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亞洲那幾個方位降水多,那些降水少,和亞洲的海陸位置有何關系
亞洲降水量比較大的地方是南亞(特別是喜馬拉雅山南坡)和東南亞,降水量少的地方是西亞和亞歐大陸內陸地區。
南亞主要是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的迎風坡,印度洋氣流快速爬升,易形成降水。世界降水量最大的地方乞拉朋齊(年降水量11000多毫米)就位於此地;東南亞位於太平洋東南季風區,降水量比較大。西亞地區位於西風帶,受大氣環流影響,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大陸內陸地區距離海洋太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
⑵ 印度的氣候分為一年雨熱涼三季是什麼意思東南亞的呢
東南亞一般不說分三季,就是分旱雨兩季。
熱帶季風氣候(tropical monsoon climate)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零星分布於中國台灣南部、廣東南部、廣西南部、海南島、雲南西雙版納,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世界氣候示意圖中的湖藍色部分,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附近)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南亞和中南半島等地,其特點為全年高溫,最冷月平均溫也在18℃以上,降水與風向有密切關系,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東北風,降水少,夏季盛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為1500—2500毫米,但有些地區遠多於此數。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內部或大陸西岸,其特點為年平均溫高,年溫差較大,日溫差更大,甚至日溫差大於年溫差,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許多地區只有數十毫米,甚至數毫米,降水變率很大,常常連續數年不下雨。
秋冬三季平均月雨量在100毫米以下,6—9月雨量大,全年氣溫在16到35攝氏度之間。
⑶ 季風從西南吹來,為什麼印度半島降水是東多西少
印度地形西部大多為平原,東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西南風吹來長驅直入到達喜馬拉雅山脈山麓,形成大量地形雨,所以東部降水較多。印度東部有一處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也是屬於喜馬拉雅山系的
⑷ 南亞和東南亞的氣候區別及原因
區別:南亞地區除喜馬拉雅山脈為高原山地氣候、馬爾地夫為赤道多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巴基斯坦西南部塔爾沙漠為熱帶沙漠氣候外,其餘地區均為熱帶季風氣候。熱季是每年3~5月,極端高溫可達55℃以上,降水量季節分布極不均勻,11月到次年5月(旱季)基本上沒有降水,6~10月(雨季)集中大量降水(喜馬拉雅山南麓可達1.5萬毫米以上),乞拉朋齊為世界「雨季」。南亞地區全年酷熱難耐,年平均氣溫超過30℃的地方很多,氣溫日較差很大,極端高溫常常可以超過40℃。
東南亞分大陸部分(中南半島)和海島部分(馬來群島),緬甸北部屬高原山地氣候和部分亞熱帶季風性高原氣候,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海南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馬來群島大部分和馬來半島屬於赤道多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中南半島中部和北部氣候與南亞相似,終年極端酷熱,降水集中在雨季且雨季降水量特別大,熱季為3~5月;馬來群島大部分地區、馬來半島全年高溫多雨,但極端最高氣溫很少超過45℃,降水有雨季、旱季的區別但季節分布不像南亞次大陸那麼明顯,年降水量約3000~4000毫米(不如南亞喜馬拉雅山南麓多)。
