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毛黴菌的感染病例已超4萬,這種病的致死率是多大
這種病的致死率能夠達到50%,對於一些免疫力有問題的人群來說,致死率能夠達到80%。印度新冠肺炎肆虐,每天的確診人數都在不斷增加,為了對抗新冠肺炎,印度政府早已經筋疲力盡,沒想到在這種情況下,又出現了毛黴菌感染病例,並且病例已經超過了4萬人,這對於現在的印度來說絕對是雪上加霜。很多人對於毛黴菌有些不太了解,如果說到一樣食物,大家肯定非常熟悉,那就是毛豆腐。
毛黴菌感染的致死率達到了50%,對於一些患有艾滋病、癌症等人群來說,致死率達到了80%。可見這種疾病其實並不可怕,只要我們能夠經常鍛煉身體,有一個好的免疫力,平時講究衛生就沒有必要過於擔心。
2. 醫學發達國家的癌症發病率,防癌時不要把自然選擇規律遺忘
我國腫瘤發病的現狀,據2018年4月8日在博鰲舉行的中日腫瘤防禦研討會上,我國國家癌症中心的郝捷介紹,2017年全國癌症年發病率是380萬,
死亡是260萬,城市是226萬,農村是154萬,城市稍微高一點。發病前五位的男性是肺癌、胃癌、肝癌、結腸癌和食道癌,女性是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和胃癌。我國每分鍾就有六人被診斷為癌症,
每分鍾就有五人死於癌症,全國20%的新發癌症病人和24%的死亡病人在中國。死亡率比國外高,在科技進步的今天,癌症的治療手段越來越先進,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應該會明顯下降,
可恰恰相反,2017年2月由國家癌症中心郝捷院士陳萬青教授等人撰寫的中國癌症研究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上升,已經成為最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患病率更高的原因除人口老齡化以外,
還有生態環境的污染,人們行為方式的變化,如吸煙、酗酒、緊張、焦慮等都使患癌幾率上升。中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癌症發病地域分布明顯,其中胃癌高發區集中在西北及沿海各省市,
肝癌高發區集中在東南沿海及東北吉林地區,食道癌高發區主要在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區,相似的地理位置意味著相似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
這表明環境對刺激人體癌變有著很大的影響,比如湖南省等很多地方有嚼檳榔的習慣,所以口腔癌發病率居全國第一。
3. 世衛表示去年全球1000萬人死於世衛,為何醫療如此發達都攻克不了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預估了全球 185 個國家 36 種癌症類型的最新發病率、死亡率情況,以及癌症發展趨勢。
這項最新預估數據顯示,2020 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 1929 萬例,其中男性 1006 萬例,女性 923 萬例;2020 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 996 萬例,其中男性 553 萬例,女性 443 萬例。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中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乳腺癌新發病例數的快速增長,取代了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症,乳腺癌發病人數增加,根本原因之一是乳腺癌風險因素的不斷變化,比如推遲生育、生育次數減少,這在正經歷社會和經濟轉型的國家中最為明顯,超重和肥胖,以及缺乏運動,也是造成全世界乳腺癌發病率上升的原因。
在全球范圍內,由於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預計 2040 年相比 2020 年,癌症負擔將增加 50%,屆時全新新發癌症病例數將達到近 3000 萬。這在正經歷社會和經濟轉型的國家中最為顯著。
癌症負擔增加與常見癌症類型的變化在同時發生,許多國家正經歷著已知癌症風險因素流行率的顯著增加,這些因素目前在高收入工業化國家中盛行,包括吸煙、不健康飲食、肥胖流行,以及缺乏運動。
對癌症的預防和治療干預措施,需要納入國家層面的衛生計劃,這是減輕未來全球癌症負擔並縮小轉型國家與已轉型國家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的關鍵手段。
4. 為什麼印度的癌症發病率如此之低
癌症高發人群在65歲以後,也就是年齡越大,越容易得癌症
