的一種地對地「復合力量」武器,它的射程為150公里。是印度自行研製的一種戰術支援地對地近程彈道導彈系統,主要用於打擊敵方縱深目標的一種戰場武器;1983年開始研製,1988年2月25日首次試驗,1995年開始裝備部隊,1997年2月23日SS—250空軍型試射成功。現有2種型號:SS—150和SS—250,空軍訂購125枚,陸軍訂購175枚SS—150型。
「大地」具有射程遠(150~250千米),威力大(核或常規戰斗部任選)、精度較高(CEP=150米)、便於使用等特點,缺點是發射准備時間長(3小時),制導技術比較落後,無空防措施和隱蔽手段,發射前生存能力低。為了裝備SS—150,印炮兵於1993年組建了導彈團(每團3個導彈連和1個支援連,每連16枚導彈),部署於旁遮普邦境內的西部軍區。另外,在中印邊境的山地部隊也裝備了這種導彈。
「烈火I 」,又名「阿格尼」(FIRE),是一種二級彈道導彈,印度很可能對該系統進行改進以提高它的射程,使其達到2500公里。該系統可以攜帶常規和核彈頭。該導彈原來是印度1983年開始研製的中程彈道導彈,是印度10年導彈發展計劃的主要項目之一。1989年5月首次試射成功,到1994年2月已進行了3次試射。它的彈長為21米,發射重量16噸,採用兩級動力裝置,最大飛行速度為2500米/秒,採用慣性+雙微處理機控制系統制導方式,戰斗部為單彈頭,重1000千克,可裝常規高爆炸葯、子母彈、化學彈葯,也可裝核彈頭。該導彈成功地使用了碳纖維技術,使導彈能承受5000C的高溫,保證彈內輔助系統在高溫條件下正常運轉。該彈缺點是機動能力和抗干擾能力較差。
「拉克什亞」式陸射巡航導彈,是印度在前蘇聯協助下研製的第一個巡航導彈。是以PTA無人駕駛飛機作為基礎。該彈彈長6米,射程500千米,巡航高度15~100米,速度0.82馬赫,它有兩種型號:車載型和機載型。戰斗部有核和常規兩類,常規彈頭,主要用於從敵有效防區外攻擊指揮中心、跑道、水面艦艇等陸地和海上目標,兼有對陸、對海雙重作戰能力;在常規型基礎上發展的戰略型裝核彈頭,用作印度抗衡大國干預的一種核威懾力量。
「蘇里亞」洲際導彈(SURYA),曾經有媒體報道,印度已在進行洲際導彈的開發研製工作,但是,印度官方對此一直予以否認。美國等國家的專家認為,1996年3月21日印度自行研製並發射成功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已經證實了印度開發研製洲際導彈的能力。據印度國防專家稱,雖然PSLV目前還不是洲際導彈,但把PSLV改製成洲際導彈將是十分容易的事情。由此可見,印度是否能擁有自己製造的洲際彈道導彈,關鍵並非在於導彈技術本身,而是決於印度政府的決策和政治需要.
至於分布,拜託,那是機密,巴基斯坦人都不知道,我怎麼會知道?
Ⅲ 印度的導彈
如果是阿三自己鼓搗的話,20年夠嗆。如果有俄羅斯或是正在拉攏阿三的美國的幫忙,應該用不了20年。或許7、8年就差不多了。阿三幾年前就制定了研製射程20000公里的洲際導彈的計劃,我看了這點消息就覺得阿三犯神經。
Ⅳ 百度知道上有人言之鑿鑿的說,印度的導彈最多隻能打到四川!真的是這樣的嗎
就算能打到,也只是叫叫板,現在的中國也已經發展了導彈攔截系統,上次打衛星也打了,還滿準的,把美國人都嚇了一跳。中國的國防還是不錯的。
Ⅳ 印度導彈能打到中國哪些中心城市,中國的
印度有射程5000公里的烈火-5導彈 覆蓋中國全境 問題是他敢打嗎 就算打了 你認為中國防空部隊能讓他飛到目的地
Ⅵ 印度軍事戰略經過那幾個階段
印度是南亞地區大國,也是歐亞大陸一支重要的地緣戰略力量。長期以來,印度把「立足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等強國」視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並以此作為制定和調整軍事戰略的基本依據。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及地區形勢的變化和國家實力的增強,印度實施了全方位的軍事戰略調整。更新軍事戰略理論突出強調積極主動
冷戰結束後,國際體系發生重大變化,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成為各國角力的主要方式。
隨著實力不斷增強,印度在確保南亞次大陸戰略優勢的同時,積極向亞太地區拓展勢力,試圖從南亞大國逐步走向亞太大國,努力成為歐亞大陸新的政治棋盤上「主要的和積極的地緣戰略棋手」。
