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最高權力者是誰
印度最高掌權者,為什麼不是總統,而是總理?
印度的最高領導人是總統,亦為國家元首,如英國女王一般,不過只是虛位元首。印度的實權掌握在總理和議會手裡,但總理往往是議會第一大黨的主席或者是議會多數執政聯盟中最大黨的領導人,如果印度的權力,確切的說掌握在政府首腦總理手裡。
印度總理和總統
目前全世界約有四分之一的國家脫胎於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爭取獨立之後,如何建國就是擺在眼前的緊急問題。這時,英國人的議會制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大家鬧革命干獨立不都是為了民主和自由嗎,那英國人這一套制度都運行了上百年了,根基挺穩的,看看也不錯,就拿來用用吧。
一部分國家繼續尊奉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女王任命一個總督最為自己的代表成為這個國家的元首,比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以及中美洲、太平洋上一堆小島國等等。有些國家繼續尊奉自己的君主為國王,實行英國式的議會制君主制,比如馬來西亞,也有的實行君主制,比如中東的一些君主國,而更多的國家不想把英國女王作為自家的國家元首,但要實行議會制,那就再尊奉個國家元首出來,當時最流行的國家元首的名字就是老美的總統了,所以,一眾總統應運而生……
當然,除了「英聯邦」國家,德國、義大利等一些原君主制或者君主立憲制國家也採用這種議會制,有一個虛位的總統元首,尼泊爾在十多年前廢黜了國王之後,也設立了虛位的總統職。綜合來說,總統主要做一些接見外賓、參加活動、簽署文件等禮儀、程序性工作,而總理掌握實權,對國家一切事物負有實際許可權和責任。但是這些硬生生「造」出來的國家元首,相對那些有悠久歷史淵源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存在感還是太低了。
諸如英國王室、歐洲一眾王室等等,他們因為歷史、文化等千百年的傳承,他們具有特殊的存在意義,深受各國民眾和輿論的關注,出鏡率很高。
而不管是德國總統、還是印度總統,他們除了競選上任之時,能夠掀起一陣子輿論熱點,比如印度之前的「低種姓總統」,過後就石沉大海,幾乎再也沒什麼信息了,老百姓對他們的國家元首也不再關注了。
這個也好理解,總統就是個「橡皮圖章」啊,平時雖然也列席會議,但也只是聽聽,然後把議會和政府商量好的政策文件簽字蓋章,到需要他出現的場合講個話剪個彩等等,基本上是一種「設計感十足」的工作。
而反觀印度總理,現任的莫迪總理是印度有史以來「最具權力」的總理之一,之前在古吉拉特邦連續幹了三屆首席部長,強勢推進各種改革,可以說是「說一不二」,包括後來作為印度總理,以突襲的方式強勢推進「廢鈔行動」,給印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震盪。
某種程度上來說,印度總理比美國總統還牛,畢竟在議會制國家,總理作為執政黨或者多數黨領袖,幾乎直接控制了立法和行政兩個系統,比只管行政的美國總統可強多了,如果執政黨有幸能控制議會的大多數席位,那總理可以做他任何想做的事情,幾乎無人可以制約,而這個時候,看似沒用的總統和上議院就起到了維護最後底線的作用了,避免總理權力過大而亂搞
② 古代印度順世論代表了誰的利益
順世論的思想,具有反對一切宗教的特點,對印度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它代表了廣大下層民眾的利益,反映出他們熱愛生活、追求社會平等的心聲,在否定吠陀權威和反對婆羅門教的思想運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③ 印度總理訪華是為了自己過來利益而來
國際關系,首腦來訪,尋求共同點,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對中印兩國來說,合則兩利,斗則兩傷。所以,雖然彼此有一些利益沖突,但在最根本的發展利益面前,兩國都沒有犯糊塗。過去多年,美國、日本都在鼓搗印度對抗中國,並為此下了不少本錢,但是印度卻並未真的亦步亦趨。中印兩國的根本發展利益,是兩國深入合作關系不斷深化和拓展的最根本原因和動力。
五大話題清單:
1.邊界問題如何解決?中印邊界領土爭議已經開展了18輪談判,取得一定積極效果,但實質性進展不大。有印度學者表示,目前有可能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最佳時機。
