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為什麼被稱作山歌

印度為什麼被稱作山歌

發布時間:2022-07-24 01:10:26

① 東南亞某個國家音樂

1英國
對於中國樂迷們來說,所謂「英式」(Brit-pop)是一個紀念性的符號。它充斥著太多人的青蔥歲月,同時現在仍然回盪在新一代年輕人的音樂夢想中。年輕的孩子們正在狂熱地痴迷弗蘭茲·費丁南德(Franz Ferdinand)或者基恩(Keane)這些嶄新的「英式」搖滾樂隊,而青春已過的人們還在不斷從「英式」黃金十年中的作品獲取感動。如果你是個朋克樂迷,你應該會把性手槍(Sex Pistols)或者沖撞(The Clash)樂隊當成永遠的偶像;即使這些你都不知道,那你肯定熟悉披頭士(Beatles)!英倫,這個清冽驕傲的字眼讓多少樂迷心中熱血沸騰!
細說Brit-pop,有人形容它「頹廢而不絕望,感傷而不煽情,躁動而不狂熱,是一種陽光燦爛的放縱,一場充溢著生命力的哭泣。」 Brit-pop直接承繼了後朋克的憂郁和新浪潮到新浪漫的華美,很多樂迷更熟悉的也許是其中無與倫比的英式吉他的清冽。從後朋克到新浪潮到Brit-pop,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的「曼徹斯特之聲」作為承前啟後的音樂潮流,在英式搖滾樂歷史上佔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
那是一個連Brit-pop這個標簽都還沒被發明出來的年代,英國流行音樂進入低潮,曾創造新浪潮音樂的曼徹斯特在這期間也變得蕭條。正當英國音樂將在沉悶中進入90年代的時候,一支叫做石玫瑰(The Stone Roses)的樂隊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了。他們除了讓香菇頭發型,漁夫帽加連帽衫成為新的時尚,更帶來一股新的音樂之風——融合了吉他搖滾和獨立舞曲發展而成的迷幻搖滾舞曲。樂評人驚呼「上帝在第八天創造了石玫瑰樂隊才收手」。
石玫瑰給英國音樂帶來了革命——像孩子用水彩筆塗鴉般的音樂和唱片封套,嗡嗡作響的迷幻吉他舞曲,經典流行音樂創作概念的復甦……這株妖冶的「石玫瑰」在前Brit-pop年代盛開的如此燦爛!
石玫瑰樂隊1985年發行的最早的兩支單曲So Young和Tell Me中,主唱伊安·布朗就以不可思議的溫柔聲音讓人心醉。隨著鼓手Reni和吉他手John Squire不久之後的加盟,人們已清晰的看到石玫瑰已經含苞待放。終於,在也許再過50年還會被人傳唱的Made of Stone被Silvertone唱片公司在1989年4月作為單曲發表後,石玫瑰的第一張同名專輯《The Stone Roses》橫空出世。這張充滿傲慢、憐憫和無法言表的高貴氣質的唱片絕對震懾了時代,慢慢變成一代人的精神圖騰。毫不誇張地說,石玫瑰開始影響整個音樂世界,而這一切是這群街頭小子們開始根本無法預料的。在不久前英國權威音樂雜志《NME》的一次評選中,《The Stone Roses》被評為百佳唱片之首。讓我們來了解一下《NME》百佳之首的概念吧——被它壓在身下的Beatles,Beach Boys和Radiohead等等,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
可以說石玫瑰樂隊改變了90年代的英國音樂世界——因為他們「啟發」了綠洲(Oasis),收音機頭(Radiohead),污點(Blur),山羊皮(Suede)這些在整個90年代呼風喚雨的英式樂隊;但可能他們最偉大的成就是挽救了英國的搖滾樂。回到1989年,搖滾樂在英國某種程度上淪為被恥笑的對象,獨立樂隊頑固冷峻,主流音樂被極端保守的野心家們所污染。石玫瑰的處女專輯正是射向野獸心臟的一支飛箭,他們鶴立雞群,與時俱進,從懷舊的噪音製造者演變成為時代的化身。他們汲取著60年代Jimi Hendrix、The Byrds的迷幻精神和旋律,他們以Sex Pistols對道德的傲慢攻擊著制度,還擁抱著Acid House變化著的可能性。他們是一幫酷小伙兒,創作著倔強並可以隨之起舞的優美歌曲,他們擁有強烈的自我風格,他們的骨子裡閃爍著深刻、豐盈的英式吉他音樂靈魂。
像所有的經典一樣,遺憾總是與它緊緊跟隨。由於各種原因石玫瑰過早的在90年代凋零了。但幸運的是它沒有消逝,伊安那漫不經心的和孤傲的聲音還在繼續唱著,他帶著石玫瑰的靈魂繼續創作、前進。如今他已經擁有4張打著伊安·布朗印記而不是石玫瑰名號的專輯,他的音樂中保留著石玫瑰的清純雅緻,卻還多了些電子音樂的迷離氣息。他用音樂告訴我們,他雖然已經不是石玫瑰,但是他——伊安·布朗,依舊帶著一顆年輕、桀驁的心,帶著他的油漆筒,在屬於他的音樂世界肆意的揮灑、塗抹!
2法國
法國浪漫主義音樂
在法國,浪漫主義的繁榮更多體現在多位作曲家身上,其中比才(1838-1875)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歌劇《卡門》盡管因表現了普通人的愛恨與慾望,內容極為接近現實,在當時惹來極大的爭議,然而隨後卻大受歡迎,常演不衰。劇中的《愛情是一隻不羈的小鳥》(哈巴涅拉)和《花之歌》以及《鬥牛士之歌》,幾乎成為了比才的招牌唱段。而他的另一部歌劇《採珠人》和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則以抒情性見長。
在同時代作曲家中,德裡布(1836-1891)的兩部芭蕾《希爾維婭》和《葛培麗婭》,繼承了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芭蕾傳統;拉洛(1832-1892)為小提琴與樂隊的《西班牙交響曲》,有著激情奔放的異國情調;聖桑(1835-1921)的音樂以晶瑩剔透的美感而著稱,交響詩《死之舞》、《管風琴交響曲》和歌劇《參孫與達麗拉》最能代表其個性。
稍後出現的馬斯奈(1842-1912),創作了歌劇名篇《維特》,人們所熟悉的《冥想曲》出自歌劇《黛依斯》。現已公認為法國最傑出作曲家之一的弗萊(1845-1924),其音樂細膩而富於感染力,作有《安魂曲》和包括十三首《船歌》在內的大量鋼琴作品和室內樂。丹第(1851-1931)和杜卡(1865-1935),分別以《法國山歌交響曲》和《魔法師弟子》,為法國晚期浪漫主義增添了瑰麗的色彩。
中法文化年,在北京,開展了許多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動,為了把最能體現法國音樂創作現狀的音樂盛事介紹給中國的樂迷,法方將雷恩音樂節,<<跨越音樂-2005法國現代音樂會>>的舞台搬到了北京朝陽公園.雷恩音樂節,是當今法國乃至歐洲音樂潮流的前沿一極,是法國的狂歡節.這次,他們第一次正式走出國門,向中國觀眾呈獻了一台法國最有代表性,最前衛,最先鋒,最好聽的現代音樂會.(看這個的話應該很有幫助)

② 農歷三月三什麼會為其民族山歌設立假期期間舉辦山歌盛會

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節日,「三月三」不僅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將廣西壯族及各民族文化推向國際舞台。

為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滿足廣大壯族群眾的熱切願望,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每年農歷三月三為壯族歌節,並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地舉行歌節盛會。傳統節日從此煥發了青春,更受到壯族人民的喜愛。如果你在三月三時來廣西旅遊,你就有機會一睹三月三歌墟的盛況。

三月三的由來

三月三的由來傳說最廣的就是劉三姐的故事。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並且還用山歌來揭露財主們的罪惡。相傳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

