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外資設限是多少

印度外資設限是多少

發布時間:2022-07-25 04:37:49

1. 印度的經濟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
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經濟政策採行貿易保護主義,印度政府過分干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藉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
印度經濟以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嚴格控管。不過,1991年通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持續不斷。 在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印度工業以紡織和采礦為主。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系。印度的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工業發展迅速。
印度擁有兩大汽車企業:塔塔汽車和馬亨德拉,其中塔塔汽車於2008年收購捷豹路虎,馬亨德拉則於2010年收購雙龍汽車。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主要出口商品為:製成品主要包括紡織品、珠寶、機械產品、化工產品、皮革、手工藝品等;初級產品主要包括農產品和礦產品;石油類產品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產品等。
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產品,電子產品,金銀,機械,化工產品。
美國是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包括德國、阿聯酋、沙特、新加坡、英國、瑞士、法國、伊朗、日本、中國香港等。
國際影響
印度外貿總局於2012年3月5日宣布,禁止棉花出口。作為全球第二大棉花出口國,印度的這個決定引起全球棉花交易市場當天出現大幅波動。
印度商務部希望財政部盡快採納其建議提高橡膠進口關稅,以幫助國內膠農應對橡膠價格下跌。橡膠價格已從230盧比/公斤下跌至約160盧比/公斤。
兩個月前,印度商務部向稅務局建議:基於過去3年的平均價格,把對橡膠徵收的特別進口關稅由20盧比/公斤提高到34盧比/公斤。但是並未提出對20%的進口關稅作更改。進口商可以按兩種方式交稅:按橡膠價值付20%進口關稅,或按20盧比/公斤付進口關稅。
2013年3月,約佔印度橡膠產量90%的喀拉拉邦在內,來自印度南部各邦的膠農代表拜會了商務部負責人,指出如果不提高進口關稅,來自鄰國的廉價橡膠就會湧入印度市場,進一步拉低橡膠價格,並有可能導致國內危機。 印度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886年從英國引入的所得稅製成為了印度稅收制度的雛形。1947年獨立以後,隨著經濟的逐步自由化,印度開始對稅制進行補充和完善,逐步開征了遺產稅(1953年)、贈與稅和財富稅(1958年)和超額利潤稅(1964年),並在1986年實施了有限度增值稅。1991年,印度政府對稅制進行了系統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稅收體制。印度的稅制相對簡單,包括公司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財富稅、農業稅、利息稅、贈與稅、消費稅、銷售稅、有限度增值稅、關稅等10個稅種。
印度在天體物理、空間技術、分子生物、電子技術等高科技領域都已達到較高水平。2009年8月,東盟與印度在曼谷簽署《貨物貿易協議》。協議規定,從2013~2016年,東盟成員國和印度之間將實現對80%以上的交易產品取消進口關稅。

