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洋板塊包括幾塊大陸
印度洋板塊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東和東南部、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
全世界被劃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每一板塊均是一種巨大而堅硬的活動的岩塊,其厚度50-250公里不等,包括地殼和與地幔一部分。大陸板塊每天都在以微小的變化在運動著,地震、火山爆發、海嘯、海溝的形成等都是大陸塊運動引起的。
(1)印度板塊怎麼樣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板塊大小:印度洋板塊是六大板塊之一,印度板塊是小板塊。
印度板塊是印度洋板塊的一部分。
印度洋板塊兼有陸殼和洋殼,印度板塊以陸殼為主。
喜馬拉雅山是印度洋板塊中的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擠壓碰撞隆起形成,故是陸殼與陸殼碰撞形成。
GPS測量表面,印度洋板塊向東北每年移動5厘米,而歐亞板塊每年向北移動2厘米,因此導致歐亞板塊變形,而印度洋板塊每年被壓縮4毫米。
② 印度屬於什麼板塊
印度板塊(Indian Plate)為5次級的大c陸板塊,屬於d印度澳洲板塊的一r部分1,包括印度次大b陸和印度洋。印度板塊形成於u九f千c萬e年以5前的白堊紀,自非洲東部的馬w達加斯加分6離,每年向北漂移78厘米,大z約在五g千b到五t千f五n百萬e年以8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時期和亞洲撞合,這一l時期,印度板塊移動了v約二w千q到三l千p公1里距離,比0已p知的任何板塊移動的速度要快。 歐亞板塊南緣,沿印度與b尼泊爾剪切3帶(orogenic belt),由沉積物擠壓凸起,形成了q青藏高原和喜馬e拉雅山k脈。印度板塊現在向東北每年移動4厘米,而歐亞板塊每年向北移動6厘米,因此導致歐亞板塊變形,而印度板塊每年被壓縮3毫米。 亞洲板塊也q是屬於g次級的大j陸板塊,屬於b亞歐板塊的一b部份,主要包括東亞、中5亞。 2011-10-29 16:48:00
③ 印度板塊
印度板塊以北、以東以雅魯藏布江—那加—若開縫合帶與拉薩—西緬地塊相鄰。
3.2.1.1 地層發育情況與組成特點
印度板塊的東北部邊緣自南而北存在下列構造帶:喜馬拉雅南坡震旦紀—古生代淺變質岩帶,大部分位於尼泊爾境內;喜馬拉雅主脊前寒武紀結晶岩帶;喜馬拉雅北坡古生代淺海沉積帶,代表了印度大陸的北部大陸架,該帶北緣以拉軌崗日片麻狀花崗岩穹窿與以北的陸坡分開;藏南中生代復理石混雜堆積帶和雅魯藏布江縫合帶(馬文璞,1992)。
3.2.1.2 晚古生代以來區域組合及環境變化
石炭系、二疊系典型表現為發育岡瓦納型冰積岩和冷水動物群,這可能與印度板塊當時位於南極附近有關。位於岡底斯弧上的鈣鹼性火山岩屬中侏羅世,說明印度板塊北部的洋殼消減作用開始於中侏羅世前。羊卓雍湖等地蛇綠岩帶南側的晚侏羅世—白堊紀放射蟲硅質岩夾基性火山岩為碳酸鈣補償深度以下的細粒大洋沉積,說明消減過程中印度陸塊北側是有洋殼的。而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中的早白堊世蛇綠岩殘片,則說明了新特提斯洋的存在。縫合帶附近,藏南浪卡子地區輝綠岩中鋯石SHRIMPU-Pb測年(江思宏等,2006),表明了新特提斯洋張開事件發生於侏羅紀—早白堊世的燕山期。至於關閉時間,緬甸西部的那加—若開帶早白堊世即開始活動(黃汲清等,1987),但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南側海相地層的最高層位為漸新世—中新世紅色磨拉石建造的斷陷盆地及主邊界斷裂南側的中新世—上新世錫瓦利克群等,因此,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的新特提斯洋關閉時代是在始新世及漸新世之間。
