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特有的種姓制度是怎麼來的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種姓制度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Ⅱ 印度是怎樣發展的
印度的發展是一種產業結構的畸形發展,沒有工業現代化,特別是重工業的現代化發展,特別是對於人口大國是談不上會強大的。首先在沒有大型農業機器裝備的條件下就無法提高農業商品生產效率,糧食等農副產品供應不充足,那麼多人吃什麼?也即農業基礎不牢。
第三產業的發展必須得在第二產業工業的發展已不在話下的情況下,由於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排擠勞動力而引發的第三產業發達和人數增加,才是符合產業發展不斷升級規律的正常發展。但對於象新加坡那樣的小國和台灣、香港等的小地方來說,通過發展某一產業或行業是可以的,但對於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大國,這樣的的產業結構就是不合理的。
當然,對於印度那種的私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國家,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各個資本家的私有資本必竟是有限的,很難辦大事,又沒有國有大企業來做基礎設施那樣的賠本買賣,資本市場又不發達,國家產業政策指導的力度又軟弱無力,資本家又不服天朝管地各行其事地只能辦小事,因此,其只能從做小買賣的第三產業開始積累。
而中國如果沒有毛時代的集中大錢辦大事的發展重工業,並對農業、輕工業等的現代化機器裝備全面武裝所引發的跨越式發展,現在中國的發展程度不會比印度強多少。
Ⅲ 印度有輕工業嗎怎麼樣
如果是牛皮和豬皮,絕對不可能來自印度。
曾經長期做為英國的殖民地,印度的輕工業特別是紡織業相當發達。至今加爾各答是著名的輕紡城。事實上,印度工業實力長期超過中國。因為印度沒有直接參加兩次世界大戰。基礎設施保存完好。不過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廉價的勞動力使得中國的輕工業如病毒一樣瘋狂發展。在印度,人民對西方的民主很崇拜。印度也自稱「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僱主是不得隨便對待工人,無償加班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國人理解的所謂「怠工現象」很普遍。印度人情願做乞丐也不會做低工資的收剝削者。(印度不歧視乞丐,認為是一種修行,類似理解為苦行。)中國的輕工業並不值得驕傲,它是中國特色旗幟下,人民的血淚路。是先富起來的人欠廣大人民的血債。
Ⅳ 印度工業特點是什麼
印度工業特點是:
1、印度的工業原來就有一定的基礎。獨立以後,工業,尤其是重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1950~1965年,工業生產年平均遞增8%,1966~1980年,降為4.2%。雖然發展速度不算快,但卻比較穩定。
2、印度的工業的發展不但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而且也初步建立了一個包括多種基礎工業在內的40多個部門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其中原子能、電子、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也達到一定規模。過去,以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是工業的主體,現在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55%以上。
3、印度的工業品的自給能力也大大提高,近年來還能向國外輸出一些輕、重工業產品和一般性的工業技術。印度工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能源匱乏,運輸緊張,資金和先進技術等對外依賴嚴重,人均工業品消費量仍然較低,等等。
4、印度工業的地區布局在獨立以後有很大變化。過去(1948年)以孟買為中心的馬哈拉施特拉邦、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西孟加拉邦和以阿默達巴德為中心的古吉拉特邦等三邦合計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70%。
5、孟買—浦那區,長期以棉紡織業占絕對優勢,孟買是靠周圍廣大地區的棉花生產發展起來的「棉花港」和最大的棉紡織工業中心。現在機械、化工兩大部門在國內地位也很突出。
Ⅳ 印度為什麼不發展工業
我個人認為,無論重工業還是輕工業,都需要配套能跟上,比喻電力、交通、人力資源、政府經濟政策。印度政府缺乏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所以至今這些條件還有很多依然不具備,比喻交通,聽說印度至今還沒有一條像樣的高速公路,電力跟不上(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就有生小孩停電的場景)。勞動密集型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印度有人力,但是服務於人力的配套沒有跟上,比喻衣食住行。製造業也需要強大的外資企業注入,印度改革開放比我們晚,因自身的種種原因導致外資企業在硬度投入較少,甚至連馬來西亞、印尼這些國家都不如,印度不像我們在改革開放初期有大量的外資企業注入。
印度在服務業和IT軟體產業上發展要比我們好很多,號稱世界的辦公室,服務業和軟體產業佔印度GDP的比例非常大,所以他們國民經濟中自然就忽視了工業。當然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肯定是不行的,經濟結構過於單一很容易出問題。
而且我個人認為印度人比中國人懶惰而且沒有中國人頭腦靈活。
