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在阿富汗有哪些投資

印度在阿富汗有哪些投資

發布時間:2022-07-29 11:31:17

1. 你覺得阿富汗概念股有哪些

阿富汗概念股有這些:中國建築,中國交建,中國鐵建,中國中鐵。

1.阿富汗概念股主要是基礎建設個股,因為阿富汗需要重建;

2.投資中一定要保持冷靜,阿富汗概念可能只是炒作;

3.阿富汗局勢還比較混亂,重建可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塔利班重新獲得了阿富汗的領導權,阿富汗局勢戰爭可能也會慢慢結束,接下來就是阿富汗國家重建。阿富汗領導人多次向中國表態,希望中國能夠幫助阿富汗重建,因為中國的基礎建設是世界公司的強國,基礎建設領域我們擁有很多技術優勢,這也是阿富汗希望中國參與阿富汗建設的真正原因。

三、中國會參與阿富汗的重建嗎

我們從國家領導的表態來看,中國還是願意幫助阿富汗重建,只是現在阿富汗局勢還沒有穩定下來,風險比較大,短時間中國企業可能很難參與阿富汗建設。

阿富汗概念股可能也只是短線炒作,過一陣大家可能就忘記了這個題材,投資者一定不要入戲太深,如果陷進去可能會發生虧損。

2. 阿富汗的概念股都有哪些

阿富汗的概念股主要是基建股:中國建築,中國交建,中國中鐵,中國鐵建。

1.阿富汗戰爭之後,需要重建,基建是最正宗的阿富汗概念股;

2.中國基礎建設在全世界都非常出色,這是阿富汗邀請我們參與的最重要的原因;

3.阿富汗概念股炒作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阿富汗的建設周期比較長。

中國股市的波動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比較大,炒作風氣也比較濃厚,很多概念炒作更是讓人吃驚。阿富汗概念股,這讓很多人都摸不著頭腦,名字看上去比較奇怪,其實就是炒作中國的基建,因為阿富汗戰爭之後需要重建,而且阿富汗多次表態邀請中國參與他們的重建,阿富汗概念股就這樣產生了。

三、阿富汗為什麼邀請中國參與基礎建設

阿富汗邀請中國參與基礎建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在全世界基礎建設方面都非常出色,性價比也非常高,而且中國政府不幹涉別人內政,這也是阿富汗邀請中國參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3. 阿富汗窮嗎

阿富汗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2020年的一項資料顯示:阿富汗名列「世界上最窮的五個國家」之列(另外四個國家是:委內瑞拉、剛果民主共和國、辛巴威、尼日)。美國國會研究服務中心今年6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大約有90%的阿富汗人生活在政府規定的每天2美元的貧困線以下,近40%的人口處於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絕對貧困狀態。世界銀行最新數據顯示:全世界只有六個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於阿富汗

阿富汗是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阿富汗擁有豐富的祖母綠、黃金、碧璽、海藍寶、紅寶石、雲母、銦、鉬、鉻鐵、花崗岩等礦藏。被稱為「世界的寶藏國家」。早在2010 年,美國軍方官員和地質學家就透露,位於中亞和南亞十字路口的國家坐擁價值近1萬億美元的礦藏,可能會極大地改變其經濟前景。然而,社會動盪、基礎設施缺乏和嚴重乾旱阻礙了全球最有價值礦物的開采。在長期內外局勢的動盪下,阿富汗要引進外商投資與合作也很困難。阿富汗也因此被稱為「躺在富礦上的『窮戶』」。早在2010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就曾預言:「如果阿富汗有幾年的平靜,允許其礦產資源的開發,它可能會在十年內成為該地區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4. 阿富汗與印度的歷史關系

阿富汗的歷史可上溯到古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大帝遠征時並入波斯。亞歷山大遠征後又並入其帝國。亞歷山大死後帝國三分,阿富汗地區又轉屬於東部的塞琉古王國。約前250年,位於阿母河與興都庫什山間(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德據地脫離塞琉古而獨立,建立了希臘化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史籍稱大夏、吐火羅等),前二世紀上半葉最強盛,曾擴地至印度河,後因內亂轉衰。
前二世紀上半葉,原駐於河西走廊的大月氏被匈奴所敗,遂西遷至阿母河領域,約前140-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將希臘王朝逐向南方。東漢時大月氏分休密、雙靡、貴霜、都密、肸頓五部。一世紀時,貴霜統一諸部,擴張為強大的貴霜王國,其盛是西起鹹海、東至蔥嶺,橫跨中亞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倡大乘佛教。三世紀後漸衰,分裂為若干小國。五世紀上半葉被從北方襲來的懨噠所滅。
懨噠系游牧民族,原居於金山(阿爾泰山),臣屬於柔然,羅馬人稱之為「白匈奴」。五世紀初西遷,以後相繼征服伊犁河域、河中地區、吐火羅、印度西北部,還擊敗了薩珊波斯,殺其王,成為一令人生畏的強國,其統治中心就在今阿富汗境內,信奉襖教。567年左右,薩珊波斯與西突厥聯合擊滅懨噠,以阿母河為界瓜分其領土。吐火羅被劃歸屬波斯,但不久(約568年)又被西突厥奪取。
627年,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派其長子在吐火羅建立了突厥人的王朝。唐軍滅西突厥後,吐火羅的突厥王朝向唐稱臣,唐置月氏都督府於此。另在今阿富汗境內及其附近還有若干臣屬於吐火羅的小國:護密、護時犍(唐置沙州都督府)、罽賓(修鮮州都督府)、帆延(烏鳳都督府)、訶達羅支(條支都督府)、骨咄(高附都督府)。另外,唐還於662-674年間封流亡來唐的波斯末王之子卑路斯為波斯王,置波斯都督府於波斯東部與阿富汗境內。八世紀初,阿拉伯人的勢力進入,控制了吐火羅。自751年怛羅斯之戰後,蔥嶺以西之西域諸國盡皆歸於阿拉伯人,此後中亞地區逐漸伊斯蘭化,直至今日。
821年,阿拉伯阿拔斯朝(黑衣大食)呼羅珊總督塔希爾建立了塔希爾王朝,領有中亞、河中、阿富汗地區,名義上承認哈里發主權,但形如獨立。867年錫斯坦省軍隊統帥亞庫布(綽號薩法爾)起兵建立薩法爾王朝,873年滅塔希爾王朝,領有伊朗大部、河中、阿富汗、印度西部,中心在呼羅珊,曾一度遠征巴格達。不久,河中地區又興起了地方將領建立的薩曼王朝,900年滅薩法爾王朝。962年,呼羅珊總督阿爾普特勤又據伽色尼城獨立,稱雄一方,建立伽色尼王朝,佔領阿富汗,十世紀末滅薩曼王朝,相繼得到中亞與伊朗各一部分、印度河領域北部,十一世紀受到塞爾柱突厥人打擊而衰落,失去伊朗、中亞領地。十二世紀中葉,赫拉特與伽色尼之間的廓爾山區興起了廓爾王朝,很快就據有阿富汗全境,後又滅伽色尼王朝,占伊朗、印度各一部,1215年左右廓爾王朝被興起於河中的花剌子模蘇丹國所滅。
1220年花剌子模被蒙古滅亡,以後阿富汗相繼為蒙古汗國、伊兒汗國以及附屬於蒙古人的一些小政權統治,帖木爾興起後又歸其統治。帖木爾死後阿富汗又成為帖木爾後裔與中亞的土庫曼黑羊王朝等國爭奪的戰場,十六世紀後又轉入波斯手中。
1747年,阿富汗阿布達里酋長艾哈邁德乘波斯衰落之際獨立,建立了阿富汗王國,使得統一的阿富汗國家正式形成。歷經阿布達里德王朝(1747-1826)、巴拉克宰(1826-1973)兩個王朝。其間分別於1839-1842、1879-1880、1919年三次擊敗英國的入侵。

