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現存歷史最久的報紙是
第十六章 印 度
一、名詞解釋:1、《印度快報》:德里,1953年創刊。
2、《印度時報》:反映印度政府觀點的英文對開日報 。1838年在孟買創刊,稱《孟買時報》。每星期三、六齣版。1850年改為日報。1861年5月與《旗幟報》、《電訊與信使報》合並,改用現名。原為英國貝內特·科萊曼有限公司經營,後被印度達爾米亞-賈殷財團收買。讀者主要為知識分子、商人、官員。
3、《印度教徒報》:馬德拉斯,1878年創刊。旗艦英文報紙,發行量47萬份。
4、印度報業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訊社。英文簡稱PTI。半官方性質。成立於1947年8月。後兼並印度聯合通訊社和路透社印度分社,於1949年元旦開業。總社設在孟買,編輯部在新德里。轄有136個分社和30多名海外通訊員。在北京、紐約、倫敦、莫斯科、哈拉雷等城市派有常駐記者。
B. 世界上主要報紙的傾向,主要是對中國的傾向!
外國的媒體一般有新聞自主權(除朝鮮、古巴等少數極權國家和一些軍人掌權的小國家),不大受政府的約束,他們辦報紙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吸引讀者,以便有更多的廣告收入和賣報紙收入,通俗說就是賺錢。國外報紙通常沒有明確對中國的傾向,他們主要是揣摩讀者的心理。比如印度的報紙,一直報道中國負面事物,因為這樣可避免觸及印度人的自卑情緒。這幾天新聞標題卻又是「尊敬的溫爺爺到印度來了」,其實主要是溫總理帶去了商業利益,比美國還多。對於國外媒體,所謂「反華」「親華」只是中國人想當然的為別人貼的標簽,人家最多隻是「知華派(了解中國)」(中國人喜歡拉黨結派,要麼是朋友,要麼是敵人,所謂階級論,所謂「愛憎分明」),但可惜人家奉行的卻是「不存在反華和親華,有讀者看就是好報」,
C. 一份報紙是經過怎樣的流程製作出來的(祥細說明呦)
一,策劃、准備1、執行主編和各部門主編協商決定當期報紙的總規劃,包括各部門的稿件、文章的初稿采編完成時間,報紙初稿排完的底線時間即給老師審閱的時間,以及報紙的大致發行時間和采編方針及要求;2、新聞部、評論部、文化部主編根據報紙的整體時間規劃安排自己部門的采編徵稿工作;3、所有記者編輯在每周的例會上交流自己發現的新聞點,新聞部三個報道組參考其他編輯記者的意見提議討論和確定自己小組的報道選題(評論部和文化部可以從中發現適合自己部門徵稿或做文化專題的選題或話題),大型報道可跨組和聯合其他報社或媒體合作;4、新聞部三個報道組將自己的選題在例會上詳細陳述,供所有編輯記者參考和討論,各編輯記者為選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各報道組綜合各方意見制定報道方案;5、評論部的徵稿選題(討論話題)和文化部的文化專題(選題)參照新聞部選題流程制定自己的采編、徵稿、方案(必須在例會上向所有編輯記者陳述)。 二,采寫、徵稿1、 各報道組組長安排好小組記者的采訪調查、寫稿工作,並在組內記者之間多討論,同時在每周的例會上向新聞部主編、執行主編以及全體編輯記者匯報工作進展;2、評論部的話題(選題)徵稿宣傳工作由評論部主編全面負責,評論部主編在部門內充分溝通討論的前提下製作徵稿公告(公告上請註明徵稿的期數和工作室CI標志以及投稿方式等)。需要製作宣傳板的時候,評論部編輯應和宣傳部工作人員深入溝通,保證宣傳板的質量;3、文化部主任編輯安排好「名家講壇」以及文化專題的采寫,部門內部記者編輯之間多溝通,並在每周的例會上向執行主編及全體編輯記者匯報工作進展; 三,編輯、校對、組稿1、因為報紙頭版的版面有限,三個報道組采寫的三篇報道只能上兩篇,即斃掉其中一篇,同時通過此方式形成各組之間的競爭,提升報紙的整體質量。