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為什麼很少飢荒

印度為什麼很少飢荒

發布時間:2022-07-25 16:43:11

⑴ 急求印度飢荒的原因

國土面積小 人口多 政治因素導致

⑵ 蘇聯和印度都實施計劃經濟為什麼蘇聯這么強大。而印度卻越來越窮

首先,蘇聯建國以前的沙俄就已經是一個開始工業化的國家。 雖然沙俄沒有成為工業大國,但是還是留下了一些工業發展的底子給蘇聯的。蘇聯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社會主義國家,自1928年以來實行全國工業化的「五年計劃」國家以工業生產力為發展中心。加上蘇聯國內資源豐富,靠近烏拉爾山工業地區的地方是東歐主要的煤礦,鐵礦和石油生產地之一。反觀印度自十八世紀以來雖然經理過一些工業發展,但是當時印度仍然是處於封建卧莫兒皇朝統治,國策主要是以鞏固皇權為主,和以抗衡西方國家的蘇聯式社會主義工業化有差別。而且印度常年忍受國內飢荒,因為宗教和階級反抗而爆發的民族內亂和英國侵略者的入侵而導致的常年戰爭使得印度的工業化落後和得不到穩定發展。

在二戰爆發後,蘇聯迅速採取全面軍工化措施。在打敗德國的同時也在其廣袤的領土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業系統。戰後迅速地轉化這些軍工企業成為主要民用工業。而且SODS1663說得對, 蘇聯的工業是集中在重工業, 以鋼鐵和武器生產進而帶動民用工業。 蘇聯人在戰爭中學到的效率和力求上游的精神很快讓蘇聯逐步完成了工業化里程。反觀印度則長期被英國殖民者佔領,國內工業的生產資源主要都供應給英國的工業企業。同時印度還要花錢買用自己的資源製造的英國工業產品。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以後才逐漸停止了英國對印度的剝削。 所以印度在起步上和後期發展上都已經大大落後於蘇聯了。

⑶ 印度為什麼沒發生飢荒

印度糧食單產高

⑷ 印度首都成群飢民追趕食品車,當前印度是有多缺糧

是因為印度的難民越來越多了,再加上印度本就貧富差距十分嚴重。

印度是一個貧富差距很大的國家

他們之間的差距不僅僅是金錢,還有種族姓氏。可能是因為疫情在印度的影響,很多居民已經忍飢挨餓了。在印度首都,許多飢民成群結隊地追逐著運糧車,但一些富人仍然過著非常奢侈的生活,這表明印度的貧富差距確實很大。

有很多窮人連病床都沒有

而且這些窮人到現在都沒有意識到疫情的重要性,說明政府根本不管他們死活。在疫情爆發時,印度富豪包機直飛英國,此行費用達77萬,但很多平民幾輩子沒見過這么多錢。印度政府從未向普通居民宣傳疫情的危害,以至於這些貧困居民根本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他們只會去恆河祈禱,認為疫情是對他們的懲罰,而恆河能幫他們洗刷身上的罪惡。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

目前,印度是世界上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醫療資源等各方面都面臨著食品行業的癱瘓。

⑸ 如果印度的人口一直無節制的發展下去,未來發生災難、飢荒怎麼辦

印度確實是一個人口大國,人也比較多,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於是,有許多人就開始質疑,如果印度的人口一直沒有節制發展下去的話,那麼在以後會不會出現災難或者飢荒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網友是怎麼說的吧。

最後,也有網友指出,發生飢荒這種情況一般來說與人口數量的多少沒有太大的直接關系,一般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等因素相關。所以也不必把印度入口與發生飢荒這兩者扯上關系,沒有必要。

當然,上面是當前網友的一些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你贊成哪一種看法呢?

⑹ 19世紀上半期印度飢荒連連手工業急劇衰弱的原因

這個我想,與英國入侵是有關系的,英國人入侵印度,使當時的印度從富強走向貧瘠,孟加拉國庫被洗劫一空,成千上萬的金銀財寶都被掠奪,人民吃不上飯,整個印度被英國統治著,能不急劇衰弱么?你覺得我說的可對?

