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的七寸在印度起什麼作用

印度的七寸在印度起什麼作用

發布時間:2022-07-24 03:54:26

1. 洞朗地區到底在哪裡,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可以死盯印度「七寸」嗎

很多人開始關注洞朗地區,是因為6·18中印洞朗對峙事件,印軍非法進入我國固有領土洞朗地區,那麼洞朗地區在哪裡,有何重要的戰略價值?

除此之外,我們從地圖中可以看到,距離我國洞朗地區不遠處就是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這是一條寬約僅僅20公里的狹長地帶,連接著印度的東西部分,是印度的七寸之地。一方面,洞朗地區距離西里古里走廊很近,另外一方面洞朗地區對西里古里走廊呈俯視姿態,因此印度常擔心將來的某一天我國會以洞朗地區為突破口,掐住西里古里走廊,將印度攔腰斬斷。到那時,印度的東部地區將成為一塊「飛地」,成為瓮中之鱉。所以說,洞朗地區是我國的戰略要地,加強洞朗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是非常明智的。2020年,洞朗地區第一個行政村龐達村落成,而第一批長住居民也已經喬遷新居。

2. 對印度來講,最致命的七寸在哪裡

印度的七寸,其實就在印度自身。我記得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一次演講的時候,曾經有一名印度人問過他,印度能不能學習新加坡的模式強大起來?如果印度要強大的話,該怎麼做呢?李光耀意味深長地說,印度其實強大不起來,原因就在於印度的民族語言成分極為復雜,整個印度有200多個民族和1600多種語言,看起來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實際上確實一個又一個分散的聯邦,沒有統一的語言和文字,階層固化,就註定了這個國家始終都強大不起來。

一個國家的沒一個個人,每一個單位,每一個公司在做事情的時候都產生了效率上的差異,上升到國家層面,這個差異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強大的國家雖然往往是多民族國家,但是能夠做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要發展就必須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如果社會不穩定,經常發生犯罪和動亂,那麼這個國家就失去了發展的前提。

3. 西里古里走廊對印度來說有何戰略意義

西里古里走廊是連接印度本土與其東北部的狹窄條帶狀區域,走廊的西北側與尼泊爾接壤東南側與孟加拉國為鄰。該走廊長約22公里,最窄的地方僅有22.5公里。走廊的東出口的北側,與不丹王國毗鄰,並且隔不丹與中國西藏日喀則地區亞東縣的洞朗牧場相望(距西里古里不到130公里)。當地的主要城市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西里古里,該市是連接尼泊爾、孟加拉國、不丹及印度的大吉嶺縣、大吉嶺山 、錫金的中心樞紐,更是連接印度本土與其東北部7個邦(包括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阿魯納恰爾邦,中國稱為藏南)的戰略要害部位。
歷史
英國佔領印度時期,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同屬英屬印度,沒有所謂 西里古里走廊。1947年印巴分治後,緊靠印度西里古里的區域,成了巴基斯坦東巴地區的西北部(1972年1月自大巴基斯坦獨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並且與印度敵對,西里古里走廊正式形成。
戰略地位
西里古里走廊是印度國土的「雞脖子」或「七寸」,對印度而言,其重要性和敏感性不言而喻,也是孟加拉國制衡印度的重要籌碼。誰控制了西里古里走廊,誰就能將印度的「雞頭」(東北七邦)與其「雞身」(印度本土)分離開來。
錫金已經被印度吞並,不丹也是被印度威脅控制,東印度其實就是原來的孟加拉國的一部分,印度原來分裂了孟加拉國,孟加拉國分裂勢力成立了新孟加拉國,但是不久後就和印度合並一起。東印度這邊也就是東線地區,印度至今還佔領著中國藏南地區。(這里要多說一句,麥克馬洪線和《中英邊境條約》不是一層級的,麥克馬洪線是當時的地方官和西藏的地方私人簽訂)
西方為了遏制中國,支持印度吞並了錫金,威脅控制不丹和尼泊爾。印度意圖稱霸南亞大陸的目的也很久了。洞朗地區離西鼓勵走廊很近,只是中間隔著一個不丹;印度這次說是替不丹出頭,也是是個無恥的借口;中國和不丹的邊境線一直很明確。中國在洞朗地區修公路也是屬於在自己國家的地盤上行事。美國都把愛國者導彈部署到俄羅斯邊境線,說不是在俄羅斯領土。印度在佔領的藏南地區也是修了很多公路,並大力移民。
印度企圖擴大西里古里走廊的范圍,把自己侵佔的土地牢牢控制住。
中國的戰略很明確,不跟印度在藏南對峙,而是在洞朗地區部署兵力。一旦印度挑釁中國,阻斷西里古里走廊,掐斷東西印度的聯系。
總之來說,印度自己搞的事情太多。太過張狂囂張,其背後無非是美國在支持,藉助印度遏制中國崛起。誰讓中國搞出了量子技術、高溫超導、液態金屬、殲20……一堆碉堡的技術;老美不出頭,派阿三上。如果真的打起來,解放軍從西藏高地沖下來,往南到新德里都是一馬平川;西印度被阻隔在孟加拉國外面,孟加拉國恨印度壓根都發癢,肯定不會借道給印度。
總得來說,拿了別人的東西,還想再拿,哪有那麼好的事情!阿三這次有點玩火,其背後還是中美在博弈,德國和俄羅斯腦袋不銹掉,應該會和中國一起干。畢竟,美國北約絕密文件顯示要肢解俄羅斯,幹掉普京;德國存放在美國的黃金至今拿不回來,連看一眼的權利都沒有。
只能說印度這貨不夠爺們,你看中國,馬六甲海峽被美國遏制。我們就和泰國一起挖一條運河出來。我們的國家處在一個變革時期,周邊有眼紅的,有挑釁的,有意圖拖後腿的;而印度是這三者全占的,美國印度的邏輯是,我弱,我沒本事發展,但是我也不能讓你變強。
它是印度連接其東部的陸上通道,也是印度國土的咽喉要地,就象中國的河西走廊或者遼西走廊一樣。印度國土布局和形式不佳,主要指的就是這里。有人將它比喻為蛇的7寸。

