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版的keytruda
.
杭 州 五 舟 可 以 為 客 戶 購 買 香 港 已 經 上 市 , 正規 醫 院 開 具 處 方 的P D - 1 抑 制 劑 , 他 們 會 先 安 排 患 者 在 自 己 家 中 進 行 香 港 醫 院 專 家視 頻 會 診 ,會 診 後 工 作 人 員 會 將 葯 物 及 醫 院 處 方 , 然 後 乘 飛 機 利 用 保溫 箱 送 到 患 者 家 中 ,讓 客 戶 可 以 足 不 出 戶 就 能 買 到安 全 放 心的 P D - 1 。
杭 州 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
.
.
.
.
.
.
.
.
.
.
.
.
.
.
....................................................................
....................................................................
這首詩也是寫畫馬的,並直接送給畫家曹霸。它著重寫了畫家的身世、經歷,類似一首小敘事詩。全詩以畫家承皇帝的寵愛命再繪凌煙閣功臣像和玉花驄馬為中心,極狀了曹霸當時畫名的顯赫,因而更襯出晚景的凄涼。這時候詩人也飽經滄桑,生活貧困,在感情上更能和曹霸互相理解。全詩寫得錯綜多變,敘事抒情,跌宕有致,在藝術上很成功。
曹霸是盛唐著名畫馬大師,安史之亂後,潦倒漂泊。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杜甫和他在成都相識,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寫下這首《丹青引》。
詩起筆洗煉,蒼涼。先說曹霸是魏武帝曹操之後,如今削籍,淪為尋常百姓。然後宕開一筆,頌揚曹霸祖先,曹操稱雄中原的業績雖成往史;但其詩歌的藝術造詣高超,辭采美妙,流風余韻,至今猶存。開頭四句,抑揚起伏,跌宕多姿,大氣包舉,統攝全篇。清詩人王士禛十分贊賞,稱為「工於發端」(《漁洋詩話》卷中)。
接著寫曹霸在書畫上的師承淵源,進取精神,刻苦態度和高尚情操。曹霸最初學東晉衛夫人的書法,寫得一手好字,只恨不能超過王羲之。他一生沉浸在繪畫藝術之中而不知老之將至,情操高尚,不慕榮利,把功名富貴看得如天上浮雲一般淡薄。詩人筆姿靈活,「學書」二句只是陪筆,故意一放;「丹青」二句點題,才是正意所在,寫得主次分明,抑揚頓挫,錯落有致。
「開元」以下八句,轉入主題,高度贊揚曹霸在人物畫上的輝煌成就。開元年間,曹霸應詔去見唐玄宗,有幸屢次登上南薰殿。凌煙閣上的功臣像,因年久褪色,曹霸奉命重繪。他以生花妙筆畫得栩栩如生。文臣頭戴朝冠,武將腰插大竿長箭。褒國公段志玄、鄂國公尉遲敬德,毛發飛動,神采奕奕,彷彿呼之欲出,要奔赴沙場鏖戰一番似的。曹霸的肖像畫,形神兼備,氣韻生動,表現了高超的技藝。
詩人一層層寫來,在這里,畫人仍是襯筆,畫馬才是重點所在。「先帝」以下八句,詩人細膩地描寫了畫玉花驄的過程。
唐玄宗的御馬玉花驄,眾多畫師都描摹過,各各不同,無一肖似逼真。有一天,玉花驄牽至閶闔宮的赤色台階前,揚首卓立,神氣軒昂。玄宗即命曹霸展開白絹當場寫生。作畫前曹霸先巧妙運思,然後淋漓盡致地落筆揮灑,須臾之間,一氣呵成。那畫馬神奇雄峻,好象從宮門騰躍而出的飛龍,一切凡馬在此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詩人先用「生長風」形容真馬的雄駿神氣,作為畫馬的有力陪襯,再用眾畫工的凡馬來烘托畫師的「真龍」,著意描摹曹霸畫馬的神妙,這一段文字傾注了熱烈贊美之情,筆墨酣暢,精彩之極。「玉花」以下八句,詩人進而形容畫馬的藝術魅力。
榻上放著畫馬玉花驄,乍一看,似和殿前真馬兩兩相對,昂首屹立。詩人把畫馬與真馬合寫,實在高妙,不著一「肖」字,卻極為生動地寫出了畫馬的逼真傳神,令人真假莫辨。玄宗看到畫馬神態軒昂,十分高興,含笑催促侍從,趕快賜金獎賞。掌管朝廷車馬的官員和養馬人都不勝感慨,悵然若失。杜甫以玄宗、太僕和圉人的不同反應渲染出曹霸畫技的高妙超群。隨後又用他的弟子、也以畫馬有名的韓干來作反襯。
詩人用前後對比的手法,以濃墨彩筆鋪敘曹霸過去在宮廷作畫的盛況;最後八句,又以蒼涼的筆調描寫曹霸如今流入民間的落泊境況。「將軍善畫蓋有神」句,總收上文,點明曹霸畫藝的精湛絕倫。他不輕易為人畫像。可是,在戰亂的動盪歲月里,一代畫馬宗師,流落飄泊,竟不得不靠賣畫為生,甚至屢屢為尋常過路行人畫像了。曹霸走投無路,遭到流俗的輕視,生活如此窮苦,世上沒有比他更貧困的了。畫家的辛酸境遇和杜甫的坎坷蹭蹬又何其相似!詩人內心不禁引起共鳴,感慨萬分:自古負有盛名、成就傑出的藝術家,往往時運不濟,困頓纏身,鬱郁不得志!詩的結句,推開一層講,以此寬解曹霸,同時也聊以自慰,飽含對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的憤慨。
這首詩在章法上錯綜絕妙,詩中賓主分明,對比強烈。如學書與學畫,畫人與畫馬,真馬與畫馬,凡馬與「真龍」,畫工與曹霸,韓干與曹霸,昔日之盛與今日之衰等等。前者為賓,是綠葉,後者為主,是紅花。綠葉扶紅花,烘托映襯,紅花見得更為突出而鮮明。在詩情發展上,抑揚起伏,波瀾層出。前四句寫曹霸的身世,包含兩層抑揚,搖曳多姿。「至尊含笑催賜金」句,將全詩推向高潮,一起後緊跟著一跌,與末段「途窮反遭俗眼白」,又形成尖銳的對比。詩的結構,一抑一揚地波浪式展開,最後以抑的沉鬱調子結束,顯得錯綜變化而又多樣統一。在結構上,前後呼應,首尾相連。詩的開頭「於今為庶為清門」與結尾「世上未有如公貧」,一脈貫通,構成一種悲慨的主調與蒼涼的氣氛。中間三段,寫曹霸畫人畫馬的盛況,與首段「文采風流今尚存」句相照應。
