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如何傳到外國的
四大發明對全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曾作出過巨大貢獻,而四大發明之所以能傳到國外,正是緣於古絲綢之路。
紙先東傳朝鮮、日本,南經西南「絲綢之路」傳入印度,西沿張騫打通的「絲綢之路」,通過西域傳至大食、非洲、歐洲等地。中國紙的西傳時間,義大利學者帕爾馬在公元1782年發表的《論各國文學的起源、發展和現狀》一書中認為,約於公元652年先傳入波斯,公元706年傳入麥加。
造紙術則於公元八世紀,集中傳入阿拉伯地區。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七月爆發的「怛羅斯戰役」,安西節度使高仙芝所率三萬大軍被阿拉伯帝國打敗,大批唐軍官兵被俘,其中的工匠被帶到阿拔斯王朝,不久阿拉伯地區有了造紙廠。阿拉伯人隨著勢力擴張,從撒馬爾罕(中亞古城,烏茲別克第二大城市)開始,又把造紙術帶到了埃及開羅,最終傳遍整個歐洲和世界。但更多學者認為,造紙術傳出的時間要早於「怛羅斯戰役」,在公元645年至671年間已傳入印度。
印刷術通過絲綢之路西傳的時間,目前公認是公元十三世紀。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征服維吾爾,此後,蒙古軍隊縱橫歐、亞,交通無阻,歐亞商人、傳教士往來很多,印刷術由此傳入西方。
火葯也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的,時間在宋元之際,具體地說是公元十三世紀前半期,首先傳到阿拉伯,再傳歐洲。傳播者一說是蒙古軍西徵士兵和隨征工匠。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到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軍隊在阿拉伯地區建立「伊兒汗」國後,不少阿拉伯人已掌握了火葯和火器製造技術。另一種說法認為,火葯並不是蒙古軍帶出去的,也不是由中國直接傳入歐洲的,而是經絲綢之路先傳入黑衣大食等地,時間是在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至淳祐八年(1248年)之間。
與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外傳經陸上絲綢之路不同,指南針則是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出去的。
大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中國指南針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阿拉伯,然後再由阿拉伯傳到歐洲,歐洲人使用航海羅盤比中國晚了300年。
宋元時期,海上貿易十分頻繁,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往來中國時都樂於乘坐配有航海羅盤的中國大船。應該就在此時,阿拉伯人從中國船上學到了指南針技術,還帶走了當時中國民間流行的木刻「指南龜」
Ⅱ 四大發明傳入西方國家的先後順序
1、造紙術是公元12世紀(宋元)傳入歐洲。
2、印刷術是在15世紀(明清)先後傳入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3、指南針是在13世紀(宋元),指南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各國。
4、火葯是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2)中國四大發明傳播到印度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四大發明簡介——
指南針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中國嶺南地區是世界樹皮布文化起源地。研究證明樹皮能通過拍打,做成像紙一樣的載體,其存在可能已有數千年之久。樹皮布在南中國很早已存在,東南亞和中美洲也有使用樹皮紙的傳統。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印度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
參考資料:網路-四大發明
Ⅲ 中國什麼傳到了印度
四大發明
Ⅳ 四大發明是如何西傳的
眾所周知,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東漢蔡倫105年改進造紙術,出現了植物纖維紙。6世紀的時候,造紙術傳到了朝鮮、越南和日本。紙的發明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那麼造紙術是如何傳到西方的?到底是誰把紙送到了西方?這要從中亞一場國際性的戰爭講起。8世紀中葉,在西亞興起的阿拉伯帝國侵入中亞地區,徹底消滅薩珊波斯,並打擊、侵蝕中亞,於是以石國為代表的昭武九姓紛紛上書唐朝皇帝,請求中央出兵支援。751年,朝廷命令西域大將高仙芝率領大軍挺進中亞,力圖穩定局勢。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剛在不久前征服大小勃律的高仙芝變得驕橫起來,他率領由多民族士兵組成的區區三萬蕃漢軍隊,一直深入到中亞北部的怛邏斯河岸(今哈薩克的江布爾城附近),絲毫沒有預料到一場大規模惡戰的發生。同時他違反了唐朝一貫的懷柔政策,對少數暫時屈服於阿拉伯帝國的政權殘酷打擊,特別是殺掉了石國國王。這一舉動震撼了昭武九姓各國,它們在石國太子帶領下紛紛倒向阿拉伯帝國一方。結果在怛邏斯與阿拉伯軍隊遭遇時,唐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危險境地。大戰開始,兩軍鋒芒皆盛,對峙五天未分勝負。但突然間,「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余才數千人」。另據巴托爾德《突厥斯坦》和沙畹《西突厥史料》記載:這次大戰後,阿拉伯將軍齊雅德·伊本·薩里帶著數千名唐軍俘虜回到撒馬爾罕。就在這些被俘獲的唐軍士兵當中,有不少是造紙工匠。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發阿布·阿拔斯·薩法赫在撒馬爾罕專門設立了造紙作坊,請這些造紙工匠為阿拉伯帝國工作。不久,這里開始出產一種質地優良的紙張,聞名於整個西方世界,被稱為撒馬爾罕紙。後來,阿拉伯人又請中國工人到報達(當時是阿拔斯王朝德國都),建立紙廠,從事造紙。這樣,阿拉伯人就掌握了造紙技術。