2. 印度的經濟支柱是那些領域他們的GP是多少外匯儲備是多少

印度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近年來,印度經濟呈現快速發展趨勢,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高達9.3%,這一世界文明古國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正煥發出青春.同為發展中國家,印度與中國在經濟增長模式上有顯著的不同.本文對印度經濟增長的現狀和特點,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及發展趨勢做一簡要分析.
一,經濟發展現狀和特點
1,經濟增長呈現加速趨勢
1991年印度發生國際支付危機,政府被迫實施經濟改革,之後經濟發展呈現平穩增長的趨勢.2003年開始經濟增長加速,該財年經濟增長高達8.5%,在剛剛過去的2005-06財年(2005年4月-2006年3月)經濟增長又達到8.4%的水平,增長速度僅次於中國,經濟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圖1:印度經濟增長率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2,產業結構獨具特色
印度是一個農村人口眾多的國家,農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較高.由於受氣候的影響較大,農業增長波動很大,農業增長的波動直接導致了宏觀經濟的波動.與農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服務業,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05-06財年達到54%,與此同時,服務業呈現加速發展趨勢,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同中國經濟發展軌跡不同,印度的工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相對較低,2005-06財年僅為26.1%.
表1:印度經濟結構(%)
1999-00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農業
25.3
24.3
24.4
21.9
22.2
20.8
19.9
工業
25.4
25.9
25.2
25.9
25.7
26.0
26.1
服務業
49.2
49.8
50.5
52.2
52.1
53.2
54.0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表2:印度經濟增長速度(%)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農業
0.0
6.2
-6.9
10.0
0.7
3.9
工業
6.3
2.7
7.0
7.6
8.6
8.7
服務業
5.6
7.1
7.3
8.2
9.9
10.0
GDP
4.4
5.8
3.8
8.5
7.5
8.4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3,消費處於重要地位
2004-05財年,印度私人消費與政府消費佔GDP的比重分別為61%和11%,二者合計高達72%,固定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僅為24%.而2004年我國私人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為41%,固定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則高達44%.另外,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不到中國的10%.顯然,相對於投資而言,消費在印度經濟中處於更重要的地位.
4,對外貿易快速增長
從2002年開始,印度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同中國相反,印度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外貿逆差逐年擴大,這種現象進一步說明印度具有旺盛的國內消費.盡管出口增長迅速,但2005-06財年出口依存度僅為17.5%,這說明印度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需求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同時,印度的出口結構逐步優化.通過表4可以看出,1994-95財年出口額最高的是初級產品和服裝紡織品,而2004-05財年出口最多的則是軟體和工程貨物.
表3:印度2001-2005年商品對外貿易(單位:億美元)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增長率%
進口額
增長率%
貿易赤字
2001-02
952.4
438.3
-1.65
514.1
1.74
-75.9
2002-03
1141.3
527.2
20.29
614.1
19.45
-86.9
2003-04
1419.9
638.4
21.10
781.5
27.25
-143.1
2004-05
1863.5
835.4
30.86
1115.2
42.7
-279.8
2005-06
2376.1
1027.3
22.97
1424.2
27.7
-396.9
表4:印度出口額最大的前五個部門
1994-95年
2004-05年
項 目
出口額(億美元)
項 目
出口額(億美元)
寶石及珠寶
45.0
軟體
172
成品服裝
32.8
工程貨物
145.8
棉紗線,織物,成品
22.3
寶石及珠寶
137.0
海產品
11.3
化學品及有關產品
126.7
皮革製品(不包括鞋類)
10.6
紡織品
120.1
數據來源:商務部駐孟買總領館經商室
5,財政收入和財政赤字雙重增長
印度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06-07第一財政季度(2006年4月-6月)財政收入增長37.8%,與此同時政府支出增長了40.5%,財政赤字高達77740億盧比(170億美元),同比增長42.6%.印度政府希望將本財年(截至2007年3月)的赤字水平控制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8%以下.
6,通貨膨脹率相對較高
2004和2005年,以批發價格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6.6%和4.8%,截至2006年7月22日,同比通貨膨脹率為4.84%.為了抑制潛在的通貨膨脹,7月25日印度儲備銀行將基準利率提高25個基點,這是2004年10月啟動加息周期以來第6次上調利率,共加息150基點.印度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源於兩方面,首先是較強的國內消費需求,其次是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
7,外匯儲備持續增加
2003年10月,印度外匯儲備突破1000億美元,2006年3月底超過1500億美元,是世界上新興國家和地區第五大外匯儲備國,前四位分別是中國,韓國,台灣和俄羅斯.外國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大量流入印度資本市場是近年印度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二,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