杜甫以《丹青引》為題,熱情地為畫家立傳,以詩摹寫畫意,評畫論畫,詩畫結合,富有濃郁的詩情畫意,把深邃的現實主義畫論和詩傳體的特寫融為一爐,具有獨特的美學意義,在中國唐代美術史和繪畫批評史上也有一定的認識價值。這在唐詩的發展上未嘗不是一種新貢獻。
這首詩為詩人客居秦州(今甘肅天水)時所作。時李白坐永王璘事長流夜郎,途中遇赦還至湖南,杜甫因賦詩懷念他。
首句以秋風起興,給全詩籠罩一片悲愁。時值涼風乍起,景物蕭疏,悵望雲天,此意如何?只此兩句,已覺人海滄茫,世路凶險,無限悲涼,憑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卻反問遠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經意的寒暄,而於許多話不知應從何說起時,用這不經意語,反表現出最關切的心情。這是返樸歸真的高度概括,言淺情深,意象悠遠。以杜甫論,自身淪落,本不足慮,而才如遠人,罹此凶險,定知其意之難平,遠過於自己,含有「與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無邊揣想之辭,更見詩人想念之殷。代人著想,「懷」之深也。摯友遇赦,急盼音訊,故問「鴻雁幾時到」;瀟湘洞庭,風波險阻,因慮「江湖秋水多」。李慈銘曰:「楚天實多恨之鄉,秋水乃懷人之物。」悠悠遠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語以祈珍攝。然而鴻雁不到,江湖多險,覺一種蒼茫惆悵之感,襲人心靈。
對友人深沉的懷念,進而發為對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達」,意謂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途多舛,語極悲憤,有「悵望千秋一灑淚」之痛;「魑魅喜人過」,隱喻李白長流夜郎,是遭人誣陷。此二句議論中帶情韻,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長,有極為感人的藝術力量,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長蘅評:「一憎一喜,遂令文人無置身地。」這二句詩道出了自古以來才智之士的共同命運,是對無數歷史事實的高度總結。
此時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讒放逐、自沉汨羅的愛國詩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這位千載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點,所以詩人飛馳想像,遙想李白會向屈原的冤魂傾訴內心的憤懣:「欲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這一聯雖系想像之詞,但因詩人對屈原萬分景仰,覺得他自沉殉國,雖死猶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亂,一清中原,結果獲罪遠謫,雖遇赦而還,滿腔的怨憤,自然會對前賢因秋風而寄意。這樣,「欲共冤魂語」一句,就很生動真實地表現了李白的內心活動。最後一句「投詩贈汨羅」,用一「贈」字,是想像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載同冤,斗酒詩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詩相贈以寄情。這一「贈」字之妙,正如黃生所說:「不曰吊而曰贈,說得冤魂活現。」(《讀杜詩說》)
這首因秋風感興而懷念友人的抒情詩,感情十分強烈,但不是奔騰浩盪、一瀉千里地表達出來,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轉,縈繞心際。吟誦全詩,如展讀友人書信,充滿殷切的思念、細微的關注和發自心靈深處的感情,反復詠嘆,低回婉轉,沉鬱深微,實為古代抒情名作。(孫藝秋 王啟興)
按:趙子櫟曰:白於至德二載坐永王璘事而謫夜郎,公在秦州懷之而作。是也。邵寶謂白已死,公在夔州作,蓋誤認冤魂為白魂耳。
涼風起天末①,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②,江湖秋水多③。文章憎命達④,魑魅喜人過⑤。應共冤魂語⑥,投詩贈淚羅⑦。
(風起天末,感秋托興。鴻雁,想其音信。江湖,慮其風波。四句對景懷人。下則因其放逐,而重為悲憫之詞,蓋文章不遇,魑魅見侵,夜郎一竄,幾與汨羅同冤。說到流離生死,千里關情,真堪聲淚交下,此懷人之最慘怛者。文人多遭困躓,似憎命達。山鬼擇人而食,故喜人過,冤魂,指屈原。投詩,謂李白。)