宋元以後,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壯族山歌成為了人們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主要方式,並且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拋綉球的游戲。到了清代,在三月初三的時候,人們還會舉行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

③ 介紹我國的一個民族

彝族
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有諾蘇、納蘇、羅武、 米撒潑、 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 廣西四省、區。人口為5453448人(1982)。彝族屬漢藏語系 藏緬語族 彝語支,分為6個方言。原有一種表意文字,史稱爨文,也有人認為它是音節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規范試行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並開始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族源及歷史發展 對於彝族的淵源,除了西方所謂「彝族人種外來」這一類全然虛構之說以外,中國學術界長時期以來有不同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就有盧人、盧戎人、古濮人、馬來人、僚人等不同說法。建國以來,隨著民族研究的深入開展,認為古羌人(見羌)某些支系同彝族存在淵源關系的見解日益為更多學者所採納。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古羌人亦稱氐羌或西羌,分布在陝、甘、青一帶。約在4~5千年以前,羌人早期南下支系與當地土著部落融合為僰(濮)。僰系「羌之別種」,因其所居平壩地區自然條件之優越,早已發展了農耕。西漢時期及其以前,活動於今西昌地區的「邛僰」和滇池地區的「滇僰」,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公元前4世紀初,羌人無弋爰劍之後自甘、寧、青一帶河湟地區南下,到岷山以東至金沙江畔,發展為武都、廣漢、越嶲諸羌,與《史記》所載的嶲、昆明相接,是羌人南下的較晚支系。

在古羌人與西南土著部落融合為僰的基礎上,昆明人與僰(濮)的融合是形成彝族過程中一個新的發展。魏晉以後,昆明人與僰(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見僚)的融合。 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 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范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各地彝族都有出自仲牟由的同一傳說,據傳世較完整的水西安氏譜系計算,至清康熙初年已歷傳85代,約可上溯至戰國前期,所生6子發展為「六祖」部落。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特徵,是長時期保持著奴隸佔有制度。公元前 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游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游牧部落就是嶲、昆明,定居農業部落就是夜郎、滇、邛都,各自分布於今貴州安順、雲南晉寧、四川西昌一帶。與此同時,彝族傳說自「六祖」後十餘代約當西漢中、後期,已有茲、莫、畢、革、卓五種等級的分化。其中茲、莫、畢為統治者,革、卓為被統治者。彝文著作則有「六祖」畜牧部落征服濮人農業部落的記載。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或「六祖」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佔有制度的過渡。 8世紀30年代,蒙舍詔統一六詔,雲南彝族、白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統治中心在今雲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統治范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彝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與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復二年(902),南詔奴隸制王朝的覆滅,不意味著彝族先民地區奴隸制隨之消亡。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源)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系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他們「銜冤則累代相酬」,各部落間進行頻繁的冤家械鬥。據漢文史籍記載,部落統治者仍沿用唐代以來就已流行的「鬼主」稱號。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彝族地區出現比較鬆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與之相對應,蒙古貴族加強了對各地彝族茲莫即土長的爭取工作,發展為在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土司制度。 自 1263~1287年,相繼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彝族土司。從元代前期到後期的近百年間,由於戰爭的頻繁與瘴氣即惡性瘧疾的猖獗,彝族地區的社會生產從原來的某種繁榮轉向日趨凋零。 明代276年間,地跨雲、 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撒(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 3個等級。 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 建昌、烏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奴隸主貴族除對所屬群眾進行赤裸裸的奴隸制佔有與掠奪外,對外則「肆出盜馬偷牛,綁虜人口」,藉以不斷補充奴隸的來源。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沉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地區比較迅速地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如在東川、烏蒙等地,乾隆十一年(1746),已經是「漢土民夷,比屋而居……與內地氣象無二。」 社會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包括雲南大部、貴州部分以及廣西的全部彝族地區,以土地個體私有為基礎的封建地主經濟早已佔著絕對統治的地位,實物地租是地主對佃農最主要的剝削方式。此外,對佃農一般還進行額外勞役剝削,僱工與高利貸剝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區由於某種歷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歸流」時保全了大量的土目與中小奴隸主,因而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較長。如在乾隆初年,貴州威寧地區的彝族群眾仍然「半為夷目家奴」。及至建國以前,所屬百姓仍然保留某些農奴的特點,奴隸主的剝削雖以實物地租為主,仍不同程度地殘存著奴隸制的痕跡。雲南武定、祿勸以及紅河南岸等地當時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地主經濟已有取代領主經濟的發展趨勢。 彝族地區有較優越的自然條件,對發展農、牧、林、副業,從事多種經營很有利。各地彝族主要從事農業,建國以前,作物主要有玉米、稻穀、蕎麥、馬鈴薯及其他麥類和豆類等。農具主要有犁、耙、條鋤與板鋤。廣大彝族農民都經營一點家庭副業,如飼養禽畜、蜜蜂以及狩獵、捕魚、打草鞋、挖葯材等,以補家用的不足。手工業基本上作為家庭副業而存在,主要採取定期趕集的形式進行商品交換。 反帝反封建斗爭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入彝族地區。1884~1885年,英、法兩國就對西南各省包括彝族地區,從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展開侵略活動。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後,雲南更成為英、法帝國主義的角逐場所。一些帝國主義「傳教士」深入各彝族地區進行各種陰謀活動。隨著半殖民地化的過程日益加深與反動統治的進一步加強,各地彝族人民不斷開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反奴隸制的斗爭,其中比較著名的有:1856~1876年雲南哀牢山區爆發的彝族雇農李文學領導的農民起義;1895年雲南元陽、金平等地彝族、哈尼族人民多次抗擊侵入滇南邊疆的法國侵略軍;1903年雲南個舊錫礦彝族礦工和農民參加的反帝、反封建和反對官僚資產階級壓迫的斗爭; 自1912年開始的雲南武定環州地區彝、 僳僳等族人民進行的長期反土司斗爭;1914~1916年四川冕寧、越嶲一帶彝族爆發的一次有組織的反奴隸制起義,提出了「廢除抽子女制度」、「取消無償勞役」、「取消『雜布達』(強制性高利貸)」等口號,參加者萬餘人,給奴隸主勢力以沉重打擊,影響十分深遠。

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川、 滇、 黔等省相繼建立了黨的組織。西南地區的各族人民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直接開展新的革命斗爭。1934年,四川越嶲彝、漢等族人民發動了反對國民黨軍閥的武裝斗爭。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彝族地區。同年5月下旬,劉伯承將軍率領紅軍先遣隊由冕寧北上抵達拖烏彝族聚居區,在海子邊與黑彝果基家頭人小約丹按照彝族傳統習慣,殺雞喝血酒,拜為結盟兄弟,並把綉有「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的紅旗授給小約丹的武裝(見彩圖)。小約丹的武裝在完成護送紅軍通過彝區的任務之後,和國民黨進行了長期的武裝斗爭。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後,隨著各地群眾反蔣介石反內戰斗爭的深入,彝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相繼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游擊戰爭,在配合人民解放軍正面作戰和締造新中國的事業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彝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源遠流長、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傳許多記載本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發現的有上千種之多,現已陸續翻譯、整理出版。還有一些彝文鑄銅、碑刻及豐富多彩的民間口頭文學。在醫葯學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豐富的資料。 彝族普遍採用夏歷。 近年以來,有人認為古代彝族先民曾使用過十月歷,有人則持不同看法。彝族音樂獨具特點,舞蹈從來與歌唱相伴。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見彩圖)

風俗習慣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 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見父子連名制),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土葬。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見彩圖)彝族服飾,各地不盡一致。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彝族飲料主要是酒和茶,部分彝區還保留木質食用器皿。住房一般和周圍漢族相同,涼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頂、土牆;廣西和雲南東部彝區有形似「干欄」的住宅。

