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際象棋的古印度防禦開局怎麼走,要全過程!
給你開局編號參考一下吧E60 古印度防禦(王翼印度防禦),1 d4 Nf6 2 c4 g6 E61 古印度防禦,1 d4 Nf6 2 c4 g6 3 Nc3 E62 古印度防禦,側翼象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Nf3 d6 5 g3 E63 古印度防禦,側翼象變例,潘諾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Nf3 d6 5 g3 O-O 6 Bg2 Nc6 7 O-O a6 E64 古印度防禦,側翼象變例,南斯拉夫體系,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Nf3 d6 5 g3 O-O 6 Bg2 c5 E65 古印度防禦,側翼象變例,南斯拉夫體系,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Nf3 d6 5 g3 O-O 6 Bg2 c5 7 O-O E66 古印度防禦,側翼象變例,潘諾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Nf3 d6 5 g3 O-O 6 Bg2 c5 7 O-O Nc6 8 d5 E67 古印度防禦,側翼象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Nf3 d6 5 g3 O-O 6 Bg2 Nbd7 E68 古印度防禦,側翼象變例,古典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Nf3 d6 5 g3 O-O 6 Bg2 Nbd7 7 O-O e5 8 e4 E69 古印度防禦,側翼象變例,古典變例主變,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Nf3 d6 5 g3 O-O 6 Bg2 Nbd7 7 O-O e5 8 e4 c6 9 h3 E70 古印度防禦,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E71 古印度防禦,馬卡貢諾夫體系,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h3 E72 古印度防禦,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g3 E73 古印度防禦,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Be2 E74 古印度防禦,阿維爾巴赫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Be2 O-O 6 Bg5 c5 E75 古印度防禦,阿維爾巴赫變例主變,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Be2 O-O 6 Bg5 c5 7 d5 e6 E76 古印度防禦,四兵進攻,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4 E77 古印度防禦,四兵進攻,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4 O-O 6 Be2 E78 古印度防禦,四兵進攻,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4 O-O 6 Be2 c5 7 Nf3 E79 古印度防禦,四兵進攻主變,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4 O-O 6 Be2 c5 7 Nf3 cxd4 8 Nxd4 Nc6 9 Be3 E80 古印度防禦,傑米什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3 E81 古印度防禦,傑米什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3 O-O E82 古印度防禦,傑米什變例,雙側翼象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3 O-O 6 Be3 b6 E83 古印度防禦,傑米什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3 O-O 6 Be3 Nc6 E84 古印度防禦,傑米什變例,潘諾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3 O-O 6 Be3 Nc6 7 Nge2 a6 8 Qd2 Rb8 E85 古印度防禦,傑米什變例,正統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3 O-O 6 Be3 e5 E86 古印度防禦,傑米什變例,正統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3 O-O 6 Be3 e5 7 Nge2 c6 E87 古印度防禦,傑米什變例,正統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3 O-O 6 Be3 e5 7 d5 E88 古印度防禦,傑米什變例,正統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3 O-O 6 Be3 e5 7 d5 c6 E89 古印度防禦,傑米什變例,正統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f3 O-O 6 Be3 e5 7 d5 c6 8 Nge2 cxd5 E90 古印度防禦,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Nf3 E91 古印度防禦,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Nf3 O-O 6 Be2 E92 古印度防禦,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Nf3 O-O 6 Be2 e5 E93 古印度防禦,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Nf3 O-O 6 Be2 e5 7 d5 Nbd7 E94 古印度防禦,正統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Nf3 O-O 6 Be2 e5 7 O-O E95 古印度防禦,正統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Nf3 O-O 6 Be2 e5 7 O-O Nbd7 8 Re1 E96 古印度防禦,正統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Nf3 O-O 6 Be2 e5 7 O-O Nbd7 8 Re1 c6 9 Bf1 a5 E97 古印度防禦,正統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Nf3 O-O 6 Be2 e5 7 O-O Nc6 E98 古印度防禦,正統變例,阿朗寧-泰曼諾夫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Nf3 O-O 6 Be2 e5 7 O-O Nc6 8 d5 Ne7 9 Ne1E99 古印度防禦,正統變例,阿朗寧-泰曼諾夫變例,1 d4 Nf6 2 c4 g6 3 Nc3 Bg7 4 e4 d6 5 Nf3 O-O 6 Be2 e5 7 O-O Nc6 8 d5 Ne7 9 Ne1 Nd7 10 f3 f5
『貳』 大家知道國家象棋的起源和比賽規則嗎
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據說,有位印度教宗師見國王自負虛浮,決定給他一個教訓.他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游戲.國王當時整天被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們包圍,百無聊賴,很需要通過游戲方式來排遣郁悶的心情.
