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河平原什麼宗教

印度河平原什麼宗教

發布時間:2022-07-29 22:06:07

① 印度兩百萬人聚集恆河沐浴,恆河對印度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恆河對於印度人來說既是母親河,同時也是聖河。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四大文明古國,其中之一為古印度。古印度包括但不只限於現在的印度,它還包括巴基斯坦等其餘國家。身為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印度曾創造出非常知名的恆河文明,而這一文明的出現與恆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恆河始於喜馬拉雅山與德干高原,然後中途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最後匯入孟加拉灣。

因為印度人堅信恆河是聖河,恆河水是能為他們消除罪業的聖水,所以在恆河中沐浴早已成為印度人十分重視且習以為常的一件事情。其中印度國內有一名叫大壺節的宗教節日,這個節日的活動之一便就是前往恆河沐浴。除此之外,位於印度北部的有安拉阿巴德因為地處恆河與亞穆納河的交匯處,每年的一至三月也都會舉辦沐浴節。

② 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人口、人種、語言、宗教、城市、經濟。

其他都不說了

主要河流:印度河、恆河

人口:10億多了

語言:官方英語、印地語,至於地方語言文字很多,死語言文字也很多。

宗教:印度教、伊斯蘭教,這兩個勢力最大的了,印度教信眾占人口百分之八十多。此外有錫克教、耆那教、瑣羅亞斯德教、佛教等,雖為佛教發源地,但佛教信眾只有幾十萬,佛法也是從它國反哺回來的。

傳統印度地區還包括了巴基斯坦、不丹、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等。

③ 印度河的流域居民

生活在印度河上游一帶的民族(例如西藏人、拉達克人和巴爾特人)顯示了與中亞而非南亞的密切關系。他們屬亞洲血統,操藏語,信佛教(不過巴爾特人已採納伊斯蘭教)。牧業為地方重要經濟活動。
北印度平原居住著一些農業集團,其操旁遮普語及相關方言,成為印度河谷地人數最多的民族。語言、種族和部落組織在區分集團時具次要作用。旁遮普民族明顯的主要特徵是種姓,不過沒有印度教制度的宗教與儀式的涵義。信奉伊斯蘭教的賈特人(Jat)與拉傑普特人(Rajput)是旁遮普重要的社會成分。
印度河下游居住著一些操信德語及相關方言的農業民族。這一區域的許多文化特點似乎具有相當的古風,信德人對自己區域的獨特性引以自豪。喀拉蚩雖在信德,卻主要是一個講烏爾都(Ur)語的城市,旁遮普人和1947年次大陸分治後到達巴基斯坦的印度移民。

④ 地理練習!!!

亞洲的地理位置
北臨:北冰洋 南臨:印度洋和大洋洲 東臨:太平洋
與歐洲的分解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高加索山
與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面積居世界第一

說出亞洲的主要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高原:青藏高原

亞洲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
流入太平洋的河流:長江、黃河
流入印度洋的河流:印度河、恆河
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額而齊斯河、葉尼塞河、勒拿河

亞洲最典型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洲的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

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巽他群島組成

東南亞溝通亞洲和大洋洲 太平洋和印度洋

東南亞的氣候:熱帶海洋性氣候
產物:大米、木材、石油、礦藏等

華人華僑的最大聚居地:東南亞 祖先:中國

南亞三大地形:平原、高原、山地
北山:喜馬拉雅山
中平:印度平原
南高:德干高原

印度的麻紡織工業中心:
棉紡織工業中心
新興的工業中心

南亞的宗教: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

西亞:三洲:亞洲、歐洲、非洲
五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黑海、裏海

石油儲存量最豐富的地區和主要產油國,輸往地區及國家
世界油庫:中東地區
5個主要的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約旦
主要輸往的國家美國、日本和歐洲

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地區:瀨戶內海地區

因為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所以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

日本著名的活火山富士山

歐洲北臨: 北冰洋 西臨:大西洋 南臨:地中海

歐洲的主要地形:平原 河流:多瑙河、萊茵河、伏爾加河 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聯邦 首都:莫斯科 第二大城市:彼得堡

俄羅斯四大工業區名稱:

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

北美洲山脈:落基山脈、阿巴拉契亞山脈 平原:亞馬遜平原
南美洲山脈:安第斯山脈 平圓: 高原:巴西高原

美國三大工業區:五大湖工業區

巴西北部平原:亞馬遜平原
南部高原:巴西高原

巴西最具價值的資源

非洲氣候沿赤道呈對稱分布

黑色人種的發源地:非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經濟特點:單一經濟結構、經濟普遍極不發達

澳大利亞的三大地形區:
東部: 中部:沙漠 西部:

⑤ 印度河、恆河的發源地分別是哪兒

恆河發源於中國的喜馬拉雅山,上游流經印度,下游孟加拉國附近,注入孟加拉灣。在恆河流入的最後一個印度邦西孟加拉邦,默哈嫩達河(Mahananda)從北面注入。(在整個印度西孟加拉邦以及孟加拉國,恆河在當地被稱為博多河)。

印度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西部中國境內的獅泉河,流經克什米爾、印度和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向西北奔流約322公里(200里),穿越海拔約4,572米(15,000尺)的查謨和喀什米爾東南邊界。

(5)印度河平原什麼宗教擴展閱讀:

一、印度河流域地貌:

印度河流域介於北緯24°~37°,東經約66°-82°之間。東北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東南介印度塔爾沙漠.西北為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脈,西南為俾路支高原,南臨阿拉伯灣。幹流的上游和左岸支流的上游均處於高山區。

幹流下游和河口地區處於印度河平原。高山與平原之間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組成的復雜地形。平原區總面積約58萬平方公里。流經高山區的河流,山高谷深,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印度河平原是世界大沖積平原之一,面積約26.6萬平方公里,約占巴基斯坦國上面積的1/3;由喜馬拉雅山麓一直延伸到阿拉伯海,東西寬度平均約320公里,最大寬度在旁遮昔平原,寬約560公里,最狹窄的地方為161公里。土地肥沃,是巴基斯坦最富饒的地方。

二、恆河水系

源頭至安拉阿巴德為上游,恆河的兩個較大源頭是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游奔騰於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 3150m 急降至 300m,急流洶涌。