而印度人的平均壽命比中國低很多,大部分人還沒到得癌症的高發年齡段,就已經嗝屁了
同比參照那些低癌症率的國家,基本都是一些經濟不怎麼發達地區,人均壽命低的國家
5. 醫學高度發達的奧大利亞的癌症發病率,是醫學落後的印度的7倍,證明癌基因能遺傳給下一代嗎反方向淘汰
從癌症家族性聚集的現象到腫瘤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都證明癌症存在遺傳傾向。癌症本質上是一種基因病——原本在正常細胞中發揮重要生理作用的基因,在某些條件下,如病毒感染、化學致癌物或輻射作用等,被異常激活,轉變為致癌基因,誘導細胞發生癌變。
基因作為遺傳的基本單位,確實可能導致某些癌症的遺傳。不過,遺傳過程本身非常復雜,不同癌症的遺傳幾率及遺傳基礎有很大差別。癌症遺傳結果存在不確定性,家族成員並不一定最終都會患癌,因為大多數癌症都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癌症遺傳除了「易感性」,還取決於心理因素、飲食因素及生活習慣等綜合作用。
在所有癌症中,存在明顯遺傳傾向的僅佔5%~10%。如果家族中有一人患癌,不必談癌色變;如果直系親屬中2~3人患同一種癌症,可高度懷疑有家族性患癌的傾向,但必須通過基因檢測予以排查。
6. 全世界每年新發現惡性腫瘤患者約635萬例參考文獻
惡性腫瘤即癌症,是人體內的正常細胞在各種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發生癌變,使正常細胞變為惡生癌細胞,局部組織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目前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最嚴重疾病之一。按照1980年全世界16種常見癌症和統計,每年就發生病例數635萬,其中中國估計為100萬,死於癌症者每年達80萬人,即平均每天有2000人被癌症奪出生命。此外,惡性腫瘤造成大量勞動力損失,醫療費用高,如美國僅1990年癌症治療花費即達1040億美元,造成社會資料的大量消耗,還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精神損失。因此,惡性腫瘤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
預防的控制惡性腫瘤的危害,首先是研究惡性腫瘤在人群中分布規律,影響分布特徵的主要因素,進而探討病因,制訂和評價惡性腫瘤的預防對策,以達到預防和控制惡性腫瘤的目的。
(1)惡性腫瘤的流行特點 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逐年上升。
1)從地區分布看 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存在著區別,同一惡性腫瘤在不同的地區分布也不相同。如肝癌在歐美常見,日本、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和我國沿海地區、長江以南諸葛亮省高發。胃癌在日本、智利、芬蘭、奧地利、冰島和我國甘肅河西走廊、膠東半島、江浙沿海發病率較高。食管癌在伊朗東北部、南非(斑同族)、肯亞等國多見,我國河南、山西、河北及北京為高發區,以太行山為中心,向四周逐斬減少。我國腸癌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長江以南高於華北地區。鼻咽癌在東南亞及我國華南等地(廣東、廣西、雲南、江西、湖北)高發,且僑居海外的華僑中鼻咽癌發病率高於當地人。
2)從城鄉分布看 我國惡生腫瘤的死因順位城市以肺癌居首位,農村以胃癌居首位。城市人口中結腸、直腸及肛門癌死亡率明顯高於農村,而農村的宮頸癌死亡率顯著高於城市。
3)從人群分布特點看 不同年齡、性別、種族、職業、移民等人群中,腫瘤發病情況不同。任何年齡都可發生惡生腫瘤,但發病率多隨年齡同步增長。兒童最多的是白血病、腦瘤及惡性淋巴瘤;青壯年常見的是肝癌和白血病;中老年期多以胃、食管、宮頸及肺癌為主。惡性腫瘤的性別分布,男比女多發,約為1.99:1,女性比男性高的只有膽囊、甲狀腺、乳腺及生殖道腫瘤;職業性膀胱癌主要發生在橡膠、電纜製造等行業,職業性肺癌以接觸石棉、砷、鉻、鎳及放射性礦開采等行業為多。惡性腫瘤的種族差異十分明顯,鼻咽癌多見於中國廣東人;原子性肝癌多見於非洲斑同族人,印度人口中口腔癌發病多,哈薩克人食管癌較常見,宮頸癌在以色列猶太人中少見。
(2)惡生腫瘤的主要危險因素 引起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可分為行為及生活方式、環境理化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葯物因素、病毒因素等六類。
1)行為及生活方式 吸煙與多種癌症的發病有關,其中與肺癌的關系最為密切。吸卷煙可提高肺癌死亡率10倍以上,且吸煙年齡愈早,吸煙量愈大,發生肺癌的危險性也愈大。吸煙除導致肺癌外,還可引起口腔、咽、喉、食管、胰腺、膀胱等多種癌症。