國王對這種新奇的游戲很快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餘,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為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麼賞賜.宗師開口說道: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後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倍數,直到最後一個格子第64格放滿為止,這樣我就十分滿足了. 「好吧!」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宗師的這個謙卑的請求.
然而等到麥子成熟時,國王才發現,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半的格子數目都不夠.這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天文數字.
許多學國際象棋的人都以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這源於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發表在《亞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因為那時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國文化。
關於國際象棋的產生,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斗;每一方面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斗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只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棋子裡面比王還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於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底格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這就是第一盤象棋的產生,並很快就傳播開了。它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情況才發生了變化。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接著陸續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號的《蘇聯棋藝》上發表文章,根據他的研究,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的思想:64格,對應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專家學者的反駁文章。可以認為,切列夫考博士「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思想」的觀點,在世界上已經站住了腳。
大約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x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可以斷定已經有了「六博」這種古棋。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這句話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南北朝後期)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公元569年)和唐代於地下發現的「百寶象棋」基本相同:8×8盤(64格),立體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格局。
至遲於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象戲進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戲」和「類象戲」進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圖朗茲」,進入中東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朗茲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實物根據是8世紀以後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關於「四色棋」的文字記載是公元九世紀的克什米爾史詩《拉特納卡爾》。「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木定型為今天的現代國際象棋。
「印度起源說」產生於英國人,最好也是由英國人來否定「印度起源說」。198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上,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說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說。但是,2003年在英國出版《國際象棋中國學派》英文版時,在英國最大出版集團編輯撰寫的簡介中,一上來就已經有了這樣一句話:「雖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國際象棋是在遠古的中國被發現」。要讓英國學者改變觀點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啊。
今天人們探討國際象棋的起源,是通過傳說、假說、考古和邏輯這四種方式,來作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假說指明考古論證之方向,傳說補充考古邏輯之不足。畢竟國際象棋產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歷史一樣,真實的再現要經過極為漫長的過程。不過,從整體方面看,關於起源問題,有兩點得到世界的公認:1、國際象棋起源於亞洲,後來傳入歐洲。2、最初的規則是擲骰子來決定誰走棋。
此外,專家學者在起源邏輯上有幾點似乎已經達到共識:第一,國際象棋是人造物。本質上是模型。第二,國際象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物化。本質上是模擬。第三,現代國際象棋是古代棋不斷演變的結果。第四,演變的影響來自各個方面(包括各種棋相互之間的影響)。第五,演變的模式是漸變和突變。第六,演變和連續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應從國際象棋結構三要素——棋盤、棋子、棋規——入手。第八,對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演變和定型來說,棋盤、棋子、棋規擔當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盤、棋子、棋規這三者未必是同時出現的。第十,沒有「最初的發明者」。對此可以這樣來解釋:在現實世界中,時間是不可逆的。因此,時間可以創造歷史,時間也可以消滅歷史。從這種邏輯出發,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最初的發明者」。只好無奈地滿足於「社會的產物,智慧的結晶。」實際上,從許多方面看,國際象棋更象電影。
關於國際象棋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因為人們今天熟悉的國際象棋是在波斯發展起來的。國際象棋里「戰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
走子規則:
· 王:橫、直、斜都可以走,但每次限走一步。
(1)除易位時外,王可走到未被對方棋子攻擊的任何相鄰格子.
