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印兩國的耕地和糧產量各是多少
我國和印度是亞洲比鄰的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土地資源和糧食市場均為兩國國計民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同為發展中國家,面對土地有限和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在發展中有許多共同的困難。對兩國有關農業及糧食市場進行相互比較和研究,對發現問題,相互借鑒,會有一定幫助或啟發。
一、耕地和人口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土面積328.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0.5億。人口密度為319人/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134人/平方公里)的2.38倍。但印度國土可利用率遠高於我國,印度耕地約1.2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5%,而我國耕地僅占國土的13.54%。按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我國耕地面積1996年為1.30039億公頃,2001年已降至1.27億公頃,而且其中常用耕地為1.05826億公頃,臨時性耕地為0.21256億公頃。由於兩國均為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土地和耕地資源統計困難,要做到十分精確有相當的難度。所以,模糊一些看,我國國土面積雖然遠大於印度,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基本與印度相同。那麼由於我國人口多於印度,人均擁有的耕地面積就明顯小於印度。我國人均耕地為0.1公頃,印度為0.15公頃。中印兩國均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鄉村人口為7.6851億,占人口總數的59.47%。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我國2003年農村在冊人口為9.3751億,占人口總數的72.55%。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進城上學、務工,或開辦鄉鎮企業,脫離了農業生產,這部分人生活狀況已基本城鎮化了。國家統計局的鄉村人口數據,就是考慮到這一基本事實,在鄉村人口數中,減去了長期脫離農業生產的這部分人,因此,鄉村實際人口數遠低於在冊人口。即使如此,我國農村人口也高於印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2002年的數據,印度農村人口為5.5328億,占人口總量的52.7%。按國家統計局的較低數據,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523億。農村人口多於印度,而耕地面積基本持平,可見,我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窘境要甚於印度。
印度穀物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少的年份有0.9億多公頃,多的時候也不過1億多公頃,幾十年來變化不大。而我國近幾十年來穀物種植面積有減少趨勢。可以稍感欣慰的是我國貧困人口遠少於印度,印度貧困人口為3.2億,而我國僅為3000多萬。但據我國專家介紹,我國有很大數量的人口處於貧困邊緣,在農產品生產可以增收時,他們就處於貧困線之上,當市場情況不利於農產品生產增收時,這部分人就可能掉到貧困線之下。加上這部分處於邊緣的人口,我國的數字就高達7000萬人以上。
我國GDP遠高於印度,2003年為1.4082萬億美元,同期印度只有0.558萬億美元,我國是印度的2.5倍。人均GDP我國為1089.9美元,印度為531.6美元,印度只相當於我國的1/2。
二、糧食產量
中印兩國糧食產量十分懸殊,據國家統計局及其引用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即使是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比較低時也相當於印度的近兩倍。我國為4.307億噸,印度為2.49億噸。當然,我國人口也多於印度,產量多一些是應當的。但不能忽視的是,我國是在耕地面積與印度基本相同的條件下生產了如此高數量的糧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我國農業的生產技術高於印度,同時要清醒地看到,印度產量低,說明其生產力發展還有巨大潛力;我國產量高,繼續在有限耕地上再提高產量難度就相對較大。
分品種看,2003年我國稻穀產量為1.6066億噸,印度為1.3351億噸。我國小麥產量為0.8648億噸,印度為0.6932億噸。我國玉米產量為1.1583億噸,印度為0.147億噸。我國大豆產量為0.1539億噸,印度為0.068億噸。兩國稻穀和小麥的差距並不大,考慮到中國人口較多,生產量略多一些是正常的。差距比較大的是玉米產量,我國相當於印度的10倍;其次是大豆產量,我國是印度的2.26倍。
