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婆羅洲和薩坦盆地的具體位置
婆羅洲婆羅洲(Borneo),也譯作加里曼丹島(Kalimantan Island)是世界第三大島。面積為743,330km2。人口907萬(1980)。北部為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和沙巴兩州,兩州之間為汶萊。南部為印度尼西亞的東、南、中、西加里曼丹四省。歷史悠久,中國史籍稱為「婆利」、「勃泥」、「渤泥」、「婆羅」等。山脈從內地向四外伸展,東北部較高,有東南亞最高峰基納巴盧山,海拔4,102米。地形起伏和緩,雨量豐沛,多分頭入海的大河。森林覆被率80%。經濟開發限於河流下游及海濱地帶,主要城鎮多在河口內側。地下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煤、金剛石、銅、金等。農產有稻米、橡膠、胡椒、西谷、椰子等。陸上交通以公路為主。大河多能通航。石油及銅礦開采和伐木業重要。地理 婆羅洲島位於東南亞,且處於島嶼東南亞的中心部分。 四面接觸之海 婆羅洲島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440km。 東北部是蘇祿海(英文:Sulu Sea) , 東部有蘇拉威西海(英文:Celebes Sea)及加錫海峽(英文:Makassar Strait)。 南部是爪哇海及卡里馬塔海峽 (英文:Karimata Strait)。 西部,北部是南中國海。 中新社香港十二月二十三日電雅加達消息:《印度尼西亞商報》近日報道,婆羅洲近年發現了五十二個新物種,再次證明婆羅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集中地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近日公布的一份報告說,自二OO五年七月到二OO六年九月,科學家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汶萊三國分管的婆羅洲總共二萬二千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核心區,共發現三十種魚類、兩種樹蛙、十六種姜科植物、三種樹木和一種闊葉植物。其中身長僅八點八毫米的魚,是世界上已知排名第二小的脊椎動物。此外,一種牙齒突出、能依靠腹部緊緊吸附岩石的鯰魚、六種暹羅斗魚等物種,也是前所未見的。新發現的姜科植物比迄今發現的整個姜科茴香砂仁屬植物的數目還要多一倍。世界自然基金會去年四月公布,自一九九六年以來,婆羅洲共發現了三百六十一個新物種,平均每個月至少新發現三個物種,且該地區尚有上千個物種還沒得到研究。世界自然基金會「婆羅洲之心」項目國際協調員斯圖爾特�1�1查普曼說:「這些發現再次證明了婆羅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集中地之一。」隨著農業開墾和種植經濟作物,島上的原始森林目前只剩下一半,當地生物急需保護。目前婆羅洲生活著十種靈長類動物、三百五十種鳥類、一百五十種爬行及兩棲類動物以及一萬五千種植物。這里還是紅毛猩猩、馬來熊、犀牛等瀕危物種的家園。(臨近的陸地島嶼 東北部為蘇祿群島; 東部是蘇拉威西島; 南部是爪哇島; 西部是馬來半島; 北部為南沙群島及納土納群島。 婆羅洲島內有東南亞第一高峰,處於沙巴州的京那峇魯山(又名「中國寡婦山」,俗稱神山),海拔4095.2m
『貳』 景谷盆地
一、前言