①《西京雜記》:趙飛燕《歸風送遠操》:「涼風起兮天隕霜,懷君子兮渺難望。」《周書·時訓》:立秋之日,涼風至。天末,天之窮處。陸機詩:「遊子渺天末,還期不可尋。」②石崇《思歸引》:「秋風厲兮鴻雁征。」徐孝嗣詩:「行雲傳響,歸鴻寄書。」③曹植詩:「之子在萬里,江湖迥且深。」④【黃注】憎命達,猶雲詩能窮人。喜人過,即《招魂》中甘人意。⑤《左傳》:「魑魅魍魎,莫能逢旃。」【錢箋】白流夜郎,乃魑魅之地。《招魂》雲「以其骨為醢」,「吞人以益其心」,正此類也。⑥後漢審配書:「冤魂痛於幽冥。」【吳注】潘岳《馬汧督誄》:「死而有靈,庶慰冤魂。」⑦《楚辭》:「二八接武,投詩賦只。」《水經注》:湘水又北,淚水注之。淚水東出豫章艾縣恆山西,經羅縣北,謂之羅水。汨水又西為屈潭,即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沉於此。《一統志》:汨羅,在長沙湘陰縣北。葉夢得曰:杜禱《寄高詹事》雲:「天上多鴻雁,池中足鯉魚。」鴻、雁,二物也。鯉者,魚之一種,疑不可以對鴻雁。然《懷李白》雲:「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以鴻雁對江湖,為正對矣。《得舍弟消息》雲:「浪傳烏鵲喜,深負鶺鴒詩。」烏、鵲,二物,疑不可以對鶺鴒,然《偶題》雲:「音書恨烏鵲,號怒怪熊羆。」以烏鵲對熊羆,為正對矣。《寄李白》雲:「幾年遭鵩鳥,獨泣向麒麟。」鵩鳥乃鳥之名鵩者,疑不可以對麒麟。然《哭韋之晉》雲:「鵩烏長沙諱,犀牛蜀郡憐。」以鵩鳥對犀牛,為正對矣。《寄賈嚴兩閣老》雲:「貔虎嫻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對麒麟,為正對矣。子美豈不知對屬之偏正邪,蓋其縱橫出入,無不合耳。
《無家別》和「三別」中的其他兩篇一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彷彿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從開頭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總寫亂後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前一小段,以追敘發端,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之後,看見自己的家鄉面目全非,一片荒涼,於是撫今憶昔,概括地訴說了家鄉的今昔變化。「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這兩句正面寫今,但背後已藏著昔。「天寶後」如此,那麼天寶前怎樣呢?於是自然地引出下兩句。那時候「我里百餘家」,應是園廬相望,雞犬相聞,當然並不寂寞;「天寶後」則遭逢世亂,居人各自東西,園廬荒廢,蒿藜(野草)叢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頭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滿目蕭條的景象,表現出主人公觸目傷懷的悲涼心情,為全詩定了基調。「世亂」二字與「天寶後」呼應,寫出了今昔變化的原因,也點明了「無家」可「別」的根源。「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兩句,緊承「世亂各東西」而來,如聞「我」的嘆息之聲,強烈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悲傷情緒。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後一小段則描寫細節,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承前啟後,作為過渡。「尋」字刻畫入微,「舊」字含意深廣。家鄉的「舊蹊」走過千百趟,閉著眼都不會迷路,如今卻要「尋」,見得已非舊時面貌,早被蒿藜淹沒了。「舊」字追昔,應「我里百餘家」;「尋」字撫今,應「園廬但蒿藜」。「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寫「賤子」由接近村莊到進入村巷,訪問四鄰。「久行」承「尋舊蹊」來,傳「尋」字之神。距離不遠而需久行,見得舊蹊極難辨認,尋來尋去,繞了許多彎路。「空巷」言其無人,應「世亂各東西」。「日瘦氣慘凄」一句,用擬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見空巷」時的凄慘心境。「但對狐與狸」的「但」字,與前面的「空」字照應。當年「百餘家」聚居,村巷中人來人往,笑語喧闐;如今卻只與狐狸相對。而那些「狐與狸」竟反客為主,一見「我」就脊毛直豎,沖著我怒叫,好象責怪「我」不該闖入它們的家園。遍訪四鄰,發現只有「一二老寡妻」還活著!見到她們,自然有許多話要問要說,但杜甫卻把這些全省略了,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空間。而當讀到後面的「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時,就不難想見與「老寡妻」問答的內容和彼此激動的表情。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這在結構上自成一段,寫主人公回鄉後的生活。前兩句,以宿鳥為喻,表現了留戀鄉土的感情。後兩句,寫主人公懷著悲哀的感情又開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勞動,希望能在家鄉活下去,不管多麼貧困和狐獨!