(2)易位是由王已方任何一個車一起進行仍被視作王的一著的走法,其進行方式如下:王從原始位置向任何一位的方向橫移兩格,然後那人橫越過王而置於王剛經過的格子.
(3)如果一方先觸摸車一起然後再觸摸王,那麼他不能用那個車進行易位,這種情況須按以下A和B條處理
A:除上述上,如果行棋方有意識地觸摸了同一方的一個或更多的棋子,他觸動或吃掉所觸措的第一個可以走動或可以被吃的棋子;或者一個已方的棋子和 個對方的棋子,他用前者吃掉後者;如果這種吃法不合規則,如果無法確定先觸摸哪一個棋子,則以已方棋子作為已被觸摸的棋子.
B:如果所觸摸的已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著法(或者對所觸摸的對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吃法),行棋方有權走任何合乎規則的著法.
(4)如果一方在准備易位時觸摸了王,或者同時觸摸了王和車,然後發現易位不合規則,他可以選擇走王或者向另一翼易位,前提是向那一翼易位是合乎規則的,如果王沒有合乎規則的走法,該方有權造反走任何規則的著法.
(5)不符合規則的易位: 王已經移動過,或者 用來易位的車已經移動過.
(6)下列情況暫不能易位: 王的原始格子或者將要越過的格子或者將要佔據的格子正受到對方棋子的攻擊,或者王和用來易位的車之間尚有別的棋子
· 後:橫、直、斜都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但不能越子。它是國際象棋中威力最大的子。
· 車:橫、豎均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不能斜走。一般情況下不能越子。
· 象:只能斜走。格數不限,不能越子。每方有兩象,一個占白格,一個占黑格。
· 馬:每步棋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後再斜走一格(每次斜走六個正方格子),可以越子,沒有"中國象棋"中"蹩馬腿"的限制。
· 兵:只能向前直走,每著只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時,可以最多直進兩格。兵的吃子方法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進斜吃,即如果兵的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據該格。
特殊著法:
除了上面所有棋子的一般著法外,國際象棋中存在下面三種特殊著法:
· 吃過路兵:如果對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進兩格,剛好形成本方有兵與其橫向緊貼並列,則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進,把對方的兵吃掉。這個動作必須立刻進行,緩著後無效。 記錄時記為 「en passant」 或 「en pt」, 法語中表示 「路過」。
·兵的升變:任何一個兵直進達到對方底線時,即可升變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不能不升變。一般情況下升變成為「後」因為「後」威力最大;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升變為「車」、「馬」、「象」 。
·王車易位:每局棋中,雙方各有一次機會,讓王朝車的方向移動兩格,然後車越過王,放在與王緊鄰的一格上。王車易位根據左右分為"長易位"和"短易位"。
在下面四種情況下,王車易位不允許:
王或車已經移動過;
王和車之間有其他棋子阻隔;
王正被對方"將軍";
王經過或達到的位置受對方棋子的攻擊。
『叄』 國際象棋怎麼擺放
國際象棋的擺法如下:
從左下角開始是車、馬、象、後、王、象、馬、車,最前面的是小兵,進攻的時候也基本是小兵先行的。就是「小兵一排在一起,車馬兩邊象對齊,白後放在白格里,黑後黑格別忘記,留下一格給皇帝」。
國際象棋起源地是在亞洲,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關於它的起源說法不同,比如起源於古印度、阿拉伯國家、波斯、中國等,但是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最早是起源於古印度的,1790年在《亞洲研究》裡面有實際的描述。
國際象棋棋盤64格,黑白各32格,黑白雙方各16子,深色格稱黑格,淺色格稱白格,棋子的移動是在格子裡面的。
國際象棋在下的時候都是白棋先走,黑棋緊跟, 雙方交替走子,兵只能向前直走,每次只能走一格,第一步可以走兩格。
分清國王和皇後,國王頭頂有十字架,皇後是皇冠,白後放白格,黑後放黑格,國王一次只能走一步,皇後威力最大,橫豎斜均可移動。
『肆』 國際象棋怎麼玩
棋子的一般走法如下:
王(K):橫、直、斜都可以走,但每次限走一步。王是不可以送吃的,即任何被敵方控制的格子,己方王都不能走進去。否則,算「送王」犯規,三次就要判負。