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後,才被稱為恆河。當恆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時,海拔已降至 120m。上遊河段以赫爾德瓦爾為界,以上的河段穿過西瓦利克山脈,河床多為岩石,河道狹窄,多急流。

以下的河段進入平原,河面變寬為 0.76~3.3km,泥沙淤積,河道兩側多沼澤和低窪地,雨季常改道。旱季時,流量為 200m³/秒;雨季時,流量達 5680m³/秒。

⑥ 印度歷史為什麼會產生很多本土宗教

印度宗教繁多,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一般認為,印度宗教肇始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開始的吠陀文明時期,這一時期的吠陀教是印度宗教的濫觴。但根據考古和印度教的實際情況看,我們不能無視公元前3000年前後開始的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這一時期。實際上,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中的諸多因素與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有著不可忽視的淵源關系,而與吠陀文明卻牽扯不大。可以肯定,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時期的吠陀教信仰同是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的源泉,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印度宗教史的上限時期應該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而非吠陀文明時期。

就歷史分期而言,將整個印度宗教史分為五個時期比較科學。第一個時期為「初期」,開始於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上限時間,即公元前3000年前後,結束於印度列國時期,即佛教、耆那教產生的公元前6世紀前後。這一時期實際上是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的產生和前期發展階段:首先,印度教的兩大源頭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時期的吠陀教都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達到了各自相對成熟的階段。其次,這兩大源頭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開始由獨立發展走上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道路,從而形成婆羅門教,使印度次大陸上的宗教具有了某種「統一」形式。第三,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得到確立並強化,逐漸走向反動,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為佛教、耆那教及其他思潮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和環境。

「初期」又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公元前3000年前後至公元前1500年前後)、吠陀文明時期(公元前1500年前後至公元前1000年前後)和婆羅門教文明時期(公元前1000年前後至公元前6世紀前後)[2]。

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印度宗教產生並逐漸形成,其信仰主體是印度土著人,通常認為是現在居住在南印度的達羅毗荼人的祖先。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十分清楚地描述出當時的宗教狀況,但從考古發掘物和遺跡可以斷定當時的宗教具有這樣幾方面的特色:其一,當時似乎盛行一種萬物有靈論的原始宗教。人們崇拜石頭、樹木和獸類等,認為它們是善良的或邪惡的精靈的依附物,具有靈性和某種能力甚至神力。這充分表現在印度河印章上,印章上「反復出現的公牛形象和怪誕多頭或身首相異的動物形象幾乎可以肯定是宗教象徵。」[3]在印度河印章上,牛的種類最多,有公牛、牛、水牛和野牛等,這說明牛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人的心目中地位不同一般。印度教徒對牛的特別眷顧、視牛為神的宗教習俗也許與這時期的信仰不無聯系。其二,對「女神」的崇拜似乎很流行。在對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大量的赤陶質「女神」像。這些造像臀部寬大,乳房飽滿,戴有很多飾品。這是早期印度人理想中的女性美形象,並為後人甚至現代印度人所推崇。印度河印章上也有不少女人像,其中有個圖像是從一個女人的肚子里長出一顆植物,很可能是崇拜象徵豐產的大地女神。這種對「女神」崇拜的現象與後來印度教的薩克蒂崇拜(Sakti,即性力崇拜)在基本概念上似乎是一樣的,即相信女性的生殖能力是萬物的本源。這很可能就是性力崇拜的最早源頭。其三,與「女神」崇拜有某種對應性質的「林伽」(Linga,即男性生殖器)崇拜也是當時的一種非常明顯的宗教習俗。考古學家除在文明遺址中發現了不少酷似濕婆林伽的石頭斷片外,還發現了一個用石灰石雕刻的不完整的男性軀干像,其身體扭曲的姿勢使人聯想起印度教濕婆大神的造像。該雕像的兩腿連接處有一個頗大的空洞,這說明它曾有過一個豎起的巨大的陰莖。這些表明,當時林伽崇拜已經存在,而且為後世的印度教文明所繼承下來。其四,濕婆神崇拜已經存在。在一枚印度河印章上,一個男性修行者端坐中央,似乎正在修煉瑜伽或禪定,形象具有後來印度教神像的風采。該修行者有一個正面和兩個側面的三面看得見的臉,頭上戴著碩大的牛角形頭飾,給整個形象罩上了一層神秘的光彩,使人想起濕婆大神的瑜伽行者形象和三頭形標記。修行者的寶座周圍圍繞著不同的動物,這與濕婆大神的「百獸之王」或「獸主」的稱號也不謀而合。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已經比較成熟,可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體系。�

吠陀文明時期的宗教習慣上被稱為吠陀教,其主人是從南俄歐亞草原上遷徙而來的雅利安人,史稱印度雅利安人。在雅利安人大批進入印度次大陸之前,由於自然條件惡化、人口增多而物質資源匱乏引起內亂等原因,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逐漸衰落;遭到雅利安人侵略後,這一文明更是一蹶不振,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印度雅利安人文明即吠陀文明由此成為印度文明的主旋律,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也讓位於吠陀教,成為非主流信仰即民間土著人的信仰。吠陀教有兩大特點:第一,多神崇拜,有泛神傾向。從某種角度說,吠陀教的聖典《梨俱吠陀》實際上就是一部頌神詩歌集。對雅利安人而言,幾乎所有可見和不可見的東西都是神。這些神要麼是自然現象的化身,如太陽神蘇利耶、火神阿耆尼等,要麼是社會現象的寫照,如人間軍事統帥神話化的戰神兼雷神因陀羅、人間統治者神話化的神王伐樓那、人間暴君神話化的天國野豬樓陀羅、人類父母神話化的陰陽對偶神天空神提奧和大地女神普利提維等等。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神話化的體現。與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相比,吠陀教的神靈信仰基本上已經成熟,絕大多數神靈有了相對穩定的說法,他們的名稱、職責以及優缺點等都很清楚,信徒們(雅利安人)也已知道向他們獻什麼和求什麼。僅從對單個神靈的信仰上來說,這近乎一種現代的信仰模式。第二,盛行祭祀之風。有證據顯示,雅利安人的祭祀之風由來已久,在進入印度前就有此習俗。到印度以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物質的豐富,這一習俗得到發揚光大,祭神和獻祭規模盛大,被用於多種活動中,如頌神獻祭、財產再分配、國王灌頂、生老病死及婚喪嫁娶等等。雅利安人把祭祀活動看作是部落和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和標志,尤其是部落首領或國王可以通過祭祀活動向人們顯示自己的重要性,進而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愛戴。對婆羅門祭司而言,他們在祭祀活動中「呼風喚雨」、「與神靈對話」,由此獲得所有人包括國王、貴族等重要人物的肯定和崇拜,並且得到「布施」,成為富有的有產者。