⑺ 印度首都成群飢民追趕食品車,是什麼原因讓印度如此缺食品

1、印度地區的長期乾旱讓糧食的產量下降。

從2020年到今年為止,印度地區的很多地方都處於長期乾旱,原本糧食的產量本來就不多,現在產量又要下降,加上印度是一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

導致了很多普通老百姓都沒有東西可吃,所以就看到了印度首都成群的居民在追趕時停車。

總體來說是以上幾個方面讓現在印度缺糧食,當然也有其他的方面,比如地理位置和環境條件,印度的糧食生長環境對待自然災害的抵抗力較弱,如果遇到冰雹或者極端天氣很容易減少糧食的產量。

其次是政策是否合理,印度的國家領導人是否對糧食制定了相關的治理規范和標准?讓普通老百姓也能夠種得起糧食,吃得起飯。

⑻ 印度真的有媒體上報道的那麼落後嗎

我覺得印度真的和媒體上報道的,差不多印度這個國家真的是比較落後。

第三就是印度這個國家它種族意識比較重,所以就會有很多的不平等的現象。比如印度國家這個國家,他們歧視女性,女性在他們的生活中是很不被尊重的,印度的法律也不夠完善,所以這個國家不管從經濟還是文化都非常的落後。

⑼ 印度即將成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到底紅利還是陷阱

對於印度來說,根據相關的專家預則,可能在2030年就要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1人口大國,那麼對於印度來說,如此龐大的人口對於經濟發展到底是紅利還是陷阱呢?

1、人口數量多,容易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印度企業轉型升級

羯門國家在實行業化的過程當中,我"則於勞動的充分運用也使我門國家能夠在最近幾十年當中快速實現經濟奇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對於印度來說它雖然整體的國上面積不大,但是擁有著14億的人,而且它的整本的人口增長率還保持著一個比較高的譜長速度,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於和度的產業升級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不論是先進的製造業還是傳的手工業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進行產業升級的過程當中,都是需要有人的支持的,如果沒有充足的勞動力,那麼先進的廠商不會把工廠設置在印度。

⑽ 日本,印度糧食自供不足的社會原因

印度:糧食大國、飢餓大國

「印度用佔世界2.4%的國土面積養活全球1/6的人口。」這是國際媒體提到印度糧食生產狀況時常用的數據。在糧食安全上有過慘痛教訓的印度,嚴格來說應是「人多地不少」。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中國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有人計算18億畝合120萬平方公里。印度國土面積約為中國的1/3,卻擁有180萬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印度河與恆河兩大河流沖積平原,給人口超過13.5億的印度帶來肥沃的土地。印度歷史上就是農業大國,但從淪為英國殖民地到1947年獨立,印度發生過5次大飢荒。從獨立到20世紀70年代,印度又發生3次較大飢荒,官方統計餓死300餘萬人。

糧食安全問題是歷屆印度政府的心腹大患,並通過「綠色革命」等舉措提高糧食產量。到1980年,印度政府宣布本國實現糧食自給。現在,印度日常農產品價格保持低水平,糧食略有盈餘出口,這與獨立前後糧食長期短缺、依靠進口形成強烈對比。為保證農民的權益,刺激生產積極性,印度政府還長期實行糧食收購價保護。在維護社會公平和選舉因素推動下,印度對農產品價格實行干預政策,出台《國家糧食安全法案》。

在有糧食出口的印度,國民飢餓狀況卻在加劇。據《印度教徒報》報道,去年7月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顯示,印度仍是擁有最多「糧食不安全人口」的國家。報告估算,2014年至2019年,即莫迪政府的第一個任期,印度的糧食不安全狀況增長3.8個百分點。印度在「2020年全球飢餓指數」10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94位,屬於「重度」飢餓類。英國《對話》雜志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糧食生產大國印度還是世界上飢餓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的情況敲響警鍾,提醒各經濟體必須重新配置自己的糧食體系」。

日韓緊盯糧食出口國風吹草動

在日本,關於糧食自給率的問題經常被提起。日本糧食自給率1965年為73%,之後就直線下降,現在在發達國家中處於最低水平,且前景嚴峻。為改變現狀,日本也有鄉村振興的藍圖。去年3月,日本政府制定農業政策指導方針——「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劃」,其核心是到2030年將糧食自給率從2018年的37%提升至45%。日本《高知新聞》2019年曾刊發題為「日本食品安全保障處於十分危險狀況」的社論,提到日本小麥自給率只有12%,政府必須要有危機感,要推進智能農業,以彌補無法集中農業用地大規模生產,以及農戶減少和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勞動力不足。

