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河上下游徑流量差異及原因 印度河的歷史有哪些
1、上游徑流量大,下游小。上游降水多 北部冰川(雪)融水補給河流,支流多,匯水量大;下游氣候乾旱,下滲和蒸發嚴重,人類活動取水 導致下游支流少,水量少。
2、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河流總長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
B. 印度河下游水系特徵及原因
印度河下游的支流較多,分布不對稱。
原因是印度河下游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豐富,形成較多支流。
C. 印度河有沒有流經印度
印度河的最終源頭位於西藏;它從Sengge河跟Gar河的匯合開始。然後向西北流過喀喇昆侖山脈以南的喀什米爾,再漸漸彎向南面,從白沙瓦(Peshawar)與拉爾瓦品第(Rawalpindi)之間的山中流出來。在這處的印度河有一座大型堤壩(塔貝拉水壩),形成塔貝拉水庫(Tarbela)。它餘下往海洋的路徑都是在旁遮普(Punjab)及信德(Sind)的平原上,這時水流變慢,河道亦變得縱橫交錯。它然後流經海德拉巴(Hyderabad),最終在卡拉奇(Karachi)東南的一個大三角洲流出海。
印度河的老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岡底斯山西麓。它向西北穿過克什米爾的深山峽谷,再轉向南行,就進入巴基斯坦的東北邊境了。入境後切穿鹽嶺,又進入了號稱「五河之地」的旁遮普平原。因為它在這里接納了5條支流,水量大大增加。再向南,流過沖積平原和三角洲,最後進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全長3 180千米,是南亞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96萬平方千米。它的幹流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內,只有上游一部分幹流和一些支流在印度境內。
既然印度河的大部干支流都在巴基斯坦,為什麼河名卻叫作「印度河」呢?這有歷史原因 。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是南亞次大陸上的統一國家,後來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獨立時,「印、巴分治」,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河水歸兩國共同使用 。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印度河流域氣候炎熱乾燥,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東南部還有大片沙漠。印度河每年有兩次漲水,它的中下游平原灌渠縱橫,人煙稠密,盛產小麥、棉花和稻米,是巴基斯坦的「糧倉」。
古老的印度河不僅是古代文明的搖籃,而且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
D. 印度河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印度河在地貌上屬先成河,主要支流有薩特累季河、奇納布河、傑盧姆河、喀布爾河等。其河流來源主要依靠融雪水和季風雨的補給。
E. 印度河的幹流流經南亞那個國家
印度河很小的,支流幾乎沒有,因為流經沙漠,目前看來,除了中國以外,只有巴基斯坦了,當然,克什米爾也是流進的地區,不過它屬於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
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巴基斯坦
F. 印度地理河流的水系特徵