婆羅門教文明時期的宗教自然是婆羅門教[4]。經過吠陀文明時期的碰撞和沖突之後,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即當時的民間土著人信仰和吠陀教信仰在這一時期逐漸合流,相互融合而形成婆羅門教。從某種意義上說,「四吠陀」中的前「三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主要是吠陀教的,而第四吠陀《阿達婆吠陀》則主要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的。不過,在「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中,特別是在「奧義書」中,兩者就完全合而為一了。在這一時期,後世印度教的主要信仰如「梵我同一」論、「業報輪回」論和「精神解脫」論等已經形成,種姓制度和人生四行期說已經成熟,三大主神系統也已初具規模。最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種姓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和加強,婆羅門教的 「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形成並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社會規范和道德准則。根據三大綱領的規定,「吠陀」經典是最神聖的,是最高神賜予人世的啟示和真言;但只有婆羅門種姓的人才能研究這些經典,也只有他們才有傳授這些神啟和真言的資格和權利。「祭祀」是萬能的,可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願望,但只有婆羅門種姓的人才能做祭司,他們通過祭祀儀式與神溝通,以實現主祭者的目的。在四種姓中,婆羅門種姓由大神的口生出,是最聖潔的種姓,「是人間的神」[5]。因此,就三大綱領的實質而論,「婆羅門至上」是核心,「吠陀天啟」和「祭祀萬能」是為「婆羅門至上」服務的。�

印度宗教史的第二個時期即「古代時期」開始於公元前6世紀前後,結束於公元7世紀前後,前後經歷一千多年。這一時期包括印度歷史上的「列國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割據時期」(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至7世紀)。

列國時代是古代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時代。據佛教和耆那教文獻記載,當時有十六大國[6],所以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十六國時期」。在這個時期,恆河流域逐漸取代印度河流域,成為印度次大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各大部落相繼過渡到國家階段,城市和國家普遍興起。這時期,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和三大綱領走向腐敗,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阻力,引發了社會思想領域的大變革。順應這一潮流,佛教、耆那教和其它反婆羅門教的思潮相繼出現,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景象應運而生。與中國的「百家爭鳴」相似,當時印度的社會活動家和思想家懷著拯救社會拯救人類的宏大志向,積極進取,努力尋求正確的人生之路。不過,兩者又有著質的差別,印度的百家大多是宗教的、出世的,而中國的百家則大多是世俗的、入世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身處第二第三種姓,印度的剎帝利和吠舍兩大種姓對這種變化是抱著接受和歡迎的態度的,這是婆羅門教失勢和佛教、耆那教等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條件。

公元前4世紀初期,孔雀王朝誕生[7]。這是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疆域遼闊,東起布拉馬普特拉河,西至阿拉伯海,西北包括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區,南抵佩內爾河。這對印度宗教、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印度次大陸在宗教、文化方面第一次實現了某種統一。在這一時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迅速向南向西傳播,與當地文化融合,紮下根來。孔雀王朝是印度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其第三代皇帝阿育王重視佛教,推崇佛法。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佛教發生了分裂,進入部派佛教階段。不過,統治者採取的是宗教兼容政策,在佛教得到大發展的同時,印度教、耆那教等並沒有受到排斥。由於過於偏重苦行,耆那教有所發展,但速度不快。對印度教來說,這是一個反思的時期,體現其重要教義的兩大史詩開始產生。在史詩中,婆羅門一改「婆羅門至上」的宣傳手法,對剎帝利種姓歌功頌德,希望以此獲得國王、貴族等的支持,伺機復興婆羅門教。另外,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瓦爾納制」逐漸演化成為「賈蒂制」,亞種姓大量出現。

孔雀王朝以後,印度次大陸步入割據時代。在這一時期,諸國並起,王朝更迭頻繁,巽加王朝、甘婆王朝、薩塔瓦哈納王朝、羯陵伽、西薩特拉普和貴霜王朝等是先後出現的比較著名的國家。這些國家有的信奉婆羅門教,如巽加王朝和薩塔瓦哈納王朝等,有的信奉佛教,如貴霜王朝等。不過,絕大多統治者採取的是宗教寬容政策,他們在偏重一教的同時並不排斥其他宗教。總體說來,婆羅門教在這一時期有所抬頭,奪回了不少失地。其經典兩大史詩最終形成,宗教法規《摩奴法論》等產生並成書,正統六派哲學也已基本定型。婆羅門教由純粹的婆羅門種姓的宗教逐漸變成了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個高等種姓的共同宗教,實力大大增強。佛教雖然失去了全國性的地位,但在南印度和西北印度等地區仍受到統治者推崇。在這一時期,受婆羅門教等印度本土思想的影響,印度佛教開始過渡到大乘佛教階段,向「印度教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笈多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其統治者大多信奉印度教。這一時期是婆羅門教復興的最為關鍵的時期,它為中世紀印度教的改革和發展創造了不可或缺的條件。佛教在這一時期繼續自己的「印度教化」進程,為進一步「融入」印度教做准備;同時,佛教開始了學院式佛教和民間佛教相脫離的發展模式,一方面佛學水平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佛教學者和大和尚等越來越脫離普通信眾。

印度的中世紀與歐洲的中世紀不盡相同[8],始於公元7世紀,終於18世紀中期[9],也是印度宗教發展史上的第三個時期。在這一時期,印度佛教消亡;錫克教產生;婆羅門教演變成為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其「往世書」形成、三大教派定型;伊斯蘭教進入並成為印度的重要宗教之一。根據印度社會歷史的實際情況,筆者把這一時期分成前中世紀和後中世紀兩個時期,分界線是公元13世紀初(1206年),即伊斯蘭教德里蘇丹國成立的時間。

