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茶知識:茶葉戰爭史實,中國的茶葉是怎麼傳出去的
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據推測,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約於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禪師來我國留學,歸國時攜回茶籽試種;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種植。日本茶業繼承我國古代蒸青原理製作的碧綠溢翠的茶,別具風味。
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印度尼西亞於1684年開始傳入我國茶籽試種,以後又引入中國、日本茶種及阿薩姆種試種。歷經坎坷,直至19世紀後葉開始有明顯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速了茶的恢復與發展,並在國際市場居一席之地。
1780年,印度於由英屬東印度公司傳入我國茶籽種植。至19世紀後葉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於世」。1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於從我國引入茶籽試種,復於1780年試種,1824年以後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茶種擴種和聘請技術人員。所產紅茶質量優異,為世界茶創匯大國。1880年,我國出口至英國的茶葉多達145萬擔,佔中國茶葉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1833年,在帝俄時代從我國傳入茶籽試種,1848年又從我國輸入茶籽種植於黑海岸。1893年聘請中國茶師劉峻周並帶領一批技術工人赴喬治亞傳授種茶、制茶技術。
1888年,土耳其從日本傳入茶籽試種,1937年又從喬治亞引入茶籽種植。1903年,肯亞首次從印度傳入茶種,1920年進入商業性開發種茶,規模經營則是1963年獨立以後。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國傳入茶籽種植於北部地區,並相繼擴種。以後旅居的日本與蘇聯僑民也闢建茶園。50年代以後茶園面積和產量不斷提高,成為南美主要的茶生產、出口國。
20世紀20年代幾內亞共和國開始茶的試種。196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幾內亞考察與種茶,並幫助設計與建設規模為100公頃茶園的瑪桑達茶場及相應的機械化制茶廠。1958年巴基斯坦開始試種茶,但未形成生產規模。198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巴基斯坦進行合作。20世紀50年代阿富汗共和國試種茶。1968年,應阿富汗政府邀請,我國派遣專家引入中國群體品種。1962年我國派遣茶專家赴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馬利共和國,通過艱辛的引種實驗,取得成功。
20世紀60年代,玻利維亞共和國最初從秘魯引進茶種試種。70年代台灣農業技術團赴玻考察設計與投資,開始規模種植茶園。1987年應玻政府請求,我國派遣茶專家赴玻,幫助建設200公頃的茶場及相應的機械化制茶廠。1983年,我國向朝鮮民主共和國提供茶種試種,並在黃海南道臨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種植。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韓國,種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紀20年代,經過千年滄桑,至今茶葉生產初具規模。
目前,中國茶葉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茶籽、茶樹,茶園面積247萬多公頃,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茶習俗,飲茶人口20多億。
㈡ 中國的茶是如何傳向世界各國的
一、早期朝鮮半島、日本僧侶在到中國學佛的同時,傳去了茶葉、茶文化;
作為一種經濟作物,中國茶傳播到世界各地:如始於西漢,從甘肅、新疆經中亞、西亞,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絲綢之路」;始於唐代、盛於明清,經中國西南入藏傳到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地區的「茶馬古道」;明清時代,中國開始與歐、美各國進行海上茶葉貿易,清朝初期,開創的武夷山等中國東南茶區至俄羅斯恰克圖的「萬里茶路」,由此可見,這些著名的茶路、茶事,都是以貿易為主的商業行為。
(2)茶葉是怎麼傳播到印度的擴展閱讀: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功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茶文化
㈢ 簡述茶葉傳入西域
1631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忒的船長專程率船隊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去大量茶葉。
清朝之後,飲茶之風逐漸波及歐洲一些國家,當茶葉最初傳到歐洲時,價格昂貴,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將其視為「貢品」和奢侈品。後來,隨著茶葉輸入量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降下來,成為民間的日常飲料。此後,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於中國。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現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後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於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總之,我國是茶葉的故鄉,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給世界人民創造了茶葉這一香美的飲料,這是值得我們後人引以自豪的
㈣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是怎麼傳播到世界的