1,改革是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根本動力
自1947年獨立到1991年實行經濟改革,印度實行的是國有經濟和私營經濟並存的混合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強調政府對經濟計劃的主導作用,強調通過"進口替代"實現工業化,重視發展國營企業和重工業,限制私營企業,排斥外資.1991年印度爆發了國際收支危機,政府財政赤字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5%,外匯儲備僅有10億美元,只夠維持三個星期的進口支付,當時的拉奧政府被迫實施經濟改革,推出了以"自由化,市場化,全球化和私有化"為特色的新經濟政策:放鬆對私營經濟發展的限制,加快公營經濟改革,由計劃向市場轉變,實施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改革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改革之後經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財政赤字逐年下降,通貨膨脹得到有效控制,國際收支狀況持續好轉,外匯儲備大大增加,投資環境逐步改善,外商投資逐步增多,國民經濟穩步發展.進入21世紀,印度進一步推行市場經濟發展戰略,使其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實現了有印度特色的經濟增長.
2,私營經濟的推動
印度在獨立之後一直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但對其有嚴格的限制,上世紀80年代印度政府推行了旨在推動私營經濟發展的改革,90年代將這種改革進一步深化,私營經濟的能量得以充分的釋放,由此產生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和國際知名的品牌,如塔塔集團,比拉集團,維普羅軟體公司,蘭巴克西制葯公司等.目前,印度的私營企業不僅資金雄厚而且經營管理規范科學,私營企業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已佔到75%,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
3,中產階級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私營企業的發展同時催生了龐大的中產階級,印度的經濟學者將能夠買的起車子和房子的群體定義為中產階級,據此推算印度有3.5億人左右的中產階級隊伍,這一階層擁有持續穩定增長的購買力,同時具有西方人的消費觀念,是消費品市場穩定發展和結構不斷升級的主要推動力.
4,相對發達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資環境
印度的金融體系延續了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制度,它的銀行體系有130多年歷史,股票市場也有百年以上歷史,金融監管制度健全.印度銀行體系中,商業銀行中有27家政府銀行,25家私人銀行,46家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4.7萬家,多為私營.商業銀行的貸款方向,35%是給政府和政府公司,65%是給私人和私營企業.銀行資產與GDP的比率為70%,而且比率正在下降,已經不如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目前,印度共有23 個股票市場,其中National市場和孟買市場是全國性的,其他21家是區域性交易市場,共有上市公司1 萬家.發達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為企業的融資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5,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起印度政府就將IT產業作為重要產業加以扶持,90年代以來世界信息產業大發展,印度很好的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IT產業迅猛發展並帶動了貿易,旅遊,電信,金融等行業發展.目前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IT產業已成為印度的支柱產業.
6,製造業的發展是印度經濟新的推動力量
1991年的經濟改革,印度設計了繞過工業化階段而直接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大力發展服務業的發展路線圖,這就規避了基礎設施不足帶來的局限.目前服務業已經比較發達,為了進一步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印度准備壯大製造業,2005年9月印度政府公布了《印度製造業國家戰略》報告,表明向製造業進軍的決心.可以預見,工業化將成為印度今後發展的新的推動力量.
7,注重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
印度歷屆政府都高度重視發展科學技術和人才培養.目前印度不僅能製造眾多的高級技術產品,而且開始涉足尖端技術領域,在核電,衛星,電子及軟體,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學等領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印度在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已經或正在轉化為新的生產力,這對其產業結構變化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另外,印度注重理工科教育,理工科的人才多於其他國家,由於英語是其教學語言,因而人才天然具有國際化背景.
三,印度經濟發展前景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印度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消費拉動而非投資拉動,由服務業推動而非工業化推動,由內資驅動而非外資驅動的,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目前制約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基礎設施落後,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必然將國民經濟帶入一個新的經濟增長周期.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印度不久在總量上將成為經濟大國,但從人均水平看,在很長時期內仍是發展中國家.
影響印度經濟發展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國際油價,印度煉油廠所需原油的70%需要進口,因而國際油價上漲將對印度經濟產生嚴重不良影響.1991年國際原油價格上升直接導致國際收支危機,從而誘發了經濟危機.目前印度具有較高的外匯儲備,再次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油價上升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3. 跪求印尼保險法與涉外民事法律公約,中英文皆可,新人在線等答案

