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凝聚力如何

印度人凝聚力如何

發布時間:2022-07-25 07:08:41

Ⅰ 印度登月遇到挫折了,印度人是否都有自大的通病

由於印度媒體總是報喜不報憂,而且喜歡誤導民眾,因此,在印度,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國家比中國強很多。還有一些印度專家預計,中國經濟將很快陷入低谷。這讓印度人變得盲目自大。許多印度人民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而不自知。

Ⅱ 印度人的祖先是歐洲人,為何會比我們落後

如果說論祖先來的話,那麼現在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當年非洲的一個女人的後裔。在一場大滅絕中,只有這個女人的孩子活了下來,演變成了如今的地球上的人類。

追溯祖先,並不能成為先進的代名詞。它只能代表了往日的輝煌,並不能代表如今的燦爛。而且當年的歐洲人,並不先進,可以說跟我們來相比,他們就是渣渣。

科技之類的東西都不用提,就單單提手工藝這些東西,他們脫了鞋都趕不上,能甩他們幾條街。當時的歐洲,就連衛生意識都沒有,還經常都是從窗戶那直接往外面倒糞水。因此歐洲經常發生瘟疫,還有一些流行病之類的。

而且就單單印度人來說,他們落後是活該,每一個不知道勤奮的民族都應該落後。去仔細觀察一下印度人的生活,可以說是沒有見過那麼懶的,也沒有見過那麼不衛生的。一個蓋房子可以蓋三代人還沒有蓋好的名族,又怎麼會先進。在中國的大街小巷看一下,在中國的五六線城市看一下,再去印度的二三線城市看一下,高下立判,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又怎麼能比較。

建議網上查一下印度人的生活,然後看一下恆河是什麼樣子,就知道原因了。

Ⅲ 印度人在中國,看看一些在華的印度人如何評

了解印度人看中國就去虎視探秘和狐視天下這兩個平台,很多印度人評論中國的文章。

Ⅳ 學習印度人如何爭鳴

」印度人愛說話,愛爭鳴,按阿瑪蒂亞 森的說法,長篇大論並非印度人的新習慣,而是有悠久歷史的老傳統。古代梵語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總被人用來與《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相提並論,但就其長度而言,僅《摩訶婆羅多》就是後兩者合在一起的 7倍。由此可見,喜好爭鳴和慣於爭鳴,在印度有著厚重的歷史傳統。 爭鳴的傳統塑造了印度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特質,阿瑪蒂亞?森用一雙慧眼,發現並證明公眾爭鳴與印度民主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作為印度的民主,雖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和滲透,但它既不能被西方所遮蔽或者壟斷,也不可能反其道而行之。「民主就是讓公眾講道理」,僅從爭鳴而言,但凡一個民族有擅於爭鳴的傳統,這個傳統都有可能孕育民主。 希臘和羅馬的公眾議事遺產當然久負盛名,但印度的公眾審議(也可譯為慎議、協商)也不遑多讓,就連矢志征服世界的亞歷山大大帝,遇到一群耆那教哲學家後,也是束手無策,只能任憑教誨。阿瑪蒂亞 森本意不在於炫耀他的祖國的光榮歷史,而是試圖說明,民主以及爭鳴的傳統,不僅西方人喜歡,東方人也喜歡,它不能被打上西方的標簽,然後壟斷其專利權。 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君阿育王,他通過弒兄而得到王位。並發動了殘酷的征服羯陵伽國的戰爭,建立起古代印度的最大帝國。但戰爭造成的巨大傷亡,帶給他沉重的精神負擔,終於他幡然醒悟,決定改變國策,奉行「正法」,於是皈依了佛教。當時的印度,教派之爭達到你死我活的程度,阿育王雖然信奉佛教,但並沒有將自己的信仰強加於國人,而是矢志確保公眾議事能夠在沒有敵意和暴力的情況下進行,並以詔書的形式,為各教派的爭鳴定下規矩。比如,他要求「言談有節,不得於不當場合溢美自家教派或貶低其他教派,即令在恰當場合,言辭亦當適度,每一方均應充分尊重其他教派」。阿育王的「規矩」,不是壓制言論表達,而是鼓勵言論正常表達。他的這項議事規則,不僅比19世紀的「羅伯寺議事規程」要早,而且更能體現出民主精神。 阿育王捍衛公眾議事之舉在後來的印度歷史上一直產生回響。兩千多年後的印度莫卧兒皇帝阿克巴,就倡導並支持不同信仰的人之間進行對話。作為一位穆斯林統治者,他誠懇邀請各派宗教學者到他的宮廷,傾聽他們的說教。他還將不同教派的領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辯論和研究各種宗教和社會問題,以辨明同異,消除誤解,進而擺脫宗教矛盾,求得社會和諧。 印度人喜好爭鳴,就意味著存在一個相對寬容的社會環境。正如葛維鈞先生所言,多元社會存在的長遠意義,即在於保證了通向近現代世俗主義政體的道路可以暢通,允許表達不同訴求,乃是民主政治得以建立的基礎。

