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怎麼改變微軟

印度人怎麼改變微軟

發布時間:2022-07-27 21:10:09

㈠ 在印度人的帶領下,微軟可能市值也要突破萬億大關

文/楊劍勇

導讀:

微軟在印度人納德拉的帶領下,帝國正在崛起,富得流油,儲備的現金高達902.5億美元,市值也在不斷飆升,作為操作系統霸主,推出適用於各種智能設備的Win10操作系統,寄望於Win10無處不在,藉此連接人與各種設備、服務與場景,並藉助「雲+AI」的結合,發展成一個由智能雲和智能終端組成的新世界。


微軟和英特爾昔日靠「Wintel」在PC時代呼風喚雨,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兩個昔日霸主均錯失了這個時代,至此,成就了谷歌和Facebook等互聯網公司的崛起,在晶元領域,由於英特爾在移動晶元的戰略失利,使的ARM成為移動晶元新霸主。

值得慶幸地是微軟在印度裔納德拉接棒微軟CEO一職後,作為微軟第三任CEO不負眾望,不僅改變了微軟,如今也富得流油,儲備的現金高達902.5億美元,市值更是高達5355億美元,不斷飆升,僅次於蘋果和谷歌,是當今全球市值第三的企業,帝國正在一步一步崛起,也預示著微軟正走上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尤其信息科技向物聯網邁進之際,在全球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納德拉也曾表示:「很快物聯網將使用戶周圍的所有對象成為「智能」對象,「計算將無所不在」,微軟在努力提高物聯網的易用性。」另外,未來幾年內,物聯網設備連接數量將會達百億千億規模。

但物聯網面臨平台碎片化、多樣化的屬性,作為操作系統霸主的微軟,推出適用於各種智能設備的Win10操作系統,嵌入到各種設備當中,寄望於Win10無處不在,藉此連接人與各種設備、服務與場景。

早前不僅推出Windows10 物聯網核心版,也在為Win 10開發一個叫「HomeHub」的功能,可以讓PC和智能家居產品進行交互和控制,從而使得變成智能家居控制中心,並推出一款搭載微軟自家語音助手的智能音箱,通過這款音箱,以及智能語音助手Cortana執行各種任務,以語音為入口爭奪智能家居。

顯然,物聯網已經成為科技熱潮,在楊劍勇看來,各方亦對物聯網充滿了各種期待,以及隨著科技巨頭對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推進下,各種產品和服務都將嵌入AI技術,可以說一個人工智慧無處不在的萬物互聯時代即將到來,在錯失移動互聯後,微軟在以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為基礎,在一個以數據驅動的物聯網時代,微軟在所有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中使用AI技術,使的這個時代下「雲」無處不在和無處不在的人工智慧。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在Build2017年大會上表示,依託於強大的計算能力、演算法和大量的數據,以微軟的雲平台和辦公軟體方面的積累,為開發者提供了AI所需的強大的計算能力、演算法和大量的數據等條件。

物聯網時代的到來,賦予萬物互聯、萬物感知,將重塑著我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微軟在納德拉帶領下積極轉型中,在奉行』移動先行、雲先行』的戰略,正如納德拉所說,從一個移動優先、雲計算的世界,發展成一個由智能雲和智能終端組成的新世界。尤其在納德拉帶領下,微軟市值也將有機會破萬億美元,盡管當前微軟市值低於蘋果和谷歌。

本文作者楊劍勇,長期關注物聯網、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產業。

㈡ 印度人怎麼這么厲害,當上了微軟第一把手

是的,印度的IT產業還是很厲害的,谷歌的CEO也是印度人,印度電影也很不錯

㈢ 微軟新ceo引發思考:為什麼印裔的成就高於華裔

在美國的矽谷,最大的兩個族群就是華裔跟印度裔。很多人都發現,華裔沒什麼人能當上矽谷大公司的高管。印象中,除了楊致遠、王安、李開復,基本就沒什麼華裔的名字了。於是,有些網友就認為,華裔當不上高管,當不上微軟的CEO,原因在於英語不行,無法跟美國人進行良好的溝通。這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是,華裔當不上微軟CEO,還有另外的原因。

