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甘蔗有怎樣的傳播過程
甘蔗製糖技術是印度人開始的。一是在公元645年隨佛教向東北經拉薩、成都,在內江最先形成中國的製糖據點,然後傳至廣東福建、廣西、雲南和江西等地,後由粵、閩華僑傳播至東南亞國家,主要栽培品種是竹蔗和蘆蔗,該品種為熱帶種和割手密的天然雜交種。二是在公元500年由印度向西傳播至波斯灣(現伊朗)和埃及,甘蔗品種也是竹蔗(Uba),公元703年傳至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公元755年傳至西班牙,公元1419年傳至葡屬的馬德拉島(Madeira),栽培品種為Creole,該品種為熱帶種和印度種的天然雜種(Brandes,E.W.1924),抗病力強,高產高糖,栽培數百年之久(Deerr,Noel,1928)。三是哥倫布第二次橫渡大西洋時繞過南非開普敦沿20°S~30°S航行,由印尼灣開始從印度尼西亞、斐濟、薩摩亞至塔希堤(Dtahaite),再向北經巴西、聖保羅、聖多明各到古巴,栽培品種Bourbon,以高產高糖著稱,但抗病性差。經過三次傳播,甘蔗成為世界性作物。
⑵ 印度人的傳統特色
男子:一般穿無領長袖寬衣,下著圍褲或著寬大衣褲。
婦女:上穿淺色開襟短袖緊身衣,下圍彩色紗麗,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紗麗與緊身衣之間袒露一段腰身。婦女首飾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飾。
紗麗——就是一塊四五米長的布,或素雅、或鮮艷,或相近、或對比,圍裹之中顯得恰到好處。泰戈爾有一句形容紗麗的詩:「長發飄柔的婦人,把紗麗從屋頂欄桿上掛下來……」印度的婦女大多體態豐腴,她們穿著紗麗,半遮半露,顯得綽約美麗,一如神秘的印度。
圍巾——夏天,無論天氣多熱,印度婦女凡是穿傳統服裝紗瓦克米茲的,都要配一條同色紗巾。到了冬天,各式圍巾幾乎是男女老少的必備品。 印度斯坦人 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實行種姓服務制度,按傳統職業分工。恆河地區是印度主要農業區之一,北部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麥和豆類;南部種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廠、礦山做工;手工紡織普遍,以棉紡、刺綉及金屬製品等精巧手工藝著稱於世。資本主義有較大發展,但在農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農經濟。
⑶ 斐濟位於太平洋深處,為何印度人很多
因為那裡的工業比較發達,而且,又離得比較近,所以印度人在那裡工作比較方便。
⑷ 印度人怎麼樣
南亞印度民族集團之一。又譯「興都斯坦人」。約18050 萬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賈斯坦邦、 哈里亞納邦、 比哈爾邦,以及全國各大城市。 中國史籍中稱其居住地為 「身毒」、「賢豆」、「天竺」、「印度」等。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一般認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紀左右遷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與當地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後裔,故有人稱之為「雅利安-達羅毗荼人」。膚色從淺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層較白,下層較黑。系由許多族源相同、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區性民族集團組成。印度並不把他們作為一個民族看待。把他們聯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語,其中包括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均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印地語以天城字體的梵文字母為基礎,包含較多梵語詞彙,是印度的官方語言。烏爾都語則是在莫卧兒王朝時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中既有印地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又有土耳其語和其他語言的詞彙。其書面語用阿拉伯字母拼寫。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蘭教。公元前 7世紀在吠陀教基礎上形成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司萬能和婆羅門至上;把人分成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四大種姓,並另有賤民等級。爾後,又由4大種姓演變出許多亞種姓。種姓之間界線森嚴,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8~9世紀,經商羯羅改革,逐漸形成目前的印度教,為大多數南亞人所信仰。