3.2.1.3 新特提斯洋關閉過程中的構造—岩漿活動規律
印度板塊自約90Ma與非洲東部馬達加斯加地塊分離,年均向北漂移約15cm,大約移動了2000~3000km。印度板塊為已知板塊中移動速率最快的。
對於碰撞過程,根據構造、岩漿活動和沉積記錄,可分為主碰撞、晚碰撞與後碰撞三個階段(侯增謙等,2006):
第一階段,火山—岩漿作用與區域沉積記錄作為印度與亞洲大陸的重要產物,記錄著兩個大陸自65Ma前後開始碰撞,並持續至41Ma(侯增謙等,2006)。
第二階段,40~26Ma,除岡底斯南帶斷續發育少量高鋁花崗岩外,岩漿活動主要集中於羌塘地體和青藏高原東緣,以鉀質火山—岩漿岩為主體,鈉質岩系次之,碳酸岩—鹼性雜岩也有發育。青藏高原東緣的大規模走滑斷裂帶,與陸內俯沖過程有關。
第三階段,時代為25~0Ma,對應於後碰撞伸展期。主要岩漿產物是高原腹地的鉀質一超鉀質岩漿岩、藏南的高鋁—過鋁花崗岩和高原東緣的基性火山岩系(侯增謙等,2006)。
3.2.1.4 構造演化階段與構造層劃分
從整個古生代到早中生代時期,都處於構造相對穩定時期(馬文璞,1992),因此可將晚三疊世以前的地層均劃歸第一構造層(Pre T3)。
晚三疊世到古新世,為新特提斯洋發生、發展、消亡的旋迴演化時期,因此可將其劃歸第二構造層(T3—E1)。
始新世到上新世,為新特提斯閉合後青藏高原碰撞隆升、東南亞各個地塊發生逃逸、安達曼海及南海張開的時期,具有全區性,將其劃歸第三構造層(E2—N2)。
更新世到全新世,為印度板塊北部為碰撞期後伸展構造發育階段,發育出恆河平原、雅魯藏布江谷地、喜馬拉雅山、孟加拉灣等現代地貌,表現為鬆散沉積物,屬於第四系范疇(Qp——Qh)。
④ 印度板塊到底是如何運動的
印度板塊現在向東北每年移動5厘米。
印度板塊形成於九千萬年以前的白堊紀,自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約在五千到五千五百萬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時期和亞洲撞合,
印度板塊現在向東北每年移動5厘米。而歐亞板塊每年向北移動2厘米,因此導致歐亞板塊變形,而印度板塊每年被壓縮4毫米。
⑤ 很多人都說印度地理位置優越,他們的位置優越在哪裡
這是因為印度三面環海使得印度的海洋運輸可以起到一個很大的發展。現在印度也在大力的發展國內的海軍實力,使得現在印度洋地區印度並沒有太多的對手。當然也因為這種出色的地理位置,使得印度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以及貿易往來都非常的密切,所以大家才會說印度的地理位置其實是非常優越的。
現在印度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優越,也使得其他的西方大國對於印度之間的關系也非常的緊密。這是因為印度對於這些大國有著非常重要的利益,而且印度每年向這些西方大國購買先進武器裝備,也使得這些西方國家對於印度的態度非常的友好。
⑥ 印度板塊以多少角度與歐亞板塊碰撞
板塊是巨大的,位於地殼內部,與歐亞板塊之間的碰撞沒有以角度來說的。
兩大板塊相撞,接觸地帶擠壓變形,構成褶皺山脈,使原來分離的兩塊大陸縫合起來,叫地縫合線。板塊之邊界可分為張裂型板塊邊界和聚合型板塊邊界和錯動型板塊邊界三種類型。
