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有關它的簡介是什麼
印度,是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的簡稱,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作為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已經成為軟體業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術服務等也將成為全球重要出口國。印度也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
❷ 印度的國家歷史
【歷史】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後創造了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約公元前1000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不 加爾各答麥丹廣場同分工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開始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❸ 印度簡介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
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3)印度怎麼形成的國家擴展閱讀:
自然環境
1、區域位置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2、地形地貌
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
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3、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自然資源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經濟狀況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
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經濟政策採行貿易保護主義,印度政府過分干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藉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
印度經濟以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嚴格控管。不過,1991年通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持續不斷。
❹ 印度的政體以及國體是如何產生的
印度是一個資本主義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印度副總統在總統無法行使權力時,並不能自動接任總統。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首相人選,由總統任命首相。然後再由首相向總統提名副首相及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憲法】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稱印度為所謂的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 【議會】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聯邦院共244席,議員由各邦及中央直轄區立法院議員選舉產生,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1/3。聯邦院每年召開四次會議。憲法規定副總統為法定的聯邦院議長。 【政府】聯邦總統普拉蒂巴·帕蒂爾 (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當選總統;印度副總統兼聯邦院議長拜龍·辛格 印度·謝卡瓦特 (Bhairon Singh Shekhawat),2002年8月當選;首相兼國務卿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2004年5月任職;執政黨印度國大黨主席為索尼婭·甘地。 【司法】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咨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 【政黨】 ①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國大黨(英)是印度最大的資產階級政黨。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1885年12月成立,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印獨立後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該黨現為最大執政黨,現任主席索尼婭·甘地(Sonia Gandhi)。 ②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印度人民黨是印度第二大資產階級政黨。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勢力和城鎮中小資產階級利益,具有極端民族主義和極端教派主義色彩。現任黨主席為奈杜(Nai)。 ③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後組成。近年來發展較快,黨員增至70萬,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現任總書記哈·辛·蘇吉特(H.S.Surjeet)。 ④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成立於1920年。有黨員54萬。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與黨內發生分歧而被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現任總書記A·B·巴爾丹(A·B·Bardan)。 ⑤泰盧固之鄉黨(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黨。近年來是印度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選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政黨。在安得拉邦執政,黨主席、邦首席部長錢·奈杜(Narra Chandrababu Nai)以重視信息技術著稱。 【重要人物】 普拉蒂巴·帕蒂爾(1934/12/19~),聯邦總統、律師、政治家,國大黨成員,曾任拉賈斯坦邦邦長,現任印度總統。 普拉蒂巴·帕蒂爾,1934年12月19日出生於印度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個檢察官家庭。她早年畢業於孟買的政府法律學院,獲法律學士和藝術學碩士學位。1962年,帕蒂爾當選馬哈拉施特拉邦議會議員,開始了從政生涯。1986年,她當選為議會聯邦院(上院)副議長,1988年擔任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國大黨主席,1991年當選為印度議會人民院(下院)議員。2004年,她出任印度拉賈斯坦邦邦長,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位女邦長。 2007年6月14日,帕蒂爾被印度團結進步聯盟推舉為印度總統候選人。7月21日當選為印度首位女總統。 帕蒂爾的丈夫謝卡瓦特是一名教育家,也曾擔任過議員和市長的職務,有一雙兒女。 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1932/09/26~),總理、外交部長,資深政治家,國大黨元老,2004年5月19日被總統任命為新總理,並在任命國務院成員時兼職外交部長,22日正式宣誓就職。 2004年5月印度國大黨意外贏得印度第14屆議會選舉後,就在人們普遍看好國大黨主席索妮婭·甘地即將出任印度新總理之時,索妮婭·甘地於2004年5月18日表示拒絕出任,推薦前財政部長辛格出任。
