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如何祭神

印度人如何祭神

發布時間:2022-07-27 19:40:47

A. 印度人如何過灑紅節

灑紅節,也叫「胡里節」、「色彩節」,是印度傳統節日,也是印度傳統新年(新印度歷新年於春分日)。在印度,尼泊爾,蘇利南,蓋亞那,特立尼達,英國,模里西斯和斐濟等地都是重要節日。最權威的說法是,灑紅節源於印度的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慶祝時間的長短不一,在節日期間,人們互相拋灑紅粉,投擲水球。灑紅節每年2、3月間舉行,慶祝時間的長短不一。又稱霍利節、荷麗節、胡里節。在印度,灑紅節又是印歷的新年。灑紅節原是慶祝春天,與創造和復始的行動有關,代表春分和穀物豐收。在灑紅節節期,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尋常百姓,載歌載舞,盡情地用五彩繽紛的顏色裝扮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到時候,印度人為了表示喜慶和祝福,會向人們身上潑灑五顏六色的顏料。

B. 印度文化各方面都有哪些特色

印度文化為三方面內容即以宗教為中心,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和以詩代史三方面
1.以宗教為中心
印度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都以宗教為中心,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也都與宗教有關,連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為此,世界學術界在研討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宗教,宗教融於印度文化之中,無宗教就不成其為印度文化。
在學術界也有人稱印度的某些文學作品為純宗教文學作品。世人熟知的《五卷書》這部聞名全球的寓言故事集,也是宗教人士為後代創造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宗教的情感,宣揚的是宗教精神。
印度偉大的民族英雄—聖雄甘地,在領導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巾,他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也源於印度宗教思想的仁愛主義,他是從印度教的「堅持真理」、「戒殺」和「自製」的信條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聖雄甘地堅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終將使本質上熱愛主義的英國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錯誤。甘地始終認為,「政治上一旦失去宗教也就失去了靈魂」。他運用宗教學說鼓動人民參加反英運動。這種山宗教思想激發起來的愛國熱情,犧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其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它迫使英國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意印度獨立。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我們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現代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等劇本,不難發現—個規律,即大多以大田圓結尾。而從內容上分析都貫穿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思想, 其中不時反映出仁愛互助的精神。實際上這是由於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所以在國內學術界也不乏有人認為印度戲劇、電影,音樂、舞蹈中的六團圓結局是佛教從修養上強調了現實生活中的宗教實踐,它不同於基督教僅勸導人們消極地等待死後靈魂升天的悲觀主義,而是注重精學勤修。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實際上,佛教這一思想的產生,是在與婆羅門教森嚴的種姓制度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雖然,婆羅門教不設廟宇,不拜偶像,但是都派生出私人日常生活到國王即位的一套非常繁瑣的理論和祭神儀式,婆羅門祭司被稱為「人間之神」,是知識的壟斷者和人間生活的指導者。他們是人上之人,為第一種姓,其餘的則為第二、三、四種姓,種姓的高低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和在社會上的地位。公元前6世紀,作為國王和武土的第二種姓剎帝利的力量不斷強大,第三種姓吠舍也在商業活動中掌握了大量的財富,作為第四種姓的首陀羅和排除在種姓之外的奴隸-賤民,他們都對婆羅門傲慢和不勞而獲強烈不滿,反對婆羅門維護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佛教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佛祖釋迦牟尼反對婆羅門的種性制度,強調梵我不二,苦身修行。主張四姓平等,取消種姓制度,佛教便由此興盛起來。特別是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偶導下,佛教發展到了極盛時期。由於佛教的興盛與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受佛教影響的文化繁榮起來。無淪是在政治、哲學、文學,藝術、雕刻、音樂,舞蹈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卷土重來的印度教(亦稱作新婆羅門教),它也或多或少地繼承了佛教的宗旨。雖然它恢復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但是,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點,它已無法改變,只能保持現狀或任其發展下去。佛教的哲學,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仁愛犧牲精神,因果關系,超脫苦修。樂於施捨,印度教也加以吸取。所以,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若要研究印度文化,必須重視研究佛教文化對印度文化的貢獻和影響。
3.以詩代史
印度文化另一個特點是以詩代少,眾所周知,印度人至今尚未寫出—部完整的屬於全印度人民的歷史書,目前印度最權威的歷史書是《高級印度史》, 由R·C·與字達、H.C·賴喬杜里和卡利金爾·達塔合著。但是,從全面整體的觀念來考這本書,也還不是屬於全印度的歷史書,況且史料尚缺乏,有不少是以傳說和神話為依據的,有些地方也沒有經過嚴格的考證。那麼,印度為何寫不山一本完整的屬於自己的歷史書呢?這與古印度人善於以詩代史有關,由於印度獨特的氣侯和地理環境,古印度人富於幻想,愛作詩,他們往往把古代歷史上的大事記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編,並與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混在一起,寫成一本本長詩加以傳頌。天長臼久,致使後人分不消哪是詩哪是史了。印度最為著名的兩人史詩《羅摩衍耶》和《摩訶婆羅多》就是以詩代史的代表作。為此, 世界學術界稱這兩部文學巨著是印度的古代史書。經過學術界多年的考證,《羅摩衍那》產生於印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詩中描寫的人與事都是那時代的人與事。例如,「詩中宣揚的道德教條,已經是封建社會的東西,羅摩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他持以為生的是農業, 而羅波那則代表沒落奴隸主,他以吃內為生,進行游牧活動。從民族矛盾來看,羅摩皮膚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羅波那,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羅剎,實際上是一個婆羅門,他是外來雅利安人的代表。整個一部《羅摩衍耶》歌頌的是新興地卞階級,而通過一夫一妻制, 強調女子的貞節, 表現了作者對王位繼承的純潔性的關心」。《摩訶婆羅多》這部世界—上最長的詩,實際上是把寫古印度王國(相當於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史實,那個時代正是印度次大陸上林立著為數眾多的小王國,大小王國為了稱雄一方,你征我戰。所以,國內外學者都認為, 《摩訶婆羅多》不是一部單純的史詩,它反映了古印度很長一個時期內的社會心活和思想面貌。詩里不但有那個時代的人與事的傳說,還有印度教的教規和法典, 以及古印度哲學思想流派形成的記載;另外,詩中還有治國之道,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風俗等也佔了相當大的篇幅。所以,印度學術界亦稱《摩訶婆羅多》是古印度的—部網路全書。