撤銷對外資設限條款 印度尼西亞新保險法中撤銷了對外資控股當地保險行業的設限條款,涉及該內容的法案是在印尼眾議院作出讓步後才得以通過的。 新保險法案中沒有增加具體的條款對外資控股進行特別規定,因為現行保險法中外資控股的上限是80%,也就是說,外國投資者擁有的保險公司股份仍然可達到80%,這與印尼政府2008年對保險行業的規定一致,並沒有改變。先前,國會議員曾表達了他們想修改該規則的計劃,建議外國持股者對保險公司的控股以49%為上限,目的是更好地限制外國投資者在保險公司中成為控股股東,目前來看,該計劃並沒有實現。 根據新保險法案,外國投資者仍然可以在證券交易所通過股票買賣的方式擁有保險公司的控制權。新法案同時將保險公司的存在形式進行了修改,其規定任何保險公司都必須以實體法人的形式存在,也就是所謂的有限公司,此前印尼保險法中准許保險公司以合作社法人組織或者互助公司的形式進行運營。 法案擬一個月內生效 目前,這項新法已經獲得印尼眾議院主管金融的第十一委員會准許。該法案將在即將舉行的眾議院全會上審議,料將於一個月內正式生效。印尼新保險法中不對外資另外設限的規定,將助力印尼政府吸引更多外國投資者。 據悉,在審議中,有關這項新法案的第一輪辯論是在立法者與金融服務管理局之間展開的。立法者卡瑪魯丁認為,新法案的商議過程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與眾議院協商的目的是為了了解人們對保險領域外國控股者的真實想法;與金融服務管理局的協商是為了確認保險行業本國資本最大限度的承載容量。 吸引外資為根本目的 目前,在印度尼西亞國內的人壽保險行業,十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多數是合資公司,而這些合資公司都有跨國企業的背景,例如,英國的保誠集團、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團、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在這十家公司中,僅有一家印尼國有保險公司可以與之媲美,即吉娃諾亞國營保險公司。 同時,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保險公司大規模收購印尼國營保險公司的股份,對印尼保險業進行投資,例如,2013年6月,印尼泛印壽險就被日本的第一生命保險公司收購了40%的股份。 為了更多地吸引外資,印度尼西亞財政部長查蒂布•巴斯里此前就曾暗示,新法案或許不會對外商在印尼保險行業的持股上限進行嚴格的限制。「如果一個保險公司希望得到更大的發展,那麼它就需要不斷地壯大自己以及吸收更多雄厚的資金,而這些資金則是來自國內市場以及國外的投資者,關於這些方面我們將在新法案中進行進一步的規制。」 許多國外的金融公司進入印度尼西亞的國內保險市場,首要目的在於印尼保險市場豐厚的利潤,其次在於像印尼一樣快速發展的市場主體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積累資本。 印尼民主奮斗黨議員印達•科尼亞在周一舉行的眾議院聽證會上表示,新的保險法案體現了「吸引外國投資者」的目的,未來將更多地吸引資金進入到印尼的保險領域,並且不斷地完善印尼國內保險體系。 印尼金融服務管理局負責監督非銀行業務的專員柴藍尼還認為,印尼新保險法案中關於外資控股的上限很可能在現有80%的層面上降低,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管理幅度將非常寬松,這是為了防止國外投資者成為印尼國內保險業的操控者。 印尼現任國會及總統蘇西洛的任期將持續到今年10月,新總統佐科•維多多也將在10月上任。印尼民眾寄希望於新總統在上任後能夠推動更多經濟方面的改革措施。據悉,佐科•維多多本人也希望推出更多有利於本國經濟的改革政策