在前中世紀時期,印度次大陸實際上分成了兩個部分:北方遭到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的持續侵略,結果是伊斯蘭教進入了印度,伊斯蘭教政權在印度建立起來。在南印度,印度教帕克蒂運動[10]興起,運動主體主要是下層首陀羅種姓群體;運動目的有二,一是反對在南印度統治上層有一定實力的佛教和耆那教勢力,二是提升自己的宗教地位,特別是爭取虔信印度教神靈和進入寺廟膜拜神靈的權利。由於婆羅門種姓在南印度實力較弱,他們也積極參與了這一運動。由此,在高種姓和低種姓的共同努力下,佛教和耆那教節節敗退,南印度逐漸為婆羅門教所佔領。這時期,印度教出現了幾個偉大的改革家,如商揭羅師徒和羅摩奴等,他們在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內容後對印度教進行了革新,使印度教由婆羅門教階段正式過渡到印度教階段。佛教在北印度的遭遇更為不幸,遭到了伊斯蘭教侵略者的沉重打擊。此外,自7世紀始,印度佛教開始密教化進程,與印度教的某些派別更為接近,印度教色彩更為濃厚;同時,佛學與普通信眾的距離也更為擴大。這樣,至公元13世紀初,印度佛教在伊斯蘭教侵略者的重創下,開始在印度次大陸銷聲匿跡,為印度教所吸納,融入印度教,回歸母體。

到了後中世紀時期,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成為印度次大陸上最有影響的兩大宗教。德里蘇丹國及其後繼者莫卧兒王朝都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將領土伊斯蘭化是其統治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統治者以武力、政權和稅收等作為工具強力傳播伊斯蘭教的同時,在伊斯蘭教蘇非派大師們的努力下,蘇非運動在民間以和平手段在這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兩種宗教之間的沖突,為雙方的融合與和平相處做出了努力,並取得了成功。這時期印度教帕克蒂運動也在整個印度次大陸開展起來,出現了更多的宗教家,如摩陀伐、瓦拉帕、耆坦亞、蘇爾達斯、羅摩難陀、杜勒西達斯、格比爾達斯等等。與前中世紀時期不同的是,與伊斯蘭教抗衡、保護印度教地盤成為這一時期印度教帕克蒂運動的第一大任務。這些印度教大師不僅使印度教成功地抗衡了伊斯蘭教,還對印度教進行了改革,使印度教具有了更為「現代」的內容,為印度教在近現代時期的發展做了必要的准備。同是在這一時期,原為印度教帕克蒂運動派別之一的那納克派脫穎而出,形成錫克教,那納克師尊成為其第一任祖師。自第六任祖師哈爾·哥賓德開始,迫於社會現實的壓力,為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錫克教逐漸走上了尚武的道路。

17世紀初期,基督教文明被西方商人引入印度。一百多年以後,即18世紀中期開始,這一文明開始了大規模的槍炮攻勢(以1757年的普拉希戰役為起點),印度文明和印度宗教面臨著新的威脅。自此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的時期是印度宗教發展史上的第四個時期,即「近現代時期」。應該指出的是,經過數百年的斗爭和融合,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基本上適應了共生共存的社會環境。再者,佛教早已消亡,耆那教業已式微,在這幾百年中,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近現代印度文化的另一個主要組成部分——頗具特色的南亞伊斯蘭教文化。由此,印度教文明和南亞伊斯蘭教文明共同面對來自西方的威脅,兩教信徒在與西方的抗爭中多次用一種聲音說話,用一種姿態表達印度的不滿。在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中,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並肩戰斗,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者的囂張氣焰。大起義失敗以後,英國女王成為印度女皇,印度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在這以後的近一百年裡,印度諸宗教在共同爭取印度獨立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的現代化轉型。印度教先後出現了羅姆·摩罕·羅易、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羅摩克里希那、辨喜、提拉克、奧羅賓多·高士、甘地、泰戈爾等大師,他們與時俱進,對印度教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改革,使之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新時期的宗教。伊斯蘭教同樣出現了不少宗教哲學大師,莫卧兒王朝的皇帝阿克巴對伊斯蘭教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之後又出現了賽義德·阿赫默德·汗和伊克巴爾等人,他們為伊斯蘭教在南亞次大陸的發展和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使之獲得了新生。從此,印度教和南亞伊斯蘭教與普通信徒的距離更為接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也更為密切。這一時期前半期,在蘭季特·辛格的領導下,政教合一的錫克教國家在旁遮普地區盛極一時。19世紀中期,英國佔領旁遮普,錫克教國家滅亡。但作為一個有影響的宗教,錫克教繼續發展,仍然是旁遮普地區最大的宗教。

1947年,印度獲得了完全獨立,但印巴分治卻給次大陸人民帶來了永遠的傷害。原來的印度宗教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三個國家:印度教和錫克教主要在印度發展;伊斯蘭教在三個國家並行發展,但以巴基斯坦為中心。就地域層面來看,各種宗教的印度次大陸特色或南亞色彩絲毫不減,相互間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印度教和錫克教之間雖時有爭斗,但各方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成功地與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聯系了起來,成為社會建設的原動力之一。這是印度宗教在當代時期的基本狀況。

綜上所述,印度宗教史可分為以下五個時期:�

一、 初期的印度宗教(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世紀)�

二、 古代的印度宗教(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7世紀)�

三、 中世紀的印度宗教(7世紀至18世紀中期)�

四、近現代的印度宗教(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

五、當代的印度宗教(20世紀中期以後)

⑦ 巴基斯坦的地形,河流,工業,農業,宗教

國名: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獨立日:8月14日(1947年)

國慶日:3月23日(1956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左側是白色豎長方形,寬度占整個旗面的1/4;右側為深綠色長方形,中央有一顆白色五角星和一彎白色新月。白色象徵和平,代表國內信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襖教的居民和其他少數民族;綠色象徵繁榮,還代表伊斯蘭教。新月象徵進步,五角星象徵光明;新月和五角星還象徵對伊斯蘭教的信仰。