彝族過去流行多神崇拜,祭司多稱畢摩,另有巫師稱師娘或蘇業。由於歷史上長時期的民族文化交流,佛教傳入彝區已有長久歷史。清代初年,道教在一些彝族地區盛行。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侵入,天主教與基督教也於19世紀末年先後傳入彝區。

現在各彝族地區興修了許多小型水利工程,農牧業生產有很大發展,一些地區林業建設有顯著成績。已經建立起鋼材、 生鐵、 煤炭、采礦、發電、伐木、化肥、農機、食品加工等工礦企業,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工人階級隊伍。特別是雲南個舊的雲錫公司,已成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的一個重要企業;貴州西部的六盤水特區,已發展成為著名的煤炭工業基地;四川渡口也成為著名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在交通運輸方面,彝族地區交通閉塞的情況已完全改觀,不僅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貴昆等鐵路干線也通過了彝族地區。(見彩圖)民族商業與對外貿易有很大發展,財政金融、文化教育、醫葯衛生日新月異。經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培養,一批彝族幹部和彝族知識分子已成長起來。

--------------------------------------------------------------------------------

彝族

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四省區。人口657.2萬人(1990)。使用彝語 ,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原有一種表意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規范試行方案》 ,確定819個規范彝字 ,並開始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融合而成的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彝族地區的經濟是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封建地主經濟。主要從事農業,種植玉米、稻穀及其他麥類和豆類。有飼養家禽、蜜蜂以及狩獵、捕魚、打草鞋、挖葯材等家庭副業。彝文典籍浩繁,敘事長詩《阿詩瑪》最有名。彝族在天文、歷法、氣象、醫葯等方面都有獨特的創造和貢獻。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人死多行火葬。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服裝形式很多,常見的是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頭頂留二、三寸頭發一小塊,裹以數丈長的青藍布包頭。男子以無須為美。女子穿鑲邊或綉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長裙,外出時男女都穿「擦爾瓦」,形如斗篷。一般信多神、畢摩,亦有人信基督教、天主教。

--------------------------------------------------------------------------------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口約為776萬(2000年)。

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范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並開始試行。

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

目錄 [隱藏]
1 習俗
2 婚俗
3 食俗
4 節慶
5 外部鏈接
6 補充

[編輯]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

[編輯]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

[編輯]食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彝族日常飲料有酒、茶,以酒待客。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編輯]節慶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等。

[編輯]外部鏈接
彝族服飾論壇
中華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劃分)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朝鮮族 - 達斡爾族 - 傣族 - 德昂族 - 東鄉族 - 侗族 - 獨龍族 - 俄羅斯族 - 鄂倫春族 - 鄂溫克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薩克族 - 赫哲族 - 回族 - 高山族 - 漢族 - 基諾族 - 京族 - 景頗族 - 柯爾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僳僳族 - 珞巴族 - 滿族 - 毛南族 - 門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納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爾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維吾爾族 - 烏茲別克族 - 錫伯族 - 瑤族 - 彝族 - 裕固族 - 藏族 - 壯族

[編輯]補充
人口為7762286人。

民族概況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區有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地區。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特徵,是長時期保持著奴隸佔有制度。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游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佔有制度的過渡。

農業是廣大彝族地區的主要經濟部門,農作物主要有玉米、蕎麥、土豆、小麥、水稻、大麥、燕麥、元根等。農具主要有犁、耙、條鋤與板鋤。

文化藝術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鍾、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庄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風俗習慣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是六七千年前中國古代生活於西北氏羌族群的後裔。彝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為特點,與其他民族交錯而居。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語言。

彝族屬山地民族,主要以種植玉米、馬鈴著、養麥等農作物為生。雲南的彝族約有470.57萬人,其中位於雲南西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雲南境內彝族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

來源廣,歷史久,分支多,造就了彝族文化的豐富性;大雜居,小聚居,分布廣,鑄就了彝族文化的差異性。崇虎、尚黑、敬火、愛武,是彝族文化的幾個明顯特點。而彝族的十月太陽歷。可與聞名於世的瑪雅文明相媲美。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 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 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日。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綉,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過去的賽裝方式不同、現在,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棚,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獲、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扣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紋,其舞蹈圖案都與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這也許可作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證。

至今,在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譚殿的壁畫上還保留著一幅清代人繪制的"踏歌圖",其情形與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與瑪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陽歷:歷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聞名世界的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歷法。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通行農歷。但在我國的彝族,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鮮為人知的古老的歷法---彝族十月太陽歷。據推測,此種歷法源淵於遠古伏羲,大約有上萬年的歷史。它把中國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倫三個文明古國之前。

彝族十月太陽歷以12屆相輪回紀日,3個屬相周期為一個時段(月),即36日為一月,30個屬相周為一年。1年10個月,360日,10個月終了,另加5日"過年日",習稱"過十月年",全年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閏年(閏日),為366天。

據考證,彝族的向天墳,其實就是古人用以觀天象星斗的天文台,與彝族太陽歷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彝族十月太陽歷是悠久神秘的古老歷法,它與中國儒、道、陰陽學說有深厚的淵源關系,至今還有許多"密碼"有待破譯和研究。

"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戀:"爬花房"是楚據彝族特有的風俗。姑娘年滿16歲,父母就為她另蓋一間小草樓,讓其單獨在其中過夜,而年滿20歲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愛姑娘的草樓談情說愛。他們在一起吹響蔑,對調子,互訴愛戀之情。即使同時有幾對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並無拘束。一旦愛情成熟,男女雙方只要徵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結婚,雙方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兒女們的選擇。

雲南小涼山彝族的婚禮相當別致。結婚時,男方要備馬,攜帶酒、布、肉、養面等禮物去迎新娘。女方村裡的姑娘,可使出渾身本事向迎親的客人潑水,捉住拚命戲樂。送親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門前,要到太陽落山方可進門。進門前,由一人托著裝有羊肉、養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頭上繞一圈,以示婚後生活富裕。然後,新娘由表兄弟背進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著上菜。它是雲南無量山、哀牢車山彝族民間一種獨特的上菜形式和宴賓時的最高禮儀,是舞蹈、音樂與雜技完美結合的歷史悠久的傳統飲食文化。

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 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在姑娘小伙"嗚哇哩---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托盤的彝家男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人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州怪相,跳著歪來復去而又輕松、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一對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回宮八卦陣,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桌,絲毫不亂。

土掌房---彝族獨特的民居建築: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所不同的,是它的牆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失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後形成土牆(即所謂"干打壘")。平頂的製作也與石樓相似,也具備曬場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干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

彝族住房多為三間或五間。正中一間為堂屋,是家庭成員聚會之所,亦為接待客人之所。靠牆壁左側,設一火塘,火塘邊立石三塊成鼎狀,鍋支其上,稱為"鍋庄"。鍋庄嚴禁人踩踏跨越,否則認為不吉。鍋莊上方,以蔑索吊一長方形木架,上鋪竹條,作烘烤野獸干肉或蒜頭、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飯、燒茶、取暖和照明。彝族一家老幼,常圍火塘而坐,敘天倫之樂,火塘成為彝族傳遞文化的場所。一般彝族人家,則在火塘邊鋪一草席,身裹披氈而眠。

--------------------------------------------------------------------------------

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的少數民族。約657�9萬人(1990年)。用彝語、彝文。創制中國最早歷法--彝族太陽歷。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傳統節日有彝年、火把節、密枝節。主要從事農業,兼事畜牧。

④ 雲南上廁所為什麼叫唱山歌是什麼意思

看來就只有我知道為什麼了。告訴你吧!因為在古代的時候那些奴隸都是被人捆住手走路的,不管是男還是女如果有要上廁所的就需要把手解開才能去。後來就被廣而告知,慢慢就流傳到現在有上廁所就是解手這一說了。