這個走廊是咽喉地帶,兵家必爭之地。我們恰恰佔了這個地區。如果開戰了,我們立馬封鎖,掐斷了印度最東面和中央地區的聯系,從此印度一分為二,首尾不能相連。如同當年東巴和西巴一樣,我們不僅收回藏南分分鍾,而且分割了印度,讓印度國力大損。印度做夢都害怕。這也是為什麼印度明明知道洞郞是我們,不是印度,也要打著不丹的名義強行出頭,要跟我們對抗。

4. 對於已經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印度而言,最致命的七寸在哪裡

作為世界上唯二10億人口俱樂部成員,作為西方國家普遍承認和宣揚的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可謂世界頭條的常客。雖然印度新聞在中國更多以搞笑的形式存在,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印度人有的顯然並不只有搞笑,確實有其可取之處。

印度節日

可以說,雖然得益於二戰之後基本和平的世界環境,和印度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印度一直處於向前的發展狀態,也因此,經濟的不斷發展也掩蓋了印度諸多尖銳的民族問題。

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始終處於高速發展之中,一旦印度發展停滯或者出現重大的經濟危機,印度國內積聚的民族問題勢必會成為最大的炸彈。即使印度因此四分五裂,回到它歷史上的狀態,也並不奇怪

5. 為什麼打蛇要打七寸七寸又是那裡


屬於爬行綱蛇目。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面覆蓋鱗片。大部分是陸生,也有半樹棲、半水棲和水棲的。以鼠、蛙、昆蟲等為食。一般分無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無毒蛇的體征區別有:毒蛇的頭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內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尾短,突然變細。無毒蛇頭部是橢圓形;口內無毒牙;尾部是逐漸變細。雖可以這么判別,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輕心。蛇的種類很多,遍布全世界,熱帶最多。中國境內的毒蛇有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蝮蛇和金環蛇等;無毒蛇有錦蛇、蟒蛇、大赤鏈等。蛇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膽是珍貴葯品。

蛇是不會主動對人進攻的,除非你打到了它的身驅。如果你的腳踩上了它的時候,它會本能地馬上回頭咬你腳一口,噴灑毒液,令你倒下。當人們行走在山路上,「打草驚蛇」在此用得很恰當。你手執一根木棍,有彈性的木棍子最好。邊走邊往草叢中劃劃打打,如果草叢有蛇,會受驚逃避的。用硬直木棒打蛇是最危險的動作,因為木棒著地點很小,不容易擊倒蛇。軟木棒有彈性,打蛇時木棒貼地,蛇擊中可能性更大。蛇打七寸,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此部位,蛇動彈不了。

蛇的消化系統非常厲害,有些在吞的同時就開始消化,還會把骨頭吐出來的

還有,蛇的消化還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來摩擦

毒蛇的毒液實際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較強,溶解了被咬動物的身體,所以表現出「毒性」,人的膽汁也屬這種消化液。

蛇的食慾較強,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後吞食。嘴可隨食物的大小而變化,遇到較大食物時,下頜縮短變寬,成為緊緊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吞食,吞食小鳥則從頭頂開始,這樣,鳥喙彎向鳥頸,不會刺傷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與食物大小有關,小白鼠5~6分鍾即可吞人,較大的鳥則需要15~18分鍾。Barton認為非洲岩蟒只有在確定捕獲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時,才開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斷捕獲物頭、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經過5~6天才能消化完畢,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後22~50小時。如果吃得多,消化時間還要長些。蛇的消化速度與外界溫度有關,Skoczylas(1970)觀察到游蛇在5℃氣溫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時消化仍然很慢,消化過程長達6天左右,在25℃時,消化才加快進行。

蛇的牙齒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統如咽部,以及相應的肌肉系統都有很大的擴張和收縮能力。

蛇主要是用口來獵食。無毒蛇一般是靠其上下頜著生的尖銳牙齒來咬住獵物,然後很快用身體把活的獵物纏死或壓得比較細長再吞食。毒蛇還可靠它們的毒牙來注射烈性毒液,使獵物被咬後立即中毒而死。蛇在吞食時先將口張大,把動物的頭部銜進口裡,用牙齒卡住動物身體,然後憑借下頜骨作左右交互運動慢慢地吞下去。當其一側下頜骨向後轉動時,同側的牙齒鉤著食物,便往咽部送進一步,繼之另一側下頜骨向後轉動,同側牙齒又把食物往咽部送進一步。這樣,由於下頜骨的不斷交互向後轉動,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進去。

