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印反擊戰中,龐國興率三人小組佔領印軍三個炮兵陣地,是如何做到的
1940年,龐國興出生於陝西子洲縣裴家灣,於1959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並在一年後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1963年,他被國防部授予了全軍戰斗英雄的稱號。不過在兩年後,也就是1965年5月卻不幸於軍事訓練中犧牲。
在戰後作報告的時候,龐國興還說道:“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還擊”。
從中可以看出其膽量與氣魄。
龐國興在仗打完後,還被授予了“戰斗英雄”的稱號。
而這個時候他才23歲,本來是未來可期,前途無量的。但兩年後,也就是1965年,龐國興在組織民兵訓練時,為撿起民兵因緊張而掉落的手榴彈,卻不幸被炸彈碎片擊中,經搶救無效死亡,年僅25歲。
㈡ 請問印度歷史上有沒有什麼名將啊感覺印度半島上的民族沒什麼戰鬥力啊,總是被侵略。
古印度史詩《摩訶婆多羅》賞析
如果大家要問我《摩訶婆多羅》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答——「人物」。整個大史詩登場人物有數千個(看看比《三國》多了多少倍?),重要人物數百人,光稱得上主角的人物就有十多人。更可貴的是這些人物幾乎個個都性格鮮明,而且不象其他古代著作那樣喜歡將人物臉譜化,幾乎正義的人物都有邪惡的一面,而邪惡的人物也有善的一面。頗類似《銀河英雄傳說》的人物刻畫方式。
毗濕摩可以說是史詩中品格最高尚的英雄。幾乎一生都在為他人犧牲。為了父親的幸福,他放棄了王位與愛情。放棄權利的他,卻負擔起國王和撫育王室後人的全部責任。無論是般度一族,還是持國一族,都視他為親生爺爺。雖然他有無數機會奪取權力,但他從來都沒有這樣做。哪怕他採取了一切辦法來遏制難敵一夥的邪惡行徑,也沒有選奪權這條路。就這一點來說,毗濕摩很象楊威利,處於權力的中心,卻又不願違背自己的原則,利用權力去消滅自己討厭的東西。因為在他心中國家利益重於一切,內亂是他最不喜歡看到的。但內戰爆發時,他又象一位普通的俱盧戰士那樣參加了他最喜愛的孫兒——般度五子的敵對陣營,可以這么說,一開始他就打算讓自己成為舊帝國的陪葬品。毗濕摩的死亡,也是大史詩寫得最細致最動情的死亡。他的死亡超越了戰爭,雙方的戰士都脫下鎧甲向他致敬。象般度五子和持國百子這樣的夙敵竟然站在一起也沒有刀劍相向。可以這么說,盡管毗濕摩並沒有任何子嗣,但他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父性。
般度五子也是史詩的核心人物。其中偕天和無種形象稍嫌單薄。但貢蒂的三個兒子卻個性鮮明。感覺上很象「劉關張」。
堅戰是正義的化身。在五子中最仁厚,也最有政治才能。(治理天神城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他的仁慈,戰爭中他的戰車車輪從不落地,從來都是一塵不染。可是史詩並沒有將他臉譜化。他和其他四個兄弟被流放十三年,就是因為他嗜賭如命的惡習造成的。他甚至毫不猶豫的用兄弟和妻子作為賭資,眉頭都沒眨一下。此外,在置老師德羅納於死地的最後關頭,他撒了一句謊,這也是正法所不允許的。(當然那瞬間他的戰車也落到了地上)准確的說堅戰是一位亂世梟雄,仁慈只是他披的外衣。試想沒有他的默許,阿周那和怖軍怎麼敢殺那麼多人?
