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取經是怎麼回事,他到底帶回多少經書
雖然說《西遊記》中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在歷史上也確實有一段玄奘去印度取經的故事,在真正的歷史上,西天指的就是印度,當時交通十分不發達,唐僧在貞觀三年的時候,年僅29歲的他帶領著一個弟子,就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京城去往印度求學。
在他回來之後,將這些經書翻譯學習,通過他自己的努力,他前後翻譯出了75本經書,共1335卷。並且也是他不斷的收徒,帶領著這些弟子為中國的佛學作出貢獻,創立了佛教學派,還根據自己的游學經歷,寫下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也為後來的絲綢之路做了貢獻。
❷ 三藏返唐帶回多少部梵文佛經
歷史記錄玄奘從印度帶回了經論657部,佛家三藏指的是經,律,論三藏,所以這657部不只是佛經,還有論(歷代大師的專業論文),還有就是玄奘熟悉掌握梵文,巴利文還有多種印度地方語言,而657部經論,應該不都是用梵文書寫,但都在玄奘掌握的語言之內,所以玄奘後半生主要以翻譯佛經為主旨;
❸ 玄奘取經用了17年到達印度,玄奘從印度返回唐朝用了多少年
玄奘從印度返回唐朝用了2年。
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 。這時,唐太宗為了遼東戰役,已駐蹕洛陽。太宗得知他回國,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玄奘奉詔匆忙上路,當月二十二日啟程,二月初一在洛陽宮儀鸞殿受到太宗接見 。唐太宗深感欣慰,與玄奘並坐問道:「法師當年西去取經為什麼不報道朝廷得知」,玄奘說:「玄奘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朝廷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太宗說:「法師出家後與世俗了斷,所以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
❹ 玄奘西天取經經過了多少個國家
玄奘西天取經經過了110個國家。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
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
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4)玄奘從印度帶回多少人擴展閱讀: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余里。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
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碎葉城、迦畢試國。
赤建國(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
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
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里。
玄奘經過以下地方:
1、玉門關
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北境。史籍記載,漢武帝為抗禦匈奴,聯絡西域各國,隔絕羌、胡,開辟東、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
分段修築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築塞至酒泉(今甘肅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築塞至玉門關。王莽末年,西域斷絕,玉門關關閉,漢塞隨之廢棄。
2、高昌國
高昌國是西域的一個佛教國家,位於今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東南,是古時西域交通樞紐。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線,當東西交通往來的要沖,亦為古代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
高昌歷史文獻,有《新唐書·高昌傳》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後出現四個漢族獨立王國。
先後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貞觀十四年(640年),高昌國為唐所滅,置高昌縣,後設安西都護府統之,安史之亂時高昌被回鶻侵佔。
3、屈支
屈支,又作龜茲、鳩茲、屈茨、歸茲、丘茲、屈茲、苦先、曲先、苦叉等等,乃是古代龜茲語kutsi,梵文Kuci之音譯,今稱庫車。
其國境相當於今新疆庫車縣周近地區。漢通西域以後,龜茲歸屬西域都護府。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龜茲和於闐、疏勒、焉耆(或碎葉)一起成為唐在西域的「安西四鎮」。
龜茲位於「絲綢之路」的天山南麓分支上,地處要沖,是為印歐文化與漢文化的交流融合之處。
4、碎葉城