5. 阿富汗是一個中亞內陸國家,是蘇聯和中國的鄰國.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

阿富汗是中國的鄰國,但是相鄰的部分只是一條狹窄的高原山谷。對於中國的經濟意義不大。但是在中國西部安全,地緣政治來說,因為美國人的駐兵,有很大的戰略牽制。而蘇聯在沒有解體之前,的確和阿富汗接壤(接壤部分是現在的中亞部分國家,如吉爾吉斯斯坦等國),但是現在的俄羅斯,在中亞都要和美國中國明裡暗裡爭奪勢力,對於阿富汗鞭長莫及,影響力有限。911之後,美國人用武力推翻了阿富汗的伊斯蘭極端原教旨主義政權塔利班,但是不能根除其影響,現在的塔利班仍在塔利班活動,暴力恐怖事件不斷,美國一首扶持的阿富汗現政府,不能對全境實施有效管理,很多地方軍閥勢力割據,教派之間地獄之間的爭斗不斷。美國軍隊(和少量其盟國人員)仍在阿富汗駐軍,維持安全。阿富汗是一個內陸高山國家,不靠海,但是卻處於中東(尤其伊朗)、中亞、中國、南亞(和巴基斯坦包括印巴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接壤),其戰略地位十分突出。另外,阿富汗本身的礦產資源也比較豐富,只是原來塔利班統治時基本切斷了與世界市場聯系,再加上這幾年的戰亂割據狀態,阿富汗的國民所得處於全世界最低水平,各項表明人類發展的指標也是倒數,最近一兩年,阿富汗局勢有所好轉(但是安全問題仍然不樂觀),許多國家包括中國開始在阿富汗投資,主要是礦產,中國也積極利用經濟手段進入阿富汗,一是為了資源利益,二是可以向美國示好(看我支持並投資你佔領的國家)同時牽制美國在阿富汗的影響力。

6. 印度在華有什麼投資嗎

前段時間因邊境問題,印度發起了抵制我國應用軟體和對印投資的熱潮。雖然我們也想針對性的對印度在華投資進行反制,但經過細算發現,印度在我國民眾印象當中好像沒有太多的投資。

2019年中國和印度的貿易總值是639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其中中國對印度出口5156.3億元,增長2.1%,自印度進口1238.9億元,下降0.2%,貿易順差是3917.4億元。

從貿易額來看,印度逆差很大,而具體到投資方面,對比中國企業在印度僅2019年就投資了270億人民幣,印度企業在華投資很低。

7. 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原標題: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有時候攤子鋪得太大了,對印度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文| 林民旺邱永崢

前幾天,中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三國外交部長在北京舉行首次三方外長對話。

在記者會上,三方表示將致力於加強彼此間關系,深化互利合作,推進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互聯互通,不加區別地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同時,中巴表示願同阿方一道,本著互利共贏原則,積極探討中巴經濟走廊以適當方式向阿富汗延伸。而正是這點,觸碰到了某些國家的痛點。

比如印度某些媒體說,「中巴經濟走廊計劃延伸至阿富汗令印度感到不安,這會讓中國勢力進一步深入中亞並連接南亞」,「中國要進一步包圍印度」。

針對這種認為中國「過度擴張」的言論,外長王毅也進行了回應,中阿巴三方外長對話不尋求代替現存機制,不針對三國以外的任何一方。中方仍然主張的是「阿人主導、阿人所有」的和解進程

1

阿富汗

《今日印度》網站稱,中巴經濟走廊延伸至阿富汗是「中巴舞劍,意在印度」。印度這么說,是有原因的。

這些年來,印度對阿富汗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政策,兩國關系有了顯著提升。印度曾向阿富汗提供超20億美元的戰後重建援助;幫助阿富汗建設公路、電網和醫療等基礎設施,比如從阿富汗赫拉特省的德拉拉姆市一直延伸到伊朗扎拉吉市的國際公路,耗資上億美元的薩拉姆水電站以及造價7500萬美元的阿富汗新議會大廈等等。

但是,印度提供的援助並非「免費」。

比如在軍事方面,印度要求阿富汗國防軍要接受印度軍隊的全面培訓,要求軍官去印度培訓,或者讓印軍來阿富汗。同時,讓阿軍隊「承擔應盡的軍事責任」,說白了,就是希望培養阿富汗可以當作未來「謀局」的「棋子」,用來牽制巴基斯坦之用。

歸根結底,印度希望借阿富汗、伊朗(尤其是查巴哈爾港)繞道巴基斯坦,將影響力深入到中亞地區。比如印度剛剛加入的上海合作組織,也是為了藉助這個平台以提高自己在中亞的存在。為此,印度不惜耗費巨資在阿富汗修建戰略公路,悄然滲透,苦心經營。當然,部分也源於巴基斯坦沒有處理好同阿富汗的關系,2016年還曾幾度在邊境線上短兵相接,讓阿富汗轉而更加親印。

但是,有時候攤子鋪得太大了,對印度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印度雖然自詡「南亞霸主」,但是在自身經濟建設上尚且自顧不暇,遑論援助他人。比如在修建阿富汗「經濟命脈」興都庫什戰略公路時,除了效率低下,還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完成公路的建設。這時,阿富汗提出想要引入中國資金參與建設公路,印度堅決反對。

如此,阿富汗轉向中國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方面,發展是主旋律,無論是阿富汗還是巴基斯坦,都對經濟發展有共同的渴望,與此同時中國有經濟實力,拿得出技術與資本;另一方面,中國與阿富汗一直關系親密,況且中國主張的是「阿人主導、阿人所有」,不過度涉入內政,一定程度上也讓阿富汗較為放心。

這樣一來,處心積慮在南亞「謀劃」的印度,喪失了阿富汗這個鉗制巴基斯坦的戰略抓手,能不著急嗎?