中國的確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是通過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流向世界的。
1716年,茶葉成為中英貿易之間的重要商品。英國和中國在廣州商岸,運回了3000擔茶葉,英國也成為中國對外最大的茶葉貿易國。道一期20年之後,歐洲的茶葉消費開始出現迅速的增長,茶葉也成為東方貿易公司最為重要且盈利最大的項目之一。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好的飲料,那就是茶。到18世紀,英國對於茶葉開始徵收奢侈品重稅,將茶葉的價值又向上翻了一倍。
中國是茶葉的種植之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之地。中國對於茶葉的炒制技術是非常保密的,所以引起了西方人極大的好奇,因為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原因,茶葉開始陸續的向西方輸送,讓世界品嘗到了來自中國的神奇飲料。中國的茶文化隨著世界交流的打開而陸續傳播到西方國家。
㈤ 茶是如何傳到國外的
1559年,威尼斯人拉馬歇最早明確記載了飲茶,他從阿拉伯人那裡得知中國人飲茶,了解到飲茶具有多種功效。
此後,飲茶的相關資訊不斷傳入西歐,尤其是傳教士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著述中即較為詳細地記述了中國的飲茶,涉及茶葉歷史、制茶方法、飲用方式、主要功效、經濟價值以及中日茶文化的差異等豐富內容
西方社會對茶的了解逐漸加深,茶作為實物亦開始傳入。地理大發現之後,葡萄牙人率先闖入東南亞地區進行冒險活動,他們致力於香料貿易的同時可能也將茶帶回了歐洲並嘗試飲用。
(5)茶葉是怎麼傳播到印度的擴展閱讀:
中國茶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
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
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
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㈥ 茶葉是如何從中國傳到印度的
茶葉的巨大的利潤,直接導致了引狼入室。當年的英國強盜直接用槍炮裹挾著鴉片轟開中國的貿易大門,為了追求高額利潤,英國派遣「經濟特務」福鈞盜取了中國的茶葉種植技術,轉而在當時殖民地種植、加工。
1848年12月,福鈞弄到了大量茶種和茶樹苗,為了盡量減少損失,他將發往印度的每批茶種和茶樹苗都是分三隻船裝運。然而,要想把中國的種茶和制茶技術傳到印度,僅僅靠福鈞一個人的力量還遠遠不夠。因此在回印度前,福鈞招聘了8名中國工人(6名種茶和制茶工人,2名製作茶葉罐的工人)。
至此,中國的茶葉傳入了印度。
㈦ 茶葉是怎麼傳到全世界的
茶葉,另一種讓人上癮的植物,但卻沒有危害。眾所周知,中國是最早熟知茶的生產及加工技術的國家,但由於一直採取限制性貿易,飲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僅限於中國及其周邊一些國家。茶的全球傳播,得益於阿拉伯人的中介作用。大約公元850年時,阿拉伯人通過絲綢之路獲得了中國的茶葉。1559年,他們把茶葉經由威尼斯帶到了歐洲。
在當時的歐洲,飲茶當屬貴族生活的一部分,由於價格高昂,只有很少人能喝得起茶。到17世紀初,獨具慧眼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看準了茶葉貿易的商機。花了整整66年時間,最終取得了與中國人從事茶葉貿易的特許經營權。
此後,東印度公司每年都要從中國進口4000噸茶葉,但只能用白銀購買。當時每噸茶葉的進價只有100英鎊,東印度公司的批發價格卻高達4000英鎊,獲得了巨額利潤。不過,在英國國內,用於購買中國茶葉的銀子卻日漸稀少。為籌措白銀,東印度公司竟向中國非法輸入鴉片,對中國造成了巨大危害,最終導致了鴉片戰爭的爆發。有趣的是,導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同樣是茶葉。
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人決定在印度引種中國的茶樹,自行生產茶葉。1848年,東印度公司派經驗豐富的皇家植物園溫室部主管羅伯特·福瓊前往中國。或許是福瓊真的擁有好運氣(「福瓊」在英文里就是好運的意思),他帶回了2萬株小茶樹和大約1.7萬粒茶種,並帶來8個中國茶葉工人和茶農。此後,印度的茶葉開始取代中國的茶葉登上貿易舞台。到1890年,印度茶葉占據了英國國內市場的90%。中國在這場貿易戰和商業間諜戰中完全落敗,成為徹底的看客。
茶葉在歐洲的風行,最終導致了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比如,在下午5點鍾喝下午茶成為許多英國家庭約定俗成的習慣。通常用銀壺泡上足夠的好茶,然後倒入精製的茶杯中慢慢品嘗,當然還需要伴以精美的小點心。下午茶時間可以說是一天當中充滿溫馨、其樂融融和傳情達意的美好時光。
㈧ 茶的起源及傳播
【起源及傳播】(下方的兩個鏈接很齊全,希望對你有幫助)
綜述
中國何時開始飲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體上可謂開始於漢,而盛行於唐。唐以前飲茶,陸羽茶文化《茶經》卷下《六茶之飲》概為言之,謂:「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但多非史實。縱是史實,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經》雲:神農《食經》「茶茗久服,有力悅志」(劉源長《茶史》卷一)。陸羽《茶經》以為飲茶起於神農氏,然《食經》為偽書,盡人皆知,不足為據。《爾雅》有「苦荼」之句,世以《爾雅》為周公時作品,謬以為飲茶自周公始,不知《爾雅》非作於周公。不足為飲茶起始之證。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茶文化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茶文化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
春秋說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謂「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為飲茶(即茗)始於春秋時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齊晏嬰所作,根本難以成立。且萬蔚亭輯《困學紀聞集證》卷八下雲:「(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覽》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載入茗事中……」雖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飲之茗。故茗飲之事不見於經。世又以詩之「誰為茶苦」,為飲茶之證,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張冠李戴。似此春秋戰國恐無飲茶之風,故《周禮·天官·家宰第一》言漿人供王之六飲,一曰水,二日漿,三曰醴,四曰涼,五曰醫,六曰酉。尚未見飲茶。茶文化