印度板塊在歐亞板塊南緣,沿印度與尼泊爾剪切帶,由沉積物擠壓凸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據測量,印度板塊向東北每年移動5厘米,而歐亞板塊每年向北移動2厘米,因此導致歐亞板塊變形,而印度板塊每年被壓縮4毫米。
⑦ 印度板塊的介紹
印度洋板塊(Indian Plate)為大陸板塊,包括印度次大陸和印度洋,屬於印度-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印度板塊形成於白堊紀,原位於南半球,自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約在五千到五千五百萬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時期與歐亞板塊碰撞拼合。
⑧ 印度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印度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6度44分至35度30分、東經68度7分至97度25分之間。
⑨ 印度板塊(Ⅴ)
在研究區,僅位於帕米爾最南部,出露面積不大。其中具有大量花崗岩及偉晶岩侵入的砂質板岩及黑雲母片岩等組成的基底岩系,蓋層為古生代、中、新生代碎屑岩及碳酸鹽岩組合。基底岩系在印度河谷以砂質板岩、黑雲母片岩為主,見少量含黃鐵礦星點的石英岩及大理岩,在北緯34°「Abbottabad」附近,有低變質板岩及弱變形泥岩、板岩(白沙瓦附近)K-Ar年齡(534±14)Ma(Kempe,1978),Abbottabad北部,板岩中有大的斑狀堇青石花崗岩侵入,其中重要的Mansehra花崗岩Rb-Sr年齡(516±16)Ma(Le Fort等,1980),屬沿喜馬拉雅山南坡延伸的一個寒武紀花崗岩帶。在Mansehra西北部板岩中的一組劈理被花崗岩接觸變質帶的花崗岩脈所交切,因此岩石的某些變形是前寒武紀時形成的,所以它們應屬前寒武系。
覆於基底岩系之上的蓋層,時代及岩性多不相同,其關系尚未查清。
在Besham西南8km處,可見底礫岩不整合於基底片麻岩之上,礫石成分有石英岩、葉片狀花崗岩及閃長岩、花崗質偉晶岩、千枚岩、雲母片岩等,礫岩厚數米。向上依次為粗砂岩、石墨及厚數百米含礫片岩、綠泥石化砂岩,以上變為泥質灰岩及條帶狀大理岩;在Abbottabad附近為厚層灰岩,白沙瓦以北的Nowshera附近灰岩含志留紀—泥盆紀化石;在河南灰岩中有石炭紀鸚鵡螺亞綱化石,而在Abbottabad地區的灰岩全部為中生代。從白沙瓦Abbottabad一線以南及至 Abbottabad東北部等的紅色砂岩及頁岩屬漸新世—中新世,代表早期喜馬拉雅的磨拉石沉積。
鹽嶺地區的前寒武系,下部為基拉那群,以千枚岩、板岩、石英岩為主夾安山岩及其凝灰岩,Rb-Sr年齡(870±40)Ma,上部為鹽嶺組紅色含石膏粘土岩、含厚鹽層及石膏白雲岩、頁岩、砂岩及油頁岩。寒武系為淺海相砂岩、頁岩、黑色頁岩、海綠石頁岩,含早寒武三葉蟲化石,上部為板狀砂岩、頁岩、白雲質頁岩含石膏及岩鹽假晶,具波紋和泥裂,為潟湖相沉積,奧陶-志留系為淺海相石英砂岩、泥板岩、千枚岩、灰岩、白雲質灰岩等,泥盆系以淺海相碎屑岩為主,石炭系—二疊系見有冰磧礫岩,具岡瓦納相特徵。
區內多為新生界覆蓋,除東部地區外基底岩層多零星分布。由於印度板塊的向北俯沖,形成一系列由北向南的逆沖斷裂帶,如前述的主地幔逆沖斷裂北部的變質岩向南逆沖到主邊界逆沖斷裂的中生代地層上,而主邊界逆沖斷裂南、又進一步逆沖到鹽嶺寒武紀—更新世地層上。在Abbottabad地區見片麻岩向南推覆在中生代鈣質變質沉積岩之上,可能是印度北部主地幔逆沖斷裂的延續,主邊界逆沖斷裂常使中生界橫切漸新世-始新世的磨拉石建造。
