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素牛排做法
1.將黃瓜,火腿,魔芋切成小塊
2.放入攪拌機里,攪成泥狀,再加入蔥粒
3.加入麵粉,鹽,番茄醬,攪拌均勻
4.放入平底鍋內,煎至兩面微黃即可
㈡ 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們有什麼樣的飲食習俗
美國:早餐吃雞蛋、牛奶和麵包。午餐人們從自帶的小紙袋裡取出幾片三明治一根香蕉,再沖上一杯咖啡。晚餐人們最愛吃的是牛排或豬排。美國人往往在家中設"自助餐",自助家宴 為了更方便款待客人。這種"自助餐"更能顯示主客之間的親近和隨便。炊務均由全家人分擔,常常是女主人燒菜,男主人調雞尾酒。有時客人也可"大顯身手",以增進主客間的親密氣氛。 日本: 日本菜的一個特徵是清淡。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日本料理是懷石料理懷石」一詞是由禪僧的「溫石」而來。那時候,修行中的禪僧必須遵行戒律,只食用早餐和午餐,下午不可吃飯。懷石料理與茶道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有客人來訪時,主人會把珍藏的茶具拿出來泡茶,但因為空腹飲濃茶會使人感到不舒服,所以為了達到愉快的飲茶,需要在喝茶前吃一些簡單的料理,適當地填飽肚子,這就是茶懷石料理。有人總結日本菜的特點是「五味、五色、五法」。「五味」是甜、酸、辛、苦、辣,「五色」是白、黃、赤、青、黑,「五法」是生、煮、烤、炸、蒸。基本不用油,即使是炸也用植物油。低熱量、低脂肪,加上經常使用豆製品,成為日本人長壽的飲食秘訣。 印度:在印度,越有文化越有地位的人越吃素; 中國菜「清清白白」,印度菜「糊糊塗塗」 ; 赴家宴、光著腳、手抓飯,表達的是親密朋友之情! 印度菜口味較濃,但愈往北部則口味漸淡。新德里是印度美食中心,大小餐廳林立,一般食物的烹調法自古以來就受蒙古人的影響,其中最受人歡迎的一道菜叫做坦肚喱(Tandoori),是用香料腌過的雞,放入一種印度特製的爐灶上用文火烤,到一定火候時,雞肉芬芳而肉汁也未被烤乾,十分美味可口。除了用雞烤之外,魚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烤,一樣的美味可口。還有一道叫做[可馬]的咖哩料理也很受歡迎,是把肉用凝乳泡軟,即可食用,味道很特別。印度還有一種「家常菜」,普通老百姓常常都吃這個,是用一種未切的麵包叫Nan,用來和米飯一起配著咖哩吃,米飯的清香夾帶著咖喱的美味,定能讓你一飽口福的。
中國: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中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㈢ 印度人真的不吃豬肉和牛肉嗎那他們平時吃什麼肉呢
印度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家,有很多國外的人去印度旅遊的時候,都會發現印度人大多不吃牛肉也不吃豬肉,那麼有很多人就會非常的好奇,印度人不吃這些常見的肉類,他們到底吃什麼肉呢?旅遊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休閑方式,那麼去印度旅遊的話就要了解當地的文化,不要因為自己的一些行為和語言導致一些麻煩的出現。
㈣ 在西方餐桌禮儀中,通常我們吃牛排時,左右應該拿什麼餐具
牛排的吃法:
1、當服務員把牛排端到餐桌上時,需等上兩三分鍾,然後開始倒醬汁,切牛排。剛烤好的牛排,溫度比較高,讓牛排靜置一會兒,這樣牛排中的溫度會平均散開,肉質軟化,牛排才顯得鮮嫩。
2、餐具拿法是左叉右刀,左手拿叉子,右手拿刀。切割或叉肉時,分別用左右手的食指抵住叉子和刀的柄,方便使力。
3、切牛排的時候,通常是從牛排的左邊,由外面到裡面切。用叉子插住牛排左邊,固定好牛排。然後,在叉子的右側,用適當的手腕力量,用刀切下大約一口大小的牛肉,將牛排叉入口中。
4、切肉時要看清牛肉的紋理,逆著紋理切。切向和紋理垂直90度,切下來的牛肉容易咀嚼,沿著紋理切,不易咬動。
5、如果把牛排切成幾大塊,或者對半切。又為了方便後續方便食用,把牛排切成一個個小塊,慢慢叉著吃,這些都是不太好的做法。這會使得牛排迅速冷卻,肉汁流失,牛排變冷,口感下降。
吃牛排的禮儀:
1、准備切牛排的時,身體坐直,頭稍微低一點,這是西餐禮儀中的正確坐姿。切牛排的時候,左右手臂靠近身體,微微發力夾緊身體,肘部不要離身體太遠。吃牛排時,還是要坐端正,腰部挺直,頭部適當平直,用叉子叉入牛肉口中,不要彎下腰來吃。
2、把叉刀分別放置在盤子上,左叉右刀,呈「八」字形狀。這樣,服務員就會知道客人還在用餐中,不會收走餐具和食物。這也是標準的西餐刀叉禮儀。
3、吃完牛排後,把刀叉以4點鍾和10點鍾方向斜放於餐盤上,或把刀叉者豎直放於餐盤上。這表示用餐完畢,服務員可以來收走餐具。
4、切牛排時第一次沒有切下來,再切第二次第三次的時候,千萬不要像鋸子那樣來回拉,發出「滋滋滋」的聲音,這樣不是很禮貌。
㈤ 美國,印度,日本和德國的飲食習慣和見面禮節
日本: 飲食習慣: 日本料理以魚、蝦、貝等海鮮品為烹飪主料,並有冷、熱、生、熟各種食用方法。 日本人講究食品營養學,講究菜點的色澤和形狀,口味多為咸鮮,清淡少油,稍帶甜酸和辣味。 日本人愛吃魚以及各種海味、瘦豬肉、牛肉、雞、鴨、雞蛋和各種野生禽類及蔬菜、豆腐、紫菜,但不吃羊肉、豬內臟及肥豬肉。日本人很講茶道,餐前餐後都喜歡喝茶,特別喜歡喝清茶。