4. 注冊印度公司的好處有哪些呢

1、有利於提升公司的整體形象;
2、政治環境相對比較穩定;
3、經濟增長的前景是分的可觀;
4、如果是在印度軟體技術園區成立企業,政府將會100%減免進口關稅;
5、如果是在印度信息中心成立電子公司,免徵資本貨物以及計算機硬體的稅項,免徵10年營業稅,豁免電力稅;
6、如果是在印度投資可再生能源的公司,退還總成本的20%,且再生電能的公司將在前五年減免公司稅;
7、如果是在經濟特區開設製造工廠,可以享受前五年100%出口利潤稅減免,後10年50%稅款的減免,提供各種獎勵包括關稅、消費稅和增值稅的減免;
8、如果是從事礦物油或天然氣生產,可以在前七年享100%的公司稅豁免;
9、如果是在印度回收可降解垃圾且製造化肥和農葯相關農產品,將在前五年免除公司稅等。

5. 有誰知道印度的投資政策是什麼樣的嗎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經濟改革以來,印度政府修改有關工業政策,簡化政府審批手續,削減對外國投資的諸多限制,以吸引外資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近年來,印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與中國相比,差距還很大。據統計,2001至2002年度(印度財政年度為當年4月到次年3月)印度實際吸收外國直接投資61.3億美元,2002至2003年度為46.6億美元*。為實現「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8%(九五期間僅為5.35%)的目標,印度計劃2002至2007年間年均吸收外國直接投資75億美元。

《1999年外匯管理法》(FEMA)和《1991年工業政策》是印度外國投資指導性法規。以後根據《外匯管理法》制定了《外匯管理(外國人轉讓或發行股票)規定》。稅收和合資企業管理仍沿用《1961年印度所得稅法》和《1956年印度公司法》。相關政策和審批程序可到儲備銀行網站(http://www.rbi.org.in)和商工部工業政策和促進司工業援助處網站(http://dipp.nic.in)上查詢。

6. 印度對外資企業的稅收是什麼政策

印度涉外稅收優惠措施

與許多國家一樣,印度在吸引外資方面也有許多稅收激勵政策,主要的形式是給與一定的免稅期。這些優惠政策可以彌補在印度經商的一些劣勢,如相對較高的進口關稅、較嚴格的勞工法案以及較差的公共基礎設施。印度的涉外稅收措施與中國相比同樣也非常復雜,對於不同地區、不同行業,有著非常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下面列舉的是印度現行的一些區域性及產業性稅收優惠政策:
1)減免100%利潤和收益稅十年:包括2006年3月31日前成立的發電企業,或發電並輸、配電企業,或配電企業等。
2)減免100%利潤和收益稅七年:包括生產或提煉礦物油的公司等。
3)前五年減免100%所得稅,隨後五年減免30%所得稅:如2003年3月31日前開始提供電信服務的公司等。
4)到2009-10財政年度的十年裡100%免除出口利潤稅:針對位於電子硬體技術園和電子軟體技術園的新工業企業。
5)計算機軟體等的出口,可從出口總收入中減免50%出口所得稅。
6)免除以參股或長期融資形式投資於基礎設施開發、維修及運營的基礎設施資本公司的紅利、利息所得稅及長期資本收益稅。

