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人忍飢挨餓,為何還要向我國大量出口大米
一直以來,農業都是我國非常重視的,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我國又是一個人口十分稠密的國家,正因如此,我國對農業是非常重視的。像袁隆平這樣的水稻專家,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受到了廣泛的愛戴和贊譽,可見我國對農業的重視程度。
相比之下,我國就顯得理智多了,雖然我國幅員遼闊,但是由於地形復雜,可用的耕地卻不多,目前我國除了大力發展農業之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主要進口大豆和水稻等等,畢竟要做到「手裡有糧,心裡不慌」。
Ⅱ 中國,印度,美國的糧食年產量各是多少
我特別奇怪印度人口和我們差不多,印度每年還出口糧食,就二億多頓夠吃嗎哈哈哈
Ⅲ 中印兩國的耕地和糧產量各是多少
我國和印度是亞洲比鄰的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土地資源和糧食市場均為兩國國計民生中最重要的問題。同為發展中國家,面對土地有限和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在發展中有許多共同的困難。對兩國有關農業及糧食市場進行相互比較和研究,對發現問題,相互借鑒,會有一定幫助或啟發。
一、耕地和人口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土面積328.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0.5億。人口密度為319人/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134人/平方公里)的2.38倍。但印度國土可利用率遠高於我國,印度耕地約1.2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5%,而我國耕地僅占國土的13.54%。按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我國耕地面積1996年為1.30039億公頃,2001年已降至1.27億公頃,而且其中常用耕地為1.05826億公頃,臨時性耕地為0.21256億公頃。由於兩國均為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土地和耕地資源統計困難,要做到十分精確有相當的難度。所以,模糊一些看,我國國土面積雖然遠大於印度,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基本與印度相同。那麼由於我國人口多於印度,人均擁有的耕地面積就明顯小於印度。我國人均耕地為0.1公頃,印度為0.15公頃。中印兩國均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我國鄉村人口為7.6851億,占人口總數的59.47%。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我國2003年農村在冊人口為9.3751億,占人口總數的72.55%。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進城上學、務工,或開辦鄉鎮企業,脫離了農業生產,這部分人生活狀況已基本城鎮化了。國家統計局的鄉村人口數據,就是考慮到這一基本事實,在鄉村人口數中,減去了長期脫離農業生產的這部分人,因此,鄉村實際人口數遠低於在冊人口。即使如此,我國農村人口也高於印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2002年的數據,印度農村人口為5.5328億,占人口總量的52.7%。按國家統計局的較低數據,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523億。農村人口多於印度,而耕地面積基本持平,可見,我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窘境要甚於印度。
印度穀物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少的年份有0.9億多公頃,多的時候也不過1億多公頃,幾十年來變化不大。而我國近幾十年來穀物種植面積有減少趨勢。可以稍感欣慰的是我國貧困人口遠少於印度,印度貧困人口為3.2億,而我國僅為3000多萬。但據我國專家介紹,我國有很大數量的人口處於貧困邊緣,在農產品生產可以增收時,他們就處於貧困線之上,當市場情況不利於農產品生產增收時,這部分人就可能掉到貧困線之下。加上這部分處於邊緣的人口,我國的數字就高達7000萬人以上。
我國GDP遠高於印度,2003年為1.4082萬億美元,同期印度只有0.558萬億美元,我國是印度的2.5倍。人均GDP我國為1089.9美元,印度為531.6美元,印度只相當於我國的1/2。
二、糧食產量
中印兩國糧食產量十分懸殊,據國家統計局及其引用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即使是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比較低時也相當於印度的近兩倍。我國為4.307億噸,印度為2.49億噸。當然,我國人口也多於印度,產量多一些是應當的。但不能忽視的是,我國是在耕地面積與印度基本相同的條件下生產了如此高數量的糧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我國農業的生產技術高於印度,同時要清醒地看到,印度產量低,說明其生產力發展還有巨大潛力;我國產量高,繼續在有限耕地上再提高產量難度就相對較大。