:印度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為源。其流量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期迥然有異∶冬季(12∼2月)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水位上升,雨季(7∼9月)洪水出現,偶有蹂躪性暴洪。印度河及其支流所有的水都是在其流域上游山區獲得的。所以,它們在流出山麓時流量最大,在平原上幾乎沒有地表水流匯入,倒是由於蒸發和滲漏而大量失水。另一方面,在雨季之後時期,滲漏也可增加一些水。在印度河主流中,水位從12月中旬至2月中旬最低。此後河水開始上漲,最初緩慢,而在3月底較為迅速。高水位通常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後河水急遽下降,直至10月初,水位開始較為平緩地減退。印度河年水量約1,440億立方碼 ——略多於印度河水系總水量的一半。傑赫勒姆河與傑納布河合計水量約為1/4; 拉維河、貝阿斯河與蘇特萊傑河合計水量構成水系總水量的其餘部分。
2:特點:夏季為汛期,冬季為枯水期
原因:印度河流域為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多雨,冬季乾燥
補充一點:自己理解理解細分的原因。
印度河流域屬於亞熱帶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但由於東北部高山山脈的影響,使氣候通常介於乾燥與半乾燥、熱帶與亞熱帶之間。一年分為四季:12-翌年3月為東北季風季,氣溫低、降水少、濕度小;7-9月為西南季風季,降水多.雷暴多,濕度大,是全年的降雨季節;4-6月是東北季風向西南季風轉變的過渡期,又稱熱季,空氣乾燥、溫度高;10-11月是西南季風後退季,也就是西南季風向東北季風的過渡季節,降雨少,晝夜溫差大,但季節比較涼爽。流域內最高氣溫在46C左右,最低氣溫在零下15C左右。平均年降水量約300mm。地圖
從河源至河口,印度河地區年降雨量在125~500公釐(5~20寸)之間。除了巴基斯坦山區部分外,印度河流域均在次大陸最乾燥的地區。西風冬季掃過上印度河流域,帶來102~204公釐(4~8寸)的降雨量--這對於小麥和大麥的生長極為重要。流域山區降水形式主要是雪。印度河水的一大部分是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什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融雪及融化的冰川提供的。季風雨(7~9月)提供其餘水量。
G. 印度河為什麼不在印度境內
印度河的最終源頭位於西藏;它從Sengge河跟Gar河的匯合開始。然後向西北流過喀喇昆侖山脈以南的喀什米爾,再漸漸彎向南面,從白沙瓦(Peshawar)與拉爾瓦品第(Rawalpindi)之間的山中流出來。在這處的印度河有一座大型堤壩(塔貝拉水壩),形成塔貝拉水庫(Tarbela)。它餘下往海洋的路徑都是在旁遮普(Punjab)及信德(Sind)的平原上,這時水流變慢,河道亦變得縱橫交錯。它然後流經海德拉巴(Hyderabad),最終在卡拉奇(Karachi)東南的一個大三角洲流出海。
印度河的老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岡底斯山西麓。它向西北穿過克什米爾的深山峽谷,再轉向南行,就進入巴基斯坦的東北邊境了。入境後切穿鹽嶺,又進入了號稱「五河之地」的旁遮普平原。因為它在這里接納了5條支流,水量大大增加。再向南,流過沖積平原和三角洲,最後進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全長3 180千米,是南亞最長的河流,流域面積96萬平方千米。它的幹流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內,只有上游一部分幹流和一些支流在印度境內。
既然印度河的大部干支流都在巴基斯坦
重點....
為什麼河名卻叫作「印度河」呢?這有歷史原因 。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是南亞次大陸上的統一國家,後來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獨立時,「印、巴分治」,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 ,河水歸兩國共同使用 。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印度河流域氣候炎熱乾燥,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東南部還有大片沙漠。印度河每年有兩次漲水,它的中下游平原灌渠縱橫,人煙稠密,盛產小麥、棉花和稻米,是巴基斯坦的「糧倉」。
古老的印度河不僅是古代文明的搖籃,而且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
H. 印度河下游水量小的原因