公元前6~前5世紀,作為反婆羅門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興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13世紀印度教復興,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擠,但在亞洲其他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耆那教目前信徒雖少,但還有相當勢力。早期商人帶來伊斯蘭教。隨著12世紀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蘭教勢力越來越大,至16世紀占據統治地位。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種姓制度影響,穆斯林中也有等級之分(有人稱之為「族姓」),分為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但等級界線不及印度教種姓那麼嚴格。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寫成《吠陀》,成為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後來成書的還有 《奧義書》、 《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經,流傳至今,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在天文、 歷算、 醫學、音韻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與中國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張騫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紀及以後,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游學其地,許多印度僧人也曾前來中國講經。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組成。印度教徒實行種姓內婚,多為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下,寡婦不許再嫁。寡婦殉葬之事,至今時有發生。印度教徒一般採用火葬,余燼投河。恆河是印度教的聖河,認為骨灰投入聖河是人生最好的歸宿,可來世得福。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長途跋涉來到恆河岸邊,等待最後時刻的降臨。男子一般穿無領長袖寬衣,下著圍褲或著寬大衣褲。婦女上穿淺色開襟短袖緊身衣,下圍彩色紗麗,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紗麗與緊身衣之間袒露一段腰身。婦女首飾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飾。
印度斯坦人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治。1757年爆發印度和英國的普拉西大戰,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英侵佔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斯坦人與全國人民一道掀起了反英大起義。1947年印度斯坦人與國內其他民族一起獲得獨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實行種姓服務制度,按傳統職業分工。恆河地區是印度主要農業區之一,北部主要種植小麥、 玉米、 大麥和豆類;南部種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廠、礦山做工;手工紡織普遍,以棉紡、刺綉及金屬製品等精巧手工藝著稱於世。近年來資本主義有較大發展,但在農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農經濟。
⑸ 印度人自己都不愛吃的粗糖,為何外地人一去就是一大袋的買回來
粗糖是印度的一種傳統食物,它是將提煉出的甘蔗汁反復煮沸後冷卻固化製作而成,是印度人佐餐飲茶的必備食品。外地人去買印度的粗糖,主要還是因為其價格低廉,口味什麼的倒是無所謂。
這時,印第安人將准備一個特別大的木槽,然後將糖漿倒入該槽中,然後等待半小時。這些糖漿會慢慢變硬,印第安人只需將糖倒出即可。但是話又說回來,這樣的糖果就像是一種特殊的東西,是一種家用的東西,是的,它實際上是一種「磚頭」。考慮一下是可怕的。
在印度,這種糖漿非常受歡迎,當地人非常喜歡。但話又說回來,在其他國家也不一樣。這種糖果看起來很惡心,浪費食物。
⑹ 甘蔗汁怎麼榨
甘蔗和什麼榨汁好喝 怎麼不用榨汁機榨甘蔗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特別喜歡吃甘蔗。甘蔗美味多汁,營養豐富。其實甘蔗榨汁更美味,那麼甘蔗和什麼榨汁好喝?怎麼不用榨汁機榨甘蔗汁?
甘蔗和什麼榨汁好喝
蓮藕
原料:鮮藕500克、甘蔗500克。
做法:
1、甘蔗去皮,切成小塊,蓮藕洗凈去皮,切成小塊。
2、同放入潔凈的壓汁機內,加壓將液汁溢出來,去渣,取汁液於容器內即可。