2.如何正面回應「一帶一路」?印度是「一帶一路」倡議涉及的重要國家,但印度對此還未做明確表態。莫迪總理此次訪華對該問題的表態將為印度未來的相關策略定調。
3.爭取中國支持印度「入常」表態?印度大國情結濃厚,美、俄、英、法已在不同場合表示支持印度的大國夢,中國也並未反對,一向表示理解並支持印度希望在聯合國等多邊機構發揮更大作用的願望,主張通過「一攬子解決」方案兼顧各方利益。不難想像,該問題應該上了莫迪的話題清單。
4.說服中國開放市場?印中貿易逆差超過400億美元。印度希望說服中方進一步開放中國市場,讓其醫葯、農業與IT產品能夠出口到中國,縮小貿易逆差。
5.如何吸引中國投資?印度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嚴重滯後,拖累印經濟發展,爭取中國更多投資參與印度製造業和基建項目符合印自身利益。
④ 印度人口這么多為什麼他把這個當成優點
人口增長意味著勞動力。勞動力在特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為生產力的。
但是很多所謂的「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故意的忽略了勞動力向生產力轉化的必要條件,因此生產出了「人口紅利」的巨大謬論。
這個謬論影響極大,危害也極大。
以印度為例。
我們知道,勞動力首先是要吃飯的。一個青壯年勞動力需要消耗的資源遠比沒有勞動能力的兒童和老人要高。
那麼印度的現狀是,和中國一樣,各種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幾分之一。糧食產量只有中國的40%,人均糧食消耗量不到中國的一半,甚至與朝鮮不相上下。雖然有人替印度辯解說他們有素食傳統,但事實求是的說,以印度的農業現狀,要想讓大多數印度人平時能夠吃到肉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因為這樣,印度雖然號稱為每個學生供應午餐,但是兒童的營養不良情況仍然比中國高好幾倍。
雖然像日本這樣的國家可以依靠進口糧食,但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卻根本不可能。因為在世界糧食市場上交易的全部糧食加起來都不夠中國人吃兩三個月的。
印度國土面積比中國小,總體資源也不是很豐富,特別是能源資源不足。然而中國在最近三十年之內已經把各種資源價格拉高了近十倍,這就間接提高了印度發展的資源成本。
印度的工業化程度遠低於中國,但印度的恆河受到的污染程度卻不亞於中國的主要河流,那麼在印度將來工業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壓力也會遠大於中國。
誰來養活中國,這是一個讓中國人認真思考的問題。但是哪個印度人思考過誰來養活印度?
我們的地球不可能允許13億中國人過上3億美國人的生活,何況再加上12億印度人?
勞動力是需要教育的。
根據印度自己的報道,印度目前有3億成年人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印度目前的教師總數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根本不可能為全體印度青少年提供完全的基礎教育;這就意味著雖然印度號稱擁有比中國更好的教育系統,但是想要在三十年內真正改變印度基礎教育極度落後的現狀是絕對不可能的。也就是說,印度目前就業的這一代勞動力,正在進入就業年齡的下一代勞動力,再加上正在接受基礎教育的再下一代勞動力當中的絕大多數,都不可能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都不可能滿足現代化高技術產業(例如印度引以為傲的軟體)的要求。而只能從事初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沒有得到教育支持的情況下,「產業升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勞動力是需要就業的。特別是像印度這樣大量的低級勞動力,就業更是困難。
印度和中國一樣是一個高度落後的農業大國,7億印度人在以現代技術只需要不到1000萬人就能耕作的土地上勞動。農業技術一旦發展起來,就意味著需要產生幾億人的剩餘勞動力。這樣規模的低級勞動力,靠服務業,軟體,制葯是絕對不可能容納起來的。只有依靠勞動密集型的大型工業企業,就像中國一樣。印度試圖依靠與中國不同的跳躍式發展,需要付出的代價只能是龐大的令人發指的失業大軍和貧困人口。
基礎設施是就業的基本保障。印度是一個幾乎沒有高速公路的國家,那麼是不是說印度已經發展到完全不需要高速公路的程度了呢?這當然不可能。不說別人,單說那些土地被徵用的地主和農民,他們自己需要高速公路嗎?