C. 印度人如何慶祝新年

印度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扎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燃著火的箭,紙扎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著火燒毀,另外在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

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輕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里,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

印度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與否,見面就徒手格鬥。圍觀者叫好助威風,這個年輕人往往成為姑娘追求的對象。

D. 印度人如何供奉伽內什

在印度有象神節來供奉伽內什。信徒們去寺廟膜拜象神伽內什,或請一尊象神放在家中供奉,節日結束時人們抬著象神一路遊行,最後將象神沉入水中,意味著回歸自然,然後節日宣告結束。因印度各地情況不同,象神節的起止日期略有差異,但通常都要持續10多天,今年的象神節普遍從9月11日開始,22日結束。

E. 印度古老祭神習俗將自己孩子進行「活埋」,究竟是何目的

印度古老祭神習俗將自己的孩子進行”活埋“,目的是為了祭祀兩位女神,據說這兩位女神能夠驅除妖魔鬼怪。

麻醉過後,就是活埋的過程了,將孩子們全身都埋進土裡面,這個時候孩子是非常痛苦的,然而那些觀看的人,就像在看錶演一樣,內心毫無波瀾,孩子的父母們居然還會覺得自豪。等祭司宣布結束的時候,就可以把孩子帶回家清洗了。全程受苦的是孩子,而其他人就像在享受一般。這樣殘忍的活動原本是應該被禁止的,然而政府並沒有著手去管這件事,反而還有一些政府的官員們也在其中觀看,說明他們也是贊成這個活動的,實在是讓人疑惑不解。

F. 印度人分為哪四個等級

印度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
1、婆羅門
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2、剎帝利
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3、吠舍
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4、首陀羅
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G. 印度人五個等級

公元前7世紀在吠陀教基礎上形成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司萬能和婆羅門至上;把人分成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和工商業者)和首陀羅(無技術的勞動者)四大種姓,並另有賤民等級。爾後,又由4大種姓演變出許多亞種姓。種姓之間界線森嚴,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 8~9世紀,經商羯羅改革,逐漸形成目前的印度教,為大多數南亞人所信仰。 公元前6~前5世紀,作為反婆羅門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興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 13世紀印度教復興,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擠,但在亞洲其他地區得到廣泛傳播。耆那教目前信徒雖少,但還有相當勢力。早期商人帶來伊斯蘭教。 隨著12世紀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蘭教勢力越來越大,至16世紀占據統治地位。 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種姓制度影響,穆斯林中也有等級之分(有人稱之為「族姓」),分為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但等級界線不及印度教種姓那麼嚴格。
印度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眼裡是一個神秘的國度,他們的摩托可以坐十幾個人,他們的火車可以拉幾千人,他們對性的渴望無與倫比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給他們貼上的標簽。但其實印度人不是黃種人,而且他們也有森嚴的等級制度,這種等級制度比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還要森嚴。

印度人是屬於什麼人種?

首先,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所以說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種人,只有印度南部分布著少量黑種人。

可見,認識人種,既要看外表特徵,更要看內在特徵及原居地。不然我們將會簡單地從外表膚色說印度人是黑種人。
同樣,非洲北部、亞洲西部的阿拉伯人雖然膚色較黑,卻都是白種人。

有10個大民族和幾十個人數較少的民族,印度斯坦族佔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印度有以下人種:尼格利陀人(Negrito),原始澳大利亞人(ProtoAustaloid),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Mediterranean),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種(Mongoloid)尼格利陀人--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

原始澳大利亞人-這種人早於達羅毗荼人進入印度,達羅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在赤道以南,從前有個大國,東到爪哇,西連非洲,這個國家稱為萊茂里亞,是達羅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後來由於地殼發生變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沒。一部分進入印度。