景谷盆地為迭置於蘭坪—思茅中生代盆地中部之上的新近系斷陷殘留型盆地,盆地長軸近南北向,南北長18km,東西寬4~6.5km,面積88km2,地表海拔900~1100m。
景谷盆地的地質研究工作最早可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1922年西方學者勃郎曾在威遠江至普洱一帶對三疊系做過路線地質調查,同年CorwperReed也研究了景谷、思茅地區的六射珊瑚並作了報道。
至目前,景谷盆地已在東部斷階帶探明大牛圈油田面積0.3km2,獲Ⅰ類探明儲量41×104t,可采儲量12.4×104t,累計產油近1.3×104t。
在盆地的中部斜坡帶,勘探程度較低,僅在1971~1972年由地礦部鑽了6口井,3口井有油氣顯示,其中深1井獲日產原油0.9t(油層厚0.9m)。
資源評價由中石化承擔,掌握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和分布狀況,獲取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分析資源在空間的分布特點;參加國家油氣資源評價資料庫和評價系統的建立,為今後油氣資源的動態評價和管理提供必要的資料和技術支持;匯總和統計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分析盆地油氣資源潛力,為盆地下步勘探提供決策依據。
評價出盆地的石油地質資源量0.0132×108t、可采資源量0.0020×104t;評價盆地石油資源量的深度分布;評價盆地石油資源量的地理分布;對盆地進行油氣資源潛力綜合分析。
二、油氣地質條件
(一)地質概況
1.評價單元
景谷盆地可劃分為東部斷階、中部斜坡、南部高台階及北部高台階四個二級構造單元,盆地面積88km2,盆地勘探程度相對較低,根據資評實施方案中關於評價單元的劃分原則將景谷盆地作為一個評價單元整體進行評價(圖8-18-1)。
圖8-18-1 景谷盆地構造單元劃分圖
2.構造框架
該盆地是新近紀早期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擠壓碰撞,使本區基底斷裂發生走向滑動,發生引張和沉降而形成的一個小型斷陷盆地,其邊緣為不斷活動的基底斷裂所限。盆地的發展演化、盆內的沉積作用及沉積環境主要受南北向和東西向斷裂系統所控制。盆地呈西斷東超,箕狀不對稱構造格局,可劃分為東部斷階、中部斷凹、南部高台階及北部高台階四個二級構造單元。
盆地基底及周邊為白堊系—古近系紅色砂、泥岩,夾膏鹽層。盆地蓋層為新近系中新統至上新統地層,中新統自下而上分為三號溝組(N1s),回環組(N2h),全盆皆有分布;上新統大紅貓村組僅分布於盆地西部。盆地最大埋深2430m。
3.沉積特徵
景谷盆地中新世早期沉積相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沉積體系:扇和扇三角洲體系;辮狀河三角洲體系;河流體系和湖泊沉積體系。
(二)烴源岩
1.烴源岩展布
盆地主要烴源岩為三號溝組(N1s)深灰—褐灰—灰黑色泥岩夾少量灰質岩、碳質頁岩,為湖灣—淺湖相沉積,厚約200~500m,盆地深凹部位最厚可達千餘米。
2.烴源岩有機質豐度
三號溝組三段(N1s3)有機碳含量最高達4.66%,平均1.94%,氯仿瀝青「A」平均0.1182%,總烴平均623.7ppm,相應熱解烴總量(Sl+S2)平均高達9.36mgHC/g岩石,顯示生烴潛力大(表8-18-1)。
表8-18-1 景谷盆地新近系烴源岩有機質豐度統計表
3.有機質類型