喜歡偷食蛋類的蛇,有些是先以其身體壓碎蛋殼後才進食。但也有些蛇類,能把雞蛋或其他更大的蛋整個吞下去。在吞食時先以身體後端或借其他障礙物頂住蛋體;然後盡量把口張大將整個蛋吞進去。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游蛇科中的一類食蛋蛇,具有特殊適應食蛋的肌體結構。它們頸部內的脊椎骨具有長而尖的腹突,能穿破咽部的背牆,在咽內上方形成6―8個縱排尖銳鋸齒,當把蛋吞進咽部時,隨著咽部的吞咽動作進行「鋸蛋」把硬蛋殼鋸破,並且憑借頸部肌肉的張力,使蛋殼破碎,同時把蛋黃、蛋白擠送到胃裡;剩下不能消化的蛋殼碎片和卵膜被壓成一個小圓球,從嘴裡吐出。

一、蛇的形態結構

蛇的行走千姿百態,或直線行走或彎蜒曲折而前進,這是由蛇的結構所決定的。蛇全身分頭、軀干及尾三部分。頭與軀干之間為頸部,界限不很明顯,軀干與尾部以泄殖肛孔為界。蛇沒有四肢,全身被鱗片遮蓋,有保護膚體的作用。蛇分為有毒蛇和無毒蛇,無毒蛇頭部一般呈圓錐狀,前端細而後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狀;蛇的軀幹部呈長筒狀;蛇的尾部為肛門以後的部位。

蛇的內部結構分為:皮膚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泄殖系統、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染色體等十大部分。

蛇沒有腳,怎麼能爬行呢?實際上,蛇不僅能爬行,還爬行得相當快。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於它有特殊的運動方式:一種是彎蜒運動,所有的蛇都能以這種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時,蛇體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狀彎曲,使彎曲處的後邊施力於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動蛇體前進,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難行,無法以這種方式爬行了,當然,不必因此為蛇擔憂,因為在自然界是不會有像玻璃那樣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種是履帶式運動,蛇沒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後自由移動,肋骨與腹鱗之間有肋皮肌相連。當肋皮肌收縮時,肋骨便向前移動,這就帶動寬大的腹鱗依次豎立,即稍稍翹起,翹起的腹鱗就像踩著地面那樣,但這時只是腹鱗動而蛇身沒有動,接著肋皮肌放鬆,腹鱗的後緣就施力於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體推向前方,這種運動方式產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線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樣。第三種方式是伸縮運動,蛇身前部抬起,盡力前伸,接觸到支持的物體時,蛇身後部即跟著縮向前去,然後再抬起身體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後部再縮向前去,這樣交替伸縮,蛇就能不斷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較緩慢的蛇,如鉛色水蛇等,在受到驚動時,蛇身會很快地連續伸縮,加快爬行的速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

二、蛇的生活習性

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毒蛇固然可伯,但只要注意提防,也並不那麼危險。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蛇類喜居陰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它們喜棲於墓洞中,洞口可見稀稠成粒的糞便,這樣我們就知道洞中有沒有蛇了。蛇有冬眠的習性,到了冬天盤據的洞中睡覺,一睡就是幾個月,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保持體力。待到春暖花開,蛇就醒了,開始外出覓食,而且脫掉原來的外衣。從蛇蛻的外衣直徑和長度可測出蛇重量甚至說出蛇的名稱。蛇蛻皮後不久,活動量增大,覓食量增加,體況逐漸恢復。隨著氣溫逐漸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進入發情期。尋偶時,雌雄蛇發出的鳴叫聲清晰明亮,「噠噠噠」如擊石聲。

蛇類的產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種而異。所產蛇卵一般粘結成一個大的卵塊,卵塊中卵的數量為8~15枚不等。蛇經常處於飢餓或半飢餓狀態。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時也主動出擊。筆者曾目睹一條青竹驃蛇在河邊追趕青蛙,青蛙一躍跳入河中,蛇也跟著躍入河中,簡直象兩名一前一後的跳水運動員。也見到過蛇捕食鳥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側的牆壁,游到家燕巢邊,不斷伸舌,驚走了親鳥。當蛇發現其卵時,先行攻擊,纏繞,待平安後,再行張開嘴巴,囫圇吞棗。不要以為它的嘴巴小,實際上它能吞食相當於本身頭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後,感到疲倦,進入休息狀態,此時極易被人捕捉。至於蛇的覓食次數,因蛇類品種和大小而異。一般夏令覓食活動盛期,特別是產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體稍大的,因覓食量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進食一次。蛇類也喜歡在太陽光下進行日光浴,時間一般為上午10—12時左右。行日光浴時,一般伏於地面草叢或纏繞或於樹幹上,也有半身裸露於洞口外、石頭堆外面呈盤蜷狀的,姿態變化多端。蛇類的活動規律,以晝伏夜出居多,因品種而異。