國徽:顏色同國旗;深綠色和白色。頂端是五角星和新月圖案;中間是盾徽,盾面分為四部分,分別繪有棉花、小麥、茶、黃麻四種農作物。盾徽兩側飾以鮮花、綠葉。下端的綠色飾帶上用烏爾都文(巴國語)寫著「虔誠、統一、戒律」。

國花:茉莉

國家政要: 總統佩爾韋茲·穆沙拉夫 (Pervez Musharraf),2001年6月就任,2002年11月再次就任,任期5年;總理米爾·扎法爾·賈邁利 (Mir Zafarullah Khan Jamali) ,2002年10月任職。

自然地理:面積為79. 6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東與印度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西北同阿富汗交界,西同伊朗毗鄰,南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980公里。全境五分之三為山區和丘陵地,南部沿海一帶為不毛荒漠,向北伸展則是連綿的高原牧場和肥田沃土。喜瑪拉雅山、喀喇昆侖山和興都庫什山這三條世界上有名的大山脈在巴西北部匯聚,形成了奇特的景觀。源自中國的印度河進入巴境後,自北向南,長驅2300公里,最後注入阿拉伯海。除南部屬熱帶氣候外,其餘屬亞熱帶氣候。

輕柔飄逸的「莎麗」掩飾不住青春的風采

人口: 1. 4596億(2002年)。巴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旁遮普族佔63%,信德族佔18%,巴丹族佔11%,俾路支族佔4%等。97%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國教),少數信奉基督教和印度教。烏爾都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民族語言有旁遮普語、信德語、普什圖語和俾路支語等。

首都:伊斯蘭堡(Islamabad)(舊譯伊斯蘭巴德)位於巴東北部海拔600多米的波特瓦爾高原上,背依高聳的馬爾加拉山,東臨清澈的拉瓦爾湖,南面是一片蔥綠的山丘,氣候宜人,景色秀麗。地處內陸,海拔503-61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旱季和雨季界限分明,年均降水量1143毫米。1959年巴基斯坦政府決定在這里建設新首都,1970年基本建成。有人口95萬(2002年)。

巴基斯坦北部山區的吉德拉爾一古堡

行政區劃:全國共分四個省,十個聯邦直轄部落地區和聯邦首都伊斯蘭堡。各省下設專區、縣、鄉、村聯會。

簡史:「巴基斯坦」源自波斯文,意為「聖潔的土地」或「清真之國」。巴基斯坦歷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這里就孕育著燦爛的印度河文明。聞名遐邇的青銅時代的莫亨珠達羅古城遺址可與古尼羅河文明相媲美。巴基斯坦原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858年隨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1940年3月全印穆斯林聯盟通過了建立巴基斯坦的決議。1947年6月,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獨立,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領土包括巴基斯坦東、西兩部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正式成立。

巴基斯坦海軍艦艇編隊2003 年10月在上海進行友好訪問

政治:巴基斯坦建國後曾於1956年、1962年和1973年先後頒布過三部憲法。1977年,齊亞·哈克實行軍法管制,部分暫停實行憲法。1985年通過了憲法第8修正案,授予總統解散國民議會和聯邦內閣、任免軍隊首腦和法官的權力。1991年7月通過的憲法第12修正案規定聯邦政府有權設立特別法庭和上訴法庭,以打擊犯罪,整治社會治安。1997年4月,謝里夫政府在議會通過憲法第13修正案,取消總統解散國民議會和聯邦內閣的權力,並將解散省議會和省內閣、任免省督、三軍參謀長和參聯會主席以及最高法院法官的權力歸還總理行使。隨後,巴議會通過旨在嚴禁議員叛黨的憲法第14修正案"反跳槽法"。1999年穆沙拉夫執政後頒布臨時憲法1號令,宣布暫停實施憲法。2002年8月,穆頒布修憲令,宣布恢復1973年憲法和哈克時代憲法第8修正案,規定總統有權解散國民議會、任命參聯會主席和三軍參謀長。

議會實行兩院制,由國民議會(下院)和參議院(上院)組成。國民議會經普選產生,參議院按每省議席均等的原則,由省議會和國民議會遴選產生。國民議會議席共342席,議員任期5年。參議院設100個議席,議員任期6年,每3年退職半數。

以佛塔為圖案的岩畫

巴基斯坦吉拉斯岩畫(左圖) 巴基斯坦的山區小鎮吉拉斯素以古老岩畫而聞名。從首都伊斯蘭堡出發,沿著印度河驅車北行約420公里,就可以到達「吉拉斯一期」岩畫遺址。在河岸兩旁一塊塊黝黑而光滑的岩石上,當地先民通過簡朴的岩畫為我們遺留下了早期人類社會廣闊的生活風貌。由於被刻畫在巨大的岩石上,吉拉斯岩畫至今仍然靜靜地躺在印度河岸邊等待人們的觀賞。它就象一座露天的博物館,無時無刻不在向來往的人們講述著印度河文明悠久的歷史。

經濟:巴基斯坦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被譽為糧倉的印度河平原和北部山谷建有龐大的灌溉系統,為水稻、小麥、棉花、甘蔗等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條件。糧食基本自給自足,大米、棉花還有出口。由於地處亞熱帶,水果資源非常豐富,巴基斯坦素有東方「水果籃」之稱。在平原窪地盛產香蕉、桔子、芒果、番石榴和各種瓜類,在山地高原則盛產桃子、葡萄、柿子等。主要礦藏儲備有天然氣、石油、煤、鐵、銅、鋁土等,還有大量的鉻礦、大理石和寶石。工業落後,最大的工業部門是棉紡織業,其它還有毛紡織、製糖、造紙、煙草、製革、機器製造、化肥、水泥、電力、天然氣、石油等。主要進口石油及石油製品、機械和交通設備、鋼鐵產品、化肥和電器產品等。主要出口棉花、大米、紡織品、皮革製品和地毯等。巴基斯坦的手工藝品,以技術精湛,歷史悠久而著稱於世。巴手工藝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它的駱駝皮和鹿皮製品、地毯、縞瑪瑙製品等歷經幾千年匠人們的琢磨,已日臻完善。

