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的土地是怎麼分配養老制度
項目中建立了國家老年援助專項計劃NOASAP,為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的貧困人群提供每月75-300盧比的養老補貼,構成養老金計劃的低層支撐。
此外,其他各地方政府(各邦政府)的一些特定的退休養老金制度和「老年扶貧計劃」等,多屬救助制度范疇,不屬於國家層面管理。
(二)國民養老金體系覆蓋的主要人群范圍
1、私人企業。勞工部下屬的雇員公積金組織主要負責管理私人企業的退休金。雇員公積金組織管理著兩項養老金計劃,其中雇員公積金是強制性固定繳費型養老基金,而雇員養老基金則是固定收益型養老基金,它僅適用於雇員不少於20人的企業,覆蓋的人數約等於印度就業人口的6%。不過,其總資產較高,約相當於GDP的7%。 2、國有部門。銀行、保險公司等公共部門的金融機構以及國有公司提供獨立的退休基金。其運作通常依據固定的條款,此外,只要參加者滿足了最低期限要求,就可以退出基金。
3、公務員。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公務員有獨立的養老基金。其中包括非繳款式、指數化收益的養老基金,以及固定繳款型養老基金。 4、郵政部門。印度的郵政儲蓄銀行是公共部門中唯一實行的自願性養老基金計劃。該銀行是印度第一大金融機構,控制的存款總額相當於GDP的9%。
二、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動向 (一)主要目標
第一、絕大多數勞動力缺乏養老保險制度的保障,現有的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急需擴大,迫切需要建立覆蓋全部就業人口的養老保險制度。
印度的養老金體系龐大而分散,而該國大多數勞動力在非正規部門工作,無法參加養老基金,因此,目前還沒有完整的養老金制度或者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居住的大量人口沒有任何退休福利。事實上,所謂的「無組織的部分」包括了勞動力的90%,他們主要包括農民與體力勞動者,他們沒有參加任何的養老金計劃。
第二、積極發揮私營供應商在養老保險基金運營中的作用,努力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回報率,保證養老保險計劃起到保障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
由於私營供應商在印度養老金體系改革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發揮私營供應商的作用也將關繫到印度養老金體系改革的成敗。同時,如何處理私營公司與公營公司的關系,也是印度保險業養老金制度改革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二)主要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達到上述目標,印度於1999年成立了專門委員會,探索改革措施;委員會於2000年1月提交了「老年人社會收入保障項目」(OASIS)報告,提出了一項新的養老保險計劃,並對現行制度進行改革。 1、建立新的制度
一是設立新的個人帳戶制度,在非正規部門就業的社會成員可
以自願參保和繳費。在銀行或郵局為每個人建立一個全國通用的帳號。
二是通過招標方式選擇6家基金管理公司進行基金管理,每家公司要分別提供3種不同風險的投資模式,即基金運營共設18種投資選擇方案,參保人可在咨詢公司的幫助下自由選擇。
三是為鼓勵投保,允許參保人以養老保險金作擔保向銀行申請小額貸款。
四是成立一個新的監管機構即印度養老保險局,具體經辦新制度相關業務。 2、改革老的制度
一是改革雇員儲蓄基金計劃,取消未到退休年齡提前支取的規定,參保人可選擇是否把個人養老保險基金結余轉到新的個人帳戶中。
二是改革雇員年金計劃,取消政府按基本工資1.16%補貼繳費的做法,基金轉由專業部門管理,採用與新個人帳戶制度中相似的投資原則,每年對雇員年金計劃進行一次精算評估,並公布於眾,養老金待遇標准和繳費標准每年調整一次。
三是加強公務員養老保險的基礎信息管理,十年內轉向完全積累制度。
(三)主要措施
1、堅持加強對養老金管理,做實帳戶。為了緩解養老金空帳問題加劇,嚴格控制對養老金的微型信貸、提款和退出,只有特別原因
才允許提前提款,繳納10%的提款稅。
2、養老基金的管理中引進私人管理,提高回報率。通過養老基金管理公司間的競爭使受保人成為監管者,從而形成一種監督和管理機制。
3、幫助個人進行養老金的安全投資,給予一定的投資指南,發布每年各類國家債券、公司債券、基金保險、國內外證券的安全系數、增值水平等指標,對於貧困人口給予收益免稅政策,同時,個人具有更換方案和基金管理人員的自由。
4、靈活的退休安排。增加靈活退休的選擇方案可以很大程度上打破雇員與退休人員的界限,給老年雇員提供一個機會使他們延長參與經濟活動的時間。
5、組建了老齡社會保障與收入保障委員會(OASIS),推出和推廣為90%非正規部門就業勞動力提供相應的養老保險計劃。2000年以來,政府一直希望通過把養老金改革與保險業改革合二為一,以擴大養老金的覆蓋面,進而將非正規經濟部門的貧窮雇員納入其中。 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解決養老金問題都很棘手,因為它需要強有力的政治和經濟支持。基於現收現付計劃提供養老金的養老保險制度,遇到人口結構變化的挑戰,不斷減少的繳費的勞動力人口數量和不斷增加的領取的老年人口數量之間的缺口,暴露了這種制度的本質缺陷;基於個人賬戶(積累)功能進行的養老儲蓄,遇到政策風險、通脹風險、道德風險、投資風險等挑戰,難以確保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所有的社會問題最終都會把各種負擔轉嫁給養老保險,養老保險
制度的建設、改革和完善將成為21世紀的全球包括印度在內所有國家共同面臨的難題。
2.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麼劃分的
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2)印度土地他項制度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個底層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會是冷酷的。絕大多數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底層人之間的自相殘殺,很少有底層人去偷去搶去故意傷害頂層階級的。因為那些頂層高種姓人活動的區域,底層低種姓人根本就不會去。高種姓人打民事官司,對方一般也是高種姓人。也就是說,能跟底層人民發生矛盾,說明他們階層區別不大。
在吠舍眼裡首陀羅是底層人,在那些真正的頂層階級高種姓人眼裡,吠舍也是底層人,除非換邦。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在印度早已廢除種姓制度的情況下,種姓制度思想的殘留依然影響著印度人比如不敢對高種姓開槍。首陀羅被吠舍歧視,低種姓=低道德會成為普遍觀念。
