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出口印度的主要中草葯有哪些
有青黛和各類參,以及一些滋補中葯
② 植物類中草葯有哪些品種
一、夏枯草:別名:麥穗夏枯草、鐵線夏枯草、麥夏枯、鐵線夏枯、夕句、乃東等,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中國及非洲、歐洲各地,夏枯草生長在山溝水濕地或河岸兩旁濕草叢中,匍匐根莖,節上生須根,基部多分枝花朵淺紫色。夏枯草葯用功能有有清火明目之功效,能治目赤腫痛、頭痛等,被譽為清肝、護肝「聖葯」。
車前草
二、車前草:學名平車前,俗稱車前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原產於中國、亞洲非洲及北美地區。生於草地、河灘、溝邊、草甸、田間及路旁,直根長,具多數側根,多少肉質。根莖短。車前草為車前草科植物車前及平車前的全株,味甘,性寒。具有利尿、清熱、明目、祛痰的功效。主治小便不通、淋濁、帶下、尿血、黃疸、水腫、熱痢、泄瀉、鼻衄、目赤腫痛、喉痹、咳嗽、皮膚潰瘍等。
魚腥草
三、魚腥草:是中國葯典收錄的草葯,草葯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乾燥地上部分。原產於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地區。魚腥草喜歡在陰濕的地方生長,一般在河邊、溝渠邊,魚腥草莖呈扁圓柱形,扭曲,表面棕黃色,具縱棱數條,節明顯,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搓碎有魚腥氣味。魚腥草味辛,性寒涼,歸肺經。能清熱解毒、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牡荊
四、布荊草:別名線葉菊、牡荊、西伯利亞艾菊、兔子毛、疔毒花、兔毛蒿、驚草,是馬鞭草科,牡荊屬植物黃荊的變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原產地中國、歐洲地區,根莖粗壯。斜升。莖基部被密厚的纖維鞘,不分枝或呈傘房狀分枝。葉具長柄;基生葉倒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荊草花朵為淺紫色,葯用功能可以清熱解毒,抗菌消炎,安神鎮驚,調經止血。內服對心跳、失眠、神經衰弱效果顯著,對月經過多,月經不調也有一定療效。外用治腫癰,臁瘡,中耳炎及其它外科化膿性感染疾病。
薄荷
五、薄荷:土名叫「銀丹草」,俗名:香薷草、魚香草、土薄荷、水薄荷、接骨草、水益母、見腫消、野仁丹草、夜息香、貓薄荷。為唇形科植物同屬其他乾燥全草。多生於山野濕地河旁,根莖橫生地下,原產於歐洲及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在中國也廣泛分布,薄荷全株青氣芳香。葉對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後結暗紫棕色的小粒果。
薄荷是中華常用中葯之一。它是辛涼性發汗解熱葯,治流行性感冒、頭疼、目赤、身熱、咽喉、牙床腫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經痛、皮膚瘙癢、皮疹和濕疹等。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薄荷含有薄荷醇,該物質可清新口氣並具有多種葯性,小劑量食用有助於睡眠。
板藍根
六、板藍根:別名:靛青根、藍靛根、大青根,是一種中葯材。為罌粟目十字花科菘藍屬植物的乾燥根,通常在秋季進行採挖,炮製後可入葯。全世界主要分布在印度東北部 、孟加拉 、緬甸 、泰國等地至中南半島,在中國各地均有種植。板藍根多數生長在潮濕 、溫暖的山地和陰溝中 。 板藍根以根和葉入葯,其根叫板藍根,葉叫大青葉。
板藍根的葯用功能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板藍根的清熱解毒功效主要體現在治療急性感染性疾病。板藍根對降低傷寒、副傷寒等所致的體溫升高,有良好的解熱作用。
艾葉
七、艾草:又名艾蒿、艾葉草,亦稱「純陽之草」。為菊科屬植物艾的乾燥葉。原產地在中國,後經植物傳播,在朝鮮、俄羅斯也有生長。艾草是我國普遍生長的一種植物,我國大部分省區都有分布,多為野生,也有少量栽培。艾草的適應性較強,但以潮濕肥沃的砂質壤土生長較好,在池塘邊、村口、小橋邊,常會長滿野生的艾草。艾草莖具明顯棱條,上部分枝,被白色短綿毛,稀被白色柔毛,下麵灰綠色,密被白色絨毛,裂片邊緣均具鋸齒,筒狀小花帶紅色。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我國古代使用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用艾葉熏蒸後空氣參數可以達到正常,對產婦和新生兒毒性小、刺激小,因此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芳香溫散,可升可降。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溫經脈、逐寒濕、止冷痛,為婦科要葯。