見面禮節:日本人通常以鞠躬作為見面禮節。在鞠躬的度數、時的長短、次數等方面還有其特別的講究。行鞠躬禮時手中不得拿東西,頭上不得戴帽子。日本有時還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一般日本婦女,尤其是日本的鄉村婦女,只是鞠躬.日本人與他人初次見面時,通常都要互換名片,否則即被理解為是不願與對方交往。
德國: 飲食習慣: 德國菜以酸、咸口味為主,調味較為濃重。烹飪方法以烤、燜、串燒、燴為主。
見面禮節:德國人比較注重禮節形式。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行握手禮。與熟人朋友和親人相見時,一般行擁抱禮。在與客人打交道時,總樂於對方稱呼他們的頭銜,但他們並不喜歡聽恭維話。對剛相識者不宜直呼其名。
美國:飲食習慣:在吃主食之前,一般都要吃一盤色拉。炸蘑菇和炸洋蔥圈可作為開胃食品,牛排、豬排和雞(腿)為主食,龍蝦、貝殼類動物以及各種魚類,甚至包括淡水魚被統稱為海鮮。炸土豆條則是深受人們喜愛且幾乎成了必不可少的食物。喜歡吃沙拉,且全年都會供應,尤其是在夏季。
見面禮節:美國人的見面禮節,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簡單的。在一般情況下,同外人見面時,美國人往往以點頭、微笑為禮,或者只是向對方「嗨」上一聲便作罷。不是特別正式的場合,美國人甚至連國際上最為通行的握手禮也略去不用了。若非親朋好友,美國人一般不會主動與對方親吻、擁抱。
印度:飲食習慣:印度因為宗教的原因,素食、麵食偏多,牛羊肉比較少,多的是雞肉,另外咖喱味比較濃。且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低者才樂於吃肉食。由於印度南部氣候炎熱,當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對就輕多了。他們喜歡吃中餐,喜歡分餐制,不習慣用刀叉和筷子,一般用手抓食。
見面禮節: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現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㈥ 歐洲人的餐桌上常見牛排、奶油、乳酪等食品,而中國、印度的主食以米飯、麵食為主,為什麼
一、 中西飲食文化
(一)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國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中國的飲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絕,賞心悅目。這種悅目,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成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
中國的傳統飲食有四大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見面常問「吃了沒有」,可見飲食文化的地位。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和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
2.重養:以「五穀」養「六臟」,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中國的飲食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3.重味:中國的飲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孫中山先生講「辯味不精,則烹調之述不妙」,將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4.重理: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中國的飲食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
西式餐飲的主要特點是:一是生, 如牛排帶血絲;二是冷, 如凡是飲料都加冰塊;三是甜,無甜不餐,無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飲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
此外西餐還有以下顯著特點:
1.重視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根據人體對各種營養(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的需求來安排菜或加工烹調。
2.選料精細,用料廣泛。西餐烹飪在選料時十分精細、考究,而且選料十分廣泛。如美國菜常用水果製作菜餚或飯點,咸里帶甜;義大利菜則會將各類麵食製作成菜餚:各種面片、面條、面花都能製成美味的席上佳餚。
3.講究調味,調味品種多。西餐烹調的調味品大多不同於中餐,如酸奶油、桂葉、檸檬等都是常用的調味品。
4.注重色澤。在色澤的搭配上則講究對比、明快,因而色澤鮮艷,能刺激食慾。