Ⅳ 印度是聯邦制國家,每一個邦都是一個小「國家」那麼為什麼現在的印度比較有凝聚力,而不象莫卧兒帝國後

莫卧兒是外來政權,本來就不是印度人,就跟中國的滿清統治時期一樣,你是外族,沒人為你賣命。

Ⅵ 如何概括印度人的出現

印度次大陸(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面積略大於半個美國,人口近乎美國的三倍。印度不僅面積廣大,人口稠密,而且還有許多不同層次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經濟條件,其歷史極其復雜。印度人操五、六種不同類型的語言。居民成分包括所有三大不同人種——黑人,黃人和白人——且組合和比例各不相同。與非洲俾格米人有種族關系的矮黑人是最早的人類之一,現已在印度消失,但在東部的安達曼群島仍可發現。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北部和西北部淺膚色的地中海人,他們是約3500年以前入侵該地區的印度—雅利安人的後裔。在南印度分布最廣的是著名的達羅毗荼人,但由於這一稱呼適用於所有達羅毗荼語系的人,所以它不再用來特指某一種族。另一類型的人,因其與廣布在東南亞各地、東及澳大利亞的原始民族有種族關系,被稱為澳大利亞人種,他們可能比達羅毗荼人更古老。蒙古人種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北邊境地區。在西部沿海地區可發現阿爾卑斯山區的類型,有的還稍有日耳曼人特徵(眼睛呈灰色或藍色)。因此通常把印度土著稱為「有色人種」或「棕色人種」的提法是錯誤的。實際上他們膚色各異,但顯然白種人早已存在,特別是在印度北部地區。即使是現在,也可在旁遮普和西北邊境看到一些身材高大型的地中海白種人的典型代表。他們已與含有阿爾卑斯山型、澳大利亞人種、蒙古人種和矮黑人特點的民族非常接近。多少世紀以來,盡管有歷史上種姓制度的無情隔離,印度仍是一個人類的熔爐。

Ⅶ 「聖雄甘地」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

受泰戈爾贊譽的「聖雄」(具有偉大靈魂的人),印度民眾心目中的「自由燈塔」——甘地無疑在印度民族解放事業中起到重要作用。
印度是一個深受宗教文化影響的國家,絕大多數印度人無論在情感還是思維模式上都充滿著宗教觀念。
作為一名虔誠的印度教教徒,寬容、堅忍、真誠的宗教思想深刻影響著甘地一生所執著追尋的「真理」道路。
甘地所堅守的「真理」正是堅信道德的力量可以感化邪惡,以「仁愛」作為人生信條;推行「宗教道德型」的民族主義。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正是以印度教的神學和倫理觀為基礎,聯系印度追求民族獨立的現實理想,喚起印度民眾在「堅持真理」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參與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斗爭。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能夠在印度取得成功與英國的殖民統治方式和甘地個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作為近代世界最早跨入資本主義文明的國家,英國的民主政治較為完善,在對印度近200年的殖民統治中逐漸引進西方式民主政體的因素,推行言論自由、保障基本權利、擴大立法會議、吸納印度人參與政府管理。
甘地雖曾多次入獄,但都受到英國當局的文明對待,在監獄中並未受牢獄之苦和思想改造,仍然享受著基本權利。
作為具備現代民主意識、有寬容之心、有法律觀念的國家,英國對印度的民主統治方式才使「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具備了成功的可能[5]。
「一影弱軀,一襲布衣」,甘地以苦行僧式的方式,廣泛接觸印度民眾,身先士卒;他不求名利,一生執著於為國家民族爭取獨立和自由。
甘地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印度民眾的追隨,成千上萬的印度民眾支持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義無反顧地追隨甘地走上爭取實現印度自治的道路。
歷史人物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只有將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時代下考察,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主張,准確評析歷史人物的思想觀點。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正是立足於印度國情(英國寬容的殖民統治與印度傳統的宗教信仰)基礎上,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藉助宗教的傳統與印度追求民族獨立的渴望,喚起民族凝聚力爭取印度自治,追求「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族解放道路。
來源: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