原因之一:中國的高考不像美國的大學錄取。中國的高考完全是百分之百用成績決定一個人讀怎樣的學校和專業。因此,智商高的人會有機會讀很高技術含量的專業,也可能讀得很好。但是,美國的大學錄取是綜合評估一個申請人的,成績只是一部分。他們要看這個學生是否有領導才能,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否關心社會,是否有強壯的體魄,是否對某樣東西有長期的愛好......這樣,美國的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充當社會的未來領導者方面,就比中國大學生要強很多,起碼不會出現像中國的學生那樣:高考很高分,進入了一個要高分才能進的專業,其實根本就對這個專業沒有興趣,只不過是名字好聽而已。對自己的專業都不感興趣,最多隻能當一個純熟的工匠,想有什麼獨創,想有什麼創造性,就很難了,更不要說在這個領域當一個領導者和帶頭人。中國高考成績差的學生,未必就是領導才能差,更不等於創新能力差,因此,比那些高分考上「好聽」專業,卻並不對那些專業感興趣的人而言,更顯得要成功一點。

原因之二:當年那些考上「好聽」專業的同學,畢業後基本都有一份「好聽」的工作,比較穩定,尤其是技術工作,都基本有機會學有所用。反觀那些高考成績差的同學,專業不好,學校沒有名氣,假如不發奮求變,絕對就沒有什麼前途了。假如不想到學校當政治老師當一輩子,就只能去考公務員。在改革開放之初,誰願意放著大學不讀,去考海關,考銀行,考檢察院公務員的職位的?但是,幾十年後,當年這些考上海關,考上銀行,考上檢察院的人,現在都當上什麼官,收入如何,又有誰能預料得到?

因此,我們很容易能理解:為什麼矽谷的大公司沒什麼華裔?我們可以說是因為華裔移民的英語沒有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印度人好;嘴巴說不過他們。或者華裔很難融入美國的社會,跟其他人的關系不如印度人跟其他人的關系融洽;也可以說華人之間都喜歡當老大,沒有人願意團結起來互相支持,或者擁戴一個人當老大,自己甘當小弟......等等。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華裔的技術領域都做得比較安穩,沒有什麼想要求變的理由。很多從事專業的華裔根本就不想當領導。既然自己根本就沒有當領導的慾望,大公司的CEO又怎麼會給你當呢?

㈣ win10是印度人開發的嗎

win10不是印度人開發的。

MicrosoftWindows操作系統是美國微軟公司研發的一套操作系統,它問世於1985年,起初僅僅是Microsoft-DOS模擬環境,後續的系統版本由於微軟不斷的更新升級,不但易用,也當前應用最廣泛的操作系統。

Windows 10操作系統在易用性和安全性方面有了極大的提升,除了針對雲服務、智能移動設備、自然人機交互等新技術進行融合外,還對固態硬碟,生物識別,高解析度屏幕等硬體進行了優化完善與支持。

(4)印度人怎麼改變微軟擴展閱讀


微軟在Windows 10中對Modern界面進行了改進,使其與傳統桌面交互使用更加自然舒暢,對於改進的Modern界面,可以稱其為Modern2.0界面。

傳統桌面,在Windows 10操作系統中,傳統界面環境和之前Windows版本相比變化不是很大,自Windows 8系統移除的開始菜單也回歸桌面任務欄。

Windows 10操作系統的傳統桌面環境更加簡潔、現代。所以用戶考到的是一個純色調的傳統桌面環境,雖然少了以往毛玻璃的華麗、但是簡潔的環境也不失為另一種優秀的視覺體驗。

㈤ 為什麼矽谷大佬大部分都是印度人

為什麼矽谷大佬大部分都是印度人,卻鮮有中國人身影?現在,印度人已經打開了從中層通向頂層的晉升通道,谷歌和微軟兩大帝國的印度裔CEO,已經再清楚不過地向整個科技世界顯示:印度裔。

自從谷歌起,矽谷大公司的一項默認傳統就是免費開放公司自助食堂。隨著矽谷移民越趨多元化,這些大公司的食堂也開始向雇員提供全世界各國菜式。但近幾年,矽穀食堂里的咖喱味一陣重過一陣。矽谷員工經常開玩笑稱,甚至可以根據每家公司食堂里的咖喱味,來判斷這家公司的印度人比例。

照此推理,現在矽谷咖喱味最重的食堂大概就是谷歌了。隨著咖喱味一路飄香的,還有印度人在矽谷權力之路上越走越遠。現在,印度人已經打開了從中層通向頂層的晉升通道,谷歌和微軟兩大帝國的印度裔CEO,已經再清楚不過地向整個科技世界顯示:印度裔工程師在矽谷沒有上限。谷歌新任印度裔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