三、有毒蛇和無毒蛇的區別

怎樣識別有毒蛇和無毒蛇呢,一般人單憑頭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顏色是否鮮艷來區分,這是不夠全面的。雖然毒蛇頭部呈明顯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頭部並不呈三角形;而無毒蛇中的偽蝮蛇,頭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鏡蛇的尾巴確實很粗大,但烙鐵頭的尾巴就較細長;很多色澤鮮艷的蛇,如玉斑錦蛇、火赤鏈蛇等並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澤如泥土或似狗屎樣,很不引人著目,但卻很毒。因此區別有毒和無毒蛇主要根據以下幾點:

1、毒腺 有毒蛇具有毒腺,無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來。位於頭部兩側、眼的後方,包藏於頜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當毒蛇咬物時,包繞著毒腺的肌肉收縮,毒液即經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溝,注入被咬對象的身體內使之發生中毒,無毒蛇無這一功能。

2、毒液管 是輸送毒液的管道,連接在毒腺與毒牙之間。只有毒蛇才具備有毒液管。

3、毒牙 毒蛇具有毒牙,它位於上頜骨無毒牙的前方或後方,比無毒牙既長又大。

那麼,哪些無毒蛇容易與有毒蛇混淆呢?

常被誤認為是毒蛇的幾種無毒蛇,由於外形特殊,色斑鮮艷,而且性情凶惡,所以常被當地一些群眾視為是毒蛇而驚慌失措,其實這種蛇咬人時對人體是無害的。如虎斑游蛇(又叫野雞勃子蛇)、赤鏈蛇(又叫火赤鏈)等。

外形或色斑與毒蛇容易混淆的無毒蛇黃鏈蛇(又叫黃赤鏈),由於背面有黑黃相間的橫紋,常被誤為是金環蛇;黑背白環蛇,由於蛇背有黑白相間的橫紋,也容易被錯認為是銀環蛇;頸棱蛇(又叫偽蝮蛇),體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兩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塊,頭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極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又叫青竹標)由於通身都是綠色,所以常與竹葉青混淆。

四、蛇對生態環境的作用

我們知道了野生動物在維護自然生態環境方面所起的極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動物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它們通過食物鏈的關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一旦食物鏈的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青草——蝗蟲——蛙(鼠)——蛇——鷹,這就是其中的一條食物鏈,如果人類無節制地捕獵野外的蛇,蛇就越來越少,導致森林、草地和農田的鼠害越來越猖獗,鼠害和蟲害給農林牧業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生態環境就會受到嚴重破壞。

蛇是很有誘惑力的動物。盡管在山上、樹林里、田野中,甚至於在水裡,都能看到它,但不論在哪裡,只要有蛇出現,就會吸引著一大群人,老的小的都會圍上來看,尤其是小孩子們,更是興奮萬分。而且,不僅喜歡蛇的人要飽覽一番,怕蛇的人也常常帶著恐懼的心情遠遠地瞧著它。可見,在人們心目中,對速總還有幾分害怕,也難免有些神秘之感。

翻開生物進化的歷史,蛇在地球上的出現,比人要早得多。30多億年以前,地面上開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經過長期的進化,生物種類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到了距今大約3.4億年前後,出現了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這就是爬行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動物越來越多,種類和數量都達到了最高峰,天上,水裡,地面,都有它們在活動著。其中特別是恐龍,非常繁盛,什麼角龍啦,鴨嘴龍啦,劍龍啦,霸王龍啦,形形色色的龍,到處都是。這是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期里,獸類和鳥類的祖先也先後從爬行動物的原始種類中演變出來,鱉、鱷、蜥蜴的老祖宗也誕生了。蛇和蜥蜴的親緣關系最為密切,它們是近親,蛇是從蜥蜴變來的。在蜥蜴的原始種類裡面,有一部分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新的環境,四肢逐漸退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徵,變成了蛇;另有一部分雖然四肢沒有了,但由於沒有具備蛇的特點,到現在仍然是蜥蜴。例如貴州產的脆蛇蜥和細蛇蜥,就是這一類沒有足的蜥蜴。所以,蛇是爬行動物中最年輕的一個分支,也是最後登上生命舞台的適應性很強的爬行動物。

最早的蛇類化石發現在白堊紀初期的地層里,離現在大約有1.3億年。實際上,蛇的出現比這還要早些。據推測,在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大概就已經有蛇了。毒蛇的出現要晚得多,它是從無毒蛇進化而成的,出現的時間不會早於2700年。如果地球的歷史像一部放映2小時的電影,那麼,要到末了5分鍾,銀幕上才出現蛇,最後1分鍾才能看到毒蛇。

可以推測,人類的祖先古猿還在樹上生活的時候,是有機會遇到樹棲的蛇的。後來森林逐漸稀疏衰落,古猿被迫下地,遇到蛇或接觸蛇的機會就更多了。原始人類在與各種動物的斗爭中,蛇必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對手。他們捕捉蛇作為食物,或者被蛇咬而發生傷亡。後一情況,在《韓非子》五蠹篇中就有所記述,認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在中國猿人化石的產地,曾經發現了蛇的遺骸,這也表明當時猿人與蛇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生活和生產斗爭的實踐,勢必會在原始人類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由此產生對蛇的畏懼和崇敬的心情。