⑤ 求世界各國民歌的歌名

(一)、日本民歌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是太平洋西部的一個島國。它與我國隔海相望。日本的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多彩。日本音樂多與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並成為戲劇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如謠曲是古典劇「能劇」的一個要素,義太夫調是大阪木偶戲的音樂,常盤津調、清無調是日本歌舞伎的音樂。日本的民歌同日本人民的勞動、日常生活、宗教祭祀和民間的風俗緊密聯系在一起,反映出日本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日本民歌按體裁可分為10類:田歌、場地歌曲、山歌、海歌、作業歌、路歌、祝賀歌、節日歌、游戲歌、兒歌。`
日本音樂受我國傳統音樂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受五聲調式的影響,因此日本民歌的顯著特點是多運用五聲音階性質的調式。日本民歌的五聲調式可分為無半音調式和有半音的五聲調式兩種。
如無半音調式有:Sg5M=Z
律調式: 5 6 1 2 3 5 民謠調式: 6 1 2 3 5
有半音調式的有:
都節調式: 3 4 6 7 1 3 琉球調式: 1 3 4 5 7 1 作品賞析
《拉網小調》
顧名思義,《拉網小調》是日本漁民的拉網號子。日本周圍環海,國土又呈四個大島和若干小島,漁業發達。漁民在海上捕魚是跟大海及風浪搏鬥,有捕獲魚群的喜悅,也有許多風險,這種生活使他們性格堅毅豪邁,也對命運把握不定,所以難免又有些迷信色彩。這首歌的實際內容並不多,但生動地體現了海上漁民的生活情景。大量的虛詞、語氣詞、半說半唱的「喊號」表現了拉網時的緊迫節奏。
這首歌在我國也曾廣泛傳唱,有些歌唱家以此歌作為自己的代表曲目。




(二)、印度尼西亞民歌
在亞洲大陸與澳洲大陸之間,太平洋與印度洋浩瀚遼闊的洋面上,有上萬個大小島嶼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那就是美麗的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印尼是一多民族的國家,共居住著100多個民族,歷史上印度、中國、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都有過經濟、文化的交往,近代又長期成為荷蘭的殖民地,由於種種原因,印尼音樂的形態多種多樣。在印尼人民的生活中,音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中爪哇發展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的一種叫做「佳美蘭」的音樂,印尼人民視加美蘭音樂為國寶,在世界上(特別在西方國家中)也有很大的影響。
佳美蘭音樂使用二種音階。一種叫「斯連德羅」的五聲音階;一種叫「佩洛洛」的七聲音階。印尼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流行於西爪哇的傳統歌曲「鄧邦」。它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不同類型的歌曲,表現其特定的內容,如愛情、思鄉、道德等,:「鄧邦」的節奏緩慢,曲調一般帶有傷感孤寂的情調。到了近代,在印尼各地流行著一種叫「克龍宗」的歌曲。它是一種受西方文化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歌曲形式。16世紀,葡萄牙人因戰敗而成為荷蘭人的俘虜,居住爪哇各地,在他們中間傳唱一種叫「法多」的葡萄牙民歌,在印尼人民中流傳,並與佳美蘭音樂和鄧邦歌曲的一些因素融合,從而形成了克龍宗歌曲的風格。著名的《梭羅河》、《椰島之歌》、《莎麗楠蒂》等就是克龍宗歌曲。>)

作品賞析
《星星索》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蘇門答臘中部地區巴達克人的船歌。巴達克的主要分布有蘇門答臘中部和北部山區,大多數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圍。他們主要從事農業,這里湖水清澈,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巴達克人經常在湖上泛舟歌唱。星星索是劃船時隨著漿起落節奏而發出聲音。


(三)、俄羅斯民歌
俄羅斯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時就出現了崇拜偶像的儀事歌曲。這種歌曲與一定的祭祀儀式結合在一起,或是表現婚喪內容,或是歡樂的歌舞,或是哀傷的哭腔,以後又產生了儀式歌曲以外的抒情民歌。俄羅斯民歌在15至16世紀漸完善和定型,並形成 了其獨特民族風格。俄羅斯民歌體裁眾多,最曲型的是「悠長歌」。這種歌曲的旋律自由寬廣,調式交替變更,節拍節奏靈活,單聲部和多聲部結合。此外還有儀式歌曲、歷史歌曲、敘事歌曲、頌歌等。儀式歌曲主要反映人民的生活習俗,如婚禮歌,是由新娘的親屬,女伴們唱的,表示離別之情。像《飛去的燕子》就是這類歌曲。抒情歌曲以反映愛情為內容,旋律優美,並多採用二聲部或三聲部,或一人領唱眾人合唱,歌手們可自由選擇聲部自由組合,並可隨時調整,以保持聲部的均衡,如《漁夫之歌》。這首歌聲部採用富有特色的俄羅斯自然小音階,低聲部採用旋律小音階,旋律抒情。有名的敘事歌曲有《兒子戰死在疆場》、《一個果園綠叢叢》等,常用四聲部合唱形式,且有明顯地庄嚴肅穆的色彩。
1、《三套車》
這是一首反映俄羅斯勞動人民貧困生活經歷的民歌。我國民歌《腳夫調》、《長江苦》等與之近似,也表現了同樣的內容。這首歌調式為和聲小調式,4/4拍分節歌形式。歌曲以中庸的速度和憂郁的音調,訴說著人世間的不平。歌曲共有三段歌詞,第一段詞是以敘述者的口吻唱出的,第二段是乘車人的問話;小夥子你為什麼愁,為什麼低著你的頭?第三段是趕車人道出積郁在心中的苦悶,這一段旋律以變奏的手法沖向高音區,形成全曲的高潮,而後歌曲又重新回到前面的旋律上來,並反復著這一音調而結束全曲,表現出一種悲哀和無奈的嘆息。
2、《伏爾加船夫曲》
這首歌曲反映出伏爾加河岸邊纖夫的痛苦生活,歌曲的性格沉重,粗獷而富於反抗精神。此曲為4/4拍,調式為自然小調,適合於男低音演唱。俄羅斯傑出的男低音歌唱家夏利亞平對這首歌的藝術處理深入細致,使這首本來只是在民間傳唱的歌曲,藝術形象更加完整,他採用極好聲音控制力從弱到強再到弱的演唱處理手法,十分形象地表現出纖夫拖著沉重的貨船由遠到近,又由近到遠的情景,經過夏利亞平的演唱這首歌已流傳到世界各地,並成為一首世界名曲。

(四)、英國民歌
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簡稱。人口的80%是英格蘭人,還有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歷史上英國和愛爾蘭曾居住著凱爾特、朱特、盎格魯、撤克遜和諾曼等民族,國世紀時法國北部某些地區也曾轄屬於英國。愛爾蘭獨立後,英國與愛爾蘭仍有不少微妙聯系,因此英國音樂文化較為復雜。英國民歌是七聲自然調式,還有很多是五聲音階的調式,曲調具有哀愁傷感的特色。英國的民間鄉土音樂還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風俗習慣和基督相結合垢特色,有聖誕頌歌「凱羅爾」和在節日里圍著花柱跳舞的摩里斯舞曲。I
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士的民間音樂獨具特徵,以至一直吸引著像海頓、貝多芬、格林卡等許多卓越的音樂家對這些民間音樂的興趣。在英國、蘇格蘭的民間音樂中,敘事體裁有著重要意義,蘇格蘭民間音樂的特點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調式,旋律豐富,節奏明顯。愛爾蘭民間音樂的調式是採用七聲自然調式為基礎的,其中五聲音階的因素明顯突出。愛爾蘭民歌中有很多獨特的五拍子和拍子節奏,從中可看到古老說唱所留下的痕跡。
作品賞析
《友誼地久天長》
這首民歌是蘇格蘭民歌中的佳作,由於這個曲子出現在美國40年代影片《魂斷藍橋》里,使這首歌曲在世界范圍內已家喻戶曉。這首歌還有一個名字叫《一路平安》,人們習慣在和朋友告別時演唱這支歌。這首歌的歌詞是由18世紀蘇格蘭著名的詩人羅伯特•彭斯根據原蘇格蘭古老民歌《過去的好時光》而寫的。歌曲為2/4拍,採用典型的蘇格蘭五聲調式寫成。歌曲分為AB兩段,前八小節是A段,B段是副歌部分,歌曲結構規整,節奏鮮明,其特點是以附點的節奏型貫穿全曲。這首歌曲的旋律優美婉轉,情感豐富,歌詞純朴自然,深切感人,歌曲還通過副段重復的歌詞,更加渲染了分別時依戀不舍和分別後思戀之情的氣氛,此歌唱出友誼地久天長的主題。這首歌還有三拍子的記譜,電影《魂斷藍橋》中就是以三拍子的圓舞曲出現的。


