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部沿海為什麼有兩個汛期
LZ您好
我國南方沿海的2個汛期
春夏汛期是冷暖空氣交匯形成的鋒面降雨。是西北冬季風向東南夏季風切換過程的必然產物,中間夾雜著印度洋南海的西南季風水汽助威
而秋季汛期則是台風所致。經歷夏季曬出的西北太平洋擁有很高的水溫,蒸發旺盛,加之入秋後海況開始隨著到訪的冷空氣而趨於復雜,秋台風經常可發生發展到相當厲害的強度影響我國南方,給當地帶來第二個汛期
『貳』 為什麼印度洋洋流有夏順冬逆的現象
夏季北印度洋洋流方向是順時針,
冬季北印度洋洋流方向是逆時針。北印度洋洋流方向與季風有關,印度半島、中南半島等地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西南風,北印度洋海區在盛行風的作用下,海水向東流,呈順時針方向。
冬季盛行東北風,北印度洋海區在盛行風的作用下,海水向西流,呈逆時針方
向。
『叄』 印度河汛期發生的時間及原因
印度河流域屬於亞熱帶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但由於東北部高山山脈的影響,使氣候通常介於乾燥與半乾燥、熱帶與亞熱帶之間。一年分為四季:12~翌年3月為東北季風季,氣溫低、降水少、濕度小;7~9月為西南季風季,降水多,雷暴多,濕度大,是全年的降雨季節;4~6月是東北季風向西南季風轉變的過渡期,又稱熱季,空氣乾燥、溫度高;10~11月是西南季風後退季,也就是西南季風向東北季風的過渡季節,降雨少,晝夜溫差大,但季節比較涼爽。流域內最高氣溫在45℃左右,最低氣溫在零下15℃左右。平均年降水量約300mm。
從河源至河口,印度河地區年降雨量在125∼500公釐(5∼20吋)之間。除了巴基斯坦山區部分外,印度河流域均在次大陸最乾燥的地區。西風冬季掃過上印度河流域,帶來102∼204公釐(4∼8吋)的降雨量——這對於小麥和大麥的生長極為重要。流域山區降水形式主要是雪。印度河水的一大部分是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什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融雪及融化的冰川提供的。季風雨(7∼9月)提供其餘水量。印度河流域氣候包括信德和下旁遮普的半沙漠氣候與科希斯坦、罕薩(Hunza)、吉爾吉特、拉達克及西藏的嚴酷高山氣候。北部1月氣溫低於冰點,而在信德和旁遮普,7月氣溫最高約為38℃(100 ℉)。雅各布阿巴德(Jacobabad)是地球最熱點之一,位於上信德印度河西面,常常記錄到夏季最高溫度49℃(120 ℉)。
印度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為源。其流量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期迥然有異︰冬季(12∼2月)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月)水位上升,雨季(7∼9月)洪水出現,偶有蹂躪性暴洪。印度河及其支流所有的水都是在其流域上游山區獲得的。所以,它們在流出山麓時流量最大,在平原上幾乎沒有地表水流匯入,倒是由於蒸發和滲漏而大量失水。另一方面,在雨季之後時期,滲漏也可增加一些水。在印度河主流中,水位從12月中旬至2月中旬最低。此後河水開始上漲,最初緩慢,而在3月底較為迅速。高水位通常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後河水急遽下降,直至10月初,水位開始較為平緩地減退。印度河年水量約1,440億立方碼——略多於印度河水系總水量的一半。傑赫勒姆河與傑納布河合計水量約為1/4; 拉維河、貝阿斯河與蘇特萊傑河合計水量構成水系總水量的其餘部分。
大量的地理與歷史證據表明,自文明發端以來——至少從4,000年以前的摩亨約-達羅(Mohenjo-daro)時代以來——印度河從南旁遮普至海濱一段一直在改道。
印度河地表徑流一部分來自高山融雪,一部分來自季風降雨,前者變化較少,後者隨氣候而變化,但年徑流量的變化也不大,據1940~1975年的統計,印度河(不包括薩特萊傑河)的年徑流量,以1959~1960年最大,達2297.20億m3,以1974~1975年最小,為1184.64億m3。徑流的年內變化較大,4~9月的雨季平均水量佔全年的84%。
據1924~1978年實測資料統計,印度河干支流發生了多次洪水,其最大洪峰流量為:1955年薩特萊傑河洪峰流量16891m3/s,其支流比阿斯河最大洪峰流量14160m3/s。1955年拉維河,洪峰流量19244m3/s;1957年傑納布河瑪沙拉站洪峰流量31120m3/s;1929年傑赫勒姆河曼格拉站洪峰流量31120m3/s;1942年印度河上游洪峰流量23122m3/s;1973年傑納布河洪峰流量28300m3/s,印度河下游洪峰流量30500m3/s,巴基斯坦淹地360萬hm2,受災人口800萬。1976年印度河下游,蘇庫爾站洪峰流量33988m3/s,相當於50年一遇洪水。1976年洪水淹沒了809萬hm2土地,沖毀房屋1000萬間以上,死亡425人。
『肆』 為什麼印度河流域會有兩個汛期印度河流