當原始人類從古人進化為新人的時期,便脫離了原始群居的亂婚狀態,進入血族群婚的階段,這就產生了初期的母系氏族社會。氏族是人類最早的、也是流行最廣的組織。無論是在亞洲、歐洲,還是在美洲、澳洲,其古代社會幾乎都曾有過這種制度。氏族是原始共產社會的基本單位。氏族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往往採用一種和它最有利害關系的自然物作為本氏族的名稱或標志,這就是圖騰。圖騰觀念的產生,往往和生產方式有著一定的聯系。例如美洲海灣部落中的契卡薩人,以漁獵為生,就有野豬氏族、鳥氏族、魚氏族及鹿氏族;摩基人部落中,有以農業為生的,就有煙草氏族和蘆葦氏族。圖騰不僅是氏族的徽號,也包含著原始宗教的內容。氏族成員甚至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圖騰的那種自然物變來的,因而把這種自然物看做是保護本氏族的神靈,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就形成了圖騰崇拜。圖騰起著維護氏族內部團結統一的作用。在新墨西哥的鄂吉布瓦部落,其鶴氏族的成員聲稱他們就是鶴的子孫,是大神把他們的老祖宗由鶴變成了人的。在某些部落中,氏族成員堅決不吃作為本氏族圖騰的那種動物,其所以如此,顯然也是受到圖騰崇拜觀念的影響。

在原始部落中,以蛇作為圖騰的氏族也很普遍。據摩爾根《古代社會》中的記載,在美洲印第安人裡面,就有9個部落中有蛇氏族,有的甚至以響尾蛇作為氏族的圖騰。在澳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中也是這樣,特別是華倫姆格人,還要舉行一種蛇圖騰崇拜的儀式。參加這種儀式的人,用各種顏料塗抹全身,打扮成蛇的樣子,模仿蛇的活動姿態扭動身體,且歌且舞,歌唱蛇的歷史和威力,以祈求蛇神賜福保佑。可以說,在一切動物崇拜裡面,對蛇的崇拜是最廣泛的,在大多數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曾經占據一個突出的地位。

圖騰崇拜在我國原始社會中也同樣存在。在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發現有蛙、鳥的圖像;在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還有蛇的圖像;從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也看到有人頭、鳥獸的圖像,這些圖像有些可能就是當時的氏族圖騰。有趣的是,傳說中的漢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據《列子》中記載:「皰犧氏、女蝸氏、神龍(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經》里有「共工氏蛇身朱發」之說。在伏羲部落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赤龍氏、青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等11個氏族,它們可能是以各種蛇為其圖騰的氏族。我國傳說中的龍,恐怕就是蛇的神化,例如古代居住於東方的夷族,他們的一個著名酋長叫做太暤。據說他是人頭蛇身,又說是龍身。

原始社會解體以後,圖騰制也隨之逐漸消失,但圖騰崇拜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尤其是崇拜蛇的風俗在許多民族中仍舊相當普遍。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土著薩克拉瓦族,把蛇看做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動物,認為人是蛇的化身,對蛇非常崇敬。在阿爾及利亞,水蛇被奉為家的保護者,往往被供養起來。非洲的土著直到現在,在他們的盾上還畫著蛇的圖形,相信它有特殊的魔力。我國台灣省的少數民族派花族在刀鞘上、食具上都刻上蛇的花紋,他們對一種叫做「龜殼花蛇」的毒蛇極其崇敬,不敢殺害,甚至在房子里另闢小室給它居住,小室內外的裝飾及用具都雕刻了蛇樣花紋。北美土著愛斯基摩人,有在身上黥刻蛇形斑紋的習慣。非洲有些土著用蛇皮鑲在盾上,以為這樣就會得到蛇的神力保護。我國十二生肖中有蛇和其他一些動物,這也可能與圖騰崇拜有關。崇拜蛇圖騰的殘余觀念,也通過各種各樣的故事反映出來。這一類的故事是很多的,最早見之於文字的,恐怕要算《聖經》創世紀中關於亞當、夏娃和蛇的故事了,這是紀元前5世紀左右的記載。比這稍晚的是《伊索寓言》中農夫和凍僵的蛇的故事。在我國有關蛇的故事中,流傳得最廣的是以白蛇(白娘子)和許仙為主角的《白蛇傳》,它在宋代已經口頭傳述,到了明代嘉靖年間被用文字記錄下來。此外,比較動人的還有北美印第安人中戰士變蛇的故事,蛇創造島嶼的故事;在西班牙有蛇精的故事;在蘇聯有巨蛇波洛茲的故事;我國苗族中有蛇郎和阿宜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不僅反映了人類和蛇的密切關系,而且通過這些故事,可以看到蛇圖騰崇拜的深刻影響。

五、世界10大毒蛇

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擬眼鏡蛇
學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1.5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行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南部棘蛇
學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50公分。棲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林,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學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東南部 - 塔斯梅尼亞島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沙丘、海灘、草原等地, 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種虎蛇
學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東部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兩棲類為食,胎生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環海蛇
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東北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海洋,食物以魚類為主,卵生。