數不清的矽谷印度裔高官
矽谷的印度高管已經有點數不過來了。其中就有紅透半邊天的谷歌新任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以及微軟歷史上第三任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僅僅這兩家公司,印度裔高管就已經掌管了8000億美元的市值。不同於一些族裔高管都是移民二代,這一波登上矽谷權力頂端的印度裔高管,都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大多數都是在印度完成了大學本科教育後來美的。

比如,皮查伊出生於印度第四大城市欽奈的一個普通家庭,住在一個兩房公寓里,他的父母連個電視機都買不起。納德拉則在1967年出生於印度的海得拉巴,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大學獲得了電子和通信的工程學士學位,隨後前往美國留學,在威斯康辛大學攻讀計算器碩士。

當皮查伊在1993年,也就是互聯網革命的前夜來到矽谷時,他父母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才幫他墊付了去美國的路費。皮查伊回憶說,當他第一次到史丹福,發現這里連一個雙肩包都要賣60美元時徹底震驚了。但皮查伊也發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接觸到了幾乎是沒有窮盡的互聯網世界。

今年 43歲的皮查伊,在谷歌公司內部升遷極快。正是他發明了google chrome,在擔任新CEO前,掌管安卓業務已經有兩年了。皮查伊從當年那間印度破公寓里動身,用了20年,到現在執掌矽谷最重要的谷歌帝國命脈,這樣的跳躍哪怕是發生在「美國夢」的語境下,都令人動容。

矽谷流傳的一個說法是,皮查伊曾經一度想跳槽去推特(Twitter),但谷歌為了留住他開出了一張5000萬美元的獎金,並最終給他讓出了那個獨一無二的位置。除了皮查伊和納德拉外,矽谷的傳奇式印度高管比比皆是。

最早可溯源到1980年就來到美國的沙比爾·巴蒂亞(Sabeer Bhatia)。巴蒂亞是hotmail的發明者,1968年出生於印度昌迪加爾,後來在加州理工念書。

還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軟體公司之一Adobe的首席執行官山塔努·納拉延(Shantanu Narayen),在印度奧斯馬尼亞大學念完本科,來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讀了計算器碩士。

演示文檔共享平台「Slide Share」聯合創始人兼CEO 拉什米·薩哈(Rashmi Sinha),出生於印度阿拉哈巴德,後在伯克利大學深造。太陽微系統公司,就是那個發明了Java語言的公司,其聯合創始人維諾德·科斯拉(Vinod Khosla)也是在印度出生,於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受教育。

思科首席技術官帕德馬錫·沃里奧(Padmasree Warrior),此前還擔任過摩托羅拉的首席技術官,同樣來自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後在康奈爾大學學習。

谷歌除了皮查伊,還有一位印度裔高管:企業業務總裁艾米特·辛格(Amit Singh),是他在2001年重塑了谷歌搜索引擎的核心演算法。辛格在印度北方邦出生長大,也是在印度理工學院的羅克分校讀書,後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德盧斯大學念計算器科學研究生。

鮮有中國工程師高管
印度高管的成長路徑,其實與中國工程師一模一樣的。活躍在矽谷的大量中國工程師,同樣也是在中國清華、北大等頂級學府念完本科,然後申請來美國攻讀工程類的博士,最後前往矽谷求職。

同屬亞裔的印度和中國工程師,在美國其它族裔眼中的印象都高度一致:成績優秀、技術拔尖,但不擅長體育,總體比較內向,喜歡和自己人扎堆。

但中國工程師能在矽谷真正出頭的少之又少,像網路最近高薪挖角的吳恩達可能是一例。1976年出身的吳恩達是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領域國際上最權威的學者之一,名震矽谷。即使是吳恩達,也是出生在倫敦、於香港和新加坡接受教育的華裔,並非像很多印度高管那樣成年後才移民來美。除吳恩達之外,就很難數得出幾個中國工程師高管的名字。

矽谷一個傳統族裔權力結構是:大量擔任技術研發任務的中國工程師,往上是一群印度中層,再往上則是美國本地白人高管。

現在,印度人已經用實際行動打破了「天花板瓶頸」。但中國工程師依然停留在「勤奮、靠譜、技術能力強」的研發人員層面,鮮有向管理層的突破。

中國工程師私下對印度同事最大的抱怨,就是認為印度人「互相偏袒」。最被詬病的幾大罪狀,就是在公司入職時,印度面試官赤裸裸地偏袒印度候選人,甚至不惜放水;在工作中,印度同事又拉幫結派,喜歡口頭上表功和討好上司,個個都愛鑽研晉升之道。