下游流經氣候乾旱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氣候乾旱,蒸發量大,又無支流匯入。
I. 印度河的主要支流
印度河有許多支流,河源:獅泉河(藏語為森格藏布河,西藏境內)奇普恰普河(希歐克河,源於新疆)吉魯木河罕薩河(HunzaRiver)索安河(SoanRiver)哈羅河(HaroRiver)錫蘭河(SiranRiver)傑納布河(Chenabriver)傑赫勒姆河(JhelumRiver)拉維河(RaviRiver)薩特萊傑河(SutlejRiver,流經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源流:象泉河/藏語為朗欽藏布河,中國境內比亞斯河(BeasRiver,印度境內)喀布爾河(KabulRiver,源於阿富汗境內)勞加爾河潘吉舍爾河科哈特托伊河(KohatToiRiver,源於阿富汗境內)特里托伊河(TritoriRiver,源於阿富汗境內)古勒姆河(GurramRiver,源於阿富汗境內)古馬勒河(GumalRiver,河源出自巴基斯坦西北邊境地區,支流源自阿富汗境內)伯勞河(BarauRiver)吉爾吉特河(GilgitRiver,克什米爾境內)馬斯土季河伊什科曼河雅辛河吉薩爾河(GhizarRiver)傑赫勒姆河(JhelumRiver)傑納布河(ChenabRiver)庫納爾河(KunarRiver)佐布河(ZhobRiver) 共有8條:分布在波特瓦(Potwar)高原上有3條,即索安(Soan)河、哈羅(Haro)河和錫蘭(Siran)河,流量都比較小;分布在旁遮普平原上的支流有5條,即傑赫勒姆(Jhelum)河、傑納布(Chenab)河、拉維(Ravi)河、薩特萊傑(Sutlej)河和比阿斯(Beas)河。其中傑赫勒姆河和拉維河是傑納布河的支流,比阿斯河是薩特萊傑河上游的支流。
(1)傑赫勒姆河全長692公里,流域面積6.35萬平方公里,從木扎法臘巴德(Muazffarabad)至傑赫勒姆鎮,基本上在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的邊境上穿流。傑赫勒姆河在庫沙布(Khushab)以上河道較窄,寬約3公里,庫沙布以下急轉向南,河床展寬達19公里左右,沙希瓦爾(Sahiwal)以下更寬達24公里,兩岸之間有很多彎曲的古河道。
(2)傑納布河全長1030公里,流域面積13.61萬平方公里(包括傑赫勒姆河),源於印度喜馬偕爾邦北部蓋朗以東40公里處,河流先向南流,然後轉向西北,流經克什米爾地區,在阿克努爾(Akhnur)附近進入巴基斯坦。傑納布河道擺動不定,除奇尼約特(Chiniot)以上一段外,河床一般寬約6.5公里。
(3)拉維河全長660公里,流域面積1.16萬平方公里,發源於印度喜馬偕爾邦中部,從伯索利以南的馬多普爾(Madhapur)附近流人巴基斯坦。河床寬度不超過3km,但河道彎曲。
(4)薩特萊傑河全長1448公里,流域面積8.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比阿斯河),發源於中國西藏朗欽藏布河,流經印度,在費羅茲普爾(Ferozepore)以北進入巴基斯坦。河床寬闊,從魯帕爾(Rupar)到巴哈瓦爾布爾(Ba-hawalpur)以上32公里處,河床寬約6-12公里,由此以下至匯流處,河床寬度減為1,5公里左右。 有6條支流,它們是喀布爾(Kabul)河(流域面積8.85萬平方公里,長約510公里)、科哈特托伊(KohatToi)河、特里托伊(Tritori)河、古勒姆(Gurram)河、古馬勒(Gumal)河、伯勞(Barau)河。前5條支流流經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的高山丘陵地區,大致均由西向東流。喀布爾河、古勒姆河、科哈特托伊河及特里托伊河均發源干阿富汗境內,前兩條支流水量較大,後兩條支流則是小河。巴冷河位於信德地區,是印度河河口接納的唯一支流,是一條常年有水的河流,對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平原灌溉有著重大意義。
格藏布阿里地區最大河流,印度河上源,又稱獅泉河。發源於岡底斯山脈主峰岡仁波齊北部的森格卡巴林附近。源頭海拔5164米,有南、北兩支,北支稱岡岡如馬,南支稱久思龍可勒,南支較長,為正源。兩支流在森格普匯合,向北流經革吉後轉向西流,在扎西崗附近納噶爾藏布後折向西北流入克什米爾地區改稱印度河。該河中國境內長430千米,流域面積2.74萬平方千米,落差1264米,平均坡降2.9‰,年均流量22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6.9億立方米。屬典型的地下水補給河流,其地下水補給量約佔全年徑流量的67%。
