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泥石流是怎麼產生的
泥石流是一種突然爆發的、破壞性極大的特殊洪流。這種洪流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塊,因此,也有流泥、石洪、走龍等叫法。當泥石流爆發時,山鳴地動,響聲如雷,暴雨、洪水或冰雪融水夾雜著泥沙、巨石混合成一股粘稠的泥漿,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沿陡坡奔騰而下,直到山下平坦的地方才停止下來,堆積成一片扇狀石海。一次泥石流經歷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來勢兇猛,破壞力極大。它可以把良田變為荒漠,把果園變為泥塘,還會沖毀路基、橋梁、閘涵,堵塞河道,掩埋房屋,甚至毀滅村鎮、城市,給人類的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損失。
1970年,南美秘魯的安第斯山發生了一次冰川泥石流,三千多萬立方米的冰雪泥石沖入了容加依城。頃刻間,全城被徹底摧毀,3萬居民全部遇難。這次泥石流的威力甚大,它翻越了相對高度為100米的山嶺,把一塊3噸重的岩石移動了600多米。
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半乾旱山區或高原冰川區。這里的地形十分陡峭,泥沙、石塊等堆積物較多,樹木很少。這種地區一旦暴雨來臨或冰川解凍,大大小小的石塊有了足夠的水分,便會順著斜坡滑動起來,形成泥石流。人們採取修築谷壩、導流堤,植樹固坡等措施,可以防止泥石流的發生。
㈡ 印度尼西滑坡、泥石流頻發的原因
印尼地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交匯處,地殼活動,地震、火山頻繁;岩體破碎,土層疏鬆;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起伏大;降水量豐富,多暴雨易引發滑坡、泥石流~
㈢ 泥石流是怎樣發生的
泥石流是在地勢險峻的地方,由於地震、暴雨、洪水而引發的,我國泥石流的暴發主要是受連續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發。地震、暴雨、洪水等強烈的能量致使山體垮塌,垮塌的山體順著山勢向下沖擊就形成了泥石流。
㈣ 泥石流形成條件
一、水源條件
工程區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有降雨、冰雪融水,以及冰雪消融與降雨混合型洪水等,它們提供形成泥石流的水體成分和動力條件,進而引發泥石流。
1.大氣降雨
工程區氣候主要特點是垂直地帶明顯,南濕北干,為復雜多樣的高原山地氣候。從地理位置和大氣環流變化看,主要受夏季強大的季風環流和冬季環流的影響。乾季(11月至次年4月)主要受大陸內部乾冷氣團控制,受北方冷空氣南下的影響,氣候乾燥寒冷,多大風、風沙、浮塵,降水量僅佔全年的10%左右。濕季(5~10月),主要受印度洋北上的西南暖濕氣流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氣候涼爽,光照較強,空氣濕潤,降水量佔全年的90%左右。工程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650mm左右(表2-1),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此段時間也是降雨型泥石流集中發生的時間(表2-2)。
表2-1 工程區多年平均降水量
表2-2 工程區月平均降水量 單位:mm
續表
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它們在24h內降雨量的下限值依次為10mm,25mm,50mm,100mm)均可激發泥石流。甘孜縣歷史最大日降雨量為40.9mm,出現在1995年6月3日;壤塘縣歷史最大日降雨量為49mm,出現在1966年7月28日,6~9月降水中,均出現30mm以上的1d最大降水量。阿壩縣歷史最大日降雨量達67.80mm,出現在1968年7月12日。工程區具備降雨型泥石流形成的降水條件。