最後一段,寫無家而又別離。「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波瀾忽起。以下六句,層層轉折。「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這是第一層轉折;上句自幸,下句自傷。這次雖然在本州服役,但內顧一無所有,既無人為「我」送行,又無東西可攜帶,怎能不令「我」傷心!「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這是第二層轉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傷感;但既然當兵,將來終歸要遠去前線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處!「家鄉既盪盡,遠近理亦齊」,這是第三層轉折。回頭一想,家鄉已經盪然一空,「近行」、「遠去」,又有什麼差別!六句詩抑揚頓挫,層層深入,細致入微地描寫了主人公聽到召令之後的心理變化。如劉辰翁所說:「寫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見楊倫《杜詩鏡銓》引)沈德潛在講到杜甫「獨開生面」的表現手法時指出:「……又有透過一層法。如《無家別》篇中雲:『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無家客而遣之從征,極不堪事也;然明說不堪,其味便淺。此雲『家鄉既盪盡,遠近理亦齊』,轉作曠達,彌見沉痛矣。」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盡管強作達觀,自寬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終於湧上心頭:前次應征之前就已長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從軍期間死去了!死後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溝溪!這使「我」一輩子都難過。這幾句,極寫母亡之痛、家破之慘。於是緊扣題目,以反詰語作結:「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已經沒有家,還要抓走,叫人怎樣做老百姓呢?
詩題「無家別」,第一大段寫亂後回鄉所見,以主人公行近村莊、進入村巷劃分層次,由遠及近,有條不紊。遠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則描寫細節。第三大段寫主人公心理活動,又分幾層轉折,愈轉愈深,刻畫入微。層次清晰,結構謹嚴。詩人還善用簡煉、形象的語言,寫富有特徵性的事物。詩中「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概括性更強。「蒿藜」、「狐狸」,在這里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誰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園中長滿蒿藜?在人煙稠密的村莊里,狐狸又怎敢橫行無忌?「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僅僅十個字,就把人煙滅絕、田廬荒廢的慘象活畫了出來。其他如「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徵性的。正因為是「老寡妻」,所以還能在那裡苟延殘喘。稍能派上用場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詩中的主人公不是剛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嗎?詩用第一人稱,讓主人公直接出面,對讀者訴說他的所見、所遇、所感,因而不僅通過人物的主觀抒情表現了人物的心理狀態,而且通過環境描寫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幾年前被官府抓去當兵的「我」死裡逃生,好容易回到故鄉,滿以為可以和骨肉鄰里相聚了;然而事與願違,看見的是一片「蒿藜」,走進的是一條「空巷」,遇到的是豎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滿目凄涼,百感交集!於是連日頭看上去也消瘦了。「日」無所謂肥瘦,由於自己心情悲涼,因而看見日光黯淡,景象凄慘。正因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與環境描寫結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當時戰區人民的共同遭遇,對統治者的殘暴、腐朽,進行了有力的鞭撻。
鄭東甫在《杜詩鈔》里說這首《無家別》「刺不恤窮民也」。浦起龍在《讀杜心解》里說:「『何以為蒸黎?』可作六篇(指《三吏》《三別》)總結。反其言以相質,直可雲:『何以為民上?』」──意思是:把百姓逼到沒法做百姓的境地,又怎樣做百姓的主子呢?看起來,這兩位封建時代的杜詩研究者對《無家別》的思想意義的理解,倒是值得參考的。
大歷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幹涉。後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即詩中吳郎),自己搬到離草堂十幾里路遠的東屯去。不料這姓吳的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寫此詩去勸告吳郎。以前杜甫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所以此詩題作《又呈吳郎》。吳郎的年輩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說「又簡吳郎」,而有意地用了「呈」這個似乎和對方身分不大相稱的敬詞,這是讓吳郎易於接受。
詩的第一句開門見山,從自己過去怎樣對待鄰婦撲棗說起。「撲棗」就是打棗。這里不用那個猛烈的上聲字「打」,而用這個短促的、沉著的入聲字「撲」,是為了取得聲調和情調的一致。「任」就是放任。為什麼要放任呢?第二句說,「無食無兒一婦人。」原來這位西鄰竟是一個沒有吃的、沒有兒女的老寡婦。詩人彷彿是在對吳郎說:對於這樣一個無依無靠的窮苦婦人,我們能不讓她打點棗兒嗎?