草珊瑚
八、草珊瑚:為金粟蘭科草珊瑚屬多年生常綠草本,又稱腫節風,俗稱滿山香、觀音茶、九節花、接骨木等。原產於中國,在世界分布於朝鮮,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印度,斯里蘭卡地區。其形態秀麗、四季馨香,具有極高的葯用、食用及觀賞價值。全株供葯用,能清熱解毒、祛風活血、消腫止痛、抗菌消炎。有緩解牙齦疼痛、縮小牙齦上火腫塊、改善炎症症狀等功效,無副作用。
大薊
九、大薊:中葯名,別稱大刺兒菜、大刺蓋、老虎脷、山蘿卜、刺蘿卜、牛喳口、雞母刺、大惡雞婆、山老鼠簕。為菊科植物薊的乾燥地上部分,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全草及根入葯。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產於江蘇、浙江、四川等地。
根長圓錐形,簇生。莖直立,有細縱紋,基部具白絲狀毛。苞片長披針形,多層。花兩性,管狀,紫紅色,花葯頂端有附屬片,基部有尾,冠毛羽狀,暗灰色。入葯具有涼血止血、祛瘀消腫的功效,對外傷出血、癰腫瘡毒等症有治療作用。
梔子
十、山梔子:中葯名,別稱黃梔子、黃果樹、山梔子、紅梔子等。為茜草科植物山梔的果實,常生於低山溫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溝旁、路邊。主要分布我國南北地區及台灣等地。梔子的果實是傳統中葯,葯用可以除熱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疳、淋證、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中葯獨特的應用理論,中醫葯體系越來越完善,整個葯學,從研究技術、生產技術到專業管理技術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中草葯的療效在當今世界上越來越被重視,像中國的針灸、中草葯的熬制都深入到世界各地,曾經長期相對停滯的植物葯也隨著科技和管理的進步而獲得了新發展。
文獻參考《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齊民要術》
③ 中國中葯有多少種
(一)中葯材的種類
中葯包括中葯材、飲片和中成葯,而中葯材又是飲片和中成葯的原料。據調查,全國用於飲片和中成葯的葯材有1000~1200餘種,其中野生中葯材種類佔80%左右;栽培葯材種類佔20%左右。在全國應用的中葯材中,植物類葯材有800一900種,佔90%;動物類葯材100多種;礦物類葯材70一80種。植物類葯材中,根及根莖類葯材在200一250種;果實種子類葯材180~230種;全草類葯材160一180種;花類葯材60一70種;葉類葯材50一60種;皮類葯材30一40種;藤木類葯材40一50種;菌藻類葯材20種左右;植物類葯材加工品如膽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種。動物類葯材中,無脊椎動物葯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種;昆蟲類葯材30一40種;魚類兩棲類、爬行類葯材40—60種;獸類葯材60種左右。
(2)《中華人民共和國》收載的中葯材種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是我國的國家葯品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規定:葯品必須符合國家葯品標准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葯品標准(簡稱地方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先後頒布了6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自1963年第二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到1995年版,收載葯材種類明顯地增加。