工程區一年的降雨可形成兩個峰值,峰值在6~9月,8月降雨相對減少(圖2-1),反映出冬春的冰雪積累量大,夏秋季降雨歷時長,強度不大,暴雨日數多的特點。降雨強度對泥石流形成有觸發作用,降雨強度越大,越容易觸發泥石流。
圖2-1 工程區各月平均降水量
2.冰雪融水
工程區年平均氣溫見表2-3,氣溫的主要特點是年際變化小,晝夜溫差大,11月至次年3月為低溫期,6~8月為高溫期,月平均氣溫見表2-4和圖2-2。
表2-3 工程區多年平均氣溫
表2-4 工程區月平均氣溫 單位:℃
圖2-2 工程區各月平均氣溫
從積雪融化來看,高山積雪區的多年積雪和季節性積雪在暖季強烈消融,融雪水流促成泥石流暴發。冰雪融水的強度除積雪量的大小外,主要受氣溫的控制和影響。
除冰雪消融徑流外,冰雹融水亦為泥石流提供了水分來源。暖季多是陣性大風伴隨暴雨、冰雹突然襲擊,造成溪水暴漲,山洪泥石流暴發使溝邊大片農作物毀於一旦,成群小牲畜被洪水沖走。
3.混合型
混合型水流是指冰雪融水徑流和降雨徑流疊加,即在泥石流形成過程中,冰雪水源一般是主要的水動力條件,降雨起著促進作用,特別是持續高溫後又緊接強度較大的降雨,就會形成規模較大和歷時較長的泥石流。
二、鬆散固體物質條件
充足的鬆散固體物質是形成泥石流的基本條件。影響鬆散固體物質的因素很多,如地質構造和不同地層岩性等都可以以不同方式提供碎屑物質,構成泥石流活動的物質基礎。
1.地質構造和地震
青藏高原不是一個統一的斷塊,構造年代、變形年代、應力強度等都有很大的差異。由於亞歐大陸板塊和印度大陸板塊發生碰撞,青藏高原是在晚中生代到古近紀間通過陸塊的拼合而成。兩大板塊的碰撞不僅使大陸地殼分裂成薄片,互相沖掩與堆疊,導致陸塊內部沉積蓋層變形,使鬆散堆積層厚度加大,而且導致年輕花崗岩的強烈活動和地熱異常的普遍發育。
工程區地表結構破碎,覆蓋層土壤薄,溪溝縱橫分布,長期切蝕形成若干嶺谷地貌單元,相對高差多在500~1500m,坡度多為25°~45°之間,出露岩層多為破碎頁岩、板岩,風化作用強,稍遇水力侵蝕,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便垮塌,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質條件。
工程區位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擠壓作用的接觸地帶,隨著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活動構造,以及重新活動的老構造帶。上升運動引起剝蝕作用加劇,溝谷下切,從而造成地表被切割,山高谷深。強烈的新構造運動使基岩部分變質、破碎,使得堆積扇或河流階地上的第四系鬆散物質成為泥石流固體物質的補給源地。
地震是現代地殼活動最明顯的反映。工程區岩層在烈度較大的地震作用下,降低了強度而變得破碎、疏鬆,使山體穩定性遭到破壞,不僅加速了鬆散固體物質的積累過程,而且還能直接激發泥石流的形成。如桑日麻斷裂具有較寬的破碎帶,控制著杜柯河河谷的展布和第三系(古、新近系)發育,斷裂帶曾於1947年發生達日7.75級地震,實際上工程區杜柯河流域就有26條泥石流溝,證明了地質構造對泥石流形成的影響。
2.岩性
工程區地殼穩定性差,構造體系復雜,多弧形褶皺,出露地表的岩層多為變質砂岩、千枚岩、片岩、板岩等,這些岩層軟弱易風化,如西康群的砂岩、千枚岩地層,抗風化能力低,岩層破碎,這都有利於鬆散固體物質源源不斷地補給泥石流的形成。
由於工程區氣溫寒冷,溫差大,風化作用強烈,岩體在地質構造作用下較為破碎,岩體裂隙受構造作用影響不斷擴大加深,並產生新的風化裂隙,岩體完整性遭到破壞進而解離為碎片、碎塊和砂粒。工程區化學風化不明顯,但大多數流域內分布有蒙脫石、伊利石、綠泥石、高嶺石等粘土礦物,容易出現遇水膨脹、崩解、軟化、泥化等現象。由於廣泛而持續的風化作用,在谷坡表層常形成風化殼(厚度可達數十米),成為泥石流形成的物質來源。
三、地貌條件
地貌條件對泥石流的發生、發展所起的作用有兩個:一是通過地勢為泥石流提供位能,賦予泥石流較大的侵蝕、搬運和堆積能量;二是在坡地或溝道的一定演變階段內,提供足夠數量的物質(水體和土體)。泥石流形成的地貌條件主要包括泥石流溝的溝床比降、溝坡坡度、坡向、匯水區面積和溝谷形態等。