各組的報道最終是否發稿,採用全體編輯記者民主投票決定,投票人數必須過半);2、新聞部主編和編輯對投票決定的兩篇報道與采寫的報道組之間進行充分的溝通之後,認真負責的編輯稿件,並按時完成排版;3、評論部主編和編輯對徵稿和其它言論類稿件以及專欄作家的稿件進行部門內部討論之後確定稿件是否使用,然後根據需要對稿件進行編改、刪節、校對、最終組稿(除專欄作家稿件外一般稿件字數一般控制在800字內600字上下,盡量刪節作者的贅言。),並按時完成排版(註:編輯記者或評論員自己的文章必須交另外的編輯進行編發;所有的來稿必須做記錄;不用的稿件應在自收稿後半月內向作者班級信箱或電子郵箱投發退稿信,確定使用的稿件也必須及時投遞用稿通知);4、文化部情況參照評論部。 四,排版、再校對、編輯、審閱1、在報紙排版前由執行主編主持召開編前會議,保證無重大失誤;2、部門主編安排好自己部門的排版工作;3、各部門主編必須在排好初版後及時將報紙送到執行主編手中做終審,同時安排好自己部門版面的文章再編輯和校對,並及時匯總做修改(執行主編發現重大問題必須立即組織召開全體編輯記者會議,盡快解決失誤)。同時由美術總監對報紙版式進行把關;4、將報紙的初稿修改意見匯總並修改後的第二稿報紙送老師審閱;5、各部門編輯繼續修改校對,參考老師意見做最後修改。 五,印刷、宣傳、發行(包括宣傳、首發式)1、 經老師審閱、修改結束後即印刷,執行主編注意安排人取報紙;2、 報紙正式發行前1-2天,先拿出300份做首發式,西區北區各150份。報紙的宣傳和首發式由公共關系部負責與社團其他部門協調合作;3、 公共關系部安排好發行工作(掛靠學院的學生宿舍從大一到大四都發到;激揚每位編輯記者可以為自己班上同學都拿一份報紙;各學院大一、大二為主,兼顧大三,大四看實際情況;特別注意,報紙印出來後盡快送20份左右到掛靠學院學工組及指導老師;聯系當期發表文章的作者,每位作者5份報紙);4、 公共關系部同時安排人將報紙送到各社團特別是各兄弟報社(5-10份/社團及報社,報社可以給10份做交流);5、 適當拿出部分報紙送到各學院學工組(10份/院)、校長辦公室10份(先給指導老師說一聲,指導老師給校長辦公室打了電話後,送去)、行政樓各辦公室包括校報。 六,讀者見面會、總結1、每期報紙發行後的第二周舉行讀者見面會(各部門編輯邀請部分作者、讀者參加,邀請兄弟報紙/社團一起交流),公共關系部全面負責;2、 各部門編輯記者一起對當期報紙及工作中的問題進行總結。
D. 印度 有哪幾家 發行量大 的報紙。請說一下報社名。
印度報刊中,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為《印度時報》、《馬拉亞拉姆娛樂報》和《古吉拉特新聞》。主要印地文報紙有《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等。
E. 印度國家有哪些重要的報紙
發行量排名前三位的都是印地語的報紙。
第一,Dainik Jagran (覺悟日報),發行量高達一千六百萬
第二,Dainik Bhaskar (太陽日報),發行量達一千四百萬
第三,印度斯坦報,發行量一千二百萬。
英文報紙發行量比較大的是
《印度時報》和《印度斯坦時報》,都只有八九百萬份的發行量
還有很多其他語言的報紙。
F. 世界十大知名報紙是
一、每日郵報(Daily Mail)
每日郵報(Daily Mail)是由每日郵報和普通信託所擁有的英國日報,它是英國第一份每天銷售100萬份的報紙。印刷版每日發行量約為154.8340萬份。
九、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
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於1855年由Arthur B. Sleigh首次出版。報紙在2002年到2004年連續獲得「年度專欄作家」稱號。每日電訊報因其報道的「年度最佳新聞」而被評為2010年度「年度報紙」。每日電訊報,星期日電訊報及其網站總發行量約為100萬份。
G. 請問新印度報紙和媒體怎麼看中國