古老的印度學徒傳統
這些「聲討」當然有中國工程師受壓抑的情緒化,但在管理學中,這種「印度式管理」倒也確有出處。瑞士聖加侖大學在2004年搞了一項對印度式管理風格的研究,結論稱印度高管傾向於參與式管理,喜歡和下屬建立非常深遠的關系。「這種管理藝術可能來自於印度的學徒傳統,在上下級之間會建立情感紐帶」,這篇研究稱。

新罕不什爾南方大學一項研究也比較了跨國企業中,印度經理和美國經理的差別,稱「印度高管的風格是,上級會非常真誠地替下屬考慮,兩者之間往往會建立極強的忠誠感,甚至超越了薪水回報」。

這種發源於印度手工藝行業的古老傳統,在推動印度裔工程師融入矽谷時顯得馬力十足。早在沙比爾·巴蒂亞時代,印度工程師和企業家就開始在矽谷拓寬勢力范圍,靠一代代的積累建立印度企業家在美國的超強人際網路。

三十多年前,第一代成功的矽谷印度創業家,就已經意識到外來移民在美國發展的難處和障礙,開始毫無保留地幫助前來追隨的印度老鄉。經過幾代印度企業家們的努力,他們實際上已經在矽谷創造出了一個良性發展的印度圈生態,包括引薦人脈、設立天使投資,專門幫助初來乍到的印度創業者。「這是靠第一代印度移民非常有意識的努力才爭取得來的地位」,《印度經濟時報》上的一篇文章中說道。

前幾代印度移民另一個突破性成就是,打破了美國人對印度人的刻板印象,認為印度人只能成為優秀的工程師,而不是傑出的管理者。上述文章指出,「當第一代矽谷的印度移民成功打碎職業上的玻璃天花板後,他們還決定要從此互相扶持著前進。他們意識到後來者將面臨同樣的困境,要想突圍,只有抱團。由前人來為後來者打破更多障礙,提供更多經驗,開啟機遇之門」。

所以,中國工程師最看不慣的「給自己人放水、互相抱團」,雖然可能有意氣之嫌,但確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印度高管的做事風格。就是通過這種赤裸裸的互相提攜的傳統,上一代印度人為今天的皮查伊和納德拉開辟了道路,向美國人證明了印度人可以擔當大任。

對於中國工程師,除了缺乏這種強力抱團的傳統外,最望塵莫及的還有印度人英語的母語優勢。在吐槽完印度同事「愛拍馬屁」後,許多中國工程師也都會哀怨地再自嘆一句:「中國工程師就算想拍句馬屁也都說不太溜。」
錄取率不到2%的印度理工學院

僅僅靠提攜,可能能進入大公司混碗飯吃,但要成為「技術至上」的科技公司高管,還是要靠超強實力。皮查伊能當上谷歌CEO,首先還是因為他發明了chrome。

事實上,許多傑出的印度工程師確實是僅憑個人實力,就能讓整個互聯網世界心服口服。根據2014年的數據,目前矽谷大概有15%的創業公司都是由印度裔創辦。

在美國,印度人實際上已經成為由移民創辦的科技創業公司中的最大族裔,超過了英國、中國和日本三個族裔加起來的人數。

從 1999~2012年,雖然印度雇員只佔矽谷整體雇員人數的6%,但印度人在矽谷創建的公司佔全矽谷的比例從7%飆升到了15.5%。創業公司是最能代表創新精神和技術實力的一個指標之一,這些優秀的印度裔工程師,其中大概有一半都來自於同一所印度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

這是皮查伊和許多其它印度高管的母校,被譽為全世界最難進的大學,錄取率不到2%,比哈佛大學錄取率還低的多。或許把美國的哈佛、麻省理工、普利斯頓大學加在一起,大概就是印度理工學院在印度的地位。

據調查顯示,在美國高科技企業的集中地矽谷,約2000個新生企業中,約有四成是由印度人開辦的,而其中一半是印度理工學院培育出來的人才。

從上個世紀70年代科技產業騰飛的黃金時期起,每年印度理工學院70%的畢業生會選擇出國,且大部分都落腳美國。過去50年,印度理工學院總共誕生了17萬畢業生,留在美國的就超過3.5萬人。