流域森格藏布流域最大長度340千米,最大寬度150千米,流域面積27450平方千米。因流域氣候乾燥,平均徑流深25毫米,為西藏外流水系中單位面積產水率最低的河流。流域多為荒漠、半荒漠景觀,氣候乾旱少雨,11月至翌年5月為風季,3~5月多大風。流域蒸發強,無霜期短,故耕地少,當地藏族居民以牧業為主。森格藏布分為上、中、下游三段。①上游。從源頭至革吉縣。河長185千米,落差646米,平均坡降3.5‰。源頭地區冰磧物分布廣泛,河谷展寬,谷底寬3千米左右,兩岸階地發育,河道分汊,多曲流、潛流。河水由河床兩側的潛水及安山岩裂隙中泉水補給。②中游。從革吉縣至扎西崗。河長158千米,落差299米,平均坡降1.9‰,水面寬30~50米,水深0.5~1.0米。多沼澤分布,屬寬谷類型,最大谷底寬可達10餘千米。河水中游主要以溫泉補給為主,提高了水溫,故冬季河水很少封凍。③下游。扎西崗至流出國境處。河長87千米,落差319米,平均坡降3.7‰。為寬谷河段,河床切割較深,河谷兩岸階地、灘地發育。在扎西崗下游約20千米處,有一處長約10千米的激流灘,平均坡降14‰,最高坡降為42‰,是森格藏布水流最湍急的河段。
支流主要支流有生拉藏布、公前河、赤左藏布、婆肉共河、朗久河、噶爾藏布等。其中最大支流為發源於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以西、門士以北的噶爾藏布,全長196千米,流域面積6060平方千米,占森格藏布總流域面積的22.1‰。
朗欽藏布阿里地區主要河流之一,印度河最大支流薩特累季河的上源。又名象泉河。北鄰森格藏布流域,南與甲扎崗噶河、烏熱曲一烏扎拉曲流域以及印度接壤,東接內陸湖拉昂錯,西鄰印度。該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西段蘭塔附近的現代冰川。自南向北流經曲龍、東坡、札達、札布讓、努巴、什布奇、喜馬拉雅山脈後,在巴基斯坦境內匯人印度河,並改稱薩特累季河。全長309千米,流域呈矩形,流域面積22760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7‰。中國境內全長260千米,寬140千米,落差2400米,河源處海拔約5300米。流域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可分為上、中、下游三段:①上游段。河源至曲松多,河長74千米,落差約1023米,平均坡降17‰,地勢較開闊,河源地區為現代冰川發育。②中游段。曲松多至札布讓,河長130千米,落差1377米,平均坡降5.5‰。中遊河段寬谷與峽谷相間分布,水流平緩,河道分汊,多江心洲,支流較多,階地發育,其中札達以上為峽谷,以下為寬谷。③下游段。札布讓以下至什布奇附近,河長105千米,平均坡降7.2‰,下遊河段以峽谷為主,階地不發育,峽谷段河床寬20~50米,其餘則寬100~200米。朗欽藏布共有20餘條支流,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千米的有4條,即門士曲、香孜曲、俄布河(曲松河)、索木多河等。其中,最大支流為發源於尼隆林馬戈山的俄布河。朗欽藏布流域主要為沙生針茅占優勢的亞高山荒漠草原,以放養藏綿羊、氂牛為主,農作物主要有青稞、豌豆、春小麥等,農作物一年一熟,是阿里地區主要農區之一。什布奇一帶農作物一年兩熟,可種植水稻。朗欽藏布流域主要為沙生針茅占優勢的亞高山荒漠草原,以放養藏綿羊、氂牛為主,農作物主要有青稞、豌豆、春小麥等,農作物一年一熟,是阿里地區主要農區之一。什布奇一帶農作物一年兩熟,可種植水稻。
噶爾藏布,印度河上源森格藏布支流。又名噶爾塘曲,藏語意為「兵營河」、「帳篷河」。位於西藏西部噶爾縣境內。發源於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西麓,向西北流經門士、塘咔那布,至扎西崗附近,匯入森格藏布。全長196千米,河寬22~26米,流域面積6060平方千米。沿岡底斯山脈與阿伊拉居日之間西北流,河道順直,谷地寬坦,至塘咔那布後多汊流、淺灘和江心洲。上游支流主要有巴爾熱曲、羅摩切曲,匯合後至定列塘咔稱吾木同曲,至噶爾亞沙匯入噶爾藏布,折向西北後匯人森格藏布。上遊河床多為泥底,常凍結;中遊河床為礫質底;下遊河床為沙質底。年均流量4.8立方米/秒,河床落差1800米,水能理論蘊藏量2.18萬千瓦。噶爾藏布沿岸有農田和廣闊牧場,為噶爾縣主要農牧區。新藏公路沿河岸通過。
J. 印度河在下游大幅度減少的自然原因是什麼
氣候乾旱,蒸發量大,又無支流匯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