第五名:MainlandTiger Snake
中名: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東部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分布:分布於澳洲北部、新幾內亞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二名: King Brown 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學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樹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內陸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於乾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蛇傷診斷與急救
毒蛇咬傷的局部常規處理,是指被毒蛇咬傷後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採取緊急措施,包括早期結扎、擴創排毒,燒灼、針刺、火罐排毒,封閉療法及局部用葯等。

局部常規處理應在蛇傷現場進行,處理越快,效果越好。病人被蛇咬傷後立即用火柴頭5-7枝燒灼傷口,以破壞局部的蛇毒;也可用針刺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傷口或周圍的毒液,但對於血循毒(如蝰蛇、鉻鐵頭、竹葉青、五步蛇)蛇傷患者,不宜針刺或拔火罐,以免傷口流血不止。為延緩傷口蛇毒的吸收,於近心端3-5厘米處用帶子扎緊,其結扎松緊程度以能阻斷淋巴和靜脈迴流,但不防礙動脈血流為宜,以後每隔15-20分鍾放鬆一次,每次1-2分鍾,以免肢體因血循環障礙過久而壞死,待急救處理結束後(不能超過2小時),結扎應立即解除。

在蛇咬傷後1-2小時內,傷口處作十字切口,長2-3厘米,深達真皮以下,如無重要神經血管通過, 可深達2-3cm。傷口若有毒牙遺留,應取出,反復沖洗傷口後,傷肢擱下垂位,周圍置冰袋,以減少蛇毒的吸收。應注意,血循毒蛇咬傷者不宜作擴創排毒,以免傷口流血不止,常規應用破傷風抗毒素 (TAT) 。

在蛇咬傷後0.5-1小時內,有條件者,及早作局部環封,用相應的血清2ml或用胰蛋白酶2000U,或10-15%依地酸二鈉4ml,分別與0.25-0.5% 普魯卡因溶液5-20ml 、地塞米松5mg配伍,於牙痕中心及周圍注射達肌肉層,或在結扎的上方作環行封閉,這對減輕症狀甚有益處。腫脹的肢體,可外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葯,如用雙柏散(側柏葉、大黃、黃柏、薄荷、澤之)加水蜜熱敷,效果很好。局部出現壞死、潰瘍者,則按中、西醫(或中西醫結合)外科處理。

逢巳年出生的人屬蛇,北方大都說屬小龍的,也有說屬長蟲兒的。人們不說屬蛇而說屬小龍,大概是因為對蛇厭惡,而對龍情有獨鍾,因龍為神物,也有點「攀龍附鳳」的味道。
漢族民間有「蛇脫皮」的說法,認為只要看見蛇脫皮,是不吉利的徵兆。民諺說:「見到蛇脫皮,不死脫層皮。」尤其是在春季更為大忌。在青海地區,若家中發現蛇,最忌殺死。認為若殺死蛇或蛇沒有被子打死,蛇就會採取報復行動,於家門不利。所以若在家中發現蛇,就將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長桿上,然後送到山谷中,並求其躲進山洞,別再回到人家中。
福建閩南一璉由於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各類蛇繁衍生息。若在家中發現蛇,是不能打死的,人們認為蛇是祖先派來巡視平安的,進了誰家,就預示誰家居信平安。要是在路邊發現幾條蛇盤在一起,就要趕揪掉身上的某一顆紐扣丟去表示懺悔,然後走開,當作沒有看見。據說這是蛇交配,觀者為大逆不道。
農歷三月五日為驚蟄節,貴州一帶民俗忌雷鳴聲,否則當年會蛇蟲成災。民諺雲:「驚蟄有雷鳴,蟲蛇多成群。」

6. 印度身為南亞大國,為何當初要冒著極大的風險吞並錫金

二戰以後,就算是美國等世界大國都不敢去吞並大國,因為這是得罪全世界的事情,很多可能會受到全世界的批評和制裁。印度身為南亞大國,之所以要冒著極大的風行吞並錫金,主要是因為錫金的所在的位置,對印度的威脅太大了。錫金一旦被它國所控制,就有可能威脅到印度,印度就會面臨失去東北個邦大片領土的危險,甚至會滅國。

印度為了自己所謂的國家安全,決定不顧世界的游戲規則,悍然出兵錫金,驅逐錫金王族,覆滅錫金的國家主權,把錫金吞並,變成印度的第22個邦。這樣,西里古里走廊的寬度就增加了好幾倍,印度對東北各邦的控制將更加牢靠,防禦縱深大大增加。這就是印度冒著極大風險吞並錫金的主要原因。

7. 如果切斷西里古里走廊能讓印度分裂嗎

切斷西里古里走廊會分裂印度?西里古里走廊位於印度境內7英寸處。如果被外力控制或切斷,印度東北部各州和印度之間的聯系將不可避免地中斷。此後,由於印度的軍事力量無法企及,印度東北各州獨立成為必然。此外,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如果印度東北各州在獨立後與印度不和,甚至會成為死敵。