按人均佔有的糧食產量,我國高於印度。上世紀80年代後,我國糧食產量人均佔有量上升較快,1980年我國人均佔有糧食產量為326.7公斤,而印度同期只有216.2公斤。1990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升至393.1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66.4公斤,增幅為20.32%。同期印度也有所增長,人均為235.7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19.5公斤,增幅為9.02%。2003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為334.3公斤,比90年代有所減少。同期印度為237.7公斤,也略有減少。總體看,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比印度多100公斤左右。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的1996-1999年曾連續4年人均糧食產量超過400公斤,而印度從未達到過300公斤。
分析上述數字,中印兩國糧食供應量的巨大差異給人以深刻印象。一般認為,糧食的消費基本是一個常量,有一定剛性,過快增加或過快減少都是不現實的。如果說中印兩國因人的特殊性使消費有一定差距,還可以理解,但差距達100公斤是難以理解的。那麼是否印度人除糧食外還有其他大量的食物供給辦法呢。答案是否定的。除糧食外的主要食物應包括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牛奶及蔬菜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我國2003年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產量均大大超過印度,只有牛奶產量印度是我國的兩倍多。有資料顯示,印度是養牛大國,2003年印度牛存欄數高達2.261億頭,奶牛佔有相當大比例,所以牛奶產量高,但牛肉產量僅為150萬噸左右。我國牛肉產量達到630.4萬噸。由於我國豬肉產量是世界第一,家禽養殖數量也十分巨大,而豬和家禽所用飼料以糧食為主。所以我國飼養業消耗了大量糧食。而印度以養牛業為主,牛的飼料用糧食較少,所以印度糧食消費量比中國少得多。
三、糧食進出口貿易情況
就2003年的情況看,中國大米出口量為234.4萬噸,同期印度出口了280萬噸。中國出口小麥181.33萬噸,印度出口了500萬噸。中國出口玉米1639萬噸,印度幾乎沒有出口。中國進口大豆2047萬噸,印度沒有進口。中國糧食凈出口為7.73萬噸,而印度凈出口780萬噸。進入2004年中國由於糧食市場價格原因,出口進一步減少,進口進一步擴大,糧食凈進口量達到1930萬噸。而印度盡管大米庫存減少了10%,仍將出口250萬噸;小麥庫存有690萬噸降至550萬噸,仍將保持100萬噸出口量。預計2004年度印度糧食凈出口為350萬噸。
四、幾點結論
1.就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潛力來講,中印兩國各有所長。印度糧食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目前較低,提高的潛力很大。由於庫存和財政壓力,印度目前並不急於提高糧食總產水平,而是在保證國內消費的情況下,爭取擴大出口。對此,國家提供一些優惠政策給予鼓勵。印度畜牧業發展受到糧食供給的制約,偏重於消耗糧食少的產業。而我國由於糧食供應充足,繼續發展畜牧業,繼續擴大糧食轉化的規模,仍有很大潛力和市場。
2.印度在相對較低的糧食供給能力和較低的糧食庫存水平下,仍能大規模出口糧食,值得思考和研究。印度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和做法均有其獨特性。
3.就貧困人口問題來看,印度雖然多於我國,但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6億人,說明我國工業化進程面臨的困難並不比印度小。而且由於我國可利用耕地較少,人均耕地較少,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國策決不應有絲毫動搖。
4.印度上世紀60年代前還是一個糧食極度短缺的國家,有飢荒之國之稱。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發展,農業取得較大成功,由糧食短缺變為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對於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來說,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國也走過了類似的經歷。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經濟快速發展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沒有農業的穩定發展,國民經濟整體快速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國在發展中主要應瞄準世界發達國家有益的經驗,在發展中盡量起點高一些,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印度這樣與我國有許多共同之處、可比之處的國家發展情況加強研究與借鑒,是很有意義的。本文所作研究和比較其實還只是初步的,許多問題有待於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Ⅱ 印度地處熱帶地區,為何當地種植小麥很普遍呢
印度是位於南亞地區的一個沿海國家,國土主要位於印度半島上,南臨印度洋,北靠喜馬拉雅山脈。印度的國土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七位,2019年印度的人口總數約為13.24億人,是世界上僅次於我國的人口第二大國。我們發現印度的國土面積大約為我國的三分之一,而人口數量與我國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可以說人口基本相當,那麼印度地處熱帶地區,為何當地種植小麥很普遍呢?