首陀羅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懶,同情首陀羅以至義務幫助他們或結婚就是雜種姓或聖母,而婆羅門能力以外的資產等於零。首陀羅不管遭遇了什麼,高種姓會覺得是因為懶,不能給福利養懶人。天真的吠舍有時會認為自己靠近高種姓會受到神的庇護很安全,然而婆羅門和剎帝利一紙文書就能把充滿優越感的高級吠舍直接打成首陀羅。印度毛派首陀羅造反,吠舍被共產,婆羅門和剎帝利在大洋彼岸笑哈哈。在印度,發達和較發達國家的外國人天生自帶剎帝利身份。
參考資料:網路-種姓制度
3. 印度的「種姓制度」究竟是項怎樣的制度
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它與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同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在古代的印度有一項制度叫做「種姓制度」,這種制度在印度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在印度社會中,它起到了一個舉輕若重的作用,維護著印度數千年的社會等級秩序,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制度呢?
由此可見,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殘害之深!雖然在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並且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種姓制度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4. 印度的種姓制度主要是什麼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種姓制度最初是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原本的種姓制度並非要劃分階級及人的高低貴賤,而是要確保本身雅利安人的執政權和保持各種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
然而隨著馬穆魯克、蒙兀爾等外來伊斯蘭教征服者統治印度,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而經歷過許多調整,並在英屬印度時期為符合殖民者需要而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
由於該體系中的不平等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大相徑庭,因此常被批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甚至被視為妨礙印度社會進步的毒瘤。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被視為非法,然而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其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5. 印度分為哪4個等級分別有什麼權力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5)印度土地他項制度有哪些擴展閱讀:
如何分辨一個印度人屬於高低種姓,從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來看,根據印度人的一些特徵是可以分辨出他們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1、根據皮膚顏色分辨高低種姓
早些年根據膚色分辨種姓高低很容易,因為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屬於高種姓人,而平民則都是棕色肌膚,同時統治者明文規定高低種姓禁止通婚,若有違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氣候和生活習慣也影響人種的基因變化,當年煞費苦心想出種姓制度的入侵者一定會傻眼,因為不同種姓人的膚色在接近,最終都向棕色靠攏。現在印度街頭的白皮膚人已不再是雅利安人,而是英殖民者的後裔。
2、根據是否會說英語分辨高低種姓
世人都以為英語是印度的常用語,其實只有高種姓人在說,也是他們身份的象徵,大部分低種姓人和賤民則壓根不會說,因為沒有學習英語的機會。可見一個印度人會不會說英語,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他屬於高低種姓的哪一邊。
3、根據職業分辨高低種姓
高種姓人有良好的社會資源和教育機會,他們中許多很多人前往發達國家學習,練就一口地道的英語,做著收入高體面的工作,是人們眼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那種人。
低種姓人就很悲催,壓根沒有受教育的可能,為了生活只能從事伺候高種姓人的工作,收入勉強維持生活。賤民最慘,蝸居在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平時都不能出入高種姓人的家裡,更別說有個體面的工作了。
乘坐印度航班的親都有所聞,印度空姐膚色普遍偏淺,基本都來自高種姓,許多低種姓的印度乘客都不敢讓她們為自己服務。看來種姓制度雖然滅亡,可是深植印度人心中的階級觀念一時半會難以化去。
總的來說,印度的種姓制度充滿了階級歧視和不公待遇,在歷史前進的洪流中勢必被淘汰出局,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身處底層的平民和所謂的賤民覺醒反抗。當他們開始不再虔誠卑微的仰視高種姓人時,種姓制度才會從真正意義上徹底消亡。
6. 請問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否分為四大階層
印度人口眾多,百分之八十二為印度教徒,其中分為不同等級的社會集團。種姓制度主要存在於印度教中,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各種姓又派生出許多等級。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觸者」或「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雇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種姓制度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開始萌芽。後來在階級分化和奴隸制度形成過程中,原始的社會分工形成等級化和固定化,逐漸形成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是世襲的。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方面影響很深,種族歧視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廣大農村情況還比較嚴重。