阿周那是史詩最著力刻畫的一位文武雙全的大英雄。處世冷靜,作戰勇猛,義薄雲天,頗似武帝爺關公。是般度軍萬年不變的第一勇士。雖然史詩後期,他的兒子激昂在武勇方面有超越他成為第一勇士的趨勢,但激昂再勇猛也是他的兒子。我個人認為,他最出彩的並非殺死了無數的名將,或是擁有第一勇士的美譽,而是為了對抗世俗成見,毅然向放牛出身的妙賢伸出罪惡的黑手。打破了王子必然娶公主的老套情節。
怖軍是一個很率真很粗暴的角色。他殺死魔王希丁波後,接著就強娶了他的妹妹。在淪為奴隸時,還咆哮著要砸爛主人難敵的屁股;大哥堅戰把兄弟們的自由押上賭桌時,他是唯一一個敢跳出來要燒掉堅戰手的人。(要知道堅戰在五兄弟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流放期間,般度五子寄居在摩差國。摩差國王後的哥哥空竹無理調戲黑公主,包括堅戰和阿周那在內的四兄弟都不敢吭聲,因為害怕被難敵發現行蹤壞了大事,可是他卻不管,乘著黑夜暗殺了空竹,惹來一大堆麻煩。
黑天也許是史詩中最核心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表面上他是正法的守護者,可是實際上卻是一個徹徹底底的道德背離者。平民出身的他,具有很強的反抗精神。作為一名民族英雄(雅度族)他對抗過因陀羅、濕婆,殺死了無數由他們撐腰的神仙妖怪;作為一位哲學家,他逆印度傳統的遁世與苦修哲學而行,奉行入世的行動哲學,時常嘲笑用遁世來表現自己清高的那些賢哲。他動員阿周那參戰的講話——《薄迦梵歌》(《神之歌》)已經成為入世行動哲學的經典之作。作為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尊崇的是手段服從目的,根本不在乎手段是否符合正法或道義。俱盧軍的幾任統帥幾乎都死於他的詭計。連最無恥的難敵都罵他是無恥之徒。作為傳統守護者毗濕奴大神的化身,竟然以這樣的叛逆形象出現,這就可以看出在列國時期印度人思想的解放程度。
迦爾納和難敵可以說是史詩中的兩個第一反派。但這兩個反派卻被刻畫得十分立體與豐滿。甚至超過了許多正面人物。
迦爾納名義上是光榮的太陽神之子。實際上卻是一個被遺棄的私生子。原本應該與般度五子享受同樣待遇,(本應是般度六子的老大)可是因為被遺棄,從小就遭到社會不公的待遇。這使他對藐視自己的上層貴族恨之入骨。他恨阿周那,只因為自己擁有與他同樣的才能,卻因為出生被人輕蔑。他自卑又自負、心胸狹窄、心狠手辣,卻又很重信義。在最後關頭也沒有背叛對他有知遇之恩的難敵。因陀羅就是利用他藏在內心深處的善良,化裝成一個可憐的人,騙走了他從娘胎里帶來的「光輝之鎧」與「太陽神耳環」,(這兩件寶物是他父親太陽神送他的戰無不勝的保證)交換了一件只能用一次的「因陀羅至寶」。在恆河邊他向母親貢蒂發誓不殺一個親兄弟,可是最後卻被親兄弟阿周那殺死。生活中他是一個被命運扭曲的小人,在戰場上卻又是一位光明磊落的戰士。
難敵應該算是一位亂世奸雄。一方面,在他身上凝聚了許多人性的丑惡面,比如貪婪、殘忍、嫉妒。但同時他也善於拉攏人心,以及擁有作為戰士的英雄氣概,頗有霸者之風。是一位很有才能的領袖。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史詩——《摩訶婆多羅》。當我閱讀完時,不由得掩卷長嘆,驚嘆於古印度人奔放的思想、以及浪漫的情感。它描述的故事和人物,絕對不比我們現在津津樂道四大流行幻想小說《銀河英雄傳說》、《亞爾斯蘭戰記》、《羅德島戰記》、《龍槍編年史》差。
㈢ 戰爭中的英雄人物事跡(350字以下)
左權 是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著名軍事家。1905年生,湖南省醴陵縣人。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1期學習。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赴蘇聯,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後到中央蘇區工作,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1分校教育長、新12軍軍長、第5軍團第15軍軍長兼政治委員、中革軍委第一局局長和紅1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1936年5月,任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
全國抗戰爆發後,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後兼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協助朱德、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粉碎日軍多次殘酷「掃盪」,威震敵後。其高超的指揮藝術,嚴密細致的參謀業務,扎實的工作作風,深受朱、彭的贊揚。1940年秋,協助彭德懷指揮著名的百團大戰。1941年11月指揮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進行黃崖洞保衛戰,經8晝夜激戰,以較小的代價殲敵千餘人,被中央軍委稱為「『反掃盪』的模範戰斗」。他還「是一個有理論修養同時有實踐經驗的軍事家」,從1939年至1941年,他撰寫了《論堅持華北抗戰》《埋伏戰術》《襲擊戰術》《戰術問題》《論軍事思想的原理》等文章40餘篇。左權為創建並鞏固華北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人民抗日武裝,為八路軍的全面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大「掃盪」。25日,他在山西省遼縣麻田附近指揮部隊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轉移時,在十字嶺戰斗中壯烈殉國,年僅37歲。