溝床比降是流體由位能轉變為動能的地貌條件,是影響泥石流形成和運動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比降大的溝床有利於堆積物的運動,要求附加外力(水動力)作用較小,反之則要求啟動動能較大。表2-5反映了工程區泥石流溝的溝床縱坡統計情況,表明300‰~400‰的溝谷所佔的比例最多,其次是100‰~200‰和200‰~300‰,最大溝床比降為650‰,最小溝床比降為7‰,平均溝床比降為320‰。泥石流的啟動(發生)臨界坡度大約為14°,相當於249.3‰溝床縱坡。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工程區溝床比降為100‰~400‰,對泥石流的形成和運動最為有利。
表2-5 工程區泥石流溝溝床縱坡分級統計
工程區泥石流分布因受谷坡坡向水熱條件差異的影響,導致自然地理要素的差異,顯現出一定的坡向差異,具體表現為7個流域中位於左岸(朝向東南)的泥石流溝的數量(占總數76%)明顯多於右岸(朝向西北)的數量(占總數24%),杜柯河和達曲流域更加突出。
四、激發條件
激發條件(如降雨、冰雪融水、冰崩雪崩等)是決定泥石流是否發生的動能因素。不同的激發條件決定著發生不同類型的泥石流,其強弱決定著泥石流規模的大小。
1.工程區內的降雨型泥石流
對於降雨型泥石流,國內外一些研究者指出,其發生與10min和1h的降雨量(雨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強暴雨的局地性和短歷時雨強對泥石流的產生有著激發作用,主要集中在1h雨強2~10mm和10min雨強0.5~3.5mm范圍內。如1994年杜柯河上杜柯鄉金木達村暴發的泥石流,1995年杜柯河上杜柯鄉西窮寺院暴發的泥石流,都是由於局地性暴雨引起的。再如1992年6月,由於壤塘縣連續降雨近一個月,導致宗科溝以及上杜柯鄉一帶發生了大量的坡面泥石流和溝谷泥石流。冰雹和暴雨共同作用下,更容易激發泥石流,如壤塘縣2003年石里鄉牙拉村、宗科鄉、茸木達鄉和中壤塘鄉由於冰雹和暴雨共同作用暴發了4場泥石流,直接經濟損失共100多萬元。
2.工程區內的冰雪融水型泥石流
對於冰雪融水所引發的泥石流,同氣溫的關系密切。工程區冰雪融水泥石流多與冬春積雪和首場(暴)雨有關,發生在氣溫回升時。
五、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
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環境退化,從而引發泥石流。泥石流發生後往往形成荒溝和石灘,又使生態環境進一步退化,造成惡性循環。
工程區人煙稀少,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內,森林茂密。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主要表現為:(1)森林過度砍伐,毀林開荒,刀耕火種,陡坡墾殖,加劇了水土流失;(2)過度放牧,草場退化,山坡裸露地變為泥石流源地;(3)不合理的集運材方式,破壞地表結構,加速溝床侵蝕,促進泥石流形成;(4)設廠、開礦、築路、修渠、建庫等,切坡棄渣破壞岩土的穩定性,增加泥石流源地的土量。
㈤ 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
泥石流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般而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地形條件、地質條件和水文氣象條件。
1.
地形條件
簡單的說,泥石流的形成必須有一個合適的區域,這個區域的地形地貌要有利於積蓄泥土、石塊等鬆散的物質,還要能匯集大量的水源,並且能夠產生快速的流動。
按照上面要求,泥石流一般形成在一個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半圓形寬闊地段,周圍的山坡陡峻,一般都是30°~60°的陡坡。陡坡上一般都比較破碎,而且沒有什麼植被覆蓋。這樣的斜坡經常被沖溝切割,並發育崩塌、滑坡等。在這樣條件下,上坡上的水流和鬆散的固體物質就比較容易匯集。
當有了產生泥石流的區域後,還得有一個通道供泥石流搬運這些大量的泥沙石塊。這些通道多為狹窄而深切的峽谷或者沖溝,谷壁非常陡峭。通常泥石流在溝內流動的時候,還會沖刷下來溝床和溝壁的土石塊,加大泥石流的流量。
當泥石流沖出山谷或深溝以後,會遇到一個平緩寬闊的地區,它的動能自然減小,最後停積下來。
2.