㈥ MBA關註:印度人為什麼能在世界頂級職場完敗中國

近10年中,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進入全球頂尖企業擔任高管;世界500強中,外籍CEO有75位,印度裔就佔10個席位。

「印度效應」為什麼而產生?印度裔CEO的管理能力為何如此超群?這甚至已經成為美國一些商學院研究的課題之一。

登頂世界級企業

2017年9月,世界制葯巨頭諾華公司宣布:諾華全球首席執行官江慕忠於2018年退休,Vas Narasimhan繼任成為新一任首席執行官。

這位新履職的CEO年僅42歲,是個印度人。他有著十分光鮮的履歷:早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後進入哈佛醫學院以及哈佛肯尼迪政治學院,分別獲得醫學博士和公共政策碩士學位。Vas Narasimhan的第一份工作在麥肯錫,2005年加入諾華公司。升任CEO前,他擔任諾華全球葯品開發負責人兼首席醫學官。

後來,他親自主導的必應搜索引擎,以及基於雲計算推出的Office 365,均戰績顯赫。尤其雲計算業務,更是成為微軟增長最快的產品,給集團貢獻了巨大利潤。

2014年2月,鮑爾默退位,納德拉順利接棒,成為微軟第三任CEO。

彼時,納德拉麵臨的是「救火」:微軟原本打算靠收購來的諾基亞移動業務,擴充自己的設備部門,卻在蘋果、谷歌面前敗下陣來;而一直以來,鮑爾默樹立的銷售導向作風已將微軟帶偏了軌道。

納德拉上任後,表以極大決心:我將不遺餘力地清除創新障礙,讓公司重新回到先前的軌道上。重要的是,微軟「必須回歸矽谷創業公司的工程師文化,以開發者為導向,主力推動利潤豐厚的雲計算業務」。

上任4年來,他對微軟的戰略思路進行了大幅調整:過去按件計費銷售的軟體變成基於雲的免費服務;讓Azure、企業產品和服務成為公司新的「現金牛」;同時開發和收購一些較好的移動應用,如Outlook、Office 365、Sunrise等。此外,他還開放了很多產品和技術,如.NET開源、Xamarin開源、Visual Studio,以支持iOS和Android開發。

近日微軟Build 2018的開幕演講上,納德拉表示:「智能雲與智能邊緣計算近在咫尺,這是巨大機遇,同時也倍感使命的艱巨。」而大會前夕,他還公布了一項顛覆微軟歷史的決定:Windows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事業部存在。

一代IT巨頭終於甩掉了「歷史包袱」,納德拉成了「刷新」微軟歷史的人。

「印度管理」效應

納德拉在極力用自己的方式讓微軟轉變,但在其所著新書《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中,他稱自己只是在幫助微軟「進化」。

這個進化,就是重塑企業文化。

納德拉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讓高級管理團隊每個人之間都要深入了解。甚至讓每個管理團隊成員分享自己的愛好與人生哲學。「只有當個人都將自己的熱情與組織目標結合在一起時,企業才能進入最佳狀態。」

「納德拉身上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將大家團結起來,激勵人們去做他們從未想像過的事情。」同事對他的這個評價,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個人領導魅力,另一方面也佐證了印度人比較團結的特點。

納德拉的變革在微軟形成了與蓋茨、鮑爾默時代完全不同的文化:曾經競爭至上的文化,一度使微軟在業界頻遭詬病;而納德拉式的溫和領導,正讓這家公司變得「柔性」。

自幼出身多劫但性情溫和的納德拉,懂得一個對付「暴君」(老闆)的辦法:「他們對你大吼大叫,說你是瘋子,指責你試圖毀掉整個公司。但你不要被這種戲劇性場面嚇倒,只要一次次拿著數據去找他們,證明你的觀點。」

這是印度人與生俱來的思維習慣——用思辨的方式解決問題。

資料顯示:很多印度人自小就長於辯論,比如百事可樂女CEO因德拉·努伊,在學生時代就是辯論高手,這使他們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會成為爭執的靶子。

在信仰眾多、文化沖突較大的印度,這是一種絕好的人際關系處理方式。

北京大學國發院BiMBA聯席院長楊壯研究發現,印度人的思辨能力,使得他們的思維方式也和西方有同樣的脈絡。「他們在真正做事的過程中,反映出自己不僅僅是問題的解決者,更重要的是能夠發揮自己的長項。」