碎葉城是唐朝在西域設的重鎮,位於中亞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楚河流域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是中國歷代王朝在西部地區設防最遠的一座邊陲城市。
也是絲路上一重要城鎮。它與龜茲、疏勒、於闐並稱為唐代「安西四鎮」。曾經多次修築城牆,唐代碎葉城就是仿長安城而建。
❺ 玄奘法師從古印度帶回了多少佛經翻譯了多少,未翻譯多少未翻譯的那些是否有後來者繼續翻譯
新譯出而以往和稍後有譯本的(新譯重本)有第二會(卷四O一一四七八),與西晉竺叔蘭、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竺法護譯《光贊般若經》、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經》,是同本異譯,但缺《常啼品》等;第四會(卷五三八一一五五五),與東漢支讖譯《道行般若經》、吳支謙譯《大明度無極經》、前秦曇摩蜱和竺佛念譯《摩訶般若鈔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經》,是同本異譯,亦缺《常啼品》等;第六會(卷五五六一一五七三),與陳月婆首那譯《勝天王般若經》同本異譯;第七會(卷五七四一一五七五),與梁曼羅陀仙譯《文殊說摩訶般若經》、僧伽娑羅譯《文殊般若經》是同本異譯;第八會(卷五七六),與宋翔公譯《濡首菩薩無上清凈分衛經》為同本異譯;第九會(卷五七七),與鳩摩羅什、後魏菩提流支和陳真諦分別譯的三種《金剛般若經》及稍後義凈譯的《能斷金剛般若經》,是同本異譯;第十會(卷五七八),與稍後菩提流志譯《實相般若經》,是同本異譯。
可見此經總括了一切般若類經典。其中第一、二會篇幅最大,二者雖詳略不同,但內容大同,其他部分的基本內容也略同。第二、四會與舊譯《大品》《小品》諸譯本相比,雖內容相同,但篇幅增加約一倍,字句表述也有顯著不同。如把第二會與鳩摩羅什譯的《摩訶般若經》相比,在稱呼方面,稱「比丘」、「比丘尼」為「苾芻」、 「苾芻尼」等;在佛教概念、法門方面,把「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覺分、八聖道分」,改譯「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把「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改譯為「空三摩地、無相三摩地、無願三摩地」;把「四禪」譯為「四靜慮」,「八背舍」譯為「八解脫」等等。在一些重要地方有增加的成分,如「菩薩摩訶薩欲知諸法、如、法性、實際,當學般若波羅蜜」[29],玄奘譯本為:「菩薩摩訶薩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便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當學般若波羅蜜多」[30];再如,在《摩訶般若經·奉缽品》有一段與《般若心經》十分相近的話:「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不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菩薩、菩薩字性空,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離色亦無空,離受想行識亦無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玄奘的譯文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不見行,不見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識空,非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不離空,空不離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31]後者在意思上更加明確。有一些話,如《第二會·歡喜品》的諸法「唯心所現,性相皆空」,同會《觀照品》的諸法但有名, 「但隨世俗假立客名,諸法亦爾,不應執著」等等,在舊譯相應地方沒有。新譯比舊譯篇幅內容的增加,與其說是舊譯者有意刪略,不如說是新譯梵本有所擴充。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們巳斷金剛般若經》,一卷
❻ 玄奘取經共走了幾年
玄奘取經共走了十七年。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
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6)玄奘從印度帶回多少人擴展閱讀:
玄奘,俗名陳禕。玄奘出家時,正是隋朝時期。當時對於僧人出家,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只有那些天資聰穎的人,才能被挑選剃度。
13歲的玄奘,以自己的聰穎,使當時的寺院住持破格為他剃度。玄奘的聰穎,或許來源於他的家族。玄奘的家族,從北魏時期,就開始為官。
到了玄奘父親的時候,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縣令,卻對儒家學說頗有研究。這使得幼年的玄奘,得以浸潤於儒家學說,接受很好的教育,人生無常。五歲那年,母親去世。十歲那年,父親去世。
此後,玄奘跟隨在寺院中出家的二哥,學習佛家經典。直到13歲那年,他正式在洛陽凈土寺出家,法名玄奘。
出家後玄奘,開始在寺院中學習佛教經典。六年過後,玄奘感覺寺院中的人已經無法解答自己的疑問。他開始向外求學,希望能解答內心的疑問。