地質條件
地形地貌條件決定了泥石流發生的空間和地點,但是如果沒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塊,泥石流就不再是泥石流而是普通的洪水了。決定大量泥沙石塊來源的正是地質條件。泥石流經常發生的地區,一般都是地質構造復雜、岩石風化破碎、構造運動活躍、地震頻發、崩塌滑坡災害多發的地段。這樣的地區,一方面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土石來源,另一方面也因為地勢陡峻,巨大的高差為泥石流提供強大的動能。
3.
氣象水文條件
有了砂土岩石,有了活動的場所,沒有水也無法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發生與短時間內大量的流水有密切的關系。一次,短時間內強度較大的暴雨或者冰川和積雪消融,或者高山湖泊、水庫的突然潰決等。這些突然的水流奔騰而下,才容易形成泥石流。除此之外,平時氣溫的頻繁變化,冷熱交替,降水的侵蝕,都會加速山坡上岩石的風化破碎,這些都會增加破碎物質,有利於泥石流的產生。
由上述可知,泥石流發生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分布規律。在時間上,多發生在降雨集中的雨汛期或高山冰雪強烈消融的季節,主要是在每年的夏季。在空間上,多分布於構造強烈的陡峻的山區。
㈥ 印度降雨引發泥石流,造成了怎樣的後果
印度的降雨引發看泥石流,致使多輛車被掩埋。地質災害的發生會給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也會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地質災害的發生和和自然環境以及人類的活動有關。它們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廣泛性,區域性,並且不可避免。自然災害
我們可以採取一定的手段進行預防躲避,在躲避泥石流或是山體滑坡的方法是從兩側向下逃跑。地質災害給我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地質災害直接導致了我國的經濟嚴重損失,人員傷亡數量增多。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震,火山等等。地質災害多是由人或者是自然的作用,多數情況下是二者共同引起的。地質災害既是自然災害的組成部分,也是屬於人為災害。
政府部門可以建立一些有關的檢測系統,防治地質災害,保護周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可以是在周邊修建一些建築攔截水溝,也可以在其內部修建排水系統,也可以在表面植樹等,防止地下水滲透等一系列措施。
㈦ 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條件
1.氣象水文條件
來自地質體之外的,長時間降水、暴雨、冰雪融水、地表水體潰決所形成的水流,不僅是泥石流物質形成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而且也是泥石流獲得初始動能,得以流動的能量提供者。所以,水流的加入被視為一種外部條件。
對於廣大泥石流活動區來說,降水及其形成的水文過程是各種外部條件中最為主要的因素。其中暴雨和特大暴雨常引發群發的泥石流,形成規模也較大。
我國除西北、西藏北部和內蒙古西部為降水稀少的內陸氣候區外,其餘地區都受季風氣候的控制,夏季和秋季為多雨季節。
影響我國的夏秋降水的季風主要來自兩個方向:一是來自西南,它將印度洋上空形成的水汽通過橫斷山南北走廊進入西藏東部、雲南、貴州、四川,甚至影響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的天氣,造成大量的降雨,受這股氣流的影響,1963年9月18日,雲南東川1小時的降雨量達55.2mm;1977年5月14日成昆鐵路線上的漢羅溝2小時的降雨量為127mm,這些暴雨均引發大規模泥石流暴發;另一方向的季風來自太平洋,夏秋之季,太平洋上形成的含有大量水分的熱帶氣旋,以台風的形式從我國東部和東南部沿海登陸,每次都造成大范圍暴雨或特大暴雨天氣現象,其影響范圍可以到達我國中西部,受此影響,1981年7月27日8號強熱帶風暴襲擊了東北,遼寧老帽山地區6小時降雨量達395mm,最大短時降水達116.5mm/h,引發了巨大的泥石流。
除降水因素外,氣溫的升高,導致冰雪強烈消融也是引發某些特殊地區泥石流發生的主要原因。我國西北、西南一些高海拔地區,常年積雪或分布著大面積的冰川,當夏季氣溫升高,冰雪大量融化,時常會引發泥石流,我國西藏波密地區、新疆的天山地區就屬這種情況。
研究表明,泥石流活動的頻繁程度和規模與大氣降水的時間分布、強度有著明顯的統計關系。
(1)年降雨量。年降雨量越大,泥石流活動越強,但不同地區的泥石流暴發的年降雨量閾值差異性很大。如雲南東川地區,年降雨量在400mm左右就有泥石流活動;而四川華鎣山區則需在800mm以上的年降雨量泥石流才可能活動。
在同一地區,降雨的年際變化對泥石流的活動也具很大的影響,如雲南東川蔣家溝,多年豐水期泥石流活動頻繁,達15次左右;而在多年枯水期,泥石流活動相對較弱,僅有數次。
(2)季節性降雨。泥石流活動主要分布在雨季,如長江上游地區,由於季風的進退,控制了降雨的時段,季風來得早,則雨季時間提前,一般年降水量較大,泥石流暴發時間也早。反之,隨雨季的推遲,年降雨量偏少,泥石流發生得晚,且頻數較小。
(3)日降雨量。日降雨對泥石流發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天之中總降雨量對泥石流發生作用方面。由於雨季中多夜雨,致使同步發生的泥石流具規模大、危害重的特點。泥石流發生所需的日降雨量大小取決於流域的地質地貌條件。
(4)雨強。雨強即單位時間的降雨量,主要有1小時雨強和10分鍾雨強兩種表示方法。泥石流發生的激發條件中,雨強是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據四川泥石流的統計資料表明,泥石流發生的1小時雨強最低在15mm左右,絕大部分在20~60mm之間。
2.人為活動