實際上,小麥是一種種植范圍十分廣泛的糧食作物,如果和水稻對比,小麥的水分需求更少,熱量需求也更少,所以在很多高緯度熱量較低地區和乾旱地區都主要種植小麥,而溫帶地區是小麥種植的主要地區,但是在亞熱帶、熱帶和亞寒帶地區小麥也有廣泛的種植。影響印度小麥種植面積大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印度的水稻主要分布在水源更為豐富的恆河平原,而德干高原上,由於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受到了西高止山的阻擋,降水相對偏少,主要的自然帶為熱帶草原帶,廣闊的德干高原地區由於水分較少不適宜需水量大的水稻種植,反而適宜耐旱作物小麥的種植。
Ⅲ 1畝地能產出多少斤大米
一般700-800公斤(不受到自然災害的情況下)。 現在南方普遍種的是雜交水稻的產量。
Ⅳ 同樣是農業大國,為何印度向全世界出口大米,而中國滿世界買大米
“民以食為天”,中國是一個農耕大國,自古以來就有炎帝神農教人們播種五穀,這也迎來了農耕時代,大禹治水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水利工程,為農耕灌溉奠定了最早的基礎,到了戰國時期,鄭國修建“鄭國渠”,進一步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環境,在工業化進程當中,可耕種的土地其實並不多,若不進口糧食,就意味著要開墾新的土地,這對環境也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所以我國需要大量進口。
Ⅳ 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到中國的一半,是靠什麼養活十幾億
印度雖然國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積卻高居世界第二,約占總國土面積的51.61%,為153.5萬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中國只有150.4萬平方公里的可耕地。
但是,在農業水力和農葯化肥等方面,印度都很落後,造成畝產較低,人均糧食產量不到 190 公斤。
稻米和小麥產量分別比中國低27%和26%;小麥、大米、玉米、豆類生產率僅為中國一半(印度大米的單位產量是每公頃2.38噸,而中國是每公頃4.8噸)。
可就是這樣,印度卻在大量出口糧食,造成人均糧食量的減少和嚴重的營養不良。
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發布2016全球飢餓指數,在118個統計的國家中,印度排在第97位,緊比朝鮮高一位,分值28.5,屬於「嚴重飢餓」水平。
Ⅵ 印度人吃的米飯,又長又大,產量究竟如何
印度人吃的米飯又長又大,跟我們中國的大米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印度大米又被稱之為印度香米,從口感和外形與中國大米有很大的區別。雖然印度香米的口感比中國大米要好一些,但它的產量與是無法與中國大米相比的,雖然印度大米的出口量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它的產量在在各類品種的大米中排名是非常低的。
印度大米的品種比較少,主要以印度香米為主。而中國的大米不僅從產量還是從品種,都遠遠大於印度的大米。中國大米的品種主要有東北稻花香大米、東北長粒米、雲南元陽哈尼梯田紅米等等。每種大米的產量都比印度大米高,但是與印度大米不同的是,中國大米比較軟糯香甜,而印度大米粘性比較低,所以煮成米飯之後,粒粒分明,特別適合用來炒飯。所以從口感這方面來說,印度大米的口感是比中國大米要好一些。在大米產量這方面來看,我國自從袁隆平先生研究出雜交水稻之後,大米的產量在世界上都遙遙領先。
Ⅶ 世界最高畝產大米是多少斤 畝水稻能產多少斤大米
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小塊試驗田最高畝產能達到1200公斤,大田能達到800公斤.
按出米率平均70%計算。試驗田達到了1680斤。大田能1120斤。但平均能達到850斤就很好了
Ⅷ 看印度人吃米飯,那個米又長又大,他們是如何種植的
他們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單季稻。
中國的水稻不僅在產量上,而且在品種上都遠遠超過印度。每種米的產量都高於印度米,但與印度米不同的是,中國米軟糯香甜,而印度米粘度低,所以煮成米飯後,顆粒分明,特別適合炒飯。所以從口感上來說,印度米的口感比中國米好。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Ⅸ 印度人的大米質量好,為何產量卻非常低
主要原因是印度的氣候不好。印度的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雨季和旱季明顯,這導致印度耕作制度一般是一年一熟。中國東部的季風區,雨熱同期,是世界同維度最適宜搞種植業的地區之一,這是中國糧食單產居世界前列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耕地一年可以收割兩次,這是中國糧食產量居世界首位的主要原因。熱帶氣候不適合耕種。
去年糧食總產量約為2.8億噸。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已經超過了泰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2017年出口的大米總量接近1200萬噸。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我國農業的生產技術高於印度,同時要清醒地看到,印度產量低,說明其生產力發展還有巨大潛力;我國產量高,繼續在有限耕地上再提高產量難度就相對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