印度這幾年經濟增長要比我們快,最重要的是在軍事上與我們的差距越來越小,不斷擴充軍備,霸佔我藏南地區,虎視眈眈我阿克塞欽地區,嚴重威脅我西部地區,千萬不要小看印度。
Ⅵ 重工業和輕工業是什麼來的
重工業就是生產生產用品的
比如做機床
輕工業就是生產日用品
比如生產臉盆
Ⅶ 印尼坐擁3億人口、300萬平方公裏海洋,為何它還是個三流國家
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而且周邊還有300萬公裏海洋,這樣一個國家,海產資源豐富,可是為什麼還是一個三流國家呢?那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第三點則是印度制度上不適應
我們知道印度人存在很大的男女不平等概念,他們認為男人的社會地位大於女子,女子就應該照顧孩子,甚至有的還要出去打工養活一家人,這種情況在城市還比較輕,特別是在農村,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很難改變,從而導致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矛盾階級化,自然會成為印度落後的導火索。久而久之,很多男人都不出去當勞動力,勞動力稀缺,就業也更困難。
Ⅷ 印度如此貧瘠卻有大筆軍費購置武器,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
印度人口眾多,大部分人們從事農業或者旅遊業,印度的年輕人從事IT工作使經濟得到發展。加上政府推行一系列的財政政策,這種政策給經濟帶來了積極影響。
還要另一方面的原因印度高等教育發達,憑借信息技術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成為技術支持的中心。雖然印度製造業比起中國來依舊十分落後,但是在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在服務業上,憑借政策和先天優勢,印度已經遠遠領先於依舊滿足製造基地地位的中國。
Ⅸ 印度的海陸位置地形氣候工業文化農業
位於印度洋的北部亞洲的南部.
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為夏季,氣溫高,降水集中於夏季.
印度共和國是南亞最大的國家,領土面積 29 7 萬多平方公里。從喜馬
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
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
強,山地只佔四分之一,高原佔三分之一,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
超過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
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
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
自然條件。在社會條件方面,印度人口眾多,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1981 年
總人口68,863 萬,勞動力資源充足。印度歷史悠久,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
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還在歷史的早期,印度的農業就較發達,精美
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如絲綢、棉布、毛織品、顏料、香料等遠銷歐洲等地。
冶煉技術也比較高,在文化藝術和雕刻建築方面也具有鮮明的特色。但是十
六世紀以後,由於遭到歐洲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奪,在長期的殖民統治和封建
生產關系的束縛下,印度卻成為一個十分貧窮落後的國家。獨立以後,印度
致力於民族經濟的發展,生產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從全世界來看,
印度經濟發展還是較為緩慢的,其增長速度在全世界160 多個國家中排在第
100 名以後,國民生產總值從獨立初期居世界第10 位退居到目前的第15 位。
加以印度人口多,增長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981 年時僅190 美元,是世
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低的國家之一。農業一向是印度最基本的經濟部門,
獨立後經濟結構雖有所改變,工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已由1950
年的13%提高到1980 年的21%,農業由51%降到33%,但是總的說來印度
還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工業國。農業人口仍然占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二,
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強,佔全國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作為印度最基本的經濟部門的農業,獨立後生產技術有明顯提高,單位耕地
面積上的化肥施用量和農機擁有量均有很大增加。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幾乎年
年進口糧食的印度,最近已連續幾年基本自給,茶葉、油脂、糖、香料等農
產品的出口也比過去有大幅度增長。
但是,如果與其它發展中國家比較,特別是考慮到印度所具備的優越自
然條件,則其農業發展速度還是較慢的,農業生產水平也是較低的。(1)生
產技術落後。目前印度農業生產基本上仍為手工勞動,挽牛是是主要動力。
在全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的耕地總面積中,印度佔22.7%,而其化肥消費量