(1)人為開挖、棄土。修建鐵路、公路、水渠以及其他工程時的岩土體挖掘與棄置。如:雲南省東川至昆明公路的老乾溝,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體破壞,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嚴重。又如香港多年來修建了許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築,幾乎每個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獲得合適的建築場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現場120人死於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如四川省冕寧縣瀘沽鐵礦漢羅溝,因不合理堆放棄土、礦渣,1972年一場大雨誘發了礦山泥石流,沖出鬆散固體物質約1×105m3,淤埋成昆鐵路300m和喜(德)-西(昌)公路250m,中斷行車,給交通運輸帶來嚴重損失。
(2)亂墾濫伐。在人為活動條件下,如山區濫伐森林和不合理開墾土地,造成水土流失,產生大面積滑坡、崩塌,都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四川、雲南等地區之所以成為我國最嚴重的泥石流活動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近1個世紀來的濫伐森林資源。
如甘肅省白龍江中游現在是我國著名的泥石流多發區。而在1000多年前,那裡竹樹茂密、山清水秀,後因伐木燒炭,燒山開荒,森林被破壞,才造成泥石流泛濫。
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溝山上大耳頭,原是森林區,因毀林開荒,1976年發生泥石流毀壞了下游村莊、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當地群眾說:「山上開畝荒,山下沖個光。」
泥石流的規模和類型受許多種因素的制約,除上述三種主要因素外,地震、火山噴發等都有可能成為泥石流發生的觸發因素。
㈧ 泥石流是如何產生的
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以下3個條件:陡峻的便於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豐富的鬆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條件:在地形上具備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降大,流城形狀便於水流匯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的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堆積物有堆積場所。(2).鬆散物質來源條件:泥石流常發生於地質構造復雜、斷裂褶皺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烈度較高的地區。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錯落、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另外、岩層結構鬆散、軟弱、易於風化、節理發育、或軟硬相間成層的地區,因易受破壞,也能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的碎屑物來源;一些人類工程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開山采礦、採石棄渣等,往往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質來源。(3).水源條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動力來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庫(池)潰決水體等形式。我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泥石流發生的時間規律】泥石流發生的時間具有如下三個規律:(1)季節性:我國泥石流的暴發主要是受連續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發。因此,泥石流發生的時間規律是與集中降雨時間規律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生在多雨的夏秋季節。因集中降雨的時間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四川、雲南等西南地區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區的泥石流多發生在6-9月;而西北地區降雨多集中在6、7、8三個月,尤其是7、8兩個月降雨集中,暴雨強度大,因此西北地區的泥石流多發生在7、8兩個月。據不完全統計,發生在這兩個月的泥石流災害約占該地區全部泥石流災害的90%以上。(2)周期性:泥石流的發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響,而暴雨、洪水、地震總是周期性地出現。因此,泥石流的發生和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動周期與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動周期大體相一致。當暴雨、洪水兩者的活動周期相疊加時,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動的一個高潮。如雲南省東川地區在1966年是近十幾年的強震期,使東川泥石流的發展加劇。僅東川鐵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發生泥石流災害250餘次。又如1981年,東川達德線泥石流,成昆鐵路利子伊達泥石流、寶成鐵路、寶天鐵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況下發生的。(3)泥石流的發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連續降雨稍後。【泥石流的分布特點】
㈨ 泥石流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泥石流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般而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地形條件、地質條件和水文氣象條件。
1.