8. 俗話說打蛇打七寸,印度最致命的「七寸」在哪裡

近年來,印度處於高速發展期,無論是經濟、科技還是軍事實力,都在穩步提升,在外交層面,美俄兩個大國也是在爭相拉攏印度,有段時間印度似乎都成了國際社會的“寵兒”。但是印度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致命的隱患,這些隱患不僅會阻礙印度實現“大國夢”,還可能讓印度受制於人。印度的“七寸”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說語言問題、宗教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和周邊國家的矛盾,印度目前也還沒有把自己的人口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反而人口問題成了印度的負擔。現有有一種說法是“印度最多隻能成為大國但無法成為強國”,就是因為印度的“七寸”太多,有些問題需要時間才能解決,有些問題卻是花再多時間也無法解決。

9. 讓印度寢食難安不惜犯險,這是怎樣的一條路

奇怪,印度這回似乎鐵了心。
這幾年中印邊境偶有摩擦,基本上都通過外交手段成功化解,握握手,各回各家。但這回印度覥著臉硬撐了一個月,不僅越線阻攔中國在洞朗地區修路,還口口聲聲指責「中方的修路行動給印方帶來嚴重安全風險」。
為一條路耿耿於懷、興師動眾,至於嗎?
印度的夢魘
讓印度人輾轉反側的,首先是洞朗特殊的戰略位置。洞朗位於雲南省亞東縣東南,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地圖上看,它就像一個凸出的小水滴,楔狀伸入錫金和不丹之間。最重要的是,這個地方離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太近了。這條走廊簡直就是印度的七寸,它是連接東西印度的咽喉要道,卻只有20多公里寬,最窄的地方僅有3公里,易攻難守。

如果中國把洞朗的路修好,從此再直出幾十公里就更加容易,封鎖西里古里走廊,截斷印度東北邦與本土的聯系,印度就將生生分裂成兩塊,而印度東北那幾個邦本來就不太安定,這樣一鬧它們很有可能獨立。
那無疑將是印度最大的夢魘。
印度人肯定忘不了,1971年他們就是這樣對付巴基斯坦兄弟的,當時印軍進入東巴基斯坦,後者很快就獨立成為孟加拉國。假如中國也這么搞一次,收復藏南恐怕也就是分分鍾的事。
所以,印度看中國在這修路,無異於芒刺在背、如梗在喉。

不光是洞朗這條路,近幾年中國在西南方向基礎設施建設的各項進展,印度都非常忌憚。比如我們修通了青藏鐵路,川藏、滇藏與新藏鐵路也會陸續開通,從青海玉樹到西藏藏南的鐵路也在建設中,對此印度人都有一肚子想法。
一位學者向刀姐透露,印度駐華大使曾私下向他表示,印度很多人都認定中國修路是用於運兵,他們相信建成這么多鐵路後,中國可以在一個月之內輕松運兵二三十萬,而一條鐵路的運輸量就足以支持解放軍5個山地旅在前方作戰。
上述幾條鐵路一旦修通,中國就有能力跟印度打長期消耗戰,這將深刻改變中印邊境的軍事平衡和心理態勢。然而,這些鐵路離中印邊境尚有距離,印度不便說三道四,更無力干涉。這次中國在洞朗修路,它好不容易逮住個抓手和發力點,自然要大做文章。
除了軍事上的影響,洞朗的這條路還可能沖擊山南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尤其是不丹與中印的關系。
不丹是印度的所謂附屬國,它外貿、能源、軍費的90%都由印度提供,可以說國家經濟命脈都捏在印度手中。而中國由於喜馬拉雅山脈與西藏高原的阻斷,難以向這個山南小國施加影響。不丹沒有擺脫印度的戰略空間,所以只能乖乖聽印度的話。

但印度相信,以中國的經濟實力,可以瞬間把不丹買走。目前中不合作的主要障礙是有高山阻隔,雙方僅有一個可連接地區,就是山南凸出部的亞東縣洞朗地區。洞朗的路一修好,理論上就有可能跟不丹西南的交通樞紐龐措林宗連在一起。
一旦中不交通連接便利了,雙方經貿聯系加強,印度就會逐步失去控制不丹的資本,印度的鐵桿粉就要變成路人了。萬一中國把不丹拉過來,再通過不丹越境跟印度東北邦接觸,那樣印度的噩夢就又要上演了。
這樣一盤算,就難怪印度要不惜犯險阻攔中國修路了。
印度想多了
只能說,印度的心眼太多了。
洞朗人煙稀少,環境惡劣,歷史上的管理一直很鬆散,中國對這一地區的實際控制也是在2007年以後。但整個亞東縣控制的面積很大,那裡的邊境線有200多公里,卻只有一個團在守衛,所以那個地方除了幾個隘口有部隊,其他大多數邊境都是空白的。當地藏民和不丹人的邊界意識淡薄,經常穿過邊境來回走。