區內的變質作用,有由南往北向主地幔逆沖斷裂(主中央逆掩斷層)方向遞增的趨勢,由白沙瓦向南幾乎未變質的岩石至Abbottabad附近的綠片岩相和主地幔逆沖斷裂附近的矽線石-藍晶石的角閃岩相。基底岩石的變質早於寒武紀花崗岩的侵入時期,而喜馬拉雅期的區域變質作用使北部中生代蓋層及基底岩層同時變質。
印度板塊在研究區出露極少,為了便於今後對比研究,現將鄰區資料簡述於下;印度次大陸總體上可劃分為3個一級構造單元,喜馬拉雅褶皺帶(位於中印邊界佔印度陸地面積不足 10%)、山前坳陷區(位於印度中、北部,為喜馬拉雅褶皺帶與印度半島之間,佔印度陸地面積約 20%)、印度半島克拉通(位於印度半島中南部,佔印度陸地面積70%)。
一、喜馬拉雅褶皺帶
喜馬拉雅褶皺帶屬印度板塊北緣,處於印度板塊與岡底斯中間板塊(青藏板塊)的接觸帶,為一新生代褶皺帶,白堊紀末或古近紀,新特提斯洋閉合,印度板塊與青藏板塊碰撞,形成印度河-雅魯藏布縫合帶。晚漸新世—中新世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極盛時期(變質變形、花崗岩化)形成了主中央逆沖斷層。上新世—更新世,喜馬拉雅南部發生逆沖作用,發育主邊界逆沖斷層。上述兩逆沖斷層都是老地層從北往南仰沖到較新地層之上。Gansser(1964,1974,1981)以上述3條主要構造線,把喜馬拉雅從南到北劃分為亞(次)喜馬拉雅、低喜馬拉雅、高喜馬拉雅(中央喜馬拉雅),西藏喜馬拉雅(特提斯喜馬拉雅)、印度河縫合帶(蛇綠岩帶);並把印度河縫合帶以北大片花崗岩基出露地帶稱為外喜馬拉雅。B.F.溫德里(1985)把喜馬拉雅分為次喜馬拉雅、低喜馬拉雅、高喜馬拉雅(含「中央結晶岩」帶、「特提斯喜馬拉雅」帶)、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後喜馬拉雅帶等單元。李春昱等(1982)指出,喜馬拉雅地區由邊界大斷裂和中央主斷裂、分為喜馬拉雅帶、低喜馬拉雅帶、高喜馬拉雅帶3部分,高喜馬拉雅北坡為西藏喜馬拉雅,喜馬拉雅山脈北麓為藏南特提斯褶皺帶,沿印度河上游及雅魯藏布江為印度板塊與岡底斯中間板塊(青藏板塊)的縫合帶。上述意見總體上基本相似,都是以上述3條主要構造線為劃分依據。現由南向北簡述於下。
(1)亞(次)喜馬拉雅山前坳陷帶(錫伐利克山前坳陷帶):位於主邊界逆沖斷層南,中新世中期,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最強烈的第三幕,使岩層褶皺、隆起並伴有岩漿侵入,形成了上升山脈與印度半島間的山前坳陷。沉積了厚達6km的新近系錫伐利克群的磨拉石建造,由砂岩、粗砂岩、礫岩、粘土層、泥岩、粉砂岩等組成。並發生褶皺、斷層和逆沖,以疊瓦構造為主的錫伐利克群,位於主邊界逆沖斷裂的局部地段,以褶皺為主的該群,位於緊接疊瓦構造的南部。由於喜馬拉雅老岩層逆掩在錫伐利克群上,使該群與其他地層多呈陡傾斜斷層接觸,該帶寬約6~50km,在不丹和錫金境內變窄,平均海拔900~1200m。
(2)低(小)喜馬拉雅褶皺帶:位於主邊界逆沖斷裂與主中央逆沖斷裂之間,由前寒武系變質岩和一些古生界、中生界未變質的岩石組成,並有不明時代的花崗岩和基性岩侵入。有的為前寒武紀後的陸棚相沉積,可與印度地盾上的岡瓦納沉積對比。不少學者認為低喜馬拉雅有一系列向南逆掩的推覆體.據Heim和Gansser 的意見,印度庫蒙地區的加瓦爾小喜馬拉雅至少有4個疊瓦構造帶,推覆於含貨幣蟲岩層之上,舍利地區有一個由絹雲母片岩組成的推覆體蓋在由古生代白堊紀地層上。從中尼泊爾向東結晶岩石中片麻岩和混合岩所佔面積越來越大,構成一巨大的結晶片岩,向上逆沖,大規模地掩埋了低喜馬拉雅的沉積岩。