5.工藝嚴謹,烹調方法多樣。西餐十分注重工藝流程,講究科學化、程序化,工序嚴謹。西餐的烹調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燴、烤、燜、焗、炸、熏、鐵扒等十幾種,其中鐵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講究。烹調的炊具與餐具均有不同於中餐的特點。特別是餐具,除瓷製品外,水晶、玻璃及各類金屬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飲食產生差異的原因
(一)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淵源
中西方在社會發展、傳統文化思想、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1. 中國傳統文化。早期中國文化受地理環境的制約很大。中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東南則是茫茫的大海。中國文化的溫床——黃河流域,土地比較肥沃,但是氣候條件比較惡劣。盡管先秦諸子百家,相互詰難,殫精竭力,卻殊途同歸,目的都是要建立一個沒有爭斗的理想世界。中國文化還具有另外的兩大特徵是追求適用和仁愛特徵。追求適用表現在所有的實用的技術十分發達,如農業科技和醫學十分發達。仁愛是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愛人」表面出來,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
2. 西方文化。廣義的西方文化是指產生於西半球與東方文化相對應的文化體系。狹義的西方文化即僅指歐洲文化。她的源頭在地中海東北部的愛琴海。由於這種文明的發源地里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資料不是那麼充裕,人們必須努力探索自然的奧秘。因此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服務人類就成了歐洲精神的主流。在征服自然、培養科學意識的過程中,西方人特別重視發展理性思維,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徵。同時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人也不斷地認識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個主要特徵就是以個人為社會本位,以自我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嚴。眾人之間利益界限劃分明顯,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間,互不幹涉。
(二)東西文化差異影響飲食差異
飲食觀念是人們在食物的製作和食用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深受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尤其是哲學的影響。不同的哲學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將產生不同的飲食觀念。中國的飲食觀念是五味調和,西方的飲食觀念是個性突出。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哲學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而產生的。
首先,從哲學思想看,中國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核心是講究「氣」與「有無相生」;西方哲學思想則講究實體與虛空的分離與對立。
其次,從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來看,基於哲學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國講究天人合一,強調整體功能;西方講究天人分離,強調形式結構。
第三,在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上,由於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國強調整體功能,西方強調形式結構。中國的整體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體功能。它的整體性質的顯現是靠整體之氣灌注於各部分之中的結果,各部分的實體結構是相對次要的,而整體灌注在這一實體結構中的「氣」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國人看來,只有不同的東西綜合起來才能形成美,於是生活中以和為貴,烹飪上以和為美。西方人對形式結構的強調也直接源於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個實體的世界,對實體世界的具體化、精確化就是形式。