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2

深意

也許大家對阿富汗的印象,只簡單停留在「塔利班」或者美國在這里長達16年的戰爭上。但其實,「帝國的墳墓」,歷史上英俄「大博弈」以及冷戰時美蘇在阿富汗的較量,似乎都告訴我們,這個地方,亂。

那麼為什麼中國還要「介入」阿富汗問題呢?

首先,這有助於中國打擊「三股勢力」、毒品輸入等重大問題。28日,恐怖分子對阿富汗首都發動連環襲擊,造成至少41死84傷,「伊斯蘭國」隨後宣布對襲擊事件負責。面對恐怖分子迴流,世界上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完全安全。而打擊恐怖主義勢力,中國需要阿巴兩國的配合,加強反恐情報合作,一同將恐怖分子阻在境外。

其次,最重要的是有助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尤其是作為旗艦項目的中巴經濟走廊,畢竟阿富汗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必經之地。在阿富汗,中國有巨大的資源投資,如埃娜克銅礦項目和阿姆河盆地油田項目,然而卻一直因阿富汗內部安全問題而難以積極推進。

而且,解決阿富汗問題,中國是最佳人選,也只有中國才具備這樣的能力和可能性。

在阿富汗問題上,中國的立場一直都較為超脫,奉行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同阿富汗各派都保持著友好關系。中國的這一角色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替代的。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美國、印度、巴基斯坦都是阿富汗問題的直接相關方,任何一方的得利,或者各方的關系變化,都可能引起區域其他國家的反制反應。

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周邊外交最大的變化是要「經略周邊」、「塑造周邊」。換言之,就是對周邊的未來環境,中國要有自己的未來規劃,思考的不是如何適應當下的環境變化,而是積極去塑造未來5-10年內的發展趨勢。

因此,中方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中介」,利用自己同各方的「人脈」,搭建各方和談的平台,提供對話的便利。無論是巴基斯坦還是阿富汗,都有一個共同的意願,就是發展經濟,這是巴阿拋棄紛爭,和平相處的基礎。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好可以大大改善兩地的經濟水平。

對於這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事情,中國何樂而不為呢?

外交部長王毅、阿富汗外長拉巴尼(左)、巴基斯坦外長阿西夫(右)

3

印度很焦慮

實際上,印度對中巴經濟走廊的反對,主要還是出於對中國「一帶一路」的焦慮。畢竟,將南亞和印度洋當成自家「後花園」的印度,不希望別人輕易「染指」自己的地盤。

不妨來看看印度官方的表態。今年5月,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互聯互通倡議必須建立在公認的國際准則、良治、法治、開放、透明及平等的基礎,暗指「一帶一路」存在以上這些問題;並且公開反對中巴經濟走廊,稱沒有國家能接受一個忽視其主權和領土完整核心關切的項目。

印度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謝剛說,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旨在構造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Sino-centric global order)。而現在隨著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將攫取印度的發展空間。

例如本次,印度就擔心該項目通過克什米爾地區,而印度認為這個地區屬於自己。印媒報道稱,印度一直強烈反對中巴經濟走廊通過克什米爾地區,但是中國卻一直想邀請其他國家合作。

對此,王毅外長進行了回應,「中巴經濟走廊是經濟合作項目,不應將其政治化。走廊與地區現有的爭端,包括領土爭議沒有關系,也不應有關系」。

對於印度的「胡攪蠻纏」,中國卻一直在釋放善意。「中巴經濟走廊的目的不是針對第三方,同時希望能惠及第三方,惠及整個地區,成為地區一體化的重要動力。」

中國官方也多次公開解釋,中巴經濟走廊是民生項目,中國無意介入印巴克什米爾爭端,中國對克什米爾的政策沒有變化,可以考慮中巴經濟走廊向印度延伸,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以及印度的北南經濟走廊連接起來,印度的「季風工程」和「香料之路」可以與「一帶一路」對接等等。

不過,中方的表態,似乎並未讓印度接受。印度也一直扮演著抵制中國「一帶一路」的先鋒。

比如近期,印美日共同抵制了將「一帶一路」寫入到聯合國的決議中。事實上,也正是因為莫迪6月份對華盛頓的訪問,尋求到美國支持其對「一帶一路」的立場,也才有了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稱「一帶一路」是「掠奪性經濟」。

4

尷尬

印度的抵制立場,也多少讓它在地區多邊組織中顯得尷尬。

舉個例子來看。

今年,在索契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第十六次會議的《聯合聲明》中,有一個條款是這么說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等六個國家重申支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值得注意的是,在聯合聲明中,八個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員國中唯有印度被剔除。

現在,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及諸多國際機構,都已經或直接或間接地尋求加入經濟走廊建設。2016年9月,伊朗總統魯哈尼更是直接向謝里夫提出了加入走廊的要求(一星期前,島叔恰好在伊斯蘭堡參加了中巴伊三方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二軌會議)。

隨著阿富汗的加入,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趨勢如此,印度,你到底該如何面對呢?

拓展閱讀

印度吞並了幾百個「小國」, 卻因一個「硬骨頭」今天仍打得你死我活...

當地時間12月23日和24日,紛爭不斷的克什米爾烽煙再起,印度、巴基斯坦在這里連日猛烈交火並造成人員傷亡。

24日晚,印度《教徒報》呼籲印巴兩國和解,稱「是時候該破冰了」。

然而數十年的積怨,「破冰」又談何容易?