(五)、義大利民歌
義大利人的性格熱情豪放,喜歡歌唱,義大利的音樂有著悠久的傳統,也是美聲唱法的發源地。義大利民歌美麗動人,豐富多彩,按地區可分為南部、北部、中部和撒丁地區。南部的民歌特點是曲調清晰,採用小調式,節奏自由,曲調高亢。北部曲調以三和弦的和弦音為主,調式為大調和小調,曲調華麗而富於裝飾性,常常有加復調的合唱,節奏型嚴格,多為分節歌形式。中部地區的民歌曲調華麗,富於裝飾,節奏有嚴格的和自由的兩種,撒丁地區的民歌有復雜的多聲部結構的四重唱,歌唱以領唱開始,其它聲部只唱襯詞,歌手嗓音深沉,曲調華麗,多裝飾音,近似西班牙和阿拉伯風格。
義大利民歌的種類有:船歌、戀歌、牧歌、敘事歌、情歌、小夜曲、飲酒歌等,義大利民歌流利生動,極富歌唱性和浪漫色彩。



作品賞析
1、《桑塔•露琪亞》
這是一首著名的義大利「船歌」。船歌是一種聲樂體裁,在義大利各地都有。《桑塔•露琪亞》是一首由義大利作曲家科特勞按民族風格創作的歌曲,這首歌採用了3/8拍的節奏,突出了船歌的特點,給人以一種水面上起伏晃動的感覺。歌曲採用了大調式音階,用分節歌形式寫成。這首歌配有伴奏,適合於用吉它伴奏,傳說桑塔•露琪亞是一個女神的名字,她是美麗幸福的象徵。桑塔•露琪亞是首愛情歌曲,歌曲表達了人們熱愛生活和呼喚愛情的主題。這首歌的節奏充滿活力,旋律優美婉轉,歌調和唱詞結合緊密,是一首美麗動人的歌曲。它受到世界各國聽眾的喜愛,也是男高音歌者喜歡的曲目之一,可謂「雅俗共賞」。

2、《重歸蘇蓮托》
這支歌不僅是一首著名的義大利民歌,也是男高音歌者最喜歡演唱的獨唱曲之一。其實這首歌是由義大利人詹巴第斯塔•德•庫爾蒂斯、埃爾內斯托•德•庫爾蒂斯兄弟倆創作的,弟弟埃爾內斯托•德•庫爾蒂斯曾寫了很多拿坡里歌曲,《重歸蘇蓮托》是最著名的一首。
拿坡里是個海濱城市,游覽勝地蘇蓮托距此不遠。這里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山坡上長滿果樹,每逢秋季,果實裡面散發著誘人的芳香。許多建築都建在海邊的懸崖峭壁上,景觀奇特。蘇蓮托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詩人塔索的故鄉,因此世界上許多名人都到過此處。
《重歸蘇蓮托》這首歌屬拿坡里船歌體裁,採用3/4拍節奏,節奏稍慢,歌詞清新優雅,這首歌採用了大調式和小調式交替,第一部分從第1至第8小節為E小調,旋律優美柔和,第二部分為E大調,旋律也較明亮開放,從21小節處運用了調式的交替,使旋律的表現力豐富,歌曲的最後部分,結束在E大調上。
3、《我的太陽》
這是義大利19世紀作曲家卡普阿創作的歌曲,最初是在拿坡里民歌節上演出的,具有濃郁的拿坡里民歌風格,歌的旋律優美華麗,情緒奔放熱情,加之類似探戈的伴奏音型的烘托,十分迷人,這首歌為2/4拍,大調式音階,兩段體寫成,1至16小節為第一段,17至34小節為第二段。歌曲的第一段旋律在中低聲區進行,曲調柔和宛轉,贊美了輝煌的陽光,格調清晰。第二段的旋律高亢明亮情緒熱情激動,與第一段對比強烈,歌中把愛人比喻成太陽,並以此來抒發內心的情懷。

4、《啊!朋友》
這是一首我國人民十分熟悉的歌曲,由於它出現在南斯拉夫電影《橋》中,有人誤認為它是南斯拉夫民歌,實際上它是一首義大利民歌,南斯拉夫電影《橋》描寫了第二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游擊隊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戰斗生活的內容,是我國觀眾十分喜愛的影片,電影《橋》的插曲《啊!朋友》也在我國廣泛傳唱。
這首歌為2/4拍,弱起音型的節奏生動富有動力感,准確地反映出遊擊隊機智勇敢,堅定樂觀的形象,旋律舒展流利,質朴感人,由於使用了小調性的音階,音調略帶有些傷感的情調。




(六)、南斯拉夫民歌
南斯拉夫民間音樂中最重要的體裁是塞爾維亞即興詩人的史詩性敘事歌曲。它具有傳統的旋律型,音域不寬,塞爾維亞民歌的節奏變化豐富,其特點是旋律中常有增二度音程。調式多為自然大調式,南斯拉夫民歌的種類除古老的敘事歌曲外,還有抒情歌曲、詼諧歌曲、婚禮歌曲、儀式歌曲。單聲部和二聲部居多。
作品賞析
《深深的海洋》
這是一首十分有名的南斯拉夫民歌。歌曲以3/4拍的節拍特點描繪出浩翰大海的那種晃動和起伏不定的形象,歌曲的旋律委婉抒情,歌曲配置的二聲部的低音旋律,抒情流暢,與高音旋律形成三、六度的和聲關系,和聲效果協和豐厚,突出了這首歌曲的抒情特點。歌曲的詞曲結合緊密,在表現愛情歌曲的同類題材的民歌中,具有鮮明的特色,敘事、傾訴、抒情三者結合很好,較好地反映出這首民歌以情感人的藝術特色。這首歌曲的情緒內在深沉傷感和憂郁,反映出戀愛時的失落。