在錫金和大吉嶺出現未變質的岡瓦納層被低變質的達嶺片岩覆蓋,而達嶺片岩又被高級變質的大吉嶺片麻岩所覆。Loczy 用推覆構造來解釋這種現象。B.F.溫德里指出,低喜馬拉雅帶內有由片麻岩(低喜馬拉雅結晶岩)組成的逆沖斷層岩片和被稱為「外側結晶岩」(來至高喜馬拉雅逆沖岩帶)的高級變質岩的飛來峰。低喜馬拉雅帶里的一些復雜強烈褶皺帶呈北東—南西方向,與平行喜馬拉雅山脈的主構造線斜交。反映具古老的北東—南西構造的印度地盾也捲入了喜馬拉雅運動。低喜馬拉雅帶寬32~30km。平均海拔高度為4500m。
(3)高(大)喜馬拉雅結晶岩疊瓦構造帶:南以主中央逆沖斷裂與低喜馬拉雅帶為界,在北面,從北西—南東到東—西方向,基本上為連續分布的未變質或淺變質的下古生界與西藏喜馬拉雅帶分界。該帶主要由前寒武紀變質基地(結晶岩系)組成,被新近紀或稍老的花崗岩侵入。結晶岩主要是各類片麻岩,原岩為沉積岩或火山-沉積岩。其他不同程度的變質沉積岩和片麻岩呈復雜的伴生關系。在珠穆朗瑪峰等高峰的頂部,結晶岩之上為奧陶紀灰岩所覆蓋。結晶岩帶分布寬度各地不一,有的構造簡單,形成單斜層,有的結晶岩帶很寬,構造復雜,構成一系列疊瓦構造和推覆體。哈根認為這些結晶岩帶構成了許多推覆體的「根」,並將其劃為一系列逆掩岩片。在尼泊爾西部,前人把「中央結晶岩帶」按岩性劃分出一個薄的「下部結晶推覆體」和一個厚的「上部結晶推覆體」。中央結晶岩帶的片麻岩以緊閉、同斜、平卧的小型褶皺為特徵,軸面片理平行於岩性和變質的層狀構造及主中央逆沖斷裂,故被認為與中央主逆沖斷裂的逆沖事件有關。在結晶雜岩的下部出現礦物排列與喜馬拉雅總走向近直交的近北北東-南南西的線狀構造。對這種不協調的線狀構造的形成時代有不同認識。
高喜馬拉雅帶的結晶岩主要由前寒武紀變質作用形成,但不少學者也認為其變質作用可能受阿爾卑斯期花崗岩侵入的影響,因普遍見花崗岩與片麻岩的密切關系,故認為存在阿爾卑斯期變質和花崗岩化作用。也有人認為藏南聶拉木-亞東一帶的高喜馬拉雅變質岩帶的變質作用有三期;第一期發生在前寒武紀晚期或古生代早期,第二期是主變質期,發生於新生代的早-中期,第三期發生於上新世。高喜馬拉雅結晶帶,被古近紀—新近紀花崗岩廣泛侵入,含白雲母或二雲母淡色花崗岩在結晶岩帶的北部分布相當廣泛。
(4)西藏喜馬拉雅褶皺帶(特提斯喜馬拉雅褶皺帶):南以下古生界與高喜馬拉雅帶的前寒武紀變質岩帶分界,北為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主要由未變質或淺變質的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穩定型沉積組成,並為新近紀花崗岩切割。石炭紀晚期—早二疊世有冰川沉積,尼泊爾有冰磧礫石,藏南在晚石炭世有冰海相沉積物,中生代地層中夾多層中、基性火山岩,並有典型的海相噴發岩及放射蟲硅質岩。
該帶一般形成向南倒轉的緊閉線性褶皺和向南逆掩的斷裂或疊瓦構造(由北向南推覆),局部也有向北倒轉的褶皺,如尼泊爾的道拉古里-安納普爾納山脈的北側、是一個向北倒轉的平卧褶皺。
(5)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由上侏羅紀—白堊紀復理石、蛇綠岩(超鎂鐵岩、基性火山岩)和外來岩塊等組成。沿縫合帶分布蛇綠岩和混雜堆積帶,上侏羅統—白堊系深水復理石沉積中,硅質岩和海底火山噴發岩發育並與基性-超基性岩共生。印度河上游拉達克地段的蛇綠岩以玄武質和英安質熔岩、燧石、集塊岩、蛇紋岩和純橄欖岩為標志。並有明顯的蛇綠混雜堆積。德拉斯火山岩由輝綠岩、枕狀熔岩、集塊岩、火山-碎屑岩組成。沿雅魯藏布江發育的蛇綠岩帶,自下而上為超基性岩(地幔岩)、基性岩(堆晶岩)、席狀岩牆群、枕狀基性熔岩、放射蟲硅質岩。其南側部分地區分布有蛇綠岩組分基質的混雜堆積和以晚三疊世及晚侏羅世—白堊紀的復理石和類復理石層的泥沙質為基質的混雜堆積,其走向與蛇綠岩帶一致。