❺ 印度的古代國家是在什麼基礎上形成
古代印度文明
一、印度的歷史風貌
就地理范圍而言,古代印度大體上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國的領土。我國自西漢起就有了關於印度的記載,當時將印度稱為。「身毒」,東漢時改稱「天竺」。「印度」這一譯名起始於唐代的佛僧玄奘。
印度具有兩個相互對立的特點:它的多樣性和統一性。這一特點可從下面幾點來認識:
1、民族和語言
印度沒有全國統一的語言和字母;印度沒有一個純粹的印度人種。居民成分包括所有三大不同人種——黑人,黃人和白人——且組合和比例各不相同。與非洲俾格米人有種族關系的矮黑人是最早的人類之一,在東部的安達曼群島仍可發現。北部和西北部是淺膚色的地中海人,為印度一雅利安人的後裔。在南印度分布最廣的是著名的達羅毗荼人。另一類型的人,被稱為澳大利亞人種。蒙古人種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北邊境地區。在西部沿海地區可發現阿爾卑斯山區的類型,有的還稍有日耳曼人特徵(眼睛呈灰色或藍色)。印度人也沒有什麼典型的飲食,不過他們比歐洲人更加喜歡吃大米、蔬菜和調味品。北印度人覺得南印度的食物難以下咽,而南印度人也不愛吃北印度的食物。
2、地理和氣候
印度在地理上可分為兩大部分。南部的三角地帶或半島部分,被稱為德干,完全屬熱帶范圍,德干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是個緩坡高原。印度北部被稱為印度斯坦,北部以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為界,南部從低矮的文迪亞山與德干高原相隔。氣溫包括熱帶的酷熱和北部高山的嚴寒。印度斯坦大部分地區是平原,面積約為法國、德國和義大利面積的總和,有印度河和恆河這些大水系流經。水流平緩的恆河比印度河較少泛濫,最能造福人類。作為「母親河」,恆河長期以來一直是印度人的聖河。 印度的氣候受季風影響很大。在通常情況下,每年的六月,包含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水汽的季風向東北方向橫掃大陸,帶來大量,但不規則的降雨。南部德乾的西海岸和東北部恆河平原(現孟加拉),洪水常常泛濫成災。印度還常常遭遇乾旱。印度河一恆河水系為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南印度半島幾乎都是靠降雨來灌溉其肥沃的土地的。由旱季引起的反復發生的飢荒給印度歷史打上了烙印。
此外,印度雅利安人在他們的次大陸上與外界隔絕的程度也遠不及歐亞大陸東端的中國人。印度西北部的山脈不是不可逾越的 ,實際上,在大部分時間里,印度北部與中東和中亞之間的相互影響超過印度北部與半島南部之間的相互影響。
3、多樣性中的統一
然而,盡管存在著這種明顯的差異,但仍然還有一種與它同時存在的統一性。從社會上層來說,印度的統治階級就具有某些共同的特點,這個統治階級就是印度資產階級。地域上也相對統一,即印度次大陸。還有是文化的統一性,在這塊地域上產生了與周邊地區完全不同的文化,十分獨特,也十分有生命力。在印度沒有動用武力的情況下它的宗教哲學就在中國和日本受到了歡迎。雖然當時幾乎沒有一個印度人到過這兩個國家,並與之做生意。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緬甸、錫蘭的文化肯定也深受印度的影響,雖然印度當時並沒有佔領它們。
但是,印度不太重視歷史,這是研究印度史的一大障礙。印度實際上沒有歷史記載值得提及。在中國則有帝王的編年史、各縣縣志、古代歷史學家如司馬遷等人的著作,墓碑以及卜骨等等,能有把握地把中國歷史追溯到大約是公元前 1500年。在羅馬和希臘,雖然沒有中國那麼多古代文物,但卻有一些很好的歷史性的文學作品。甚至人們還可以讀到埃及的、巴比倫的、亞述的和蘇美爾的歷史記載。在印度卻只有一些模糊的民間傳說,卻很少有超出神話和傳說的文字記載。我們無法編寫一張所有歷代帝國的名單,有時連所有的王朝都記載不全。所留下來的僅有的一些材料,又是那樣模糊不清,以致連穆斯林時代以前的任何印度歷史人物的生卒年月都無從確定。很難肯定地說出,一個偉大的帝王到底統治過多少領土,這也是很難說清的。除了克什米爾和坎貝外,其它地方的歷代王朝根本就不曾有過編年史。印度文學中的某些偉大作品也是這樣,這些著作雖然流傳下來了,但作者的生卒年月卻幾乎無人知道。幸運的是,總算還可以大體上確定這些作品寫在哪個世紀。人們常常只是說確有過這樣一位作家,但有時又對此發生懷疑。不少據估為某一作家所寫的作品不可能是由一個人寫的。
所以我們只能粗線索地構畫出古代印度的歷史發展,而將重點放在文化方面。
❻ 古印度國家最早形成於什麼年代
古代印度,又譯身毒、天竺。公元前2500-前1500年,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哈拉帕文化。後來摩揭陀日益強大,統一了全印度。公元2-3世紀,一度被貴霜王國統治。
❼ 印度是如何成為一個統一國家的
印度能統一要感謝英國人,英國人把印度變成殖民地,阿三們像狗一樣為英國人服務,阿三們所有的宗教信仰在英國人面前就像屎一樣,摒棄了不同的信仰之後,阿三們才走到一起,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印度獨立運動最終又以宗教的形式分裂了,印巴分制就是宗教導致的
❽ 印度分成了哪三個國家
老印度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退出後,老印度分裂成印度、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印度在1971年贏得了第三次印巴戰爭,但也付出了落入蘇聯手中的政治代價。印度在1975年吞並了錫金王國,並將前王國建立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
行政區劃
印度一級行政區包括28個州(省)、6個聯邦領地和1個國家首都區。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民選政府,而聯邦領土和國家首都地區則由聯合政府任命的行政官員管理。此外,盡管印度在南極洲沒有自己的土地,但它在南極洲也有兩個科學基地:Dakshin Gangotri和maitri。
印度首都是新德里,總人口1675.3萬(2011年)。德里位於印度恆河支流亞穆納河畔。它是一個中部地區,包括新德里、舊德里和農村地區。總面積148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46.3平方公里)。它是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鐵路和航空樞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