自漢以後,飲茶之記載,時有所聞,三國時吳孫皓每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韋曜不過兩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以時茶茗,恐已為招待賓客之用,不然,宴會中,何以有茶? 晉張華嘗謂「飲真茶,令人少眠」(張華《博物志》),是晉亦有飲茶之風,所以茶茗之起,由來已久,宋裴漢《茶述》謂:「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宋朝)。」固誤。《洛陽伽藍記》謂飲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尤誤。所謂飲茶之風,開始於漢魏則可,盛行於漢魏則不可,因南北朝時,此風尚未普遍,何論於漢魏,關此《茶史雜錄》引逸事兩則如下: 齊王蕭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漿,常飯鮮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蕭一飲一斗,號為漏卮,後與高祖會食羊肉酪粥,高祖怪問之,對日,羊是陸畜之宗,魚是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號茗飲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獻謂蕭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荼莒之餐(即魚)亦有酪奴。」 蕭正德歸降時,元義欲為設茗,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正德不曉其意,答日:下官生於水鄉,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坐客大笑。茶
神農說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所以茶農貢獻很大 。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
與植物茶文化
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茶來茶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參考】http://ke..com/view/8263.htm#2
【茶的秘史】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cwh07/node_7031650.htm(非常強大,包括了所有茶的有關信息)
㈨ 喝茶成了世界的流行,那中國的茶文化是如何傳到世界呢
茶和茶文化不僅僅在中國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在國外也是如此。而眾所周知,中國是茶起源的國家。早在唐代陸羽的《茶經》中就有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當然,對於神農氏是如何發現茶的,民間也有許多不同的傳說。最普遍的說法是茶是神農在野外用鍋煮水時,剛好有風帶著幾片葉子飄進鍋中,而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從而發現的。
後傳入了東歐地區,以及俄羅斯,法國,美洲等地方。1684年,印度首次引進中國的茶籽試種,到19世紀末,印度的茶葉已經聞名於世界。17世紀初,斯里蘭卡開始引入茶籽試種,後經多次改革,現其紅茶產量及質量優異,以紅茶聞名於世界。可以說絲綢之路以及後面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對茶和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㈩ 中國茶葉是怎麼傳到國外的
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據推測,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約於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禪師來我國留學,歸國時攜回茶籽試種;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種植。日本茶業繼承我國古代蒸青原理製作的碧綠溢翠的茶,別具風味。
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印度尼西亞於1684年開始傳入我國茶籽試種,以後又引入中國、日本茶種及阿薩姆種試種。歷經坎坷,直至19世紀後葉開始有明顯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速了茶的恢復與發展,並在國際市場居一席之地。
1780年,印度於由英屬東印度公司傳入我國茶籽種植。至19世紀後葉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於世」。17世紀開始,斯里蘭卡於從我國引入茶籽試種,復於1780年試種,1824年以後又多次引入中國、印度茶種擴種和聘請技術人員。所產紅茶質量優異,為世界茶創匯大國。1880年,我國出口至英國的茶葉多達145萬擔,佔中國茶葉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1833年,在帝俄時代從我國傳入茶籽試種,1848年又從我國輸入茶籽種植於黑海岸。1893年聘請中國茶師劉峻周並帶領一批技術工人赴喬治亞傳授種茶、制茶技術。
20世紀20年代幾內亞共和國開始茶的試種。196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幾內亞考察與種茶,並幫助設計與建設規模為100公頃茶園的瑪桑達茶場及相應的機械化制茶廠。1958年巴基斯坦開始試種茶,但未形成生產規模。1982年,我國派遣專家赴巴基斯坦進行合作。20世紀50年代阿富汗共和國試種茶。1968年,應阿富汗政府邀請,我國派遣專家引入中國群體品種。1962年我國派遣茶專家赴位於撒哈拉沙漠邊緣的馬利共和國,通過艱辛的引種實驗,取得成功。
目前,中國茶葉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茶籽、茶樹,茶園面積247萬多公頃,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茶習俗,飲茶人口20多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