(七)、美國民歌
美國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所屬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州西北部,夏威夷州位於中太平洋北部。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今天,生活在美國的人民是匯集了各大洲100多個民族的後裔,美國也因此有「民族熔爐」之稱。因此美國民歌的特點是各式各樣、品種繁多,美國民歌的形成和發展同原居住在美國境內的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密切關聯,並經過長時期的相互影響、融合而形成了獨特的美國風格。在哥倫布發現之塊新大陸之前,那裡居住著印弟安人。當時印弟安人還處於原始公社的階段,他們的歌曲主要是勞動、婚喪、作戰的內容,用鼓等打擊樂器伴奏,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旋律和節奏都很獨特。16世紀後,隨著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先後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各國的移民也把各自國家的音樂文化帶入了美國。其中英國音樂對美國音樂影響最大。移民們常唱起從家鄉帶來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民歌。在偏僻的肯塔基,田納西等地區,至今還保留著英國古老的民間歌舞,在與墨西哥接壤的南部,民歌和舞蹈的特點與墨西哥、西班牙的風格近似,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歌曲中明顯帶有法國民歌的痕跡,1619年當第一批非洲黑奴被販運到北美,又給美國民歌增加了新的內容,非洲黑人酷愛音樂,善於邊勞動邊歌唱,非洲黑人音樂動人的曲調和獨特的切分節奏,對美國的音樂發展起到巨大作用。美國19世紀傑出的作曲家福斯特熱愛並鍾情黑人音樂,他運用美國黑人的音調從事創作,並成為最優秀的黑人歌曲作家。他的代表作《老黑奴》、《故鄉的親人》、《我的肯塔基故鄉》等,不但流行於美國,而且已成為世界名曲。他一生共創作了200餘首歌曲,有很多歌曲都吸收了外國民歌的特點,最著名的還有《美麗的夢神》、《金發的珍妮》、《噢,蘇姍娜》等。
作品賞析
1、《念故鄉》
這首民歌是我國廣大音樂愛好者最熟悉的歌曲之一,尤其是它的曲調,最早出現有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1893年創作的《自新大陸交響樂》第二樂章里,關於這首民歌,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這首歌是德沃夏克所創作的曲調,由後人填詞,其二是說本曲原是美國民歌,德沃夏克是經過整理改編後用於交響樂中。無論怎樣,這首歌曲的音樂是非常優美迷人的,從歌曲的名字念故鄉便可清楚地說明這是一首思鄉歌曲。歌曲是帶再現三段體結構,六聲大調式音階,音階排列為:1、2、3、5、6、7,曲調中省去了第四級「4」音,歌曲以緩慢的、節奏寬廣悠長的旋律,細致而深入地刻畫出人們懷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同其它的思鄉曲一樣,這首歌表現出一種寂寞、孤獨的傷感情調。
2、《老人河》
這首歌是美國音樂劇《游攬船》中一首描寫美國黑人悲慘生活的歌曲。這首歌曲採用歌謠體寫成,每段採用了不同的節奏型,以突出不同段落的性質和情緒。此歌為大調式,2/2拍,歌曲旋律吸收了黑人靈歌的因素,每一段的情緒各不相同。第一段突出了敘事性,情緒壓抑;第二段情緒激動,表現出一種憤怒的情緒;第三段和第一段相近;第四段速度徐緩,聲區低沉,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第五段是歌曲的高潮,表達出黑人勞動者不甘心忍受白人統治者的奴役而奮起反抗的堅定信心。


(八)、加拿大民歌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北半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臨北冰洋,面積居世界第二。加拿大本土原居住著印弟安人和愛斯基摩人,他們的音樂具有獨特的風格。印弟安人的音樂有著古老悠長的歷史,民歌有狩獵歌、武士歌、巫醫歌、宗教儀式歌、情歌等。歌聲為2/4拍,伴奏的鼓聲為3/4拍,音階五聲居多,也有六聲、七聲音階的。生活在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的民歌主要是狩獵歌、劃船歌、婦女勞動歌等,愛斯基摩伯音樂是單聲部的,五聲音階式。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因此加拿大的民間音樂既有法國風格的民歌,也有英國風格的民歌,這些歌都是由移民從原來國家帶來的,形成了加拿大獨具特色的民歌風格。
作品賞析
《紅河谷》
這是一首反映愛情題材的歌曲,表達了一位姑娘即將與情人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心情。歌曲的語言純朴,感情真摯動人,以中速4/4拍的節奏和分節歌的形式,體現出歌曲 的敘事性特點。歌曲的音域不寬,只有一個八度,但旋律卻十分悅耳動聽,有百聽不厭之感。

(九)、埃及民歌
埃及的民歌樸素動人,表現出阿拉伯民間音樂的風格,埃及民歌有勞動歌曲、生活歌曲、悼歌、戰爭歌曲、儀式歌曲等。19世紀埃及成為英國殖民地,歐洲音樂對埃及亦有很大影響,埃及的軍樂也因此十分著名。
作品賞析
《尼羅河畔的歌聲》
這是我國人民非常熟悉和喜愛的一首埃及民歌,歌曲表現了生活在尼羅河畔的埃及人民勤勞樂觀的生活和精神風貌。歌曲為2/4拍,兩段體結構,大調式音階,歌曲由四小節前奏為引導,使歌唱部分進入。1至8小節是歌曲第一部分A樂段,A段兩小節的過門之後是B樂段(11至18小節),B段重復演唱兩遍,第二遍用「啊」字唱出前四小節後面四小節,歌詞與前面相同。歌曲結束時加入了一個小的尾聲。
這首歌曲共有兩段歌詞,第一段歌詞唱道:「太陽剛剛爬上山岡,尼羅河畔閃金光,家鄉美麗的土地上,勞動的人們在歌唱……」。描寫了埃及人民在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活的場面。第二段歌詞描寫了月光下的夜晚,在椰樹下面,人們吹奏起「阿拉戈」,搖著鈴鼓,載歌載舞的熱鬧情景,表現出埃及人爽朗豪放的性格。這首歌曲的節奏歡快活潑,具有濃郁的埃及民族特色。


(十)、西班牙民歌
西班牙的民間音樂具有地區特色,由於西班牙所處地理位置是地中海西岸,為歐洲、非洲交通樞紐,歷史上除受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影響外,還受到阿位伯文化和吉卜賽文化的影響。因而西班牙的音樂豐富多采。西班牙人民能歌善舞,其中「恰空」、「薩拉班德」、「霍塔」等舞在民間非常流行,這些舞曲體裁還被歐洲藝術音樂所採用。西班牙民歌主要是單聲部的,同歐洲其它國家一樣,12世紀時民間藝人和游吟歌手是世俗音樂的主要傳播者和創作者。西班牙浪漫曲和田園歌是很重要的民歌形式。浪漫曲流行於16——17世紀,多為抒情的和史詩性的,內容多樣,常帶有哀怨的性質.。田園歌在15——16世紀最為流行,其特點是敘事和抒情性相結合,有時富於東方色彩,表情豐富,力度變化多樣,表達出人民對生活和歷史事件的內心感受和豐富復雜的感情世界。西班牙的民間樂器主要是吉它等彈撥樂器,還有打擊樂響板和鈴鼓等。
作品賞析
《鴿子》
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塞巴斯蒂安•依拉蒂爾創作的一首歌曲。他寫過很多歌曲,大都帶有濃厚的西班牙民歌色彩。《鴿子》這首歌是依拉蒂爾在古巴的哈瓦那僑居時所作,歌曲採用古巴民間舞蹈哈巴涅拉的節奏。一般採用中速或慢速,2/4拍,哈巴涅拉是19世紀傳入並流行於西班牙的一種舞曲,據說依拉蒂爾和法國作曲家比才是好朋友,依拉蒂爾給比才以西班牙音樂的影響,而比才的歌劇《卡門》中的著名的哈巴涅拉舞曲《愛情像一隻自由鳥》就是直接引用依拉蒂爾的曲調。
《鴿子》為D大調,三段體曲式寫成,1至19小節為第一段,20至34小節為第二段,後面的部分為第三段。每段都是由上下兩樂句組成。它的句式特點是三段中後句均是前面樂句的完全重復,而每段終止處都是落在調式中的「3」(mi)音上,只是歌曲結束句時旋律音略有變化,最後結束在調式主音上。第一樂段歌曲以弱起節奏進入與三連音和附點音符結合,給人一種動盪不安的感覺,音樂帶有傷感的情緒。第二樂段旋律從正拍上進入,三連音音型熱烈而激動人心,同後面切分音連接,使情緒就變得明朗奔放,表現了對戀人的一片深情。第三樂段彷彿是對昔日戀人的呼喚:「親愛的小鴿子呀!請您來到我身旁,我們飛過藍色的海洋,走向遙遠的地方。」這里主人公把戀人比喻成「小鴿子」,非常充分地表達了主人公內心迫切地想與心上人相見的深厚的感情。這首歌節奏強烈,旋律優美,情緒熱情奔放,三連音的運用獨具特色,是首帶有浪漫氣質的優美迷人的歌曲。這首歌不僅流傳於西班牙,而且在拉美國家中也廣泛流傳,我國人民也非常喜愛這支歌。