進入21世紀,特別是「9·11」事件後,印度將過去被動防禦的「拒止威懾」戰略調整為「懲戒威懾」戰略,提出對敵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強調打贏核威懾條件下的有限戰爭,明確將作戰范圍由周邊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與以往相比,這一戰略更強調軍事行動的進攻性、主動性和先發性。為配合新戰略的實施,印軍提出所謂「冷啟動」作戰理論,即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完成軍隊的動員、集結和部署,並在第一時間率先對敵發動攻擊。2007年印軍制定頒布了第一部聯合作戰理論,並據此擬制新的陸海空軍作戰條令,突出強調區域外行動,強化軍隊以信息優勢和精確打擊為核心的聯合作戰能力。
近年來,基於對安全環境和威脅的新判斷,印度軍事戰略的關注重點已由陸地為主向陸海並重轉變——在印巴邊境繼續部署優勢兵力,保持對巴基斯坦的強大威懾;積極向中亞、西亞地區滲透軍事力量,力爭在大國角逐中搶得一席之地;提出「東方海洋戰略」,致力於建設一支既能控制印度洋又能遠征太平洋的「藍水海軍」;打破「本土防衛」傳統,擴大前沿軍事存在,加強軍事打擊恐怖主義、維護海外利益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力度。國際評論認為,這些變化表明印度正努力向世界更遠的地方伸出軍事觸角。強化戰略威懾能力加快發展空間技術
在印度看來,強大的實力和堅定的信心是成為地區性大國的現實基礎,而提升戰略核威懾能力和發展尖端空間技術不僅是增強實力和信心的重要步驟,更是一條捷徑。因此,核戰略和太空戰略成為印度大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8年,印度成為世界上第6個公開的有核國家。此後,印度實行「最低限度的核戰略」,不斷加強核力量建設。2003年,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准建立核戰略司令部,標志著印度「有核大國」地位完全確立。為實現在21世紀初期形成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威懾系統的目標,印度除耗費巨資租借購買核動力潛艇、航空母艦等先進武器外,還一直加緊導彈研製工作,先後成功試射射程700-3500千米、可攜帶核彈頭的「烈火」系列中程導彈,以及「布拉莫斯」地地超音速巡航導彈。2007年4月,印度成功發射「一箭十星」,表明其基本掌握導彈分導技術。目前,印軍裝備的導彈射程已能夠覆蓋東南亞、中東地區,其戰略核力量已具備一定威懾力。
為提高防核襲擊和生存能力,印度全力支持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並從以色列、俄羅斯購進反導系統,構建多層反導攔截體系。據稱,印度還准備在新德里及其附近地區修建兩座核防護地堡,以確保國家核力量指揮機構的安全。同時,印度還著手構築導彈預警衛星網,以便全天候監視印巴邊境的兵力部署以及導彈發射情況。印度主管導彈研發項目的科學家公開宣稱,印軍將在2010-2011年間同時擁有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導彈防禦系統三種能力。
在空間技術領域,印度也不甘人後。為盡快成為太空強國,印度在第11個五年計劃期間提出70項太空發展項目,較上一個五年計劃增加44項。2008年10月,首顆探月衛星「月船1號」發射成功,標志著印度成為繼俄、美、日、中之後世界上第5個掌握探月技術的國家。印度還計劃於2014年進行載人太空探測,2020年實現載人月球探測。印度媒體評價說,印度已經「自信地成為主要太空強國」。
印度國內有輿論認為,印度政府大力發展航天技術有促進軍事工業發展之意。原印度海軍准將烏代·巴斯卡更直言不諱:「像探月火箭這樣,任何可承擔巨大有效負載、精確並長距離發射的能力,都可以應用在洲際導彈技術中。」提高整體作戰水平重點加強海空力量
為適應世界軍事發展的新趨勢,印度逐步把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作為軍隊建設的主攻方向。早在2000年,印度就制定出陸海空三軍20年遠景規劃,計劃投入數百億美元提高軍隊現代化水平。目前,印度軍事實力已有很大提高,被一些評估機構稱為世界第四大軍事力量。
通過引進、研製和仿製等多種方式,提高軍隊高技術裝備比例。印度近年來不斷加大國防領域的投入,國防開支逐年攀升,其中軍備采購費上漲尤為顯著。1997-2004年間,印度一直占據世界武器進口第一大國的位置,約占同期全球武器采購支出的10%。據美國《防務新聞》報道,印度2007-2008財年的國防預算約為218億美元,占當年國家財政預算總額的14.1%,比上一財年增長7%。2008年2月印度國際防務展期間,為填補武器庫存在的「軟肋」,印度陸海空三軍展開數額驚人的采購招標。目前擁有19艘潛艇的印度海軍,在已訂購法國6艘蠍子級潛艇的基礎上,又增購6艘新型潛艇,計劃建立印度洋上最強大的「水下獵殺軍團」;空軍則提出采購126架多功能輕型戰機的招標計劃,總計約100億美元;而陸軍則考慮與他國合作生產下一代坦克,並為實現「4000輛坦克軍團」的建設目標而努力。與此同時,印度自行研發生產武器的能力也不斷提高,目前已初步建成研究水平較高的國防科研和加工製造體系。