1985年版葯典的種葯材及製品中,實際收載葯材446種,其中植物葯材383種,佔86%;動物葯材種,佔9%;礦物葯材21種,佔5%。3類葯材中,植物和動物葯材來源較復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葯多來源,在1985年版葯典收載的425種植物、動物葯材中,兩個來源的81種、3個來源的32種、4個來源的9種、5個來源的3種、6個來源的1種;二是多葯一來源,屬於這種情況的有42種,其中兩味葯同屬一來源的38種、3味葯同屬一來源的2種、4味葯同屬一來源的2種。因此,從基原統計來看,425種植物、動物葯材來自536個動、植物種,隸屬160科。
1990年版葯典收載中葯材及植物油脂509種,包括植物葯材439種,動物葯材47種、礦物葯材23種,涉及基原627種(不包括附錄),其中以植物類居多,共557種,動物類70種。基原構成情況是:一原373種、二原88種、三原36種、四原7種,五原6種、六原1種。多基原葯材品種是:三原有大黃、山慈菇、馬勃,天南星,瓦楞子、五倍子、升麻、水蛭、甘草、石韋,百合、百部、竹茹、伊貝母、吳茱萸、牡蠣、青黛、郁李仁、細辛、珍珠、砂仁、威靈仙、莪術、黨參、海龍、娑羅子、預知子、桑螵蛸、黃連、黃精、蛇蛻、麻黃、紫草、橘紅、麝香;四原有川貝母、龍膽、苦杏仁、鬱金、秦艽、秦皮、金銀花;五原有石斛,陳皮、枳殼、鉤藤、海馬、淫羊藿;六原有石決明。 (3)地方標准收載的葯材種類
地方標准屬地方性用葯法規,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的實施或補充,通常收載地區慣用的葯材。例如,葯典收載的天仙子為茄科植物莨菪的種子,而廣東、江西等地則慣用爵床科植物岩水蓑衣的種子,稱「南天仙子」。據統計,全國約有200多種葯材的用葯習慣存在地區性差異,比較普遍的有地丁、白頭翁、貫眾、透骨草、大青葉等。
目前,我國各省(區)的地方標准尚無統一要求,從已出版的一些地方標准來看,其名稱、出版時間不盡一致。現將部分省、區的葯品標准收載的中葯材品種作一統計。
地方標准中,地區性慣用葯材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例如,《四川省中葯材標准》收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品種只佔11%,89%屬葯典以外品種,《雲南省中葯材標准》收載的地方慣用品種佔72%。地方標准收載的葯材具有很濃的地區特色,如四川的阿壩當歸、川中南星、川黨參、四川牡丹、康定玉竹和川南馬兜鈴等;雲南的雲白芍、金鐵鎖、珠子參、薯莨和理棗仁等。
《中國基本中成葯》收載各類中成葯700種,涉及葯材574種(不包括不同炮製方法的葯材品種)。中成葯的原料絕大部分屬普遍經營的中葯材,但許多配方也吸收了一些目前尚無經銷的、屬於民間葯范疇的草葯,如矮地茶、臭梧桐7葉、南蛇藤、菱角、秋梨、青蘿卜、洋蔥頭、薺菜、杜鵑葉、白背葉、崗稔子、柳蘑、蜣螂、蜻蜒、鱔魚、豬下頜骨、羊脛骨、雞腳、麻雀腦、海螺、鐵屑、銅綠和香墨等。
《月王葯診》是較早的一部藏葯史籍,收載的葯物包括植物類440種、動物類260種、礦物類80種,其中300多種葯物為青藏高原特產,多數葯物沿用至今.晶珠本草》是收載藏葯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獵廣泛,有著濃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譽為藏族的《本草綱目》,該書收載的葯物種類有75%為現今所用,其中30%屬藏醫專用,據統計,涉及1200個基原動、植物種。從有關資料的統計來看,目前我國有藏葯3000種左右.據統計,我國現有蒙葯2230種。目前,除內蒙古自治區外,我國東北和西北的許多蒙族聚集地也都使用蒙葯。 內蒙古自治區經過多年的資源普查,初步摸清了蒙葯資源,全區共有各類蒙葯資源1342種,其中植物類926種、動物類290種、礦物類98種,其他類28種;本區內常用蒙葯有500餘種,商品蒙葯約400種,還有民族專用葯260種。內蒙古自治區制定的《蒙葯標准》收載葯材和成葯522種.維葯的應用基本上在新疆自治區范圍內。據新疆的調查,全區有維葯600餘種,較常用的360種左右,其中本地產資源約160種,占維葯種數的27%。《新疆維吾爾葯志》收載葯物124種.傣葯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醫葯之一,遠在2500年前的《貝葉經》中便有記載。傣族祖居雲南西雙版納,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傣葯提供了理想的葯用資源,據統計,我國傣族葯物有1200種。《西雙版納傣葯志》收載了520種,其中最常用的有71種。我國壯族主要集中於廣西自治區,據該區有關部門調查,壯葯共有709種。《壯族民間用葯選編》收載常用壯葯500多種。四川阿壩地區整理出羌族常用葯100種;湖南初步查出本省苗族、土家族、瑤族、侗族等慣用民族葯361種,雲南德宏自治州收錄傣葯330種、景頗族葯123種;廣西《環江縣毛難族葯名錄》收載葯物556種。另據有關單位調查統計,廣西有瑤族葯555種、侗族葯298種、仫佬族葯259種、苗族葯213種、京族葯27種及彝族葯21種。據報道,目前藏漢共用的葯物有300多種;蒙漢共用的400多種;維漢共用的155種;佤漢共用的80種。