分品種看,2003年我國稻穀產量為1.6066億噸,印度為1.3351億噸。我國小麥產量為0.8648億噸,印度為0.6932億噸。我國玉米產量為1.1583億噸,印度為0.147億噸。我國大豆產量為0.1539億噸,印度為0.068億噸。兩國稻穀和小麥的差距並不大,考慮到中國人口較多,生產量略多一些是正常的。差距比較大的是玉米產量,我國相當於印度的10倍;其次是大豆產量,我國是印度的2.26倍。
按人均佔有的糧食產量,我國高於印度。上世紀80年代後,我國糧食產量人均佔有量上升較快,1980年我國人均佔有糧食產量為326.7公斤,而印度同期只有216.2公斤。1990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升至393.1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66.4公斤,增幅為20.32%。同期印度也有所增長,人均為235.7公斤,比1980年增加了19.5公斤,增幅為9.02%。2003年我國人均糧食產量為334.3公斤,比90年代有所減少。同期印度為237.7公斤,也略有減少。總體看,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比印度多100公斤左右。我國上世紀90年代末的1996-1999年曾連續4年人均糧食產量超過400公斤,而印度從未達到過300公斤。
分析上述數字,中印兩國糧食供應量的巨大差異給人以深刻印象。一般認為,糧食的消費基本是一個常量,有一定剛性,過快增加或過快減少都是不現實的。如果說中印兩國因人的特殊性使消費有一定差距,還可以理解,但差距達100公斤是難以理解的。那麼是否印度人除糧食外還有其他大量的食物供給辦法呢。答案是否定的。除糧食外的主要食物應包括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牛奶及蔬菜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我國2003年肉類、禽蛋、水產品、水果產量均大大超過印度,只有牛奶產量印度是我國的兩倍多。有資料顯示,印度是養牛大國,2003年印度牛存欄數高達2.261億頭,奶牛佔有相當大比例,所以牛奶產量高,但牛肉產量僅為150萬噸左右。我國牛肉產量達到630.4萬噸。由於我國豬肉產量是世界第一,家禽養殖數量也十分巨大,而豬和家禽所用飼料以糧食為主。所以我國飼養業消耗了大量糧食。而印度以養牛業為主,牛的飼料用糧食較少,所以印度糧食消費量比中國少得多。
三、糧食進出口貿易情況
就2003年的情況看,中國大米出口量為234.4萬噸,同期印度出口了280萬噸。中國出口小麥181.33萬噸,印度出口了500萬噸。中國出口玉米1639萬噸,印度幾乎沒有出口。中國進口大豆2047萬噸,印度沒有進口。中國糧食凈出口為7.73萬噸,而印度凈出口780萬噸。進入2004年中國由於糧食市場價格原因,出口進一步減少,進口進一步擴大,糧食凈進口量達到1930萬噸。而印度盡管大米庫存減少了10%,仍將出口250萬噸;小麥庫存有690萬噸降至550萬噸,仍將保持100萬噸出口量。預計2004年度印度糧食凈出口為350萬噸。
四、幾點結論
1.就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潛力來講,中印兩國各有所長。印度糧食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目前較低,提高的潛力很大。由於庫存和財政壓力,印度目前並不急於提高糧食總產水平,而是在保證國內消費的情況下,爭取擴大出口。對此,國家提供一些優惠政策給予鼓勵。印度畜牧業發展受到糧食供給的制約,偏重於消耗糧食少的產業。而我國由於糧食供應充足,繼續發展畜牧業,繼續擴大糧食轉化的規模,仍有很大潛力和市場。
2.印度在相對較低的糧食供給能力和較低的糧食庫存水平下,仍能大規模出口糧食,值得思考和研究。印度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和做法均有其獨特性。
3.就貧困人口問題來看,印度雖然多於我國,但我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6億人,說明我國工業化進程面臨的困難並不比印度小。而且由於我國可利用耕地較少,人均耕地較少,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國策決不應有絲毫動搖。
4.印度上世紀60年代前還是一個糧食極度短缺的國家,有飢荒之國之稱。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發展,農業取得較大成功,由糧食短缺變為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對於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來說,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國也走過了類似的經歷。我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經濟快速發展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沒有農業的穩定發展,國民經濟整體快速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當然,我國在發展中主要應瞄準世界發達國家有益的經驗,在發展中盡量起點高一些,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對印度這樣與我國有許多共同之處、可比之處的國家發展情況加強研究與借鑒,是很有意義的。本文所作研究和比較其實還只是初步的,許多問題有待於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Ⅳ 世界上糧食產量最多的國家是哪一個是中國嗎
2020年可說是一個不平常的年份了,疫情影響到很多企業的發展,目前全球已經有兩百多個國家有肺炎患者,多個國家限制了糧食出口,所以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談談全球糧食產量排名前八的國家,我們中國是排第一的,且能夠自給自足,這是什麼原因呢?下文小編就來告訴大家!