盆地烴源岩樣品乾酪根元素分析結果,其H/C原子比介於1.17%~1.45%,O/C原子比介於0.10%~0.13%,有機質類型在范氏圖上主要位於混合型(尤其是ⅡA型)。岩石熱解分析結果,也顯示了樣品均處於混合型(ⅡA—ⅡB)內。在縱向上,ⅡA型有機質主要發育於N1s2中上部(牛4井167.73~321.27m井段)即三號溝組沉積中晚期,這時,隨景谷盆地湖水水域擴大低等水生生物增加,其原始有機質輸入相應變好。而在三號溝組早中期,有更多陸植碎片輸入是和其邊緣沉積環境一致的。
4.有機質成熟度
據大牛圈油田鑽井資料,盆地現今地溫梯度為5.21℃/100m,屬於高溫度梯度,烴源岩鏡質體反射率Ro:0.4%~0.84%,岩石熱解分析Tmax為430℃~446℃,表明盆地三號溝組烴源岩有機質成熟度已進入低熟—成熟演化階段。
在縱向上,大約在300m以內,Ro≤0.4l%,Tmax<435℃,OEP>1.2,具明顯未成熟特徵;300~550m、Ro>0.5%~0.61%,Tmax>435℃,OEP<1.20,甾烷C29S/S+R約為0.30~0.40,進入低成熟階段。在埋深約550m以下,Ro增至0.84%,Tmax高達446℃,OEP近於消失,甾烷C29S/S+R接近異構化終點(0.54),表明已進入成熟階段。在層位上,大致可以認為,N1s3上部屬未熟—低熟階段,中—下部屬低熟—成熟階段,N1s2已進入成熟階段。
(三)其他成藏條件
1.儲層
盆地儲集層主要分布在三號溝組(N1s)第二、第三段,主要為淺湖、湖相三角洲砂體,儲層砂岩類型主要為中—細粒石英砂岩,次為粉—細粒含雜基石英砂岩。岩石膠結類型以泥質膠結為主,次為方解石和硅質膠結,顆粒接觸方式主要為點接觸式,岩石顆粒排列較疏鬆,壓實作用較弱,有利於原生空隙的保存。孔隙類型為原生粒間孔、溶蝕孔和充填殘余孔。儲層孔隙度值在18.8%~34.3%,平均有效孔隙度為26%,滲透率最大值為4047.3×10-3μm2,平均560×10-3μm2,屬高孔、高滲型儲層,具有良好的儲集性能。
2.保存條件
盆地內普遍分布的三號溝組四段及回環組泥岩厚幾十米至300多米,是有利的區域性蓋層。
3.成藏配套
盆地主要發育斷塊、斷塊—岩性及背斜圈閉,其中大牛圈油田位於東部斷階上,屬於斷塊—岩性油藏,受近南北向及東西向兩組斷層控制,形成牛2、牛4、牛7三個「井」字型西傾單斜斷塊。
盆地主要烴源岩為三號溝組(N1s)暗色泥岩,已進入低熟—成熟階段。儲集層為三號溝組二、三段淺湖、湖相三角洲砂體,蓋層為三號三段及回環組泥岩,形成了良好的生儲蓋組合。油氣運移以側向運移為主,運移距離短,以自生自儲為主。
三、資源評價方法與參數體系
(一)方法體系
本輪評價遠景資源量在二次資評的計算結果基礎上適當調整參數而得出;地質資源量採用類比法與百色盆地東部坳陷石油刻度區進行類比計算;可采資源量的計算首先通過類比法求取可采系數,然後將可采系數乘地質資源量得出可采資源量。
(二)主要參數的獲取
1.類比刻度區的選取
景谷盆地和百色盆地都為南方新生界第三系斷陷殘留型盆地,兩盆地的構造發展史、沉積發育史和烴源岩演化史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在本次評價中,景谷盆地石油地質資源量採用類比法與百色盆地東部坳陷石油刻度區進行類比計算。
2.類比相似系數
類比評價結果,景谷盆地與百色盆地東部坳陷刻度區的相似系數為0.2192(表8-18-2)。與百色盆地東部坳陷刻度區相比,景谷盆地在圈閉條件、油氣源條件、蓋層保存條件等方面相對較差,導致其地質評價分值較低,相似系數亦較低。
3.可采系數的選取