④ 本草綱目中一共有多少種草葯
本草綱目中一共有1892種草葯。
《本草綱目》全書52卷,190餘萬字,載葯物1892種,收醫方11096個,插圖1109幅,分為16部、60類,引用文獻上自戰國,下迄明萬曆年間,涵蓋了兩千多年的葯物學知識。
書中詳細記載並考證了1892種天然葯物的名稱、形態、產地、功效、主治等內容。對16世紀以前葯物學著作刊謬補缺,同時還改進了傳統的葯物分類法,提高了生物學分類的科學性。
《本草綱目》不僅記載了16世紀以前中國葯物資源,還記載了一些從海外,如波斯、印度及地中海等地區傳入的天然葯物及其相關知識。
(4)印度有多少種中國葯材擴展閱讀
《本草綱目》的發行版本:
《本草綱目》問世後,版本甚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收錄的1912年以前的《本草綱目》版本就有82種之多。1606年,《本草綱目》首次傳入日本,並在日本多次翻刻及注釋,對日本葯物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18世紀到20世紀期間,又被譯成日、法、英、德、俄等多種文字廣泛流傳,成為西方許多領域學者的研究對象。明清出版的《本草綱目》各種版本分別被英、法、德、美、韓、俄、意、日等國多家收藏單位收藏。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金陵胡承龍刊刻《本草綱目》為《本草綱目》最早版本,也是迄今唯一由李氏家族自編的版本。
金陵本《本草綱目》見於記載的有7部,其中日本3部、美國1部、德國1部、中國2部,分別存於上海圖書館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本為上海名醫丁濟民先生(1912~1979)舊藏,20世紀60年代由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購進收藏。
⑤ 這是啥中葯材
好像是佛手吧
功效作用
佛手,原產地是印度。廣西、安徽、雲南、福建等省區也有栽培出產。主要營養學成分有碳水化合物、粗纖維、三羥基二甲氧基黃酮、檸檬苦素、胡蘿卜甙,可治男人下消、四肢酸軟;胃病高血壓、氣管炎、哮喘等病症,還有抗炎消腫、降壓利尿的功效。
1.和胃止痛
佛手還具有和胃止痛的功效,《滇南本草》中記載佛手「補肝暖胃,止嘔吐,消胃寒痰,治胃氣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氣」,可用於消化不良、老年胃弱、舌苔厚膩、食少嘔吐、慢性胃炎以及神經性胃痛等症。可將佛手與粳米煮粥食用,亦可與玄胡索、陳皮、生薑、積殼配伍服用。
2.化痰止咳
佛手味辛,可歸肺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於濕痰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症。可泡酒,或與半夏、藿香、姜皮配伍服用。
3.疏肝理氣
佛手性味溫、酸、苦、甘,可歸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適用於肝氣郁結所導致的脅肋疼痛、心煩易怒、胸悶不舒、失眠等症。可直接將佛手片開水沖泡代茶飲,亦可與青皮、川楝子加水煎服。
4.治療婦女白帶病
據《歸經》記載,佛手並具治婦女白帶病的作用,《閩南民間草葯》中有方:佛手15-30g,豬小腸1尺。水煎服。方中佛手行氣,燥濕,疏肝解郁,為君葯。
⑥ 世界上共有多少種類植物是中草葯
中國也是世界上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約有30000多種植物,僅次於世界植物最豐富的馬來西亞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
其中苔蘚植物106科,佔世界科數的70%;蕨類植物52科,2600種,分別佔世界科數的80%和種數的26%;木本植物8000種,其中喬木約2000種。全世界裸子植物共12科71屬750種,中國就有11科34屬240多種。針葉樹的總種數佔世界同類植物的37.8%。被子植物佔世界總科、屬的54%和24%。
北半球寒、溫、熱各帶植被的主要植物,在中國幾乎都可以看到。水杉、水松、銀杉、杉木、金錢松、台灣杉、福建柏、珙桐、杜仲、喜樹等為中國所特有。水杉是一種高大喬木,被列為世界古稀名貴植物。金錢松產於長江流域山地,葉子簇生在短枝上,狀如銅錢,春夏蒼綠,秋天變黃,是世界五大庭園珍貴樹種之一。