僅佔16%,拖拉機數量則不到11%,如果與發達國家相比則差距更大。(2)
土地利用不合理,墾殖指數高而復種指數低。印度墾殖指數高達56.7%,超
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但因使用不合理,造成地力耗竭,大批耕地拋荒休閑。
以印度豐富的水熱資源論,農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長,但迄今大部分耕地僅
為春種和秋種兩種,夏種比例低,總的復種指數較低。(3)單產水平低。主
要作物中除茶葉外,其它全部低於世界平均單產水平,其中棉花僅為世界平
均單產的五分之二,玉米不足三分之一,牛的產奶量只有世界平均數的四分
之一。印度雖然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國家,但因營養缺乏,體質退化,生產性
能低。印度農作物種類很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粱、黃麻、
紅麻等的種植面積均居世界首位,茶、稻穀、油菜等居第二位,但大多因單
產不高,故其總產量在世界上的地位遠不如種植面積那樣突出。
印度農業生產的布局,由於國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
盡相同,降水狀況相差尤大,故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稻穀主要分布在常年
降水量為1,200 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種
植在國土的北部地區,那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
高粱、穀子、玉米等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棉花主
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裡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黃
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
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茶園大多分布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氣候濕潤、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則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
此外,印度的各種熱帶作物,如橡膠、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
幾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塊熱帶雨林氣候區,即半島西南部地區。
印度的工業原來就有一定的基礎。獨立以後,工業,尤其是重工業一直
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1950~1965 年,工業生產年平均遞增8%,1966~
1980 年,降為4.2%。雖然發展速度不算快,但卻比較穩定。工業的發展不
但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而且也初步建立了一個包括多種基礎
工業在內的40 多個部門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其中原子能、電子、航空
和空間等新興工業也達到一定規模。過去,以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是工業的
主體,現在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55%以上。工業品的自給
能力也大大提高,近年來還能向國外輸出一些輕、重工業產品和一般性的工
業技術。印度工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能源匱乏,運輸緊張,資金和先進技
術等對外依賴嚴重,人均工業品消費量仍然較低,等等。
印度工業的地區布局在獨立以後有很大變化。過去(1948 年)以孟買為
中心的馬哈拉施特拉邦、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西孟加拉邦和以阿默達巴德為
中心的古吉拉特邦等三邦合計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70%;如今這三個邦已降
到42%,而同期南方四邦的比重由11%上升到23%,西北部各邦的比重也
有所提高,從而使工業過分集中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目前,印度有五大工
業區:(1)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胡格利河下游區,以麻紡織和機械工業最為
重要,其它輕工業規模也較大。(2)孟買—浦那區,長期以棉紡織業占絕對
優勢,孟買是靠周圍廣大地區的棉花生產發展起來的「棉花港」和最大的棉
紡織工業中心。現在機械、化工兩大部門在國內地位也很突出。(3)阿默達
巴德—巴羅達區,以棉紡織業為主,其它輕重工業部門也有一定基礎。(4)
喬塔那格浦爾高原區,有「印度的魯爾區」之稱,煤、鋼產量均佔印度全國
的四分之三,電力、重型機械、化工、非金屬產品等地位也很突出。(5)馬
德拉斯—班加羅爾—科因巴托爾區,過去以棉紡織等輕工業為主,獨立後新
興部門發展很快。班加羅爾現為全國第三大工業城市,機械工業比重之大在
國內居首位;馬德拉斯近年汽車、冶金、化工等部門發展較快;科因巴托爾
是全國第三大棉紡織工業中心。除以上工業集中區域外,其它分散的重要工
業城市還有坎普爾、德里、海德拉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