(1)除易位時外,王可走到不被對方棋子攻擊的任何相鄰格子,而且只能走一步(著)。
(2)易位是由王和己方任何一個車一起進行的仍被視作王的一步(著)的走法。
後(Q):橫、直、斜都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但不能越子。
車(R):橫、豎均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不能斜走。除王車易位外不能越子。
象(B):只能斜走。格數不限,不能越子。開局時每方有兩象,一個占白格,一個占黑格。
馬(N):每步棋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後再往外斜走一格;或者先斜走一格,最後再往外橫走或豎走一格(即走「日」字)。可以越子,沒有中國象棋中的「蹩馬腿」限制。
兵(P):只能向前直走,每次只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時,可以走一格或兩格。兵的吃子方法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走斜吃,即如果兵的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據該格。
(4)印度的象棋怎麼玩擴展閱讀
關於國際象棋的產生,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
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
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斗;每一方面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斗便結束。
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只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這種游戲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伍』 問下,國際象棋是怎麼玩阿如題 謝謝了
基本規定 國際象棋由黑白兩棋組成,執白先行,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 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稱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攻擊方取勝。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棋"。 棋盤和棋子 國際象棋棋盤是個正方形,由橫縱各8格、顏色一深一淺交錯排列的64個小方格組成。深色格稱黑格,淺色格稱白格,棋子就放在這些格子中移動,右下角是白格。棋子共三十二個,分為黑白兩組,各十六個,由對弈雙方各執一組,兵種是一樣的,分為六種: 王(1)、後(1)、車(2)、象(2)、馬(2)、兵(8)。 中文全稱 國王 皇後 城堡 主教 騎士 兵卒 英文全稱 King Queen Rook Bishop Knight Pawn 中文簡稱 王後車象馬兵 英文簡稱 K Q R B N P (P常省略) 在正式比賽中,國際象棋棋子採用立體棋子,非正式比賽中可以採用平面圖案的棋子。 布子規則 對於初學者,擺棋時記住:王對王,後對後;白後站白格,黑後站黑格。黑王站白格,白王站黑格。 注意:比賽時為了便於記憶和記錄,布置棋盤時總是讓自己的右下角是白色格。 走子規則 ·王(K):橫、直、斜都可以走,但每次限走一步。 (1)除易位時外,王可走到未被對方棋子攻擊的任何相鄰格子,且只能走一步. (2)易位是由王已方任何一個車一起進行仍被視作王的一著的走法,其進行方式如下:王從原始位置向任何一位的方向橫移兩格,然後那人橫越過王而置於王剛經過的格子. (3)如果一方先觸摸車一起然後再觸摸王,那麼他不能用那個車進行易位,這種情況須按以下A和B條處理 A:除上述上,如果行棋方有意識地觸摸了同一方的一個或更多的棋子,他觸動或吃掉所觸措的第一個可以走動或可以被吃的棋子;或者一個已方的棋子和 個對方的棋子,他用前者吃掉後者;如果這種吃法不合規則,如果無法確定先觸摸哪一個棋子,則以已方棋子作為已被觸摸的棋子. B:如果所觸摸的已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著法(或者對所觸摸的對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吃法),行棋方有權走任何合乎規則的著法. (4)如果一方在准備易位時觸摸了王,或者同時觸摸了王和車,然後發現易位不合規則,他可以選擇走王或者向另一翼易位,前提是向那一翼易位是合乎規則的,如果王沒有合乎規則的走法,該方有權造反走任何規則的著法. (5)不符合規則的易位: 王已經移動過,或者 用來易位的車已經移動過. (6)下列情況暫不能易位: 王的原始格子或者將要越過的格子或者將要佔據的格子正受到對方棋子的攻擊,或者王和用來易位的車之間尚有別的棋子 ·後(Q):橫、直、斜都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但不能越子。