也有很多種植中葯材的,栽培過程中追施采法特氨基酸水溶肥,效果很不錯。
⑦ 中葯材名稱大全及圖片印度蛇菇
印度蛇菰(學名:Balanophora indica)是蛇菰科蛇菰屬的植物。分布在緬甸、印度、越南、大洋洲、馬來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的海南、雲南、廣西等地。
不屬於常見常用中葯,民間有少量自發使用。
⑧ 中葯材都是原產中國嗎
白術,當歸,黨參,都是名副其實的中葯材。是中成葯材,又是在中國境內生長的葯材。外國暫時是沒有的,至於以後有沒有,會不會從中國境內引進。甚至最後會不會變成外國的專利。這些問題都是取決於中國對外貿易態度。和對中華民族的寶貴葯材的保護度所採取什麼有效的應對措施和手段等等。不過話又說回來,只要是把這些事處理的得當,就算外國引進。也不是什麼壞事,至少還能讓更多的世人更好的認識我們的中葯材,更好的發揚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中醫葯事業。
⑨ 哪些中葯材最貴
中葯是人們對我國傳統醫葯學的稱呼,是與西醫相對而言的。中葯主要起源於中國,除了植物葯以外,動物葯如蛇膽,鹿茸等;介殼類如珍珠,海蛤殼;礦物類如龍骨,磁石等都是用來治病的中葯。物以稀為貴,我國名貴的中葯材有:人參、高麗參、西洋參、黨參、黃芪、紅景天、靈芝、雪蓮、當歸、何首烏、龍眼肉、黃精、石斛、枸杞子、天麻、杜仲、山茱萸、冬蟲夏草、蛤蚧、紫河車、鹿茸、鹿角膠、阿膠、龜甲膠、鱉甲膠、海龍、海馬、狗腎、燕窩、哈士蟆、三七、番紅花、血竭、麝香、白花蛇、羚羊角、牛黃、珍珠。以下介紹十種最名貴的中葯材。
1、靈芝
根據我國第一部葯物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靈芝有紫、赤、青、黃、白、黑六種,。性味甘平。靈芝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吉祥、富貴、美好、長壽的象徵,有「仙草」、「瑞草」之稱,中華傳統醫學長期以來一直視為滋補強壯、固本扶正的珍貴中草葯。
2、人參
人參號稱「百草之王」,是馳名中外、老 幼皆知的葯材。在中國醫葯史上,使用人參的 歷史久遠。早在戰國時代,名醫扁鵲對人參葯 性和療效已有了解;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 將其列為葯中上品。人參能人五臟六腑, 是補葯中的極品。人參為東北特產之一,由於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稱為人參。古代人參的雅稱為黃精、地精、神草。現代有紅參、人參皂甘等提取技術,故而人參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之一,是馳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貴葯材。在中國醫葯史上,使用人參的歷史十分久遠。現在越來越多人食用人參皂甘RH⑵改善體質吸收效果更佳,過去由於人們的過度採挖,以及對人參生存環 境的破壞,野生人參越來越少,已經處於滅絕 的邊緣。人參已經被列為我國珍稀瀕危植物,長白山等自然保護區已經加以保護,人參資源正在逐漸恢復和增加。
3、龍涎香
是指抹香鯨科動物抹香鯨的腸內分泌物的乾燥品。取自宰殺的抹香鯨腸內分泌物(即鯨魚糞便,它是抹香鯨吞食墨魚後,胃腸道分泌出來的灰黑色的蠟狀排泄物)。本品系各類動物排泄物中最名貴的中葯,極為難得。自古以來,龍涎香就作為高級的香料使用,它的價格昂貴,差不多與黃金等價。《本草綱目》中記載著龍涎香可以'活血、益精髓、助陽道、通利血脈'。龍涎香是治病和補益強壯的名貴中葯。
4、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又稱冬蟲草、蟲草,它是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寄生在幼蟲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屍體的復合體。 冬蟲夏草是一種傳統的名貴滋補中葯材,與天然人參、鹿茸並列為三大滋補品。它葯性溫和,一年四季均可食用,老、少、病、弱、虛者皆宜,比其他種類的滋補品有更廣泛的葯用價值。
5、雪蓮
雪蓮花除產西藏外,在我國的新疆、青海、四川、雲南也有分布。各地民間將雪蓮花全草入葯,主治雪肓、牙痛、風濕性關節炎、陽萎、月經不調、紅崩、白帶等症。印度民間還雪蓮花來治療許多慢性病患者。如胃潰瘍、痔瘡、支氣管炎、心臟病、鼻出血和蛇咬傷等症。在藏醫藏葯上雪蓮花作為葯物已有悠久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