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印度的有些食物都做成惡心的糊狀
據悉,在印度不管是吃路邊攤,還是去高檔酒店的餐廳,印度人總是特別擅長將各種食材做成黃色的、白色的、綠色的糊糊,還黏黏膩膩的形狀。先別說味道如何,光看這些「食物」的樣子,都已經讓人食慾大減,難道印度人做食物完全不講究「色香味俱全」的嗎?甚至連我們平常所熟悉的綠葉蔬菜,到了印度也會做成綠瑩瑩的糊糊,這叫人怎麼下得了口?不由讓人感慨印度人果然「另類」,從他們做的食物都能看得出來。然而,很多來印度旅遊的中國遊客卻對這里的「美食」欣賞不來,寧願選擇吃水果、餅干來充飢,也不願意吃當地的食物。
當然,在印度也有很多很美味的食物,就像是最傳統的套餐——塔利,擺盤類似韓國料理,因為在一個圓形的盤子中,每個小碟子里都裝有印度特色料理。話說如果你怕掉入印度重口料理的大坑中的話,那點這個絕對不會出錯!
Ⅱ 印度人自己都不愛吃的粗糖,為何外地人一去就是一大袋的買回來
粗糖是印度的一種傳統食物,它是將提煉出的甘蔗汁反復煮沸後冷卻固化製作而成,是印度人佐餐飲茶的必備食品。外地人去買印度的粗糖,主要還是因為其價格低廉,口味什麼的倒是無所謂。
這時,印第安人將准備一個特別大的木槽,然後將糖漿倒入該槽中,然後等待半小時。這些糖漿會慢慢變硬,印第安人只需將糖倒出即可。但是話又說回來,這樣的糖果就像是一種特殊的東西,是一種家用的東西,是的,它實際上是一種「磚頭」。考慮一下是可怕的。
在印度,這種糖漿非常受歡迎,當地人非常喜歡。但話又說回來,在其他國家也不一樣。這種糖果看起來很惡心,浪費食物。
Ⅲ 為什麼印度人喜歡吃甜食
按照印度風俗,請人吃糖或送人糖果作為禮物都有好的寓意,糖果代表著贈予一方的美好祝福,希望吃到糖果的人幸福安康,一帆風順。如果你去拜訪印度人但不知道對方的喜好或宗教禁忌,送糖果是最好的選擇,對方一定會欣然接受。印度最受崇拜的象頭神甘涅沙,傳說最具智慧,可以幫助人們排除一切障礙,他的神像一般有四隻手臂,分別拿著3件寶物,而象鼻子一般都是探向左側,為什麼呢?因為在他左手最顯眼的位置抱著一罐糖。原來,印度神靈也愛糖,所以印度人拜神的時候也少不了供奉糖果和甜食。
在印度幾乎所有重要節日以及結婚、生子等慶典活動中,糖果都是走親訪友、恭喜慶賀的主打禮品。在印度教的婚禮上,新郎和新娘要喂對方吃四塊糖,新娘先喂新郎,說明照顧丈夫和給全家做飯是她應盡的義務,然後新郎再喂新娘,說明供養妻子和全家是丈夫的責任。哪家新添了小寶寶,親朋好友更是要大送糖果及甜點以示慶賀。而這些「甜蜜」的禮物多數進了產婦的口。按照印度習俗,產婦在生完孩子坐月子的時候要吃大量的糖和甜食,因為印度人認為,月子里吃甜食有催乳的功效,為了讓嬰兒有充足的母乳吃,產婦的食譜都被設計得非常甜。源於網路分享。。。。。。
Ⅳ 請教對於印度BARODA市非常了解的高手~
Vadodara這個名字是Baroda 巴羅達市:印度中西部一城市,位於艾哈邁德巴德東南。曾是堂皇的巴羅達 之國的首都。以公共建築、宮殿和印度教寺廟聞名。又名「瓦多達拉」。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城市。在坎貝灣之東,鐵路經此。人口連郊區74.4萬(1981)。位於肥沃的棉區平原上,紡織工業發達。附近是印度最大的石油與天然氣產區,發展了化學工業,有化肥、葯品、染料等廠,並有煉油和石油化工廠。還有機械、毛織、制煙和磚瓦等工業。有伊斯蘭教寺廟與舊王宮建築。
印度是文明古國,待人接物的講究相當多。「那摩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在見面和告別時,印度人總免不了說一句「那摩斯戴」,這是印地語,意即「您好」。
雙手合十是伴隨「那摩斯戴」的身體語言。一般是雙手合十於胸前,或舉手示意。兩手空著時,則合十問候;若一手持物,則舉右手施禮,切不可舉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講究。對長者宜高,兩手至少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頷之間。
擁抱也是常見之禮。若久別重逢,或將遠行,或有大事發生等,則要擁抱。擁抱時,彼此將雙手搭在肩上,先是把頭偏向左邊,胸膛緊貼一下,然後把頭偏向右邊,再把胸緊貼一下,有時,彼此用手撫背並緊抱,以示特別親熱。
摸足是行大禮。在很重要的場合,對於特別尊敬的長者用額頭觸其腳,吻其足,或摸其足。現在多用的是摸足禮,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額頭,以示頭腳已碰。
獻花環在印度是歡迎客人常見的禮節,主人要獻上一個花環,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貴,所串的花環也越粗。點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歡迎賓客的禮數。每逢喜慶節日,印度人愛用硃砂在前額兩眉中間塗上一個圓點。他們認為,吉祥痣可以驅邪避災。有時,印度人為了表示隆重歡迎,不僅向賓客獻上花環,而且還給客人點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選吉日,請僧侶專門給姑娘點吉祥痣,祝願她終身幸福。現在,吉祥痣實際上也成為印度婦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個組成部分。