5、巴西1.17億噸
巴西人均糧食產量為568千克,是一個很容易被低估的農業大國。巴西是世界上農業潛力最大的國家,巴西的農業生產主要是根據國際糧食市場,有需求就會擴大生產,由於巴西的農業生產會破壞熱帶雨林,還是希望不要過多的開墾種植。
6、印尼 1.09億噸
印尼位於熱帶,土地多為河流沖擊形成的平原,全國半數土地集中分布在爪哇島上。糧食種植主要為水稻,一年可以三熟,所以印尼雖然人口眾多,但依然能夠自給自足,印尼的人均糧食產量為414千克
7、阿根廷 7600萬噸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是世界上四片黑土地之一(另外三塊是中國東北平原、美國密西西比平原、烏克蘭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阿根廷人口稀少,農業機械化程度高,阿根廷的農產品主要用於出口,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出口國,每年糧食出口收益約為420億美元
8、法國 6500萬噸
法國西歐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國,糧食生產約佔西歐糧食生產的三分之一,農業是法國重要的經濟支柱。法國東南高,西北低,巴黎盆地是主要的農業區,法國農業的機械化水平高,法國的農業生產主要為小麥和玉米,人均糧食產量為961千克。法國畜牧業發達,西南部盛產葡萄,是世界上葡萄酒產量最大的國家。
Ⅳ 印度的綠色革命是一次什麼樣的革命 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印度的綠色革命是指在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10多年的時間中,印度農業所發生的一場以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綜合農業技術革命,從而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這場技術革命的顯著特點,是以提高糧食產量、實現糧食自給為主要目標;以引進推廣優良品種、合理實施農田灌溉、正確使用化學肥料、鼓勵採用農業機械、及時防治病蟲雜草為主要技術支撐;以增加農業信貸、完善鄉村公路網路、建立農村市場體系,實現農村電氣化為主要經濟投人;以國家的優惠政策(如價格政策,土地政策等)和政府的組織、管理與協調為基本保障體系。
在這場革命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因素有三個:推廣以科學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技術;增加農業投入和改善配套服務,如強化在水利、能源、種籽、化肥和信貸方面的支持力度;實施刺激並保持農業生產和消費的配套公共政策,如決定對農產品提供價格支持,由國營糧食公司進行收購和儲存。從1966年度到1976年度,印度糧食總產量從7235萬噸增至12103萬噸,增幅達67.28%。從1977年起,印度基本停止了糧食進口,並一直保有2000萬噸的儲備糧。1978年以後,印度連續三年成為糧食凈出口國,盡管凈出口額很少。1987年印度遭受百年不遇的嚴重旱災,由於政府掌握的儲備糧達到2360萬噸,雖然當年因糧食配售和賑災用去了2200萬噸儲備糧,但在補進收購的糧食後,到1988年初政府仍保有1401萬噸儲備糧。1991年初,印度儲備糧再次回升到1910萬噸。
所謂「綠色革命」指的是以推廣高產良種為核心的農業技術改良。所涉及的范圍基本上是幾種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尤其是小麥和稻穀。這場綠色革命是以1966年引進墨西哥高產小麥品種為開始標志的。經過若干年的實踐,雖然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但總的看來,「綠色革命」還是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產良種得到大范圍的推廣,糧食單產有了較大的提高。印度於1963年從墨西哥引進小麥高產良種,1965年從菲律賓引進稻穀高產良種,自1966年秋季開始在全國推廣,此後其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至80年代初,小麥的良種推廣率已超過70%,稻穀也超過40%,再結合其他措施,糧食單產有了明顯提高,成為總產量增長的主要因素。
(2)灌溉面積顯著擴大。1950年全國總灌溉面積為2085萬公頃,到1989年增至4304萬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比重也由15.8%上升到25.5%在新增的灌溉面積中,「綠色革命」開展前的16年佔25%,而此後的23年卻佔了75%。灌溉面積的擴大對農作物的穩產高產發揮了很大作用。