根據全國資評項目辦關於可采系數取值標准及計算方法的要求以及《油氣資源可采系數研究與應用》項目的研究成果,景谷盆地屬於南方古近系、新近系小型斷陷殘留型盆地,可采系數取低值15%。
表8-18-2 景谷盆地石油地質風險分析參數取值表
續表
四、資源評價結果
(一)油氣資源評價結果
景谷盆地與百色盆地東部坳陷石油刻度區的相似系數為0.2192,評價單元面積88km2。景谷盆地的石油地質資源量為0.0132×108t,可采資源量為0.0020×108t(表8-18-3,圖8-18-2)。
表8-18-3 景谷盆地資源量計算結果表
(二)油氣資源分布
景谷盆地屬於古近—新近系殘留型盆地,烴源岩層位為新近系三號溝組,生儲蓋組合類型有自生自儲、下生上儲兩種類型。油氣資源分布層系主要為新生界新近系(表8-18-4)。
圖8-18-2 景谷盆地石油地質資源量、可采資源量概率分布曲線圖
表8-18-4 景谷盆地石油資源層系分布表
通過評價計算,全盆地石油地質資源量為0.0132×108t,石油技術及經濟可采資源量為0.0020×108t,目前在東部斷階帶獲石油探明儲量0.0041×108t。盆地油氣資源深度分布范圍小於2000m(表8-18-5)。
表8-18-5 景谷盆地石油資源深度分布表
景谷盆地地處雲南西部,盆地內為低矮丘陵地貌,盆地油氣地質資源自然地理特徵為高原。盆地油氣資源品質特徵為常規油。
五、勘探建議
(一)資源潛力分析
景谷盆地面積小,烴源岩總體上仍處於低熟—成熟階段,油源不足,且後期抬升遭受剝蝕,保存條件較差。目前的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盆地東部斷階帶,在盆地的中部斜坡及南、北高台階帶鑽探程度仍較低。目前僅在東部斷階帶探明大牛圈油田,獲探明儲量41×104t。本輪評價計算的地質資源量為132×104t,資源豐度較低,具有一定的含油氣遠景。
在盆地的中部斜坡帶,由於埋藏較深,烴源岩發育且已達成熟階段,油源相對較為充沛。構造位置及沉積環境均有利於儲層的發育,生、儲、蓋條件匹配關系較好,是下步勘探最為有利的地區。
(二)勘探方向和建議
繼續加強盆地東部地區的勘探力度,在老油區外圍進行滾動擴邊勘探,擴大油氣勘探成果。
在盆地深凹部位,積極尋找緊鄰湖灣—半深湖、深湖相的扇三角洲及河流三角洲砂體和濁積砂體等,在進行地震資料精細解釋的基礎上,加強岩性—地層圈閉的識別,選擇有利圈閉目標進行勘探有望獲得較好的發現。
推測盆地西側發育有扇三角洲沉積體系,其砂體緊鄰深凹主要烴源區,也是油氣運移的主要指向區和油氣富集地帶之一,在繼續尋找東部油氣資源時應大力在該區勘探以期獲得景谷盆地找油新突破。
六、小結
採用類比法與百色盆地東部坳陷石油刻度區進行類比,計算了盆地石油地質資源量為0.0132×108t,石油可采資源量為0.0020×104t。計算的結果較為客觀地反映了景谷盆地的勘探現狀和油氣資源潛力。
通過對評價結果的分析,認為總體上盆地資源豐度較低,具有一定的含油氣遠景。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盆地勘探潛力分析,提出了盆地勘探方向的建議。
『叄』 准噶爾盆地
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北部,四周為褶皺山系所環繞,西北為西准噶爾山系(扎伊爾山-哈拉阿拉特山-阿爾加提山),東北為阿爾泰山系(青格里底山-克拉美麗山),南面為天山山脈(伊林黑比爾根山-博格達山),呈現一個三角形封閉式的內陸盆地。其面積13.4萬km2,沉積岩最大厚度14000 m,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個大型的油、氣、煤共生盆地,尤以侏羅紀煤系最為特徵。