地形條件
簡單的說,泥石流的形成必須有一個合適的區域,這個區域的地形地貌要有利於積蓄泥土、石塊等鬆散的物質,還要能匯集大量的水源,並且能夠產生快速的流動。
按照上面要求,泥石流一般形成在一個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半圓形寬闊地段,周圍的山坡陡峻,一般都是30°~60°的陡坡。陡坡上一般都比較破碎,而且沒有什麼植被覆蓋。這樣的斜坡經常被沖溝切割,並發育崩塌、滑坡等。在這樣條件下,上坡上的水流和鬆散的固體物質就比較容易匯集。
當有了產生泥石流的區域後,還得有一個通道供泥石流搬運這些大量的泥沙石塊。這些通道多為狹窄而深切的峽谷或者沖溝,谷壁非常陡峭。通常泥石流在溝內流動的時候,還會沖刷下來溝床和溝壁的土石塊,加大泥石流的流量。
當泥石流沖出山谷或深溝以後,會遇到一個平緩寬闊的地區,它的動能自然減小,最後停積下來。
2.
地質條件
地形地貌條件決定了泥石流發生的空間和地點,但是如果沒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塊,泥石流就不再是泥石流而是普通的洪水了。決定大量泥沙石塊來源的正是地質條件。泥石流經常發生的地區,一般都是地質構造復雜、岩石風化破碎、構造運動活躍、地震頻發、崩塌滑坡災害多發的地段。這樣的地區,一方面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土石來源,另一方面也因為地勢陡峻,巨大的高差為泥石流提供強大的動能。
3.
氣象水文條件
有了砂土岩石,有了活動的場所,沒有水也無法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發生與短時間內大量的流水有密切的關系。一次,短時間內強度較大的暴雨或者冰川和積雪消融,或者高山湖泊、水庫的突然潰決等。這些突然的水流奔騰而下,才容易形成泥石流。除此之外,平時氣溫的頻繁變化,冷熱交替,降水的侵蝕,都會加速山坡上岩石的風化破碎,這些都會增加破碎物質,有利於泥石流的產生。
由上述可知,泥石流發生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分布規律。在時間上,多發生在降雨集中的雨汛期或高山冰雪強烈消融的季節,主要是在每年的夏季。在空間上,多分布於構造強烈的陡峻的山區
㈩ 泥石流是怎麼形成的
影響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它們包括岩性構造、地形地貌、土層植被、水文條件、氣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塊與水體組合在一起並沿一定的溝床運(流)動的流動體,那麼其形成就要具備三項條件,即水體、固體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溝谷,三者缺一不可。水體主要源自暴雨、水庫潰決、冰雪融化等。固體碎屑物來自於山體崩塌、滑坡、岩石表層剝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及由人類經濟活動,如濫伐山林、開礦築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條件則是自然界經長期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當具備了泥石流發生的三項條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發的呢?一般有三種形式:
(1)地表水在溝谷的中上段侵潤沖蝕溝床物質,隨沖蝕強度加大,溝內某些薄弱段塊石等固體物松動、失穩,被猛烈掀揭、鏟刮,並與水流攪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層在暴雨的浸潤擊打下,土體失穩,沿斜坡下滑並與水體混合,侵蝕下切而形成懸掛於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區農民常稱之為「水鼓」、「龍扒掌」。
(3)溝源崩、滑坡土體觸發溝床物質活動形成泥石流。既崩、滑體便發生潰決,強烈沖擊並帶動溝床固體碎屑物的活動而形成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