中國的造紙術由此而被帶到了中亞和西亞各地,在13世紀又由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之後進一步傳播到美洲等世界各地。(劉永連)四大發明是怎麼西傳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四項發明,它們的出現深深地影響和改變了人類社會和歷史的發展進程。那麼,除了造紙術之外,其他幾項發明又是如何西傳的呢?指南針。戰國時期我國帶動人民根據磁石指南的特性發明了「司南」。北宋時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裝於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南宋時隨著中外海上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指南針傳到了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印刷術。隋唐時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11世紀,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四百年。活字印刷術發明以後,隨著中外貿易活動的發展,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火葯。火葯的發明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唐朝時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北宋時火葯已在軍事上廣泛使用,南宋時又有所發展。金朝火器製造業發達,曾用火器打敗蒙古軍隊。我國的火葯隨著13世紀蒙古軍隊的西征而傳入阿拉伯,後由阿拉伯人傳入了歐洲。可以說,四大發明向西傳播到世界各地,從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促進了整個人類文明突飛猛進的發展,是中國人民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
Ⅳ 中國的四大發明都有哪些
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和印刷術。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和印刷術。
這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艾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5)中國四大發明傳播到印度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盡管中華文明有很多重要的成就都以「四大」「五大」等命名,如四大美人、四大古典小說、四書五經,四大發明的概念卻來源於西方學者,並在之後被中國人接受。義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早在1550年就第一個指出。
中國對世界所具有影響的「三大發明」:是司南(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葯。並認為它們是「整個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1621年,英國哲學家培根也曾在《新工具》一書中提到:「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
1861~1863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將這些發明的意義推到了一個高峰,馬克思在《機械、自然力和科學的運用》中寫道:「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
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恩格斯則在《德國農民戰爭》中明確指出:「一系列的發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義,其中具有光輝的歷史意義的就是火葯。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
火葯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葯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英國漢學家麥都思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才,很早就表現在多方面。中國人的三大發明(航海羅盤(司南),印刷術,火葯),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
Ⅵ 中國造紙術傳入印度的時間是
中國造紙術傳入印度的時間是唐代,大約是在7世紀末傳入印度。唐代的義凈在公元671到695年間僑居印度,看到了紙,他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也記載了印度當時已經使用紙。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時期於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於漢朝東漢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
Ⅶ 中國造紙術傳入印度的時間是哪個朝代
造紙術傳入印度最晚的時間是在唐代,唐代義凈在公元671-695年僑居印度,看到了紙。
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阿拉伯人學習了造紙術,並將紙張向外傳播,當時歐洲各國所用的紙,都是阿拉伯人製造供應的。接著造紙術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了印度。
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Ⅷ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什麼發明人又是誰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造紙術:蔡倫
指南針:欒大(雛形),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具體人不詳.