⑥ 中國的 八大劇種 是什麼

一、中國傳統的八大劇種是: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秦腔、崑曲和粵劇。
二、簡介:
1、京劇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又稱「京戲」、「國劇」、「皮黃」,為中國戲曲劇種之首。如果從四大徽班進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發展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演變成為京劇。
2、評劇
評劇是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曾經被稱為第二大劇種,鼎盛時期除個別省份外幾 乎都有評劇院團(京津冀東三省河南廣西新疆青海內蒙雲南貴州重慶武漢江西山西山東陝西安徽等)。評劇是中國戲曲劇種,俗稱蹦蹦戲、平腔梆子,落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35年改稱今名。1910年前後形成於唐山。
3、豫劇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其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東、江蘇、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有「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之稱。
4、越劇
越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形式,又稱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陝西、湖北等地,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余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當為流傳最廣之地方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5、黃梅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黃梅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6、秦腔
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是相當古老的劇種。
7、崑曲
崑曲是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崑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聲腔系統,曲調清新婉轉,表演優美動人。昆劇的音樂曲牌、表演舞蹈對其他劇種影響很大。
8、粵劇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三、來源:http://www.people.com.cn/GB/123605/135055/145044/9949201.html

⑦ 哪個民族喜歡唱情歌或山歌

喜歡唱情歌或山歌的民族有:元江傣族、壯鄉人、撒尼人、苗族、白族等。

1、元江傣族蒙面情歌:有情便蒙面 蒙面便有歌

傣家小卜哨(小姑娘)歌聲清遠悠長,一路掩藏、遮蓋,直到最後才表露了自己愛戀小卜冒(小夥子)的心境。傳統的元江蒙面情歌有72調,每調有10首,共有720首之多。演唱內容豐富,以贊美對方、傾訴衷腸為主。

2、壯鄉人坡芽歌書:純美的壯鄉愛情

月亮、鷓鴣、霜霰……81個圖案記錄著一對戀人從相知、相戀、相惜到白首入土化作雙生筍的故事,現代人所執念追求的最純美的愛情被完整地記錄在這塊寬約1尺、長2尺有餘,被稱作「坡芽歌書」的土布上。經壯鄉人開口一唱,情意綿綿流淌,情景歷歷在目,聽客融入其中,時而激動、時而落淚、時而歡笑,最終歸於平寂。

3、撒尼人「彎彎繞繞」唱情歌

「撒尼人是比較含蓄的民族,雖然我們性格直爽,但在對待愛情上面是從來不會直接說『我喜歡你』這一類話的,而是在歌里做非常多的鋪墊。

4、苗族情歌:花山上美妙的散文集

每年正月初三至初六,馬關縣都會舉行踩花山。期間,成千上萬的苗族男女身著盛裝來到山坡會場,吹起蘆笙,跳起歡樂的蘆笙舞,自擇對手、成雙成對地唱情歌。

5、白族情歌:對到古稀年

「白族人以對情歌的方式傳情達意早已約定俗成,三月街、蝴蝶會、繞三靈等廟會為青年男女提供了對歌相識的機會,最為出名的當屬石寶山歌會,每年的農歷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白族姑娘和小伙紛紛來到劍川縣,在歌會上對情歌、尋意中人。

⑧ 當地的山歌 傳說 寓言故事

傳說在夜郎國邊一個古老的苗寨里世代供奉著一個銅鑼,它能保佑著寨子永享安寧平和。苗寨里還有個姑娘叫阿依朵,她是那裡最美最會唱山歌的女孩。阿依朵經常和其他女孩兒一起唱歌,歌聲像陽光一樣散漫寨子。苗寨里的人都說,寨里有兩寶,一個是銅鼓,另個叫依朵。有天,她為母親離家去采葯,不覺中已經走入一個僻靜的山谷里,突然跑出很多葉不掩體野蠻人。阿依朵被他們包圍了起來,害怕之際她仍然奮力呼救並試圖逃出。剛巧有個叫文軒的壯年正在不遠處狩獵,見姑娘身處險境,他立刻跑前大聲恐嚇,野蠻人後退兩步但依然不依不撓的纏著。文軒本能的想到了身上除弓箭外還有一張為嚇退野獸所用的奇怪圖騰面譜,於是他摘下帶到了阿依朵頭上。野蠻人似乎很是畏懼該物,於是乎文軒借勢帶著阿朵沖出了包圍,護送著阿依朵回到了苗寨。回來,正趕上寨子里的跳花節。跳花節上,寨子男孩雖對文軒心生妒忌,但爬花桿,射弩、倒牛、鬥牛,樣樣都輸給文軒也只能默不作聲了。而阿依朵則是最心靈手巧的女孩,她做的蠟染上的花朵能引來蜜蜂,她唱的山歌迷倒了很多小夥子。雖然都不少追求者但兩人卻都早已對彼此心生愛慕。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文軒離家已久,但又捨不得離開阿依朵,向對方訴說了自己的愛意,並承諾回家後定返回提親。阿依朵也表示今生非文軒不嫁!這一去又是近十日..然而,戰爭爆發了。土匪為了搶奪苗寨里世代供奉的銅鼓,攻陷苗寨。看阿依朵很漂亮,想將她和村子一並佔有了。阿軒滿心歡喜帶著提親隊伍歸來,看到的卻是這番景象,悲痛欲絕後又即刻上馬撿起殘刀向土匪住處而去..文軒手拿殘刀砍傷幾個土匪後救出了阿依朵,卻遭匪群追殺,一路逃竄至懸崖邊,對面則是匪徒所害怕的夜郎國,匪徒追至,軒和阿依朵兩人對視,無奈竟攜手跳入了懸崖。可幸的是,阿軒被樹枝所掛住,並沒有掉入深不見底的懸崖,去只能眼睜睜見到心愛的女人消失在山崖中..待土匪離開,軒也曾想過跳入懸崖隨阿依朵而去,又思大仇未報不敢死,況且苗寨里還有阿依朵的母親。於是他入夜後偷偷潛入寨子,帶阿依朵母親回到了自己家中。話分兩頭阿依朵雖然跳下山崖,也並沒有死。那些聽過她歌聲的鳥兒蝴蝶在空中保護著她的身體輕輕飄落在地上。外出狩獵的夜郎王碰到了被各種鳥兒、蝴蝶圍繞的阿依朵,覺得她是神人,於是帶回寨中。阿依朵向夜郎王說了自己苗寨被敵人搶占的事,夜郎王答應發兵,奪回苗寨。次日晨時夜郎王帶著數千戰士和阿依朵出發了,文軒見夜郎王西伐土匪立馬就帶著自己親信族人百餘名加入了伐匪隊伍!不料竟和阿依朵相遇了,互相簡單敘述了這幾月來發生的事情,這個七尺大漢文軒竟然哭得一塌糊塗。不知是喜悅,還是委屈之淚..回寨後文軒帶領戰士奮勇殺匪、浴血奮戰。兩個時辰不到,寨子就被奪回。苗寨人們為迎接勝利大擺筵席,眾戰士更是喝得酩酊大醉。唯有文軒和阿依朵悄悄回屋享受著他們的寧靜,這幾月來所發生的事情讓彼此更堅定情誼。"愛"就是為自己所愛的勇往直前、無怨無悔。失敗的敵人懷恨在心,他們趁寨子里的人沒有防備,要放火燒了寨子。在熊熊大火燃燒的時候,神奇的銅鼓響了起來。隆隆鼓聲響徹天地,在鼓聲中,寨子里的木頭房屋全部變成了石頭房屋,大火最終熄滅了。再後來「阿依朵」就成了對苗家心地善良、少女的稱呼!苗家人相信阿依朵永遠能夠為寨里帶來和諧幸福。

⑨ 為什麼要注重傳統音樂

首先你要了解什麼是傳統音樂:
一、 傳統音樂中所包含的音樂種類與范圍

在當今的中國音樂中,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源,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民間傳統資源。這些資源是活著的傳統,它們吸引著中外學者們的興趣。根據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可劃分成五個類別。