三、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認為飲食只是一種手段,因而享受在飲食中並不佔重要位置,故而不會過分地追求口味。對於烹飪食物,營養性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菜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色彩上對比內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然而,中國人卻是一種感性飲食觀念。中國人很重視「吃」。人們把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還用它維持健康,即「葯補不如食補」;同時人們對美味展開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可見,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而西方人則自始至終堅持著從營養角度出發,輕視飯菜的其他功能。
四、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一)就坐形式的差異
中美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的宴席,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
西式飲宴上,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二)用餐工具的差異
中國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湯匙,吃飯用碗盛;而西方人則是盤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使用筷子。筷子可說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中國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學者以文化英雄的優勢勝過了西方的野蠻武士。一雙筷子和一張要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於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
(三)就餐方式的差異
通常中國人請客吃飯採取的是一種「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餚,往往一道菜剛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眾人通力合作,共同「消滅」盤中之物,最後結賬也是爭相付錢。一切行為都強調突出的是一個「合」字。
而受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西方人請客吃飯的習慣是每人一份,且主客雙方各自點自己的飯菜,不必考慮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時也只吃自己的盤中餐,付錢也往往採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賬。
五、中西餐飲對象差異
(一)餐飲對象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有些中國人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小。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二)一日三餐的飲食差異
中國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應吃饅頭、豆包、稀飯等,還要適當增加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豆漿、雞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飯、面製品中任意選擇。副食品的種類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但是中國人沒有吃夜宵的習慣,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習慣。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麵包、牛奶、雞蛋、果汁、麥片、咖啡、香腸等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點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漢堡包、熱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較豐盛,如牛排、豬排、烤肉、炸雞等,配麵包、黃油、青菜、水果、點心等。美國餐館很多,一般供應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飯)、全餐等各種形式的餐飲,價格一般比較低廉,也可點菜,點菜價格最高。他們在臨睡前有吃點心的習慣,成人以水果、糖果為主,孩子則食用牛奶和小甜餅。周末或假日,許多家庭只吃兩頓飯。他們將早餐和午餐合並為一頓,稱為早午餐。
總結
西餐與中餐一樣, 是一種飲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會有傳播和交流,盡管不同的社會歷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徵,造就中西方迥異的飲食背景,但從本質上講,「吃」的內涵並不會因為這些差異而改變,講究品種多樣,營養平衡,搭配合理,重視健康已成為中西方飲食科學的共識,這是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發展。