1.盆地大地構造背景及基底特徵
准噶爾盆地大地構造位置見圖1-2。其在古生代及其以前時期介於古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板塊之間,屬哈薩克板塊東延部分中的准噶爾微板塊之一部分;現代則屬於歐亞板塊的組成部分。哈薩克古板塊是由幾個微型板塊及其邊緣活動帶拼接而成,北為西伯利亞古板塊,其間是喬先哈拉縫合線與它對接;南為塔里木古板塊,其間有汗騰格里-康古爾塔格縫合線與其對接。可見,准噶爾盆地位於准噶爾地塊的核心穩定區,是一個三面被古生代縫合線包圍的由晚石炭世到第四紀發展起來的大陸板內盆地(陳哲夫等,1985)。
准噶爾盆地基底為准噶爾中央地塊,目前對盆地是否存在著古老結晶基底尚有不同看法:一種認為准噶爾盆地具有前震旦紀基底,是由前震旦紀的變質岩構成,如黃汲清、王鴻禎、吳慶福、王漢生、胡靄琴等(1993);另一種認為盆地基底為海西褶皺基底,在石炭紀之前屬於洋盆,如李春昱、張良臣、陳哲夫及許靖華等(1990)。
航磁、地磁、重力、地震等區域物探資料均表明,盆地基底可能是前震旦系強磁性剛性塊體;國家攻關三〇五項目Ⅳ1課題在東准噶爾小柳溝中、下奧陶統荒草坡群下部肉紅色黑雲母花崗片麻岩中,用單粒鋯石蒸發鉛法獲得1908 Ma的年齡結果,說明盆地確實存在著中—新元古代的大陸殼基底。再者,盆地東北緣雙井子陸緣盆地具台型特徵說明,盆地內中新元古界之下有前震旦系變質岩系構成的盆地基底,其上發育有類似雙井子地台的古生代蓋層,是呈雙層結構的地塊。總之,近年來的研究反映出准噶爾盆地應具有雙層結構基底:由前寒武系結晶岩系和由古生界淺變質岩系構成中、新生代盆地沉積的基底。
圖1-2 准噶爾盆地大地構造位置圖
2.盆地構造基本格局
准噶爾盆地構造類型以斷裂為主。盆地邊緣地區變形強烈,以側向擠壓作用形成的沖斷推覆變形為主,發育一系列與山系平行的壓扭性斷裂、褶皺和推覆體;而盆地中部廣大地區則變形較弱,以繼承性寬緩的坳陷和隆起變形為特色,斷裂和褶皺構造相對不發育,力學性質也有別於邊界地區。
1)斷裂體系:從力學性質上看,盆地內發育的斷裂主要為壓性、壓扭性、張性和重力滑脫4種類型。斷裂的延伸方向、形成時間、活動強度及規模等特徵有較大的差異。其中,壓性斷裂構成盆地主要斷裂類型;壓扭性斷裂主要分布於盆地西部和南緣;張性斷裂呈東西或北東走向,主要發育於盆地腹部侏羅系;重力滑脫斷裂則集中於盆地的南緣。從斷裂方向上看,盆地西緣和東部地區斷裂走向為北東和北北東;其他地區的構造線走向為北西和近東西向。盆地內主要發育北西向、北東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斷裂體系,其中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體系構成了盆地的基本斷裂格架。
2)褶皺構造:受基底起伏的影響,盆地內隆坳格局的繼承性和長期性發展控制著蓋層的沉積特徵,也使褶皺構造成為盆地內發育的局部圈閉構造的主要類型。從分布范圍來看,褶皺構造的分布遍及整個盆地且與斷裂伴生;從成因機制上看,有基岩生長背斜、推覆背斜、擠壓背斜和壓扭性背斜。
盆地周緣構造的發育特點表現為不盡相同的逆沖推覆構造樣式。周緣的這種逆沖推覆作用是在造山後的陸殼上進行的,具A型俯沖的特點,是准噶爾盆地下部的拆離向周緣造山帶俯沖產生的薄皮構造。西北緣和東北緣的沖斷推覆作用,形成於二疊紀,印支運動期活動強烈,燕山運動早期亦有活動;南緣的推覆構造在二疊紀開始發育,燕山運動期初具雛形,喜馬拉雅運動期強烈推覆,南緣東部為正沖斷推覆,形成時間較西部稍早,南緣西部斜向沖斷推覆、走滑作用和重力滑脫特徵明顯。模擬實驗表明,推覆構造是在側向擠壓力作用下產生的,常表現為褶皺與逆斷層相伴出現;推覆體的內部結構與作用力方式方向和岩石力學性質密切相關。對於盆地腹部廣大地區來講,構造變形特點和構造樣式類型與盆緣地區相比迥然不同。