富於思辨力,使得印度人在職場上更注重積極溝通。

一個有趣的說法是:中國的CEO要求開會,一到辦公室就綳著臉講話;而印度籍CEO一到會議室,開場白則是「嗨,我來了……」

納德拉說,在開會的時候,不只是讓自己聽,還要盡可能地讓其他人表達自己的看法。傾聽之後,作為領導者,他才能更好地「理解」。

開會的細節反映出:中國的領導者趨向嚴謹,而印度的領導者更注重溝通的效果。

反觀被傳統教育灌輸的國人,盡管聰明、勤奮、服從、執行力一直代表著東方文化的優秀品格,但是這些,在形成領導者的素養上卻差強人意。

不論是差異還是差距,在全球國家實力的角逐中,印度一直把中國作為競爭對象,試圖實現超越。

30年前,中印兩國經濟規模不相上下,而30年後,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印度的追趕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但是與「印度管理」的差距,卻應令中國人細思極恐,奮起直追!

㈦ 為什麼微軟的高層都是印度人占據

首先這是印度整個國家拿來發展的重點行業,印度是緊抱美國大腿的
美國金融、IT非常發達,作為一條哈巴狗,當然得跟主人學
所以印度也玩金融和IT,但是金融他玩不起來,因為環境太差,至於IT只要有人才就行。
然而印度培養出來的IT人才,全都跑美國去了,等於給美國打工(笑死)
然而這些都沒什麼卵用
印度自己國內,沒有知名的企業,一個知名的跨國企業都沒有,重工業不行,輕工業也不行,國家命脈在人家手裡
拿得出手的IT,整天就吹自己IT多強多強,一看,全都是高管,但並不是老闆
然後你再看中國,今天收購了哪家公司,明天就是買了哪家公司的股份
對比很明顯,中國公司都是目標當老闆
印度人目標是被人管
骨子裡有種奴性,再看他們印度到現在還存在的種姓制度,嗯,似乎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釋

㈧ 印度的教育那麼爛,為什麼印度裔ceo可以統治矽谷

印度人正在悄悄地佔領矽谷。印度精英正在湧入矽谷的管理、技術、計算機和其他領域。在美國500強公司中,許多跨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都變成了印度人。例如,進入谷歌的盛大披薩。掌管微軟的薩特雅·南德拉;領導百事可樂的因陀羅·克里希納莫斯;安卓系統的負責人桑德魯。一方面臟亂不堪,另一方面又充滿了精英。印度教育發生了什麼?印度糟糕的教育狀況差距是一個非常極端的國家。他們不像世界上其他國家那樣按財富排名,而是按姓氏排名。印度人分為四個種姓,賤民沒有姓。

激烈的競爭真讓人頭疼。這次考試與高考相當,程度更高。印度有句諺語:一等學生去印度理工學院,二等學生去麻省理工學院。基礎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尊重學生個性、注重素質的印度精英和注重能力的應試教育。他們的精英教育模式的確有其優點。也正是因為如此,印度出來的人才幾乎是世界頂尖的,所以他們會去往世界科技的頂端矽谷。

㈨ 印度人遲早毀了矽谷微軟讓印度給坑了印度人會不會搞垮

印度人和中國人的性格正相反。
中國人是有十說一,話不說絕,但做會做絕。
印度人是有一說十,狠話撂下一堆,但都是空話。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怎麼改變微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的改革開放改什麼 瀏覽:596
越南護照需要什麼證明 瀏覽:914
印尼金鍬都有什麼顏色 瀏覽:296
越南賓士車要多少錢 瀏覽:32
中國最美的海花島在哪裡 瀏覽:928
印尼indosat怎麼查話費 瀏覽:98
越南語柴油怎麼說 瀏覽:522
英國投資總額多少錢 瀏覽:854
印度女人怎麼燉魚 瀏覽:248
越南的小說平台有哪些 瀏覽:51
印度產的牛肉是什麼 瀏覽:819
伊朗為什麼高核武器 瀏覽:536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接種新冠疫苗 瀏覽:222
英國的雞怎麼畫 瀏覽:506
遨遊中國中如何休息 瀏覽:800
英國留學公章怎麼寫 瀏覽:381
為什麼印度電影比較好 瀏覽:241
印度大選花費多少 瀏覽:24
印尼雅加達亞運會為什麼舉重 瀏覽:782
印度銀行有多少家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