原因:①海陸位置不同:南亞除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兩個島國外,其他地方都在南亞次大陸上,氣候的大陸性明顯,甚至在印度河下游塔爾沙漠還有熱帶沙漠氣候分布;東南亞分為大陸地區和海島地區,氣候的海洋性遠遠超過南亞。受海洋調節,東南亞極端高溫沒有南亞那麼高,氣溫日較差比南亞小,降水量季節差異沒有南亞那麼明顯。②緯度位置有差異:南亞全境除馬爾地夫南部外基本上在北半球(赤道以北);東南亞被赤道穿過,地跨南北半球,最南端已經到10°S以南。總的來說,東南亞緯度比南亞更低,地理位置更加偏南,因此有大片區域屬於赤道氣候;而南亞緯度比較高,所以赤道氣候分布范圍很小。③地形地貌不同:南亞北部有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超過7000米的高大山脈阻擋了來自冬季西伯利亞的東北季風南下,加劇了南亞氣候的酷熱;另外在雨季喜馬拉雅山脈還阻擋了勢力強勁的西南季風北上,南亞位於迎風坡一側,降水量特別巨大。東南亞中南半島北部是中國雲貴高原,馬來群島(包括中國海南省)以北是中國大陸、台灣島、琉球群島和西太平洋廣大海區;雲貴高原海拔遠不如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地勢也沒有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起伏那麼大、那麼崎嶇,對東北季風削弱作用遠遠不如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大陸、台灣島、琉球群島更是無法削弱冬季來自西伯利亞北部的西北季風。這導致了東南亞大多數地區會受到大陸季風的影響,氣溫相對偏低,降水量也不如南亞。④主要影響當地的海洋季風也不同:南亞只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影響,該季風來自赤道以南的南印度洋地區,往西北方向越過赤道後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影響變成西南風,因而勢力特別強勁;東南亞西部主要受西南季風影響,東部主要受東南季風影響。東南季風勢力遠不如西南季風強大,所以東南亞大部分地區降水都不及南亞。
⑸ 東南亞與印度的熱帶季風氣候的差異
東南亞主要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中南半島與印度同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從緯度位置看,兩地氣溫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在降水方面應該有一定的差異。由於季風氣候降水受夏季風影響,所以夏季風的強弱對降水至關重要,所以印度的降水差異要大於中南半島,因為印度東西都臨印度洋,受夏季風影響更嚴重些,旱澇頻繁,而東南亞則有馬來群島遮擋,此外中南半島山河相間,受夏季風影響較弱,旱澇不很頻繁。(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⑹ 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降水差異很大的主要因素
兩地都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中南半島南端還有熱帶雨林氣候。
中南半島臨太平洋,受東南季風影響,降水豐富;印度半島臨印度洋,受西南季風影響,降水較多,但因半島東西端為高山、南部多高原,季風難以深入。
⑺ 印度西北部為什麼降水量較少
在印度半島西北側的塔爾沙漠形成了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具體原因有三
(1)與印度低壓有關:
①塔爾沙漠經過北回歸線,位於副熱帶高氣壓帶內。在夏季形成熱低壓,但高空上仍受副高控制,下沉氣流盛行,形成高低壓疊置,使得地表低壓氣流不能進一步上升,對流作用受阻,不易成雲致雨。
②春、夏季那裡是印度低亞的中心區域。但由於北半球氣旋是作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塔爾沙漠地區的氣流多來自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區,水汽很少,較乾燥。
(2)與地形有關:
印度河平原位於南亞內陸地區,受周圍高原山地,特別是伊朗高原的影響,很少降水。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末端已是強弩之末,影響微弱;又受伊朗高原、蘇萊曼山脈的阻擋,水汽難以深入。即山地背風坡的地區氣候了。
(3)與人類活動有關:
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歷史上對印度河流域的過度開發,古代原始森林遭到破壞,地面缺乏植被保護。又由於該地區地下水埋藏較深,土壤含水少,鹽灘地、龜裂地等廣布,大部分地區無植物生長,少數耐干、熱的植物可以生存,生態環境惡劣而且脆弱。據科學家們發現,塔爾沙漠上空的空氣渾濁不堪,塵埃彌漫,白天遮天蔽日,灰濛蒙一片,夜間也不見群星。塵埃一方面反射一部分陽光,另一方面又吸收一部分陽光,使其本身增溫而散熱。塵埃削弱太陽輻射使得地面不被加熱,從而形成一個逆溫層,空氣不易上升,也就難以成雲致雨
⑻ 同樣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何印度在氣溫、降水方面比泰國更極端
印度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部,冬季受喜馬拉雅山脈阻擋,東北季風較弱,氣溫較高;夏季西南季風強勁,受喜馬拉雅山脈阻擋被迫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