Ⅷ 印度的民族主義主要藉助什麼達成凝聚力

1、 印度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歷史原因

歷史上,有許多外來民族陸續進入次大陸,並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古代印度基本上處於小國林立、各自為政的狀態。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了印度
大部分地區,使孔雀王朝達到鼎盛,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實現相對的統一。16世紀,莫卧兒王朝皇帝阿克巴征服了印度大部分地區,實現了印度歷史上第二次相
對統一。而印度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是由英國人於19世紀後半完成的。綜觀印度歷史發展大勢,分分合合,分多於合,合中有分。經歷了印度教的帝國,也經
歷了穆斯林的統治和英國的統治,歷次民族整合奠定了印度民族凝聚力的基礎。玄奘早在1000多年前就說過:在印度,膚色有黑有白,他們都是印度人;小國林
立,土邦眾多,它們都屬於「五印度」。也就是說,在印度這片土地上,人們由地緣關系樹立起一個共同觀念:他們都是印度人。

2、 印度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文化原因

形成一個民族凝聚力的最根本原因是文化原因,因為凝聚力說到底是一種觀念,一種意識,一種文化的無形鏈接。因此,如果想了解印度的民族凝聚力問題,就必須首先了解印度文化,尤其要了解印度的主流文化,以及與主流文化密切相關的主流價值觀等問題。

(1) 主流文化的親和作用

印度文化最基本的兩大特徵是它的多元性和宗教性。印度文化從總體上說是宗教文化,過去如此,現在也是如此。而在印度文化中,始終佔主導地
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即使是在佛教的鼎盛時期,在穆斯林和英國人統治時期,印度教信徒始終佔多數。宗教信仰是印度民族凝聚力的粘合劑,而印度教信仰是大多數
印度人之間存在親和力的根源。

印度教起源於原始崇拜和原始巫術,大約到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間,發展演變為吠陀教,此後又逐漸發展為婆羅門教,即今天的印度
教。150年前,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一文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
又是扎格那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總之,印度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體,它既是一種信仰,又是一種生活方式。

印度教的龐雜正表現出它的接納和包容能力。因此,在印度,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等都能夠與之並存,並受到它的影響。望採納!!!!

Ⅸ 關於印度人的問題,真正懂的請進。。。

當然,對印度人不能一概而論,印度人口巨大,財富分配不均,所以有窮人也是自然的,他們的生活習慣一部分由於文化差異,也有一部分是由於其經濟情況的差異造成了不同。印度有錢人的生活也是你無法想像的呀,尊重並認可其他民族的生活習慣和觀念也是相處所必需的,當然,在中國也要入鄉隨俗嘛,某些習慣和觀念可以慢慢改的。再說他才22歲就遠赴中國大陸經商,說明還是有一定資本的,在國內至少能算個中產吧,一般普通印度人哪裡有錢出國啊。說不定還是個印度某富二代來中國體驗生活,自主創業也說不定啊。
再說您連他老家是哪個國家都不知道就猜測他是印度人,這就有點牽強了吧,南亞的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等國家人都長差不多,怎麼就能把對印度人的成見強加於人呢?您還是先問清他國籍再想辦法和他相處吧。

Ⅹ 美國網友熱議:印度人和中國人有何不同,誰更成功

外國網友在美國論壇上發帖: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他們誰更成功?誰更優秀?

印度人是一群人、一堆人,而並非一個文明!我認為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並沒有傳承關系!古印度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湮滅!現在的印度是英國人用武力強行捏到一起的一堆碎石,雜亂、糟糕透頂!如果沒有英國殖民,現在的印度會像歐洲那樣,由有很多國家組成,雖然文化相近,卻也爭吵不休。爭吵和斗爭,貫穿印度人的一生!我最欣賞印度人的一點是:「自信!沒來由的自信!」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凝聚力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哪個城市被列車拉來了 瀏覽:548
我想去伊朗旅遊怎麼樣 瀏覽:797
中國人壽財險金融公司怎麼樣 瀏覽:672
800公斤越南盾是多少 瀏覽:976
蝗蟲是怎麼被印度人消滅的 瀏覽:922
槍火義大利2手機版在哪裡下 瀏覽:704
中國四個選擇是指什麼 瀏覽:777
中國國產動畫有多少 瀏覽:215
中國和新加坡時差是多少 瀏覽:960
不會越南語英文怎麼自由行 瀏覽:190
歐若為印度多少 瀏覽:791
義大利的潤滑油在哪裡 瀏覽:610
英國如何買國內葯 瀏覽:667
印度聯邦實力如何 瀏覽:131
英國王室延續多久 瀏覽:270
越南為什麼人口增長過快 瀏覽:47
印尼什麼插座標 瀏覽:967
百香果們為什麼要去義大利 瀏覽:528
中國有多少對列車 瀏覽:209
中國最漂亮山是什麼山 瀏覽: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