飲酒與口腔癌、咽癌、喉癌、直腸癌有關。長期飲酒可導致肝硬化繼而可能與肝癌有聯系。飲酒又吸煙者可增加某些惡性腫瘤的危險性。
腌制食品、鹹菜等是胃癌的危險因素;亞硝酸鈉是一種防腐劑,它與胺在酸性(PH3.0)環境下,形成亞硝胺,後者為致癌物質。黃麴黴菌污染米、麥、玉米、花生、大豆等產生黃麴黴毒素,有致癌作用;煙熏、炙烤食品如熏腸、炎腿等可含有致癌物質苯並芘。食品精糙、長期缺鐵、營養不足時發生食管癌和胃癌的危險性增加。飲食中曬濃度低,血硒水平低易發生惡性腫瘤。
2)環境理化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類惡性腫瘤的80%-90%與環境因素有關,其中最主要的是環境化學因素,目前已證實可使動物致癌的有100多種,對人類有致癌作用的達30多種。城市大氣污染物苯並芘與肺癌有密切關系,約有10%的肺癌病例由大氣污染(包括與吸煙的聯合作用)所引起。
電離輻射可引起人類多種癌症,如急性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等。
3)社會心理因素 獨特的感情生活史可導致癌症的發生。家庭的不幸事件,工作學習過度緊張,不協調的人際關系,兒時的父母早亡、離異,成年後的再遭挫折、喪偶、事業失敗,悲衰和持續緊張壓力引致絕望等,都是導致癌症的重要社會心理因素。
個體的性格特徵與惡性腫瘤也有一定關系:①多愁善感、精神抑鬱;②易躁易怒、忍而性差,沉默寡言、對事物態度冷淡;③性格孤僻,脾氣古怪;長期處於孤獨、矛盾、失望、壓抑狀態,是促進惡生腫瘤生長的重要因素。有人將此種性格稱之為"癌症性格"。
4)葯物因素 目前已證實可誘發惡性腫瘤的葯物有多種。如雌激素的長期使用可致陰道、子宮頸癌、砷劑可致皮膚癌,放射性核素、葯物碘、磷過多地接觸或接受可引起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長期服用非那西汀會誘發腎盂病;氯黴素會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亦是白血病的前期病變,環磷醯胺雖可治療癌症,但亦可誘發白血病、乳腺癌、膀胱癌。
5)職業因素 與職業有關的危險因素有物理因素如電離輻射、紫外線,以及接接多種化學致癌物。常見的已被確認的職業致癌因素見第五篇職業病章。
6)病毒因素 目前認為與人類腫瘤可能有密切關系的是乙型肝炎病毒(原發性肝癌)、EB病毒(淋巴瘤、鼻咽癌)和單純性皰疹病毒Ⅱ型(宮頸癌)。
(3)惡性腫瘤的預防 惡性腫瘤的預防措施主要是第一級和第二級預防。
1) 第一級預防 ①加強防癌健康教育:特別是對高危人群應提高他們的認識和自我保健能力,要求他們做到:加強身心修養,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正確對待人生、對待挫折,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狀態,注意飲食營養的平衡,不偏食,不反復吃完全相同的飲食,也不長期服用同一種葯物,不吸煙,避免過多飲酒,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A、C、E和膳食纖維的食物,少吃過咸過熱和燒焦的食物,不吃發霉的食物,避免過度日曬、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個人的清潔衛生,注意身體鍛煉等以增強體質,提高自身抗癌能力;②合理使用醫葯用品,切勿濫用葯物及放射線,尤其是妊娠期婦女的診斷性照射,以防上白血病、骨肉瘤、皮膚癌等的發生;③消除職業致癌因素,尤其以加強對已經確認可以引起腫瘤的物質的檢測、控制與消除,以預防職業性腫瘤的發生;④加強勞動保護、環境保護和食品衛生,減和或消除環境中的致癌因素。
2) 二級預防 ①無症狀人群的監測:乳腺癌的監測:對30歲以上婦女應推行乳房自我檢查(圖86),40歲以上婦女應每年做1次臨床檢查,50歲以上婦女每年應進行臨床及必要時的X線攝影篩查,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30歲以上初孕歲以前月經初潮,50歲以後絕經、肥胖症、高脂膳食者,有卵巢病史及子宮內膜炎病史者,篩查時,應特別注意;②宮頸癌的監測:一切有性生活的婦女均有發生宮頸癌的危險,應從有性生活開始每2-3年進行1次宮頸脫落細胞塗片檢查;③結腸、直腸癌的監測:4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1次直腸指檢,50歲以上人群,特別是家族腫瘤史、家庭息肉史、息肉潰瘍史及結腸直腸癌史者,應每年進行1次大便隱血試驗;每隔3-5年做1次真腸鏡檢查。
有症狀人群的監測:由於人體所患的惡性腫瘤約75%以上發生在身體易於查出和易於發現的部位,重視常見惡生腫瘤的癌症信號(詳見第五篇二十九節腫瘤)及時主動去醫院檢查,有利於惡性腫瘤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