7. 在印度注冊外資公司要注意什麼

1、場地租賃合同正本或買賣合同正本

2、海外銀行資信證明文件1份

3、海外公司注冊證書復印件1份

4、海外公司商業登記證復印件1份

5、海外公司會計師簽署的資信證明文件1份

6、海外公司章程原件各1份

7、海外公司董事身份證或護照復印件

8、海外公司企業登記授權委託書原件1份

8. 印度尼西亞匯率政策對投資者的利弊

印度尼西亞匯率政策對投資者的利弊如下:
負面投資清單中部分行業對外商投資設限,如外商不可投資港口、機場等國內基礎設施項目。在農業、通訊業、倉儲物流業、金融業、采礦業、教育業、健康業,外商很大持股比例從30%到95%不等。外商投資公司可全額持股不在負面投資清單內的行業,但須在商業經營開始後15年內將部分股份通過定向增發,或間接通過國內資本市場出售給印度尼西亞公民或公司。外商投資企業可自由匯出利潤或轉讓資本,但不得將從稅收減免中獲得的投資收益匯出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實行浮動匯率制,貨幣政策框架為通貨膨脹目標制,匯率由外匯市場的供求決定,但當達到特定通脹目標時,為維持宏觀經濟穩定,印度尼西亞銀行可通過提供流動性進行干預。
印尼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印度尼西亞國土面積1913578平方公里,由約17510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面積較大的島嶼有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伊里安島、蘇拉威西島和爪哇島。

9. 印度採取的對外貿易保護政策

(1)明清兩朝對海外貿易的政策有什麼相似之處? (2)明朝採取這種政策出於什麼考慮?從明朝的實際情況看,這種政策是否奏效?(3)明清政府推行這些政策的社會經濟根源是什麼? (4)應如何認識和評價明清對外政策的影響? 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對明清時期海禁政策的認識。 海禁政策的經濟基礎是中國自給自足 的自然經濟。明清時期的統治者之所以推行該政策,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但這種政 策很難達到他們的主觀目的,同時還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 答案:(1)都不許民間船隻出海,禁止對外貿易。(2)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統治。該政策並沒有奏效,明朝仍有 一些奸商勾結倭寇,騷擾東南沿海。(3)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4)這些政策反映了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制度趨於 沒落,不利於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不 利於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不利於資本主義萌 芽的滋長。

10. 急需印度簡介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羅馬轉寫Bhārata Gaṇarājya,英語:Republic of India)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與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等國隔海相望。印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巴基斯坦有領土爭端,印度宣稱藏南地區是印度領土,並實際控制該地區,即阿魯納恰爾邦;按印度官方的觀點,阿富汗也是它的一個鄰國,因為現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與阿富汗相連的克什米爾北部地區也被印度政府認為是印度的領土;另外,印度宣稱中國大陸所控制的阿克塞欽地區為其領土。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3,287,590平方公里[1] ,實際控制面積為3,166,414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人口11.03億(2005年),僅次於中國。印度民族和種族眾多,號稱「民族博物館」,其中印度斯坦族佔印度總人口的大約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個民族都擁有各自的語言,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其中印地語被定為國語,英語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別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於印地語。另外,印度也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上幾乎所有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信眾,但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來,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兩名分別為印尼與巴基斯坦。

印度是一個著名的文明古國,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但是,近代印度陷於長期分裂和經濟落後狀態,被西方列強入侵,1856年,除少部分領土外,全境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獲得獨立,但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印度實行議會民主制,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印度經濟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依然相對較為落後,按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印度是世界第12大經濟體,尚落後於人口遠少於自己的韓國,不過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由於人口眾多,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計算,印度經濟依然處於相當落後的水平。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遲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文明,由於最早發現該文明遺址的地方位於現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所以這個文明也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過該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時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則莫衷一是。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北部的恆河流域並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而這一文明相對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幾個世紀,故與之相對地,一般稱之為恆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後,為了區別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種姓制度慢慢開始在印度盛行。

阿旖陀石窟壁畫。阿育王時始建。其壁畫被視為佛教藝術的經典。公元前325年,阿育王的孔雀王朝統一的整個印度半島。但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立刻分崩離析。此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分裂的時代。其中貴霜帝國和笈多王朝曾短暫統一過北印,各種宗教在這段時期開始興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這個時期也是印度科學、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期。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11世紀開始,突厥人開始入侵北印,並建立了德里蘇丹國,不過德里蘇丹國的勢力逐漸衰微,無力控制龐大的印度北部,印度逐漸又進入了分裂的時代。