左權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指揮員。名將陣亡,太行山為之低咽,全黨為之悲痛。周恩來稱他「足以為黨之模範」,朱德贊譽他是「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為紀念左權,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決定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張自忠(1890—1940) ,字藎忱。山東臨清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學校求學時秘密加入同盟會。1914年投筆從戎。1917年入馮玉祥部,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軍事集團被瓦解,張自忠所部被蔣介石收編。1931年後,張自忠曾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第五十九軍軍長、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等職。
1937年,日本侵略者把兵鋒直指徐州,1938年3月,日軍投入七八萬兵力,分兩路向徐州東北的台兒庄進發。待至臨沂、滕縣時,同中國軍隊發生了激烈的戰斗。當時守衛臨沂的是龐炳勛的第三軍團。由於實力過於懸殊,龐部急待援軍。張自忠奉調率第五十九軍以一晝夜180里的速度及時趕來增援。張自忠與龐炳勛原是宿仇,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率部與龐部協力作戰。敵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配合坦克、裝甲車向茶葉山陣地發起進攻。張自忠與敵激戰,反復肉搏。經過數天鏖戰,敵軍受到重創,節節敗退。中國軍隊相繼收復蒙陰、苔縣,共殲敵4000餘人。不久,日軍再派坂本旅團向臨沂、三官廟發起攻勢,妄圖有所突破。張自忠和龐炳勛部兩軍奮力拚殺,經徹夜激戰,日軍受到沉重打擊,其向台兒庄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被完全粉碎,保證了台兒庄大戰的勝利。
1940年5月,日軍調集15萬精銳部隊發起了攻佔棗陽、襄陽、宜昌等地的棗宜會戰。張自忠將軍本來率部防守襄河以西,當日軍攻破第五戰區第一道防線,直撲襄陽、棗陽時,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毅然率領預備七十四師和軍部特務營東渡襄河,抗擊來犯之敵。渡河後,張自忠將軍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頑強抗擊日軍,重創日軍,並截斷了日軍後方補給線。在日軍以重兵對張自忠將軍進行合圍後,為牽制日軍主力造成外線我軍對日軍實施反包圍,張將軍力戰不退,與敵搏殺,最後身中7彈。彌留之際,張自忠將軍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旋即拔佩劍自戕,一代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張自忠將軍率部截敵後路並阻敵西進,徹底粉碎了日軍進攻襄樊、威脅老河口的企圖,使整個戰局轉危為安。
柯棣華 是毛澤東盛贊的國際主義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卻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柯棣華毅然來到八路軍中,把壯麗年華乃至生命都獻給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柯棣華,原名德瓦卡納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於印度孟買省的一個小鎮。柯棣是他的姓,到中國後為了表示在這里奮斗的決心,又在姓後面加了一個「華」字。
印度人民的苦難和反抗殖民統治的斗爭,使柯棣華自小養成了積極追求真理、勇於反抗不合理壓迫的堅強性格。1936年,他從醫學院畢業留校當助教。1937年,中國抗戰的消息傳來,印度國大黨決定派一支小型醫療隊到中國去,表示印度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此時,正在准備報考英國皇家醫學會的柯棣華毅然決定參加醫療隊。