礎隊《人固故北ā罰℉instan Times)、《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這是兩份英文日報,主要城市都有出售。在報攤買這兩份報紙的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人士和遊客,也就是那些坐得起一等、二等火車車廂的人,而買土著語言報紙的似乎多是中下階層的小店主之類,當然,更多的人不買也不看報紙他們更喜歡看有歌舞劇的電視。
印度媒體有新聞報道自由,我喜歡看他們吵吵嚷嚷縱論天下大事的熱鬧勁。難免,我會特別關注涉及中國的報道、評論,可有點驚訝的是報紙上對中國的看法如此負面涉及中國的環境污染、拆遷爭議之類的新聞我倒覺得正常,畢竟這是中國實際存在的問題,但是我感到驚訝的是很多印度的政府官員、大學教授和評論家對中國懷有的強烈戒備心理,比如,中國參與斯里蘭卡的工程,他們就認為這是中國在印度洋牽制印度,華為在印度出售電信設備也被懷疑有礙他們的軍事安全,他們似乎認為中國人在南亞的每一個動作即使外人看來是商業性的都是針對印度的陰謀。
這些報紙上的發言者一點也不諱言他們最大的假想敵是巴基斯坦和中國,前者似乎正越來越遠地落後於印度,但後者則是個強勁的對手。他們對中國過分在意甚至可以用怨恨來表達,讓他們焦慮的主要是三件事:1962年兩國發生的沖突,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夥伴關系,而現在則是經濟發展方面和中國的比較。
我想怨恨的源頭是1962年,在那次邊界沖突中印度遭到挫敗,但就對那片荒僻土地的戰友而言他們現在並不吃虧。可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總是對最近一次重大挫折耿耿於懷,就像今天在中國不少憤青也對日本有仇視一樣。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今天的中國和日本並非你死我活的關系,同樣,印度和中國也不是。盡管在國家利益上有局部沖突,但是目前的和平和商業合作對雙方的利益更有好處。比如,盡管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外交關系更為親密,經濟合作也得到政府強力支持,但貿易額卻還不到100億美元,而在全球市場的自發作用下,中國和印度兩國的年度貿易額已經超過了500億美元,各自給對方提供的就業機會、稅收收入是巨大的。
對中印經濟和發展模式的比較不僅僅是印度人喜歡說的話題,實際上《金融時報》、《經濟學家》這些有國際影響的媒體在過去幾年做過很多這方面的報道,這些比較在印度引起的反響要比在中國強烈的多,印度人非常在意裡面提到的內容,比如印度在信息產業上的優勢、印度的民主制度的優劣等等,他們的媒體也經常把孟買和上海做比較。但就我在北京的生活經驗而言,我接觸的媒體圈、文化圈的人士大多對印度並不了解,也沒有和印度比較的慾望,北京、上海人喜歡和倫敦、紐約、巴黎看齊,而不是和孟買、新德里拉關系。
在孟買海邊的小餐館我曾經和從班加羅爾來度假的塔魯探討過這個問題,這位電子工程師並沒有去過中國,但他說的話卻深得我心,他說別太相信媒體上的胡扯,那是新德里的政客和編輯的看法,因為他們需要樹立一個敵人,他們就不斷說那就是我們的敵人,人們相信了,就真的以為有了敵人。
問題是,如果雙方都真的以為對方就是敵人,那可就不妙了。
讓我們無言,他喝了一口咖啡,這是英國人傳入印度的飲料,而我喝馬沙拉茶,茶源自中國,也由英國人在印度普及,不過當地人喜歡煮茶的時候加上牛奶、香料和糖,類似巧克力奶茶,濃稠甜蜜。
H. 印度的官方報紙是什麼官方新聞社是什麼