總之,准噶爾盆地內構造樣式類型豐富多彩,成因復雜,特別是斷裂構造樣式類型多樣,總體來看,盆地西北部發育「魚鱗」狀逆沖構造;東北部發育「魚鱗」狀逆沖構造和雁列狀構造;東、西隆起區為南北走向近直線狀的沖斷褶皺構造;南緣西部為斜向「瓦攏」狀逆沖推覆構造;南緣東部為正向「瓦攏」狀逆沖推覆構造;廣大中央地區以北西向隆坳格局為特徵,並發育正斷層和逆斷層。
3.構造應力場特徵
宋岩等(2000)根據准噶爾盆地的構造變形場特徵,採用粘土材料對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馬拉雅運動期構造變形特徵進行了模擬,再根據盆地構造幾何學、運動學和動力學背景分析以及構造樣式及其相互關系研究可知:晚海西—印支運動期構造應力場的特徵是三邊擠壓,西北緣的擠壓力為北西—南東向,東北緣擠壓力為北東向,南緣的擠壓力為南北向。燕山運動期西北緣、東北緣和南緣的擠壓力均為近南北向。喜馬拉雅運動期來自東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作用力變小,盆地南緣的擠壓力十分強烈並伴有右行走滑作用。上述模擬結果再現了准噶爾盆地的構造形成過程,進一步證明了盆地的地質構造是在周緣擠壓和壓扭構造應力場作用下形成的(圖1-3)。
4.構造單元劃分與分區特徵
准噶爾盆地形成之前,其中央地塊就存在著地幔隆起區,並使上部地殼減薄,幔源上涌,致使准噶爾中央地塊發生拉張裂陷,其上的中晚古生代蓋層因而破裂解體,形成分布無序、由拉張斷裂控制著邊界的隆坳相間的三隆兩坳構造格局(圖1-4)。
晚海西期是准噶爾盆地坳隆構造格局形成、演化時期;印支—燕山運動為進一步疊加和改造(盆地東部改造作用較為顯著);喜馬拉雅運動重點作用於盆地南緣,對其他地區影響較輕。因此,前人以含油氣構造理論為劃分准則,考慮到油氣勘探的需要,並使所劃分的構造單元滿足含油氣區帶評價的要求,自北向南劃分出烏倫古坳陷、陸梁隆起、西部隆起、中央坳陷和東部隆起5個一級構造單元和30個二級構造帶(圖1-4)。
5.盆地構造-沉積演化
區域構造演化經歷了二疊紀的裂陷階段、三疊紀至漸新世末期的坳陷階段和中新世至今的收縮-整體上隆階段。相應地,其沉積演化經歷了早二疊世前陸型海相-殘留海相盆地、中晚二疊世前陸型陸相盆地、三疊紀—早第三紀震盪型陸相盆地、晚第三紀—第四紀前陸型陸相盆地四個階段。盆地邊緣造山帶的多旋迴活動,對盆地的演化產生不同的影響,盆地現今的構造格局是多次構造運動疊加的結果。
圖1-3 准噶爾盆地受力方式方向示意圖
圖1-4 准噶爾盆地構造分區圖
從煤層氣地質角度分析,准噶爾聚煤盆地的發展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聚煤前的盆地填平補齊階段(C3—T)
盆地自中石炭世天山運動後形成雛形,石炭世至三疊紀堆積了前陸盆地的巨厚復理石、殘留海相沉積、陸相磨拉石、前陸盆地紅色磨拉石堆積的連續序列,代表了晚古生代北天山碰撞造山帶演化的一個完整旋迴。
此時盆地基底的穩定程度較差,盆內的坳陷區與隆起區受周邊山區擠壓影響,呈斷塊式升降,表現為先沉積的上石炭統—下二疊統,分布范圍不廣,沉積厚度不等,起了填平凹陷的作用,惟在盆地東部基性較穩定,沉積層為連續的。到三疊紀時,沉積范圍進一步擴大,三疊紀晚期達到全盛時期,沉積范圍波及全盆地,使盆地由原分散的坳陷,形成統一整體大盆地。當時盆地總貌是四周為山系圍繞,古地形為「北高南低,北緩南陡」的箕狀。湖區分布於南部,東、西、北三面水系流注入湖,以厚大的沖積扇、扇三角洲或三角洲沉積向盆中進積。統一的大盆地和配置有序的沉積環境,為聚煤創造了基礎條件。
