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恆河岸邊的露天火葬場在什麼地方
瓦拉納西,老城區,恆河邊 ,夜祭台往北大約200m
⑵ 印度恆河有多臟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正常每100毫升河水中大腸桿菌安全數量為500,而恆河水的數量則超過10萬。
印度80%都信奉印度教,在印度教徒眼裡只要在恆河水中洗浴,人的靈魂就能獲得重生,還可以驅除疾病。每年都會有很多人接受恆河水的洗禮,在印度人民心目中,恆河是美麗神聖不可侵犯的。
恆河也被稱為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河,恆河附近遍布數十個燒屍場。印度教徒認為最光榮的事情,就是去世後能在恆河燒屍場被火化,然後將骨灰拋入恆河中。
氣候
恆河流域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河系。水的補給在一定程度上依靠7月西南季風帶來的雨,以及4~6月熱季中喜馬拉雅山脈融雪匯成的流水。
恆河流域降水與西南季風相伴,但也隨6月間起源於孟加拉灣的熱帶氣旋而來。只有少量降雨發生在12月間。年平均降雨量在流域西頭的760mm至東頭2286mm余之間(在北方邦的上恆河平原,平均降雨量約為760mm;在比哈爾中央平原,為10312.4mm;在三角洲地區為1524mm)。
⑶ 印度恆河邊到底是怎麼燒屍的
對於印度教信徒們來說,這輩子能在恆河邊,喝恆河水,沐浴恆河澡,最後還能在恆河邊燃盡人世間最後的肉軀之身,是一件無上榮光且修行圓滿的事情,故而,每天恆河邊的燒屍廟,人山人海。
最為奇特的事,在燒屍廟旁邊,依舊會有很多洗澡沐浴洗衣服的人們,年輕人還會互相嬉戲打鬧,完全對旁邊的燒屍熟視無睹了。一邊燒屍,一邊洗澡,真心達不到阿三們的思想境界。
⑷ 印度恆河浮屍怎麼來的 具體的說說.
印度恆河浮屍是這樣來的:印度素有天葬的習俗,數以百萬計的印度人進行露天火葬,將逝者的骨灰撒入河中。然而有些買不起足夠的火葬用品的家庭,有時直接將遺體放進水中,有些則是火化不完全。
另外,根據傳統,有一些神職人員的遺體也是被直接放入水中。由於恆河的水流變小,這些遺體有時在河中腐爛,危害健康和環境,而不是順流而下。野狗和烏鴉聚集在屍體旁邊。
恆河的歷史文化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 之一,曾經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恆河文明」。恆河這條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
恆河是印度的聖河,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經過千年的文明洗禮,恆河兩岸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習俗。許多自古流傳的神話,使印度人民對恆河母親生起無限的懷想,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結。這一生中至少要在恆河中沐浴一次,讓聖河洗凈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
恆河用甘甜的乳汁哺育著兩岸人民,加上他們虔誠的宗教信仰,被視為「聖河」,將恆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誠地敬仰恆河。古時候,恆河水流湍急、洶涌澎湃,經常泛濫成災,毀滅良田,殘害生靈,有個國王為了洗刷先輩的罪孽,請求天上的女神幫助馴服恆河,為人類造福。
濕婆神來到喜馬拉雅山下,散開頭發,讓洶涌的河水從自己頭上緩緩流過,灌溉兩岸的田野,兩岸的居民得以安居樂業。從此,印度教便將恆河奉若神明,敬奉濕婆神和洗聖水澡成為印度教徒的兩大宗教活動。
⑸ 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燒屍廟將重新開放,這一古址有怎樣的歷史
燒屍廟重開放因疫情之源,為減少與控制新冠人數,尼泊爾在三月份全國性封鎖開始一直關閉,七月份尼泊爾決定取消全國性封鎖。在印度教等多方組織提出對燒屍廟還未開放的疑問,直至今年十一月底,尼泊爾官方才決定十二月十六日把帕斯帕提納神廟重新對外開放。
帕斯為眾生、帕提為主之意。廟建於公元五世紀,至今有一千五百年歷史。六座石台,上游兩座專用於皇室貴族,餘下游四座歸平民,臨近神廟越彰顯身份貴重。