(3)化肥施用量大幅度提高。「綠色革命」後,印度從國外引進設備,興建了一批大中型化肥廠,化肥總產量(按有效成份計)由1966年的35萬噸激增至1990年的860萬噸,24年內增幅達23.5倍。此外,每年還要進口一部分。為了鼓勵農民使用化肥,政府對價格實行了補貼。於是全國化肥施用量大幅度上升,1950年每公頃耕地平均僅施用0.25千克,1990 年則達到68.7千克,其中主要是近20年增長的。
(4)農業機械化取得了一定進展。平均每1萬公頃耕地分攤的農用拖拉機在1951年僅0.7台,1966年僅增至3.4台,而到1989年已達到55.0台。其他農業機械和農用電也有較大幅度增長。
上述各項成果最終歸結於糧食生產發展速度有所加快。農業勞動生產率及農產品的商品率也得到提高。
以上可見,「綠色革命」以後,糧食生產發展速度的確加快了。應該看到,在50年代農業生產原有基數低,又帶有恢復性質,增產相對較易。而70~80年代農業生產水平已經較高,再加上農業中常見的「肥力遞減」或「報酬遞減」的現象,能取得更高速度的發展確屬不易。還值得注意的是,「綠色革命」前產量的增長主要靠種植面積的擴大,單產提高幅度不大,而此後則轉為以提高單產為主要增產途徑。通過「綠色革命」,印度小麥、稻穀的合計人均產量由1962~1966年間的每年130千克增加到1986~1990年間的183千克,而政府收購的商品糧則有更大的增長。
希望能夠幫到您!
Ⅵ 糧食是人類的必需品,各國糧食的單產為多少
中國是世界第四大耕地面積,世界上最多的糧食33542017年生產了6.179億噸,加上其他油料作物,總計超過6.6億噸。當然,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年進口總量超過1億噸,其中絕大多數是大豆。美國的糧食產量約為4.4億噸,在全球排名第二,加上大豆等油料作物超過5.5億噸。印度的糧食產量是全球第三大約3.136億噸。另外,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國。
美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年產量超過1億噸,但其中絕大多數是大豆。美國每年的糧食產量約為4.4億噸,居世界第二位。加上大豆的產物,糧食的年產量將超過約5.5億噸。
印度的糧食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年產量達3.136億噸。美國是世界價格的糧食出口監,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監。實際上,印度人口也已經接近13.5億,但中國的13.95億人口緊隨其後,印度的糧食產量為什麼與中國相差這么大?其中形成的現車原因主要是印度的飲食結構不同。印度的很多居民主要以素食為主,印度絕大多數人口每天只吃兩餐,這為印度省下了很多糧食,在糧食供需方面沒有中國那麼大。
Ⅶ 印度的經濟怎麼樣
印度的國家經濟
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達到基本自給。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印度政府於1991年7月開始進行全面經濟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1992至1996年經濟年均增長率為6.2%。九·五計劃(1997至2002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率有所下降,為5.4%。2001年,印出台十·五計劃,將2002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年均8%。
2001/2002年度,政府繼續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由於農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印經濟增長率達到5.6%,較上年提高了1.6%。
國內生產總值(2001/2002年度):209400億盧比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1/2002年度):5.6%
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
匯率(2002年7月):1美元=48.83盧比
年均通貨膨脹率(2001/2002年度):4.3%
(資料來源:印度中央統計署2003年1月公布數據)
【工 業】 2001/2002年度,工礦業比上年度增長2.7%,產值33680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4%,是過去10年以來增長最慢的一年。其中製造業2.4%,電力工業2.7%,礦業1.1%,初級、中間產品和消費品的增長都較上年有大幅減少。近年來,印度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9/2000 2000/2001 2001/2002
煤 30000 30963 32779
鐵礦砂 7270 7770 n.a.