受疫情影響,俄羅斯、阿根廷等糧食出口國去年一度限制本國的糧食出口或准備針對穀物出口商徵收特別稅,這讓地少人多的日本更為不安。日本農協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就像疫情初期口罩短缺一樣,如果糧食出口國都『國產國消』,對日本來說會意味著什麼?與生產工業產品不同,日本的農畜產品不可能馬上擴大生產。」來自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的佐藤康博不無擔憂地說:「我有過這樣的危機感——食品安全保障是關繫到國民生命的問題,所以有必要做好准備。」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藤井聰今年1月在《農業協同組合(農協)新聞》上撰文說,農業用地只佔日本國土的13.5%,從「食品安全保障」的觀點出發,必須將提高「糧食自給率」定位為重要的國家目標。此前,《日本產經新聞》曾援引農協一位負責人的話說:「提高食品自給率只是中央政府在搖旗吶喊,在地方政府、農業生產者、消費者那裡還沒有產生廣泛共鳴。」

據報道,今年6月前,日本政府將匯總有關「在後疫情時代強化食品安全保障」的各種信息,應對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風險。東京大學鈴木宣弘研究室給出的一組數據是:「把種子因素考慮其中,2018年日本蔬菜自給率為8%,把飼料因素考慮其中,牛肉自給率為11%、豬肉6%、雞肉12%,而這些數字2035年將降至3%、2%、1%、2%。如果這樣持續下去,日本將無法應對糧食出口國限制糧食出口的禁令。」不過,據《讀賣新聞》報道,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一直在向日本出口小麥,且日本還有國家儲備、大米自給自足。但日本主流媒體還是呼籲,政府必須與商社等民間企業合作,努力穩定糧食供應。據了解,日本很多綜合貿易公司在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投資農業生產,專門生產面向日本出口的農作物。

水稻是日本唯一可以通過國產實現大米自給自足的作物,不過,據《環球時報》駐日記者觀察,一些種植水稻的日本農民卻面臨收入難以保障的現實情況。秋田縣湯澤市是日本著名的大米品種「秋田小町」的產區,在當地勞作近40年的稻農石成壽告訴記者,他同時還種植飼料用稻穀和櫻桃,因為「只靠種植水稻無法生存下去,要從事復合農業」。

韓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同樣突出

上世紀60年代,韓國穀物綜合自給率曾高達90%,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如韓國人肉類消費增加,以及產業化、都市化提高讓耕地越來越少,韓國糧食自給率也出現持續下滑現象。目前,韓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34公頃,在經合組織國家中處於最低水平。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的統計數據顯示,雖然2009年至2019年韓國政府在糧食領域投入13.52萬億韓元進行扶持,如補貼農民種植水稻以外的農作物、通過援助培訓和農資方式培育糧食作物共同經營制度、支持水田旱作等,但效果並不理想。韓國2019年的糧食自給率僅為45.8%,與2009年的56.2%相比大為降低。受天災和國際糧食價格影響,韓國2020年出現糧食產量過去52年來最低和價格史上最高的現象。

韓國糧食的不足部分主要依靠國際市場購買,因此,糧食出口國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加劇韓國的危機意識。據《韓民族新聞》報道,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去年5月曾進行過「應對糧食危機特別演練」,核心內容就是向在海外的韓國農場主下達「進口糧食命令」。目前,共有69個韓國法人在俄羅斯、柬埔寨、中國、越南、印尼等地經營農場,「進口糧食命令」實際上就是讓他們想方設法將糧食運往韓國。但一些韓國專家還是認為,韓國的糧食安全已亮起紅燈,為此必須引進先進技術提高本國糧食生產率。以新加坡為例,雖然其糧食消費量的90%需要進口,但新政府仍投入巨資發展都市農業。

閱讀全文

與印度為什麼很少飢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哪個城市被列車拉來了 瀏覽:548
我想去伊朗旅遊怎麼樣 瀏覽:797
中國人壽財險金融公司怎麼樣 瀏覽:672
800公斤越南盾是多少 瀏覽:976
蝗蟲是怎麼被印度人消滅的 瀏覽:922
槍火義大利2手機版在哪裡下 瀏覽:704
中國四個選擇是指什麼 瀏覽:777
中國國產動畫有多少 瀏覽:215
中國和新加坡時差是多少 瀏覽:960
不會越南語英文怎麼自由行 瀏覽:190
歐若為印度多少 瀏覽:791
義大利的潤滑油在哪裡 瀏覽:610
英國如何買國內葯 瀏覽:667
印度聯邦實力如何 瀏覽:131
英國王室延續多久 瀏覽:270
越南為什麼人口增長過快 瀏覽:47
印尼什麼插座標 瀏覽:967
百香果們為什麼要去義大利 瀏覽:528
中國有多少對列車 瀏覽:209
中國最漂亮山是什麼山 瀏覽: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