三個月前,印度政府發布了一份有關印巴克什米爾邊界地區的最新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7年裡,克什米爾地區共有41000人由於戰爭死去——平均每天都有4條生命在戰火中消逝。

南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火葯桶」,沖突的核心正是克什米爾地區。

而克什米爾問題的根源,遠比數十年更加久遠,它其實是南亞漫長歷史進程和印巴分治時眾多「爛攤子」所遺留的難解命題。

文| 徐聰瞭望智庫特約歷史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世界首富的海得拉巴被印度搶走啦!

米爾·奧斯曼·阿里汗,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很陌生。

但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此君可是世界上響當當的人物:1937年2月22日,他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阿里汗成為《時代周刊》封面人物

他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因為他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阿里汗手握大把的黃金、珠寶,據說,他擁有的所有珠寶連起來可以繞倫敦的皮卡迪利廣場一周;

他用舊報紙裹著當鎮紙用的鑽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顆還重!

……

不過,要是以為這些金銀珠寶就是阿里汗的全部家底,那就太天真了——這位富翁還擁有一個面積廣袤的「國家」。

橫亘於南亞次大陸中南部的這塊土地,名為海得拉巴,領土面積達21.3萬平方公里,比英格蘭和蘇格蘭加起來還要大,也比如今克什米爾的印巴實控區加起來更大;

它的位置十分重要,把海得拉巴疊加到今天的印度地圖上就能發現,它實實在在地長在印度的「心窩」里;

海得拉巴又具有一個特點:以君主阿里汗為代表的統治階級是穆斯林,但領土上絕大多數居民卻是印度教徒。

若是沒有它,今天的印度將是一塊「空心」的版圖

剛剛取得獨立的印度坐不住了: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所以,印度堂而皇之地「要求」海得拉巴「並入」印度。

作為穆斯林的阿里汗自然不肯接受,他想保持獨立,甚至加入巴基斯坦。

屢次「勸說」不成,印度終於露出了獠牙。

1948年9月13日,印度軍隊直接入侵海得拉巴。

阿里汗的巨大財富無法逆轉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海得拉巴軍隊抵抗5天後,被迫投降。

海得拉巴由此被印度吞並,至此,當代印度的版圖才算基本形成。

2

印度:卧榻之側豈容……

巴基斯坦:閉嘴!我的卧榻之側怎麼總能聽見你的呼嚕聲?!

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爾都被稱為「土邦」。

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處在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英國人離開時,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獨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或者選擇獨立。

因此,到印巴各自獨立時,南亞次大陸上,還存在著近六百個土邦,其中550多個在印度境內。

但是,英國人給出的方案畢竟只是理論上的原則,現實的地緣因素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處在印巴兩大國境內星羅棋布的土邦,紛紛識相地「主動」並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兩個南亞面積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和克什米爾,是少數幾個「拒不從命」的「硬茬子」。

克什米爾的統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穆斯林。

印度瘋狂吞並境內土邦的行動,巴基斯坦不會視而不見:你的卧榻之側不容人酣睡,難道我的就可以嗎!

克什米爾對於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對於印度,要棘手很多。

急於將克什米爾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嚇壞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選擇主動投入印度,換取其武力支持。

印度很樂意「插一杠子」。印巴雙方誰也不輕易相讓,曠日持久的沖突由此爆發。

當代南亞最大的爭端就存在於這個「最後的大土邦」,這也正是印巴分治方案中不明不白的土邦處置規則導致惡果的一個縮影。

土邦的問題,卻並非此時才出現的,它的歷史還要上溯到更遠的時代……

3

「海得拉巴、克什米爾們」從哪裡來?

喜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兩個世界。

山這邊的中國,從秦統一六國以來,「大一統」的理念深入人心,歷史上雖屢經戰亂分裂,但最終都必然走向統一,這一傳統已延續了兩千多年。

而山另一邊的南亞次大陸,從古至今基本處於邦國林立的狀態,從未實現過真正的統一,也從未有過一個統治整個國家的中央王朝,即便是空前強盛的阿育王時期也是如此。

來自中亞和西南亞的征服者一次次來到印度平原,建立起眾多五花八門的封建土邦。

到了歐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卧兒帝國時期,這種特點更加凸顯。

莫卧兒帝國(Mughal Empire),是突厥化的伊斯蘭教蒙古人在南亞次大陸上新建的國家,是帖木兒蒙古帝國的「續集」(「莫卧兒」其實就是「蒙古」的音譯)。同時,它又是伊斯蘭教文化與印度教文化的交匯點。

註:莫卧兒帝國從1526年開始至1858年結束,統治時間長達331年。1857年,莫卧兒帝國末代君主巴哈杜爾參加反英大起義,失敗後被英國殖民當局放逐到緬甸仰光,印度最後的王朝——莫卧兒王朝滅亡。

莫卧兒帝國給南亞種下了土邦問題的種子。

自建立之初,莫卧兒帝國便是邦聯性質的國家,大肆分封功臣貴族,地方總督、王公享有極大的自治權利。

立國之初,帝國皇帝尚能靠個人權威、嚴酷法令約束地方;後來的君主對地方的控制力逐漸減弱,王公貴族或部落首領巧取豪奪,逐步把原本以服軍役為條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襲的領地轉變為世襲封建領地。

在第六位皇帝奧朗則布(1658--1707在位)統治時期,莫卧兒帝國的疆域達到了頂點,版圖最廣時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然而,這看似鼎盛的大帝國,卻是外強中干——戰爭大大消耗了帝國實力,長久在南部征戰,導致奧朗則布對北部的控制力減弱,大貴族紛紛擁兵自立。

奧朗則布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對非伊斯蘭教徒徵收重稅,進一步加劇了國家的分裂。

到奧朗則布去世時,留下的已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帝國。

18世紀以後,帝國日益衰微,各省總督、地方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機紛紛擁兵自立,遍布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國,正是在這時形成的。

正如馬克思所評論的那樣:

「大莫卧兒的無上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摧毀,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塔人摧毀,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摧毀;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都征服了。這是一個不僅存在著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對立,而且存在著部落與部落、種姓與種姓的對立的國家,這是一個建立在所有成員之間普遍的互相排斥和與生俱來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勢上面的社會。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社會,難道不是註定要做征服者的戰利品嗎?」

4

維多利亞王冠下的「兩個印度」

1857年,莫卧兒王朝滅亡,印度正式進入英國殖民統治時期。

英國人在他們統治的南亞版圖上建立起了英屬「印度帝國」,將原本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為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滿目瘡痍:「國境」之內,居然還分布著近600個大小不等、分裂割據的土邦國。