依據現代戰爭特點和軍事任務需要,加快軍隊結構調整與轉型。近年來印軍重點突出海空軍建設,同時強化快反部隊,擴建和組建特種部隊,試驗數字化部隊。從2005年起,印度海軍的新型潛艇、隱形軍艦和遠程偵察機陸續服役,以「核武加航母」為特徵的戰略「雙箭頭」初顯雛形。按照「海軍戰略構想」,到2015年前後,印度海軍將形成一支以3艘航母為核心,145艘遠洋艦艇相配套,核常兼備、水面與水下能力兼具,勝任印度洋及以外海域作戰任務的力量。印度空軍則以提高戰略預警、遠程戰略攻防和投送能力、逐步向航空航天部隊轉型為發展目標。目前,印度已與多國簽署購進空中加油機、教練機、空中預警系統、防空導彈和「幻影」新型戰機等先進武器裝備的協議。印軍未來的發展重點是將作戰部隊按同型兵器集中編組,使之具備多種作戰能力;大力發展遠程作戰飛機,使空軍成為強大高效的戰略力量;發展激光武器和反衛星武器系統,提升太空作戰能力。印度陸軍也逐漸向戰略打擊部隊轉型,根據克什米爾地區作戰和國內維穩的任務需要,印軍專門制定了組建新型特種部隊、打造新型快反部隊和數字化部隊的計劃,重點發展立體進攻、遠程打擊和快速反應能力。擴大軍事交流合作拓寬戰略迴旋空間
進入21世紀,開展積極務實的軍事外交成為印度軍事戰略調整的重點。特別是「9·11」事件後,印度抓住全球力量格局和軍事斗爭形勢的轉變之機,積極加強同世界各國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編織戰略制衡關系網,營造有利的安全環境。蘇聯解體後,印度原來所依賴的戰略基礎不復存在。為此,印度一邊繼續鞏固同「傳統盟友」俄羅斯的軍事關系,一邊以「天然盟友」的身份加強同美國的聯系。印度還積極響應日本「共同平衡亞洲力量格局」的戰略意圖,2008年簽署《印日安保共同宣言》,從制度和法律層面為兩國軍事合作關系的持續深化提供了保障。此外,印度還主動緩和與巴基斯坦的緊張關系,並通過技術合作、安全對話、聯合軍演等方式加強同歐盟、中國以及東盟國家的交流,建立安全合作新機制。
加強軍事技術交流合作,促進本國軍事力量建設。近年來,印度利用美、俄、法等國的軍售競爭,全方位地開展了對外軍貿和技術轉讓合作,加速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和來源多元化。目前,印度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關系已遠遠超越軍品買賣的范疇,在信息、航天、核能、航空等高端軍事技術領域的合作都取得明顯進展。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正聯手俄羅斯,加緊研製「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近日,美國宣布首次向印度出售總價值超過1.7億美元的24枚「魚叉Ⅱ」反艦導彈,標志著印美軍事外交也取得新突破。此外,法國、以色列等先進武器出口國都與印度保持著密切的軍貿關系。
積極參與國際軍事行動,樹立地區大國形象。參與國際聯合軍演是各國開展軍事外交、提升國際影響的重要平台,目前印度與美、法、新加坡等國的聯合軍演已經機制化,與俄羅斯的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也已恢復。同時,印度還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聯合反恐行動,尤其重視加強同美國、以色列及東盟國家的反恐協作。經過努力,印度逐漸擺脫了因核武器風波而造成的國際孤立和外交被動局面,國際影響逐漸提升,進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戰略迴旋空間。
Ⅶ 印度akash導彈資料
中文名是「阿卡什」或者「天空」。至於詳細資料,我想就沒必要贅述了。網路一下就可以了。至於性能有點不靠譜的感覺。挺一般,和其他的日度過產武器一樣!
Ⅷ 印度的導彈最多打多遠可以從中國打到日本嗎
什麼叫「從中國打到日本」?這種說法本來就有問題。從上海到日本的距離和從烏魯木齊到日本的距離能一樣嗎?
印度目前已服役的射程最遠的導彈是烈火3中程導彈,印度說其射程將近4000公里,大概從新德里發射就可以打到北京。而且該導彈還可以攜帶核彈頭。
不過這種導彈研製不夠成熟,技術較為落後。多次發射試驗失敗,可靠性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