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咱們華人那麼聰明,但為什麼都是印度朋友們當了各大公司的CEO
印度被英國殖民百多年,導致英語是印度官方語言,印度人與歐洲人多年交往密切。
使得印度精英們有英語上的優勢,與西方人的關系天生就比較近,容易達成互相理解。
所以歐美對印度相對其他亞洲國家,更有天生的好感。
所以近年來大力吹捧印度,企圖以印度來取代中國。
到公司層面,也是如此,印度人與歐美人更親近,更早交流來往,也就更有信賴。
當然,也有潛在的種族歧視的問題。
㈡ 為什麼印度人能夠在美國政商兩界占據主導地位,華裔卻不能
谷歌的皮查伊,微軟CEO薩蒂亞都是印度裔,印度裔的掌門人還能拉出一串:百事可樂CEO盧英德、德意志銀行CEO安舒、萬事達卡CEO阿賈伊等,所以,有人戲稱,印度正在成為一個「盛產」CEO的神奇國家。而在加州,矽谷,印度裔占據了大量的高管位置,相比之下,華裔則是鳳毛麟角……
這兩年,印度學生在美國高校登記注冊數量增加了71%,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的數據,2014年1月,有105426名印度學生在美國就讀,到2015年11月,這個數字增加到181051。印度學生在美國是價值尋求者,概括講,就是「教育成本最小化,潛在工作和收益機會的最大化」,看他們如何選擇自己的留學教育和職業的。
1 選擇低成本的研究生教育
2015,有77%,也就是3/4的印度學生在美國讀的是研究生,而中國學生讀研究生的比例是30%。印度學生讀四年制本科學位的只有不到10%,而中國孩子是36%。
學制越長,花的錢越多,大多數印度學生的學費都是銀行貸款,而中國家庭絕大部分是自己掏錢,真金白銀。所以,印度學生多在國內把本科念完,然後到美國讀碩士,以最低的成本博取最大收益。
2 通過OPT獲得更長工作機會
絕大部分印度學生都學工程、計算機或者科技相關學科,簡稱STEM領域。這些專業就業崗位要明顯多於商科和人文學科,收入要高。此外,而美國針對這一領域有OPT(專業實習)延期政策。一般的OPT給予國際學生畢業後12個月的實習或者工作,但STEM領域,額外再加17個月(在美國國內,這個政策處於爭議中)。82%的印度學生都在STEM,能享受OPT政策,而中國學生只有38%。
3 選擇更多就業機會的地區
印度學生的就業目的地非常集中,主要就三個,2015年的數據,加州(30823人),德克薩斯(21590人)和紐約(17711人)。相比2014年,2015年,到加州工作的印度學生翻了一番,德州和紐約的就業人數增長也很快。加州和德州是科技工程產業扎堆的地區,是現在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也是工作機會最多的地區。
當然,影響一個族裔表現的有很多因素,譬如語言、文化、制度等,以上只是部分因素而已。但從經濟的角度看,留學教育都是一個家庭的投資,在美國留學需要大量寶貴的時間和金錢,家長和學生要廣泛努力的搜集信息,評估學生的能力、興趣和未來的職業選擇。
㈢ 為什麼頂級科技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
印度人做公司的高管肯定會有自己的本事。比如:印度人的軟體開發實力是很強的。英語方面也佔有很大的優勢。而且1947 年印度獨立後,政府把「發展管理能力」視為振興印度的重要議題。因為印度很重視這方面的東西,才會有今天的成就。
聽到過一個問題,印度人習慣解構成數個小問題,不斷思考。這造就了他們敏銳的觀察力,確保業務在各個環節都能成長。杜格勒說,善於觀察會帶來創新動能,是印度執行長成功的關鍵優勢。不得不說,印度人還是很了不起的。
㈣ ceo多到不可思議 為什麼印度人的管理能力獨步全球
因為印度人管理能力強於中國,是被吹出來的。
那篇文章說印度人管理能力甩中國二十一萬六千里,論據是 印裔國際CEO的數量已多到不可思議。實際上,世界五百強,中國100多家,印度7家,也就是說,500強里,中國CEO數量100多人,年年都在增加,印度滿打滿算也就10多人。之所以給人印度CEO數量多的錯覺是,印度CEO都在國外,幹嘛不回去?因為印度精英們自己都覺得印度沒有希望。
㈤ 印度為什麼盛產「全球CEO」
印度人非常「抱團」。曾有笑話說,一家公司進了一個印度人,就會引來一群印度人。
世界頂級獵頭公司之一的光輝國際北京公司總經理劉家良表示,印度人有互相幫助的傳統,和中國高管的竭力避嫌不同,印度高管「舉賢不避親」。