原油 3195 3243 3203
天然氣(億立方米) 284.5 294.8 297.1
水泥 9821 9761 10690
鋼材 2440 2927 3064
化肥(氮、磷肥) 1430 1470 n.a.
布(億平方米) 236 402 n.a.
發電量(億度) 4807 4996 5153
汽車(萬輛) 87.5 79.7 83.4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經濟概覽, n.a.暫無統計)
【農 業】 2001/2002年度農業及相關產業增長率5.7%,產值30205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4.7%。由於全年降水的時間和地區分配均勻,糧食產量增長6.3%,為2.12億噸。糧食儲備目前已達5000萬噸。農村人口約佔全國的72%。全國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人均0.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2001/2002年度牛奶產量約為8460萬噸,人均每天226克。印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
近些年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9/2000 2000/01 2001/02
糧食總產量 20890 19590 21200
稻 米 8950 8490 8310
小 麥 7560 6870 7180
牛 奶 7810 8100 8460
油 料 2070 1840 2050
甘 蔗 29920 29920 30010
茶 83.5 84.8 84.7
皮棉(萬包)* 1160 970 1010
黃麻(萬包)** 1050 1050 1160
注 * 每包皮棉為170公斤。
** 每包黃麻為180公斤。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經濟概覽)
【服 務 業】 80年代以來以高於其他產業的速度發展。1993-2000年,印服務業實現了7.1%-10.5%的高速增長。2001/02年度,服務業比上年增長6.5%,總產值為61630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8%。從業人數1994年為1261.8萬人,其中85.2%為政府機關和國營部門職工。印度軟體製造與服務業近幾年來以年均超過50%的增長率迅速發展,2001/02年度軟體總產值 98.6億美元,其中出口78億美元。政府計劃到2008/2009年度,印軟體產值將達到870億美元,出口500億美元。
【旅 游 業】 政府已將旅遊業作為社會效益良好的創匯產業列入發展重點,該產業已成為全國第六大出口創匯部門。1999年各類旅館1229家。近年來,外國旅遊者人數逐年遞增,旅遊收入不斷增加。受9·11事件影響,印度2001/02年度的外國遊客量下降了10.2%,人數242.3萬,收入下降8.1%,為29.1億美元。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運輸】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鐵路部門實行單獨預算,每年與中央財政預算一起提交議會討論通過。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量的60%,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鐵路:2001/2002年度鐵路線總長6.31萬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1.57萬公里,約占鐵路總長的25%;2001/2002年度客運量4930億人公里,貨運量為3332億噸公里,鐵路運輸總收入3783.7億盧比,比上年增長8..5%。
公路:2001/02年度總長約330萬公里,其中國家級路5.8萬公里。1999/2000年度登記的各種機動車輛約4839萬輛,其中客車55.9萬輛,貨車268.1萬輛,公路運輸總收入為3393.3億盧比。目前,公路承擔著全國80%的客運量和60%的貨運量,全國日平均客運量逾6000萬人次。
水運:印有港口共約200個,其中12個大港口和184個中小港口。內陸可航行河道總長約1.4萬公里,實際使用的不足30%。印有83家海運公司,其中19家承擔遠洋運輸業務,49家承擔近海運輸業務,其餘兩兼。到2002年3月,印全國水運總能力為3.44億噸,2001/2002年度印水運貨運總量為2.88億噸。印還在十·五計劃中將主要港口的總貨運量提高到4.7億噸。孟買為全國最大港口,海運的1/5和集裝箱運輸的1/2經過這里;其他重要海港有加爾各答、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
空運:印航空公司有: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和其他42家私營航空公司。2001/2002年度,旅客數量為3998.3萬,貨運量為85.4萬噸。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全國有德里、孟買、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特里凡特琅五個國際機場;國內機場92個。