一位曾在當地駐扎過的軍事專家告訴刀姐,這次修路,我們的初衷很單純,主要就是更好地保衛自己的領土,加強對邊境的管控。由於哨所不多,只能派巡邏隊季節性地去看看,沒什麼情況就得回來。最近要再修一兩個哨所,可那個地方連電都沒有,老百姓也很少,要修永久性哨所,就得保證汽車能通行,為駐地人員運輸生活所需給養。
據他了解,亞東縣的公路早就通了,洞朗那裡也有路,只是原來的路比較差,一下雪,汽車就沒法走。現在就是把這段幾公里長的支岔路鋪點石頭,做個瀝青硬化。這樣一來也能改善村鎮交通,方便當地百姓出行和經濟發展。
簡言之,洞朗這條路主要還是服務於保衛後勤和民生需要,中方的戰略用心被印度過分誇大了。大家想想,假設中國有那麼深遠的戰略考慮,如果我們真下決心修路以威脅印度,那還不早把印度的軍隊清出去了,何必多費這一個多月的唇舌?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中國這么多年並沒有全心全力准備與印度打仗,否則就無法解釋中國和印度在前線部署軍力人數的明顯失衡。據專家介紹,印度為了防範中國養著十幾個山地師,而中國在西藏邊區只部署了1個旅的兵力。因為這些年中印關系總體比較穩定,我們的作戰准備重心並不在西南方向。
說句不好聽的,真要動手,中國還差洞朗這一條小路嗎?
這是病,得治
不過,這次印度的惡劣表現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所謂有備無患,有準備打,才能不打。印度想給我們立規矩,中國絕不能輕易妥協,該修的路一定要堅決修。
路不好,正常的巡邏都保證不了,何談守衛國土。前兩天一位資深學者剛跟刀姐聊起,他1965年在洞朗地區待過9個月,到邊境各個山口巡邏,那時路況艱難,有些路太窄,開汽車經常要像摩托一樣,兩個輪子懸空在外面。雖然駕駛員技術高超,但還是極其危險,有好幾次他們都差點掉到山溝里犧牲。
道路的重要性,就是後勤的重要性。這位資深學者還給刀姐劇透了一段內幕,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本來中央要求10月18日動手,就因為道路太差汽車難行,所有炮彈都要靠西藏的耗牛運輸,不得已開戰日就推遲了兩天。據說為了這事,當地的一位後勤部長差點被槍斃。

至今很多人都不理解,當年9月印度打死我們十幾個人,中國為什麼拖到10月才動手,而且只打了一個月又迅速收手。這位學者一解釋刀姐就明白了,因為受道路所限,那時中國運兵部署都需要相當長時間。而一到12月,大雪封山,後勤補給跟不上,我們的軍隊無法在前方持續作戰,只能回撤。
其實印度也深知道路的重要性。新德里10多年前就准備沿中印邊境修建73條戰略要道,計劃2012年完工。幾天前它還聲稱要在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建兩條隧道,縮短到中國距離,便於軍隊調遣。只不過,印度的工程進展有多緩慢地球人都知道,73條路他們現在還沒修完一半。

唉,刀姐都替他們捉急。印度還不如跟基建狂魔打個招呼,修完洞朗這一段,咱順道過去幫他一把,一個月保證通通修好,親記得到時給個好評就行了。
無論如何,中國在自家院里修路都合理合法,印度想擋也擋不住。正如美國軍艦來南海咋呼了幾圈,中國的島礁建設依然順風順水。
對印度來說,與中國合作是最劃算的買賣。如果各方有意願和互信,中國的鐵路公路網還可以進一步延伸,連接印度、尼泊爾和不丹,屆時中印經貿進一步密切,印度經濟將獲得更大的增長動能,對華貿易逆差也有望大大改善。
印度如果與中國和平相處,我們修的路上就會飄滿印度芒果的香氣。它若執意跟中國死磕,就休怪我們不客氣了,那些路上運送的必將是我們的軍隊和炮彈。
刀姐想起呂氏春秋里的一個小故事,倒是很適合講給印度聽聽。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沒多久,他在翻動谷堆時發現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如果印度永遠放不下「1962情結」,沉溺於被害妄想症,那不管中國做什麼,它都會疑神疑鬼,覺得是要害自己。這是病,得治。印度只有拋開成見和臆想,它才不會為中國修一條路輾轉反側,寢食難安。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的七寸在印度起什麼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化怎麼講中國歷史 瀏覽:698
中國疫情冠狀肺炎多少例 瀏覽:394
為什麼義大利是鼠疫傳播途徑有哪些 瀏覽:870
印尼首都到巴厘島多少公里 瀏覽:685
委內瑞拉為什麼要援助義大利 瀏覽:537
伊朗為什麼向美國投導彈 瀏覽:384
印度小金剛菩提子如何盤玩 瀏覽:996
印尼緊急避孕葯怎麼吃 瀏覽:842
百度8月1日印尼新增多少例 瀏覽:187
中國電信20m寬頻多少錢 瀏覽:547
中國部隊有多少萬軍人 瀏覽:469
越南四駕馬車權力分別是什麼 瀏覽:401
南寧到越南怎麼搜索火車票 瀏覽:189
與英國算賬怎麼算 瀏覽:42
印度的中文叫什麼 瀏覽:724
美國名字和英國名字怎麼區分 瀏覽:24
義大利語和俄語哪個好 瀏覽:444
伊朗女人抽什麼香煙 瀏覽:367
印度希愛力和希愛力選哪個 瀏覽:645
韓國泡菜有多少是中國泡菜 瀏覽: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