獨立後,印度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種姓歧視。首先是制定了有關法律規定。1948年國會通過了廢除種姓制度的議案。後來憲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應規定,保護低級種姓利益。政府還在教育、就業、福利等方面對低級種姓者提供大量幫助。
隨著社會的進步,印度的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如種姓制度中的內部通婚制受到沖擊,如高種姓的女子現在也同低種姓的男子通婚了。人們對職業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衡量職業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為基礎,而以金錢、權力為基礎。在城市裡,各種姓人們之間加強了來往與交流。
7. 印度種姓制度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印度種姓制度是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梵語為瓦爾納,意為色、種、質。中國古代的漢譯佛經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稱為種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語音譯為卡斯塔,世界上則多用卡斯特一詞。現在已逐漸廢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在種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波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賤民,或叫不可接觸者,賤民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最受鄙視。
8. 印度種姓制度有哪些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一個底層不能互相支援扶持的社會是冷酷的。絕大多數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底層人之間的自相殘殺,很少有底層人去偷去搶去故意傷害頂層階級的。因為那些頂層高種姓人活動的區域,底層低種姓人根本就不會去。高種姓人打民事官司,對方一般也是高種姓人。也就是說,能跟底層人民發生矛盾,說明他們階層區別不大。在吠舍眼裡首陀羅是底層人,在那些真正的頂層階級高種姓人眼裡,吠舍也是底層人,除非換邦。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在印度早已廢除種姓制度的情況下,種姓制度思想的殘留依然影響著印度人比如不敢對高種姓開槍。首陀羅被吠舍歧視,低種姓=低道德會成為普遍觀念。首陀羅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懶,同情首陀羅以至義務幫助他們或結婚就是雜種姓或聖母,而婆羅門能力以外的資產等於零。首陀羅不管遭遇了什麼,高種姓會覺得是因為懶,不能給福利養懶人。天真的吠舍有時會認為自己靠近高種姓會受到神的庇護很安全,然而婆羅門和剎帝利一紙文書就能把充滿優越感的高級吠舍直接打成首陀羅。印度毛派首陀羅造反,吠舍被共產,婆羅門和剎帝利在大洋彼岸笑哈哈。在印度,發達和較發達國家的外國人天生自帶剎帝利身份。
同時,各種姓派生出許多副種姓(或稱亞種姓、次種姓),進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即所謂「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他們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種姓世襲,不易更改。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盡管印度獨立以來,已廢除種姓制度,但幾千年來種姓制度造成的種姓歧視在印度不少地區、尤其是農村仍相當嚴重。
因為階級過大就會變成種姓,一但種姓完成低階層上升基本不可能,印度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雖然種姓制度在印度,早已是在法律上廢除多年了,印度的種姓制度在法律上並不存在,只是存在於觀念之中,而觀念這個東西,是會隨著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斷進步的。印度在教育和經濟上的發展,正在迅速的摧毀種姓制度在民間的根基。從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額」比例,以便增加社會低種姓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在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醫學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將來自低種姓家庭的入學名額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學則提高到27%。此舉引發了高種姓學生抗議逆向歧視,然而這項規定卻堅持了下來。
9. 印度種姓制度,最高等級和最低等級的差別有多大
大多數人應該都聽說過印度的種姓制度,這項制度就如同中國古代的階級制度一樣,對不同的人進行了不同的等級劃分。只不過,中國已經廢除了「士農工商」之類的等級制度,但印度的種姓制度,卻保留至今。
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文明誕生,隨著雅利安人的進入,種姓制度也因此出現在了古印度的土地上,而在這種姓制度中,最高等級的就是「婆羅門」。「婆羅門」源自於「波拉乎曼」,意喻著「祈禱」,在古印度的文化中,祈禱具有非凡的意義,掌管獎罰,而「婆羅門」便因此成為了執行祈禱的祭祀,也由此享有巨大的權力。
這就導致了印度社會許多問題的發生,父母不考慮男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只想把女兒嫁過去讓自己能夠享受高種姓的待遇,這樣一來家庭矛盾就經常發生,更有甚者有些男子為了得到妻子的嫁妝而將妻子殺害,因此在印度的「索奩焚妻」則成了國際知曉的話題。
印度獨立之後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種姓制度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雖然國家已經將其廢除,但是它卻依舊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國民。
10. 印度的封建化過程(在政治制度、土地制度、自由農民農奴化等方面)
政治制度:由奴隸制政治體制轉變為封建集權政治體制。
土地制度:由公有制轉化為私人制。
自由農民農奴化:奴隸社會的自由小農轉變為農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