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由中亞向南,越過興都庫什和喀喇昆侖兩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與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戰的游牧民族,進入印度後,同在此居住的達羅毗荼人時常發生激烈爭斗,後來逐漸征服他們。達羅毗荼人大部分被趕往南方,一部則淪為奴隸。
蒙古人種-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亞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時期,從北部和東北部地入南亞次大陸。

印度人也分等級?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同時,各種姓派生出許多副種姓(或稱亞種姓、次種姓),進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種姓世襲,不易更改。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盡管印度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

H. 印度人為什麼要信奉牛呢

在印度,牛是主神濕婆的坐騎,超過80%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每頭牛背上似乎都乘坐著濕婆神,巡視著印度大地,那種神聖的宗教感情確實很難用世俗的眼光來理解。印度雖然早已是政教分離的現代國家,但宗教在政治生活中仍然有著莫大的影響力,以往的一些暴力沖突與宗教紛爭不無關系。聖雄甘地曾說過:「牛是印度千百萬人的母親。古代的聖賢,不論是誰,都來自牛。」而當神牛與世俗生活發生沖突的時候,在根深蒂固的宗教感情和文化氛圍下,很難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據官方統計,新德里流盪的神牛大約有4萬頭。因為憲法禁止屠殺神牛,作為重要的農耕工具,在其年老之後,主人因為世俗的經濟因素往往並不願意為他們贍養天年,而是放之於野,任其自生自滅,這是流浪牛最大的源頭。從這個角度來看,神牛崇拜並沒有超越世俗的價值取向,但由於流浪牛能夠得到市民很好的照顧,同時不會受到傷害,因此也可以說是農民轉嫁經濟負擔的一種傳統方式,並不會導致良心遭譴。當然,也有一些家養奶牛被放到街頭,只是在擠奶的時候才領回家創造經濟價值,利用神牛崇拜佔便宜的小人也為數不少。兩大因素的驅使下,造成了印度大都市這種獨特的景觀。印度牛口約有2億頭,佔世界總量的1/4,只要有極少數人採取前述兩種方式,流浪牛的數量便會不斷增長。所以,德里高等法院的這個措施只能是權宜之計。實際上,正如一位市政官員指出的那樣,從2003年9月到2005年3月,他們共捕獲3萬頭流浪牛,但最終這些牛又重新走上了街頭。

「保護牛是印度教送給全世界的禮物,只要印度教徒保護牛,印度教就將永遠流傳下去。」但究竟誰應該承擔起保護神牛的責任,如果把這個責任全民化,那麼,極少數人就存在著鑽空子的機會,在這方面,世俗的經濟規則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據說,在此次活動中捕獲的流浪牛,政府將進行拍賣,以拍賣所得資金來支付賞金。這些牛將被烙上特別的印記,如果再一次流落街頭,牛主將被課以高額罰款。這也許是一種解決方式,用法律來保障宗教的神性,將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落實到個人。無論如何,讓神牛流落街頭的人不僅對宗教不恭,而且對法律不敬,那種佔便宜的人應該得到應有的懲罰。不過,為一頭牛頤養天年所耗費的人力和財力,對於城市化進程中的貧苦農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負擔,國家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會比獎勵捉牛者更像是治本的策略。神牛崇拜是一種美好的宗教感情,也是傳統農耕社會的優良文化傳統,「一個民族的偉大與道義進步,可以從對待動物態度上體現出來。保護牛,意味著保護那些無助的脆弱的生命。」印度去年的大選中執政黨「意外」失利,很多分析家認為執政黨是經濟改革中既得利益者的代表,而大選中獲勝的國大黨則組織了世俗聯盟,強調平衡與和睦,代表更大階層的利益。「印度經濟改革之父」曼莫漢·辛格擔任總理,推行「人性化」的改革方針,那麼,面對著要麼改變宗教信仰,要麼改變世俗生活的兩難處境,尊重傳統和文化,用法律和經濟杠桿來規范世俗生活,也許便是人性化的一種體現。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如何祭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賓士車要多少錢 瀏覽:32
中國最美的海花島在哪裡 瀏覽:928
印尼indosat怎麼查話費 瀏覽:98
越南語柴油怎麼說 瀏覽:522
英國投資總額多少錢 瀏覽:854
印度女人怎麼燉魚 瀏覽:248
越南的小說平台有哪些 瀏覽:51
印度產的牛肉是什麼 瀏覽:819
伊朗為什麼高核武器 瀏覽:536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接種新冠疫苗 瀏覽:222
英國的雞怎麼畫 瀏覽:506
遨遊中國中如何休息 瀏覽:800
英國留學公章怎麼寫 瀏覽:381
為什麼印度電影比較好 瀏覽:241
印度大選花費多少 瀏覽:24
印尼雅加達亞運會為什麼舉重 瀏覽:782
印度銀行有多少家 瀏覽:734
義大利現代輕奢傢具有些什麼品牌 瀏覽:278
為什麼印度人咬腳 瀏覽:854
中國西電歷史最高股價是多少 瀏覽: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