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歐洲商人逐漸開始認識到印度的重要性,並積極在此開辟殖民地。德里蘇丹國瓦解後,同樣是來自中亞的突厥人在16世紀初建立了莫卧兒帝國,並統一了幾乎整個印度半島,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但是,莫卧兒帝國的統治同樣因地方的反抗和統治者的殘暴而迅速衰落,與此同時,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卻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並為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沖突。1757年,莫卧兒帝國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之間爆發了普拉西戰役,印度因戰敗而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余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反抗殘暴的英國殖民者,但很快被鎮壓。不過印度也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統治轉為由英國直接統治,成立印度政府,並結束了名義上還存在的莫卧兒帝國。

英屬印度的政治地圖(1939年以後)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總之,印度雖然是一個由英國統治的龐大殖民地帝國,可是,印度其實是分為英屬印度和土邦印度兩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國中之國的現象。1877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國的首都也由加爾各答遷往德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隊在英國軍隊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印度現代化的緩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層知識分子意識到由英國統治帶來的巨大恥辱,民族主義逐漸開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識分子於1885年成立了印度國民大會黨(भारतीय राष्ट्रीय कांग्रेस,簡稱國大黨)。該黨於1920年重組,由主張獨立的莫罕達斯·甘地(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獲得領導權,並開展了一系列謀求印度獨立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然而,英國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矛盾製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日益難以調和。之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مسلم لیگ,簡稱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納(محمد علی جناح)成為該黨領袖,印度的兩大教派逐漸失去了團結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實力迅速衰落,無力掌控比本國大得多的印度,遂准許印度獨立。但此時印度的穆斯林已經開始謀劃建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英國和甘地都無力改變印度社會已經分裂的現實,只得同意獨立後的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與巴基斯坦分治後實現獨立,但仍然留在英聯邦內,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這塊亞洲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以印度教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

獨立後的印度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沖突。1950年代初,賈瓦哈拉爾·尼赫魯(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執政,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外交上奉行不結盟政策。1962年中(共)印因領土問題暴發邊境戰爭。印巴分別在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發三次大規模戰爭,其中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大獲全勝,「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國國。1974年印度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而1998年的核試驗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進行了自己的核試驗。此後印度政治經濟緩慢發展,不過國內教派沖突頻仍,經濟發展嚴重滯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1990年代,印度領導人逐漸意識到印度經濟的落後,開始進行市場化改革,並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經濟慢慢步入快車道。

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一直存在爭端,但是自2002年開始的雙邊會談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減弱這一地區的緊張局勢。在目前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嚴重的人口過剩、環境惡化、大量的貧窮人口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沖突。但是印度社會與官方的沖突卻遠比一般的開發中國家來得小,因此面對印度國力的擴張,各國是樂見其成的,但是也反對印度在核武技術上有進一步的研究與發展。

[編輯] 政治

位於首都新德里的政府大樓主條目:印度政治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印度的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印度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主要控制在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的國會兩院制包括了上院聯邦院(राज्य सभा,Rajya Sabha)和下院人民院(लोक सभा,Lok Sabha)。部長會議對人民院負責。聯邦院議員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員由地方選舉產生,其餘12人由總統任命。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選產生,其餘2人由總統任命。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規定議會民主政體的憲法,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標志。經過多次修訂,這部憲法多達395條,1000多項具體條款,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憲法」。印度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從政治上確定了私有制在國家中的統治地位,同時規定公民的平等權、自由權、文化教育權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權。
印度經濟以傳統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還並行著准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等等嚴格控管。不過,1991年通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將持續不斷。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1990年代初期,印度開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後,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約4兆美元,在世界排行第四,僅次於美國、中國大陸和日本。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1030億美元,世界排行第12位,還不及人口只有4000餘萬的韓國。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06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為979美元,列世界的第128位。