盤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見的坐姿,這種習慣在城鄉都很普遍。農民在田間休息或在家吃飯愛盤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鋪子里,工匠幹活,伙計售貨,都是盤腿而坐。民間的說唱藝人和琴鼓樂手演出時也是盤腿而坐。
送禮一份糖果或是一束鮮花是印度人訪朋問友經常送的禮物。一般來說禮物有糖果、鮮花以及主人可能會喜歡的東西。因為印度人愛吃甜食,所以送糖果的居多。糖果有的是從商店中購買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印度人自家做的糖果又甜又膩,如果不習慣,很難受用。
紗麗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國服。據傳,紗麗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畫中就常見身披紗麗的婦女形象。最早的紗麗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穿,後來逐漸演變為婦女的普通裝束。
紗麗的式樣繁多,不拘一格。 每逢喜慶的日子,印度婦女都會穿起自己喜愛的紗麗,點上傳統吉祥痣、塗上邁何迪,逛街串門、訪親問友。紗麗因穿者的貧富也有不同,窮人穿的紗麗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做,貴婦人則穿的是絲綢或薄紗制的紗麗,上綴以金絲銀線織成的圖案裝飾,形成鮮明的對比。
除了紗麗之外,印度婦人還有一種衣服也比較普遍,上衣比較寬松,長至膝部,叫「古爾蒂」;下身則是緊身的褲子,名叫「瑟爾瓦」,再加一條紗巾往脖子上一圍,長長地向後飄去。
印度男子最為普通的服裝是「托蒂」,就像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甘地穿的那種衣服。「托蒂」其實也是一塊三四米長的白色布料,纏在腰間,下長至膝,有的下長達腳部。隨著社會發展,男子的衣服也有改進,除「托蒂」外,上身加了一件肥肥大大的襯衣,名為「古爾達」。天冷時,再加一件披肩。在一些特別重要的場合,經常會看到個別上穿「古爾達」、下圍「托蒂」、足踏拖鞋的老人。不知內情的外國人往往以為這些人無足輕重,實際上這種打扮才是最有身份的標志。 不過,在城市裡,男子服裝已經趨於西化,西裝差不多是最為普遍的男子服裝,即使不穿正規的西服,也是西式的襯衣和長褲。印度男子,特別是有身份的政府官員在正規場合,常穿一種很像「中山裝」的上衣,也是緊緊的衣領,胸部有一兜,再別支鋼筆,看上去也是挺精神的。
位置:坐落在威斯瓦密特瑞河兩岸,這里有個去往卡姆巴特海灣的小捷徑,除此之外巴羅達的周圍都是土地。這里分別與達赫德,潘克馬哈爾,納瑪德,巴魯克和阿南德這幾個地區交界,其東面與中央邦相連。
概況:美麗的巴羅達曾是馬拉地格克瓦德統治者的皇家統治區。在印度獨立之前這里以?#23467;殿之城?#38395;名。該城實際上叫做昌德拉瓦蒂,就是以英勇的國王昌德拉名字命名的。後來威斯瓦密特瑞河兩岸(稱為瓦德帕特拉)長了大量叫瓦德的菩提樹,城市也就因此改名。瓦多達是這個名字的多種形式中的一種,瓦多達翻譯成英文就是巴羅達了。
盡管該城有大約2000年的歷史,但直到馬拉地統治者薩亞吉瑞?#26684;克瓦德三世在1734年佔領該地,這里才開始為世人所注意。從君王薩亞吉瑞?#26684;克瓦德三世繼位開始,該地就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建設性的成果。巴羅達的全盛時期就是格克瓦德三世統治時期。薩亞吉瑞為該市增添了許多便利基礎設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其中鐵路和薩亞吉瑞學院就是兩大貢獻。如今巴羅達已經成為一個擁有許多花園,宮殿和博物館的怡人城市。
古吉拉特是個令人矚目的大都市,是多文化的大熔爐。安克勒斯瓦和北古吉拉特石油和天然氣的發現大大推進了該市的工業化進程。巴羅達區則是這個工業化進程的最大受益者。巴羅達是精美銀質珠寶和繪畫愛好者的絕好去處,因為在這里他們可以盡情購物,挑選他們的至愛寶貝。這里的紡織品,美食和珠寶是遊客們飽覽這個美麗城市的風光之後額外獲得的享受。