新聞出版: 英文報紙有《新聞報》、《黎明報》、《國民報》等;烏爾都文報紙有《戰斗報》、

2003年11月4日,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穆沙拉夫總統在北大發表演講

《時代之聲》和《東方報》等。主要通訊社有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國有)、 巴基斯坦國際通訊社(私營)。 廣播電台有巴基斯坦廣播公司,有27個電台,對外用7種語言廣播。電視台有巴基斯坦電視公司,主要城市均有電視台。

外交: 奉行獨立和不結盟外交政策,注重發展同伊斯蘭國家和中國的關系。致力於維護南亞地區和平與穩定,在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同時,發展同西方國家的關系。1972年退出英聯邦,1989年重新加入英聯邦。

與中國關系: 1951年5月21日,巴基斯坦與中國建交。2003年11月,巴總統穆沙拉夫出席第二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後對中國進行的國事訪問 ,並與胡錦濤主席簽署中巴關於雙邊合作發展方向的聯合宣言 。

⑧ 為什麼印度河在巴基斯坦,而不在印度

06-1613:12

關注

哥哥,印度河在古印度時就有了,而那時的古印度包括中南半島。即今天的南亞。在16世紀英國殖民印度時,印度包括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8年,印度獨立,信仰印度教和佛教的中南半島東北部成為印度,信仰伊斯蘭教中南半島西部地區成為巴基斯坦,大抵就是這樣,故印度河在巴基斯坦。

42贊

鏡頭下的世界觀旅遊達人

06-1602:25

關注

印度地名得名於印度河,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但今天的印度河主要流域不在印度而在巴基斯坦。

印度河幹流除上游在中國西藏境內之外,中下游流經了克什米爾地區和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目前為印度巴基斯坦所爭議,分為巴控克什米爾和印控克什米爾。印度河流經了印控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

之所以造成印度河不在印度的局面,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印度」之名的混亂與誤解

歷史上所說的古印度文明,其實就是以印度河平原為中心的一小塊古文明區域。然而這塊地域,在地理上現在歸屬於與中國西域和青藏高原直接接壤的巴基斯坦。

這塊被稱為印度河平原的古文明地區,即古印度;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在17世紀被英國殖民者佔有,而後合並於恆河平原、德干高原而成為統一的近代印度,於是發生了地理和歷史的巨大混淆。但是在此之前,印度河平原文明長期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區域,是一系列獨立王國的主要所在地。印度河古文明的繼承者不是今日的印度,而是今天的巴基斯坦。換句話說,人們所傳說的印度古文明,並非來自今日的印度,而是來自印度河平原所在的古代的巴基斯坦。

很多人常常混淆一個名稱的地理意義和國家意義。印度本義不是國名,而僅僅是地名。直到英國殖民者進入控制南亞次大陸以前,古代的南亞次大陸並不存在一個叫印度的統一國家。

古印度次大陸大部分時間處於小國林立的分裂狀態。在隋唐以前,漢語中用來稱呼南亞次大陸那些神秘國度的名字不統一,非常雜亂。最常見的名號有身毒、天竺等。唐代玄奘以後才稱之為印度。印度這個地理名稱並非國家名稱,而是唐僧玄奘所命名的區域名稱。

玄奘在公元7世紀游學中亞和印度次大陸時,足跡遍及西域及南亞。他的《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當時中亞及南亞次大陸的國家數目多達138個。即使在英屬印度時期,印度地區也只是相對統一,各地大小土邦林立,異國為數眾多。所以印度詩人泰戈爾也說過,「印度」之名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這一論斷反映了歷史事實。

二、英國殖民解體後對於英屬南亞的分割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事件,大英帝國統治下的英屬印度解體,誕生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領兩個新國家。由於當時分治條款只涉及現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國的劃分問題,漢語常稱之為「印巴分治」。

英國政府於1947年2月改派蒙巴頓任印度總督,6月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印度被分割成:(1)巴基斯坦國,包括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人口7千萬;(2)印度聯邦,包括英屬印度的其餘部分,人口2.25億;(3)王公土邦562個,佔印度面積2/5,人口8.1千萬,在政權移交後享有獨立地位,但可參加印度或巴基斯坦。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領土包括東、西巴基斯坦兩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印度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結束了英國在印度的190年的殖民統治。

分割後,印度河流域大部分都在巴基斯坦境內,印度占流域的一部分。中國和阿富汗也有印度河流域一部分!

印度河總流域面積為110多萬平方公里,幹流長約3000公里,平均年徑流2070億立方米。

印度河幹流源於中國西藏境內岡底斯山岡仁波齊峰的東北部,源頭稱為獅泉河。河流在印控拉達克境內基本上向西北流。河流穿過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之間,接納眾多冰川,進入巴基斯坦境內後,在布恩吉(Bungi)附近與吉爾吉特(Gilgit)河相匯,然後轉向西南流。貫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

三、准確的講,目前印度河流域還是有一部分屬於印度!

生活在印度河上游一帶的民族(例如西藏人、拉達克人等)顯示了與中亞而非南亞的密切關系。他們屬亞洲血統,操藏語,信佛教,牧業為地方重要經濟活動。

北印度河平原居住著一些農業集團,其操旁遮普語及相關方言,成為印度河谷地人數最多的民族。語言、種族和部落組織在區分集團時具次要作用。旁遮普民族明顯的主要特徵是種姓,不過沒有印度教制度的宗教與儀式的涵義。信奉伊斯蘭教的賈特人與拉傑普特人是旁遮普重要的社會成分。

印度河下游居住著一些操信德語及相關方言的農業民族。這一區域的許多文化特點似乎具有相當的古風,信德人對自己區域的獨特性引以自豪。喀拉蚩雖在信德,卻主要是一個講烏爾都語的城市,旁遮普人和1947年次大陸分治後到達巴基斯坦的印度移民。

「印、巴分治」後,為了避免糾紛,兩國在1960年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使用河水系總水量的1/5,其餘歸巴基斯坦使用。

現在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的大河是恆河。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恆河是印度的聖河!