因尼泊爾人相信將骨灰撒入河可靈魂解脫,在許多人臨家人逝世,會把軀體用黃布蓋著移至河邊,用聖河水澆在屍身,放於柴堆上進行火化,且把骨灰伴隨著貼身物品與祭物冥幣撒入巴格馬蒂河內。
⑹ 恆河在哪裡
恆河三角洲
世界最大的三角洲是恆河三角洲,它寬320公里,開始點距海有500公里,面積達7萬多平方公里,分屬孟加拉國和印度。
恆河下游分流縱橫,主要水道就有8條,在入孟加拉灣處又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一起,形成了廣闊的恆河三角洲。在三角洲地區,恆河分成許多支叉,是一個頗具特點的三角洲。這里土壤肥沃,農業發達,是南亞次大陸水稻、小麥、玉米、黃麻、甘蔗等作物的重要種植區。
位於南亞東部,臨盂加拉灣。由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兩河河水給孟加拉灣帶入的懸浮物質每年約2億立方米。它的起始點距海500km,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三角洲。在三角洲內,河流多支叉,井游移不定。平均海拔不足10m,土層深厚肥沃,水網密布,是盂加拉國與印度重要的農業區,也是世界黃麻的最大產區。主要城市有加爾各答(印度)、達卡、吉大港(孟加拉國)等。
⑺ 加德滿都谷地帕斯帕提那神廟(燒屍廟)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帕斯帕提那寺位於泰米爾區以東約5公里的環城公路邊、巴格馬蒂河的西岸。這座塔式風格的寺廟始建於1696年,是尼泊爾最大的印度教神廟,也是南亞地區供奉濕婆神的四大神廟之一,並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由於只有印度教徒才能進入寺廟院內,普通遊客只能在西門外張望,可以看到濕婆神的坐騎——一尊巨大的公牛南迪像。據說神殿內供奉著一尊黑色的四頭帕斯帕提神像。 順著寺廟西邊的台階爬到頂,可以居高臨下欣賞鍍金的廟頂。神廟東北部的河岸是印度教苦行僧居住的地方,走過人行橋來到與神廟相對的河東岸,有一排濕婆林迦塔,繼續沿台階往上走有一處觀景台,可以隔著河俯瞰整個帕斯帕提那寺。在帕斯帕提那寺南部的河岸,有尼泊爾最大的火葬場Arya Ghat。這里幾乎每天都會進行普通尼泊爾人的火葬儀式,因此帕斯帕提那寺也被許多人稱為「燒屍廟」。逝者的身體被包裹好排列在河邊,在柴堆上火化,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很安靜,沒有哭喪,最後骨灰被撒入河中,隨河水流入恆河。 通常清晨和傍晚是觀看火葬儀式的最好時間,但這畢竟是親人們哀悼悲傷的私人時刻,建議在觀看時不要擠到火葬的人群中,也不要拍照。在火葬台北邊有許多隱士洞,是苦行僧修行的地方,如果你要給苦行僧拍照可能需要付一點小費。1. 由此可以步行前往博達哈大佛塔,從河東岸的觀景台繼續往東北走,約1.5公里抵達。 2. 每個月的月圓當天這里都會有儀式,而每年2、3月份濕婆神節時,還會有數十萬信徒來此朝拜。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帕斯帕提那神廟(燒屍廟)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⑻ 圖說印度:傳說中的印度恆河燒屍,到底是怎麼回事
印度教信奉生死輪回,認為死亡並非結束,而是下一個新生的開始。因此,印度教信徒並不懼怕死亡,只怕無窮無盡的輪回之苦。他們相信死後如果骨灰投進神聖的恆河,就可以在生死輪回中得到解脫。所以,在瓦拉納西的恆河邊火葬是通往天堂最快捷的道路。所以在印度,家裡死了人並不是什麼傷心的事情,他們的家人無非進入了一個新的輪回。
死去的人先被布包裹起來,先是一層白布,然後是黃布緞和紅布緞繞著,專人抬到恆河邊等候火化,抬架用新鮮竹子編成。
火化前先抬到恆河裡浸3次,兩頭人從恆河裡捧水澆透屍身,然後放置在河邊准備好的木頭架子上,木頭上澆些白色的油和放些親人的祭品還有香料,用茅草從專門的取火處取火,繞木台5圈後點火。焚燒之前黃布緞會先除去,點火後還往火里撒一些米粒。整個過程可能一個多小時,最後用恆河水澆滅火焰,燒剩下的灰燼被推入恆河中。整個過程沒有憂傷,也不肅穆,對當地人來說不過就是生活里的一件事情而已。
印度教輪回的觀念讓印度人不僅能夠平靜的看待生死,也造就了印度人溫和、安貧樂道、坦然接受現實的性格。
——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