它是國際象棋中威力最大的子。 ·車(R):橫、豎均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不能斜走。一般情況下不能越子。 ·象(B):只能斜走。格數不限,不能越子。每方有兩象,一個占白格,一個占黑格。 ·馬(N):每步棋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後再斜走一格(每次斜走六個正方格子),可以越子,沒有"中國象棋"中"蹩馬腿"的限制。 ·兵(P):只能向前直走,每著只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時,可以最多直進兩格。兵的吃子方法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進斜吃,即如果兵的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據該格。 特殊著法 除了上面所有棋子的一般著法外,國際象棋中存在下面三種特殊著法: · 吃過路兵:如果對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進兩格,剛好形成本方有兵與其橫向緊貼並列,則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進,把對方的兵吃掉。這個動作必須立刻進行,緩著後無效。 記錄時記為 「en passant」 或「en pt」, 法語中表示 「路過」。 ·兵的升變:任何一個兵直進達到對方底線時,即可升變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不能不升變。一般情況下升變成為「後」因為「後」威力最大;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升變為「車」、「馬」、「象」 。 ·王車易位:每局棋中,雙方各有一次機會,讓王朝車的方向移動兩格,然後車越過王,放在與王緊鄰的一格上。王車易位根據左右分為"長易位"和"短易位"。 在下面四種情況下,王車易位不允許: 王或車已經移動過; 王和車之間有其他棋子阻隔; 王正被對方"將軍"; 王經過或達到的位置受對方棋子的攻擊。 勝、負、和 · 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比賽規定: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成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局」。出現以下情況,算和局: ·一方輪走時,提議作和,對方同意; ·雙方都無法將死對方王時,判和; · 一方連續不斷將軍,對方王卻無法避開將軍時,成為「長將和」; ·輪到一方走棋,王沒有被將軍,但卻無路可走,成為「逼和」; · 對局中同一局面出現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並且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判為和局。 ·雙方在連續50回合內都沒有吃掉對方任何一子的,判為和局。 (說明:「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主要指沒有過路兵和易位的區別,我記得見過一個NB的排局有一方就是在3次重復但對方車、王有移動後贏的) 等級分記分方法 國際象棋的記分方式實行級別、積分制。級別分別是無級別、30-1級。每個級別需要積 累100分。有關輸贏後積分的詳細計算方法如下(注意:輸方扣分等於贏方得分): ·和局:雙方現有積分相差10分以內,無積分;相差10-99分,則分低方得(10+差分/10)/2;相差100分以上,分低方得差分/4。 低級別方贏:雙方現有積分相差100分以上,則得差分/2;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0;相差10分以內,得10分。 · 高級別方贏:雙方現有積分相差200分以上,無積分;相差100-199分,得2分;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2.5;相差10分以內,得10分。 · 下過50盤以後得分/失分會趨於穩定。 [4] 等級設定 特級大師、國際大師、棋聯大師、棋協大師、候補大師、女子特級大師、女子國際大師。 編輯本段術語棋子價值 國際象棋 每個棋手在分析局勢、對比實力以及進行子力兌換時,需要明確各種棋子的價值。目前一般以兵為計算單位。兵為1,馬與象為3,車為5,後為9。王不能兌換不給定值。