展開全部

791贊

雲霧山中繞清泉石上流國際問答達人

06-1608:42

關注

先介紹巴基斯坦的基本面:巴國地處南亞次大陸東北部;面積88萬平方公里;人口1.97億;地緣結構上,發源於西藏高原的印度河縱貫全境,是巴基斯坦的「母親河」,河流沖擊而成的平原低地,適宜大規模工農業開展,是無可爭議的本部核心;東北部的青藏高原將印度河板塊與東亞大陸隔離開來;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則是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伊朗這兩個中亞國家的地緣分界;東部,塔爾沙漠則將印度河流域與南亞次大陸其他部分分隔開來。至於南部,則是阿拉伯海。

總的來說,巴基斯坦的地緣結構還是十分完整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它身處的印度河板塊,被以恆河流域為核心的印度所壓制。

這種局面其實是天然形成的。作為南亞次大陸的兩大核心板塊,恆河流域相對於印度河流域有兩大地緣優勢:

首先,是自身地緣實力更強。印度河全長1368公里;而恆河則是2510公里;在流域面積上,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大致相當;但印度河流域乾燥少雨;恆河中下游地區卻雨量豐沛,為恆河流域的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淡水。

其次,地緣格局上,印度河流域位居南亞次大陸邊緣;而恆河卻居於中部。這種不同的區位決定了,恆河平原是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核心。在兩大地緣板塊的競爭中,恆河平原不僅自身條件占優,還可以藉助「中原」的地位,整合東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干高原,獲得整體實體的提升――而這是偏居西北的印度河流域無法做到的。

所以,我們看到,盡管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但最終,恆河大平原卻成為了印度文明核心區域,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恆河,而非印度河。

當然,印度河板塊和恆河板塊的地緣博弈,說到底也只是南亞次大陸內部的事。由於雙方同處於一個整體地緣板塊,通常情況下,這種博弈與文明核心的轉移,並不會影響造成文明的分裂――東亞大陸的文明核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後,它們仍然同為中國和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但南亞次大陸的情況卻完全不同。印度河板塊與恆河板塊的地緣博弈,最後竟演化成兩大地緣板塊在政治和人文上的決裂――不僅形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兩個不同的國家,印度河板塊的人類文明也徹底發生改變,這個印度文明的原生地,最後竟為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

這又是為什麼?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印度河板塊受到中亞板塊的強勢沖擊。

以地緣隔斷的強度而言,印度河板塊周邊的地緣屏障中,以青藏高原隔斷能力最強,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居中,塔爾沙漠則最次。

這種隔斷能力的差別,決定了印度河板塊屬於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歸屬,但也為中亞外來勢力的進入留下了巨大空間。

相對於喀喇昆侖山脈和青藏高原的不可逾越,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地形要平緩的多。尤其是興都庫什山脈西部的低矮山嶺,自古便是中亞進入南亞的天然通道。上古時期,發源於西亞、東歐的雅利安人正是經此通道進入南亞次大陸,成為婆羅門、剎帝利等印度高種姓白人的祖先。

到封建時代,伊斯蘭文明興起,中亞被納入其勢力范圍,並以今日的阿富汗和伊朗為跳板,穿過興都庫什山脈,與占據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文明發生激烈沖突。

當時的伊斯蘭文明,無論是在規模、發達程度、以及軍事能力方面,都超過過印度文明;加上印度文明本身的分裂屬性,導致其無法抵禦伊斯蘭文明的攻擊,勢力范圍逐漸萎縮。最終,在16世紀,伊斯蘭化的突厥人擊敗土著政治勢力,徹底取得了南亞次大陸的統治權,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莫卧兒帝國。

如果從伊斯蘭文明擴張的傳統看,在取得政治勝利後,通常會對當地的原有文明進行覆蓋式的替換。

不過伊斯蘭文明的核心在西亞,影響力輻射到南亞時已近強弩之末,加之印度文明底蘊深厚,體量龐大,故在南亞次大陸上,這種情況並未發生。但是,藉助自身的強勢地位,伊斯蘭文明仍在部分區域留下影響――在最靠近西亞核心區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便於海上往來的孟加拉,當地的印度土著徹底伊斯蘭化。

及至近代,伊斯蘭文明衰落,英國取代莫卧兒王朝,成為印度的統治者。但英國式殖民統治,帶有典型的資本主義色彩,其出發點是盤剝利潤,而非奪取領土,故無興趣對印度社會結構進行徹底改造。反而,為了便於統治,英國還大力扶植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少數派,以防備印度教族群的反抗――而這也進一步加大了這些族群之間的沖突。

隨著二戰結束,英國勢力退出南亞次大陸,印度獨立。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三角洲因同屬於伊斯蘭文明的關系,聯合組成巴基斯坦

作為南亞次大陸的主體國家,印度理所當然的意圖主導該區域的新秩序。而歷史積怨、領土紛爭,文明體系的不同以及恆河、印度河兩大板塊的地緣矛盾等等因素,決定了它與巴基斯坦的戰爭不可避免。

憑借互不相連的印度河板塊和孟加拉三角洲,巴基斯坦當然不可能敵的過占據南亞次大陸主體部分的印度。兩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皆以失敗收場;尤其是第二次印巴戰爭,印度徹底擊敗東巴基斯坦,使其擺脫伊斯蘭堡的控制,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

當然,按照印度的想法,最好是能將巴基斯坦徹底吞並――就像他吞並錫金一樣。不過巴基斯坦畢竟不是錫金那樣的彈丸之國,自身還是具備一定實力的;至於文明體系方面,伊斯蘭文明雖已衰落,但印度文明也強不到哪去,不足以引誘伊斯蘭民眾重回故主門庭;再加上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種種因素導致,印度無法徹底收服巴基斯坦。

但即便如此,也足夠巴基斯坦難受了。畢竟在地緣屬性上,印巴的地緣分隔並不十分明顯(僅僅是一個59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而印度一統南亞次大陸的野心不可改變;印度河板塊的地緣實力,決定了巴基斯坦無論如何都不是印度對手。要對抗印度,必須引入外力。

在古代和近代、伊斯蘭和英國都曾充當國這個外力的角色。但伊斯蘭文明已經衰落,英國勢力又已退出,此二者皆指望不上。於是,巴基斯坦首先把希望投向了美國。

美國不僅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還是印度洋的海上霸主。最關鍵的是,這種地位,和印度獨霸印度洋的地緣戰略構成了天然沖突,因此聯美製印是很自然的選擇。

對美國而言,聯巴制印,不僅有利於壓制印度洋上的潛在威脅,還可以打壓蘇聯勢力(因在印度洋和西藏兩大方向上分別與美、中沖突,故印度鐵定親俄),在冷戰大背景下,這完全符合美國利益,美巴同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但傍上美國的巴基斯坦,卻並沒有獲得想像中的保障。印巴沖突中,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極其有限。這又使為什麼?