印度有 牛的王國 之稱,牛是當地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動物 在路上駕車時,千萬注意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製品進入廟宇,同時最好也盡量避免以牛為攝影對象 印度還有一項特別不同的習慣,回答對方問題時若將頭歪一邊或搖頭,那是肯定的表示,可千萬別會錯了意,造成不應有的麻煩 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實行種姓制度,打聽當地人的種姓 階級也是一件極不禮貌的事 不要摸小孩的頭印度等地的人們不希望別人摸自己頭上的任何一部分,他們也不喜歡去摸別人 他們認為,頭部是人體最高的部分,也是人體中最神聖無比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頭,被視為神明停留之處,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允許觸摸 被邀去吃飯不必客氣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大家一起分享,獨食是小氣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印度人邀請人共餐,絕不是礙於情面假惺惺,而是誠心誠意的邀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回絕當然令人不高興 不跟身份懸殊的人進餐印度 尼泊爾人很重視身份 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屬階級有異,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飯 尼泊爾人也同樣有類似的階級劃分,在其國內,對 身份 的重視,超過了一切 買酒有時間限制在泰國有個規定,凌晨2時以後不準再買酒,否則會被警察處以罰款 在印度新德里,星期二 星期五 公休日以及每月第一天為禁酒日,在這些天就是神通廣大的人也休想買到酒 不可騎在佛像上拍照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旅客如果對寺廟 佛像 和尚等做出輕率的行動,被視為 罪惡滔天 有些不明利害的遊客,曾經由於跨坐在佛像上大拍紀念照而被刑罰 對想帶回去的佛像紀念品,也不可放置地上,因為在信奉佛教的國家購買的佛像雖然歸自己所有,但必須對它有一份敬意,如當它是一玩物,隨意放置或粗手粗腳地動它,這種行為,會引起該國人的不快 。
Ⅳ 印度人傳統習俗
晚輩見到長輩要觸摸他們的腳 這是祝福的意思 也是尊敬的意思
Ⅵ 印度-中國文化小貼士
印度是文明古國,待人接物的講究相當多。「那摩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在見面和告別時,印度人總免不了說一句「那摩斯戴」,這是印地語,意即「您好」。
◆雙手合十:是伴隨「那摩斯戴」的身體語言。一般是雙手合十於胸前,或舉手示意。兩手空著時,則合十問候;若一手持物,則舉右手施禮,切不可舉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講究。對長者宜高,兩手至少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頷之間。
◆擁抱:也是常見之禮。若久別重逢,或將遠行,或有大事發生等,則要擁抱。擁抱時,彼此將雙手搭在肩上,先是把頭偏向左邊,胸膛緊貼一下,然後把頭偏向右邊,再把胸緊貼一下,有時,彼此用手撫背並緊抱,以示特別親熱。
◆摸足:是行大禮。在很重要的場合,對於特別尊敬的長者用額頭觸其腳,吻其足,或摸其足。現在多用的是摸足禮,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額頭,以示頭腳已碰。
◆獻花環:在印度是歡迎客人常見的禮節,主人要獻上一個花環,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貴,所串的花環也越粗。點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歡迎賓客的禮數。每逢喜慶節日,印度人愛用硃砂在前額兩眉中間塗上一個圓點。他們認為,吉祥痣可以驅邪避災。有時,印度人為了表示隆重歡迎,不僅向賓客獻上花環,而且還給客人點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選吉日,請僧侶專門給姑娘點吉祥痣,祝願她終身幸福。現在,吉祥痣實際上也成為印度婦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個組成部分。
◆盤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見的坐姿,這種習慣在城鄉都很普遍。農民在田間休息或在家吃飯愛盤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鋪子里,工匠幹活,伙計售貨,都是盤腿而坐。民間的說唱藝人和琴鼓樂手演出時也是盤腿而坐。
◆送禮:一份糖果或是一束鮮花是印度人訪朋問友經常送的禮物。一般來說禮物有糖果、鮮花以及主人可能會喜歡的東西。因為印度人愛吃甜食,所以送糖果的居多。糖果有的是從商店中購買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印度人自家做的糖果又甜又膩,如果不習慣,很難受用。 印度是文明古國,待人接物的講究相當多。「那摩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在見面和告別時,印度人總免不了說一句「那摩斯戴」,這是印地語,意即「您好」。