㈦ 外國人吃牛排,多會吃牛的哪部分的肉,弄到幾成熟
大多會吃菲力(菲力也分很多種)或莎朗,再高一級等級的餐廳會吃菲力眼。
當然,美國也會有很多吃t骨。
通常越油膩的,越重口味的牛排適合越熟。比如莎朗我就會點medium(外國不用幾分熟這種形容方式),medium 是牛排外層是煎過的咖啡色,但切開後裡面是平均的粉紅色。
如果是比較細膩的牛排像菲利眼,medium實在有點浪費食材,我會點medium rare,也就是外層咖啡色,內層粉紅色,最內層帶一點暖色的紅色。
㈧ 印度,日本,德國的飲食習慣,見面禮節是什麼!!!!
國
美國成立時間不長,國內各類移民又不計其數,因此美國的禮儀文化可以說是多種文化的匯合,有不少都與中國人的習慣截然相反。
一、見面的禮儀。
美國人見面時,不一定會握手,只要笑一笑,打個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見面,而中國人則視握手為一個基本禮節。但在中國握手並沒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國人握手是有一定禮節的。例如男女之間,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無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點頭鞠躬致意;長幼之間由長輩先伸出手;上下級之間,由上級先伸出手;賓主之間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時應注視對方,並摘下手套,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在美國,人們見面時喜歡直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一會兒就改稱名字。而在中國,人們很喜歡被稱為某某經理,某某總裁,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但在美國,人們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於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來稱呼別人。另外,在與人交談時,切不可談及個人的私事,諸如年齡、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別人買的東西不可問其價格;如果看到別人回來,也不能問他去哪兒了或者從哪裡來,否則就會遭人厭惡,美國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來了」這句話來表示對提問人的輕蔑。而在中國,人們對個人隱私的界限遠沒有這么深刻,人們並不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國人與美國人打交道時,在中國人看來很普通地問對方一些家庭情況,美國人就很可能認為你侵犯了他的隱私,別有用心,一樁生意很可能就這樣泡湯了。
二、送禮、約會、作客的禮儀。
一般來說,美國人不隨便送禮,禮物通常不很貴重,只是些書籍、文具、巧克力糖之類的物品,在探病時則以送鮮花與盆景為主。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人以為單數是吉利的,有時只送三隻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國則講究成雙成對。美國人在收到禮物時,一定要馬上打開,當著送禮人的面欣賞或品嘗禮物,並立即道謝。另外,美國人的禮物重視包裝,很可能你收到一份里三層外三層精美包裝的禮物,打開卻只能是幾顆巧克力糖而已,你也不要因此覺得失望,或者認為美國人小氣,相對於禮物的價值,美國人更注重的是心意。
美國人辦事重效率,往往每天都有嚴格的計劃,因此去美國家庭作客都要提前預約,否則打亂了別人的計劃,就會被認為是不速之客,吃閉門羹。所以應該提前一兩天寫信或打電話預約。一旦約定,就要准時到達,不能遲到,也不要太早到,因為客來之前,主婦都要布置客廳准備茶點,如果去早了,主婦尚未准備好,又要接待你,就造成許多不便。而那些規模較大的正式場合,守時更為重要,萬一去早了,也應在外面等幾分鍾後再進去。
在進門之前,應該把鞋上的泥土擦乾凈,以免弄臟地板。進門後要摘帽。並把雨衣雨傘留在室外。然後先向女主人問好,再向男主人問好。若主人家賓朋滿座,只需與主人和相識者握手,對其他人點頭致意即可。如果主人請你坐,你就應該馬上坐下,不要推託不坐下,也不要隨意翻動主人的用品,更不可問用品的價格。作客時,不要輕易吸煙,如想吸時應問在座的女士是否介意,並先向其他人敬煙。若主人向你敬煙,即使你自己有煙,也要接受主人的煙,這與中國人的習慣不同,中國人往往會因為客氣而有所推拒,但這在美國人眼裡,他就會認為你看不起他,而使朋友之間關系變壞。作客時間一般不宜過長,但飯後不要立即告辭,應再與主人攀談一會兒。若夫婦同去作客,應由妻子先起立告辭。如果你與主人不太熟,作客後應打電話或寫短柬以表謝意。這樣美國人會認為你很懂禮貌,從而留下一個好印象。
三、餐桌上的禮節。