首先是因為美蘇二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美蘇爭霸的主戰場首在歐洲、次在東亞;海上角逐也集中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甚至北冰洋。印度洋板塊與美蘇二國相隔甚遠,屬於冷戰邊緣地區,故不值得美國在此投入太多精力。

其次,印度洋是四大洋中,與美國地緣關系最疏離的一個,美國在此力量有限。而即使這有限的力量,美國還得主要用在中東這個石油資源豐富、交通位置至關重要的關鍵地區。

如果美國在巴基斯坦投入過多,一則力有不逮,二則會引發印度的報復,進而嚴重影響自己到對中東的控制。基於這種考慮,美國對巴基斯坦的口惠而實不至,也就順理成章了。

正是因為美國指望不上,巴基斯坦才選擇了中國。

在現代文明條件下,青藏高原已經不能完全阻斷東亞與南亞的聯系――這是中巴能夠合作的保證;與此同時,青藏高原畢竟是世界屋脊,就算科學技術日趨發達,它的地緣分隔作用依然相當程度上存在。換句話說,中國沒有能力佔領南亞――這是巴基斯坦敢跟中國深入合作的前提。

而對中國而言,青藏高原的存在,決定了中印之間的矛盾是結構性的;而目光再放長遠些,中國經營印度洋,必然引發印度不快。所以親近巴基斯坦,符合中國的利益。

即便拋開印度,巴基斯坦作為一個印度洋國家,對中國在該區域的影響力拓展也有巨大價值。

出於利益的考慮,決定了美國不能過分幫助巴基斯坦;而中國卻會對巴基斯坦不惜血本。縱然美強中弱,但投入程度的不同,導致中國反而對巴基斯坦更有幫助。只要印巴的地緣結構不發生變化,中巴的鐵哥們關系只會越來越好。

展開全部

158贊

⑨ 印度河的「簡介」

源於中國西藏境內喜馬拉雅山系凱拉斯峰的東北部,印度河上游為獅泉河,河流在印度境內基本上向西北流。河流穿過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之間,接納眾多冰川,進入巴基斯坦境內後,在布恩吉(Bungi)附近與吉爾吉特(Gilgit)河相匯,然後轉向西南流,轉向西南貫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左側支流的上游部分大部分在印度境內,少部分在中國境內,右側的一些支流源於阿富汗。

重要意義:

印度北部大河,自遠古以來一直是印度教徒的聖河。其大部流程為寬闊、緩慢的水流,流經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區之一。盡管地位重要,但其2,510公里(1,560哩)的長度使其無論以世界標准還是亞洲標准衡量都顯得短了一些。
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注入孟加拉灣,流域面積佔印度領土1/4,養育著高度密集的人口。恆河流經恆河平原,這是印度斯坦地區的中心,亦是從西元前3世紀阿育王的王國至16世紀建立的蒙兀兒帝國為止一系列文明的搖籃。
恆河大部流程流經印度領土,不過其在孟加拉地區的巨大的三角洲主要位於孟加拉境內。恆河總流向是從北-西北至東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南向。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恆河文明」。恆河這條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
恆河(英文:ganges,印度稱:genga)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以冉輯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沖積成遼闊的恆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恆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動生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恆河兩岸,詩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所在。
恆河是印度的聖河,歷史悠久,有著濃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經過千年的文明洗禮,恆河兩岸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習俗。許多自古流傳的神話,使印度人民對恆河母親生起無限的懷想,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情結。這一生中至少要在恆河中沐浴一次,讓聖河洗凈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
在印度,大多數印度教信徒終生懷有4大樂趣:敬仰濕婆神、到恆河洗聖水澡並飲用恆河聖水、結交聖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納西(Varanasi)聖城。
印度人視恆河為聖河,將恆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誠地敬仰恆河,據說是起源於一個傳說故事。古時候,恆河水流湍急、洶涌澎湃,經常泛濫成災,毀滅良田,殘害生靈,有個國王為了洗刷先輩的罪孽,請求天上的女神幫助馴服恆河,為人類造福。濕婆神來到喜馬拉雅山下,散開頭發,讓洶涌的河水從自己頭上緩緩流過,灌溉兩岸的田野,兩岸的居民得以安居樂業。從此,印度教便將恆河奉若神明,敬奉濕婆神和洗聖水澡成為印度教徒的兩大宗教活動。

詳細看網路
http://ke..com/view/157130.htm?fr=ala0_1_1

閱讀全文

與印度河平原什麼宗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音樂劇貓中出現多少只貓 瀏覽:456
印度056護衛艦多少錢 瀏覽:696
中國科學體制有哪些 瀏覽:617
印尼什麼島是巴厘島的前身 瀏覽:147
印尼平板怎麼樣 瀏覽:905
手機印尼巴士模擬器怎麼聯機 瀏覽:949
義大利語有哪些愛情的語言 瀏覽:97
英國公司如何 瀏覽:949
1美金對於多少印尼盾 瀏覽:972
伊朗學校教什麼 瀏覽:748
印尼黃花梨傢具價格多少 瀏覽:680
伊朗一共捐了多少物資 瀏覽:228
伊朗的疫情為什麼一直嚴重 瀏覽:152
中國以前有什麼恐龍 瀏覽:388
如何寫中國夢 瀏覽:964
疫情印尼航班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657
印尼什麼游戲火 瀏覽:954
二戰義大利侵犯了哪些國家 瀏覽:546
中國女皇在哪個省 瀏覽:211
印尼羊肉薄餅怎麼做 瀏覽: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