三四兩句緊接一二句:「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困窮」,承上第二句;「此」,指撲棗一事。如果不是因為窮得萬般無奈,她又哪裡會去打別人家的棗子呢?正由於她撲棗時總是懷著一種恐懼的心情,所以我們不但不應該干涉,反而還要表示些親善,使她安心撲棗。這里說明杜甫十分同情體諒窮苦人的處境。陝西民歌雲:「唐朝詩聖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氣貫串,是杜甫自敘以前的事情,目的是為了啟發吳郎。
五六兩句才落到吳郎身上。「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這兩句上下一氣,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要聯系起來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備,其主語是寡婦。「遠客」,指吳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說過慮。下句「插」字的主語是吳郎。這兩句詩是說,那寡婦一見你插籬笆就防你不讓她打棗,雖未免多心,未免神經過敏;但是,你一搬進草堂就忙著插籬笆,卻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言外之意是: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點太不體貼人。她本來就是提心吊膽的,你不特別表示親善,也就夠了,為啥還要插上籬笆呢!這兩句詩,措詞十分委婉含蓄。這是因為怕話說得太直、太生硬,教訓意味太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勸告。
最後兩句「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是全詩結穴,也是全詩的頂點。表面上是對偶句,其實並非平列的句子,因為上下句之間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上句,杜甫借寡婦的訴苦,指出了寡婦的、同時也是當時廣大人民困窮的社會根源。這就是官吏們的剝削,也就是詩中所謂「徵求」,使她窮到了極點。這也就為寡婦撲棗行為作了進一步的解脫。下句說得更遠、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又一社會根源。這就是安史之亂以來持續了十多年的戰亂,即所謂「戎馬」。由一個窮苦的寡婦,由一件撲棗的小事,杜甫竟聯想到整個國家大局,以至於流淚。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點醒、開導吳郎的應有的文章。讓他知道:在這兵荒馬亂的情況下,苦難的人還有的是,決不止寡婦一個;戰亂的局面不改變,就連我們自己的生活也不見得有保障,我們現在不正是因為戰亂而同在遠方作客,而你不是還住著我的草堂嗎?最後一句詩,好象扯得太遠,好象和勸阻吳郎插籬笆的主題無關,其實是大有關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想得開一點,他自然就不會在幾顆棗子上斤斤計較了。我們正是要從這種地方看出詩人的「苦用心」和他對待人民的態度。
這首詩的人民性是強烈而鮮明的,在通常用來歌功頌德以「高華典雅」為特徵的七言律詩中,尤其值得重視。詩的藝術表現方面也很有特點。首先是現身說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啟發對方,用顛撲不破的道理來點醒對方,最後還用自己的眼淚來感動對方,盡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說教,措詞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運用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作轉接。象「不為」、「只緣」、「已訴」、「正思」,以及「即」、「便」、「雖」、「卻」等,因而能化呆板為活潑,既有律詩的形式美、音樂美,又有散文的靈活性,抑揚頓挫,耐人尋味。
杜甫的《後出塞》共計五首,此為組詩的第二首。本詩以一個剛剛入伍的新兵的口吻,敘述了出征關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首句交待入伍的時間、地點,次句點明出征的去向。東門營,當指設在洛陽城東門附近的軍營。河陽橋,橫跨黃河的浮橋,在河南孟縣,是當時由洛陽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軍營報到,傍晚就隨隊向邊關開拔了。一「朝」一「暮」,顯示出軍旅生活中特有的緊張多變的氣氛。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顯然已經寫到了邊地傍晚行軍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來,顯出時間上的緊湊;然而這兩句明明寫的是邊地之景,《詩經·小雅·車攻》就有「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句。從河陽橋到此,當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詩人故意作這樣的承接,越發顯出部隊行進的迅疾。落日西照,將旗獵獵,戰馬長鳴,朔風蕭蕭。夕陽與戰旗相輝映,風聲與馬嘶相交織,這不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暮野行軍圖嗎?表現出一種凜然庄嚴的行軍場面。其中「馬鳴風蕭蕭」一句的「風」字尤妙,一字之加,「覺全局都動,颯然有關塞之氣」。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該是宿營的時候了,「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兩句便描寫了沙地宿營的圖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成千上萬個帳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領,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屬下的士卒。這里,不僅展示出千軍萬馬的壯闊氣勢,而且顯見這支部隊的整備有素。
入夜後,沙地上的軍營又呈現出另一派景象和氣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描畫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營圖:一輪明月高懸中天,因軍令森嚴,萬幕無聲,荒漠的邊地顯得那麼沉寂。忽而,數聲悲咽的笳聲(靜營之號)劃破夜空,使出征的戰士肅然而生凄慘之感。
至此,這位新兵不禁慨然興問:「借問大將誰?」──統帥這支軍隊的大將是誰呢?但因為時當靜營之後,他也懾於軍令的森嚴,不敢向旁人發問,只是自己心裡揣測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漢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樣治軍有方、韜略過人的將領吧!