◆雙手合十:是伴隨「那摩斯戴」的身體語言。一般是雙手合十於胸前,或舉手示意。兩手空著時,則合十問候;若一手持物,則舉右手施禮,切不可舉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講究。對長者宜高,兩手至少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頷之間。
◆擁抱:也是常見之禮。若久別重逢,或將遠行,或有大事發生等,則要擁抱。擁抱時,彼此將雙手搭在肩上,先是把頭偏向左邊,胸膛緊貼一下,然後把頭偏向右邊,再把胸緊貼一下,有時,彼此用手撫背並緊抱,以示特別親熱。
◆摸足:是行大禮。在很重要的場合,對於特別尊敬的長者用額頭觸其腳,吻其足,或摸其足。現在多用的是摸足禮,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額頭,以示頭腳已碰。
◆獻花環:在印度是歡迎客人常見的禮節,主人要獻上一個花環,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貴,所串的花環也越粗。點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歡迎賓客的禮數。每逢喜慶節日,印度人愛用硃砂在前額兩眉中間塗上一個圓點。他們認為,吉祥痣可以驅邪避災。有時,印度人為了表示隆重歡迎,不僅向賓客獻上花環,而且還給客人點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選吉日,請僧侶專門給姑娘點吉祥痣,祝願她終身幸福。現在,吉祥痣實際上也成為印度婦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個組成部分。
◆盤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見的坐姿,這種習慣在城鄉都很普遍。農民在田間休息或在家吃飯愛盤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鋪子里,工匠幹活,伙計售貨,都是盤腿而坐。民間的說唱藝人和琴鼓樂手演出時也是盤腿而坐。
◆送禮:一份糖果或是一束鮮花是印度人訪朋問友經常送的禮物。一般來說禮物有糖果、鮮花以及主人可能會喜歡的東西。因為印度人愛吃甜食,所以送糖果的居多。糖果有的是從商店中購買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印度人自家做的糖果又甜又膩,如果不習慣,很難受用。
相關注意點:
(1)在印度,當眾吹口哨乃是失禮之舉。在印度南部的一些地方,人們慣於以搖頭表示同意。這種做法,與眾大不相同。以左手接觸別人,或摸別人的頭,也是不允許的。
(2)印度人忌諱白色,忌諱彎月圖形,忌諱送人百合花。「1」「3」「7」三個數字,均被他們視為不吉利。
(3)同印度人交談時,對宗教與民族矛盾,印巴沖突,核武器,兩性關系等問題,千萬不要主動涉及。
Ⅶ 印度人做的食物為什麼看起來口味那麼重呢
序言:我們在看印度人做飯的時候,他們無論什麼食材都可以做成一鍋糊糊的樣子。看起來非常不好吃,而且在做菜的過程中喜歡加很多的調料,口味比較重。雖然看起來不好吃,但是印度的許多食物味道都是不錯的。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印度人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
雖然說印度上是大米出口的第二大國,但是印度大米的產量是比較低的。雖然擁有世界上1/10的耕地和良好的日照時間。因為氣候的原因,糧食的收成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現在印度國內仍然有超過2億人處於飢餓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將食物味道做的口味比較重,也會減少飢餓的狀態,同時能滿足更多人的胃口。
Ⅷ 印度人不怎麼愛吃糖,為什麼他們的糖果和中國的饅頭一樣大
印度人做糖果的時候,都是會先爬到樹上採摘新鮮的椰子,接著就把裡面的汁取出來,之後就放到鍋裡面炸,在加入各種各樣的調味料,最後一直攪拌就在印度這個國家裡面,這樣的糖漿非常的受歡迎,當地人非常的喜歡吃呢。
添加了哪個新寶寶,親朋好友將發送糖果和甜點來慶祝。這些「甜蜜」的禮物大部分都進入了母親的口中。根據印度的習俗,孕婦們在生孩子時應該多吃糖和甜食,因為印度人認為在月子吃甜食具有催乳作用。為了讓嬰兒有足夠的母乳,母乳配方設計得非常甜。
Ⅸ 印度的傳統習俗.