第二階段:盆地聚煤階段(J—J2)
盆地自天山運動強烈擠壓形成雛形後,經歷了晚期海西運動和印支運動,擠壓作用逐漸減弱,在三疊紀時僅盆緣受推覆擠壓,影響范圍有限。早侏羅世時,四周山系對盆地的擠壓處於相對間歇期,盆地舒張彈性回沉,沉降作用相對明顯,水體范圍逐漸擴大,早侏羅世晚期達到最大程度,中侏羅世早期開始水退。在水進早期和水退早期,由於沉積環境有利,再加上當時氣候溫暖潮濕植物生長繁茂,有充足的成煤物質來源,在沖積扇緣窪地、扇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極易發生聚煤作用。形成盆地的早—中侏羅世聚煤期,其聚煤作用廣泛而強烈,並以煤層層數多、煤層總厚度大、屢屢出現巨厚的單層煤層為特徵。
第三階段:聚煤後期蓋層形成階段(J3—N)
晚侏羅世,受燕山運動影響,盆地開始抬升,沉積范圍收縮,沉積了一套由細變粗的碎屑岩層,頂部為磨拉石建造。盆地西北部抬升幅度大,缺失上侏羅統;中侏羅統上部地層亦遭部分剝蝕。南部仍為盆地的沉降中心,沉積了較厚的上侏羅統,當時氣候已變為乾旱,岩性是以紅色為主的雜色泥砂岩互層夾凝灰岩。晚侏羅世晚期,盆地進一步抬升,大部分地區均受剝蝕而成準平原狀態。白堊紀時盆地開始沉降,沉積范圍有所擴大,沉降中心向北偏移至盆地中部一帶,最大幅度達3000 m,沉積了一套乾旱-炎熱氣候條件下的河湖相的雜色砂泥岩及紅色礫岩。第三紀在白堊紀坳陷的基礎上繼續接受沉積,沉積面積縮小,沉降中心遷移至西南部安集海一帶,最大沉降幅度達5000 m,仍以河湖相沉積為主。這一階段,除早期抬升受剝蝕外,其餘均為沉降接受沉積,累計沉積最大厚度近萬米,成為煤系地層的蓋層,提供了較好的煤系埋深條件。
第四階段:盆地的改造階段(Q)
第四紀,因印度板塊向北碰撞,產生了強烈的喜馬拉雅運動,使盆地及其周邊山區受到強烈擠壓,盆邊山區再度隆起上升,並向盆內推覆,產生一系列向盆內逆沖的推覆斷裂,盆地南緣和西北緣最為明顯。由於盆地基底是剛性塊體,又有較厚的蓋層,相對穩定性較強,在強烈擠壓應力條件下,僅產生波狀撓曲,形成總趨勢向南傾的單斜。而盆地東部背景是陸緣盆地,蓋層較薄,產生寬緩的褶皺,惟有盆地南部,一直是坳陷區,受盆地基底與南部山體推覆擠壓,使中新生代地層產生線狀褶皺,成排成帶,並具雁行排列特徵。上述盆地被改造變形,均為蓋層的淺部,而較深的部分仍為箕狀向斜。在此構造條件下,盆地於早更新世後受周邊擠壓更強烈而整體抬升,從而結束湖盆沉積歷史,形成今日之景觀。
綜合前述,准噶爾聚煤盆地為中新生代大型坳陷盆地,並疊加於晚古生代海陸過渡相沉積盆地之上,古老的基底為前震旦紀強磁性剛性結晶地塊。盆地是在相鄰板塊擠壓條件下得以演化發展。在強烈擠壓應力下,盆緣山體隆起,並向盆內推覆,產生邊緣坳陷,為盆地充填提供了物源條件和堆積空間;在擠壓應力相對鬆弛期,盆地彈性回沉,坳陷范圍不斷擴張。在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下,沉積了含煤建造;在乾旱-炎熱的氣候條件下,沉積了紅色建造,成為含煤建造的蓋層。聚煤盆地就在擠壓、鬆弛交替中演化發展。
『肆』 洞朗地區到底在哪裡,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可以死盯印度「七寸」嗎
很多人開始關注洞朗地區,是因為6·18中印洞朗對峙事件,印軍非法進入我國固有領土洞朗地區,那麼洞朗地區在哪裡,有何重要的戰略價值?