火葯:孫思邈。
活字印刷術:畢生為印刷術的始祖。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在古代,埃及有紙草紙,歐洲有羊皮紙,中國歷史上有絲絮紙和作書寫用的縑帛紙和蔡侯紙,其中只有植物纖維製造的蔡侯紙對世界造紙業的發展及人類文化的傳播具有深遠影響,其基本工藝一直沿用至今。根據史書記載和後人研究,蔡倫造紙術的基本點,歸納起來就是用植物纖維為原料,經過切斷,漚煮、漂洗、舂搗、簾抄、乾燥等步驟製成的纖維薄片。
沒有經過造紙基本步驟處理的纖維薄片,不具備紙的基本性能,就不能稱之為中國古代傳統概念上的紙。世界上最早的紙是埃及的紙莎草紙,而歐洲中世紀則普遍使用羊皮紙,這兩種紙因為原料單一,改進餘地有限,被使用復數種類材料的中國紙所取代。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Ⅸ 四大發明如何外傳的
造紙術的外傳
公元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方法,紙張廣泛應用。兩漢交替之際,大批中國百姓避亂到朝鮮半島,把造紙術傳到那裡。以後三國至唐期間,這里的新羅、百濟等國一直充當中國文化向日本傳播的橋梁,使造紙術流傳到日本。
公元751年,唐朝大將高仙芝與阿拉伯帝國的軍隊會戰於中亞重鎮怛邏斯(今哈薩克的江布爾),由於唐軍中的西域軍隊叛亂,唐軍戰敗,有些造紙工匠被俘。他們被帶到中亞重鎮撒馬爾罕,傳授造紙技術,並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第一個麻紙造紙廠。
隨後,造紙術隨著阿拉伯大軍迅速傳到敘利亞、埃及、摩洛哥、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地。以後,歐洲人雖不斷改良造紙技術,但直到17世紀,只能達到中國宋代的水平。後至乾隆年間,供職於清廷的法國畫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術畫成圖寄回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術才在歐洲傳播開。1797年,法國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羅伯特發明了用機器造紙的方法,才將領先2000年的中國造紙術超越。
印刷術的外傳
公元645年,日本開始向唐朝派遣唐使和留學生學習中國的儒家文化和先進技術,雕版印刷術在這時傳到了日本。
公元983年,立國不久的北宋王朝將兩套佛經《開寶藏》贈送給高麗,中國的刻字工匠這時進入了朝鮮半島。以後,高麗又派人專門到中國學習雕版印刷術,培養了朝鮮第一批印刷工匠。公元14 世紀,朝鮮人在閱讀沈括的《夢溪筆談》後,掌握了畢生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由於蒙古人在其征服地區廣泛使用紙鈔,印刷紙鈔的活字印刷術便順著絲綢之路西傳西亞、北非一帶,隨後又進入歐洲。
蒙元時,歐洲人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學會了使用木活字。由於歐洲人使用的拉丁字母結構簡單,且只26個字母,到1450年,德國人古騰堡在美國的工廠里發明了哥特體拉丁文金屬活字印刷技術,解決了長期困擾歐洲人的字形問題。
火葯的外傳
中國火葯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唐末。南宋初年,軍事學家陳規發明了火槍。這是人類使用火葯的一個巨大飛躍。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後,將虜獲的工匠和火器全部掠走,還把匠人編入軍隊。以後,裝備火器的蒙古大軍橫掃東歐平原。1241年4月9日,蒙古大軍和3萬波蘭人和日爾曼人的聯軍在東歐的華爾斯塔德平原上展開激戰時,使用了威力強大的火器。波蘭火葯史學家蓋斯勒躲在一座修道院中,偷偷描繪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樣式。
蒙古人滅亡阿拉伯帝國後,建立了伊利汗國。使這里成了中國火葯技術向西方傳播的重要樞紐。而蒙古軍隊在歐洲的長期駐扎,給歐洲人偷窺火葯技術提供了機會。
指南針的外傳
大約在公元3世紀前後,中國人發現了磁石吸鐵的特性和指向性,並製造了「司南」。大約在10 世紀的北宋時期,中國人已將指南針用於海上導航。北宋人朱彧1119年成書的《萍洲可談》中就有詳細記載。但由於一些外國人翻譯此書時把其中的「甲令」(南宋政府的命令)二字,誤譯成了往來於海上的阿拉伯船長的名字,得出了最早使用指南針的是阿拉伯海船的錯誤結論。
由於宋朝和遼、金戰爭不斷,影響了朝鮮與中國的朝貢貿易,加上日本藤原氏幕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指南針和火葯傳入這兩個近鄰國家的時間遠遠晚於歐洲。直到公元15世紀,羅盤才作為風水工具傳到朝鮮;而指南針傳入日本,則是公元17世紀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