【財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聯邦和邦兩級。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中央和邦級地方債務累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0%,龐大的赤字已成為經濟中主要的不穩定因素。2001/2002年度政府財政赤字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0%。為解決赤字問題,印政府提交了財政責任與預算管理法案,目標是到2006年將中央政府赤字削減到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並在2011年前大幅降低政府債務規模。
近年中央和地方財政狀況如下(單位:億盧比):
99/2000 2000/01 2001/02
總收入 54261.6 59796.3 67099.1
總支出 54581.3 59561.7 67812.9
財政赤字 -18482.6 -19985.3 -22871.6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經濟概覽)
截至2002年12月,印外匯儲備(包括黃金儲備和特別提款權)為704億美元。到2001年9月,外債為996.1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其中短期債務占總債務的比重從1991年3月的10.2%降到2001年9月的2.8%。
【對外貿易】 近年來,由於進口增加、出口不振,貿易赤字日益嚴重,成為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幾年外貿情況如下(單位:百萬美元):
1999/2000 2000/01 2001/02
進口額 55383 59264 57618
出口額 37542 44894 44915
差 額 -17841 -14370 -12703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印度經濟概覽)
2001/02年度,印出口增長0.8%,進口下降0.2%,貿易逆差與非貿易盈餘基本相抵,經常賬戶大體平衡。2002年1月,印政府公布2002-2007年中期出口戰略,計劃以下列部門為重點將年出口總額增加到800億美元:工程、機電、電子、紡織、寶石和首飾、化工、農業、皮革和鞋類。該年度印主要進口商品為:珍珠、寶石、電子產品、金銀、化工產品、石油及其製品、燃料、資本貨物、化肥、鋼鐵、造紙原料、紙張等。主要出口商品為:珠寶製品、棉紗及棉織品、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石油製品、皮革及其製品、農業及相關半成品、海產品、鐵礦砂及礦產品等。主要進出口方向是歐盟(比利時、法國、德國、荷蘭、英國)、北美地區(加拿大、美國)及澳大利亞和日本。
【外國資本】 印度從1991年起實行積極吸引外資的新政策。1991年至2000年,外國直接投資協議金額達639億美元。 2001/2002年度,印吸收外國投資52.8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39億美元。到2002年10月,對印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模里西斯、美、日、英、德、荷蘭、韓、法、意和新加坡。吸引外資多的行業是能源、通訊、電子設備、運輸業、服務業、化工、旅館和旅遊、紡織業等。
【外國援助】 印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國之一。2001/2002年度獲貸款及捐贈總額為2509.5億盧比,約為51.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援1755.9億盧比,約為36億美元。近年取得外援情況如下(單位:億盧比):
1999/2000 2000/01 2001/02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36.78 720.85 803.70
國際開發協會 352.69 413.53 444.00
日 本 374.23 272.98 205.80
亞洲開發銀行 216.30 526.50 672.50
德 國 41.00 38.60 41.20
英 國 204.10 47.40 194.40
美 國 7.45 8.11 12.20
荷 蘭 13.37 7.03 33.2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經濟概覽)
【人民生活】 2001/2002年度印度人均收入為378美元。據印度官方公布資料,1999/2000年度印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為2.6億,佔印總人口的26.1%,其中75%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人數1.93億。印度歷屆政府將消除貧困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十·五計劃中制定了減少貧困人口的目標,2007年要將貧困人口數量減少到2.2億,占總人口的19.3%。1999/2000年度印度失業率為7.32%。2000/01年度,印消費價格指數上升5.2%。到2000年,全國有各類診療所和醫院4.3萬家,登記行醫人員50.39萬人,登記護士73.7萬人。2000年,人口預期壽命為65歲,人口出生率25.8‰,死亡率8.5‰。
Ⅷ 什麼是印度的綠色革命
20世紀60年代實現糧食自給的農業
新戰略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印度在糧食危機不斷加深的情況下開始實施一項旨在實現糧食自給的農業新戰略——「綠色革命」。