在用餐時,應等到全體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後才開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而中國人往往習慣一邊上菜一邊用餐,女主人往往是最後開始坐下進餐的。在用餐時,始終保持沉默在美國是不太禮貌的,但咀嚼食物時也不要講話,講話時不應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著刀叉亂晃。在餐桌前不應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噴嚏或咳嗽也應向周圍的人道歉。取菜時,最好每樣都取一點,這樣會使女主人愉快。用餐完畢後,女主人應先離座,客人再一起隨著離開,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來的樣子折起,除非主人請你留下吃下頓飯。
在席間,主人應使談話始終活潑而風趣,使每個客人都不受冷落。主人的吃飯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數人已吃完,而少數人尚未吃完,更應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席間,客人將刀叉掉在地上,應禮貌地為其換一把。若客人不慎將盤碗打碎,女主人應鎮靜地收拾干凈,安慰客人,絕不能顯出不悅之色。最後,主人絕不能在客人面前計算請客的花費。
四、服飾的禮儀
美國人的服裝以體現個性為主,很難從穿著上看出他們是富有還是貧窮,他們的身份地位如何。如果是一位穿著時髦筆挺西裝的男士,看上去似某大公司的老闆,其實他可能是演藝界的藝員,甚至是一個美容美發師。穿著牛仔褲運動鞋舊T恤的,看似流浪漢,其實卻可能是一位不修邊幅的教授。因此,在美國,萬萬不可先敬羅衣後敬人。曾經有美國外商來華,接待人員乍一見便以為那西裝筆挺的一定是老闆要員,而忽視了一行人中的大鬍子。雖然把熱情過多地傾瀉到了「西裝筆挺」上,還好,也沒冷落了「大鬍子」。稍後,一介紹身份,方知道誰是真正的老闆,而那個「西裝筆挺」不過是雇員。因此在美國,穿得好的不一定有錢,穿得不好的不一定沒錢。若簡單地以衣帽取人,不僅會主次不分,使自己陷入窘境,而且會讓美國人輕視。
雖然美國人穿著隨便,不像歐洲人這么講究,但在美國的穿著可謂「不怕穿破,不許穿錯。」有許多場合,服飾有很嚴格的規定。例如,美國許多公司上班有專門設計訂做的制服,在律師樓和銀行上班的老闆和職員們天天都是西裝筆挺,而且每日均需要換,若兩日相同,就容易被人誤會是個夜晚沒有回家更衣的人。再例如在美國舉辦各種宴會,往往在請柬上註明是否「黑領結」。如果註明了「黑領結」,男士則一定要穿無尾禮服,系黑色領結,女士必須穿晚禮服。這時,男士的長條領帶,女士的褲裝都上不了檯面。如果沒有註明「黑領結」,而表示是「正式穿著」,那麼西服就可以上場。如果寫的是「白領」,表示要穿燕尾服,系白色領帶。因此什麼宴會穿什麼樣的衣服,是很有講究的。試想,如果在一個不怎麼正式的場合,每個人都是一身短打扮,唯獨你一個人身著深黑筆挺的燕尾服;或者每一個都雲鬟高挽,長裙及地,唯獨你一人一襲T恤,這種巨大的不協調,你自己不覺得張狂,別人也會看著你在人堆里悠悠晃晃不像個東西。而且在美國,這是對宴客的主人大不敬的明確表示,主人也會因此對你感到厭惡,從而與你斷絕來往,這會是你的一大損失。因此注意場合與服裝的搭配在美國尤為重要。
總之,美國與中國之間有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同樣其它的西方國家,也有各自的文化習慣,因此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到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自己帶來了便利,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以便在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並能取得良好的結果。
美國人在吃午餐和吃晚餐之前,通常要喝點雞尾酒,但在加利福尼亞州,人們大都喝葡萄酒。
同時,在吃主食之前,一般都要吃一盤色拉。炸蘑菇和炸洋蔥圈可作為開胃食品,牛排、豬排和雞(腿)為主食,龍蝦、貝殼類動物以及各種魚類,甚至包括淡水魚被統稱為海鮮。炸土豆條則是深受人們喜愛且幾乎成了必不可少的食物。
另外,應特別注意的一點,如有吃剩的食物,一定要打包帶回家,以免浪費。
美國人在吃飯的時候是刀具並用,而且他們的用餐方式也是很有講究的。因此,在應邀與美國朋友一起吃飯時,應特別注意他們的用餐習慣。一般情況下,餐桌上擺放有一幅餐刀和兩幅餐具,外邊的餐具供你吃色拉,里邊的餐具用於吃主食和其它點心食品,餐刀用來切肉食。如果你兩手並用,應左手握具,右手握刀,而且一次握刀時間不能太長。
美國人的早餐有:炒或煮雞蛋、香腸、油炸土豆片、薄煎餅、果子凍、烤麵包、松餅、桔子汁以及咖啡等。
如果你是初到美國餐館用餐,那麼應該注意如下事項:
1、選擇合適的餐館(如:家庭式餐館、特色餐館以及自助式餐館等);
2、餐館營業時間(上午11:30開門營業,直到夜晚);
3、一般都應事先預訂餐位;
4、到達餐館後,不能徑直地到餐桌旁入桌,除非餐廳有「隨意就坐」的告示;
5、付款時,別忘了留給服務員一定比例的小費(一般為實際總額的10%~15%)。
隨著美國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快餐食品便應運而生。其快餐連鎖店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麥當勞快餐連鎖店。供應的快餐食品有:漢堡包、烤牛肉、牛排、火腿、三明治、肯德雞、油炸土豆片、烘餡餅、冰淇淋以及各種碳酸飲料等。
在麥當勞,千萬記得,吃完要把垃圾自己清理,拖盤放到垃圾箱上,香港,大陸都不管,否則會是白眼.!