印度的報刊大多屬私人和財團所有。截至2007年底,共有96種文字的報刊35595種,總發行量9900萬份,居世界第2位。印地文和英文報刊分別占總數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為《印度時報》、《馬拉雅拉娛樂報》和《古吉拉特新聞》。主要印地文報紙有《旁遮普之獅報》、《今天日報》、《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斯坦時報》、《政治家報》、《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等。 主要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1)新聞發布署:相當於政府中央通訊社,擁有1100多名國內和180多名國外特派記者,電傳網覆蓋全國各地,向8000餘家新聞單位供稿。設有8個地區總分社和27個分社。(2)印度報業托拉斯:印最大通訊社,半官方性質。成立於1947年8月,後兼並印聯合通訊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於1949年元旦開業。現設136個國內分社和11個海外分社,員工1000多名,海外記者30多名。英文日發稿量超過10萬字。在北京派駐記者。(3)印度聯合新聞社:印度第二大通訊社,系報業同仁的合股企業。1959年登記成立。現有分社100多個。目前向四個海灣國家及新加坡、模里西斯提供新聞服務,在迪拜、華盛頓和新加坡設有分社,向22個國家派駐記者。(4)印度斯坦新聞社:私營,主要編發印地文、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爾文的新聞。 全印廣播電台隸屬政府新聞廣播部,廣播網覆蓋全國人口999.1%。對內使用24種語言和146播音。對外使用27言廣播。 全印電視台於1959播,1976印廣播電台成為獨立機構,隸屬新聞廣播部,是世界最大的電視網路之一。截至年3,全國共有56視台,23星頻道。電視網覆蓋全國陸地面積的86.9%。
I. 用施拉姆的8個原則分析報紙,雜志,海報,廣播,電視,互聯網六種媒介
施拉姆八個原則
a媒介所刺激的感官;b反饋的機會;c速度的控制;d訊息代碼;e增值的力量;f保存信息的力量;j克服棄取的力量;h滿足專門需要的力量
最 一
a b c d e f j h 好A好B般C差D
報紙 A B A A A B B C
雜志 B C B B A B B A
海報 A C C A A C D A
廣播 B A/B D A D D D C
電視 A A/B D A D D A B
互聯網 A A A B A A A A
a 它們所刺激的感官:報紙、廣播、電視等等;面對面可以獲得全方位的信息;通過中介只是局部的聯系
b 反饋的機會:
報紙:寫信、簡訊、打電話,E-Mial等等;
c 速度的控制:報紙最弱
d 訊息代碼:
報紙——文字 圖片(標題設置 分欄 底紋 邊框等等)
電視——語言 文字 圖像(運動 光線 色彩 造型等等)
廣播——語言 音樂
e 增殖的力量:
對於信息的復制的能力。
f 保存信息的力量
保持報紙能力較強
g 克服棄取的力量
放下報紙最容易 網際網路最難
h 滿足專門需要的力量
一份報紙很難分成幾份針對不同對象的報紙(盡管一份報紙內分成了不同版面),報紙這方面能力較弱
通過上表,我們知道媒體在相互競爭中以及新型媒介沖擊下,不得不揚長避短,以求進一步生存和發展。
對於若干媒介的簡單分析
1 報紙:
a 視覺媒體
b 傳播手段:
版面要素 略
版面空間 略
報頭 報眼 頭版 頭條 中縫 天地線 字體 字型大小 專欄 專頁 專稿 畫刊 標題 資料 廣告等等
c 時效性差
d 保存性較強
累計閱讀率:一份報紙被一個人反復閱讀的次數多少;
傳閱率:一份報紙被多少人閱讀的次數的多少;
e 選擇性強:時間 地點 順序等等;
f 增殖能力較電子媒體弱;
2 網路與報紙的博弈
菲利普 - 邁爾《正在消失的報紙: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西方發達國家實際情況看與其觀點相符,最先是晚報陷入頹勢。
3 廣播(線性媒體,對信息傳遞呈一條線)
a 聽覺媒體
b 時效性強
c 保存性弱,選擇性強
無法對信息進行選擇,需要等待。理想模式「你點我播」強調的是與聽眾的「約會」意識。
d 影響面廣。廣播要求聽眾文化水平較低
e 受眾易於參與(電話 簡訊)