印度獨立後實施的土地改革、合作耕種和鄉村發展計劃在提高農業生產方面收效不大。印度在「二五」和「三五」計劃的10年間(1956~1966年)實行的重工輕農戰略,引起了經濟失調。工業生產增長一倍,而農業生產只增長14%,且很不穩定,受氣候條件的嚴重影響,每隔兩三年就出現一次減產。國家每年不得不進口大批糧食來解決吃飯問題。西方報刊因此把印度譏諷為「討飯籃」。農業減產和糧荒引起的經濟危機和政局動盪,迫使印度政府開始考慮調整經濟和重新制訂農業發展戰略。
1965年9月,農業部提出了一個農業發展方案。這個方案題為《第四個五年計劃的農業生產:戰略和計劃》,聲稱這是印度政府發展農業的「新戰略」。這個新戰略是世界銀行、美國援外機構和福特基金會的專家們所提意見的綜合,其主要內容是: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集中使用以優良品種為主的各種配套的農業技術和投入,選擇一些耕作條件好、雨量充足又有水利設施的地區使用現代化農業技術。新戰略還決定對農產品提供價格支持,並通過國營糧食公司安排收購和貯存。這個新戰略由於以採用現代農業技術發展農業、提高農業產量為核心,因而被人們稱為「綠色革命」。
綠色革命在印度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標志著印度已開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經過20多年(1967~1991年)的發展,在綠色革命的發源地旁遮普邦、哈里亞那邦和北方邦西部,無論是農業生產率、現代農業投入的使用,還是農業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在全印度,綠色革命的成果主要表現為:
農業生產率明顯提高。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過渡的實質就是要提高農業生產率,它包括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兩個內容。開展綠色革命後印度的土地生產率明顯提高。糧食作物每公頃產量由1965~1966年度的760公斤增加到1990~1991年度的1380公斤。經濟作物中,棉花和馬鈴薯的單產也分別由122公斤和8400公斤提高到224公斤和16000公斤。從單產的增長速度看,全部農業作物單產年平均增長率從綠色革命前的1.3%提高到綠色革命後的1.9%。其中糧食作物由1.4%提高到2.4%,經濟作物由0.9%提高到1.6%。綠色革命後印度農業產量增長的2/3以上都是通過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來實現的。
基本實現了低水平的糧食自給。綠色革命的顯著成就之一就是結束了60年代前期糧食產量徘徊不前、國內消費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糧食產量由1964~1965年度的8936萬噸增至1970~1971年度的1.08億噸和1990~1991年度的1.76億噸。受氣候的影響,糧食產量雖有波動,但總的趨勢是不斷增長。糧食進口量從60年代年均570萬噸減至70年代的年均170萬噸。1977年以後基本上實現了糧食自給,停止了大規模進口糧食,個別年份甚至還有少量凈出口。20多年來印度始終保有2000萬噸左右的糧食儲備,對消除飢荒和穩定糧價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現代農業技術運用有較大突破。綠色革命中,印度政府一方面利用價格機制、補貼政策刺激農戶採用現代生產技術,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國內農用工業、農業科研和農業教育事業。這些政策和措施對推動農業技術進步、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各種現代農業投入迅速增加。1971~1991年,高產品種作物種植面積由1540萬公頃擴大到6390萬公頃,灌溉面積由3800萬公頃擴大到7100萬公頃,化肥消費量由226萬噸增至1250萬噸,農葯消費量由6000噸增至8.4萬噸。農業機械化程度也有顯著提高。拖拉機數量由1961年的3.1萬台增至1991年的130萬台,同期柴油機由23萬台增至470萬台,電動水泵由20萬台增至850萬台,每1000公頃播種面積耗電量由5.5度提高到196.7度。
農業商品經濟有較大發展。綠色革命促進了農業由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社會化的商品經濟過渡。這種高成本、高產出的農業經濟一方面為農戶生產更多的剩餘產品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使農戶必須為市場生產並出售剩餘產品以償還貸款和購買新的農業投入,這就大大加強了農業與其他產業商品經濟關系的發展。綠色革命的主要地區旁遮普邦、哈里亞那邦和北方邦西部已成為印度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1966年以來,它們提供了政府糧食收購量的3/4以上。這三個地區的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較快,大批擁有較多土地的富裕農戶採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僱用農業工人,採用新技術進行商品生產。一些退休文官、退役軍人和城市工商企業家也向農業投資,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在這里,農業經營已不再是維持生存的手段,而成了有利可圖的企業。
綠色革命也帶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農業地區發展不平衡,優良品種推廣程度不同,旱地農業發展不平衡,農村兩極分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