1938年9月柯棣華等五人援華醫療隊來到了中國。起初到國民黨軍醫院中工作並受到款待,但他們卻對國民黨百般醜化的共產黨產生了嚮往,沖破阻礙於1939年2月抵達延安,隨後到八路軍總院工作。同年秋,他們提出追隨白求恩的足跡去前線。毛澤東親自批准並勉勵他們學習政治。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並經歷了突破封鎖線的戰斗,他們到達了晉東南太行山區的八路軍總部。
柯棣華在前線的八路軍部隊中,忘我工作的同時也深受環境感染。他曾說:「我雖然沒有上過抗大,但這一次也算是參加了一所新型的戰斗大學了。」1940年3月,柯棣華又進入晉察冀邊區,隨部隊轉戰數千里,途中親自參加了一次伏擊日寇列車的戰斗。在百團大戰期間,柯棣華到距火線僅一二里處設立了救護所。1941年1月,他擔任了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
當時,面對日寇頻繁的「掃盪」,柯棣華和同志們不得不一次次放棄建立起來的醫院和學校,打著背包在山林中同敵軍游擊周旋。當時,他通過認真學習,不但能用漢語對話,還可以閱讀中文報刊雜志,認定中國革命代表了人類追求光明的希望。1941年11月,柯棣華與衛生學校教員郭慶蘭結婚。翌年,他們生了一子,軍區聶榮臻司令員親自為其取名為「印華」。通過斗爭實踐和對革命理論的學習,他提出入黨的要求。在1942年7月7日抗戰五周年紀念日,這位印度醫生站在黨旗下庄嚴宣誓——「我自願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2年夏,柯棣華的癲癇病發作。聶榮臻鑒於敵後醫療條件太差,勸他去延安或回國治病,他卻不顧危險留下工作。同年12月,他寫講義時突然發病,不幸逝世,年僅32歲。毛澤東主席為柯棣華寫了輓詞:「……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新中國成立後,柯棣華的墓被遷入華北軍區烈士陵園。1976年,河北省石家莊市建立了柯棣華紀念館。
龔齡增 (?—1842年),《清史稿》作「龔增齡」。生活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行伍出身,因建立軍功,任蘇松鎮標下吳淞營把總,署吳淞營守備。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6月16日,英國侵略軍從廣州北上,進攻吳淞口。龔齡增追隨江南提督陳化成,堅守吳淞西炮台。激戰兩小時,終因東炮台守將(參將崔吉瑞)棄炮逃走,西炮台陷於孤立,陳化成不幸中炮倒下後犧牲。在陳化成英勇無畏精神的感召下,眾將士個個鬥志昂揚,人人堅守陣地,揮舞戰刀,英勇殺敵。八十多名將士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龔齡增身負重傷,被英軍俘獲,但他威武不屈,結果,英軍將他四肢釘在木板上,擲入大海。在吳淞陣亡的崇明籍武官另有舟師外委張書言等。他們譜寫了鴉片戰爭中抗英斗爭的悲壯一頁。
龔齡增、張書言殉難後,入祀上海群忠祠及本縣忠義孝悌祠。朝廷給予撫恤,龔、張二子均以父親恩蔭世襲雲騎尉。龔子龔保康,道光二十七年代理蘇松鎮標下崇明守備;張子張在德,任職南匯都司。
「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 (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後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台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趙一曼 (1905-1936),原名李坤泰,學名李淑寧,又名李一超,四川宜賓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被中國共產黨派到東北地區領導革命斗爭。1934年擔任中共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兼鐵道北區委書記,組織抗日自衛隊,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爭。1935年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11月,與日偽軍作戰時不幸因腿部受傷被捕。日軍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後,連夜對其進行了嚴酷的審訊。面對凶惡的日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趙一曼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兇殘的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很戳其腿部傷口。身負重傷的趙一曼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堅強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決心,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定地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情況。