印度有4億9千6百40萬勞動人口,其中60%從事農業或農業相關行業,28%從事服務業及相關產業;從事工業的佔12%。以佔GDP比例來看,農業佔GDP的19.9%,服務業和工業分別佔60.7%和19.3%。主要農作物包括大米,大麥,油菜籽,棉花,黃麻,茶葉,蔗糖和馬鈴薯。主要工業包括軟體,汽車,水泥,化工,消費電子,食品加工,機械,采礦,石油,制葯,鋼鐵,運輸設備和紡織品。近年來,印度政府大力投資本國教育。大批能說英語的人才投入外包行業(即是外國企業把客戶咨詢,電話答錄等等服務轉移到印度)。印度已經成為軟體業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等也即將成為全球重要出口國。印度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是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大陸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編輯] 人口

身著傳統服飾的印度婦女
印度各地區人口密度地圖主條目:印度人口
參見:印度宗教及印度語言
印度的人口估計有11.2億人[1],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第二人口大國。2001年人口普查表明,72.22% 的人生活在超過 55 萬個村莊中,其餘生活在2000多個城鎮和城市中[來源請求]。印度的主要族群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達羅毗荼人[1]。

印度的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語言復雜。目前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約30%人口使用;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或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地方性的預定官方語言,包括了馬拉雅拉姆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卡納達語、孔卡尼語、馬拉地語、烏爾都語、古吉拉特語、奧里亞語、旁遮普語、阿薩姆語、喀什米爾語、信德語、尼泊爾語、梵文、曼尼普爾語等,另外登記的還有超過1,600種語言。

印度也是一個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是眾多宗教的發源地,幾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全印有約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團體還有伊斯蘭教(13.4%)、錫克教(1.9%)、耆那教,又因曾受英國殖民統治,基督教(2.3%)盛行[1]。佛教雖起源於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響力已逐漸式微,僅占總人口的0.71%,但佛教的傳播對印度周邊的國家卻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婆羅門教主張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種姓(Varna):婆羅門(Brahmana,祭司),剎帝利(Ksatriya,貴族),吠舍(Vaisya,平民),首陀羅(Sudra,奴隸),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身分、職業世襲,另外還將戰俘以及不遵守種姓制度的人列為不可接觸的賤民——旃陀羅(達利特)。雖然印度許多新的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於反對種姓制度,但在婆羅門教融入印度教後,種姓制度仍維持一定的影響力。即使現今印度憲法賦予人民平等權,種性歧視的殘跡仍存在於社會中。

印度人口2008年估計有1,147,995,898人,排名世界第2,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分布於恆河平原。印度的識字率為61%(男: 73.4%;女: 47.8%),性別比是1.064 男/女,預期壽命68.59 歲,人口增長率為1.606%,出生率為22.69 /1,000 人[1]。印度由於貧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貧民窟,傳染病竄流:登革熱、瘧疾、日本腦炎、甲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險程度皆高。

[編輯] 文化和教育
主條目:印度文化
印度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

全國現有254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印度理工大學、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

閱讀全文

與印度外資設限是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想去伊朗旅遊怎麼樣 瀏覽:797
中國人壽財險金融公司怎麼樣 瀏覽:672
800公斤越南盾是多少 瀏覽:976
蝗蟲是怎麼被印度人消滅的 瀏覽:922
槍火義大利2手機版在哪裡下 瀏覽:704
中國四個選擇是指什麼 瀏覽:777
中國國產動畫有多少 瀏覽:215
中國和新加坡時差是多少 瀏覽:960
不會越南語英文怎麼自由行 瀏覽:190
歐若為印度多少 瀏覽:791
義大利的潤滑油在哪裡 瀏覽:610
英國如何買國內葯 瀏覽:667
印度聯邦實力如何 瀏覽:131
英國王室延續多久 瀏覽:270
越南為什麼人口增長過快 瀏覽:47
印尼什麼插座標 瀏覽:967
百香果們為什麼要去義大利 瀏覽:528
中國有多少對列車 瀏覽:208
中國最漂亮山是什麼山 瀏覽:414
義大利面怎麼做造型 瀏覽: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