美國人用餐的戒條主要有以下六條:
其一、不允許進餐時發出聲響;
其二、不允許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許吸煙;
其四、不允許向別人勸酒;
其五、不允許當眾脫衣解帶;
其六、不允許議論令人作嘔之事。
印度
印度交際應酬禮節繁多:合十禮、擁抱禮、貼面禮、摸腳禮、舉手禮等。也流行握手禮。印度人迎接嘉賓往往要向對方敬獻用鮮花編織而成的花環。印度人以往對等級、地位、身份極其關注。印度所特有的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其一,「婆羅門」,即僧侶;其二,是「剎帝利」,即名門、貴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羅」,即賤民。此外,還有 「不可接觸的賤民」,叫作「哈里真」。傳統的種姓制度廣遭非議,但影響猶在。
印度人主食有大米及麵食,烹調方式有炒、煮、燴三種,喜加入各種香料,尤其是辛辣類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別多,而且社會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葷食。根據教規,印度教教徒和錫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耆那教徒則既忌殺生,又忌肉食。
印度人用餐習慣右手抓食。
日本
日本人通常以鞠躬作為見面禮節。在鞠躬的度數、時的長短、次數等方面還有其特別的講究。行鞠躬禮時手中不得拿東西,頭上不得戴帽子。日本有時還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一般日本婦女,尤其是日本的鄉村婦女,只是鞠躬。
在日本鄉村民間,送別親友往往還會向對方行跪禮或搖屐禮。婦女所行的為跪禮,即屈膝下跪,男子所行的搖屐禮,手持木屐在空中搖動。
日本人與他人初次見面時,通常都要互換名片,否則即被理解為是不願與對方交往。
在交際場合,日本人的信條是「不給別人添麻煩」。因此,忌諱高聲談笑。但是在外人面前則大都要滿臉笑容。日本人認為這是禮貌。
日本飲食一般稱之為和食或日本料理,可歸納為「五味」、「五色」與「五法」。「五味」為:春苦、夏酸、秋滋、冬甜,澀味。 「五色」是:綠春,朱夏,白秋,玄冬,再就是黃色的廣泛運用。所謂「五法」指烹飪方法:蒸、燒、煮、炸、生吃五種。
日本人的飲食禁忌為:不吃肥豬肉和豬的內臟,也有一些人不喜歡吃羊肉和鴨肉。日本人非常愛喝酒,人們普遍愛好飲茶。
日本人在用餐時,有「忌八筷」之說:其一,是忌舔筷;其二,是忌迷筷,即不準拿著筷子在飯菜上晃來晃去;其三,是忌移筷,即不準夾了一種菜又夾另一種菜,;其四,是忌扭筷,即不準將筷子頭反過去,吞在口裡;其五,是忌插筷,即不準將筷子插在飯菜里,或是把它當作叉子,叉起飯菜吃;其六,是忌掏筷,即不準用筷子在飯菜里扒來扒去;其七,是忌跨筷,即不準把筷子跨放在碗、盤之上;其八,是忌別筷,即不準用筷子當牙簽用
德國
德國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往往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紀律嚴明,法制觀念極強。
第二,講究信譽,重視時間觀念。
第三,極端自尊,非常尊重傳統。
第四,待人熱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須指出的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對禮節非常重視。與德國人握手時,有必要特別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握手時務必要坦然地注視對方,二是握手的時間宜稍長一些,晃動的次數宜稍多一些,握手時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視稱呼,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鮮明特點。對德國人稱呼不當,通常會令對方大為不快。一般情況下,切勿直呼德國人的名字。稱其全稱,或僅稱其姓,則大都可行。與德國人交談時,切勿疏忽對「您」與「你」這兩種人稱代詞的使用。對於熟人、朋友、同齡者,方可以「你」相稱。在德國,稱「您」表示尊重,稱「你」則表示地位平等、關系密切。