1935年12月13日,因趙一曼腿部傷勢嚴重,生命垂危,日軍為得到重要口供,將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進行監視治療。趙一曼在住院期間,利用各種機會向看守她的警察董憲勛與女護士韓勇義進行反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兩人深受感動,決定幫助趙一曼逃離日軍魔掌。1936年6月28日,董憲勛與韓勇義將趙一曼背出醫院送上了事先雇來的小汽車,經過輾轉後,趙一曼到了阿城縣境內的金家窩棚董憲勛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趙一曼在准備奔往抗日游擊區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軍趕上,再次落入日軍的魔掌。趙一曼被帶回哈爾濱後,兇殘的日本軍警對她進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嚴酷的刑訊,但她始終堅貞不屈。日軍知道從趙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報,決定把她送回的珠河縣處死「示眾」。8月2日,趙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車,她知道日軍要將她槍斃了,此時,她想起了遠在四川的兒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紙筆,給兒子寫了一封催人淚下的遺書:「母親對於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中國人民會永遠牢記女民族英雄趙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新中國成立後,朱德為趙一曼題寫了「革命英雄趙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題詞,哈爾濱市將她戰斗過的一條主街命名為一曼大街。1962年4月9日,郭沫若為趙一曼題寫了一首充滿革命激情的詩篇:
蜀中巾幗富英雄,石柱猶存良玉蹤。
四海今歌趙一曼,萬民永憶女先鋒。
青春換得江山壯,碧血染將天地紅。
東北西南齊仰手,珠河億載漾東風。
㈣ 在拉丁美洲和印度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戰爭中.涌現出的傑出英雄人物有誰
拉丁美洲以玻利瓦爾和聖馬丁為首
印度則是以土兵起義,從而引發印度民族反英大起義,其中很著名的是「惡魔的化身」即章西女王
㈤ 印度尼西亞的民族解放英雄是誰
蘇加諾(BungSukarno,1901-1970),1901年6月6日出生於東爪哇蘇臘巴亞(泗水)的土著貴族家庭,父親為小學教師。1916年在泗水的荷蘭中學就讀。24歲畢業於萬隆工學院,獲工學士學位。就學期間參加伊斯蘭教聯盟,爪哇青年會等組織的民族主義活動,從事愛國民主活動,反抗荷蘭殖民統治。1927年7月,組織印度尼西亞民族聯盟。1928年3月將印度尼西亞民族聯盟改組為印度尼西亞民族黨並任主席,試圖通過「不合作」方式爭取民族獨立。同年12月,印尼民族黨與伊斯蘭教聯盟、至善社、巽他青年會、蘇門答臘同盟、泗水研究會等組成印度尼西亞民族政治聯盟,當選為主席。在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斗爭中,曾兩次被捕,流放到佛羅勒斯島和明古魯:1929年12月被殖民當局逮捕;1930年在萬隆法庭發表《印度尼西亞的控訴》長篇辯護詞,歷數殖民者的罪行;1932年獲釋後參加印度尼西亞黨,任主席;1933年再次被捕。1942年日軍侵入印尼後獲自由。日本佔領印尼期間,曾幻想依靠日本實現印尼民族獨立,並擔任日本御用組織「民眾力量中心」主席,同時又秘密與抗日組織聯系。1945年6月1日,發表「印尼建國五原則」,主張民族主義、人道主義、民主、社會公平和信仰神道。1945年8月17日,發表《獨立宣言》,宣布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成立,並當選為總統。在執政期間,蘇加諾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對帝國主義的干涉,對召開1955年的萬隆會議,促進亞非人民的團結,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人之一。荷蘭殖民者重返印尼後,蘇加諾於1948年12月被逮捕,並被流放邦加島。直至1949年8日荷印(尼)圓桌會議承認印尼獨立才得釋回到日惹。同年12月再次當選為印尼聯邦共和國總統。1955年積極倡導並參加亞非會議,在會上發表了著名的開幕詞「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色人種洲際會議……」。1959年兼任總理,並先後任最高議院主席,最高戰時掌權者,民族陣線主席等職務。一貫主張執行反帝反殖的不結盟外交政策,促進亞非人民的團結合作。20世紀50年代以後,蘇加諾在國內革命勢力和國際形勢的推動下,表示要實行「社會主義」。1965年「九·三○事件」以後,其總統權力逐步被軍人集團剝奪。1967年3月被撤銷總統職權,並遭軟禁。1970年6月21日在雅加達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