所有土邦加起來面積達500萬平方英里,佔英國統治南亞總面積的45.3%,人口達8600萬,占當時區域總人口的1/3。

許多土邦王公熱情歡迎英國人到來,在戰場上為英國人沖鋒陷陣,以承認英國君主為前提,保留他們的王位。

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國簽訂條約,確認上述原則,接受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總督)控制其外交和國防大權。

作為交換條件,英國保證各王公享有內部事務自治的權利,像海得拉巴這樣實力雄厚的大土邦還擁有自己的貨幣、造幣廠、鐵路和郵政局。

註:1858年印度帝國成立後,英國駐印總督(Governor-General)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頭銜。這一與眾不同的頭銜,凸顯印度對於大英帝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

所以,英國統治之下的南亞,事實上有「兩個印度」:

一個是先後以加爾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為首都,並以此為中心由各省組成的印度,稱為「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或稱「印度帝國」),由英國直接統治;

另一個是由565個土邦王公封建領地組成的印度,稱為「印度土邦」(Princel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國殖民者在幕後操控。

直至1888年,一位高級英國駐印官員還說:「現在沒有,過去也從未有過一個印度。印度甚至從未有過一個歐洲人心目中的國家,即在國土、政治、社會和宗教方面擁有統一的國家。以為印度能成為國家,就像指望將來歐洲各國被一個單一的國家所取代一樣異想天開。」

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雖然都以英國國王為最高元首,卻是兩種不同的政治實體。國中之國,可能不算稀奇,但是一「國」之內,存在著如此眾多、不相連接的「國家」,實在不能不說是種奇特的現象。

土邦王公擁有不同的封號,如馬哈拉賈、羅闍、摩訶羅闍、納瓦布和尼查姆等。

註:稱為馬哈拉賈(Maharaja)或羅闍(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錫克教的封建主;

稱為納瓦布(Nawab)的,原是莫卧兒帝國派駐較大省份的總督;

稱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政府封派的省級官員(後來成為掌握省的實權的最高長官)。

納瓦布和尼扎姆均為伊斯蘭教徒。

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爾的摩訶羅闍,統治的領土和人口與歐洲最大的國家不相上下。位於阿曼海之濱的卡提阿瓦島的王公,居住在破舊不堪的馬廄內,管轄的地盤僅僅略大於一個縣。四百多個土邦的面積不超過三十平方公里。

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指出,「其中有15個可以認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爾、邁索爾、特拉凡哥爾、巴羅達、瓜略爾、印多爾、柯欽、齋浦爾、佐德浦爾、比加尼爾、波保爾與巴的亞拉。跟著就是許多中等土邦,最後是幾百個很小的地區,有些在地圖上並不比針尖大。這些小土邦的大多數是在加提

8. 特朗普邀請印度介入阿富汗是「請君入瓮」

特朗普宣布了美國的阿富汗新戰略,大多數舉措並不出人意料,整體而言也無多少「新意」。特朗普確認美國不會從阿富汗快速撤軍,這一決定可謂「眾望所歸」,這場在16年前發起的戰爭還會繼續下去,雖然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但是撒手不管的後果美國將無法承受。而在阿富汗局勢風雨飄搖之際,特朗普敲打主要反恐盟友巴基斯坦卻籠絡印度,至於前者「邀請」印度介入阿富汗的意圖到底是什麼則引起諸多猜疑。


可是特朗普似乎也沒有熱心到為印度的大國夢搭台,卻不求任何回報。在印度媒體解讀出特朗普對印度倚重的同時,一些西方媒體從中看到的是特朗普對印度的「最後通牒」。而很多的印度網友也表示,特朗普的邀請更像是「請君入瓮」的套路。

阿富汗軍事失敗、腐敗橫行,西方的主流媒體已經「達成共識」——阿富汗戰爭幾乎已經註定是一場贏不了的戰爭。特朗普巴不得早些從這里抽身,只是因為伊拉克的前車之鑒(美軍撤走,IS填補權力真空迅速崛起),特朗普無奈改變撤軍的初衷。泥足深陷的美國可能需要的是一塊墊腳石,而印度「大小」正合適。

印度面對的誘惑很大,大國地位的榮耀、可能的美國軍援以及在世仇巴基斯坦的西北部懸一把利劍,甚至完全有可能打破南亞的戰略平衡進而騰出手來「走向世界」。但是回報有多高,風險就有多大,在阿富汗這塊大國墳場,英國人曾飲恨於此,蘇聯也曾在此徒耗十年,美國陷入阿富汗泥潭也已經十多年,這么多大國都不行,那麼印度又靠什麼創造「奇跡」?是淪為美國的墊腳石還是經營出一塊登上世界大國地位的台階,這是一場賭博,下面就看印度的了。

美國真的是到處想佔便宜。

9. 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有哪些資源值得利用

印度最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從獨立到現在,印度在經濟方面所呈現出最大的優勢就是一直以來都是穩步增長,從來沒有經濟危機或者是大的動盪,印度是很多條河流的發源地,印度也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印度雖然人均經濟水平落後,但是印度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在科技方面也有重大的突破,印度從建國到現在,採用了一切可發展的手段,大力發展和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是印度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原因。