提起德國美食,不能不提起德國香腸,德國人喜歡肉食,尤其喜歡吃香腸。他們製作的香腸有1500種以上,許多種類風行世界,像以地名命名的"黑森林火腿",可以切得跟紙一樣薄,味道奇香無比。德國的國菜就是在酸捲心菜上鋪滿各式香腸,有時用一整隻豬後腿代替香腸和火腿,那燒得熟爛的一整隻豬腿,德國人可以面不改色地一個人幹掉它。
德國菜以酸、咸口味為主,調味較為濃重。烹飪方法以烤、燜、串燒、燴為主。藍格的桌布上擺著一筐麵包,客人在等待中可以慢慢享用,德國麵包很有咬勁,牙齒好的人才能品嘗出味道。德式的湯一般比較濃厚,喜歡把原料打碎在湯里,這大概與當地天寒地凍的氣候有關。據說德國人生性比較儉朴,水煮香腸,一鍋濃濃的馬鈴薯豆子湯,加上有名的腌制酸菜和麵包,一頓飯便打發了。
此外,德國美食還有著名的德式清豆湯、德式生魚片、德式烤雜肉、德式肉腸、酸菜、德式蘋果酥、煎甜餅等。
一日三餐
德國和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點,午餐一點,晚餐七點。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間喝午後咖啡,吃蛋糕。
與中國的飲食習慣不同,德國人最講究、最豐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館或政府機構的餐廳,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有主食、肉類、蔬菜、飲料、水果等,不僅品種豐富,且色香味俱佳。而在普通百姓家,不論其家境窮富,其早餐的內容一般般都大同小異:首先是飲料,包括咖啡、茶、各種果汁、牛奶等,主食為各種麵包,以及與麵包相配的奶油、乾酪和果醬,外加香腸和火腿。德國人吃飯的效率很高,他們可以在短短的10分鍾內把這些豐盛的食品搭配完畢並吃完,為其一上午緊張的工作提供能量。
德國的午餐一般多在單位食堂或快餐館就餐,是名副其實的快餐,如一個由土豆、沙拉生菜和幾塊肉組成的拼盤,外加一杯飲料。在有家庭主婦和未成年孩子的家庭,午餐也較簡單,如一塊熟肉、肉餅配煮菜和麵包,或燉牛肉配米飯和生菜,再簡單的就像中國的打鹵面一樣,用肉汁拌義大利面條,飯後喝一杯咖啡或吃一個冰淇淋。德國人簡化午餐並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節省時間。
德國人的家庭晚餐通常是冷餐,內容是很豐盛的:一盤肉食的拼盤;鮮嫩可口的蔬菜,如小蘿卜、西紅柿、黃瓜;新鮮的水果,如葡萄、櫻桃。有的家庭主婦還擺出各種風味的於酪,主食是麵包。晚餐時間比較寬余,一家人圍坐在桌前,邊吃邊聊。
除了一日三餐外,有些德國人習慣在下午四五點鍾「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塊蛋糕或幾塊餅干。中上層家庭喜歡在此時邀請朋友來家裡品茗聊天。在這樣的聚會上,客人可以品嘗到飲譽四海的德國糕點,德國婦女一般都練就一手烤制點心的手藝。不過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這種午後清閑的享受也只有在周未、假期或休假時才有可能。
大餐菜譜
德國大餐的典型菜譜是:
冷盤:奶油、乾酪、鮮魚或罐頭魚、灌腸製品、火腿、魚(肉)凍配鬼子姜、魚或肉拼盤、煮的或烤的家禽、蒜烤豬裡脊、紅燒肉、煮舌頭、沙拉、稀奶油、酸奶、雞蛋沙拉、半烹雞蛋。
第一道菜:肉、魚、蔬菜、米或豆類等做的濃湯,家禽或野味湯,各種肉、米、通心粉和蔬菜等做的清湯,有攤雞蛋和餡餅的雞蛋清湯,家常面條雞湯,肉或魚做的稠辣湯,農民湯,酸黃瓜湯。
第二道菜:煮的或烤的魚配土豆和蔬菜 ,燜或烤的牛肉,烤家禽或野禽,肉餅炸豬排,煎薄豬排、雞肉餅、肉餅或炸肉餅;小香腸和短粗香腸配熬白菜、荷包蛋、攤雞蛋以及焦烤菜餚。
甜食:新鮮水果和草莓;新鮮水果或罐頭水果,煮草莓或果凍、果酸、乳脂果汁凍,加水果汁和甜汁的露酒、布丁、蘋果泥,冰淇淋;各色各樣的點心。
每個人進餐時,桌上必須備有奶油,午餐一定要以黑咖啡或牛奶咖啡結束。午餐和晚餐則用啤酒。水果冷盤必須是冷的。
㈨ 英國殖民印度時期,英國人在印度吃牛排嗎
當然吃了。英國人是殖民者,是主人,印度人只是僕人。
當然,為了不激怒僕人,英國人不會當著印度人的面吃牛殺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