中國經常遇到拆遷問題,但印度的問題是根本就不修公路,不拆遷。強拆固然不對,但乾脆不修公路難道就對了嗎?這不是民主的問題。人民需要高速公路,這毋庸置疑。要高速公路就需要拆遷,就需要補償和協調。政府的任何決定,只要做,就會對部分人的利益產生影響,就需要協調利益,需要撫平影響。政府不就是用來干這種事情的嗎?做的不好是一回事,不做事是另一回事。印度政府為了避免自己的麻煩,逃避責任而選擇不作為。這樣的情況我們已經見識得多了,印度人民需要公路嗎?需要鐵路嗎?需要電力嗎?需要自來水嗎?需要水利工程嗎?需要糧食嗎?需要教師嗎?需要醫生嗎?為什麼不去做?因為「民主」!印度的民主選出的是明哲保身,只說空話,不做實事的政府。
勞動力是需要保障的。
印度人沒有身份證,而在沒有身份證背後是一個連基本的公民身份管理系統都不具備的國家。中國人在沒有身份證的時代至少還有戶口本。我們知道印度是一個全民公費醫療的國家,但是在一個連公民身份都沒有法定文件進行證明的國家,如何對公民進行社會保障呢?更不用說印度所擁有的醫療資源根本不能滿足全社會的需要。印度的公費醫療在理論上或者文件上或許能夠做到,但人均壽命卻比中國低近10年,這就是事實。
沒有資源,沒有教育,沒有就業,沒有保障。勞動力越多社會的負擔就越重,社會就越不能發展。大量的勞動力剩餘,比人口老齡化可怕的多。
我們說中國未富先老,我們現在這一代人的社會負擔很重。但這並不是計劃生育的後果,而恰恰是解放後人口過度增長的結果。如果中國的人口得不到控制,我們下一代人會比我們更加難以就業,更加沒有社會保障,需要負擔更多的老人和孩子。現在是以我們這一代人的艱辛還上幾代人欠下的債,並換取下面幾代人的幸福。
⑤ 印度為何要執意加入五常,裡面到底有什麼隱情
因為印度加入五常後,會對自己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會得到提高,並且五常的一票否決權,可以讓印度避免一部分其他國家對印度利益的損害。
雖然印度執意加入五常,但是印度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現在根本沒有加入五常的實力,特別是在經濟實力上,印度貧富差距特別大,是屬於那種窮人特別窮,富人特別富,富人的財產佔了全國的90%以上,印度現在唯一能和五常相提並論的就是軍事實力,印度的軍事實力還是很強的,這一點毋庸置疑的。
所以,印度執意要加入五常根本原因就是加入後可以給印度帶來實質性的收益,比如周邊爭議領土的歸屬權,五常的一票否決權,憑借五常的身份同其他國家發展更多的經濟等等,都是印度想要得到的。
⑥ 印度獨立以來不斷擴張領土,為什麼沒受到歐美國家的制裁
歐美國家大多數是以美國馬首是瞻的,美國做什麼,他們一般就跟著做什麼的。所以,美國沒有對印度的擴張領土的行為進行制裁,其他的歐美國家自然也不會去制裁它,不然就是公然和美國作對了!
說到底,就是在印度的身上有利可圖。而且印度那麼窮,要躍成世界經濟強國的可能性非常低,不用擔心它強大了跟自己作對。另外,印度也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刀劍,利用得當的話,讓它去惡心自己討厭的國家,還不用自己動手,也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
⑦ 巴基斯坦和印度是因為什麼成為世仇的
利益。不僅是巴基斯坦和印度,我覺得是地球上的每個國家,只要是有仇恨打過仗的,他們就是因為利益關系,肯定是因為資源然後去爭奪,然後就去打仗。都是關乎到自己利益的事情才會去結下仇恨才會去斗爭去爭奪資源。所以說一切都歸根於利益。
短短幾個月里,無數人被迫背井離鄉逃走,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區的伊斯蘭教徒逃亡伊斯蘭教徒地區,與之相反,伊斯蘭教地區的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區,其中不少都是曾經和睦的鄰居逼著遷移而淪為難民。
現在可能永遠無法統計出,英國人導演的災難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在兩教間無以計數的沖突和暴動、屠殺以及報復中,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在旁遮普地區也有,至少一千二百萬人無家可歸,50到100萬人被殺。
最可怕的是,兩國、兩教的人民都認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並從此結下了血海深仇。以至於,在沖突中呼籲民眾保持和平的甘地,都被極端的印度教徒刺殺。
⑧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
先說歷史遺留問題,中印在邊境上存在認知沖突,並且爆發過戰爭。但戰斗過程比較耐人尋味,用網友的話說,就是印度把侵略戰打成了首都保衛戰。
第二,民族情感不和。這是因為上述第一條的衍生,有分歧,還打輸了,肯定不服,不滿,他們的執政者也都會朝這方面宣傳引導。
第三,國際局勢,這個牽扯到全球幾大陣營,雖然中印雙方存在一定合作面,但總體上說,印度是親美派。