「你必須適應新的地方,不管到哪兒,都得盡快建立一個圈子。」聯合利華公司前任印度裔ceo文迪路
邦加說。而他同為印度裔的弟弟則是萬事達卡的現任ceo安傑路 邦加。
印度人樂此不疲地把自己的親戚、朋友,之前的同事,甚至不認識的人,只要是印度人,都努力介紹到自己所在的公司里,形成了非常強的一個「印度圈」,好的職位和資源堅決第一時間介紹給印度人。
「印度人的自我圈子文化在美國矽谷中已經成為了一個極其顯著和特殊的現象。在英特爾公司的餐廳內,大片的印度人甚是熱鬧。」文迪路 邦加說。
除了埋頭苦幹,印度人還非常注重通過社交活動來與上司進行情感溝通,比如與老闆喝咖啡、聚餐等方面,都會處處留心,以提升自己的受關注度。
長遠的職業規劃,特別是事業雄心也決定了印裔經理人能在職場上走得更遠。根據一項調查研究,各國在美國的移民群體當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而且這一群體人數不少。即使經濟條件優越,這些印裔經理人仍然不滿足現狀,寧願自己擁擠在合租公寓樓里,也要花錢去上mba、不斷地「折騰」,甚至很多高級經理人辭去工作,自己創立公司,而不去考慮買車買房。
善於接納不同意見者
總部位於美國的人才戰略集團總裁馬克
埃夫龍在接受印度媒體采訪時曾說,語言優勢和適應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層中相比其他亞裔更容易脫穎而出。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說,盡管印式英語很難聽懂,但畢竟英語也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習慣於使用英語交流,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用英語來思考。中國高管說英文沒有問題,但是要走到上層用英文做辯論的時候就會顯出弱勢。
苗綠還認為,中國的文化體系裡「槍打出頭鳥」等觀念也從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維。
劉家良也表示,中國的教育更加擅長培養一個個「精緻的個體」而非接受「異己」領導全局的戰略家。印度高管最為重要的特質在於善於領導和管理不同政見的人。因為印度高管從小生活在多民族國家,從小就擅長辯論,擅長處理與自己意見不同人的關系。而中國人大多成長於比較單一的社會環境中,更注重的是對上級的服從。
「也許印度高管的實干能力並不比中國人強,但是他們更熱衷於表現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更善於接納不同意見的人,這都是跨國企業ceo所需要的特質。」劉家良說。
㈥ 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呢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已經過去了,在這幾十年裡,我們國家的建設迅速崛起。以勤勞不畏艱苦的體質,日以夜繼地發展經濟,同時,教育水平也得到提升。另外我國讀書是出了名的努力用功,大多數人都是經過20年的寒窗苦讀,才開始步入工作階段。
但這么勤奮的國人來到各大國際組織上、或者知名金融公司等等,能取得管理崗位的人鳳毛麟角。反觀在我們眼裡奇葩思想一大堆的印度小夥伴,卻占據了世界高管的半壁江山。我們一起來看看,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網友:有外掛真可怕!
現狀
之前看新聞報道,美國500強企業中,一共有75位外籍CEO,其中印度裔高達10位,力排眾多發達國家的金融巨子,占據外籍CEO近七分之一,而我國能擔任CEO級別的高管,沒有一個。
原因三教育形式
另一個印度曾經大面積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因此英國思維方式徹底地貫穿印度的教育層面,西方人也就更加親近這種開放式的工作模式,以至他們非常受到美國人的提拔與重視。外加印度人嚴重的抱團行為,舉賢不避親,較為團結的生存理念,因此大面積形成了印度高管圈。
也就是教育和現狀讓他們的才能得到磨礪,也出現很多網友的感慨:外掛民族的外掛真可怕,出現這么多高管,我們都是為他們打工的啊!另外對此,你怎麼看?