服飾: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以塊纏在腰上的寬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至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垂至腳面,有的還帶滾邊。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拉賈斯坦人的頭巾和錫克人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還在頭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用一塊布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們叫它「恰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用一塊長6米左右、寬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紗麗的穿法是從腰部纏起,最後披蓋在肩上或蒙在頭上。紗麗一般分棉布、絲綢、紗和尼龍幾種。 印度的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天氣溫可以高過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裝要求透氣、清爽。現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裝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襯衣、褲子,平常也多西裝革履。女的仍以穿紗麗的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褲的。然而,各地區的民族還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人喜歡戴一頂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錫克族的婦女通常穿著遮到膝蓋的長衫和一種叫做沙爾沃一麥卡茲的寬大的裙子。印度人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首飾,名目繁多,如發飾、耳飾、額飾、鼻飾、項鏈、腦飾、腕鐲、上腕飾、指環等,大多為金、銀或寶石製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飾看得懂於衣裝。根據傳統的風俗,印度男子把首飾贈與女子被視為應盡的義務,女子把戴首飾視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寡婦不能帶任何首飾。頭飾是一種用小鏈子和小鉤子固定於頭頂與額部的製品。鼻飾多為金銀製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當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禮中有新郎給新娘帶上,只要不離婚,妻子要將這根鏈子戴一輩子,印度農村至今仍有此俗。飲食:印度人的飲食由於民族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南北差異很大。北方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烹飪通常是莫卧兒式的,特點是由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南方多素食,特點是米飯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餚中,唯一共同點是喜歡辣味。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事送來,不是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輔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餅、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種用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雕製品,以幫助消化。 「敦都里雞」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進幾乎等量的酸奶。過去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現在則較普遍。「敦都里雞」是在撥了毛的雞上塗上香料,然後置於黃泥爐子上邊,用文火慢烤。出爐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種嗜好。印度的甜食多達幾十種,一種甜食,不同的地區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製作的「拉耶達」和「謝利更德」深受人們的歡迎。甜食一般是用麵粉、牛奶、乳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紅花等製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用菜,素食者多。一般來說,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