有成「印度河—恆河大平原」,舊稱「印度斯坦大平原」,是南亞最大的平原,東西長2000千米,寬約240~500千米,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分屬於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國三國。由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而成。又稱印度大平原,位於南亞喜馬拉雅山脈和德干高原之間。兩河大體以亞穆納河高岸為界。平原東部又稱恆河平原,大部在印度境內,平坦廣闊,沖積層達300米,沿岸平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城市遍布;西部又稱印度河平原,大部在巴基斯坦境內,大部分地區是廣闊的塔爾沙漠,沿岸灌溉農業發達,是巴基斯坦主要人口聚集區之一。河口三角洲面積約5.7萬平方千米,河網密布,土壤肥沃,是孟加拉國經濟發達地區。三平原相連成片,坡降很小,中間分水嶺僅250米。恆河流域可分為上、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流域可分旁遮普平原與印度河下游平原(信德平原)。印度河—恆河低地是古代世界文化中心之一,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工業重要和交通運輸的繁忙地區。印度河—恆河低地屬亞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沙漠氣候以及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印度文明被稱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文明的發端與所依賴的自然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印度半島大部分地區是一個坡度徐緩的高原,境內江河縱橫,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在北面,喜馬拉雅山脈如屏障聳立,南面則以低矮的文迪亞山與德干高原相隔。印度河—恆河低地地區面積遠遠超過了法國、德國和義大利面積的總和。在這廣闊的平疇沃野上,流淌著印度河和恆河。印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哈拉巴文明,就是在印度河—恆河低地上產生的。廣闊的印度河—恆河低地被其普拿沙漠和阿拉瓦利山脈分為兩個部分。沙漠以西的平原為印度河所灌溉,以東的平原為恆河及其支流所灌溉。河流將高原上的土壤帶到平原上堆積起來,使土壤肥沃,河流則使交通十分便利。印度河—恆河流域豐饒的平原地區,被人們稱做是大自然對印度民族的慷慨賜予,它哺育滋養了悠遠的印度文明。
『伍』 為什麼印度河流域會有兩個汛期印度河流域出現沙漠
印度河流域出現沙漠氣候——只是印度河流域部分地區出現沙漠氣候,原因之一是夏季西南季風難以到達。
印度河流域有兩個汛期——印度河流域還有一些地區是熱帶季風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有些山地地區位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所以夏汛是受西南風影響.由於印度河流域東西兩側地勢高,地形比較閉塞,西南季風幾乎影響不到;位於30°N附近,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降水稀少。緯度較低,使得該地終年高溫。綜上因素,形成熱帶沙漠氣候。
如圖所示:
『陸』 為什麼內羅畢有兩個濕季
肯亞一年的雨季有兩次,長雨季(大約是三月到5月),短雨季(大約在十月到十一月),旅遊旺季在十二月到三月,以及暑假的七月到十月。
長雨季 :肯亞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在三月到五月。
短雨季 :受印度洋北部季風洋流的影響。冬季盛行東北風,季風洋流向西流,從印度洋帶來大量的水汽。
『柒』 高中地理,緯度高的河流為什麼有春秋兩個汛期還是春夏
緯度高的河流有兩個汛期
一個是春季
因為緯度高
河流冬季有結冰期
而春季的時候
氣溫逐漸升高
河流的冰開始溶解
容易出現凌汛
另一個則與河流所處地區的雨季有關
雨季到來
河流也會迎來汛期
『捌』 尼日河兩次汛期是為什麼
跨了兩個氣候帶,雨季來臨的先後所以形成了兩個汛期
『玖』 qw 為什麼北印度洋洋流冬逆夏順
北印度洋洋流按成因屬於風海流。
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了氣壓帶風帶的移動;
夏季,東南信風越過赤道進入北半球,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形成西南風,北印度洋海區在盛行風的作用下,海水向東流,呈順時針方向。
冬季,受西伯利亞高壓影響盛行東北風,北印度洋海區在盛行風的作用下,海水向西流,呈逆時針方向。
『拾』 尼日河兩次汛期是為什麼
因為它跨越兩個氣候帶,熱帶雨林(上游)和熱帶草原。
下游有兩次洪峰,上、中游只有一次.9月的夏季雨水使上游出現洪峰,並逐漸向下游移動.由於中游地區的強烈蒸發和滲漏,洪峰流量愈向下游愈小.又由於地勢平坦,水流緩慢,洪峰要在1月才能到達下游.但在下游還有由當地雨水造成的夏季洪峰,所以一年之內有了兩次洪峰.
去看一下尼日的水文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