f 沒有受到網際網路的沖擊,反而藉助網路的力量壯大自己。
收聽手段多樣化:收音機 MP3 MP4 手機等等
社會的流動人口的增加,如農民工、私家車車主等等意味聽廣播人群增多
廣播是一種最不具有侵犯性特點,具有伴聽功能,邊聽廣播便做其他事情。
4 電視(線性媒體)
a 視聽合一的媒體
b 適合再現形象、現場、過程(新聞的真實性凸現)
c 時效性強
d 保存性差、選擇性差
e 不適合表現過於復雜的內容,表現事物的內在聯系及人的心理活動,不適合做分析,解釋和說理以及深度報道。信息的稍縱即逝大大壓縮了受眾對所接受信息進行分析處理的思考空間;
例:《新聞調查》電視試圖證明自己有能力作深度報道,但不做主題性報道,只做有完整發展脈絡的事件的再現報道。
它們所刺激的感官
我們已經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進行交流的。在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有可能刺激所有的感官並使交流的對方同這種全身心的交流相呼應。只要在交流渠道中插進了中介物,感官的使用就受到了限制。這樣,無線電和電話只能通向耳朵,而印刷品只能觸及眼睛(雖然我們切不可低估拿起一本印刷精美的書籍給人的觸覺上的樂趣)。電視和有聲電影可以進入眼睛和耳朵。因此,面對面的交流,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應該能夠傳達更多也更全面的信息,這一點看來是有道理的。能夠同時同盡可能多的方面進行交流著來也是有利的。因此,視聽媒介在傳達一定題材、一定數量的信息上,要比單純的聽覺或視覺媒介要更為有利一些。
不過,盡管面對面的全身心交流有著明顯的優越性,我們還必須考慮到傳播媒介在巧妙的製作與編排方面的長處。在看到同時向幾種感官傳達信息的優越性的時候,也應該看到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種感官的長處--例如聽電話(特別是在必須十分注意才能聽得清楚的情況下)或者是閱讀(特別是在文字艱深必須聚精會神的時候)。在看到同時向聽覺和視覺器官發出信息的優越性時。也應該考慮到布羅德本特、特拉弗斯等人提出的人的知覺只能通過一個渠道進行的理論。換句話說,感覺器官通向大腦的路徑是只有一條車道的公略,不論是聽覺的還是視覺的信息都可以通過這條路徑,只是不能同時進行。因此,全部信息的某一組成部分必須在短暫的存儲系統中等候輪到它的時候,因此一個人決不可能從通向兩種感覺器官的傳播獲得雙倍於只通向一種感官傳播的信息量。不僅如此,現在已經有材料證明,在聽覺與視覺兩種通道上傳播的信息之間往往發生干擾,因而視聽傳播渠道非但遠不能獲得雙倍的效果,有時候還可能不如只通向一種感官的傳播渠道那樣有效。
人們有理由認為各種單感官的傳播渠道也是不盡相同的,因為有力的材料證明,眼睛吸收信息比耳朵快,嗅覺有一種突出的本領,能夠喚起同氣味相聯的往事。
反饋的機會
面對面的交談為迅速交換信息提供了最充分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雙向的交流是易於做到的。因此,人們就有連續不斷的機會來評判自己發出的符號的效果,加以糾正、解釋、補充並回答反對的意見。隨著面對面交談的人數的增加,主持者只能注意其中少數人,而他的談話時間也就不得不分為若干細小的片斷。如果再加上中介物,反饋就減弱了,這樣,電話對反饋的速度雖然並無影響,但卻限制了它的數量。這是因為。除非你用的是可視電話,否則它無法表達任何有可能通過視覺傳送的信息。大眾媒介這種中介物則對反饋的速度與數量兩者均有所限制,而且大眾媒介的距離遙遠與缺乏個人色彩也不利於反饋。如果大眾傳播機構認為反饋十分重要的話——例如在登載廣告或者播出諸如《芝麻街》之類的(兒童)電視教育節目的時候——它們就事先把材料測試一下。請觀眾到錄音間去當場觀看,並作出安排以便迅速從課堂或市場上獲得反應。
速度的控制