從藝術手法上看,作者以時間的推移為順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後,依次畫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軍旅生活的圖景。三幅畫都用速寫的畫法,粗筆勾勒出威嚴雄壯的軍容氣勢。而且,三幅畫面都以邊地曠野為背景,通過選取各具典型特徵的景物,分別描摹了出征大軍的三個場面:暮野行軍圖體現軍勢的凜然和庄嚴;沙地宿營圖體現軍容的壯闊和整肅;月夜靜營圖體現軍紀的森嚴和氣氛的悲壯。最後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嘆問和想像收尾。全詩層次井然,步步相生;寫景敘意,有聲有色。故宋人劉辰翁贊雲:「其時、其境、其情,真橫槊間意,復欲一語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詩鏡銓》卷三引)。
鮑欽止曰:天寶十四載三月壬午,安祿山及奚契丹戰於潢水,敗之。故有《後出塞五首》,為出兵赴漁陽也。今按末章,是說祿山舉兵犯順後事,當是天寶十四載冬作。
男兒生世間①,及壯當封侯②。戰伐有功業③,焉能守舊丘④。召募赴薊門⑤。軍動不可留⑥。千金裝馬鞭⑦,百金裝刀頭⑧。閭里送我行⑨,親戚擁道周⑩。斑白居上列(11),酒酣進庶羞(12)。少年別有贈(13),含笑看吳鉤(14)。
2. 吉三代印度版本的最新包裝是什麼樣子說換包裝是了,是真的嗎是下面這個嗎
印度版的換了包裝了 你可以網路一下的 祝健康
3. 這是印度製造的是什麼東西
質量的話要看出口到哪個國家,每個國家的標准不一樣。如果都是在中國買到的,那質量上是沒有太大差異的。我買的阿迪達斯鞋都是印度尼西亞和中國製造的,印度生產的鞋子我只買到過耐克的。質量最好的阿迪達斯肯定是德國本土生產的,價格也貴。但阿迪達斯德國工廠少之又少,大部分工廠在印度尼西亞,印度,中國這些發展中國家。主要原因一是這些地方環保標准較低,二是貧窮人口較多,生產力廉價嘛。
希望我能幫到你!
4. 印度最著名的街頭小吃是什麼
當屬Gol Gappe,也稱為Puchka和Gup Chup等,是印度最受歡迎的街頭食品,圓形,空心,外面是一層脆的殼,裡面混合有水、干豌豆、煮土豆和鷹嘴豆等。一般來說,可以一下子吃幾個,享受它的復合味道。
5. 印度灌湯的小球叫什麼
印度灌湯的小球叫巴泥普利。
巴泥普利是印度非常流行的一種民間小吃。首先這種金黃球球是由麵粉和奶油兩者混合油炸製成。黃金球球裡面的餡料主要是由土豆塊製作成的,有時也會添加一些煮熟的豆芽或者切碎的洋蔥,再加上一點切碎的香菜葉,加入辣椒粉,孜然粉,還有鹽,最後攪拌均勻即可。
印度的飲食文化:
咖喱是印度的飲食文化。印度菜的咖喱味很濃,洋蔥佔有絕對主導的地位。印度咖喱是用它熬成的,菜是用它炒燴出的,肉類是用它浸泡的。
如果在印度的餐廳吃飯,看到這樣的菜品,千萬不要以為是菜做壞了而大驚小怪。印度人只吃羊肉、雞肉和一些海鮮,在印度,你不會吃到其它的肉類。因為印度人多為素食主義者,所以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賓客。
6. 印度尼西亞的蛋balado是怎麼做的
朋友您說的印度尼西亞的蛋是怎麼做的嗎?我覺得印度尼西亞的蛋是由當地的食材,還有當地的民俗傳下來的。
7. 印度薄餅(又名拋餅)的配料及做法
原料:
低筋麵粉 270克、高筋麵粉 30克、酥油 45克、片狀馬琪琳 250克、水150克。
做法:
1、高粉和低粉、酥油、水混合,拌成面團,揉至面團表面光滑均勻即可。用保鮮膜包起面團,鬆弛20分鍾;
2、將片狀馬琪琳用塑料膜包嚴,擀成片狀;
3、將鬆弛好的面團用壓面棍擀成長方形。擀好的面片,其寬度應與馬琪琳的寬度一致,長度是馬琪琳長度的三倍;
4、把馬琪琳放在面片中間,將兩側的面片折過來包住馬琪琳。然後將邊捏好,將面片擀長,象疊被子那樣四折,用壓面棍輕輕敲打面片表面,再擀長。重復3次。用保鮮膜把面片包嚴,鬆弛20分鍾;
5、把三折好的面片再擀開,擀成面片。將面片從較長的這一邊開始捲起來。將卷好的面卷包上保鮮膜,放在冰箱里冷蔵30分鍾;