除此之外,我們從地圖中可以看到,距離我國洞朗地區不遠處就是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這是一條寬約僅僅20公里的狹長地帶,連接著印度的東西部分,是印度的七寸之地。一方面,洞朗地區距離西里古里走廊很近,另外一方面洞朗地區對西里古里走廊呈俯視姿態,因此印度常擔心將來的某一天我國會以洞朗地區為突破口,掐住西里古里走廊,將印度攔腰斬斷。到那時,印度的東部地區將成為一塊「飛地」,成為瓮中之鱉。所以說,洞朗地區是我國的戰略要地,加強洞朗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是非常明智的。2020年,洞朗地區第一個行政村龐達村落成,而第一批長住居民也已經喬遷新居。
『伍』 印度洋和大西洋中間有什麼盆地
陸地上的低窪地貌才叫「盆地」,海洋中的「盆地」叫「海盆」。印度洋與大西洋之間的盆地即「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又各「非洲—南極海盆」。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部。位於大西洋-印度洋海丘與南極洲沿岸大陸坡、南安的列斯海嶺(South Antilles)和凱爾蓋朗海嶺間。長約 6200 公里,寬 1500 公里。大部深 4000—5000 米,最深處 6787 米(在西部)。
『陸』 印度有沒有盆地
沒有,只有高原、平原
『柒』 盆地分布圖片
中國中西部主要由中、新生代造山帶與中、新生代盆地構成盆山格局 :秦嶺造山帶與南北兩側四川盆地與鄂爾多斯盆地 ;天山造山帶與南北兩側塔里木盆地與准噶爾盆地 ;哀牢山造山帶與東西兩側楚雄盆地與蘭坪思茅盆地等
前陸盆地fore-land basin
介於克拉通與造山帶前緣的沉積盆地。又稱山前坳陷、前淵。前陸是指克拉通與冒地斜相鄰的部分。
前陸盆地按其形成的構造位置可以分為兩類:①周邊前陸盆地,緊靠在大陸碰撞所產生的造山帶外側,在向下撓曲的陸殼之上形成沉積盆地。如中國天山北麓山前坳陷,喜馬拉雅山南麓印度河-恆河盆地和阿爾卑斯山北麓磨拉石盆地。②弧後前陸盆地,發育在岩漿弧之後,常與B型俯沖有關,當斷層片疊覆於陸殼上形成荷載時,區域性的均衡沉降產生前淵,聚集大量來自前陸和後陸方向的沉積物,如加拿大阿爾伯達盆地。
前陸盆地的發育主要與沖斷層帶的活動有關,由於沖斷帶荷載使岩石圈撓曲,形成前陸沉降。因此前陸盆地演化主要與沖斷帶向克拉通方向推進有關。當盆地位於活動沖斷帶前方時,稱為前緣盆地。隨著沖斷帶的推進,盆地就位於沖斷層的頂部,稱為沖馱盆地。
前陸盆地的沉積作用在早期與晚期不同,早期沉積物通常為海相細粒的濁流沉積,稱為復理石盆地,後期沉積物主要為淺水或陸相沖積扇或扇-三角洲粗碎屑沉積 ,稱為磨拉石盆地。
從岩石學特徵來看,前陸盆地的早期沉積中石英礦物豐富,而長石礦物較少,說明物源主要來自克拉通,後期沉積中含有較豐富的岩屑,說明物源主要來自造山帶,由於造山帶逐步遭受剝蝕,在沉積的碎屑物中出現倒序現象,如年代較老的礫岩層,其源岩時代較新,而年代較新的礫岩層,其源岩時代較老。因此前陸盆地的構造活動與沉積作用具有相關性。
請採納。
『捌』 印度有什麼著名盆地
印度主要以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盆地地形不常見,若說盆地是印度河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