功效: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雪梨
原料:紅皮甘蔗,梨,牛奶(三者比例:2:1:1)。
做法:
1、為方便榨汁,新鮮甘蔗去皮切成小斷,梨去皮切小塊。
2、甘蔗和梨先榨出汁。
3、最後把牛奶添加進甘蔗雪梨汁中去。
4、搖勻即可飲用,勿須加白糖。
功效:滋陰美顏,美白肌膚。
馬蹄蓮
原料:甘蔗500克,馬蹄蓮200克。
做法:
1、新鮮甘蔗去皮切成小斷,馬蹄蓮去皮切小塊。
2、同放入潔凈的壓汁機內,加壓將液汁溢出來,去渣,取汁液於容器內即可,
功效:滋陰潤肺,清熱除煩。
蘋果
原料:甘蔗1小段,蘋果一個。
做法:
1、新鮮甘蔗去皮切成小斷,蘋果去皮切小塊。
2、兩者一同放入榨汁機榨汁。
3、去渣直接倒入杯中飲用,香甜可口。
功效:美容養顏,滋陰潤肺。
怎麼不用榨汁機榨甘蔗汁
榨汁機榨甘蔗汁的做法:
將鮮甘蔗去皮,切塊,用潔凈紗布絞取汁液(也可用榨汁機榨汁),再將涼開水、白糖加入甘蔗汁中,攪勻即成。
功效:
手術後身體虛弱,脾胃虛弱,胃寒胃痛可熱飲。
口臭、口腔發炎疼痛,可用甘蔗汁含漱吞下。
反胃嘔吐、用甘蔗汁七份,生薑汁一份,調和,慢慢少量飲用。
陰虛內熱者,吃甘蔗汁可祛火。甘蔗汁
用甘蔗汁煮飯,能夠和胃寬中,令人胃口大開。
皮色深紫近黑的黑皮蔗,性質較溫燥滋補,喉痛熱盛者不宜。
生蔗汁被稱為"天生復腸湯",熱性病患者飲用最好。
甘蔗汁加熱則性轉溫,有補益功效,具有益氣補脾,和中下氣,滋養保健功效。
甘蔗若發霉,有酒味,酸化都不可食用,否則會引起中毒。
好處,敗火鍵脾。
吃甘蔗上火嗎
一般不會上火。甘蔗多味甘而性涼,或是平性的,尤其是青皮竹蔗反有清熱之效,能解肺熱和腸胃熱肺熱咳嗽,還能降火呢。
為什麼有人吃甘蔗口腔上火起泡
很多人吃甘蔗嘴巴長泡,誤認為這一定是「上火」,其實嘴巴長泡可能另有原因:
1、甘蔗主要成分是纖維,甘蔗的纖維比較特別,特別的粗,而舌頭的組織較嫩,吃甘蔗時舌頭與甘蔗的纖維產生摩擦,容易蟄傷舌頭上的組織。
2、甘蔗汁中含糖比較豐富,而舌頭上有分泌唾液的腺體,所謂的唾液就是一種酶,這種酶是一種麥芽糖酶,可以把口中的糖轉化為麥芽糖,就是這反應使舌頭起泡。
3、吃太多。甘蔗雖說是涼性食物,食用一般是不會引起上火的,但是甘蔗是一種特殊的食物,它是莖類食物,甘蔗的糖分、水分、礦物質等營養成分都含在莖中,也就是說含有大量的纖維素,要先吸食其中的營養成分必須充分咀嚼,人的舌頭和口腔黏膜比較脆弱,大量的咀嚼纖維會引起口腔的創傷,在口腔內的菌類感染之後會出現潰瘍,從而表現出上火症狀。
⑺ 印度的古代發明有哪些
印度的古代發明有:
1、棉花種植
有明確的考古證據可以證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南美地區和印度地區的人類已經開始種植棉花。印度的經典典籍Rig-Veda(吠陀本集,完成於公元前600年)中曾有過記載說,當時棉花已經在印度生長超過3000年。
二百年後,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曾在其文章中寫到:「印度有這么一些樹,它們的果實像羊毛一樣,甚至比羊毛更漂亮更柔軟,印度人用這些樹褪下的毛來做衣服。」
公元前800年左右,印度的亞洲棉經東南亞傳入我國,直到宋代才開始大面積種植、加工紡織。
⑻ 斐濟位於太平洋深處,為何印度人很多呢
因為以前斐濟是英國人的殖民地,後來英國人為了在這里種植甘蔗,所以從另一個殖民地國家印度引進了大量的勞動人口,彌補了斐濟的勞動力,後來斐濟從英國獨立出來以後,這些印度人依然選擇留在了斐濟,所以說現在很多斐濟人都是印度人的後代。
而種植甘蔗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英國人又不願意從事體力活動,畢竟他們的性格非常的高傲,所以說就開始各地找低端勞動力,這個時候印度作為他們的殖民地,很多印度人就跟著他們一起來到斐濟幹活,成為了斐濟的勞工,後來英國人在斐濟也開始通過種植甘蔗,然後榨糖賣錢,一直到了70年代,斐濟才開始從英國獨立出來,但是斐濟方方面面依然受到了英國文化的各種影響,當時的很多印度人也留在了斐濟,所以說現在走在斐濟會看到很多人長得和印度人一樣,就是當年印度人的後裔。
⑼ 印度人生活的習性
印度人如廁之後,確實是用手去清潔的——(只限於左手。這點請記住)。一開始我在網上看到相關說法,也不敢相信,認為是醜化印度人。現在經過多方認證。證明這個說法屬實。
其次,說說他們的方法。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幹凈。印度廁所不像我們的公廁有衛生紙,但是全部在馬桶旁備有一個水槽。是伸手可及的。專門用來幫助事後清潔。連最豪華的酒店衛生間也是如此。因此,去印度的朋友,除了護照,衛生紙是必須隨身配備的。否則,你只能學習印度模式了。
在印度,用手清潔的問題,和文化、素質、學歷、階層是毫無關系的。即使白領階層也照樣是這個習俗。因此,印度人來中國旅行,感覺最不方便的,是衛生間蹲坑旁邊沒有水槽,如廁之後比較別扭。
印度人是手抓飯。孟加拉人也是這樣。都是用右手的。絕對沒有人用左手。因此,如果和印度人吃飯,最好左手不要伸到桌面上來。
⑽ 明朝有甘蔗嗎
明朝有甘蔗了。甘蔗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並開始種植的。甘蔗原產地可能是新幾內亞或印度,後來傳播到南洋群島。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先秦時代的「柘」就是甘蔗,到了漢代才出現「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