10. 關於阿富汗的經濟歷史,完整點,快,很急!說得好懸賞追加。

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通過國家壟斷主要經濟部門,調動私人資本的積極性,爭取外援。從l956起,開始實行五年經濟計劃。通過第一、二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工農業生產均有發展,國內交通運輸有很大改善,紡織、糖、天然氣、煤、水泥等主要產品產量有較大的增長。第三個五年計劃(1967?1972),由於蘇聯、美國的援助不落實,投資總額不能兌現等原因,使發展農業的目標沒有完成。蘇軍侵佔9年,阿富汗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內戰不斷,農田荒蕪,生產下降,經濟已到了崩潰的邊緣,商品奇缺,物價飛漲,大批難民外出逃生。
經濟概況
阿富汗是落後的農牧業國家,1971年被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過二十多年戰亂,阿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交通、通訊系統、輕重工業、教育和農業基礎設施遭到的破壞最為嚴重,生產生活物資短缺,曾有6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阿富汗過渡政府成立以來,採取了諸多舉措刺激國內經濟重建。發行新貨幣,出台銀行法,吸引外資,進行關稅與財政改革,加強中央對地方財政的直接控制,增加中央財政,逐步推進戰後重建。阿政府積極利用國際援助,恢復國內經濟造血功能,大力進行交通、能源、水利灌溉等關繫到國計民生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頒布了投資法,鼓勵國外商企赴阿投資。阿經歷了多年凋敝後已逐漸開始戰後經濟重建進程。2004年,阿出台了《反洗黑錢法》和《打擊財政恐怖主義法》兩部新法,規範金融市場,打擊非法經濟。據統計,2003/2004財年阿富汗國內生產總值為43億美元,同比增長20%。人均收入180美元。貨幣名稱:阿富汗尼(Afghani),簡稱阿尼。2002年10月7日,阿過渡政府發行新幣阿尼。與舊幣比值為1:1000。
阿富汗資源
阿富汗礦藏資源較為豐富,但未得到充分開發。目前已探明的資源主要有天然氣、煤、鹽、鉻、鐵、銅、雲母及綠寶石等。阿可能擁有世界上蘊藏量最豐富的銅礦、全球第五大鐵礦脈,7300萬噸煤。此外,天然氣儲藏量約為1852億立方米,石油儲量約為9500萬桶。
青金石是一種非常獨特而稀少的岩石,由藍色礦物、不定量的黃鐵礦、方解石及其他礦物組成,呈獨特的深藍、淡藍及純青色。它既可做雕刻擺件,又可制首飾。上等青金石每公斤價值約300美元,最差的也不低於40美元。青金石被阿拉伯國家稱為「瑰寶」。阿富汗是世界上最主要和最著名的青金石產地,青金石被譽為該國的「國石」。
阿富汗的河流大部分是內陸河,多注入沙漠和湖泊。主要河流有阿姆河、喀布爾河、赫爾曼德河和哈里魯河等。
阿富汗工業
多年戰亂使阿工業基礎幾陷崩潰。輕工業和手工業為主,手工業約占工業產值的42%。主要有紡織、化肥、水泥、皮革、地毯、電力、製糖和農產品加工等。
阿富汗農牧業
農牧業是阿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農牧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67%。耕地不到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0%。主要農作物包括小麥、棉花、甜菜、乾果及各種水果。主要畜牧產品是肥尾羊、牛、山羊等。目前,阿鴉片種植達13.1萬公頃,從事種植人口達230萬,產值佔2003年GDP的60%以上。
阿富汗交通運輸
阿是內陸國,無出海口。境內幾無鐵路。交通運輸主要靠公路和航空。北部同烏茲別克和土庫曼邊界上的阿姆河和昆都士河部分河段有通航能力。
公路:全長2.1萬公里,鋪過路面的約2800公里。70%被戰爭破壞。阿政府目前積極與各國及非政府組織合作修建各級公路。全長482公里的喀布爾-坎大哈公路經修復已於2003年12月重新開通。喀布爾—賈拉拉巴德等重要道路的修復工作正在進行。與有關機構就修繕喀布爾—赫拉特高速公路及薩朗隧道等工程達成了協議。
空運:目前有兩家航空公司。阿利亞納航空公司勢力較為雄厚,主要經營國際航線。目前已開通至巴基斯坦、阿聯酋和印度等國的國際航班, 2003年7月12日正式開通喀布爾至烏魯木齊航線。巴赫塔爾航空公司經營國內航線。喀布爾機場為國際機場。
阿富汗對外貿易
阿富汗同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主要出口商品有天然氣、地毯、干鮮果品、羊毛、棉花等。主要進口商品有各種食品、機動車輛、石油產品和紡織品等。主要出口對象為巴基斯坦、美國、英國、德國、印度等,主要進口國為巴基斯坦、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土庫曼、印度等。
外國援助
國際社會對阿富汗戰後重建提供了大量資金及物資援助。2002年1月,在東京阿富汗重建問題部長級會議上,與會各方表示將支持阿和平、重建進程,承諾向阿重建提供總額達50億美元的援助。東京會議後,國際社會又陸續作出了一些承諾。2004年3月阿富汗問題柏林會議上,國際社會承諾3年內向阿提供82億美元援助。截止2004年9月,阿已得到48.28億美元援助。同時,國際社會為阿政府在教育、衛生、農業灌溉、公共交通、電信、政府辦公等各方面援助了大量基本設備。
阿富汗人民生活
20餘年內戰使阿基本生活設施遭受極大破壞。道路受損,電力奇缺,物價上漲,生活必需品匱乏。阿政府成立以來,在聯合國及國際社會非政府組織幫助下,大力恢復基本的民生設施,安置返阿難民,解決居民用水、用電,加大醫務人員培訓,恢復各級學校教育。據世界銀行報告顯示,阿目前可以享受自來水供應的城市居民不到20%,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基本醫療只能覆蓋40%的人口,嚴重缺少醫療人員,尤其是女性醫護人員。由於不願接受男醫生的檢查和治療,阿女性享受基本醫療的比率很低。阿富汗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72‰,嬰兒死亡率115‰;50%人口患有慢性營養不良;平均壽命43歲。落後的農牧業國家,1971年被聯合國列為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十多年戰亂環境,使阿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曾有5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

2002年卡爾扎伊新政府建立以來,盡管經濟迅速發展,GDP年平均增長率達到兩位數,但由於起點低,基礎弱,完全不足以改變國家和老百姓的貧窮面貌。在國際社會支持下,阿政府於5月份推出期限5年的國家發展戰略,描繪出自2008至2013的未來5年阿富汗獲取以安全、政府良政、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為目標的路線圖。在其中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阿政府將希望完全寄託於私營經濟,欲通過培育和建設一個強勢的、以私營企業為導向的市場經濟,實現減貧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確保阿富汗在實施新千年發展目標方面獲取巨大進展。

阿富汗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績,中小私營企業經營活動明顯趨於增加和活躍,但它們主要由國際社會援助阿富汗重建的努力和大規模進口所推動。除了電信業外,阿私營企業普遍不願意進行中長期生產性投資,此現象部分原因於私營企業缺少對未來信心,以及現實條件下阿商業環境所致的高額經商和交易成本。此外,據阿富汗商工部透露的情況,盡管阿國際貿易呈兩位數增長,但大部分出口屬於向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進口再出口,而進口極大程度上由國際援助和毒品經濟所支撐。