沿縫合帶在斯沃特河谷(印度河支流)的片岩中發現有藍閃石、在拉達克地區的蛇綠混雜堆積中發現了綠片岩-藍閃石片岩相和角閃岩相的變質岩;在西藏薩嘎的達吉嶺和昂仁、拉孜、孜松等地發現有藍閃石類和黑硬綠泥石、在昂仁的桑桑南發現了陽起綠泥藍閃石片岩等、代錶板塊消減有關的高壓低溫變質帶的標志礦物。肖序常等認為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的高壓低溫變質作用主要發生在白堊紀晚期-古近紀早期。
(6)外喜馬拉雅帶:Gansser所劃分的外喜馬拉雅帶,位於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以北緊鄰地帶,主要為花崗岩基及上白堊世和古近紀—新近紀沉積物。印度河上游巨大的拉達克花崗岩和花崗閃長岩基的寬至少32km,侵入到上白堊統火山岩中。
喜馬拉雅褶皺帶的花崗岩:喜馬拉雅期花崗岩同位素年齡值一般為10~20Ma,侵入時代多為中新世。分布最廣的是電氣石花崗岩,喜馬拉雅東段有木斯、馬拉斯盧、馬卡魯等花崗岩;西段的該期花崗岩為電氣石花崗岩和電氣石細晶花崗岩分布於印度庫蒙地區,最大岩體是庫蒙北部的巴德利納斯花崗岩,為黑雲母-白雲母-電氣石花崗岩到花崗細晶岩與圍岩侵入接觸。此外,還有一些時代不明的花崗岩。在加德滿都盆地周圍侵入早古生界中的富含石英黑雲母花崗岩、白雲母-電氣石花崗岩、黑雲母-堇青石花崗岩、鉀長石斑狀電氣石-黑雲母-白雲母花崗岩、黑雲母-白雲母花崗岩其同位素年齡值為33.9Ma。
二、山前坳陷區
山前坳陷區位於印度中北部,呈近東西向展布,以全新世現代鬆散沉積物平緩覆蓋為主,厚度巨大,具磨拉石建造特徵,偶見零星前寒武變質岩系出露,顯示該山前坳陷是在印度前寒武紀克拉通基底上,由於印度板塊向北俯沖,使喜馬拉雅自始新世以來不斷隆升、剝蝕而形成。
三、印度半島克拉通
印度半島克拉通位於印度中部和南部,是印度主要礦產地和開發地。前寒武紀變質岩系在印度半島克拉通中以太古宇-古元古界發育較全。有多種岩石組合,中-深變質;中、新元古界的分布僅限於克拉通內裂谷與坳陷盆地及線性地塹中,岩性變化不大、變質較淺,根據其組成與結構上的差異,可進一步劃分為7個次級克拉通;西達爾瓦爾克拉通,位於印度西部,以發育綠岩帶為特徵。分高級變質帶(變質核雜岩)和低級綠片岩帶,前者包括條帶狀磁鐵石英岩、二輝麻粒岩和超基性岩-斜長岩組合,南北向分布,伴有25×108a花崗岩侵入。成礦作用較廣泛,如與高級變質帶中超基性岩有關的鉻礦化、與硅鐵建造有關的鐵礦、錳礦,在低級變質岩中與火山岩有關的銅礦化和多金屬礦化,部分形成規模礦床。東達爾瓦爾克拉通,位於印度中部,以GGT 或類GGT岩漿活動為特徵,夾少量綠岩帶。在東部疊加有新元古代Cuddapah克拉通內凹陷,其岩性主要為未變形或輕微變形的礫岩、砂岩、白雲岩夾火山岩,基本保持原始狀態,並有富鉀花崗岩和碳酸岩侵入及4個不明時代的金伯利岩筒。新元古代Cuddapah凹陷中含礦層位較多,如白雲岩中的重晶石礦床(儲量佔全球百分之25)、底礫岩型鈾礦、Pulivendia層中的石棉礦及火山岩層中的多金屬礦化。在變質基性岩剪切帶中的石英脈型金礦發育,其中有世界知名的 Kolar 金礦田。在金伯利岩筒及碳酸岩中還發現了金剛石及稀土礦。印度半島麻粒岩地塊,位於印度最南端,發育麻粒岩相岩石為特徵,同時分布有角閃岩相片麻岩和「超殼岩石」,含紫蘇花崗岩、基性麻粒岩、孔茲岩系、變粒岩和片麻岩等,造山後的鹼性雜岩體也較發育。成礦作用主要與麻粒岩相區的硅鐵建造和片麻岩相區的超基性岩有關。部分形成具規模的鉻鐵礦和鐵礦床。東高止山克拉通,位於印度東部,以麻粒岩相與孔茲岩系岩石發育並混合產出為特徵,常伴有角閃岩相片麻岩,斜長岩以及較晚形成的鹼性岩體(1265Ma)呈岩株狀侵入。