各種不同棋子的實際價值,依其所佔空間位置、與其他棋子協同作戰的關系以及局面形勢,以至對局經歷的階段,而發生實際的差異。比如兵沖到底線就可升格為後、馬、車、象之一,當它接近底線時,價值可能明顯升高數倍,相聯的兵或並列的駢兵比重疊兵強,孤兵(或懸兵)在不同的發展中可能是弱點,也可能成為攻擊的支柱,價值不同,象有好象與壞象之分,馬在中心比在盤邊強,中心鐵象、鐵馬的陣地優點常逼迫對方用車去兌換它,在殘局中異色格象比同色格象容易和棋,等等。棋子的實際價值是變動價值。對這種種變化所作的估計和判斷是制定不同的戰略戰術計劃的基礎。 質差與補償 兌換過程中棋子一般價值的損失(比如車換馬、車換象、後換車馬或車象),有時能換取主動權或在空間、形勢、時間速度、子力協同方面取得一定補償。這種補償與質差相抵的得失,是估計局面、分析形勢的重要因素。 雙象優勢 每次雙象控制不同色格,相互補充,協同作戰。兌換其一必然削弱與該象同色格的控制,任對方子力馳騁其間,因此雙象一般比馬象優越。 棄兵局 用犧牲兵為代價謀求出子速度和主動權的開局戰略叫「棄兵局」。常見的棄兵局有中心棄兵、王翼棄兵、後翼棄兵等。 兵形 兵的走法是直進斜吃。由此特點常形成後面的兵保護前面兵的「兵的鏈條」,以封鎖對方從正面突擊的道路。「兵鏈」中落在最後無兵保護的兵為落後兵,是「兵鏈」的弱點。這種落後兵如處在半開放線上就更易受攻擊,它前面的一格常為對方占據。c4-d5-e4這樣的兵形為楔形兵。f7-g6-h7這樣的兵形為龍眼形或堡壘形。 戰術組合 各種簡單戰術如捉雙、閃擊、閃將、牽制、半牽制、引誘、誘離、消除保護、截斷、封鎖、騰空格子、轉讓走子權、底線殺、悶殺,第 7橫排殺、破壞王前兵陣、強制兌換、兵升格、反擊、過渡、等著等等的綜合運用,是帶有緊湊和強制特點的復雜連環計,常帶出人意外地「棄」兵「棄」子性質,故有人稱之為「連珠妙著」。 空間優勢(地盤優勢) 一方子力在棋盤中所佔格子和所控制部位的數量上占優勢,它與陣勢結構的特點有關,是判斷局面優劣和主動權的重要因素。 編輯本段國際等級稱號和國際裁判 國際象棋 國際象棋手如果在國際棋聯規定的各種比賽中取得一定的成績,可獲得國際棋聯所定的等級稱號。在面對面比賽中的國際等級稱號有:特級大師、國際大師、棋聯大師、女子特級大師、女子國際大師等5種。特級大師是最高級稱號,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①參加世界冠軍挑戰者對抗賽的任何棋手;②國際大師或棋聯大師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特級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為2450者。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國際大師稱號: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國際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2350者;②下列比賽的第 1名:世界女子冠軍賽、大區賽、世界青年冠軍賽、歐洲青年冠軍賽、美洲青年冠軍賽、非洲青年冠軍賽。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棋聯大師的稱號: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棋聯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2250者;②中學生(17歲以下)世界冠軍賽的第1名;③在世界冠軍賽的一個循環中比賽局數不少於13局,取得1次棋聯大師的成績。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女子特級大師稱號: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女子特級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2250者;②在女子世界冠軍賽的一個循環中比賽局數不少於13局,同時取得1次女子特級大師的成績。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女子國際大師的稱號: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女子國際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是2100者;②在世界冠軍賽的1個循環中比賽局數不少於13局,同時取得1次女子國際大師的成績。 國際象棋國際裁判的稱號,由國際象棋聯合會根據以下條件授予:①精通國際象棋比賽規則和國際棋聯的棋賽規程;②作為裁判員表現出絕對的客觀性;③至少掌握兩種語言,其中一種必須是國際棋聯的官方語言;④至少在 4次重要的棋賽(指全國團體賽或個人賽,國際棋聯的所有正式比賽、國際等級賽、國家與國家的對抗賽、不少於 100名棋手參加的國際比賽)中擔任過裁判長或副裁判長。網上都有的。