㈦ MBA關註:印度人為什麼能在世界頂級職場完敗中國
近10年中,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進入全球頂尖企業擔任高管;世界500強中,外籍CEO有75位,印度裔就佔10個席位。
「印度效應」為什麼而產生?印度裔CEO的管理能力為何如此超群?這甚至已經成為美國一些商學院研究的課題之一。
登頂世界級企業
2017年9月,世界制葯巨頭諾華公司宣布:諾華全球首席執行官江慕忠於2018年退休,Vas Narasimhan繼任成為新一任首席執行官。
這位新履職的CEO年僅42歲,是個印度人。他有著十分光鮮的履歷:早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後進入哈佛醫學院以及哈佛肯尼迪政治學院,分別獲得醫學博士和公共政策碩士學位。Vas Narasimhan的第一份工作在麥肯錫,2005年加入諾華公司。升任CEO前,他擔任諾華全球葯品開發負責人兼首席醫學官。
後來,他親自主導的必應搜索引擎,以及基於雲計算推出的Office 365,均戰績顯赫。尤其雲計算業務,更是成為微軟增長最快的產品,給集團貢獻了巨大利潤。
2014年2月,鮑爾默退位,納德拉順利接棒,成為微軟第三任CEO。
彼時,納德拉麵臨的是「救火」:微軟原本打算靠收購來的諾基亞移動業務,擴充自己的設備部門,卻在蘋果、谷歌面前敗下陣來;而一直以來,鮑爾默樹立的銷售導向作風已將微軟帶偏了軌道。
納德拉上任後,表以極大決心:我將不遺餘力地清除創新障礙,讓公司重新回到先前的軌道上。重要的是,微軟「必須回歸矽谷創業公司的工程師文化,以開發者為導向,主力推動利潤豐厚的雲計算業務」。
上任4年來,他對微軟的戰略思路進行了大幅調整:過去按件計費銷售的軟體變成基於雲的免費服務;讓Azure、企業產品和服務成為公司新的「現金牛」;同時開發和收購一些較好的移動應用,如Outlook、Office 365、Sunrise等。此外,他還開放了很多產品和技術,如.NET開源、Xamarin開源、Visual Studio,以支持iOS和Android開發。
近日微軟Build 2018的開幕演講上,納德拉表示:「智能雲與智能邊緣計算近在咫尺,這是巨大機遇,同時也倍感使命的艱巨。」而大會前夕,他還公布了一項顛覆微軟歷史的決定:Windows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事業部存在。
一代IT巨頭終於甩掉了「歷史包袱」,納德拉成了「刷新」微軟歷史的人。
「印度管理」效應
納德拉在極力用自己的方式讓微軟轉變,但在其所著新書《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中,他稱自己只是在幫助微軟「進化」。
這個進化,就是重塑企業文化。
納德拉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讓高級管理團隊每個人之間都要深入了解。甚至讓每個管理團隊成員分享自己的愛好與人生哲學。「只有當個人都將自己的熱情與組織目標結合在一起時,企業才能進入最佳狀態。」
「納德拉身上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將大家團結起來,激勵人們去做他們從未想像過的事情。」同事對他的這個評價,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個人領導魅力,另一方面也佐證了印度人比較團結的特點。
納德拉的變革在微軟形成了與蓋茨、鮑爾默時代完全不同的文化:曾經競爭至上的文化,一度使微軟在業界頻遭詬病;而納德拉式的溫和領導,正讓這家公司變得「柔性」。
自幼出身多劫但性情溫和的納德拉,懂得一個對付「暴君」(老闆)的辦法:「他們對你大吼大叫,說你是瘋子,指責你試圖毀掉整個公司。但你不要被這種戲劇性場面嚇倒,只要一次次拿著數據去找他們,證明你的觀點。」
這是印度人與生俱來的思維習慣——用思辨的方式解決問題。
資料顯示:很多印度人自小就長於辯論,比如百事可樂女CEO因德拉·努伊,在學生時代就是辯論高手,這使他們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會成為爭執的靶子。
在信仰眾多、文化沖突較大的印度,這是一種絕好的人際關系處理方式。
北京大學國發院BiMBA聯席院長楊壯研究發現,印度人的思辨能力,使得他們的思維方式也和西方有同樣的脈絡。「他們在真正做事的過程中,反映出自己不僅僅是問題的解決者,更重要的是能夠發揮自己的長項。」
富於思辨力,使得印度人在職場上更注重積極溝通。
一個有趣的說法是:中國的CEO要求開會,一到辦公室就綳著臉講話;而印度籍CEO一到會議室,開場白則是「嗨,我來了……」
納德拉說,在開會的時候,不只是讓自己聽,還要盡可能地讓其他人表達自己的看法。傾聽之後,作為領導者,他才能更好地「理解」。
開會的細節反映出:中國的領導者趨向嚴謹,而印度的領導者更注重溝通的效果。
反觀被傳統教育灌輸的國人,盡管聰明、勤奮、服從、執行力一直代表著東方文化的優秀品格,但是這些,在形成領導者的素養上卻差強人意。
不論是差異還是差距,在全球國家實力的角逐中,印度一直把中國作為競爭對象,試圖實現超越。
30年前,中印兩國經濟規模不相上下,而30年後,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印度的追趕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但是與「印度管理」的差距,卻應令中國人細思極恐,奮起直追!