其成礦作用主要為與硅鐵建造有關的鐵礦和產於鉀長錳榴岩中的錳礦等,分布較廣。布哈因達拉(Bhandara)克拉通,位於印度中部,以片麻岩夾綠岩帶為特徵,硅鐵建造發育,呈南北向分布,南有較大的Dongangarh花崗岩體侵入,其北疊加有3個中、晚元古代獨立凹陷盆地,變質較淺,以石英砂岩、長石砂岩、頁岩、灰岩和白雲岩為主,偶見疊層石。硅鐵建造中鐵礦分布最廣,具有波痕狀赤鐵礦-燧石岩和細粒層紋狀假象赤鐵礦等兩個亞建造,礦床規模較大,產於Sausar組石英岩-頁岩-碳酸鹽岩地層中的錳礦分布也較廣。花崗岩體附近有銅礦化。辛格布姆(Singhbhun)克拉通,位於印度東北,是印度前寒武系研究程度較高地區,由辛格布姆陸核組成,太古宇為OMG3200±85Ma,主要岩性為中粒雲母片岩、石英岩、鈣硅質岩和角閃岩。硅鐵建造發育,在陸核中有3條近東西向推覆帶和由12個岩株、岩席和岩基組成的總面積達1000km2的花崗岩雜岩體(3000Ma),該區除與硅鐵建造有關的鐵、錳礦和與超基性岩有關的鉻鐵礦外,最引人注目的是辛格布姆推覆帶上產於綠片岩相岩石中、順層分布的銅礦及鈾礦。阿拉瓦利(Aravalli)克拉通,位於印度西北部,區內太古宇—古元古界不發育,以綠岩和類GGT岩系為主,缺失硅鐵建造,呈北東向展布,廣泛發育中、晚元古界,岩層變質較淺,以千枚岩、雜砂岩為主夾石英岩和碳酸鹽岩,含疊層石及磷塊岩,呈近東西分布,花崗岩侵入體分布廣泛。區內礦產豐富,有鉛鋅礦和非金屬礦的磷灰石、磷酸鹽、石棉、重晶石、螢石、石膏、藍晶石等,在北東-南西向拉賈斯坦構造帶附近,熱液型銅礦化較發育,賦存於中、新元古界淺變質岩層中,以克赫特利銅礦規模較大。此外,在剪切帶上常有鈾礦化。此外,除前寒武系外,印度的岡瓦納群分布也較廣,主要分布於地塹或河谷一帶。岡瓦納群為晚石炭-侏羅紀的沉積層,主要為河流相和湖泊相沉積物,底部有冰川沉積。下岡瓦納群由含礫粗砂岩、砂岩和煤層組成,底部為典型的冰川沉積,時代為晚石炭世—早三疊世;上岡瓦納群由炭質頁岩、鈣質砂岩夾玄武岩,時代為晚三疊紀—侏羅紀。在印度半島東、西海岸的主要河谷地帶分布有白堊紀、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沉積物。另外,德干暗色岩,是印度地盾上僅次於前寒武系的第二位地質體,占據了印度半島西部和中部的廣大地區。屬裂隙噴發的高原玄武岩。從晚白堊世開始噴發,最強噴發是在始新世,德干暗色岩與下伏白堊系巴格組間有微不整合,有的不整合於侏羅系、白堊系之上,其本身又為含貨幣蟲的古近系—新近系覆蓋。德干暗色岩可分三群,下部暗色岩,分布於中央邦和東部地區,有暗色岩夾層,但火山灰較少;中部暗色岩,分布於中印度和馬瓦爾地區,其上部有大量凝灰岩,但缺少暗色岩夾層;上部暗色岩,分布在孟買和卡提阿瓦地區,含大量暗色岩夾層和火山灰。在孟買等地有似火山口的露頭。暗色岩厚度各地不同。有從西往東減薄的趨勢。近孟買海岸總厚超過2100m往東在中央邦厚約152m,再向東僅有零星露頭覆蓋在太古宇變質岩上。
⑩ 印度位於什麼板塊
亞歐板塊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占
© 2013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印度
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 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山地只佔四分之一,高原佔三分之一,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