玄奘走遍四處,即便身處隋末亂世,他的腳步也未曾停下。可走的愈久,玄奘愈加覺得難以解開心中的疑惑。他要去佛陀起源的地方,到天竺求學。
大唐新立,為了防範突厥人的入侵,加緊了對邊關的防禦。如果去往天竺,如何走過關口,就已經是困難重重。更何況西行漫漫長路,又會有多少艱險。
但玄奘西行之意已決。他混雜在流民中,離開故土,前往心中嚮往的地方。那一年是唐太宗繼位的頭一年。路途艱難,玄奘需要面臨大漠、戈壁,以及隨時降臨的危險。
在大多數時候,玄奘只有孤身一人。黃天大漠,玄奘差點葬身於此。西行的艱難,也曾讓玄奘動搖過西行的念頭。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誓願不求得大法,誓不東歸一步。
歷經艱難,玄奘終於到達天竺的那爛陀寺。那爛陀寺是當時印度研究佛教最高的地方,這里的大長老戒賢法師學問高深,受眾人推崇。
玄奘拜於戒賢法師門下,跟他學習佛法。在這里,玄奘受到了極高的待遇。後來甚至整個印度都十分尊崇玄奘。
印度國王一直不願意讓玄奘離開。榮耀、地位,尋常人求遍一生的東西,玄奘選擇放下。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西行漫漫,不只要解決自己的疑問。
他要回到故土,告訴那裡的人們,幫助他們解決疑問。一別故土十七載,玄奘再次回到了長安。再次回到長安時,不知道玄奘是否會感慨物是人非。
不過,對於玄奘而言,他有更重要的任務,那便是翻譯佛經。這是他執意東歸的重要原因。玄奘帶回了651部經書。跟當年西行的重重阻擾不同,此時的玄奘,受到了唐朝皇帝的歡迎。
唐太宗甚至親自接見了他。對於玄奘,唐太宗有著自己的想法。這個富有雄心壯志的帝王,正打算在西域開拓疆土。玄奘不僅熟知西域,而且才能卓著。
唐太宗多次提議,讓玄奘還俗,幫助自己處理國家大事。到了唐高宗李治繼位時,也多次勸玄奘還俗。在世人眼中,這是莫大的榮譽。
但在玄奘看來,他自己要做的事情是翻譯佛經,而不是其它。他拒絕了皇帝的要求,並希望能潛心翻譯佛經。
❼ 歷史上玄奘取經是幾個人去的究竟去了多久
歷史上玄奘取經去了一個人,去了十七年。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
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
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7)玄奘從印度帶回多少人擴展閱讀:
玄奘法師自出家以後,在各地參訪學習佛教大小乘教典。由於當時傳入中國的經典有限,很不完備,眾師解說不同,深感異說紛紜、無從獲解。
於是為了一睹明法了義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結束了一個舊時代,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從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翻譯家對於譯經各有貢獻,但從總體上說,玄奘的成就都在他們之上。印度佛學從彌勒、無著、世親,次第相承,直到陳那、護法、戒賢等人。
已定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譯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無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作用。
❽ 三藏法師玄奘取經的過程中經過了多少個國家
玄奘正式開始西行應該花了17年多,前兩年是籌備工作。玄奘的西行共經過了138個國家,帶回佛經657部,在回到長安之後的人生歲月里都在翻譯佛經,共譯1335卷,據說《老子》一書就是玄奘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的,當然這是題外話,言歸正傳,玄奘在經過的國家裡面也發生了許多故事,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
當時公元627年,玄奘來到了西域的高昌國,高昌國的國王是信仰佛法的,所以希望玄奘可以留在高昌普度眾生。玄奘以真心感化了高昌國的國王,最後與國王結成義兄弟,並答應他取得真經後回到高昌為他們講解佛法之後再回到大唐,這樣之後高昌國的國王才全力支持玄奘的西行。玄奘的西行之路就像好萊塢大片一樣充滿刺激與懸念,經歷5萬里的漫漫長路,玄奘最後還是成功取得真經,被後世的人不斷的敬仰。
玄奘是唐代的一代高僧,對宗教文化而言,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因為他自身的信仰已達到一個非常高的境界,所以可以捨身求法,他的這種精神不斷的激勵著後人,他翻譯的真經也對中國佛教文化有深遠的影響,所以玄奘不愧是千古第一高僧。
❾ 唐僧原型是玄奘法師,歷史上的唐僧真的是一批人嗎
提起「唐僧」或「唐三藏」,人們第一反應往往就是《西遊記》。其實這是對「唐僧」的一個誤解。因為「唐」是當時我國的國號,用現代漢語來說,「唐僧」就是「中國僧人」,三藏法師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而唐三藏也就是「中國的三藏法師」了。在我國唐代,前往西方求取佛法的僧人是很多的。而在這次西行的唐僧中,數玄奘和義凈法師的貢獻最大,聲望最高。
玄奘、義凈、慧日以及悟空等唐代高僧,他們都於七八世紀間懷著宗教感情和弘法勝願,或由北路陸行,或由南海泛舟,分別到達了印度各地。他們為法忘身, 百折不撓、萬里孤征的精神,為後人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範。他們為中國和印度兩大文明古國的文化交流立下的不朽的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