㈧ 為什麼「印度幫」在矽谷的高管很多,華人卻越來越少
很多人不知道「印度幫」在美國跨國大公司中的存在,直到臉書華人員工疑被印度上司霸凌後跳樓,「印度幫」才進入大家的視野。「印度幫」就是印度人或印度裔美國人,在職場(主要是跨國大公司)中形成的一個利益小團體。
1、不團結,習慣於各自作戰,不像印度人喜歡集體行動;
2、喜歡埋頭工作,當老黃牛,印度人則喜歡表現,搶功勞意識強烈,容易在職場冒出來;
3、中國學生不喜歡團隊配合的體育項目,印度學生則喜歡打板球(印度的國球),團隊運動需要隊員密切配合才能取勝,這等於鍛煉了印度人的團隊協作意識;
4、印度人在做好工程技術的同時,有點想法的都會去讀MBA,而MBA的目標就是培養管理者,矽谷的科技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創始人會退居幕後,轉而僱傭受過MBA教育的人擔任CEO,印度人既會工程技術,又手握MBA的敲門磚,自然容易爬上CEO這個實權位置。
㈨ 為什麼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
1.印第安人確實在矽谷崛起。
但其背後是印度的人才外流。
例如,Google的首席執行官Sundar Pichai出生在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微軟的首席執行官Satya NADELLA,adobe的首席執行官shantanu narayen和Meguiar的首席執行官Sanjay Mehrotra都是印度人。
甚至美國媒體都說,有10位印度CEO正在統治世界。
幾年前,有一個數據:在美國排名前500位的公司中,有75位外國首席執行官,其中第一位是印度人(10),超過英國人(9)。香港和台灣只有一位華裔,而大陸沒有一位。
印度的10位CEO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在國外學習後在美國出生和成長的印第安人。
其次,他們大多數是在同一所大學接受教育的。對他們進行培訓的大學稱為印度技術學院,被稱為世界上最困難的大學,錄取率僅為3%。
2018年,印度理工學院的申請人數達到了45萬,但只有13000(2.8%)被錄取。毫不誇張地說:
來自印度各地的學生前往印度理工學院,他們都是印度各地的精英。
同時,即使是留在矽谷的中國科技精英也有新選擇:
在矽谷為中國公司工作。
蒂克托克(Tiktok)在矽谷開設了一家辦事處,並開始從Facebook之類的巨頭那裡偷人,提供的薪酬最多可提高20%。據統計,自2018年以來,已有超過24名Facebook員工被中國公司挖走。
國外一個著名的問答機構中的一個問題是:「在美國的印度移民是否比中國移民更成功?」引發了很多討論。
其中一位網民對此表示贊同。
「最聰明的印度人移民到西方,但是移民到西方的中國人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中國人。」
因為,中國現在確實可以為中國科技精英提供更多選擇。
㈩ 美國很多大公司ceo都是印度人,大學是中國人
很簡單,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是:中國的頂尖人才都去創業做董事了。其實不難發現,在高精端人才上的數量中國還是遠遠高於印度的,這個國外是有統計的。CEO只是一個職位,它不是衡量標准且闡述問題。一個管理崗位而已,不過硬是要說的話,除了有創業之心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美國人的喜好和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