阿富汗經濟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必須把由重建帶動的恢復性經濟帶到由私營經濟主導的經濟增長軌道上來。繁榮的私營經濟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減少毒品經濟至關重要。只有繁榮私營經濟,促進以生產性投資為基礎的私營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才可為社會和民眾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創造政府在實施國家發展戰略中所需的資源,使阿國家和全社會人獲益,阿國家經濟增長和實現減貧目標才有希望。

鑒於上述,私營經濟已被阿政府看作國家發展的希望、期待和依靠,以及推動阿國家經濟發展的引擎和動力。國際社會在援助阿富汗的同時,也在積極推動阿政府重視和發展私營經濟。

由於統計系統不健全,阿沒有私營企業在投資和經營活動方面情況的可靠數據。據阿富汗投資促進局提供的數據,在該機構注冊的投資企業總計15000多戶。由阿工商會提供的信息顯示,在該會注冊的阿全國工商企業會員共有25000家。

阿非農業企業弱小,具有典型的非正式、由老闆經營、規模微小等特點,它們當中幾乎沒有中大型企業。電信業是唯一的擁有大規模外國直接投資和由他們經營的行業,而私營的加工和製造業企業基本顯現不出來。

二、 惡劣商業環境制約阿私營經濟發展

戰後阿富汗,有形和無形的基礎設施均被破壞殆盡,在重建努力中,適合於私營經濟發展的良好商業環境尚沒有建立起來。由於缺少合適的法律法規、井然有序的制度性環境和良好的政府及社會公共服務,使大部分私營企業或個體經營的活動仍然停留在非正式經濟的水平上,限制了中長期投資經營的增長,對推動良性的商業競爭形成反制和壓力,並助長和激勵腐敗,成為阿富汗私營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巨大制約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缺少有形基礎設施,特別是電力嚴重缺乏。在喀布爾等主要城市,頻繁的拉閘停電使得大部分企業只得依靠昂貴的自備發電機來解決用電問題,在國際油價不斷攀升和高企的情況下,私營企業的負擔越來越重。此外,干凈水供應、衛生設施、通訊手段、道路、機場、邊境過境設施等嚴重缺乏或破舊不堪,也是重要的妨礙私營經濟參與正規經濟活動和制約阿發展國際及地區貿易和吸引投資的因素。基礎設施問題還影響到金融服務,特別在農村地區。

(二)阿富汗私營經濟中有70~80%屬於非正規性質,如合同很少被使用,而且基本沒有約束力,對於消費者和雇員權力的規定基本無效力,存在大量的官僚政治和與政府能力有關的障礙或壁壘,私營企業適應法律法規要求的能力有限,缺少公共信息和對各種程序的適應也在危害私營經濟的存在和成長,導致阿成為從私營經濟中獲得財政收入最低的國家之一。

(三)商業環境惡劣。商業環境仍然被過了時的法規、模糊不清和相互矛盾的規定,以及過分煩雜的許可證審批手續和死板的交易程序所困擾。除了需滿足組建公司的要求外(過去由商業法庭辦理,現將交由還未建立的中央登記處),還要有投資促進局的投資許可和商工部的經商許可,以及由眾多的相關部委出具的超過20個的分項許可。阿富汗商業環境中缺少結構性的競爭力可以在世界銀行公布的經商指數上得到反映:在列出的175個國家中,阿富汗處在「寬松經商」的第165位(比2006年的第159位又有下降)。

(四)財產和土地權益不清,執行機制軟弱,私營企業無法利用土地作為擔保申請信貸。缺少商業保險體系,再加上動亂的安全形勢對投資產生負面影響,形成對私營企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五)缺少資金支持。它是私營經濟從事經營和發展的另一個主要制約因素。阿經商條件中關於獲取信貸的便利程度在155個國家中排列第122位,在阿農村地區獲取信貸更是受到限制。

(六)缺少有效的執法機制。商業法院系統尚未建立,或者他們缺少資源和能力或相關法律,或者法律不完備等,這些對於債權人的權益、銀行和金融中介等都是嚴重風險。沒有現代化規章制度框架用於租賃業和保險業,也沒有適用於非銀行借貸的相關法律。

(七)腐敗繼續成為妨礙投資、交易的巨大障礙。在申領許可證、申請貸款和執行合同過程中官僚機構及公共領域內普遍的腐敗現象不僅給企業造成困難,還大大增加了投資或潛在投資者的投資、交易成本,並使交易過程減緩,無法預測申請許可、履行合同、維護財務權益等過程中的風險。在對外貿易方面,邊境執法或工作人員的低工資、缺少培訓和缺乏資源引發或加劇腐敗,影響海關和稅務部門執法,邊境口岸過境拖延,手續煩雜,缺少便利,貿易面臨著一系列障礙,對阿富汗的出口競爭力造成傷害。此外,存在著的大量小而令人討厭的稅賦也給私營或個體經營者增加了額外負擔。

(八)來自於鴉片的非法所得對金融形成挑戰和沖擊。

(九)阿在貿易和轉運協議的談判方面嚴重缺少能力,不能為阿富汗在對外合作方面爭取較好條件。另外大量外援和僑匯導致的高工資和事實上的高匯率以及毒品收入流入使得阿富汗許多有出口潛力的商品失去競爭力。

(十)阿富汗勞動力大軍中受教育程度低和技能水平低下是影響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障礙。

三、 阿政府關於發展私營經濟的政策、措施

(一)實行以私營經濟為主導的市場經濟政策

政府在《阿富汗國家發展戰略》中明確提出關於發展以私營經濟為主導的市場經濟的政策,它包括以下重點和優先:
? 為開發私營經濟制定法律框架,包括制定和通過重要的商法(公司法、合資法、商業仲裁法、商業調解法、合同法、代理法、標准法、版權法、商標法和專利法);
? 為私營經濟創建一個規章制度框架,為他們履行相關法律提供支持;
? 改善對法律和制度框架的執行;
? 確保上述立法能夠反映出阿富汗當地社會的聯系和特點,並可公平執行,持續為投資者提供在極大程度上可對商業前景進行預測的法律環境。

(二)計劃、措施和執行情況

1、加強對市場經濟的管理。

阿政府將在促進私營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政策框架內加強和改善對市場經濟管理,包括:
? 確定對商業環境進行改革的制度性責任和機制;
? 加強商工部、投資促進局以及相關法律體系的工作和功能,有效調解和解決爭議;
? 改善對土地的獲取途徑,包括理清財產權、簡化過戶手續、確保長期租賃的一系列措施。用於商業管理操作的主要程序(注冊、發放許可證、邊境的出入境操作、通關和支付)將繼續被簡化,以減少交易成本。