在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人們可以提問,引導談話的進程,並對它的速度加以某種控制。進行朗讀的人可以確定它的速度,他可以停下來思索某個問題,也可以在自己認為有必要和有好處的情況下把某一段重讀一遍。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這樣做,不過他們必須把收到的反饋性暗示作一番分析,求出其平均值,這樣才能最有效地滿足班上同學的需要。然而,無線電廣播的聽眾和電影電視的觀眾則沒有這種控制權。當然他們可以把收音機,電視機關上。走出電影院,或者讓思想開小差,但是他們無法控制信息傳來的速度,也無法在他們就其進行思索的時候使它停下來。電視廣告之所以比報刊登載的廣告更招人討厭,而且印刷的讀物之所以對於個人的研究更有幫助,其原因之一就在於此。
人們一向認為,由發送訊息的人進行控制,在打動人心上更為有效,但是在學習上由接受信息的人進行控制則更為有效。近二十年來研製的新的技術手段則對這兩方面均有所助益——例如,人造衛星使得集中控制的信息能夠以更為低廉的價格和更高的效率廣為傳播;與此同時,諸如錄音設備和電腦化的教學方法之類的其他手段,由於為使用者提供了諸如控制教學速度之類的因素,也擴大了接受信息的個人的作用。問題在於如何把集中控制與散布信息在節約開支上的效果同個人的控制便於因人制宜的效果結合起來。
訊息代碼
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所能獲得的全部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對於電視和有聲電影來說,這個比例就要稍微小一些,而對於無聲電影、無線電,至少對於印刷品來說.比例就更要小一些。因此,文化這種無聲的語言,以及手勢、強調和身體動作的語言,在某些傳送體系中比在另一些傳送體系中更易於用代碼表示。以印刷形式進行的傳播中有很大一部分信息
是以字母為代碼的,相形之下,在電視和電影中這個比例就很小,而在繪畫、雕塑、音樂或舞蹈中,就幾乎一點也沒有。由此看來,印刷媒介易於做到抽象化,而視聽媒介則易於做到具體化。
增殖的力量
面對面的交流只有經過極大的努力才能成倍地增殖。即使是有十萬人參加的集會,就象尼赫魯有時發表演說的那種集會,實際上也不能把面對面的交流增大無數倍,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信息必然只能朝單方向流動。大眾傳播媒介則不然,它們有巨大的能力使單方向的傳播增大無數倍並且使它在許多地方都能收到。它們能克服距離和時間引起的問題。視聽媒介還能超越發展中地區由於文盲而造成的障礙。因此,我們在考慮面對面的交流所具有的反饋效果的優點時,也應該考慮到這種增殖力量的優越性。
為了把這兩方面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近年來對於把兩者結合起來給予了很大的注意;例如,農村廣播座談就是為此而採取的一種方式,在這類座談會上,一小組一小組的人聚會在一起,收聽並討論專門為他們安排的廣播節目,又如,把電視教學同課堂上面對面的有關活動結合起來的做法。在規模很大的集會上進行面對面的傳播以及利用個人間的傳播網路的效果也受到了重視。例如,當大量的人群聚集在運動會或政治性群眾大會上的時候,集群效應本身就構成傳播上有重大意義的因素,又如,在某一信息由人們奔走相告時,個人傳播網路往往能起到驚人的效果。「甘地逝世了!」這個消息正是通過口頭傳遍印度的即是明證。另一方面,由網路傳播的信息有可能易於受到歪曲——這是若於關於謠傳的研究已經表明了的。
保存信息的力量
面對面的交流轉瞬即逝。除非加以錄制,電子媒介傳播的內容也是如此。因此,除非記憶力強,否則要想重溫電影的情節或者把某個電視節目再欣賞一遍是困難的。印刷品則始終在保存事 實、思想和圖片方面擁有極大的優越性。
