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中國和印度交往在什麼季節
天竺是中國古代對對印度的稱謂之一。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 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山海經》記載「西方有天毒國」。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
(地名)印度之古稱。西域記曰:『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雲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玄應音義曰:『竺今作篤,或言身毒,或言賢豆,皆訛也,正言印度。印度名月。一說雲:賢豆本名因陀羅婆他那,此雲主處,謂天帝也。』希麟音義曰:『竺音篤,或雲身毒,或雲賢豆,或雲印度,皆訛。正雲印特伽羅,此雲月。』
王玄策
漢族,唐朝河南洛陽人。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661)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曾官融州黃水縣令,右衛率府長史。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曷利失屍羅迭(逸)多(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繼玄奘訪問該國之後致書唐廷,唐命雲騎尉梁懷璥回報,屍羅迭多遣使隨之來中國。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次年回國。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屍羅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Arunasva)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
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高宗顯慶三年(658,一說顯慶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栗闍(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
玄策幾度出使印度,帶回了佛教文物,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於《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誌》中。近年,人們在洛陽龍門石窟發現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題記。
㈡ 古代中國和印度的邦交情況
漢朝時,漢武帝派唐蒙從四川繞道出使身毒,中途被西南夷所阻.
東漢以後,不斷有商人經海上絲綢之路出訪印度半島南岸.
唐貞觀年間,玄奘到天竺取經.
明朝時候,鄭和艦隊不止一次抵達印度
㈢ 古代中國到印度洋沿岸是什麼時候
西漢武帝以後,在開辟絲綢之路的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開通了,最遠可以到達印度印度半島沿岸和斯里蘭卡。
㈣ 古代商船從中國到印度的航程需要多長時間
這還要看你指的是哪個時代...還有到印度哪個港口...
你問的這么模糊,那咱也只能回答個大概了。
以海貿較為繁榮的時代計算,到達地點按照印度東海岸計算,那麼中國的商船至少需要90天才能達到目的地,如果是到西海岸還需要加一個月左右。
出航時間以夏初為宜,返航則以冬初為宜,主要藉助季風橫跨印度洋。
下面那個說16天的很扯淡...現代一般的客貨船從中國南方港口到印度東海岸,怎麼也得一個月,古代風帆船怎麼可能比這還快?
㈤ 中國古代和印度有沒有過戰爭
有。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印度統一印度半島建立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友好關系。篡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發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當時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國的文成公主為皇後),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並發誓要盡滅印度。而印度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屍鳩摩援兵,接著再招集散兵殘將准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余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㈥ 古代中國商品運往印度,在什麼季節
1、夏季。
原因:北印度洋的洋流是冬逆夏順,夏季出發可藉助夏季風以及夏季洋流,更快到達。
2、鐵礦石。
中國目前有三大鐵礦石進口地:印度,巴西,澳大利亞
㈦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中國,古印度時間順序
埃及——前3100 古巴比倫——前3500印度——前2300年至前1750年。中國 前2070
㈧ 中國古代歷史上是否進攻過印度地區
歷次中印戰爭
(648-649)
公元641年,中國唐王朝與印度卡瑙季王朝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公元647年,唐
皇太宗派遣使團覲見印度國王。使團到達時,發現原國王已經駕崩,阿周那(公
元7世紀中期在位)篡奪了王位。新國王收下贈品,卻陰謀殺死全部中國官員。
唐朝使臣王玄策(活動時期公元7世紀中期)和1名使團成員設法逃往尼伯爾,在
那裡招募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部隊。在中國騎兵的支援下,王玄策率部進入卡
瑙季,圍困並攻陷其王都,俘獲阿周那,將其披枷帶鎖押回長安(今西安)。
(1221-1329)
由於偶然原因,中國蒙古汗國入侵印度,與其蒙古進行的其他戰爭不同,入侵
印度由始自終都沒有周密的計劃。第一次是因為追趕花剌子模王子札蘭丁(卒於
1231)1221年蒙古人在印度河戰役取得輝煌成果。1241年、1292年及1299-1308年間
,蒙古人又多次入侵印度,戰爭主要在帝遮普的拉合爾附近進行。1329年,蒙古
人兵臨德里城下。至此中國蒙古汗國及中國元朝對印度的戰爭完全結束。然而蒙
古民族對印度的征戰卻只是剛剛開始。70年後貼木兒大舉入侵印度德里城被毀,
1526年4月25日年貼木兒的第五代(父系)和成吉思汗的第14代(母系)後裔「雄
獅」巴伯爾入通過一系列征戰進入印度德里以自己的名義在清真寺讀誠圖白(阿
訇講道用語)成為印度莫卧爾王朝(莫卧爾即蒙古人的意思)的開國皇帝,他的
子孫則逐步征服了整個印度,莫卧兒王朝為印度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1959-1962)
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即聲稱其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為英國人劃定的邊界線。
而中國人的立場是,由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線是非法的,應重新予以協
商。雙方有爭議的地區是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賽欽高原——印度堅持認為該地區
性拉達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麥克馬洪線」沿線地區。50年代末,中國修築了穿
過阿克賽欽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這一情況,並發現中
國武裝部隊已經牢固佔有該地區。隨後,雙方不可收發室免的發生了交火事件。
由於印度對中國實力的低估,談判解決問題的努力歸於失敗,印方甚至認為自元
朝即為中國固有法定領土的西藏也應脫離中國。1962年,其時中國剛剛結束三年
自然災難,印度政府命令軍隊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對此表示抗議。由於印
軍拒不撤回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中國部隊發起反擊。印軍慘敗撤回。中國即宣
布停火,並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數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