6、將鬆弛好的面分成均等的小劑,每一份都先搓成長條,然後螺旋裝的落在一起,壓實。再擀成薄薄的一片;
7、烤箱預熱175度,烤5分鍾即可。
包瑪琪琳那個面不要擀得太薄,容易破。等包好瑪琪琳後可以多疊幾層,這樣出來的層多好吃。
8. 印度薄餅是用什麼材料、怎樣做的啊
獨特風味食品———印度飛餅
「印度飛餅」是享譽印度的一道名小吃,是用調和好的麵粉在空中用「飛」的絕技做成,它具有美味可口、濃郁香酥的特點。有10多個品種。製作飛餅的廚師在餐廳現場表演製作,瀟灑大方,技術精煉,會為您的用餐增添無限情趣。 飛餅(又名印度薄餅),是印度的特色風味風味美食,其製法用料講究,特別適合廣東人的口味。色、香、味俱全。
> 飛餅,是來自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獨特風味食品,是主食中的明星。似乎更應稱作是一件絕妙的手工藝品。飛餅竟然還分為兩層,外層淺黃鬆脆,內層綿軟白皙,略帶甜味,嚼起來層次豐富,一軟一脆,口感對比強烈,嚼過之後,齒頰留芳。
> 面對奇妙的飛餅,我們這些外行只能看個精彩,正如同當年老外對中國的湯團製作百思不得其解一樣,也許,讓它成為一個永恆的謎,會留給我們更多的想像空間。
> 做法:廚師捏緊面餅一端按順時針方向轉動,手裡的面餅越轉越大,越轉越薄,幾近透明。接著就是放餡料,稍做切割,裝盤。咬下一口,「喀嚓」一聲,再一口就吃到了牛肉的嫩香。好一個外脆內韌啊。
至於中國人所謂的「印度飛餅」,在印度稱之為「加巴地」,似乎更應稱作是一件絕妙的手工藝品。印度人做加巴地時,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個小圓團,再擀幾下,便放入小平鍋中加熱。在小平鍋旁邊還有一個簡易的小爐子,燃著藍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卻沒有鍋。當平鍋中的餅快熟,有點脹起來的時候,廚師會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來,一下子扔到旁邊那個爐子的火中去。說也怪,那張餅被火一烘,膨脹起來,好像懸在火焰上一樣,很奇妙。很快地,廚師把它取出,放入盤中,嗬,香噴噴的,前後不過三分鍾。食客們難以抵住剛出爐的「加巴地」的誘惑,沒有誰能悟出「加巴地」里怎麼會有那麼多熱氣,能將薄如蟬翼的餅撐得如蒙古包般飽滿。用筷子一戳,呼的一聲,熱氣向外蒸騰,好不有趣。原來吹彈欲破的「加巴地」竟然還分為兩層,外層淺黃鬆脆,內層綿軟白皙,略帶甜味,嚼起來層次豐富,一軟一脆,口感對比強烈,嚼過之後,齒頰留芳。如果用「加巴地」包著羊肉或雞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雋永綿長,印度飛餅里可加碎牛肉、蛋片、洋蔥,配有咖哩醬。可選加蛋或不加蛋的,根據各人喜好選擇不同的咖喱(或白糖)蘸著吃,讓人愛不釋口。還可以用最傳統的吃法——用手抓來吃。印度飛餅的點綴小食吃印度飛餅還要配印度拉茶,喝起來可是比泡沫奶茶還要香濃可口。印度拉茶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利用兩個杯子把茶「拉「來」拉「去,拉得高高的以製造出泡沫。之所以要」拉「茶,乃因為他們相信有助於完美地混合煉乳於茶中,從而帶出奶茶濃郁的茶香與淡約的茶味
沒有魚翅和熊掌的「滿漢全席」不是真正的滿漢全席;沒有青檸和飛餅的「印度美食」不是真正的印度美食
印度加哩薄餅
材料: 麵皮:麵粉+水(約3:1)ps:麵粉可是全麥或普通麵粉內餡:馬鈴薯洋蔥加哩粉辣椒粉鹽沾料:優格(最好是原味的)西紅柿+洋蔥(切碎)
做法: 1:麵粉+水揉成面團後,分成小份待用2:洋蔥切碎3:馬鈴薯煮熟去皮4:趁熱+馬鈴薯,碎洋蔥,加哩粉,辣椒粉,鹽=做成馬鈴薯泥 (試一下味道)5:麵皮包一湯匙的馬鈴薯泥(像麻糬一樣),桿平約0.2cm厚度6:放點油煎熟(看起來像蔥油餅)7:吃時沾些優格醬
印度飛餅
傳統的印度佬做:
用料:低筋麵粉、蛋黃、沙糖、鹽、水、煉奶、牛油
做法:
1。將水和煉奶攪勻,放入沙糖、鹽拌至融化。
2。放入麵粉蛋黃拌勻成面團。
3。用打面機打面團至有一點起筋(快打),再慢打至柔滑即可!