這種優勢肯定還會繼續存在下去,但是晚近以來在電子儲存和檢索系統方面的發展正在引起變化。電話公司查號台的話務員要查找電話號碼、圖書管理員要查找書籍存放地點,店主要盤點庫存,如果使用一種小小的熒光屏,就已經比使用號碼本、一套卡片、甚或計算機的列印件要簡便而且經濟得多。中等收人的家庭現在可以買得起能夠儲存不論何種來源的視聽信號並能隨時使用的錄像機或軟盤式錄音機,他們也可以購買自己喜歡的消遣品,包括電影和體育比賽的錄像帶。可以滿有理由地預測,各電視網在收看率調查機構進行「普查」期間播放最叫座的影片以增加觀眾人數的做法已經沒有多少日子了;擁有自備錄像帶的人數正在不斷增加。
有些廣播界人士認為,這種趨勢可以同大大改變了雜志面貌的專業刊物的崛起相比擬,他們還預言,當今的那些規模宏大的電視網,也將象當年的《星期六晚郵報》、《生活》雜志和《展望》雜志那樣枯萎凋謝。播放專門節目的有線電視的巨大的潛力也是朝著這一方向的主要力量。
這是令人深感興趣的預言,但是要剖析人們採取新的生活方式的規律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盡管如此,有一點看來是清楚的,那就是,大眾傳播的接受者力求掌握個人控制權的趨勢將繼續增強,而集中的形式將會改變。
克服棄取的力量
要改換一個電視頻道很容易,但是要打消面對面的交流而又不顯得粗魯無禮就難了。在上大課的時候打個盹要比在小組討論會上容易一些。關上收音機也比下決心走出電影院要容易一點。在閱讀報紙的時候要跳過一條新聞或廣告可能也比在聽廣播或者看電視的時候想躲開一條新聞或廣告更容易些。不過,如果聽眾能找出自己需要的東西就更容易接受一些。而且我們都知道,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之下,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比通過媒介渠道更易於引起並集中注意力。但是,話說回來,這些條件並不是相等的。如果你的一個朋友把一件老掉牙的故事對你講了三遍,哪怕是面對面講的,你的注意力也還是有可能開小差,而當收音機里廣播了一項有關暗殺總統的消息時,你的注意力很可能會牢牢地釘住它。
滿足專門需要的力量
大眾傳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滿足社會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擬的力量。例如,天氣預報、當天主要新聞、星期六橄欖球比賽成績、關於商品和價格的公告、美國總統的政策演說——都能夠通過大眾傳播的渠道以遠較個人口頭相傳更加有效的方式廣為流傳。另一方面,廣播、電視、電影和報紙在滿足不同的人們在不同時間的需要以及在一定的時間僅為少數人感到的需要上則是效率甚低的渠道。列支敦斯登的首都在哪裡?住在街那頭的紅頭發姑娘叫什麼名字?我想把我車上的火花塞換一下該怎麼辦?要解答這類問題,人們不是向懂行的人請教就是查閱手冊之類的參考材料。如果人們在需要了解某種情況的時候竟然從電視上獲得了這種情況,那才真是一件奇跡。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提供這類專門情況的最佳來源是懂行的人,可以保存以備不時之需的印刷材料次之,而電子媒介則效果最差。也許有朝一日電視錄像帶的價格之低、供應之充足會使我們有能力用它來儲存信息而不必保存印刷材料,但是這個日子尚未到來。
但是,我們切不可認為個人之間的交流同通過媒介的傳播是針鋒相對、互相排斥的。事實上,正如我們力圖指明的那樣,兩者之間的區別與界限是遠沒有那樣清楚的。大多數以說服、教育 為目標的運動都力圖把大眾媒介同個人的渠道結合起來,使其互相加強、互為補充。搞政治運動的人在利用一切媒介的同時還安排挨戶登門拜訪和群眾集會。宣傳計劃生育、農業和衛生的組織不僅設立基層活動人員而且為他們提供一切能夠獲得的媒介。現在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一種有關媒介和個人之間交流的輔助職能的概念,有人把它稱之為「兩級傳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