『陸』 中國象棋起源於什麼時候及基本怎麼玩的
史的產物
中國象棋是什麼時候定型的?它的發展歷史有多久?其說法很多。
有人認為,戰國時期宋玉所作的《招魂》里講到了象棋。如從那時算起到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但也有人說,象棋是公元前2000年帝舜創造的。他有個名叫象的弟弟,品德不好,無所事事,舜特作棋加以教育,故稱象棋。若果真這樣的話,象棋的歷史就更加悠久,約有4000多年了。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中國象棋又被稱為「象戲」、「桔中戲」,系由先秦時代的博戲演變而來。戰國末期,盛行一種每方六枚棋子的「六博」象棋。唐代象棋有了一些變革,象棋只有「將、馬、車、卒」四個兵種,棋盤和國際象棋一樣,由黑白相間的六十四個方格組成。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因火葯發明增加了炮以外,還增加了士、象。宋代《士林廣記》就記載著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象棋譜,它比西方15世紀出現的最早的國際象棋譜早200多年。這些記載足可以推翻國外長期以來流行的中國象棋起源於印度的說法。
到了明代,有人把一方的「將」改為「帥」,這時的象棋便和現今我們常玩的中國象棋一樣了。
有趣的是,還有一段與中國象棋的發明有關的歷史公案: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常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是以下棋比況歷史上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xing)陽(屬鄭州)成皋一帶,該地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歷代兵家興師動眾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至今,在滎陽廣武山上還保留有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所築。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鴻溝,也是象棋盤上所標界河的依據。
丹鳳呈祥龍獻瑞 紅桃賀歲杏迎春 福滿人間
『柒』 象棋起源於什麼,象棋的規則是怎樣的
象棋不但是起源於中國,而且是毫無爭議的起源於中國。
一,象棋為什麼叫象棋。
1,象的馴服。
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上的《黃河象》嗎?課本中的黃河象,學名叫劍齒象。出土於甘肅,高4米,長8米,真是個龐然大物呢。專家考證這具象骨,生前是和象群一起到河邊飲水時,倒霉的陷入泥潭被淹死的。
2,駁斥一下方舟子先生的中國無「象兵」論。
處處打假的方舟子,以邏輯思維嚴密而著稱。他說象棋起源於中國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他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不產大象,沒有象兵。我看到方舟子的論據,一下子笑出了聲。
方先生不是號稱知識淵博嗎?怎麼就不研究一下象棋起源時中國的氣候特徵呢?即使因為專業不對口,沒有研究過中國的氣候變遷,那總改讀過古代中國史吧。
中國史是必修課,不讀古代中國史,方舟子先生的學位是怎麼考來的?
再退一步說,做為中國人,方舟子先生總該知道,中國有個省叫河南省,河南省因為古代盛產大象而簡稱「豫」吧!
如果方舟子先生對上面所述都視而不見,硬說中國古代不產大象,那我就真的無話可說了。
綜上所述,象棋起源於中國的說法是正確無誤的。
『捌』 國際象棋的玩法 兵過河後可以往左走嗎
可以。
兵的走法分為:進兵、吃子、升變3種。
棋盤為正方形,由64個黑白(深色與淺色)相間的格子組成;棋子分黑白(深色與淺色)兩方共32枚,每方各16枚。雖然漢語稱之為西洋棋或國際象棋,但是實際上它起源於亞洲,後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成為國際通行棋種,也是一項智力競技運動,曾一度被列為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國際象棋是世界上一個古老的棋種。據現有史料記載,國際象棋的發展歷史已將近2000年。關於它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諸如起源於古印度、中國、阿拉伯國家等。
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年在《亞洲研究》上發表《印度象棋》一文,認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