1、器樂音樂

中國的器樂音樂可以劃分成兩個類別:獨奏和合奏。獨奏音樂中再次劃分成弓弦、彈撥、吹管、打擊等類別。

同樣,合奏類音樂也可進一步劃分成弦索樂、絲竹樂、吹管樂、鼓吹樂和吹打樂。這五種合奏樂構成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精髓。

2、戲曲音樂

中國有三百多種地方戲曲劇種。這些劇種根據音樂的不同可劃分成四個類別:(1)皮黃腔;(2)梆子腔:(3)崑腔;(4)高腔。京劇屬於皮黃腔。

3、說唱音樂

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說唱音樂很豐富的國家。說唱就是指曲藝中所含的音樂成分。這類音樂的主要特點是在演唱中往往要敘述故事情節。根據初步的調查,全國有三百多種地方說唱曲種,它們可以劃分成八個類別:(1)鼓詞;(2)琴書;(3)彈詞);(4)漁鼓);5(牌子曲;(6)走唱;(7)雜曲);(8)板詠。

4、民歌

民歌是各類民間音樂的基礎。在中國,由於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存有豐富多彩的民歌。一般來說,中國民歌可以劃分成三大類別:(1)山歌;(2)小調;(3)勞動歌曲。

5、民間舞蹈音樂

中國的民間舞蹈也是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其中最流行的有(1)秧歌;(2)腰鼓;(3)跑旱船;(4)花燈;(5)採茶;等等。

什麼是中國民族傳統音樂,中國民族傳統音樂的特點是什麼,包括那些內容,主要作品有哪些,怎樣弘揚中國民族

中國民族傳統音樂的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音樂、道教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音樂.

中國民族音樂(在中國大陸又稱作民樂,台灣地區稱作國樂,港澳地區、新馬及海外地區稱作華樂)是指中國傳統各種音樂為及以其為基礎發展出來的種種音樂。其樂種包括各種中國民族樂器的獨奏曲協奏曲、傳統中國的各種器樂合奏、近代發展出來的民族管弦樂大合奏曲(國樂團合奏)及小合奏曲、以交響樂團演奏的中國民族風格樂曲、以及中國民族聲樂等。

據考古發現,中國民族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古代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意境上都無比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它講究藝術表現的中和、簡約、適度、含蓄、空靈。以五聲音階為主。與西方傳統藝術注重立體感不同,它更著重於表現線形態。20世紀以來,隨著西方音樂的大量傳入,加上思想領域內的「歐洲中心論」以及國人缺乏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層認識,使得中國民族音樂漸受冷落。民國時期的上海產生了不少優秀的中國流行音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挖掘與研究,曾一度欲建立「中國樂派」。隨著改革開放的加深,民族音樂受到了港台流行音樂等諸方面的沖擊與挑戰。近年來,不少音樂人提出了「新民樂」或「民族音樂交響化」的概念,並進行了相關的音樂創作,但也受到了很大的爭議。

中國民族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原音樂指的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音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時期的音樂文化具有代表意義。除六代樂舞及其他多種樂舞的發展和整理,禮樂制度的階級化和等級化,大司樂機構的設置,三分損益律的運用等有重要影響之外,尤其在"八音"樂器分類中"琴"(七弦琴)及其音樂的出現,奠定了中國傳統樂器與器樂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樂指的是除中原華夏族為主所創造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外的中華大地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其中,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長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樂文化,色彩繽紛,獨樹一幟,同中原音樂並為上古中國傳統音樂的表率,相互輝映,相互兌爭、交融,進而衍生,發展。珠江流域的粵文化,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西北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經由路途對多處音樂文化傳播、交融的作用,以及東北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都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在樂器方面,作為漢族音樂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交融的代表實例,可以舉出由奚琴到胡琴類各種拉弦樂器的形式。

中國音樂與外國音樂的交流,由來已久。據《穆天子傳》記載,相傳西周初,周穆王曾經帶著規模頗大的樂隊到西方各國旅行,並進行音樂交流。此後,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也入傳中國;隋唐時期,大量外國音樂的輸入,不僅帶來外國樂曲,而且引進樂器、樂律、音階。作為外國樂器傳入中國,後又被改造為中國傳統樂器的琵琶是頗具代表意義的樂器之一。 中國民樂發展的三個時期

1. 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

這時期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奏漢。在音樂體裁方面,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在旋律音調、音階形式方面,經歷了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頁)、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初步確立了中國傳統音樂旋法的五聲性特點。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的論爭,奠定了此後各自學說的理論端點。這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鍾鼓樂隊。

2. 中國傳統音樂的新生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盪和北方人民南遷、少數民族的內移,構成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一是玄學對儒學的沖擊,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二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的傳入,引進樂器、樂律、樂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新因素。其沖擊的結果,是使中國的傳統音樂為之一變,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一代新樂風。一方面是世界音樂的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外來樂隊的民族化,以及外來樂人為發展中國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世界化,即:中國音樂以其輝煌的成就給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周邊各國,如朝鮮、日本等)以重要的影響。

3. 中國傳統音樂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

包括遼、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點是:從紛亂和分裂到相對的統一,又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及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的相對穩定。音樂文化方面則具有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所謂世俗性,就是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此時期的傳統音樂,無論在演出人員和觀眾、聽眾對象方面,都已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音樂理論方面,表現出對前一時期的繼承和清理的傾向。音樂形態特點已逐漸趨於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後世,並廣泛吸收當代音樂新成果,成為集古今音樂大成的音樂寶庫。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
我們拋開技巧性、技術性把中國民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層面來審視時,我們就會發現民族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它折射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畫面,透視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中國民族音樂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文化精神。

還有一寫材料好象對你幫助不大,只能找到這么多,..

⑩ 哪個地方是富有盛名的華僑之鄉、被譽為山歌之鄉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梅州,錯落分布著許許多多的文化名城,著名的旅遊勝地更是數不勝數,梅縣區的鬆口古鎮就是其中之一。鬆口古鎮是著名的文化之鄉,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地處梅縣區東北部,在梅江下游,閩粵贛三省的交界處,是個依山傍水的小盆地。鬆口古鎮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文化,尤其是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在歷史上,鬆口古鎮是商業貿易繁榮之地,屬商貿重鎮,有著“自古不認州”的盛名。同時,它也是客家先民由閩遷粵的始居地,是明末以後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鬆口古鎮還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毫不誇張的說,只要是鬆口原住居民,家家戶戶都會有些海外親戚,鬆口古鎮約有7萬人,而旅居海外的僑胞就有8萬多人,就連一些印度洋的小國家也可能遍布著鬆口客家人的後代。鬆口的歷史,無疑就是一部遷徙的歷史,經千年孕育,具有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享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山歌之鄉的美譽。有幸到來,定不負所望

閱讀全文

與印度為什麼被稱作山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義大利是鼠疫傳播途徑有哪些 瀏覽:870
印尼首都到巴厘島多少公里 瀏覽:683
委內瑞拉為什麼要援助義大利 瀏覽:537
伊朗為什麼向美國投導彈 瀏覽:382
印度小金剛菩提子如何盤玩 瀏覽:994
印尼緊急避孕葯怎麼吃 瀏覽:842
百度8月1日印尼新增多少例 瀏覽:185
中國電信20m寬頻多少錢 瀏覽:547
中國部隊有多少萬軍人 瀏覽:469
越南四駕馬車權力分別是什麼 瀏覽:399
南寧到越南怎麼搜索火車票 瀏覽:187
與英國算賬怎麼算 瀏覽:40
印度的中文叫什麼 瀏覽:722
美國名字和英國名字怎麼區分 瀏覽:22
義大利語和俄語哪個好 瀏覽:442
伊朗女人抽什麼香煙 瀏覽:365
印度希愛力和希愛力選哪個 瀏覽:645
韓國泡菜有多少是中國泡菜 瀏覽:85
用中國結繩怎麼編手環 瀏覽:939
印度人有多少在西班牙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