2、高度優先將一些重要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或公司化。

財政部已經准備好一份所有需私有化的國有企業名單,它包括國家電力局 - 大阿富汗Brishna Mowasesa的公司化和增效措施,Millie銀行和Pashtany銀行的重組及戰略性私有化,所有這些國有企業將在未來3年內完成私有化或進入清算程序。阿政府的所有相關機構將鼓勵這些作為新的私營企業出現的競爭者進入市場進行公平競爭。

3、承諾制定有利的貿易政策。

圍繞確保降低進出口貿易門檻,支持私營企業開發和增加國內生產,增強具有相對優勢行業的競爭力的目標制定貿易政策。財政部將在與各方進行協商的基礎上負責制定新的關稅體系。此外,優先考慮改善阿與本地區各國的貿易及商業關系,發揮出阿富汗所處戰略位置的優勢,通過採取相應政策和措施促進並方便貿易及貿易轉運。短期內,阿政府將致力於確保海關規定的持續性和繼續減少貨物進出阿富汗所需的平均時間,最終達到地區平均水平。政府還將為獲取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地位而努力。

4、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

包括銀行業、微金融服務在內的金融系統成長迅速,然而,由於金融調解能力仍然低下,僅僅一小部分人可享受到正規金融服務。為消除私營經濟發展中的一些關鍵性瓶頸,阿政府擬建設一個強勢的和反應積極的金融業,強化私營企業國內生產,提高其生產能力。具體做法上,將先通過和推行4項金融法律(安全交易、抵押、租賃和可流通證券或票據),強化法律框架,謹慎執行銀行業規定;之後推行和延伸向農村地區及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再往後(中期內),將尋求設立徵信所(Credit Information Bureau)和金融爭議解決法庭等機構,施行相關合適的保險法,鼓勵和促進一些重要金融單位發展。

5、繼續進行商業環境改革。

阿商工部被指定為促進阿私營經濟發展的主管部門,為適應這一功能,該部在能力建設計劃支持下新設了更適合於執行私營經濟發展政策的兩個機構,即「私營企業發展司」和「條法司」。

過去以來,阿政府為改善商業環境,促進私營經濟發展,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有些已對私營經濟發展產生作用,如:
? 工業園計劃,通過為少量阿富汗商人提供便利,克服了基礎設施方面的不足和障礙;
? 援助國對於銀行信貸的資金支持;
? 為幫助個體商戶增加收入而設計的微觀財經計劃;
? 建立投資促進局,為投資者提供了單一窗口服務,並在為投資者積極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

阿為私營企業進行的改革總體上進展緩慢,效果甚微,經濟中仍有大量影響巨大的非正規東西,經商環境中的結構性問題產生的負面影響仍然在抵消那些積極的改革努力,因此私營經濟的總體增長不明顯,中小企業的產出仍然不能成為阿富汗私營經濟的主體。鑒此,阿政府主要在以下方面繼續致力於改革和建設:

(1)促進私營企業正規化建設。鼓勵經濟規范化,強調要加強微、小、中型企業制度建設,為他們在正規化經濟運作中創建高水平的施展平台,提高他們正規經商經營的能力和實力,減少官僚政治,消除腐敗。同時通過提高阿國家機構執法能力和私營企業對法律的適應能力加強法律環境建設,有效強化改革。此外,進行正規化商業培訓,通過實施小規模培訓計劃和被國際認可的職業資格培訓中心進行技能開發(已經取得一些進展),加強商業教育現代化(尤其在大學里),加大在現代加工和製造技術方面的投入,提高阿富汗生產商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2)健全商業發展和市場政策。據認為,阿私營企業不能發揮其潛力,主要與市場規則及規定的隨意性和限制性、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的不公平性、市場信息的缺乏性和不確定性、交易網路的不完善性和不連續性等有關。為此,阿政府做出規劃,擬創建能夠具備和發揮這些作用的功能性市場,包括建立制度性市場環境(治理市場的制度、法律法規),加強支持性功能(使市場能夠運行的技能、信息和網路)建設,使買方和賣方間的交易均能在規范、簡易和公平基礎上進行,促進一個有競爭力的和能夠在國內國際市場參與競爭的私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增長。

(3)改善投資環境。通過改善投資環境促使阿富汗成為具有競爭力的投資地,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促進國內投資。政府還計劃為私營企業發展和投資創建有形基礎設施,如繼續在全國建立工業園,及時為投資者提供土地、能源、水電和通行道路等便利。然而,鼓勵投資的進程和進展仍然受到高風險制約,現有的風險化解手段或投資擔保機制僅僅適用於國際投資者,對阿國內投資則很少或根本起不到作用。針對此,商工部初步制定一些專項計劃,包括:
? 減少執行規章制度的不確定性、負擔和費用;
? 更多引進有效的投資風險化解手段;
? 加強人力資本基礎建設;
? 設計和創建一個有利於投資運作的目標市場。

隨著阿富汗政府發展私營經濟的各項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實,阿重建進程不斷深化,相信私營經濟在阿富汗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會越來越明顯,阿富汗的前景將是光明的。

閱讀全文

與印度在阿富汗有哪些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學校教什麼 瀏覽:748
印尼黃花梨傢具價格多少 瀏覽:680
伊朗一共捐了多少物資 瀏覽:228
伊朗的疫情為什麼一直嚴重 瀏覽:152
中國以前有什麼恐龍 瀏覽:388
如何寫中國夢 瀏覽:964
疫情印尼航班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657
印尼什麼游戲火 瀏覽:954
二戰義大利侵犯了哪些國家 瀏覽:546
中國女皇在哪個省 瀏覽:211
印尼羊肉薄餅怎麼做 瀏覽:965
在英國留學生如何求職 瀏覽:690
印度舞有哪些曲目 瀏覽:167
英國人為什麼不踢正步 瀏覽:726
印度的戰斗機都是哪些國家的 瀏覽:953
越南有多少個美國人 瀏覽:997
印尼寬頻怎麼選擇 瀏覽:437
中國財務大咖齊昊哪個大學畢業 瀏覽:670
印度匯豐銀行在哪個城市 瀏覽:282
英國人對水過敏怎麼辦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