4。靜止10分鍾,等其柔滑光亮!
5。用手抓一小球,抓至光滑,表面塗上牛油放入盆內!
6。3小時後可以用!
缺點:不能存放、味道單一、底味不足!最多2天!(因為有雞蛋,所以發起)
優點:傳統、煎出來表面脆!成本低!
我的改變的作法:
用料:低筋麵粉 4 KG、牛奶 1。5 L、煉奶 3 TSP、鹽 3 TSP、牛油適量
做法:大致同上
特點:成品香口、耐放、底味足、適合各種餡料、容易飛起!
缺點:成本高、容易上色!
想練習飛餅拿一張大布先練習濕布(至不會重疊)再練習干布!手要保持劃圓形、先
轉右手再轉左手!(以左手為中心例外)
印度飛餅製作漿調制
--------------------------------------------------------------------------------
http://eat.VeryEast.Cn 2006-3-17 10:20:00 比薩美食網
用料:低筋麵粉、蛋黃、沙糖、鹽、水、煉奶、牛油
做法:
1。將水和煉奶攪勻,放入沙糖、鹽拌至融化。
2。放入麵粉蛋黃拌勻成面團。
3。用打面機打面團至有一點起筋(快打),再慢打至柔滑即可!
4。靜止10分鍾,等其柔滑光亮!
5。用手抓一小球,抓至光滑,表面塗上牛油放入盆內!
6。3小時後可以用!
缺點:不能存放、味道單一、底味不足!最多2天!(因為有雞蛋,所以發起)
優點:傳統、煎出來表面脆!成本低!
自己做飛餅樂趣無窮
如果有興趣,也可以自己試著在家裡製作印度飛餅。接著他給記者做了示範,首先,取一碗麵粉,淋入溫鹽水,拌成絮狀,再揉和均勻,揉製成面團,揪好面劑兒拍成餅,用擀麵杖稍微擀一下,抹油,然後拽住面餅的邊緣進行甩動,利用重力把面餅甩薄,薄到隔著餅幾乎可以看到後面的東西。接下來撒勻蔥花,抹勻肉餡。做的時候可以依照你自己的口味添加豐富的餡料,比如切碎的牛肉、羊肉、洋蔥,再加上濃郁的咖喱,這樣做出來的餅異國味道就會很濃。然後鋪一層餡料,抹一層油,將餅一層層疊起。餅做好後,在平底鍋內抹上油,開始煎,待餅的兩面煎成金黃色就可以了。餅可以切開來吃。如果用印度飛餅包著羊肉或雞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雋永綿長
9. 印尼一少年竟然會下蛋,2年產下20多顆,這是怎麼回事
正所謂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印度一個少年的故事,這個少年會下蛋,放到我們國家恐怕直接就會被抓到精神病院吧。仔細想想,就像幾年前趙本山的小品一樣,這不是下蛋公雞嘛!哈哈哈哈。
這件事引發了大批民眾的關注,人們有信的也有不信的,以為是艾克馬和他的家人一起作怪,提前塞入肛門,這件事究竟原因是為了什麼我們也就不得而知啦,希望孩子健健康康的吧。
10. 蛋筒的做法及配方
放學路上,甜品店好多,天天路過么,就知道有些食物是有一些隱患的,諸如保質期,衛生情況,大概我是有點強迫症的,看看蛋筒和冰激凌自己做也不是太麻煩,還是自己做算了。拍圖的時候,冰激凌還硬得很,櫻桃竟然粘著不掉,這是好孩子啊!順便隱約露出點我的多肉大家族,呵呵
食材明細
普通麵粉、雞蛋、熟芝麻、白砂糖、花生油、牛奶。
1、所有材料混合。
2、加入芝麻攪拌。
3、麵糊攪拌均勻,松餅機預熱3-5分鍾。
4、兩小勺麵糊,根據自己機器,容器大小調整。
5、顏色由金黃轉淺黃褐色,略有焦香那就可以卷了,從麵糊倒入大約三分鍾,挺慢的。啟用配套模具,掀起一角,小心燙手,蛋筒尖部分模具略往後縮按緊滾動
6、收口多停留一下,防止散開。。
7、我在蛋筒里墊了小塊蛋糕,這樣既可以防止冰激凌化了之後流出來臟了手,又可以避免一次性吃太多冰激凌。
8、這是我做的迷你版,套在指尖上剛好,小朋友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